楞伽經講記--54

分類:法相宗
2012/10/27 08:59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空兔角,及與大子,而有言,如是性妄想。


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知,回三有宅。


“槃大子”的意思就是石女懷著孩子,跟龜毛兔角是一樣的意思。就是眾生他不知道這些因緣所生法。言說當然也是一法,因緣所生,它也沒有自性。你抓著不放了,它也是妄想。都是因為起執著,不知道因緣,抓著萬法不放,就輪回三界,沒有休息。這一段法義還是很深的,我明天再講。我們講到了離垢證如來藏的第五個方面,結說諸義。結說諸義第一點,是要明緣起性空,這一段昨天基本上講完了。我昨天回去又想了一下,這個緣起性空,在我們佛教來講就好像老聲常談,一講起來就是緣起性空,當然這說明法義深入人心,而且是人們普遍都知道的。但是要真的落實一下什麼叫緣起性空啊,自問,都有糊塗的時候,所以我們講《楞伽經》在講這個方面的時候,我想還是把頭緒弄清楚一下,比較更正確地把握一下什麼叫緣起性空,不然


的話很容易囫圇吞棗的,不知其味了。前面講了這麼一個問題,“非一切刹土有言說者,言說者是作耳。或有佛刹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動搖”等等。這個我再稍微補充說一下。前面我們講過諸法因緣生,諸法都沒有自性。萬事萬物從哪里


來的,它沒有一個來源,因為它沒有第一因。沒有第一因就說它沒有自性,沒有獨立的存在的這種本質。任何事物它都沒有獨立存在的本質,它都是一些條件的組合,因緣和合而生。因為沒有第一因,就不生不滅。沒有第一因,它就沒有開始,就不生。不生它就不滅。但是你說沒有生滅,那麼眼前的物質世界,山河大地客觀存在是什麼原因呢?是本來有,因緣而生啊,但是它的本質是空的。雖然沒有個第一因,但是它還是有功能,還是有作用的,還是有形狀的。正是有功能、有作用、有形狀,我們說它假有才有根據。正是因為有這麼一個根據,龍樹菩薩才說:諸緣所生法,我說就是空,亦是為假名。它沒有第一因,就是空性;雖然性空,亦是為假名,但是它的功能作用還存在,還是實有的,這個是假名。這個假名,不要單純地理解給它一個名字這就叫假名。給它一個名字叫假名,這是很淺的。更深一層什麼叫假呢,就是說它沒有本質,但是它還是有一個功能作用,這個是假。這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一個假的名字怎麼能夠發生那麼多作用呢,它實際上有作用功能,所以客觀存在。比如說言語,我們人的言語是表達思想的,互相交流嘛,言語是個法,這個言語本身它沒有第一因的,是無自性的,但是這個言語的功能作用它是有的。這個就是假名。緣起即空,就是一切法無自性,沒有第一因。空即緣起,那它雖然沒有本質,但有功能作用。


但是言語的功能作用是有限的,經文上講,不是一切法都是用言語來表達的,或者說沒有言語沒有文字就不行了,不能這麼說,因為我們也可以不用言語來表示思想。所以經上講,不是一切刹土一切佛國都用言說。我們禪宗這麼大一個法門,是怎麼傳的呀?這個典故大家都知道,相傳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默然不語,會中大眾不解其意,只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心領神會,佛便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所以禪宗正是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嘛。我們不說普賢王國土用視覺來傳遞思想,也不說香積國用香來表情達意,就拿我們的娑婆世界來說,現實生活也是一樣的,可以用言說,也可以不用言說。你看,我沒有說話,我手這麼一招,他來了,這是不用言說,他領會我的意思,招之即來。你出去,用手一揮,揮之即去。這是經常用的。各種手語很多,經常有這些情況嘛,還有男女之間暗送秋波,眉目傳情,這都是不用語言的。喜怒哀樂形於色嘛。他講的都是形象思維。我們用言語表達我們的意思叫邏輯思維。有名詞有概念,有前提,有判斷,有結論,這是邏輯思維。不用言語文字表達我的意思,非邏輯思維,不是邏輯思維,免強說是形象的思維。免強的說,這個名詞還不完全恰當。美學上講形象思維,姑且借用這個名詞吧。邏輯思維是我們的常識,這是一般世俗世間法的,大家都公認的,都承認的,常識就是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就是形象思維,一般說是超常識,不是常識上的認識。比如舉個例子來說,小孩子一生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告訴他怎麼樣認識事物。告訴他,這是白的,那是紅的。他也辨別噢,這是白的,那是紅的,好,這是常識,社會所一致公認的。但是再進一步問他,什麼是白的,他可以說,白牆是白的,紙是白的,或者粉筆是白的,我穿的衣服是白的,可以舉出一系列白的東西出來,這就是白。我再進一步問他,這就是白嗎?算這位學生還是有水準,學過物理學,什麼叫白,說告訴你,你拿三棱鏡一分析太陽光它可以分出光波段,什麼樣的光波段,就是什麼樣顏色,什麼樣的波長,就是白色,物理學回答這個就是白色。再進一步問他,白是怎麼形成的,當然了深層次的物理學他也可以解釋,什麼基本粒子的活動等等。但是,就等於問萬物哪里來的一樣,一直問,問到他答不上來了為止,語言或者說邏輯思維停止了,他想不下去了。他再怎麼想,能夠回答的都回答出來了,再回答不出了,邏輯思維不下去了,這就說明我們這個意識思維以及表達這個東西的言語都是有限的。我前面也講過,你就是用言語來說吧,說來說去,不是有,就是無,要麼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不是肯定,就是否定,要麼就是矛盾,要麼就是不定,就是這個語言局限。所以真正的認識論就不應該停留在邏輯語言上,認識事物不要按常識去認識,你要跳出這個圈子來認識,這樣子認識的境界,那就超脫了,就不是被常識限制住了。就是說可以不單純用語言來表示,不單純用我們聲音來表示,還可以用什麼呢,還可以六根通用,眼耳鼻舌身前五識,都可以來表達我們的思維意識,眼睛來表示,耳朵來表示,通用,這樣六根一打通,能量就大了。當然我們用六根很淺,就用這麼一點點,再用,你用不下去了。禪宗他就用得多了,比如你問他個什麼事,他拿一個拂子轉一個圓圈,再就是敲你一棒子,再不然理都不理你,回頭就跑(眾笑),這些是什麼意思?他是非邏輯思維。這個是有境界的呀,你假裝是假裝不了的。你說我裝祖師,人家來問,你也敲他一棒,那人家不回頭打你一棒子才怪呢,(眾笑)所以你裝不了的。當然裝摸做樣裝得像,也有些人被糊弄了,對著他頂禮膜拜。假的也有,像這樣的社會上的現象,但是畢竟真的就是真的,假的終究是假的,總會被戳穿識破的。所以我們瞭解《楞伽經》講這一段,為什麼禪宗不用言語啊,可以說《楞伽經》把這個道理說透了,所以達摩拿《楞伽經》傳為禪宗的經典,真是有道理。下麵我們接著講,這個緣起性空,我剛才說了,要理清頭緒,把它弄透還是要下點功夫。為了說明緣起性空的問題,我就展開說一下。


1.般若的含義


首先把般若弄清楚,什麼叫般若。般若在佛教經典裏頭占了很大一個部分。佛說法說了四十九年,有二十二年說般若,可見得釋迦佛對般若的重視。關於般若說得很多,像《大般若經》六百卷,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四個地方,開了十六次大會,說了二十二年,這樣結集的經。《大般若經》從初會到十六會,初會分量最重,差不多占六百卷的一半,為什麼初會講得那麼多,講得那麼重呢?就是因為釋迦牟尼對初機的人,就是對開始學佛的菩薩們多講一些,好使他們明白般若,所以就不厭其煩地反復來講。因此初會有好多很重複的地方,當年玄奘譯這個經的時候,看到初會那麼多,這麼重複,他想刪掉一些重複的部分,把它簡化一下,結果一開始這麼做的時候,當天晚上他就做了一個夢,夢中受到警告:你不能這樣做。神力加持啊,正如我們剛講的佛現一切身面言語神力,以手摩其頂。神力,警告他不能這樣做,還是要從頭到尾翻譯好。所以玄奘沒有刪節,還是老老實實,如實地從頭到尾翻譯了。這在歷史記載上,《玄奘傳》裏都有講了這個事情。可見這是為初心菩薩講的。所以我們要學般若也要有基礎,我之所以講緣起性空,要把它理順弄清楚,就不要含糊。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以及佛在其他方面的經典上講的般若,歸納起來講般若的含意,可以從幾個方面說。一個是從佛的智慧上來說。般若一般說就是智慧。智慧有凡夫的智慧,有外道的智慧,有緣覺聲聞的智慧,有菩薩的智慧,有佛的智慧,我們講智慧最高的是佛的智慧。從佛的智慧來說,一般分成二諦:根本智,後得智,或者一切智,一切智智。二諦就是世俗諦和勝義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諦、真諦。從佛智上來講般若一般是從二諦上說的。佛是一切智,還有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根本智,一切智智是後得智。根本智是無所得,後得智是無盡得。所以這是從般若一個含義來講,從智慧來講,我們講二諦。


再一個是從般若實相上來講呢,我們可以說是諸法的空性,緣起性空的那個空性,諸法的空性是般若。這是從實相上來講,所以我們要知道緣起性空通一切,但是還要看到有二諦的問題。還有,我講的從法門上,不二法門嘛,由不二法門上來講,無分別,沒有分別。般若是什麼,般若是無分別。這是從法門來說。那麼從佛證的境界來說,般若是無所得。從實相上來說是諸法的空性。從智慧上來說是世俗諦、勝義諦。從法門來說是無分別。可見般若是從很多方面來說來證,但是主要是講的這四個方面含義:或者是從佛智上說,或者是從實相上說,或者是從法門說,或者是從佛所證的境界上說。當然實證上來講,你不能說就這四個東西就把般若包括盡了,但我們用名言用假設,用思維來領會的話,就是概括說這麼四個。實證的境界那當然不是說得這麼簡單的事情。


由實相所說的諸法空性,緣起性空,這可以說是見,諸法空性是見。無有,有沒有,這是見。由法門說無分別,這個無分別可說是修。由佛所證的境界無所得來說,無所得是行,境界是行。由佛智說二諦來說呢,最後佛他圓滿成功,還是智慧嘛,這是果。見、修、行、果,所以般若有講見的、有講修的、有講行的、有講果的,這麼分。見,是無有。修,是無分別,是平等。行,是無所得,是圓成。果,佛所得的智,證得的智,是法爾的自然的智,是唯一,無以復加,無可說了。


這裏我們就要弄清楚,般若我們一般是講的見地。而我們講如來藏,如來藏是什麼呢?如來藏是果。見和果當然不一樣,因為不一樣,所以我們就分別說般若和如來藏,我們不可以泛泛地把如來藏思想用般若思想等同起來。如果從事相體系上來說,從見上來說的話,那我們可以這樣說:如來藏是深層次的般若。深般若波羅蜜,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嘛。因為般若是有不同的層次的,像小乘緣覺聲聞他也證得般若,他是人空般若。菩薩他能證法空般若。如來藏就是深層次的般若。為了講緣起性空,我就說了般若的含義,從幾個方面來講比較明白。那麼緣起性空是從般若的實相上來講的。我們還看到從般若的法門上講,是無分別,從佛證得的境界來說般若,是無所得,從佛的智慧來講般若,還要講二諦。那麼如來藏雖然是果位,但作為思想體系來說,從見地來說,它是更深層次的般若。所以《楞伽經》我們要瞭解它的緣起性空,要從深層次的,行深般若波羅蜜來掌握它,觀照它。因為真正實相般若就是如來藏。


2.四宗宗義


我又想了一下,還是要把緣起性空說得更透徹一點,因為我們佛學院要出人材,要出高僧大德,所以還是要系統地講一講更好一點。比如關於有無,空不空啊。這樣子我就想講一講,不單純是講緣起性空,而且從這裏頭可以曉得整個佛法的一些宗義。所以下面我要講四個宗的宗義。這四個宗把它弄明白了,很多問題就可以弄明白了。


1)毗婆沙宗


(說一切有部)宗義首先我講一下毗婆沙宗的宗義。因為佛教有個大論典《大毗婆沙論》,這個論很重要的,在印度部派佛教裏頭都很尊重這部經典。這個毗婆沙部就是說一切有部,說一切都是有的這個部。印度的小乘佛教,從結集經以後,分成上座部和大眾部這兩個部之後,又分了很多部,分成十八部,連帶原來的上座部和大眾部一共變成了二十部。玄奘法師翻的《異部宗輪論》對這二十部的每一個宗部都講得很清楚。這都是小乘。但是小乘的這二十個部,他們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宗義,當然有些是大同小異的,都歸結起來,在小乘裏說,是兩個大宗派:一個就是毗婆沙宗,就是說一切有部;另外一個宗派叫經部,也叫經量部。經部就不是根據《毗婆沙論》,不是根據這些論,而是根據佛所說的經來講一切法義的,叫經部,經部宗。依據《毗婆沙論》的宗叫毗婆沙宗。所以小乘的部派就可以說主要是兩個教派,這兩個大派弄清楚了,其他的教派基本上就清楚了。毗婆沙宗是說一切有部,這個說一切有部,他對萬事萬物的看法,對一切法的看法有兩條:


第一條認為外境實有。外面存在的境界,比如我們色聲香味觸法,這不是外境嗎,他講外境是實實在在有的。實際上說一切有部的宗認為,一切有,外境是實有的,那麼內心呢?他認為內心也是實有的,而且這個實有不但現在實有,過去也是實有,未來也是實有,三世都是實有的。這是說一切有部的一條,外境實有。


第二條,這個宗不承認有個什麼自證分。自證分我講四分的時候說了,我下面再說一下。他不承認有自證分。一個外境,一個內心,外境跟內心,內心是能緣的,外境是你內心所緣的,這兩個東西究竟是一個什麼關係呢?比如我上次說過了,桌椅板凳,這個是客觀存在,一般說來跟我的內心沒有關係,你有內心也好,你沒內心也好,你看它也好,你不看它也好,它都在那裏,不是說你看就在,你不看它就不在了。法相唯識就那麼說,唯識所變,你不看它就沒有,而且你這看(能看)是怎麼來的,也是你心裏起來的,這是另外的一個說法。我現在講毗婆沙宗。毗婆沙宗認為這兩個東西是獨立存在的,外境是客觀存在的,內心也是客觀存在。因為,並不是沒有了桌椅板凳我就沒有內心了、有了桌椅板凳我們才有內心,不是的。這是兩不相干,都客觀存在。


這就有個問題了,這個外境對內心究竟是怎麼接上關係的?究


竟內境跟外境是什麼關係。說一切有部,他怎麼講這兩者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他講,就是在能緣的內心上有所緣的外境的相狀顯出來了,也就是外境的相狀反映到你的內心上出現了一個表像,就這麼一個關係。這是說一切有部說的。安慧論師,印度講唯識的一個論師叫安慧,他就提出來自證分,一分說嘛,認為相分也好,證自證分也好,歸到了最後還是這一分——自證分。這個自證分是什麼呢?他就說,外境跟內心究竟是什麼關係呀,外境,比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你內心的識變的。如果直接說是由識變的,那太直接了當了,安慧不這麼說。比如山河大地,你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這些顏色聲音,外境顯現的東西是什麼呢?不是你直接能夠看到這個顏色、聽到這個聲音,而是這個顏色這個聲音所映到你的心識上來了以後,你的心識上另外產生一個了別的心識,證明它,證明你看到的聽到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東西叫自證分。就是自己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自己證明你看到的聽到的那個東西是那個東西。所以他(安慧)所講的那就不是直接了當的了,不是說的聽到的看到的就是外境反映到你心裏的,就是你識的廠別作用,不是的。外境反映到你內心裏來了以後,它是這個心識上的反映,但這個心識上的反映還不能夠自己知道自己,還有另外一個識知道你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這個識是不錯。看到的聽到的並不能分別它,要另外一個心識引發起來自己證明你看到的聽到的是不錯的,這叫自證分。這個自證分主要講外境跟內心怎麼發生關係的。


說一切有部,他就說外境是在你內心上顯現的一個影子,是反映在你心上一個相狀,一個形象吧,就是有部的說法。安慧的說法呢,就是有個心識自己證明自己的認識,這叫自證分。這個說一切有部就不承認自證分。因為如果是承認了這個自證分了,就是自己有個心識再來認識這個心識,那就說明外境不是實有了。外境是實有的嘛,怎麼會變成你自己心裏證明這個東西呢。所以既然他主張實有,就不能承認自證分。這個要弄清楚。說一切有部對於我們前面講的百法五位,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這五法,他認為這個無為法是恒常的,前面四個有為法是不恒常的。無論是恒常還是不恒常,五位不管它有為法無為法,恒常還是不恒常,它們都是實體,都是有個實體組成的。什麼叫實體呢?說一切有部認為,時間分得不能再分叫一刹那;在物上你分得不能再分叫極微。刹那跟極微,一個是時間單位,一個是空間的單位。因為一切法一切事物都是在時間在空間裏活動的。不能再分的時間刹那,不能再分的物質單位極微,這個就是實體,這個就是實實在在的實體。有這個實體就可以建立一切法,一切法都是這個實體。那你可能就會問了,要是這樣說一切有部不是跟上帝造物那些外道說的差不多了嗎。在}侖點上,說一切有部是這樣說的,但是他跟外道還是有不同的。後面我們可以看到。有部認為由這個實體所成的事物,它是真實的。雖然是真實的存在,但不必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並不是以極微、刹那這種實體的形式存在。所以不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但是又是存在,這個叫假有。假有跟實體是相對的。那麼假有就是世俗諦,實體是勝義諦,我們講二諦嘛。假有就是世間法的認識,實體是就是出世間法的認識。所以說世俗諦是世間常識的認識,勝義諦是非常識的認識,是更深一層次的認識。這個我是講說一切有部的宗義,不承認有自證分,主要的是講外境實有,而且三世實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