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到底是什麼

2012/09/23 07:29


  回轉來講中陰的境界,要注意,都不是像有些書上講的,第一個七天,哪些菩薩出現,有什麼境界;第二個七天,哪些菩薩出來接引你……不是這樣呆板固定的。他講的對不對?完全對,是某一個宗教某一個習慣的範圍。這類人沒有接觸到外面的知識和世界,從小到老永遠在那個殿堂裏頭,見到的只有這些。如果拿這個去度一切眾生,用這個學理跟人家講,是不對的。
  比如北極的愛斯基摩人,也有宗教信仰;另外滿族、蒙古族等,也有個古老的宗教,叫薩滿教。譬如日本,大家認為是佛教國家,其實日本的國教是神教,佛教不過是日本宗教中的一種。日本信的是天照大神,是多神教,真正的全民信仰是這個神教。
  世界上的宗教有幾百種,每個人中陰境界起來時,所呈現的形象,是他熟悉的一套。像我們中國人近幾十年來,受馬列思想唯物的教育,那些完全不接觸宗教哲學的人,他的中陰境界,夢中境界,只有馬列這一套。所以我看到老的共產黨人快死的時候說,哎呀,我快要死了,去見馬克思。那也對的,因為他的觀念裏頭沒有其他的,他否定了其他的宗教。但是,一個唯物學者,或者其他人,死後的中陰有沒有佛菩薩出現?可能有。因為我們不敢保證他前生不是信佛教或別的宗教的。我剛才講過,中陰起來的景象不是這一生,而是多生累劫的,比夢還要快。
  大家問算命看相有沒有道理?我說有啊,那是過去的定業,顯現出這一生應受的果報。譬如有些人,一輩子很富貴,有錢,有地位,可是遭遇永遠不好,身體也不好。另外我所曉得的,當年跟隨孫中山革命,了不起的幾個人,其中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歷史名人,他天生是天閹,天生陽痿,後來他收養一個女兒。天閹的人很多,我在四川時,有個大財主朋友在自流井,那是四川最富有的地方,出鹽的,這個朋友一輩子享受,可是也是天閹的;他有這個功名富貴的果報,可是身體卻是這樣。
  再看古代許多英雄才子,遭遇很好,功名富貴,可一身是病,那就是古人的詩:百年三萬六千日,活一百歲只有三萬六千天,不在愁中即病中。的確有這些人,我也親自遇到這些朋友。你說怎麼說呢?人生的命運,以佛學來解釋,那是多生累劫的因果,也就是這句話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剛才我講了,不是說,第一個七天一定是菩薩什麼的出現,第二個七天又如何,不是一定這樣的。譬如西藏人,從小在廟子出家,一輩子也在這個廟子修佛法,他才可能是那個境界,勉強可以如此說。但是他的境界裏出現的不一定是神、菩薩,也會有家屬出現,因為他也有家屬的情感,或者也有愛情的情感等等。所以出現的又各有不同,不是那麼呆板的。
  那麼天主教,其他異教徒,是否永遠是異教徒呢?也不一定,每一生不一定。也許一個佛教徒,如果前生是信別的邪教,或者信其他宗教,他到中陰境界出來前生的事,也是那一套。
  這個因果報應講不清楚的,太複雜,電腦也算不清。所謂的六道輪回,我常常告訴修行人,去看《楞嚴經》由人道轉生六道這一段,簡單明瞭,比較是科學性的。你們出家講修行做工夫,另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是《修行道地經》,也講到六道輪回的果報。但是這兩部分,我不大喜歡翻譯出來給大家看,因為你們看了以後,會喜歡觀察別人,說這個人前生果報裏帶來的是什麼成分,這個人來生快要變什麼去了,大家會由這個錯誤認識,而且忘記了自己反省,只看別人的過錯。像你們在座的某人一樣,閉著眼睛亂說,他這個因果就背得很大,他不知道自己亂說犯口過。
  你(胡松年)那些問題,有些已經順便答復了;其他一些問題,可答可不答,以後再說了,你曉得我這裏很忙。
  那麼死以後投生呢?現在回轉來,我開始講這個問題。前面給大家有個交待,我說,這一次給你們講生死,是倒因為果的講法,還記得嗎?先講到怎麼死,對不對?現在這樣大概可以交待清楚了吧!我們現在要講的,是怎麼樣來投生了,也是講普通人正常的投生。
  關於這個,佛學有好多資料,最重要的資料,是給我們正式學佛用的,就是《修行道地經》。其實後來魏晉南北朝道唐朝之間翻譯的,如《大集經》,裏頭分散得很,這裏一段,那裏一段,要連起來研究。再其次,《楞嚴經》只是講生死的大原則。
  講生的問題以前,希望大家把十二因緣都要背來,尤其你們在 家的 居士們,出家的就更嚴重了,這個與所有佛法修持都有重要關聯的,可是一般人都不記得。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老了以後死,死了以後再來,圓圈的,輪回的,又從無明開始了。這十二因緣,你也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標記。
  所謂修行了生死,打坐修定,尤其是出家的人,出家是幹什麼啊?你們不要搞錯了,認為打坐是練身體養精神,平常你這樣說,我只好笑一笑,我也不罵。嚴格的講,你那是胡說,不懂佛法。佛法是求了生死,所謂了生脫死四個字,了了這個生,脫開了老死、病苦,叫做了生脫死。必須先把十二因緣搞清楚,這不是理論,是個科學。如果詳細解釋,用十幾個鐘頭也解釋不清楚,很多牽涉到現代科學。可是現在的佛教,出家在家的不懂現代科學,不懂現代知識,同我一樣,好差勁!這個就嚴重了。所以,我說佛教佛學沒有辦法,因為一般人不曉得現代自然科學,平常也不留意,就抱著一個佛學,認為最高明,自己困在一個範圍裏,以為是全體了。
  大小乘修行學理,包括般若、唯識法相、華嚴,統統依十二因緣發展,大家要搞清楚。佛是講這個給那些跟他出家的小乘弟子們聽的,這些弟子是完全聽他指導的,自己不加以其他的知識、理想,只是專門學佛的,所謂聲聞眾。聲聞眾是來受教育的,自己沒有獨立思想,也不去深究。佛怎麼說,老師怎麼教,就怎麼辦,自己沒有本事參究。大菩薩不是這樣,他可能提出來意見,與佛對辯研究。


新作十二緣起,舊作十二因緣,又單名因緣觀,支佛觀。是為辟支佛之觀門。說眾生涉三世而輪回六道之次第緣起也。


   一、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
   二、行,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
   三、識,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詮之,故謂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
   五、六處,六處即六根,為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參見:五意)。六、觸,二三歲間對於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
   七、受,六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
   八、愛,十四五歲以後,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
   九、取,成人已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有者業也,業能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
   十一、生,即依現在之業于未來受生之位也。
   十二、老死,于來世老死之位也。


  其中無明與行二者,即惑業之二,屬過去世之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屬緣於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是過現一重之因果也。又愛取二者為現在之惑,有則為現在之業也,緣於此惑業現在之因而感未來之生與老死之果,是現未一重之因果也。此為三世兩重之因果。依此兩重之因果,而知輪回之無極。蓋既見現在之惑(愛取)、業(有),由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而生,則知過去之惑(無明)、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既見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生現在之業(有),則亦知未來之苦果(生老死),生未來之業。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回。辟支佛觀之,一以厭生死,一以知無常實之我體,遂斷惑業而證涅槃也。其中分別因與緣,則行與有之二支是因,無明與愛取之三支是緣。余七支總是果,但果為還起惑業因緣之緣。故攝之於緣中,不別存果名,是曰因緣觀。


           ┌1 無明 (貪嗔癡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2 行  (造作諸業)───────(業)
          ┌3 識  (業識投胎)───────(苦)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 六入 (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      │6 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     └7 受  (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8 愛  (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10 有  (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  (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繞過一片高高低低的茶坡,深秋的茶樹,已經開始結果,有的還掛著一朵兩朵潔白的茶花。雲霧繚繞的九華山 ,以閔園為中心的茶區,歷來出產上好綠茶,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詩》中,即有烹茗甌中罷弄花之句。九華山的綠茶,扁平如扇,散開如佛掌狀,旗槍緊束,如雙手合十,故又得名九華佛手


  不遠處,茶旗飄揚,茗雪問:是否想進去吃一杯茶?


  此時此刻,南泉、南溪與我,興致都在山水間。


  我們沒有走龍溪岸上松蔭翠竹掩映的小徑,而是踩著石塊,下到溪穀。正值枯水期,溪穀流水淺淺,一塊塊巨石突兀矗立。一般的石頭,比人高,要三五人合抱;更大些的,似乎可以鑿出一間石頭房子。可以想見,當初挾裹巨石由上而下的山洪,一路狂奔,何其威猛,石塊與水流在河道上跌跌撞撞,會發出何等驚駭的聲響!如今水落石出,山川大地,平靜如夢。


  連綿的群山是安靜的,山坡上的茶園是安靜的,溪穀的石頭是安靜的,周圍的樹是安靜的,掠過的風是安靜的,我們也是安靜的。


  走在我們前面,有三五個青年男女,跨水越石,一路嬉耍。他們的熱鬧,和周圍的安靜,對比鮮明。


  很顯然,他們雖然是我們的同行者,但我們走在不同的路上。


  有一大片的水擋住去路,我們攀援草木,返回岸上,沿溪流前行。


  走過很遠 ,前方道路一分為二,一個路標指向百歲宮,一個路標指向天臺。我們折身回返。又見淺水區,我們乘興再次下到溪穀。


  兩石之間,流水激蕩。南溪與我,脫下鞋襪,半坐半躺在石頭上,將腳伸進流水中,閉上眼睛,靜靜地感受山溪的清涼。


  可惜,匆忙中的我們,只能偶爾傾聽一下山溪流動的聲響,卻對身體內的流水聲,充耳不聞。


  眾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有醫學資料顯示:人在受精卵狀態時,生命 99% 都是水;出生後,水占人體的 90% ;長到成人時,這一比例減到 70% ;臨終前大約會降到 50% 。可以說,人的一生,都活在水的狀態中。


  對宗教有所瞭解的人會知道,水也是信仰的源泉。耶穌基督在約旦河中受洗;錫克教祖師那納克在淋浴時受到啟發創立該教;印度教教徒的出生、死亡以及日常生活的淨化行為都依賴恒河之水;觀世音菩薩手持楊柳枝,遍撒甘露度化人間……


  水是奇妙的 。日本研究水結晶的 I.H.M 綜合研究所 江本勝 博士,自 1994 年開始一項和水有關的實驗,通過一連串對水結晶的科學探索,發現水竟具有複製、記憶、感受和傳達資訊的能力。


  他以高速攝影技術拍攝水結晶的圖片,發現:在裝滿水的瓶子上貼上感恩的標籤,水的結晶居然像個字;貼上阿彌陀佛四字的標籤,水的結晶呈現七彩色;貼上感謝的標籤,水結晶呈現完整的六角形;貼上妙法蓮華經的標籤,水結晶竟然像蓮花;貼上混蛋的標籤,水幾乎不能形成結晶;貼上宰了你時,水結晶呈現出一個孩子被欺負時的樣子……


  是不是感覺非常奇怪?


  釋迦佛早就給出過答案,一沙一世界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一粒沙中,都蘊含真諦,何況一滴水?世界隨著我們心性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眼中過去的不美和缺失,其實不是世界的不美和缺失,而是我們心靈的不美和缺失。  我們的身體,猶如一隻裝著水的瓶子。說我們身體內有上萬滴水,並不為過。如果能夠心裏充滿感恩感謝寬容,我們的身體裏,必然會盛開萬朵蓮花。


  忽然,南泉充滿歡快地喊了一聲。


  我與南溪起身,迅速地向南泉那邊跑過去。原來,在巨石相疊的河道中,藏著一個水色碧綠的深潭。南泉孩子氣地朝我們吐了吐舌頭,為自己的發現而得意。有幾尾魚,被水面上晃動的倒映的人影所驚擾,倏地一下,潛至水深處,只留下漣漪蕩漾。


  淺表的水,透明;再深一些,碧綠;再深些,幽藍;再深些,陽光無力抵達,一片幽深。這情景,詩人于堅以詩概括為《陽光只抵達河流的表面》。在他的描述中,陽光無法再往下,是因為它缺乏石頭的重量。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那些可靠的實體,才能真正不停留在表層,深入地介入事物。下面的水處於黑暗中,像沉底的石頭那樣處於水中,這些事物,在時間看不見的地方,悄悄地改變著世界的地形。


  于堅的詩對水深處的形象描述,如同在復述釋迦佛宣講過的十二因緣。


  釋迦佛說 ,十二因緣即生命的緣起法則,分別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中,有三世兩重因果。


  第一重,從過去的因,到現在的果。無明是生死的根本,亦稱為煩惱,即我們的分別執著。由於無明,我們的身口意會造業,導致的出現。生命終結,肉體活動消失時,心的作用依然存在。進入母胎後,轉化為名色,名指意識的成長過程,色指身體的成長過程。慢慢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由於世界對我們的影響是從六根而入,故為六入。六根與世界的接觸,稱為六觸。由六觸產生的種種感受,稱為。受對於生命來說,有我所喜歡的我不喜歡的之分。


  第二重,從現在的因,到未來的果。


  我們對所喜歡的、樂意接受的,產生貪愛,稱為。因為有貪愛,對於所喜愛的,執著追求,稱為。萬法本來是空,可是人偏偏要喜歡;萬法本來不垢不淨,可是人偏要追求清淨美好的。妄生分別,妄自取著,愛和取就是此生當中的迷惑。


  得到了,則稱為。擁有的,不一定是究竟喜樂的,例如每個人都因有愛有取而得到的煩惱。在生死輪轉的過程中,又為來生種下了的因。而有,就要面對無盡的老死


  釋迦佛告訴我們 ,觀察十二因緣,如人口渴,發現了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萬不要喝它。這比喻猶如口渴 ,我們所喝的水就是業報,喝了它,使得我們再來輪回生死。如果不想要這些業報,就不要執著於,隨緣而為,截斷生死的流轉。


  處在生死輪轉中的生命,亦如流水。但是對於水深處的奧秘,我們那一點點聰明,只能照透水的表面;再深處的,關於生命存在真相的奧秘,由於我們的聰明缺乏智慧的重量、觀照的力量,根本無法深入探究。而生命流水的深處、不可見的那些事物,一直在悄悄地決定著生命流動的走向。


  如果能夠瞭解生命的緣起,你會發現,世間所有的人,都是我們的親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