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釋字




2010/09/21 10:31


 


  【金剛】 帝釋之寶杵,具堅利明三德,以喻般若,堅是體,利是用,明是相,言無所不破,即無一法不掃蕩淨盡也。
  【般若】 此言智慧,然非智慧二字所可解,當雲:通達世出世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之大智慧十八字,稍可申般若之義,故仍用梵文原字,尊重之而不翻譯。又般若有實相觀照二種,以覺性不壞,未嘗生滅,是實相般若之堅;以照諸法空,無明頓破,是觀照般若之利,由這二義,似彼金剛也。
  【波羅】 彼岸也,由生死煩惱此岸,度至涅槃清淨彼岸也。
  【蜜】 到也,即蜜多也,此簡稱蜜,心經蜜多二字相連,多言上。蜜多,言到彼岸之上也。
  【經】 常道也,貫攝也,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眾生。
  【如是我聞一時】 佛告阿難,結集時必以此數字冠諸經之首,如是者,表佛說皆如,所謂諸法如義,我聞是阿難自稱,以憑信實也。一時,言說法時也,佛說般若經六百卷,凡四處十六會,一王舍城鷲峰山七會,二給孤獨園七會,三他化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一會。計九會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見是光者,皆得無上菩提,佛說此甚深經,獨不放光,以顯平等無相智光而眾不見也。
  【舍衛國】 國名,在東天竺,有九億家,其國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樹給孤獨園】 時舍衛國王太子祇陀有園,其地平正多樹,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須達者,家巨萬,好給濟孤獨,期買以供佛,太子戲雲:卿若以黃金布地,令無空間,便當相與。須達如約布金,太子感其誠,即語須達雲:園屬卿,樹屬我,我自為佛造寶門樓也。此園地廣十裏,謂祇陀施樹,給孤獨施園,故得此名。
  【大比丘眾】 有五大:一名稱大,二住次大,三修行大,四功德大,五徒眾大。比丘乃出家之男,眾乃群眾也。
  【千二百五十人】 此指常隨諸眾,佛初度[-+]陳如等五人,二時度耶舍五十人,三時度舍利弗等百人,四時度目犍連等百人,五時度優樓頻螺迦葉五百人,六時度迦耶迦葉二百九十五人,七時度那提迦葉二百人,共千二百五十人。
  【俱】 同來集會也,言非同等資格程度,彼自不欲與會也,彌陀經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俱字同義。
  【世尊】 佛號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別名有十二,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婆伽梵。
  【食時】 午時也,因佛過午不食也。又食時者,寅卯辰為天食時,已午未為人食時,申酉戌為鬼神食時,亥子醜為畜生食時。
  【著衣】 著二十五條大衣也。
  【持缽】 持昔成道時四天王所獻紺琉璃缽也。
  【敷座而坐】 佛自敷座也,此表本心不動,凡佛說般若時,表敬般若,顯平等智,不由弟子敷座也。
  【長老】 德高曰長,年高曰老。
  【須菩提】 此雲空生,又雲善現,本東方青龍陀佛,現聲聞身,證大阿羅漢,居八地菩薩位,幻化而來此世界,助佛應化也。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於眾中出座也,表二乘不究竟,起入大乘,亦應機而起也。
  【右肩右膝】 表降伏其生死,因眾生作惡,每從右,為有力也。
  【合掌恭敬】 表尊重法故,聽者與說者,心心相印合也。
  【而白佛言】 代世人因疑而啟請於佛也,有六義:一斷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義故;四不退轉;五為使眾生開幽悶,生喜心故;六為正法久住故。
  【稀有】 此讚歎佛於無言中顯露般若妙用之機為稀有也,有四義:一時;二處;三德;四事,皆稀有也。
  【護念】 佛對大菩薩,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無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持也。
  【菩薩】 即菩提薩埵之簡稱也,言自利利他,菩薩有四:一初發心菩薩;二修行菩薩;三不退轉菩薩;四一生補處菩薩。
  【付囑】 佛囑大菩薩對小菩薩,凡得與未得,囑其增進不退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無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覺也。佛對菩薩為無上,對羅漢為正等,對眾生為正覺。
  【發菩提心】 有五:一發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賢位;三明心菩提,指登地位;四出到菩提,指等覺位;五無上菩提,指妙覺位。發菩提心如破竹之初節,以下皆破,故初發心即算成佛也。
  【應雲何住】 此住非下文無住之住,乃問住心何處,是為發心,此無著菩薩所以分十八住也。
  【降伏其心】 此心是發心前之心也,有四義:一廣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顛倒心。而發此心前,有四種因緣:一見聞佛法功德勝利;二聞菩薩六度諸行藏教;三末法時,見佛法衰微,可感諸苦;四末劫時,憫眾生癡惡,而欲發心救度也。
  【如汝所說】 佛印可其說也。
  【諦聽】 恭敬至誠而聽也。
  【唯然】 須菩提答言是也,曾子曰唯,即此意。
  【摩訶薩】 大也,多也,勝也。
  【卵生】 鳥等類。
  【胎生】 人等類。
  【濕生】 魚蟲等類。
  【化生】 諸天及地獄等類
  【有色】 欲界及色界天。
  【無色】 無色界空無邊處天。
  【有想】 識無邊處天。
  【無想】 無所有處天。
  【非有想非無想】 非想非非想處天,三界眾生,此九種為攝者也。又十法界中,自菩薩以至地獄道,皆稱眾生。
  【涅槃】 了生死入清淨海也,有四種:一自性涅槃,凡聖同有;二有餘依涅槃,即二乘出煩惱障,有苦依身故;三無餘依涅槃,即二乘灰身滅智,身出生死,苦無依故,此三種根本不徹底,仍為有餘;四無住處涅槃,悲智雙運,不住菩薩變易生死,不住二乘斷滅涅槃,乃真無住處,此為無餘涅槃,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槃。
  【滅度】 救度之,登涅槃彼岸也。
  【有】 執有也,非有無之有也,下無字即同此義。
  【我相】 自以為我能度眾生,此執我之相也。
  【人相】 見有眾生為可愛,執他為人相也。
  【眾生相】 人我合之為眾,蘊合不舍之相也。
  【壽者相】 堅固執持如壽命,不舍之相也。
  【複次】 再者。
  【不住】 毫無執著也,不執著於一切法也。
  【色聲香味觸法】 此外六塵也,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根也,根塵相對而六識起,所謂眼識耳識等,合之為十八界也。不獨此六塵不住,凡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槃等八十一科,一切均無所住也。
  【虛空】 空間也,虛空無盡,此喻心量之廣大。
  【福德性】 此言無相之福德性也,以無相之清淨心為福德性也。
  【思量】 計議量度也。
  【身相】 有形相之報身也,報身有生滅,終必壞滅,惟有法身永無生滅,聖凡平等,只是迷悟之別。
  【凡所有相】 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連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諸相,以至心中妄念所起諸法,都屬諸相,都是生滅幻景,非有實體,不名實相也。
  【虛妄】 假也,不實也,幻化也。
  【滅後後五百歲】 滅後,佛涅槃後也。佛涅槃後,最初五百年,為正法,次一千年為像法,再後一千五百年為末法,此指一千五百年之最後五百年,為鬥諍牢固時代,言此時代,人類惟堅執於鬥爭也。經上每言末法為一萬年,然今察諸現狀,與佛說末法時代之境像,都到眼前,恐不能等到一萬年,意者一萬年後,或並佛號而不聞耳。又正法時,佛法有三種皆全,曰聽法行法證法;但像法時,只有聽法行法,而少證法;末法時代,只有聽法而少行證,徒具形式,是可痛也。五百年有五:初五百年中,一解脫牢固,二禪定牢固,三多聞牢固,四塔寺牢固;後五百年,鬥諍牢固也。
  【一念生淨信者】 言深信勿疑也,此一念,即是無念之念,有二念,便是計較思量疑惑起矣。此緊要處,在不可輕視後學,末法時代,亦有一念淨信之利根人也。
  【不應取法】 言不應執著法也,法亦相也,不住於生死法也。
  【不應取非法】 連不應執著之法,亦不應執著也,以非法亦法也,不住於涅槃法也,所謂二邊不住也。
  【如筏喻者】 如過江用船筏,到彼岸即舍去無用也。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法指正法言,正法尚幻,不可執著,況實相以外之邪法乎。
  【解】 解識也,瞭解也,音假音顯,均可。此經以無相為體,無住為宗,不必拘執音字也。
  【差別】 不同也,言果位不同,非修證菩提有二也。
  【三千大千世界】 合四洲為一世界,如是一千世界,為一小千;合如是一千個小千,為一中千;又合如是一千個中千,為一大千,共三個千數世界,故雲三千大千世界。
  【四句偈】 言一行也,梵文以四句偈為一行,言少至一行,並非執定何四句為偈也。
  【須陀洹】 聲聞乘四果之第一,正斷三界見惑盡之果位也。
  【入流】 從凡夫地入聖人流,故名入流,又名預流。
  【斯陀含】 四果第二,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後三品猶在,更一番受生也。
  【一往來】 更來一番受生,名一往來,斷盡欲界煩惱,未來世即生於色界無色界也。
  【阿那含】 四果之第三,再不生於欲界也。
  【阿羅漢】 四果中之極果也,一作殺賊,殺煩惱賊也;二作應供,應受人天供也;三作不生,永入涅槃,不受生死也。
  【無諍三昧人中】 謂安住於空理,與他無諍之正定也,於無諍正定諸大弟子中為第一。此人,非指普通人言也。
  【樂阿蘭那行】 言行於無諍也,樂寂靜也。
  【燃燈佛】 是釋迦佛第二阿僧祇劫滿時所事師也,釋迦佛獻五莖寶蓮,面得授記,佛自表五蘊已空,獲無生忍也。又佛第一劫滿,遇寶髻如來。第三劫滿,遇勝觀如來。
  【佛土】 佛土有二:一法相土,如塔廟等;二法性土,即指本心地。
  【莊嚴】 七寶嚴飾也,有二義:一形相莊嚴,如香花供養,七寶莊嚴等;二第一義相莊嚴,以清淨為莊嚴也。
  【須彌山王】 此喻法王身也。須彌山譯作妙高,頂上為帝釋所居,半腹為四天王所居,入水出水,各八萬由旬。
  【恒河】 又名恒伽,為印度之大河,東南流五百里,入印度洋,為印度數千年文化中心。
  【阿修羅】 魔道眾生也,譯作非天,又言不端正,其人好鬥諍,常與諸天戰,其福報又與天等,為六道之一。
  【三十二相】 佛肉體上應身之妙相也。
  【不驚不怖不畏】 因聞難信之法而不生疑惑恐怖也,如自信是佛等。
  【歌利王】 好獵之王,表貪也。
  【割截】 以刀割之,使節節支解也。
  【真語者】 謂說佛身大菩提法也。
  【實語者】 謂說小乘四諦法也,諦是實義。
  【如語者】 謂說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無也。
  【不異語者】 謂說三世授記等事,更無差謬也。
  【不誑語者】 梵文原本無,羅什法師特加此句,以總說四語之非妄。
  【無實無虛】 無實者,非實有為相故,無虛者,如來得彼菩提故。又以不可如言而取,故曰無實,非可離言以求,故曰無虛。
  【入暗】 言入暗室,昏不見物也。
  【受持讀誦】 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義,對文曰讀,暗念曰誦,欲受其文故先讀,欲持其義故先誦。受持者聞慧,誦者思慧,皆依經而有此勝德。
  【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 言一日中,分早午晚三時也。
  【不逆】 謂生深信心,莫逆於心也。

  【荷擔】 以大乘菩薩,智悲雙運,克能負荷此如來事業也。
  【樂小法者】 四諦因緣名為小法,聲聞緣覺,即是樂小法之人,因彼滯情法執,乃名為樂,故不能回小向大。
  【輕賤】 不貴重也,在此當言受苦報煩惱,即是隨惡道,不必定言生三惡道也。
  【消滅】 消除也,此言頓空,以罪業由心,無生處,故無滅處,當體即空不可得也。
  【先世今世】 在此當以先世作前念,今世作後念,後念起,前念即消滅也。
  【阿僧祇劫】 無央數之劫也,劫乃年時之名,多至不可計也,正言不必以時計也。
  【那由他】 數名,或言萬億千億,或言數千萬不一。
  【供養承事】 以四事供奉而事也。
  【授記】 佛對於明心之菩薩,授與將來必當作佛之記,曰授記。
  【諸法如義】 真如者,即諸法通義,以真如是佛故,如來即是實性真如之異名,本自不生,本自不滅,以無顛倒,故名實性,以無改變,故名真如。
  【大身】 以體大故名,又煩惱障所知障二障已無,故名圓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此有二義:一者真如之性,遍一切境而不異,一切眾生,鹹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謂修行功德,不可思議,與大體相應,故名大身也。即非大身者,言無妄想分別之身,不見其身,安有於大。是名大身者,指佛三身言也。
  【通達無我法者】 無我法有二種:一是眾生所有法。一是菩薩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通達一切法無性,不但離人我,且離法我,是真無相無住,是真菩薩。
  【肉眼】 肉身所有之眼。(肉眼閡非通)
  【天眼】 色界天所有之眼,修禪定而得之,遠近內外晝夜皆能見。(天眼通非閡)
  【慧眼】 二乘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之智慧。(慧眼直緣空)
  【法眼】 菩薩度眾,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法眼唯觀俗)
  【佛眼】 具備前四眼即佛眼也。(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普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心不可得】 以心必依境而起法,前境若空,心依何處,法又安立,故雲不可得,非同木石之無心也。
  【謗佛】 譭謗也,迷也,迷覺性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 至是名眾生一節,原本秦譯無,魏譯有,于唐長慶二年,在濠州鐘離寺石碑上查得,遂補入,故文不同,須菩提上有慧命二字也。
  【轉輪聖王】 此王身具三十二相,能飛行於空中,轉其金銀銅鐵四輪寶,以降伏四方。于增劫至人壽八萬歲以上時出世,即金輪王四洲,銀輪王東西南三洲,銅輪王東南二洲,鐵輪王南閻浮提一洲也。
  【斷滅】 即斷見是也,屬於邪見中之極惡者,今之自殺者,即此斷滅邪見,其愚亦可哀矣。
  【得成於忍】 知一切無我,無我有二義,人無我,法無我,得此二空,更不復生,名之為無生法忍。
  【一合相】 言一之而不二,合之而不分,本無體可說。但凡夫分別,有分合之見,遂謂有一合相,不知一合相者,即實相也。
  【貪著】 認妄為真,執之勿舍也。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與四相同,以見則屬法相也。
  【不取於相】 參觀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如如不動】 以不取於相,如彼真如,湛然不動,說法者如,受法者如,合於真如,故曰如如。
  【一切有為法】 共有九喻:一見如星;二相如翳;三識如燈;四器界如幻;五身如露;六受用如泡;七過去如夢;八現在如電;九未來如雲。
  【比丘比丘尼】 出家男女二眾也。
  【優婆塞優婆夷】 在家修行男女二眾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