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94 》




2009/10/22 09:09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一品是「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分別,就是因為功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那麼必須要來把它分別說一說。什麼是「功」?什麼是「德」?「功」是對外而言;「德」是對內而言。你在外邊能立功,在裏邊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本來這種善事,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是,你在這可做、可不做的情形之下,你能以做這種善事,這就是有了功。有功之後,對你自性上就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有這種快樂的感覺,這就有德了。


這功德不是由一件事情而成就的,是要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很多種的善事聚集到一起;這功也大了、德也多了!這功德,要由種種的善事來積累而成的。積累,也就聚集;由少而多,這叫積累;由小而大,這也叫積累。


好像山,本來沒有山來著,因為微塵一天比一天多,這山也就高了。山高,不是由一天、兩天、三天、五天高的,是由每天、每天,每一個月、每一年,它慢慢高起來的。所以現在我們看見這座山那麼高,這不是一個短時間而成功的,是經過很長的時間成的。山,比方是個功;海,就比方是個德。海,也不是一天、兩天成一個大海,不知道經過幾多個大劫,才成就一個大海的;所有的水都向海裏流去了,這就比方德。


這功德,也就好像山海聚集而成的;這是個比喻,你不要又說:「法師講的,這個山就是個功、這個海就是個德。」這是個比喻,不是就是那樣!功德也就是這樣子,由少而積聚成多了,好像那個山一樣的,這就叫「功德」。外邊有功、裏邊有德,功德多了,你這道業就會成就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成佛?也就因為他功德多了,功德圓滿了,就成佛了!


現在分別功德,在功德沒圓滿以前,有什麼事情可以做這功德?所以這叫「功德品」。我們聽了這功德品,就要做功德;不要聽了功德不做功德,那就是沒有功德。你聽了功德,然後做功德,這功德一天就比一天多;好像海和山一樣,等你圓滿的時候,就成佛了!


4.入佛知見(分別功德至常不輕四品)(分三)
1.明證解功德  C2.明持經根淨 C3.顯能證之人 C1(分二)
1.明證入 D2.明解入  D1(分二)
1.長行 E2.偈頌 E1(分三)
1.經家敘益 F2.如來分別 F3.瑞表圓益
今F1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釋迦牟尼佛講完〈如來壽量品〉的時候,在大會中的大眾,聽見佛說如來的壽量和劫數,就像這樣子這麼長遠,長遠得數不過來那麼多。所以就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阿僧祇眾生,都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好處了。


2.如來分別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就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對無能勝這位大菩薩說,「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阿逸多!我現在告訴你!我在說如來壽命長遠的時候,有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這麼多的眾生,他們都證得無生法忍了;證得無生法忍,這叫「悟無生忍」──忍這種「也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這無生法忍,是證得的一種果位;到證四果阿羅漢,這才能得到無生法忍。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又有一千倍像前邊所說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他們得到「聞持」陀羅尼門。聞,是聽聞;持,是受持。聽聞了之後,他就能受持;受持什麼呢?這個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梵語,翻譯為「總持」;就「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得到這種陀羅尼門。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又有一個世界,在這一個世界裏邊,每一粒微塵作為一個菩薩,就有微塵那麼多的菩薩,得到樂說無礙辯才。樂說,就是歡喜說法;無礙,就是沒有障礙。無論任何人來和他辯論,他都得到勝利,誰也辯論不過他。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又有一個世界有微塵數這麼多的大菩薩,都得到百千萬億無量那麼多「旋陀羅尼」。旋,是旋轉,就是可以來轉;轉,也就有一個「捻」的意思。旋轉陀羅尼,就是能會用這個陀羅尼了;這百千萬億這麼多的陀羅尼門,他都懂了、都可以受持了!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又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他們可以轉大法輪。轉什麼「大法輪」?轉不退的法輪!他們只有往前轉,不向後退的;就是只有精進,而不懈怠、不懶惰,這叫「轉不退法輪」。


什麼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須彌山、一個日、一個月、一個四大部洲,這叫一個「世界」。積集成一千個世界,有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日、一千個月、一千個四大部洲,這是一個「小千世界」;再積集一千個小千世界,這是一個「中千世界」;再積集一千個中千世界,這是一個「大千世界」。因為說三個千的緣故,所以為「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三個大千世界。


我們佛教講堂這兒,也都是轉不退法輪呢!你們知道嗎?所以你們不要退;你一退,那就不是轉不退法輪,而是「轉退法輪」了!所以我們這兒這麼忙,就是代諸佛來轉不退法輪呢!不過我們這是凡夫轉法輪,人家這一些都是大菩薩在那兒轉不退法輪呢!我們學著轉不退法輪,不是就已經是轉不退法輪,你要認清楚這一點!


「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有二千個中千世界,那麼多國土的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轉清淨法輪;清淨法輪,就是妙法輪。前邊是轉不退法輪,現在是轉清淨妙法輪了!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一個小千國土(一千個日月、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四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怎麼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什麼菩薩?這是四地的菩薩。由四地到佛的果位上,這要經過八生(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四個四天下(四個日月、四個須彌山、四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大菩薩(八地菩薩),他們在八地上,再經過四生(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三個四天下(三個日月、三個須彌山、三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大菩薩(九地菩薩),他們在九地上,再經過三生(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二四天下(兩個日月、兩個須彌山、兩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大菩薩(十地菩薩),他們在十地上,再經過兩生(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一個四天下(一個日月、一個須彌山、一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等覺菩薩),他們從等覺的果位,再經過一生(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有八個世界(八個須彌山、八個日月、八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眾生,在這個時候,他們統統都發菩提心了,都發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心、發求成佛的心。


我們修習佛法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才能結菩提果;你若不發菩提心,就不會結菩提果的。不是就說:「哦!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佛,你不發心成佛;你就光唸,唸來唸去,那就等於「說食數寶」一樣。怎麼叫「說食數寶」呢?就說這個東西最好吃了,麵包也好吃、牛油也好吃、豆腐也好吃,馬鈴薯 potato也好吃,那個 tomato(蕃茄)都好吃──這是吃齋的人這麼樣唸;但是你不吃,你肚裏餓,不會飽的,這叫「說食」。怎麼叫「數寶」呢?就是給人家數錢。就「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四百萬、五百萬、六百萬、七百萬、八百萬、九百萬、一千萬、一萬萬、十萬萬、一百萬萬、一千萬萬……」這麼數了一天,錢數了很多很多的,但都不是自己的。這就好像你光說「人人都是佛」,可是你一點也不修行,人一說你這麼自私,你就受不了了;說你貪心這麼大,你就覺得「你怎麼罵我呢?」不發菩提心,就是「說食數寶」;所以才有那麼幾句說:「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你一天到晚給旁人數錢,你自己一點都沒有;你若不修行,也就和給其他人數錢是一樣的。


我講經講到這個地方,就有人提出來一個問題想要問,但是他又不敢問;為什麼?他沒有正當的理由來問。什麼問題呢?他就想:「哦!這個世界就一個世界,怎麼會又有小千世界?又會有中千世界?又會有個大千世界?我現在在這兒,就看得見這一個世界、這麼多星球;我都沒有看見其他再有多一個日月、一個須彌山。這個世界的須彌山,我都沒有找著呢!怎麼還有另外一個世界?」他想問這個問題。我現在不答覆這個問題,我再講另外一個問題。


有這麼一個鄉下佬──鄉下佬,就好像那獦獠似的;《六祖壇經》上不是說到「獦獠」?就是那種人!那種人在自己住的鄉下,就只知道自己鄉下那個世界;每一天所看見的,不是三叔、就是二大爺,再不就是他那姑姑、媽媽、婆婆的。他就以為只有這麼一些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因為他沒到過其他的鄉村。以後,他不知道為什麼離開這個鄉村,走走走,就看見另外有一個鄉村、或者城市。他一看,哦!這個城市在這個地方,怎麼這麼大呢?比我那個鄉下還大呢!以前他沒看見,他不相信有另外一個鄉村、另外一個城市;現在他看見了,知道了。


由這兒,又把整個國家的鄉村、城市都走遍了,他知道有這麼多了,但是他不知道另外還有其他的國家。好像現在我們這一個世界上,有幾百個國家;這個人他從來沒有到過其他的國家──譬如法國人,他就知道法國的領土是這麼多;等他到了德國、英國,走了很多國家:「哦!怎麼還有另外的國家?」他沒到的時候,他就認為沒有;他到了之後,就知道有另外的國家了。


這個世界現在這麼多,也是這樣子;你現在沒有到,你不知道有這麼多。等你將來到的時候,那時候我就不告訴你,說是有另外的世界,你也知道有了;現在告訴你,你沒看見,你也不會相信的。所以這個問題,你先不要提出來問,還是在你自己腦裏保留著;等你將來到了其他世界,那時候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在昨天所講的經文,本來我想馬馬虎虎的講過去就算了;但是你們這些個聽經的人,就有人有很多事,就來問。以後有人要提出來問題,應該在第二天;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來問,不要連這一天晚間都等不了了。這太著急了!所謂「緊了繃、慢了鬆,不緊不慢才成功。」你現在太緊,這是個太過;你太鬆,這是個不及。所以在昨天晚間,這個問題,你們算不過來了!在這一品的經文,這有授記──給法身來授記、又有流通;在昨天所講的經文上,「十住、十行、十迴向,初地、二地」都在這裏邊包含著。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這就是說的「十住」。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這就是「十行」;證得十行的果位,才能得到樂說辯才。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這就是講的「十迴向」;證得十迴向的果位,才能得到這種「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得到旋陀羅尼門。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這叫「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得到這「三不退」;這就是證得初地的果位,才能得到這種的轉不退法輪。


「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這就是證得二地了。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這個地方,一開始,就是從二地上來,由二地、三地,證得四地;圓證四地,這是圓教了!證得到圓教四地上,就經文上說的「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叫「增道損生」。增道,就是增一分這個中道;這個「增明中道」,就是增加明白了中道。損生,損什麼生呢?就減損一次的變易生死。在證得二地以後的果位──就不是在二地以前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和「初地」;這都是「增道損生」的,有這種的功能:增明中道的這種智慧,損變易生死的這個生死。證得二地,沒有分段生死了,只有變易生死;這個變易生死,由二地那兒開始。等證到四地果位,這要「圓證四地」,不是通教、別教那個四地。「十地」,在通教上是怎麼樣個程度、在別教上是怎麼樣個程度、在圓教上是怎麼樣個程度,都不同的。


現在這是證圓教的四地,到這一個時候,剩了這無明。本來有見惑、思惑;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最後是十二品微細的無明惑。到四地,把這無明惑還剩了最後那八品微細微細的無明;這微細的無明,斷一分的無明、就多證一地,斷一分無明、就多證一地──這是「損生」,損「變易生死」這個「生」,不是「分段生死」的「生」;所以斷一品的無明,就往前進一地。由四地這兒,斷了八品的無明,證得妙覺的果位,所以說「八生」;而那個「四生」,就是從八地那兒開始算起。中間五地、六地、七地,經上就沒有講它;因為到第八地,八地菩薩和七地菩薩這種的程度,又不同了!


證得八地的果位的人,假如他發菩薩心願意到這個世界來教化眾生,再來入胎,他是會穿著衣服來的。怎麼叫「穿衣服」呢?就好像虛老,他一生出來是一個肉彈,這就是叫「穿著衣服來」的。但是這種八地的菩薩到這個世界來,就很少再入這個輪迴;所以說:「菩薩有隔陰之迷,羅漢有住胎之昏。」就是八地菩薩到這個世界上來,經過這種胎藏,他也會迷了,所以要再修;因為這個,所以虛老到五十六歲才正式開悟;這開悟,是返本還原了,知道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


在昨天所說這個數目,雖然說是證得四地;但是從二地那兒開始,證得到四地的果位,這叫「圓證四地」;還有,最後那八品的微細無明要斷盡了,才能成佛,這八品的無明很微細的。在昨天,果前算不過來這個數目,我也就叫他糊塗這一晚間,連今天這一天;現在大約他會明白了!他問,這還證明他注意聽我講的;講到什麼地方不明白,他曉得問。我希望,以後什麼時候講經有不明白的地方,第二天可以問。


3.瑞表圓益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沉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徧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在我們人聽經有不明白的地方,應該用你自己的智慧來研究這個問題;不應該一邊講、一邊笑,一邊笑、又一邊講,互相好像那些沒有什麼知識的人,亂哄哄的,就亂講亂說了。必須要有一種定力,你有定力,然後才會生出慧力;你生出慧力,不明白的,也會明白了。你如果不用定力,也就沒有慧力;沒有慧力,你不明白的,始終也不會明白。所以我們為法,必須要鄭重其事,時時刻刻都好像佛在我們前、後、左、右和上邊;所謂「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時時刻刻佛在你的前、後、左、右和上邊,你自然就不會放逸,不會亂哄哄的那樣子。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佛說這些個證果的聖人──阿羅漢和菩薩得他們的利益、又說這一切的凡夫得他們的利益;在佛說這一切菩薩得大法利的時候,「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在虛空中好像下雨似的,散下這小白華──又叫適意華;又下大白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用這寶華來供養無量百千萬億寶樹王(菩提樹)的下邊,在每一個師子座上的諸佛的身上。這些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分身化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又散於坐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的釋迦牟尼佛,以及這位滅度很久以前的多寶如來的身上。「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散到這一切的大菩薩、從地湧出這一些個菩薩,及四部眾。四部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用這小白華和大白華來普同供養。這一段是「雨華瑞」,雨大白華、小白華這種的祥瑞。


「又雨細末、栴檀、沉水香等」:這一段文是「雨香瑞」。細末,就是把栴檀香研成末粉;好像我們燒的檀香,先放那個香粉,這就是「細末」。沉水,又叫「沉香」;本來木頭,你放到水裏,它是漂浮起來的,但是這種沉香木放到水裏,它沉到水底下去,這叫「沉水香」。又雨下以上的這種香。


「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這一段文是「天鼓瑞」。在虛空中,天鼓自己就響了。天上有一種鼓,在佛有法會的時候,就有天鼓鳴。這天鼓不是像我們人間的鼓,要用人來敲一敲、打一打才響;這天鼓自己就會響。天鼓所發出來這種的聲音,妙聲又傳播得很深遠,是很細的,不是像我們人間那種很粗的聲音。


「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這一段文是「天衣瓔珞瑞」。又雨下一千多種同樣子的天衣──天上人所穿的衣服,垂著一切的瓔珞,有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有這四種的瓔珞。這如意珠,表示是一個「總持」。


「徧於九方」:你們大約都知道是哪「九方」了吧?在《華嚴經》上,就講「遍於十方」,這兒是講「遍於九方」;你們各位說來聽一聽,這個「九方」,都是哪九方?這花下到哪一方去?雨華、又雨香、雨瓔珞,這是雨到上方去?那把下方除去?還是往下,下到上面去?很容易的嘛!所以我問的意思,就是看你們智慧怎麼樣?不是除去下方,這是除去上方!因為那個「下」,是往下方雨下,不是往上方雨下,所以這是除「上方」。由上方往下,雨下滿了九方;這九方,表示除了「佛法界」而外的「九法界」。


「眾寶香爐,燒無價香」:這一段文是「供養瑞」。以這個眾寶的香爐,又燒起最名貴、最有價值的香。這無價的香是什麼香呢?這個香,你多少錢也買不著的。怎麼樣呢?這是心香;燒起來我們每個人的心香。這無價寶爐,也就是你這個心;在這個心裏,燒上無價的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自然,是不加造作的意思,也不用你想、也不用你怎麼樣叫它這樣子;不用的,它自然的就會這樣子。周至,這為什麼說「心香」呢?因為你這一念是周遍的、你這一粒微塵也是周遍法界的,所以說「自然周至」;周至,所有的地方都到了。你燒上你這個心香,能熏惡成善──把你惡的這種習氣都熏出去了,就變成善了;所以由這個善、由這一種誠心來供養大會。


「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從十方所來的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在每一位佛的上邊,又有很多的菩薩,手拿著幢旛、寶蓋就來了。次第,就是很有次序的。沒有次第,就是沒有規矩;有次第,就是很有規矩的、有條不紊,就一行一行的,這麼一個跟著一個。好像我們繞佛,一個跟著一個,這都叫次第而行。這是「次第而上」,一個跟著一個的往上排列,排到大梵天上去。「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所有這麼多的菩薩,都是以微妙的音聲,作出無量的偈頌,來讚歎諸佛的功德。


2.偈頌(分三)
1.頌時眾得解 F2.頌如來分別 F3.頌瑞表圓益
今F1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徧身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彌勒菩薩(無能勝菩薩)從座位站起來,把右邊的肩臂露出來,合起掌來,對著佛,然後說讚歎佛的這種偈頌。這是身心恭敬,來讚歎於佛。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佛所說的法,都是希有的法;尤其這部《妙法蓮華經》,乃是希有中的希有,在以前根本沒有聽過這麼妙的法。「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世尊是有最大的神通力量,佛的壽命也是不可稱量那麼長的。「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沒有數量這麼多的法王之子,都聽見世尊說分別這個妙法的道理。「說得法利者,歡喜充徧身」:在佛說〈如來壽量品〉,就有很多的眾生得到法的利益了。他們的歡喜,都充滿他們自己的身體。


2.頌如來分別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餘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餘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聞到這種法,或者住到不退的果位上,或者他們得到「聞持陀羅尼」這種的法門,或者證得「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這種種無礙的辯才,或者得到「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種互旋、互持的陀羅尼門。


「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或者有大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他們每一個都能轉不退法輪,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這三不退。


「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法輪」:又有中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他們每一個都能轉清淨的法輪,就是證得二地的果位。


「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或者有小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由二地再修行,證得這種圓教四地的果位;在這個時候,他們還有最後八品微細的無明。他再斷一品就證五地,斷兩品就證六地,斷三品證七地,斷了四品就證八地;所以由八地,再還有四品的無明沒有斷,斷這四品的無明,就成佛了。他在「增道損生」這個情形之下,他增明一分的中道,就減損一分的無明;所以若把這最後八品微細微細的無明都破了,應當得成佛道了。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或者有四四天下的、或者有三四天下的、或者有二四天下的。四四天下,是四個須彌山、四個日月、四個四大部洲;三個四天下,是三個日月、三個須彌山、三個四大部洲;二四天下,是兩個日月、兩個須彌山、兩個四大部洲。如此四天下,有微塵數這麼多的諸菩薩,隨著四、三、二生,應當成就佛果。


四四天下,這就是八地的菩薩,他們還有四品的微細生相無明沒有破。三四天下,這是九地的菩薩,他們還有三分的微細生相無明沒有破;他們把三分的微細生相無明破了,就可以成佛了。二四天下,這是圓證十地的果位,是十地的菩薩,他們還有兩品的微細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他若再破這兩分微細的生相無明,才能成佛。


「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或者有一個四天下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這就是等覺的果位,他們還有一分微細的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沒有證佛果。若把這一分的微細生相無明也破了,就成佛了!也就是成就佛妙覺的果位。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像以上所說這麼多的眾生,聽聞佛說〈如來壽量品〉的時候,都證得無量無漏的智慧,得到這種清淨的果報。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又有八個世界,就是八個須彌山、八個日月、八個四大部洲;有微塵數這麼多的眾生、這麼多的薄地凡夫──薄地凡夫,就是大地的這一些個凡夫。他們聽聞佛說〈如來壽量品〉的時候,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3.頌瑞表圓益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恆沙 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沉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徧 供養諸世尊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空無邊」: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妙法,一切眾生有很多都得到很大的利益。究竟這個利益有多少呢?沒有邊那麼多,就好像虛空似的。


「雨天曼陀羅、摩訶曼陀羅,釋梵如恆沙,無數佛土來」:從上方雨下來有曼陀羅這種小白華,又有大白華。又有大梵天王和釋提桓因等,像恆河沙數那麼多,他們從無數無量那麼多的佛國而來。


「雨栴檀沉水,繽紛而亂墜,如鳥飛空下,供散於諸佛」:又雨下栴檀香末和沉水香末,雨下這個香末,就好像下雪似的,所以繽紛而亂墜。繽紛,好像天上下雪,那就叫繽紛而下。香末從虛空而下,也就好像鳥從空中飛到下邊似的。雨下這香末,來供養十方所來的一切諸佛,散佈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自然出妙聲,天衣千萬種,旋轉而來下」:又有天鼓,在虛空中,自己就鳴起來了,自自然然、不假造作的,就發出來一種微妙的聲音。又有天人所穿的衣。天人這衣不像我們人所穿的衣服這麼重,他們的衣非常之薄,有千萬種那麼多。這千萬種的天衣,在虛空中旋轉而下到大會裏。


「眾寶妙香爐,燒無價之香,自然悉周徧,供養諸世尊」:又有種種寶貴的、微妙的香爐,焚燒最名貴的香。這種的香,自然就周徧法界,能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多寶如來,又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切的分身佛。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旛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旛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其大菩薩眾,執七寶旛蓋,高妙萬億種,次第至梵天」:在天雨小白華和大白華,和種種的寶香、種種的寶衣的時候,又有從地湧出這一些個大菩薩眾,各個菩薩都執持著七寶所造成的寶旛和寶蓋。這種的寶蓋、寶旛,都是非常之高、又非常之妙,不是我們人心所可想得到的,有萬億種那麼多。他們都很有次序的,由下方而上到梵天去。


「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旛,亦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他們在每一位佛前,發供養心,都懸上寶幢和最殊勝的旛。他們也是用千萬億這麼多的偈頌,歌詠來讚歎這一切諸佛。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像這樣種種不可思議的勝事,在以前從來沒有的,這是非常殊勝的。所有的眾生,聽聞佛的壽命是無量的、是這麼長遠的,聽見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都非常歡喜。


「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佛的名號,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眾生都可以聞到;但是要有善根的,沒有善根的眾生,根本就聞不到佛的名號。佛廣大來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具足這善根。沒有種善根者,令他種善根;已經種過善根者,令他善根來增長;已增長者,令他善根來成熟;已經成熟者,令他得到解脫。以幫助眾生發無上菩提心,發這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2.明解入(分二)E1.明現在四信 E2.明滅後五品 E1(分四)
1.一念信解 F2.略解言趣 F3.聞持供養 F4.深信觀成 F1(分二)
1.長行 G2.偈頌 G1(分三)
1.出相貌 H2.明功德 H3.明行位不退
今H1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當爾之時,就是前邊彌勒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又告訴無能勝這位大菩薩說,「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阿逸多!譬如有這種眾生,他們聽到佛的壽命像前邊所說那麼長遠,「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他不要說完全都信,就是能在這一念之中,生出一種信解──信而明白;他所得到的功德,沒有數量那麼多,沒有法子可以數得過來。我再說個譬喻。譬喻什麼呢?


2.明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假設有持五戒、行十善的男人和女人,他們為求無上正等正覺的緣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在八十萬億那由他這麼多的劫之中,他們修行五種波羅蜜。波羅蜜,翻譯為「到彼岸」,就是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槃的彼岸。這五種波羅蜜都是什麼呢?


「檀波羅蜜」:就是「檀那波羅蜜」,他們修布施;檀那,是梵語,翻譯為「布施」。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有內財、外財。內財,就是你頭、目、腦、髓;外財,就是國、城、妻、子。你能布施你的財寶,這是財施;至於你的國家、你的房子、你的地,連你的妻子也能把她捨了,布施給其他的人,這都是施外財。你能布施你的頭、目、腦、髓,都能捨了它、都能布施,這都是施內財。法施,就是現在我們講經說法,這是給你們的法施。無畏施,就是你有什麼恐懼不幸的事情,能幫助你沒有恐懼了。


「尸羅波羅蜜」:就是「持戒波羅蜜」,這是修持戒律的;尸羅,是梵語,翻譯為「戒律」。戒律在佛教裏邊,是很重要的,所以出家做比丘,必須要受戒;不受戒,就不能成比丘。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無論哪一類的眾生,你受佛戒,就有成佛的機會,就可以成佛,就到佛的地位上。那麼不受戒可不可以成佛呢?那是很困難的,機會是很少的;所以在佛教裏,特別重這戒律。終南山那個道宣律師,因為他持戒律持得太好了,感應天人來給他送飯。你受佛戒,地位就和這大覺世尊一樣了,這才是真正佛的弟子。


學佛法,必須要守持佛戒;守佛的戒律,就不可以隨隨便便的,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守戒律,就是守規矩。這個戒律,在家人就有五戒;又可以受八戒──八關齋戒;又可以受「十重四十八輕戒」,這是菩薩戒。那麼出家,先受沙彌十戒,然後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


這戒律精嚴的人,天人都恭敬你;像道宣律師,就有天人給他送飯吃。你要是戒律精嚴的,那一切鬼神看見你,都會向你叩頭頂禮、恭敬你,所以持戒是很要緊的。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止住你一切的惡事不做,就是「諸惡不作」;防非,就是「眾善奉行」,你要做一切的善事、一切的好事。


我們受了戒之後,必須要守著那個戒、保持著那個戒,不要犯戒。你若破戒,那就好像在水上的浮囊破了,也就好像在海上的船漏了似的。船漏水了,就會沉到海底去;我們人要是受戒不守戒,也就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去。這個戒律,若不是你自己想犯的,是有其他因緣而犯這個戒,那還可以有開緣。這戒講「開、遮、持、犯」。開,就是開開;遮,把它遮起來;持,受持戒;犯,犯戒。在這裏邊,又有「止持、作持」;若詳細講起來,也很多的意思。


「羼提波羅蜜」:羼提,是梵語,翻譯為「忍辱」,就是「忍辱波羅蜜」;忍辱,就要忍你所不能忍的。若你能忍的你忍了,那不算出奇,那是很普通的;若你不能忍的你又能忍,那就是羼提波羅蜜了。


「毘梨耶波羅蜜」:毘梨耶,也是梵語,翻譯為「精進」,就是「精進波羅蜜」。


「禪波羅蜜」:禪,就是坐禪。禪那,是梵語,翻譯為「思惟修」;這思惟修,就能生出你的定力。以上所講的,你必須要先修戒律;你想修戒律,就先做功德;做功德,就是布施。你若沒有功德,你就是守戒律也守不住的,所以必須要先做種種的功德,做布施,然後修這戒律。由戒律,然後才能生出定力來;這禪婆羅蜜,就是生定力的。


「除般若波羅蜜」:為什麼不說般若波羅蜜呢?因為般若是諸佛之母,你若有了般若,就有成佛的機會。現在這不是講「成佛」,是講「功德」──講你修什麼波羅蜜,有什麼功德。現在這個人,他修般若波羅蜜以外的五種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八十萬億那由他劫那麼長的時間,修五波羅蜜,那功德就很大了;但是以這種很大的功德,來比你對〈如來壽量品〉生出一念信解心的這種功德,百分也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萬億分也不及其一分,乃至於最聰明、最能算的算數師,用算數譬喻,也無法知道這功德究竟有多少。


3.明行位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假設有善男子和善女人,他有像對〈如來壽量品〉佛的壽量長遠這種的功德,生一念的信解;他這種的功德,若在無上正等正覺這種的果位再能退回來,得不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話,絕對沒有這種道理。


2.偈頌(分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