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十二因緣》

2012/09/23 07:48


  《十二因緣》是佛教基本教義之一,它闡明了宇宙間一切生物生滅相續,互相由藉之因果緣起關係。什麼叫因?因就是輾轉不斷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麼叫緣?緣就是互相依賴的條件,此有則彼有,賴以生起,叫做緣。一切眾生六道輪回,都受這十二因緣因果法則的支配,無一例外。此十二因緣,也有稱做《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的。
  什麼叫十二因緣呢?世尊在《緣起經》中說: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
  十二因緣可分為三世二因緣;二世十二因緣;一念十二因緣。分述如下:
  一, 三世十二因緣。
  一, 無明。無明即過去世一切根本煩惱。體即是癡。
  以迷暗為性,能覆蓋真性,對實相及善惡業果,愚昧無知,無所明瞭,故稱無明。約三道,,屬煩惱道所攝。乃無始以來貪,嗔,癡等煩惱妄惑。
  二, 行。行即是造作。乃過去世所造一切善或惡身口
  意三業。體即是第六意識相應思心所。行本具善,惡,無記三性。由於無記不感果報,此處所說的行,唯指能招感善惡果報的行。約三道,屬業道所攝。即能依煩惱而引發善惡之業。
  三,識。即是最初初投胎之識,此即第八阿賴耶識。由
  於過去世惑業的牽引,致使此識在父母交媾時產生 愛染之想,吸入母胎,一刹那間,有了別作用產生,故稱為識。
  四, 名色。名即是心。乃指僅有心之名而無有形質,
  故不稱心而稱名,。色即色身。從托胎後到三十五日,生長成諸根形狀,四肢差別,此時雖有身根及意根,但沒有眼耳鼻舌四根,所以不叫身而叫色,合稱名色。此為形位。
  五, 六入。又稱六處。從名色過四十二日,稱發毛爪
  齒位,生長起毛髮指甲與牙齒。再經過四十九日,稱具足五根位。複經一百三十日,六根開始具備,稱六根具足的胎中位。到此時節六根產生眼等諸識,有入塵之用,故稱六入。
  六, 觸。觸乃指從出胎後到三,四歲時,器官接觸外
  境,六根,六塵,六識產生和合作用。但對順境,逆境,中庸境,還沒有產生苦,樂,不苦不樂之感受,故稱為觸。意為接觸而已。
  七, 受。受以領納為性。領衲現前六塵境界,產生好
  與不好感受。此指從五,六歲至十三歲階段,六根與六塵境觸對時,能清楚納受前境,對順境產生好感,對逆境產生惡感,對不苦不樂之中庸境,產生不苦不樂感。雖能清楚了別,但仍未能產生貪愛之心,故稱為受,意指接受而已。識至受五支,乃現在世五果,約三道,屬苦道所攝。
  八, 愛。愛以貪為本,貪有二種:(一)自體愛,愛
  著己身;(二)境界愛,貪愛五欲塵境。此指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愛男女色相,金銀財物等種種勝妙生活資具及淫欲等境,但仍未能廣泛追求。故稱為愛。意指嗜愛而已。
  九, 取。愛增為取。由愛為緣,貪心發展增盛,生起
  取著之心,體全是貪。此指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於五塵境,廣泛追求,必欲取之而後快。故稱為取。
  十, 有。有即有業成就之意。由愛取滋潤,增長,能
  引生後有之苦果。換言之,由於貪愛取著轉深,馳求五欲塵境,造成未來世生死種子,必定招感三界二十五有果報,故稱為有。愛至有三支,乃現在世之三因。約三道,愛取二支屬惑道攝。有支屬業道攝。
  十一, 生。生指現在世所造善惡之業,必定在四生,
  六道中受生。體即五蘊果報色身,由依現在愛取有三支為因,又引起未來世四生六道中受生,故稱為生。
  十二, 老死。老死乃指此五蘊色身,業果滅時,身
  體變壞及至命終,故稱老死。生老二支,乃未來世二果。約三道,屬苦道所攝。
  此十二因緣,如約三界四諦分配,則無明,行,愛,
  取,有五支,為集諦。集者,積集招感之義,謂積集此五支,能招感後世苦果,乃三界之苦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乃集諦所招之三界苦果。此即通於三世二重之十二因緣。
  (二)二世十二因緣
  二世十二因緣,即現在與未來二世因果緣起關係,引
  起生死相續過程。無明與行,是能引現世業因二支;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之五支;愛,取,有,是能生來世果報之三支;生與老死,是所生二支。
  無明至有前十支,概括為現世因,生與老死二支,屬
  于未來果。構成三界二世十二因緣生死輪回。
  (一念十二因緣)
  現前一念心起,必涉因緣,所謂如是因,如是緣,如
  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由於一念頓具十二因緣生滅過程。故稱為一念十二因緣。此理微細難曉。姑舉一則見他美色,起心貪愛為喻:
  有一人,見女姝好,萌生愛心,即是無明,不了境界
  本虛故。愛心滋長,引起業種,即是行。對彼美色,專心注想,即是識。與識俱起之色想行三蘊,即是名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貪,即是六入。因六入生求愛心,即是觸。領受觸心,即是受。貪之不已,即是愛。因愛而必欲取得之,即是取。因取引生身口二業,即是有。因此生起種種煩惱相續不斷,即是生。愛心轉移,變化,即是老。念頭幻滅,即是死。
  修十二因緣,有順,逆二種觀法:
  一,順觀。觀察因生死果,複起無明。依於無明,生起行。依於行,生起識。依於識,生起名色。依於名色,生起六入,依於六入,生起觸。依於觸,生起受。依於受,生起愛。依於愛,生起取。依於取,生起有。依於有,引起生。依於生,而有老死。依此順序修觀,稱為順觀門。
  二,逆觀。觀察最初由於一念不覺,生起無明,由業潤生,導致生死輪回相續不斷。若滅除此根本無明,則生死相續之鎖鏈,即不斷自斷。猶如斫樹,先斷其根。如是觀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修此觀法,稱為逆觀門。或稱還滅門。《十二因緣》是佛教基本教義之一,它闡明了宇宙間一切生物生滅相續,互相由藉之因果緣起關係。什麼叫因?因就是輾轉不斷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麼叫緣?緣就是互相依賴的條件,此有則彼有,賴以生起,叫做緣。一切眾生六道輪回,都受這十二因緣因果法則的支配,無一例外。此十二因緣,也有稱做《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的。
  什麼叫十二因緣呢?世尊在《緣起經》中說: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
  十二因緣可分為三世二因緣;二世十二因緣;一念十二因緣。分述如下:
  一, 三世十二因緣。
  一, 無明。無明即過去世一切根本煩惱。體即是癡。
  以迷暗為性,能覆蓋真性,對實相及善惡業果,愚昧無知,無所明瞭,故稱無明。約三道,,屬煩惱道所攝。乃無始以來貪,嗔,癡等煩惱妄惑。
  二, 行。行即是造作。乃過去世所造一切善或惡身口
  意三業。體即是第六意識相應思心所。行本具善,惡,無記三性。由於無記不感果報,此處所說的行,唯指能招感善惡果報的行。約三道,屬業道所攝。即能依煩惱而引發善惡之業。
  三,識。即是最初初投胎之識,此即第八阿賴耶識。由
  於過去世惑業的牽引,致使此識在父母交媾時產生 愛染之想,吸入母胎,一刹那間,有了別作用產生,故稱為識。
  四, 名色。名即是心。乃指僅有心之名而無有形質,
  故不稱心而稱名,。色即色身。從托胎後到三十五日,生長成諸根形狀,四肢差別,此時雖有身根及意根,但沒有眼耳鼻舌四根,所以不叫身而叫色,合稱名色。此為形位。
  五, 六入。又稱六處。從名色過四十二日,稱發毛爪
  齒位,生長起毛髮指甲與牙齒。再經過四十九日,稱具足五根位。複經一百三十日,六根開始具備,稱六根具足的胎中位。到此時節六根產生眼等諸識,有入塵之用,故稱六入。
  六, 觸。觸乃指從出胎後到三,四歲時,器官接觸外
  境,六根,六塵,六識產生和合作用。但對順境,逆境,中庸境,還沒有產生苦,樂,不苦不樂之感受,故稱為觸。意為接觸而已。
  七, 受。受以領納為性。領衲現前六塵境界,產生好
  與不好感受。此指從五,六歲至十三歲階段,六根與六塵境觸對時,能清楚納受前境,對順境產生好感,對逆境產生惡感,對不苦不樂之中庸境,產生不苦不樂感。雖能清楚了別,但仍未能產生貪愛之心,故稱為受,意指接受而已。識至受五支,乃現在世五果,約三道,屬苦道所攝。
  八, 愛。愛以貪為本,貪有二種:(一)自體愛,愛
  著己身;(二)境界愛,貪愛五欲塵境。此指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愛男女色相,金銀財物等種種勝妙生活資具及淫欲等境,但仍未能廣泛追求。故稱為愛。意指嗜愛而已。
  九, 取。愛增為取。由愛為緣,貪心發展增盛,生起
  取著之心,體全是貪。此指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於五塵境,廣泛追求,必欲取之而後快。故稱為取。
  十, 有。有即有業成就之意。由愛取滋潤,增長,能
  引生後有之苦果。換言之,由於貪愛取著轉深,馳求五欲塵境,造成未來世生死種子,必定招感三界二十五有果報,故稱為有。愛至有三支,乃現在世之三因。約三道,愛取二支屬惑道攝。有支屬業道攝。
  十一, 生。生指現在世所造善惡之業,必定在四生,
  六道中受生。體即五蘊果報色身,由依現在愛取有三支為因,又引起未來世四生六道中受生,故稱為生。
  十二, 老死。老死乃指此五蘊色身,業果滅時,身
  體變壞及至命終,故稱老死。生老二支,乃未來世二果。約三道,屬苦道所攝。
  此十二因緣,如約三界四諦分配,則無明,行,愛,
  取,有五支,為集諦。集者,積集招感之義,謂積集此五支,能招感後世苦果,乃三界之苦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乃集諦所招之三界苦果。此即通於三世二重之十二因緣。

  (二)二世十二因緣
  二世十二因緣,即現在與未來二世因果緣起關係,引
  起生死相續過程。無明與行,是能引現世業因二支;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之五支;愛,取,有,是能生來世果報之三支;生與老死,是所生二支。
  無明至有前十支,概括為現世因,生與老死二支,屬
  于未來果。構成三界二世十二因緣生死輪回。
  (一念十二因緣)
  現前一念心起,必涉因緣,所謂如是因,如是緣,如
  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由於一念頓具十二因緣生滅過程。故稱為一念十二因緣。此理微細難曉。姑舉一則見他美色,起心貪愛為喻:
  有一人,見女姝好,萌生愛心,即是無明,不了境界
  本虛故。愛心滋長,引起業種,即是行。對彼美色,專心注想,即是識。與識俱起之色想行三蘊,即是名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貪,即是六入。因六入生求愛心,即是觸。領受觸心,即是受。貪之不已,即是愛。因愛而必欲取得之,即是取。因取引生身口二業,即是有。因此生起種種煩惱相續不斷,即是生。愛心轉移,變化,即是老。念頭幻滅,即是死。
  修十二因緣,有順,逆二種觀法:
  一,順觀。觀察因生死果,複起無明。依於無明,生起行。依於行,生起識。依於識,生起名色。依於名色,生起六入,依於六入,生起觸。依於觸,生起受。依於受,生起愛。依於愛,生起取。依於取,生起有。依於有,引起生。依於生,而有老死。依此順序修觀,稱為順觀門。
  二,逆觀。觀察最初由於一念不覺,生起無明,由業潤生,導致生死輪回相續不斷。若滅除此根本無明,則生死相續之鎖鏈,即不斷自斷。猶如斫樹,先斷其根。如是觀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修此觀法,稱為逆觀門。或稱還滅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