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聲聞和緣覺二小乘,常被稱為二乘。聲聞乘是依四聖諦之理而起修,而緣覺乘,則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這是二乘的不同處。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這十二緣起是說明人生的經過,換句話說,是有情生死流轉的說明。一切眾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緣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故個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都是形成相依的狀態。
十二緣起,是由十二項互緣的支數,來說明現實人生的成立。
一、無明—為過去煩惱的總稱,是無知,或愚癡,或迷暗的意思。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為’或‘造作’義,即依過去無明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有時作善的行業,有時作惡的行業,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這‘行’和上面的‘無明’,即是過去所做的惑和業,也便是四諦中所說的集諦內容。
三、識—入胎之心識,由過去感業動力,使阿賴耶識受果報,遇緣托胎,完成現在之生命體。
四、名色—名是心識,屬於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屬於物質,故名色,為成立有情生命體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為六根完具位,謂於胎中名色漸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漸次具足。但這時的胎兒在母腹中只有幾個月,雖成六根的模型,對外界的感覺,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沒有完備,故稱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時期。
六、觸—即出胎後與境界接觸,生起感覺,亦即對境界認識之開始。如自初生至一歲內的嬰兒時期,及進入二歲幼兒時期,其接觸外境,只起簡單的知覺,不能分別孰是孰非,孰苦孰樂,也沒有憎愛的分別,一切舉動很天真,這時可說是觸的混沌時期。到三歲至五歲的幼童,接觸外境的知覺力就漸漸增強。
七、受—即對外境接觸的感受:指苦、樂、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兒四五歲時期到兒童時期(六歲至十二歲),乃至青年時期(十三歲至廿三歲)的時候,心識逐漸發達,領受環境範圍漸漸擴大,起居飲食、讀書遊戲及其他希求亦隨歲月而增進,遇順境則感受快樂,遇逆境則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時期,對愛憎的感受,特為顯明。這就叫做‘受的階段’。
八、愛—以染著貪愛為義,由受而來,對於所受之境界賓士追求。如青年時期,對貪戀財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種種強烈的欲望,執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鬆;有的越出軌則,未婚先有孕,故在這‘愛的階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謹慎調伏自己衝動的情欲。
九、取—是執取為義,即對所愛之境界執取追求,也即對物欲境界起貪戀,強烈執取,據為己有,方滿自己的欲望。於是三業不淨,造出惡業,以業系身,而集成未來身心的苦因,這都是由‘愛’‘取’而來。
十、有—即是現有業力存在的意義。謂由愛著馳取不已,現世又多造惡業,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之報。
十一、生—即未來受生,由於自身潛在業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來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這是說明來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迴圈,生生不已的流轉道理。因未來既有老死,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而與之俱來。而‘生’和‘老死’是未來世的二種因果,即將苦諦的內容加以詳細的分別。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生閉環,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不斷流轉,叫做流轉門。而這流轉門的因果:從過去‘無明’和‘行’的二支因,緣起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支果。又從現在世‘愛’、‘取’、‘有’的三支因,緣起未來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謂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迴圈不已,叫做輪回,根本不外‘惑’和‘業’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釋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覺悟這十二緣起的人生觀道理。並推究十二因緣的緣起,以‘無明’為生死流轉根本,如修道斷無明,除愛取,就可解脫生死,故從十二因緣的‘還滅門’來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來世的生、老死亦滅。
十二因緣是緣覺所修的法門。緣覺乘聖人比聲聞乘利根,聲聞乘聞佛說四諦法,從苦諦上悟入,而緣覺由集諦上悟入,故較聲聞乘為深。緣覺由集諦之無明,觀十二因緣之緣起,無須聽法,即依自力得覺悟,又稱為獨覺,即是辟支佛。因此緣覺乘也叫做獨覺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較聲聞乘為高深,稱為中乘,而下於佛乘及菩薩乘。
佛教的大綱就是教、理、行、果四件事,有這一種教,解說一種真理,根據此理去修行,得到一種結果。現在研究哲學和一部分研究佛教的,只知談理,卻不知行和果,因為不知行和果,所以他說的理不能徹底、圓滿、究竟。至於佛教所談的理,是以行同果作基礎,此理才能叫作真理。佛教談真理有二種:一、俗諦,一、真諦。俗諦乃就世間立場說的,真諦是就超世間立場說的,在俗諦中,總說就是一個因果迴圈的定例。由因果迴圈的定列,申引成四諦,即苦、集、滅、道,苦是世間的果,集是世間的因;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的因。換言之,苦、集即凡夫的困果,滅、道即聖人的因果。四諦再申引之,便是十二因緣。
這十二因緣有順逆二種觀法:
順觀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人,六人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便是苦、集二諦——凡夫的因果。
逆觀即無明盡則行盡,行盡則識盡,識盡則名色盡,名色盡則六人盡,六人盡則觸盡,觸盡則受盡,受盡則愛盡,愛盡則取盡,取盡則有盡,有盡則生盡,生盡則老死盡。這便是滅、道二諦——聖人的因果。
順觀乃佛教就人的立場來解釋人生宇宙的所以然,結論即如何能令無明盡,而得到出世的結果。
下釋十二因緣:
一、“無明”,即迷惑,如人走路,忽爾迷失方向,這迷的發生是無有根源的,人類的無明也如此,故佛教叫他作“無始無明”。
人從有生以至將來,無時無處不是無明:醉生夢死是無明,無知識階級求衣求食是無明,自命哲學家通達真理的,也是無明,不求勝解是無明,推求宇宙人生之所以然,也是無明。因為什麼呢?因有“行”故。
二、“行”,即行為,又是心念相續之意,有無明,自然便有相續不斷的心行,以及相續的造作。(曾有人謂:“人不應問天地的情形、生死的相狀,以及人生的所以然。在這不容問不容答之中,若偏要問,偏要答,便是無明”。這種解釋,可以說完全不懂佛教,起心去問,起心要答,那已是行為,如何能算無明?明,乃明白覺悟之意,那不問不答,不識不知,豈非更是無明?這錯處便在不知無明住地的道理。)
三、“識”,即分別的功能,即情感的本源,即人與草木的區別。
四、“色名”,名即心性,色即物質。
五、“六人”,即眼、耳、鼻、舌、身、意,所謂色從眼人,聲從耳人,香從鼻人,味從口人,觸從身人,法從意人。
六、“觸”,即見、聞、嗅、嘗、覺、知。
七、“受”,即感覺,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八、“愛”,即希望,樂的希樂得,苦的希樂避,人所愛不同,故希望也不一樣。(會有人謂:“觸境起受,而自有不容已之家。”此語完全不懂十二因緣,若就“不容已”說,十二因緣全不容已,故佛經中釋十二因緣,“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即是有“無明”便有不容已的“行”,有“行”便有不容已的“識”,以至於老死,都是不容已。但另一面言之,卻無不容已,何故?因無明盡便行盡,行盡便識盡……假若一定不容已,豈不是無十二因緣盡,也無涅架麼)。
九、“取”,即執著,即人生的一切的計較。
十、“有”,即行,即事業之意。又現實之意。
十一、“生”,即生活。
十二、“老死”,即命盡之意。
此十二因緣次第相生之理,有二種解釋:一、就三世說,二、就一念說。
就三世說:由過去無明所生的行為,而生起現在的識、名色、六人、觸、受,即過去的二種因,次第生出現在的五種果;現在的五種果,又生起愛、取、有三種因,而發生將來的生、死二種果。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即過去的煩惱障,行是過去的業障,識以至受,是現在的報障,愛、取是今生對境起的煩惱障,有是今生的業障,老死是將來的報障。簡單言之,就是由煩惱而造業,由業受報,報中又起煩惱,再造業,再受報,如此迴圈無盡。就一念說,一個人於一念中的感覺。概念能完全成立,便具足此十二因緣,由於無明,乃有變遷,在變遷中,即生分別,分別中便有身心內外,然後有六人、觸、受,這是直覺,繼續成立愛、取、有,成為概念,這一念心成立,即是生,一念心消減,即是死。
十二因緣是相生不絕的,所以欲了生脫死,必須十二因緣盡。但十二因緣如鐵環,在任何機會上,能有斷縫,環便破壞,故十二因緣,能斷任何一支,其他則連帶全斷。
就基本言,應先斷無明,但這是最難的事。就三障說,應先斷煩惱,但在十二因緣上,乃兩重三障迴圈的,所以要斷十二因緣,最好的機會,便在這二重迴圈的中間,便是報障、煩惱障相續的中間。在今生的果報上,不起煩惱,換言之,即受而不愛,這便是超凡人聖的第一要諦。但斷愛須盡,於事理皆不可有一毫的殘留最為緊要。由此觀之,可見“愛是不容已”乃是大錯誤,這錯誤的病根由於忍為但能明白凡夫的因果,順著過凡夫的日子便是大徹悟,卻不知求聖人的因果,不相信有超人的境界。宋儒學禪而不得其門,另立性理之學,其病也正在此,所謂愚而安愚而已。“人我執”“法我執”都是受而愛了,所以修學佛學要斷二執,二執不除,任何所談都是錯的。
六道輪回圖被兇猛巨大的閻羅王握持在手,撲以口咬圖的上緣,示六道眾生都離不開十二因緣。
圓形的主道輪回圖,正如輪回的本性一樣,輪轉不息,無始無終。當你正在受昔業的果報時,你正在造未來的業因,一切都是同時發生,無始無終。
六道輪回圖的中心,示有三隻動物:雞,蛇,豬,首尾相連,雞對物強烈愛著,而產生占有心,貪得無厭,為眼下的欲望東奔西跑,終日追逐。蛇我所,我執,我見,對違背自己意願的人和事,產生怨恨,憤怒攻擊。豬身軀粗笨,目光低視,象徵無明,堅執我見,執有為實,這些是使人產生痛苦和死亡的毀滅之因。
因此,貪嗔癡三毒,是一切輪回的禍根,而三毒的基本則是無明。惟一可以對治三毒的,就是修習佛法。
要想解脫輪回。先要明白輪回之因,對於過去所積之業,你就有了今生所處的某種現狀。然而,今生的努力可以改變來生之果。可獲得完全解脫輪回之束縛的方法。斷貪嗔癡三毒而斷絕輪回之痛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