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捨—人類情緒最美感的展現--6
悲心作意
什麼是悲心?
悲心就是我們真的可以將心比心。
悲心就是我們無法看見別人在受苦而心不苦。
你做一個人,是否像人的主要關鍵,就是有沒有惻隱之心?
佛教所講的悲心,範圍非常大,包括看到對方的我慢、看到對方的猜疑心、嫉妒心很重、很偏激,都可以看到他的苦,照樣可以“將心比心”,進入他的心去感受。即使看到他對我們不好,我們仍然看到他的不快樂,一個人如果快樂,就不會對人不好。看到他的不快樂,我不會再計較;看到他的苦,我願意承擔,願意承擔才叫“悲”。
人的心情不是貪、嗔、癡,就是慈悲喜舍,你選擇讓自己駐留在那一個?看到對方的無明、貪、嗔、癡苦,可以生嗔,也可以生悲,你選擇那一個?你有沒有選擇的餘地?能知對方比自己苦,就是悲,悲心不比嗔心好受嗎?何必讓自己非嗔不可?
不間斷的體會,世間就是六道輪回,取一個“六道眾生輪回苦難相”,完全的將心比心,“要我是他,我也會跟他一模樣”,真正瞭解他,就是完全接受他的身、口、意,能這樣,才是瞭解他、接受他。靈活進入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學習去承擔每個人內心的苦。
不間斷的問自己:每天從早到晚、從醒到睡,我們是在選擇離苦﹙寂靜對待﹚?還是避苦﹙不寂靜對待﹚?
悲心就是一直去看苦,看自己的苦、看世間的苦、看見眾生沒有選擇的苦、看見眾生以五蘊為“我、我所”、種種欲望衝突的苦,一直去看,一直去感覺?感覺到眼淚掉下來。
把整個人都泡在苦海無邊裏,泡在對苦的理解裏,事實上你我都在苦海裏,都在世間的種種欠缺裏,看到苦無法分彼此。
你有十個所愛的人,九個人都很快樂,只要有一個人不快樂,你就很難快樂。地球上有六十億人口,有三十億人過得很好,但有二十億人都過得很苦,你知道的話,你能不苦嗎?你要不苦只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冷漠,第二種是慈悲,第三種是涅槃。但若冷漠,冷漠本身就是苦,你若慈悲,除非是進入慈悲三昧,那個苦才會過濾掉,但是慈悲三昧也是無常,那個無常也是苦,所以要不苦,只有涅槃,否則世間就是苦。
世間確確實實有幾十億人在受苦,我們會不知道嗎?我們都知道,我們知道卻認為那跟我沒有關係,非洲人受苦跟我沒有關係、中南美洲人受苦跟我沒有關係、別人受苦跟我沒有關係,“跟我沒有關係”那就是“身見”,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冷漠、就是分別心,這個冷漠、分別心就是苦。
事實上,你越不能感覺到世間的苦,你就越會隨著自己的苦而轉,當你越能感覺到世間的苦,反而你離系的力量越強,這就是“習苦生信”,因為你常常泡在苦海裏、常常泡在眾生的苦難裏,常常取眾生苦難相、常常覺得眾生的苦難跟我分不開,那樣的一種取相,就是在破我們的身見。
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破身見,身見的最大特徵就是分彼此,你是你、我是我;你的苦不是我的苦、我的苦不是你的苦,經常在“我、我所”的思維上做反應,這就是身見。
我們要破身見,不要從見解入手,你分析無我、無我所;分析五蘊非我、非我所,都不如直接從你的覺受下手,直接去感受面對一個人的苦難,你能否無動於衷?我們直接來觀想眾生的苦難,我們來思維,這個思維是要去感受的,它不是很難。
當你感受到的時候,每一個眾生的苦就是你的苦。破身見的時候,就是每一個眾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我的苦就是眾生的苦。看見別人在受苦,我們的心很難微笑、很難不感受到苦;我們若不能微笑,別人見了也很難微笑、很難不感受到苦,這就是世間苦,都在互相回向。
所以,悲心就是在看六根觸境當下有沒有苦?最根本、最內在的是看自己有沒有苦?再看出去對方有沒有苦?整個注意力都是在看苦,和苦的消失。
比如講一句話,心起作意:“這句話跟離苦有什麼關係?”又比如聽一個人講一些很無聊的話,此時作意:“這已經是苦了”,而不要說:“你講這個好無聊”,這樣想就是對立、就是世間粗俗的反應,自己起了好噁心,心不能收攝,就是苦上加苦。
我們能觀到苦,就有一種“不忍之心”,在佛教來講叫“苦能軟堅”,苦能軟化我們的執著和僵硬,讓我們那種沒有彈性的個性活潑起來,讓我們面對境界時,心念流暢、能夠回轉,不會停滯在一個角度看事情。
所以從現在起,有人對你傲慢、有人對你猜疑、有人排斥你、攻擊你、不喜歡你、和你對立,你看到的是什麼?你是看到對方的苦,也看到自己不能安住的苦,這樣的苦,已經夠了,你就安住在那裏,不忍再增加一絲一毫,這就是“見苦即收”,就是“悲心湧現”。
悲心的好處,讓我們的心常常處在一種看到自己的苦、看到別人的苦,感受到苦是不分彼此的。看到只要有苦,我怎麼去避,那個苦還是在那裏,苦是不能避的,苦只能離啊!離與避最大的不同是,離來自于自己能安住當下、內心平靜,轉到一種積極的,想要做一些事來減少世間苦。不但消極的不增加,更積極的想要幫助,這就是佛教講的“離苦”。
佛教講的悲心就是這樣一種見到眾生苦,內心惻隱悸動、感同身受、完完全全的接受,卻沒有傷悲,沒有那一種悲傷、挫折、沮喪、憂愁。所有的悲傷、挫折、沮喪、憂愁,常常都是與自我有關,因為在感受的當下,如果沒有住在過去、沒有住在未來的話,他是不會生出悲傷、挫折、沮喪、憂愁的,因為這一些都與比較有關,都有一種人我比較的成分。
悲心只是很單純的看到“苦”是來自貪嗔癡慢疑的不消化,看到每個人都是做不了主的“境”,去體會“我”不是人,“我”只是一個境界。心苦是因境﹙相﹚苦,境﹙相﹚若不苦,心也不會苦。離境不是避苦,是轉相,背後原動力是慈悲心,看到自己的苦與世間互相回向,心生不忍。
對待自己好像對待過去五蘊已滅的再生人,這個“再生人”從零歲開始,從誰也不認識誰開始,這是一個曆“劫”歸來卻曆久彌新的五蘊,對此五蘊唯一的認識是“他還是無明所覆、愛結所系,還是我慢熾盛,經不起五蓋誘惑”,身為聖弟子,你如何給他由衷的“建議”“提醒”,幫助他少苦少依。
然後做到待人如己,由衷地站在對方立場與處境,去“設想”對方可以少依少苦、離依離苦的因緣,在體會對方因緣困難的同時,也看到法界的無所不在,看到真的有法肚﹙度﹚,只要肯“界相聚”﹙廣結善緣、深結出世緣﹚,只要肯放下、放鬆,一定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打從心肝底﹙內心最深處﹚願意無條件、無所求地“協助”走向離苦、離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