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有情生命輪回的運作模式

2012/09/23 08:34


  佛經中說,生命的輪回就像是一條生死鏈,這個鏈環無始無終。生命沒有一個最初的起源和開始,總的輪回也永遠不會終止,一切都按著因緣和業力不停地運轉著。運轉的模式,就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十二有支。被稱為十二有支,是因為這十二個運作模式是三界(也叫三有)有情生命輪回的模式;被稱為十二緣起,是由於這種運作模式都是依靠因緣條件而起,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獨立體。


  世間萬物都是緣起而有的理論,是佛教的核心理論。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任何的事物的存在,都是互相依賴的存在,絕無孤立存在的可能。雖然佛教大小乘對緣起內涵的闡釋略有差異,但無不指向否定獨立、孤一的事物。從最徹底的大乘中觀學派觀點來說,不但生命、草木、星球等無常的事物是緣起,即使涅槃、佛陀等恒常不變的事物,也是相對的存在。這相對緣起的哲學觀點極為深奧,也是解脫輪回必不可少的證悟要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研讀宗喀巴大師的《佛理精華緣起理贊》等相關著作。


  十二緣起主要講述了有情的生死過程,而不是世界演變的哲學理論。它涉及到輪回和痛苦的原因,旨在幫助人們解除生命煩惱。所以它並沒有試圖解釋生命絕對起始之謎。


  (1)無明:十二緣起的第一支是無明。明是智慧的象徵,而無明則是一種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愚昧無知或者愚昧無知下的顛倒觀念。它是有情輪回的罪魁禍首,五趣輪回圖最內圈的豬和最外圈持杖而行的盲人就是無明的象徵。從功能的角度而言,無明概有兩種:一種是對業果思想的愚昧無知,這種無明導致眾生肆無忌憚地作惡,從而輪回於三惡道之中;一種是對萬物真理緣起性空的愚昧無知,這種無明導致眾生囫圇於三界五趣之內,永無出離之日。


  (2)行:所謂,就是指業——眾生的思想、語言和行為,五趣輪回圖最外圈正在工作的陶匠就是其象徵。在無明的指使下,眾生不斷造下各種善惡業。從種類來說,業有福業——能導致輪回善道的業、非福業——能導致輪回三惡道的業和不動業——能導致輪回色界與無色界的業三種。


  (3)心識:心識是造業和輪回的主體,五趣輪回圖最外圈的猴子象徵著帶著造業的識到處行走。從性質上來說,有處於造業位的受染識和處於受報位的投生識兩種。譬如行善之時的心識屬於因位受染識,而將來由善業投生到善趣的心識則屬於果位投生識。


  (4)名色:名是指感受、心識等精神體,色是指物質性身體,五趣輪回圖最外圈的擺渡是其象徵,船象徵物質性身體,擺渡者則譬喻心識等精神體。名色主要是指具有生命力的眾生最初投胎轉世的受精卵以及胚胎。


  (5)六處:是指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這六根,五趣輪回圖中帶有六個視窗的房子是其象徵,六個視窗象徵六處。如果是胎生的生命,眼等五根是逐漸發育的;如果是化生的生命,則六根是同時產生的。這是就欲界和色界生命而言,如果是無色界有情,則只有單獨的意識,而沒有眼等物質性的五根。


  (6)觸:是指幼兒在出生後,開始接觸外界的階段,五趣輪回圖最外圈的兩性交媾是其象徵。從產生感受的功能來說,有三種觸,即能產生快樂的觸,能產生痛苦的觸及沒有苦樂感受的中性觸。


  (7)受:是指在接觸外境後所產生的感受,有痛苦、快樂和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三種。五趣輪回圖中的眼睛中箭是其象徵。


  (8)愛:是指性成熟階段。對快樂的感受不想遠離,痛苦的感受產生厭煩等,都屬於愛的範疇。但愛的產生源於無明的摻入,如果終止了無明,即使遇到各種感受,也不會產生渴愛。五趣輪回圖中以嗜酒者作為象徵。


  (9)取:是指在愛欲驅使下追求異性,為滿足心理和生理欲望進行索取的階段,在五趣輪回圖中以猴子摘取果實為象徵。根據執著物件不同,有四種取,即欲取——為滿足感官快樂的追求和索取,見取——對錯誤觀念的固執、偏執和堅持,戒禁取——對錯誤道德規範、禁戒的執取,我語取——對自我、自私的偏執。


  (10)有:也是指業,但經過愛和取強有力的潤發,來生的進程已經定型,一觸即發。五趣輪回圖中以孕婦為其象徵。


  (11)生:是指投生的階段。在無明、愛、取的催動下,形成的進程,而必定導致再生。五趣輪回圖中以孕婦分娩來象徵。


  (12)老死:是指一期生命的變遷老化和終結。五趣輪回圖以一個背負屍體的老者來象徵。


  十二因緣可以說是生命輪回的因果鏈,從無明導致造業,依次導致老死,而老死繼續迴圈,導致無明繼續造業,輪回不息。這十二支緣起,說明了輪回的三世雙重因果。無明、行以及因位的受染識屬於過去世的因果,果位的投生識到屬於今生的因果,再生及老死屬於未來世的因果。在這三世的輪回鏈中有雙重的因果關係,第一重是從無明到受,無明和行是因,識到受是果;第二重是從愛到老死,愛取有是因,生老死是果。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第一重因果中缺少愛取有,第二重因果中缺乏無明、行和受染識,但這並不影響十二因緣的運作,反而告訴大家了一個重要的關鍵,那就是十二緣起之所以有兩重因果,是要闡發兩種苦諦的情況。第一重因果著重闡示引發的因果,是從能引發未來苦的角度而言;第二重因果著重闡示產生的因果,是從已經嘗受苦果的當下來說的。


  所謂輪回,就是眾生受無明煩惱催動,造下善、惡、不動(指下生定生色界和無色界的業)三種業,在三界中受苦的情況。根據龍樹菩薩歸納,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愛和取三支屬於煩惱,行和有二支屬於業,其他支則屬於苦。而佛陀在《稻稈經》則以四個比喻來歸納——由於無明,在業的田地中播下識的種子,灌溉以愛水,於母胎中生長出名色苗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