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各品大意
內容提要:
佛說一切法皆在破眾生之執見,引導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令眾生能明心見性,證得清淨法身而得到解脫生死輪回。菩薩造論是為了申佛教意,令學教而迷教者能因學論而棄迷歸入正道。因此,《中論》的中心思想也在於引導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令學教者能正確的理解和認識佛陀的教意。一部《中論》皆在以“緣起性空”為思想貫穿全文,使學教者能從性空的理論正確認識諸法實相畢竟空寂不可得,由此而斷煩惱證得菩提。由於凡夫眾生對世間諸法執為實有常住不變,不信諸法因緣而有因果相續而生;而外道諸師又以邪見因果執為諸法生滅變化的根本理論。所以佛說諸法無有實相,其自性本空不可得;而二乘及有所得方廣之人又偏執諸法皆是空無,成為斷滅之見破壞諸法因緣而生的因果理論。為了此等眾生學教而迷教,所以《中論》主要論述了四依菩薩出世造論破此等迷執,以緣起性空的思想理論正確申佛教意。
作者,理淨,中國佛學院講師。
關鍵字:中論 因緣 緣起性空 二諦 八不中道 邪見
一、《中論》的主要思想概述
本論的中心無不在說明“緣起性空”的理論,也就是說《中論》的中心思想就是緣起性空理論。所謂“緣起性空”者,是說諸法皆是由眾因緣和合而生,其自性畢竟空寂不可得。此“緣起”是說形成事物的種種原因和條件,說明一切法都是由眾多的原素組合而成,沒有一法是獨自而生常住不變。“性空”是說事物的本性是沒有實體,說明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空寂,這種空寂不可得的自性就是諸法的實相。此緣起與性空二者是相即相成,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由緣起說明了諸法的自體是無自性之空;由自性空而說明了諸法是緣起之法。所以緣起即是性空,性空不離緣起。如本論《觀四諦品》所說:“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這首偈頌可說明“眾緣所生法”有三義:一是空義,因為眾緣所生的法是無自性,無自性者即是無有實體,所以說眾緣所生法是空義;二是假名義,因為眾緣所生的法是無有自性,只有語言、文字所表示的概念而已。說明諸法雖然無有自性,但仍然還有緣起的假名;三是中道義,眾緣所生的法不僅是空義、假名義,而且還是中道義,因為因緣所生的法是一種緣起的假名,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自性實體,所以說是一種無自性的空義。而這種“空”又不是空無之空,而是一種對諸法實有定性的全面否定。因此,此“空”也被否定,也就是說“空”也是不能成立的。這種既不著有(實有),又不住空(虛無空),兩邊皆以否定不著二邊、不著一切法的超越世出世間思想理論,就是佛所說的真正“中道義”。
《中論》就是以此“緣起性空”思想建立了二諦思想,佛說一切法不出二諦。此“緣起”就是世俗諦,因為緣起是說世間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有,凡夫眾生只能見世間諸法的緣起相,而不能見諸法自性。所以說緣起是對凡夫眾生而言,世間一切法的因緣相皆是實有,自性雖空不可言因緣相也是空。“性空”是指真諦而言,是說諸法的自性是本空,不能以語言、文字形相所表示。諸法雖然從緣起上講假名是有,但從第一義諦而言,諸法自性畢竟空寂不可得。這種性空就是諸法實相,也是第一義諦。佛陀的一切教法不出此真、俗二諦,所以本論《四諦品》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這說明此二諦是佛法的根本,佛以世俗諦說世間一切法的因緣相是實有,以第一義諦說出世間一法自性是空。所以說“性空”的目的是為顯第一義諦,說“緣起”的目的是為顯世俗諦無自性。由此可見佛說世俗諦是為了讓眾生能悟入第一義諦,而說第一義諦是為了能認識世俗諦。所以說佛以二諦說世出世間一切法。
由於眾生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執為實有,所以《中論》一開始就以“八不”思想給予否定。以此八不來否定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定性有,由此八不而悟入諸法實相畢竟空寂。此八不的“不”是否定意,而不是肯定意。意思是說此“不”不是說有個實在的“八不”,再用此“八不”來破一切法,而是說此“八不”是用來否定一切實在有的法,說明諸法實相畢竟空寂不可得。所以說此“八不”也是《中論》的中心論點,以此八不貫穿全論,破除眾生的一切執見,而真實悟入諸法實相。因此,三論宗諸師稱八不是“諸佛之中心,眾聖之行處;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髓”。在無著的《順中論》中也說“如是論偈,是論根本,盡攝彼論”。這說明了“八不”頌在《中論》中的重要性。佛教的根本思想就在於正確說明諸法的因果理論體系,在原始佛教中以“十二緣起”為根本,說明世間眾生和諸法的因果輪回體系。認為我空而法有,我是由十二因緣緣起而有,而能緣起我的十二因緣法是實有。在大乘法中佛說一切法皆空無所有,有人便認為此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空無,成為斷滅之見墮入邪“空”。所以《中論》提出“八不中道”思想,以此八不中道思想來破除學教之人的種種執見和戲論分別,所以頌文中說“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中論》用此八不中道思想,來正確說明了諸法的緣起性空理論,闡述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因果理論。
二、總述《中論》諸品要意
《中論》全論共有二十七品,“觀因緣品”主要破眾生執著有不生不滅的定性因緣,認為能生諸法的因緣是實有自性。今觀“因緣品”就是否定這種自性有的因緣法,說明諸法無自性畢竟空寂不可得。所以本品是申佛正法,破邪因緣,故言“觀因緣品”。“觀去來品”主要是破眾生執著為有實在的去來之法,認為諸法有去來之行為動作,有行為動作就有法相。今本品說明諸法本自不動不出、不來不去,一切法本自清淨去無所至、來無所從。“觀六情品”主要破眾生的六根,眾生由六根認識分別一切諸法,所以認為此六根是實有自性。而不知六根也是因緣假名而有無有自性,今言六根是眾生了別諸法的工具,無有實體其自性本空不可得。“觀五陰品”主要破能生眾生五陰身的五陰法實有,眾生執著此五陰法能生眾生,而能生眾生的此五陰法應是實有。所以今言此五陰法與五陰身是因果相待而有,五陰法自性也是畢竟空不可得。“觀六種品”主要破眾生認為能生諸法的六大是實有,認為能生諸法的原素是實在的有。今言此能生諸法的六大也是一種因緣法,是無自性沒有真實的實體。
“觀染染者品”、“觀作作者品”、“觀然可然品”三品主要破能染汙眾生的煩惱實有,認為眾生有煩惱就是因為有能染汙眾生心識的煩惱存在。今言此煩惱性空不可得,因眾生有分別心才有種種煩惱。煩惱本自無有自性豈能染汙眾生,如果說煩惱本自不能染汙眾生者,那眾生也就不應再有煩惱。所以經中常說:“生死即是涅槃,煩惱即是菩提”。“觀三相品”主要破眾生的生、住、滅三相,明此三相是表示有為法的體相。言三相者是說明諸法無有自性是無常之法,而不是說此三相是有為法的實相。“觀本住品”主要破眾生六根所依住的神我,今言“神我”與眾生的六根是相依相存,如果六根是五陰而有沒有實體,那神我也就沒依存的實體,所以神我也是沒有實體本性空寂。“觀本際品”主要破眾生有生死本際,今言眾生是從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所染,眾因緣和合而生,時間是相待的假名,所以是無有開始與終結。因此眾生的本際是不可得。“觀苦品”主要破眾生生死的苦報,今言“苦果”是眾苦的聚集,是由眾苦的因緣組合而成,其自性本空不可得。“觀行品”主要破眾生的無常諸行,明無常諸行的本性空寂。一切有為法皆是由業行的造作而成,所以說諸行無常,既然是無常即是畢竟空。“觀合品”主要破根境識三法和合而有的觸,明一切法自性的和合不可得。今言根境識三法的和合是一種緣起法,既然是緣起則無有自性,無自性即是空。因此根境和合而生的“識”是一種虛妄分別非實有。“觀有無品”主要破諸法的有性和無性,明一切法有性、無性皆不可得。今言一切法皆是緣起的假名,自性畢竟空不可得。說有、說無皆是邪見,唯有離二邊之見悟入中道第一義,即見諸法自性之實相。“觀縛解品”主要破眾生的愛取煩惱,明煩惱與解脫本身皆是無自性不可得。皆因眾生虛妄分別而生種種煩惱,今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解脫。“觀業品”主要破能招感眾生果報的業力,明此“業”也是因緣所起的無自性之法。今言“業”是指眾生過去世的行為和思想活動,是由種種原因緣起而成,所以說業本自不生,無有自性畢竟不可得。
“觀法品”、“觀時品”、“觀因果品”、“觀成壞品”四品主要破諸法有實在的自性,明諸法自性畢竟空不可得。今言一切諸法皆是因緣而成,既是因緣而成則無自性,無自性之法畢竟空寂,若諸法自性本空,即悟入諸法實相。“觀如來品” 、“觀顛倒品”、“觀四諦品”、“觀涅槃品”此四品是破出世人法,說明斷證、修觀、體證、寂滅的實相人法皆是無有自性不可得。人是能破、能觀、能證者的如來,法是所破的顛倒、所觀的諦理、所證的涅槃。此出世人法也是由因緣相待而起,無有自性其實相是畢竟空不可得。“觀十二因緣品”、“觀邪見品”是破小乘人法,明佛說小乘法是方便,為令眾生悟入大乘諸法無自性畢竟空之實相。
三、別述《中論》諸品大意
觀因緣品:本品首先從“八不”說明諸法不生不滅,自性本自空寂、畢竟清淨不可得。論主用此八不思想否定了外人所執著的諸法有生有滅的錯誤思想觀點,教導眾生如何正確認識和觀察事物的諸法實相,從而能徹底破除眾生的愚執和無明。然後又分別從“四緣”能生諸法的理論上說明此四緣並不能真的能生諸法,所謂諸法從因緣而生者,只是佛陀為了對緣說法教化眾生而方便施設。如果要討論“四緣”是否真的能生諸法,那就要從四緣的自性上去說,而此四緣本身也是一種因緣所生法,在世出世間一切法中一切法皆是因緣相待而有,所以說沒有一法是決定的有自性存在。因此,通過從四緣與諸法的關係和條件,可以說明此四緣本身是不能生起諸法的。因為諸法自性本自空寂不可得,而此四緣也包括在諸法之內,其自性也是畢竟空寂不可得,既然是無自性之法,又如何能生起諸法作為諸法生起的條件呢?所以說“四緣”不能生諸法,外人執著“四緣”生諸法是一種錯誤的思想理論,我們應當通學習“觀因緣品”而正確認識和理解諸法從因緣而生的概念。
觀去來品:本品論主從諸法的“去來”運動上而說明諸法無自性、畢竟空寂不可得。本品主要從去者、去法、去時三方面的相待關係上討論諸法是否有去來之相,如果說有去來之相,則說明有諸法的存在,如果說沒有諸法去來之相,則說明諸法無自性不可得。外人認為諸法有去來之相,所以建立諸法有自性之實相。而今論主言諸法的去來之相是由去者、去法與去時三項因素的組合下才產生的一種行為活動,而這種行為活動是沒有決定的自性。因為去者、去法、去時這三法是相待因緣而有,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獨立存在。這說明去者、去法、去時三法皆是無自性的因緣法。如果說這三法本身就是一種因緣法,那就不能有生起諸法的條件。因此,通過“去來品”可以正確認識和理解諸法的去來運動行為活動是如何產生的,從而悟入諸法自性本空的思想理論。
觀六情品:本品主要從眾生的六根認識和了別事物的功用上說明諸法的自性不可得,同時也說明六根並不能直接去認識和了別事物。因為有外人認為眾生的眼根可以認識和了別事物,所以說諸法有自性的實相存在。今論主主要是征對有此見解的人而破眼根不能見色法,從而說明諸法是無自性不可得,眾生所見之色相只是各自心識上的虛妄分別而已。所以本品主要破眾生的“眼”能見色法的理論觀點,通過眼根不能見色的實踐證明諸法自性不可得。因為眼根見色是眾生的虛妄分別,而不是真正見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自性不可得,非眼根所能見到。眾生之所以用眼能見色相者,那只是眾因緣和合而成的一種因緣相,非諸法之實相。通過學習“觀六情品”而能對眼根見色法的理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破除眼根見色法的這種錯誤執見,從而悟入諸法實相不可得的中道思想。
觀五陰品:本品主要從五陰法無自性畢竟空的理論上論述諸法自性本空不可得。因為眾生皆認為五陰所生之“我”是無自性畢竟空不可得,但認為能生五陰身的“五陰”法是實有的存在,所以本品論主就從五陰法之“色法”,說明五陰法也是畢竟空寂不可得。因為色陰也是由五陰法組合而成,所以色陰與色因是因果關係,如果色因是空者,那色陰也應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說五陰和合能生起諸法者,那此五陰法應是實有;如果說五陰法是實有者,那此五陰法應當各有其自體;如果說五陰法各有自體者,那五陰法就不能和合而生諸法。因此,通過學習“五陰品”可以正確理解五陰生諸法的意義所在。
觀六種品:本品主要從組成器世間的六大而言,有外人主張組成這器世間的六大是真實的存在。今論主在本品中就是主要破此六大中的“空”大,此“空”本身也是無自性沒有實體,其自畢竟空寂不可得。因為虛空本身是種無相之法,無法之法是不能為別的法作相。有人認為我們只所以能見到事物就是因虛空是原因,通過虛空的部分來確定是否有質存在。可是論主在這“觀六種品”中破虛空相有實相,說明虛也是一種因緣法而已。既然自己都沒有實體,豈能為他法作相?因此說虛空等六大並不能為諸法作相。眾生只所以能見諸法有存在相,那只是眾生自性上的一種虛妄分別而已。通過學習“觀六種品”我們可以正確理解和認識六大為諸法形成的原素的正確理論概念所在。
觀染染者品:本品主要說明我們眾生與煩惱的關係,也就是說先有眾生生起煩惱,還是先有煩惱染汙眾生的問題。當然一般人們都認為先有眾生生起煩惱,但在佛理上講是無明煩惱染汙眾生。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不正確的,煩惱與眾生也只是因果相待的關係,並不是那一方面先有,也不是誰生起誰的問題。而是煩惱與眾生都本自清淨,自性畢竟空寂不可得。只因我們眾生的虛妄分別而執著為得過且過眾或先有煩惱染汙眾生。其實煩惱本自不生,眾生本自清淨;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眾生本具如來自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通過學習“染染者品”我們就可以正確理解佛說的這種道理是完全正確的。
觀三相品:本品主要是闡述諸法的生、住、滅三相的問題,從而來說明諸法性空的思想理論。佛經裏常說有為法是無常之法,因為有生住異滅四相。所以說生住異滅是有為法之相,無生住異滅四相收為無為法。由此可見,既然生住異滅四相是標有為法之相,說明此四法是實有之法。所以今有人立此四相是實有之法,來建立諸法的存在性。而不知此四相也是對執諸法有常見之人而方便施設,如果又執此四相是實有之法者,同樣也成為邪見,為本論所破的對象。所以本品主要對生滅四進行探討和推測,而說明此四相是無自性畢竟空之法,是眾生妄執為實有來表有為法之相。希望通過學習“三相品”能夠對佛說“生住異滅”四相的意義得到正確的理解,從而正確修學佛法得到解脫。
觀作作者品:本品主要從作法與作法的作者是實有還是實無的問題上討論諸法的無自性問題。我們一般人總認為人能作業,由業來引導眾生受報。但今論主則認為人不能作業,當然所作的業也是不可得的。因為眾生是由五陰等因緣組合而成,所以眾生本自無有自性,既然眾生本自無有自性,即是眾生無有自體,所以無自體的眾生是不能有所作的。另外業果是由眾生造作而有,既然眾生本自不能作業,那業體也就不能成立了。所以我們一般人認為人能作業,也是一種眾生心念上的虛妄分別而已。我們學習“作作者品”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人們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佛說的業報自作自受的哲學思想理論。本品通過對作者與作法之間的相待關係說明業報是自性空寂不可得。破除了一般所說的業報能夠讓眾生輪回生死的定執定見。
觀本住品:本品主要從眾生有自我還是無自我的問題來討論諸法的自性空問題。有外人主張有“神我”的存在,認為“神我”是常住不變,能夠主宰一切法的存在。但今論主破此“神我”有自性,認為我是五陰所成無有實體,所以佛經都說“無我”,不能定執有個實“我”的存在。我們眾生之所以有煩惱、有生死輪回,就是因為眾生執著有實我的存在,而起貪嗔癡等煩惱。如果我們在自性分別上徹底破有自我的存在,那我們就不會再為假我而起貪等煩惱,去造成種種惡業而流轉生死。所以希望能通過學習“本住品”而真正認識到佛說的“無我”的這種真理所包含的函意。
觀然可然品:本品主要從“火”是否能夠燃燒物質而說明眾生是否“神我”的存在。因為火比喻神我,薪比喻眾生五陰身。如果火能燃燒薪者,則說明有神我能主宰萬物。如果火不能自燃也不能燃燒他物者,則說明神我不能主宰萬物,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實在的神我存在。可是論主在本品中破斥“火”能燃燒萬物,明“火”自性本空不可得。因為“火”本身也是五陰所生之法,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和條件,火也是不能燃燒萬物的;如果象我們眼見火能燃燒萬物者,則火應當自己燃燒,不要因為有薪等因素燃燒。所以說火不僅不能自己燃燒自己,同時也不能燃燒萬物。今“然可然品”就是從“火”的自性上破外人錯誤的認識,主張“火”能然後萬物,來建立有神我主宰萬物。說明“火”自性本空沒有實體,火能燃燒萬物也只是眾生的虛妄分別而已。
觀本際品:本品主要從眾生的最初有始無始的問題討論眾生是本有還是始有。一般來說唯物論者主張眾生是始有,而唯心論者皆主張是本有,有外人也主張眾生生死是本有。今論主在本品中破眾生生死是本有的說法,但也不主張眾生生死是始有的說法。本品論主認為眾生生死非三有也非始,眾生生死本際自畢竟空寂不可得。因為佛教主張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存在。今言眾生生死是依眾生而有,眾生即是因緣而有,那眾生生死豈能獨自存有?如果說眾生生死有實在的自體存在,那眾生就應當是不生不滅常住之法。但世間無一眾生常生不滅,所以說眾生生死本際不可得。今通過學習“本際品”就可以正確理解,眾生雖然皆有佛性,但從自性而言無有“本際”,眾生生死無有自性不可得。
觀苦品:本品主要從眾生的“苦”是從何而來的問題討論諸法是否有實體。有外人義為眾生的苦一般來自於兩個方面四種條件,即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或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而今論主在本品中以各種方式反駁,說明眾生的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也非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因為眾生本自無我,無有實在的自體可得,只是五陰因緣組合而有,無有實體怎能造業感苦?另外諸法本自空寂無有自性,本來無一法可得,苦法豈能獨有自體存在?如此能作所作、能生所生皆是無自性不可得,所以眾生之苦也是無自性不可得。而我們眾生之所以有苦者,皆是因為不知諸法無有自性,而虛妄分別執著為有個實在的苦可斷,有個實在的能作苦的人存在。才有了妄想無明的煩惱生起,而輪回生死不能解脫。學習“觀苦品”就是要我們學佛者能正確認識和理解“苦”的意義和本質。
觀行品:本品主要從眾生的所作所為和行為活動上去探討諸法的無常性。因為佛經中皆說“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論主在本品中就是從眾生的行為造作和心理活動,以及諸法的遷流變化等方面作深刻的辯論和批破,來說明諸法無有自性畢竟空寂的真如實理。有外人認為有個無常的“諸行”存在,才能使萬物流動變遷。而不知佛經中說“諸行無常”是指諸法畢竟空寂無有自性。眾生的行為和諸法的變化皆是指諸法的無常性,說明諸法是沒有自性和本體的,是因眾因緣組合而有的因緣法。因此,本品主要闡述眾生沒有造業之行為,也就是說苦是眾生生死之果,而此行是眾生生死之因,今文明生死之因不可得,即是成立前品的苦是不可得的真實性。通過學習“觀行品”能夠更加正確明白“諸行無常”的真如實理。
觀時品:本品主要從時間的變化和時間的存在性上討論諸法的性空思想理論。一般來說時間是表示諸法存在的現象和依據,雖著時間的變異和不同,諸法才有生住異滅的變遷和流動,也才有事的存在和運動。如果沒有時間也就無法表達事物的運動的存在,所以說時間是諸法是否有實體存在的基本標準。今論主就是從時間的虛妄性上破外人的實有見主張,說明諸法無自性畢竟空的道理,令人們對時間的概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學習“觀時品”能夠使學教者認識到時間也是因緣所生之法,沒有一個實在的法體存在,從而悟入諸法畢竟空的思想理論。
觀因果品:本品主要從諸法生起的“因果”問題上討論諸法的性空思想理論。一般我們都認為因果是世間一世法生起的必然規律,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則。外人從因果相生的理論上肯定了有諸法的實體存在,而今論主就是以因果不能相生的關係破外人的錯誤思想認識。因為相生這只是我們眾生從事物的表面現象上的認識,真正的諸法實相是不生不滅,因果相生只是我們眾生的虛妄分別心所致。本品就是從因中有果而生果,還是因無果而生果等課題來說明瞭因果相生是一種假名而已,不是諸法存在本質現象。通過學習“因果品”希望我們能從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佛法中所說的“因果”理論的真實含義。
觀成壞品:本品主要從事物的成壞現象上闡述諸法的性空思想理論。在佛經中常說事物有成住壞空四種現象,“成壞”即是表示事物的存在與壞滅現象,所以說有成壞現象就說明有事物的實體存在。今論主就是破事物的這種“成壞”現象是實有性,來說明諸法畢竟空寂的道理。有外人執著諸法有成壞的現象,來成立諸法有實在性。其實成壞也是一種因緣相,無一法本自成,也無一法本自壞。既然成壞也是因緣相,就不能作為諸法實相的特徵。所以本品說諸法成壞不可得,一切法不生不滅本自清淨。通過學習“成壞品”就可以對諸法成壞的現象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觀如來品:本品主要從諸法的“如來”性問題上探討諸法性思想理論。一般來說人們都認為如來性是實有,佛經中也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自性,依此自性皆可以成佛。所以有外人就依如來性實有而建立諸法有實體的存在。今論主主要就是破對“如來”認為實有的定執定見。在中觀學上主張一切法皆是無自性畢竟空寂,當然也包括出世間如來性在內,皆是不可得那有如來實體可得?眾生不知如來者也是對眾生而言,如果如來有實體者,那與眾生應無差別才能,又怎麼能說是如來呢?所以說有如來者也是眾生的妄執所見,而如來自性本空無有實體可得。故《金剛經》言:“如來者即非如來,是名如來”。學習“觀如來品”就是要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如來的真實含義和基本概念。
觀顛倒品:本品主要從眾生對世間的四種顛倒的認識上闡述諸法的性空思想理論。一般凡夫眾生認為世間是常樂我淨,而聖人則認為是無常、苦、無我、不淨,出世間涅槃四德是常樂我淨。所以今論主就是破出世間是常樂我淨的思想主張,說明出世間法雖然非因緣所生,但也是因果相等的無自性之法。此出世間常樂我淨是對世間無常、苦、無我、不淨而言,所以說世間是顛倒。如果學教之人執此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是實有者便成為一種執見,不能厭惡世間而得到解脫,真正證入涅槃實相的境界。今學習“顛倒品”就是為了能夠使人們對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有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和瞭解。
觀四諦品:本品主要從苦集滅道四諦法的真實性問題上探討和闡述諸法性空的思想理論。一般來說教內外對於佛說的苦集滅道這四種法都認為實有之法,眾生之生死流轉與清淨解脫皆是因對四諦法的認識和修行而成立,所以外人依四諦法的真實性而建立諸法實有自體。今論主就是破執四諦法實有自性的這種主張和錯誤的思想認識。佛經中雖然講四諦是眾生生死的根本,也是佛法中的最基本思想理論體系,但這並不能表示四諦有實在的自體存在。因為四諦是佛為教化眾生方便而施設,今眾生能夠知苦而修善,斷生死而得到解脫。所以四諦也是為了對治眾生之癡病而言,我們學教之人不能對佛所說法定很高定見。通過學習“四諦品”可以對佛法說四諦法的意義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觀涅槃品:本品主要從涅槃是否是實有自體的問題上探討和闡述諸法性空的思想理論。一般來說無論大小乘皆認為涅槃是實有自體,是真實的不生滅的出世間常住之法。所以有外人就利用涅槃是實有的道來成立諸法也是實有的思想。今論主主要就是為了破對涅槃執為實有的學教之人的執見和虛妄分別心。其實在中觀思想的角度而言,不僅世間法是無常之法沒有自性可得,而且出世間法也是一種因果相待的法。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世間法,就沒有出世間法,所以說出世間法是對世間法而言,如果世間法斷除那出世間法也無所可依。因此,在本品中說明涅槃也是因果相待而有,不可定執為實有之法。再說涅槃本來是清淨寂滅之法,不存在實有或實無的差別,如果有人執涅槃是實有或實無者,則等人則成這執見不能解涅槃意。通過學習“觀涅槃品”就是為了能夠讓大家對涅槃的意義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可認識。
觀十二因緣品:本品主要從十二因緣法是有自性還是無自性的問題討諸法的性空思想理論。在佛經裏常說“十二因緣”是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本,二乘聖者就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解脫生死成聖人。所以有外人從這一點認為十二因緣法是實有自性,來建立世間一切諸法的存在性。今論主就破十二因緣法就是破眾生執十二因緣是實有自性的執見,說明十二因緣法也是一種因緣法。佛說十二因緣是為了讓凡夫之人厭離世間而趣向涅槃,不要貪圖世間的名譽利益修行佛道,而不是說有個十二因緣法實有讓我們去修行或證得。因此,在本品中以種種形式破十二因緣法是無自性畢竟空寂不可得之法,是眾生的虛妄分別而已。希望通過學習“觀十二因緣品”後能夠對十二因緣法有一個正確和新的認識。
觀邪見品:本品主要破眾生的一切“執見”,一中觀學的角度而言,我們眾生的一切文字語言、思惟想像皆是虛妄分別,凡是眾生有所得見皆不能見諸法實相。今論主主要就是破我們眾生的種種執見,使眾生能夠真正證入諸法畢竟空的性空思想境界。論主在本品中以種種形式破眾生的有所得見,令我們學教之人不能學教而迷教。佛說一切法皆是方便言教,令眾生因學教而諸法畢竟空的思想。如果我們學教者不能正確理解佛意者,那我們雖學佛而成為邪見,仍然流轉於生死之中不得解脫。因此,本品破眾生一切執見令眾生悟入當體即空,諸法實相畢竟空寂不可得,若能如此者即可悟入諸法實相。所以《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希望通過學習“觀邪見品”我們能夠對佛說的一切法有一個正確而完整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學習法能夠真正斷除眾生的煩惱和執見,見諸法畢竟空寂而證得法身涅槃。
總而言之,此《中論》全文無非在破有所得法,顯示無所得之“性空”。若有人學教而執法實有者,皆是邪見之流非佛弟子,皆為《中論》所破之對象。如本論《觀行品》所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由此可見,《中論》說空意在表“不空”,明非空非不空的中道第一義諦,由此而顯諸法實相畢竟空寂不可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