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十二因緣呢?

2012/09/23 07:39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佛祖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觀這十二因緣,發現眾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眾生,使他們解脫。因此佛陀從十二因緣的老死開始逆次而觀察:一切眾生都得承受之種種痛苦,眾生有老死是由於有,有是因為有業有,所謂業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因為我們有了將來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業,它們會推動我們將來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觀察到並沒有在造業,而是身心(假我)對世間的種種事物產生了執取,渴求將來有,造成了有業報;我們有是因為有;有是因為有,我們過去的業習對事物有貪愛,接觸境界時,貪愛心就生起,對境界所看到的東西產生執著;的生起是因為有,我們的六根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貪求樂受。因為有樂受,造成我們業習中的心生起;反之它則不生。假如我們天生是聾子,從沒聽過聲音,那對歌聲、鳥聲等,就不會貪愛;因為我們有感受到聲音,所以才會貪愛它。佛陀說我們有,就有貪愛,所以受是愛生起的原因。我們有是因為心依靠六根接觸外境,根、塵、識產生,因為有,所以有。佛陀繼續觀察,發現有是因為有六根,沒有六根我們的心就沒辦法與外境接觸;接著佛陀又繼續觀察,發現六根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在母胎裏有名色的活動,所以產生六根;佛陀說因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們會受生就是有,我們死後,精神繼續活動,我們會被業轉去入胎,結果就在胎裏成長。
  佛陀觀察只要不,就沒有老死;滅三界業有就不;如果我們不執,那業有就不會生起;只要把滅掉,就不生;因為是過去的業習,只要把它滅掉,就不會執取了;滅則滅,以此類推,最後只要無明滅掉,此大苦聚也滅。然後順觀無明滅故行滅,乃至老死亦滅。
  只要現在不造業,不迷惑,那現在的愛,取無明就斷除、覺悟,過去所造的業就好像無根的樹,再也生不起。既是說,這十二因緣告訴我們,過去的無明與業行延續到現在,如果我們覺悟不愛不取,就不會產生我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煩惱。無此煩惱後,我們就會發現十二因緣中的每一支都是無常、無我、緣生無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誰在生?誰在受老死那?當這些執著都沒有了,我們就會覺悟到沒有一個眾生在流轉生死,受輪回之苦。只要覺悟現前的無明,在愛、取時不迷惑,我們就會發現這其中沒有我。既然無我,就不會繼續流轉,同時也會發現到,所有的迷惑都沒有了。我們在愛、取之前,感受外境的當時,覺悟它,不再去執取,這樣就不受後有。
  佛陀在經中對十二因緣有各種譬喻:
  
、植樹的譬喻:流轉門有如種樹澆水加肥料,樹木就茁壯成長;還滅門如種樹不澆水,不施肥,樹木就長不好;如把樹砍掉,那它就長不起來。十二因緣也是一樣,我們在這兒加水、加肥料(加愛、取),那它就越長越多,長出將來的業有,生、老死。如果在這兒把它斬斷愛、取(不加水與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長,甚至於也不生,那你就進入無餘涅槃。
  涅槃有兩種:一者、有餘涅槃。二著、無餘涅槃。證悟阿羅漢果的聖者,是處在有餘涅槃的狀態,他沒有愛、取了,這就好比一棵樹,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樹根和樹幹還存在,繼續等到這棵樹老、死。因為阿羅漢有過去的業繼續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體舍報後,沒有了六入,那就好像樹根斷了,他再也不來受生,那麼我們就說他把這十二因緣這棵樹的根都斬斷,再也不能成長了。
  
、油燈的譬喻:如果油燈添油,他就會繼續燃燒,反之油燈就會熄滅,佛說十二因緣亦複如是。
  佛陀教導我們觀察十二因緣時,如人口渴,發現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萬不要喝它。這比喻愛、取如口渴,我們所喝的水就是業報,它有毒,喝了會被毒死,使得我們再來輪回生死。如果我們不想要這些業報,就不要去愛、去取,這樣才能截斷生死的流轉。
  聲聞和緣覺二小乘,常被稱為二乘。聲聞乘是依四聖諦之理而起修,而緣覺乘,則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這是二乘的不同處。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這十二緣起是說明人生的經過,換句話說,是有情生死流轉的說明。一切眾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緣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故個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都是形成相依的狀態。
  十二緣起,是由十二項互緣的支數,來說明現實人生的成立。
  一、無明為過去煩惱的總稱,是無知,或愚癡,或迷暗的意思。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行為造作義,即依過去無明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有時作善的行業,有時作惡的行業,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這和上面的無明,即是過去所做的惑和業,也便是四諦中所說的集諦內容。
  三、識入胎之心識,由過去感業動力,使阿賴耶識受果報,遇緣托胎,完成現在之生命體。
  四、名色名是心識,屬於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屬於物質,故名色,為成立有情生命體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為六根完具位,謂於胎中名色漸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漸次具足。但這時的胎兒在母腹中只有幾個月,雖成六根的模型,對外界的感覺,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沒有完備,故稱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時期。
  六、觸即出胎後與境界接觸,生起感覺,亦即對境界認識之開始。如自初生至一歲內的嬰兒時期,及進入二歲幼兒時期,其接觸外境,只起簡單的知覺,不能分別孰是孰非,孰苦孰樂,也沒有憎愛的分別,一切舉動很天真,這時可說是觸的混沌時期。到三歲至五歲的幼童,接觸外境的知覺力就漸漸增強。
  七、受即對外境接觸的感受:指苦、樂、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兒四五歲時期到兒童時期(六歲至十二歲),乃至青年時期(十三歲至廿三歲)的時候,心識逐漸發達,領受環境範圍漸漸擴大,起居飲食、讀書遊戲及其他希求亦隨歲月而增進,遇順境則感受快樂,遇逆境則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時期,對愛憎的感受,特為顯明。這就叫做受的階段
  八、愛以染著貪愛為義,由受而來,對於所受之境界賓士追求。如青年時期,對貪戀財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種種強烈的欲望,執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鬆;有的越出軌則,未婚先有孕,故在這愛的階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謹慎調伏自己衝動的情欲。
  九、取是執取為義,即對所愛之境界執取追求,也即對物欲境界起貪戀,強烈執取,據為己有,方滿自己的欲望。於是三業不淨,造出惡業,以業系身,而集成未來身心的苦因,這都是由’‘而來。
  十、有即是現有業力存在的意義。謂由愛著馳取不已,現世又多造惡業,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之報。
  十一、生即未來受生,由於自身潛在業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來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這是說明來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迴圈,生生不已的流轉道理。因未來既有老死,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而與之俱來。而老死是未來世的二種因果,即將苦諦的內容加以詳細的分別。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生閉環,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不斷流轉,叫做流轉門。而這流轉門的因果:從過去無明的二支因,緣起現在世的名色六入的五支果。又從現在世的三支因,緣起未來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謂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迴圈不已,叫做輪回,根本不外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釋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覺悟這十二緣起的人生觀道理。並推究十二因緣的緣起,以無明為生死流轉根本,如修道斷無明,除愛取,就可解脫生死,故從十二因緣的還滅門來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來世的生、老死亦滅。

  十二因緣是緣覺所修的法門。緣覺乘聖人比聲聞乘利根,聲聞乘聞佛說四諦法,從苦諦上悟入,而緣覺由集諦上悟入,故較聲聞乘為深。緣覺由集諦之無明,觀十二因緣之緣起,無須聽法,即依自力得覺悟,又稱為獨覺,即是辟支佛。因此緣覺乘也叫做獨覺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較聲聞乘為高深,稱為中乘,而下於佛乘及菩薩乘。
  【注】
  1、依教育心理學將人生的分期如下:
  (1)嬰兒期生後滿一年之間。
  (2)幼兒期一歲至五歲之間。
  (3)兒童期六歲至十二歲之間。
  (4)青年期十三歲至廿三歲之間。
  (5)壯年期廿四歲至四十七歲之間。
  (6)老年期四十七歲以後為老年期。
  2、阿賴耶識即是心的主體,人死後,阿賴耶識,脫離軀體,叫做中陰身,等待有適合父母之緣,再去投胎的心識,就是阿賴耶識。
  3、十二因緣與四諦法四諦法中之苦集二諦為十二因緣之流轉門,滅道二諦為十二因緣之還滅門。
  4、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之,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間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謂一切所有生死流轉,皆因此十二支分迴圈不息,亦即生死流轉之因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