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72

2012/11/11 09:43

4.辨佛之知覺


底下一段:第四,辨佛之知覺。這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佛之知覺”,唐譯本翻譯成“諸佛體性。”唐譯本翻譯的好一點,是辨諸佛體性。


爾時,大慧菩複白佛言:


世尊,惟願為說佛之知


世尊,何等是佛之知


佛告大慧:人法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煩惱,是名佛之知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佛。以是因故,我一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善知二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


大慧跟佛說,“惟願為說佛之知覺。”就是說諸佛的體性吧。佛告大慧,什麼叫佛的體性呢?“覺人法無我”,就是覺悟了人無我、法無我。“了知二障”,煩惱障、所知障。“離二種死”,離開分斷生死、變易生死。“斷二煩惱”,斷根本無明。“是名佛之知覺。”這個叫佛之體性。“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聲聞緣覺如果證得這個境界,得這個法,也叫做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因為這個因緣,我說一乘,我就說佛乘,說菩薩乘,說佛的聖智。接著是佛說的偈語,話說得非常明白,不要多解釋了。講到這個地方,前面五無間業的這個問題,我還要說一下,不然的話,密意究竟是什麼個意思呀。這個密意我體會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他本來是講的世間法所造罪業,最大最重的罪業就是殺父母、殺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無間業。就著世間法的造罪業,出世間法也造五無間業,怎麼造啊,那就是打比方來說,殺父母就是殺貪瞋癡,殺阿羅漢就是殺這些煩惱,破和合僧就是斷這些五蘊假和合,出佛身血就是斷掉無明種子。這是就世法出世法對比而言。在修行上,你看到世間法有這些東西,我們佛法不離開世間法的,就在世間法上哪怕他五逆大罪,都可以把它圓融起來,做佛法來看。他是那麼做五無間業,我們是這麼做,跟他相反,這個相反呢,就解脫了。而且你要化度這些造五無間罪大惡的眾生,也要這樣做才行。這是一層密意,說世出世法是圓融的。第二層密意,我覺得是比較重要的,就是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可以反修,用這個名詞叫“反修”。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般經論上,顯教教導人們修行的時候,都是過患斷。比如說貪瞋癡慢疑,這是五根本煩惱,這五根本煩惱,要斷掉,不斷掉怎麼能成佛呢,你要斷,看到這些東西呀,唉呀,嫉惡如仇,太壞了,非斷它不可,沾不得邊。所以他的修行方法呢,斷!斷!斷了還沒斷乾淨你還要斷,沒有斷完,再斷。這個叫過患斷。對煩惱怎麼看呀,把煩惱看成一種絕對錯誤的禍害來斷,叫過患斷,把煩惱看成絕對的壞。但是密教,或深般若波羅蜜來看這些煩惱的時候,應該怎麼斷呢?要把這些煩惱給轉化過來,不是絕對地這麼斷它,而是就在煩惱的本性上把它轉化成一種功德,叫功德斷。就是我們世間法,俗話所講的貪瞋癡慢疑是壞事,壞事可以把它轉化成為好事,這叫功德斷。把壞事看成是絕對的壞事去斷,那就是過患斷。所以要把壞事變為好事。比如說你造五無間罪,這是大壞事呀,哎,你要功德斷,你要殺父母啊,我給你打比方,破貪瞋癡,你就要斷無明種子,這個就是你要就著它來斷。就是世間法的造無間業罪,可以把它轉化,他的密意就在這裏。比喻的,這是一種。再有我講功德斷,把煩惱轉為功德,你要從法性上看這些問題。貪當然不好嘛,你貪吧,我要你大貪!你貪到底,你貪貪貪,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好,你真的什麼都是我的了,就沒有我的了。什麼都是你的,這也是你的,那也是你的,沒有不是你的,就著你的貪性跟你來斷,這個叫功德斷。我說這個是讓大家瞭解這個法義。你不要聽到我說了,好,好,我就貪去,那就糟了,那我就造罪了(眾笑)。不是這個意思,講這法義性能。不是說我貪,今天我貪一點,明天貪一點,我今天小貪,明天大貪,我成了,不是這個意思,就著法性來說。因為我們很多修行方面,要功德斷,要反修。像密教裏頭也是,常講密教灌頂,灌頂是有層次的,初級灌頂、二級灌頂、三級灌頂、四級灌頂,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一開始,在初灌的時候一定要建立壇場,這個壇場要修得很好,很莊嚴,很實在。所以,你看看建壇場就要錢,就要花費,沒有錢沒有條件你怎麼建壇場,所以你學密教一般說沒有錢財還困難呢,所以過去流行一句話嘛,“窮學顯,富學密”,有錢的才能修密。比如建立壇場,要建得像真的一樣,佛像塑得很莊嚴,都按儀軌塑好,就準備入壇場了。學密至少要受三昧耶戒,佛戒嘛。因為修菩薩乘要受菩薩戒,你修密教行,他認為是佛乘,所以要受佛戒。佛戒就是三昧耶戒。受了三昧耶戒以後,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夠引導你到壇場裏去。壇場修得很真實,你一進壇場,感覺好像身臨其境,像真的一樣。在這個初灌的階段一般要七七四十九天,在壇場裏面。初灌針對你的八識,四方四佛(表示你轉成的四智)來給你一一說法,給你灌頂。金剛杵灌頂,寶瓶灌頂,羯摩輪灌頂等等是初級灌頂。接著你觀想本尊,比如說,我的本尊是文殊室利菩薩,對面一尊文殊室利菩薩,然後文殊室利菩薩能夠進來加持你,進入你的身體,你的身體也進入文殊室利菩薩。慢慢的就看到自己的身體,跟文殊室利菩薩一樣。修密法的要證本尊,本尊就是你修學的物件,是佛也好,是菩薩也好,是你的本尊。證本尊的時候,你跟本尊一樣。這個首先要在心理上來消除障礙,什麼障礙呢?唉呀,文殊菩薩那麼智慧、光明,我這個小比丘,我這個小居士,唉呀,自慚形穢,怎麼能跟他比呢,我怎麼能夠進入他,他怎麼能到我這裏來,唉呀呀呀(眾笑)。你看心理上就這麼大差距,不能接受。實際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平等的呀。這個時候你怎麼樣來幫助他,克服他心理障礙呢?好,人都有這個特性,就是貪瞋癡慢疑嘛。什麼叫慢呢?看不起人,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傲慢得很。這個時候就用你的慢,你慢吧,你就是佛!要他自認為“我就是佛”,這個心理障礙就除了,文殊菩薩進入你了。這個就快呀,利用你的慢性,增上慢,你慢吧,就怕你不慢,所以這個叫功德斷。這叫“反修”,密教很多方面講這個問題。講自證智的時候講了四個方面:首先是辨聖智及一乘,第二個是辨意生身相,第三個是辨五間業,第四個是辨佛之知覺。這四個方面是不是可以這樣體會:辨聖智及一乘是明大圓鏡智。一乘佛乘嘛,講大圓鏡智,當然經文裏沒有標明是大圓鏡智,我個人體會吧。辨意生身相,這個是講的平等性智和妙觀察智。因為意生身就是平等性智跟妙觀察智這兩種智的妙用。辨五無間業,這個是成所作智。把世間法的五無間業,他都可以來斷無明種子。第四個辨佛之知覺,講諸佛的體性,就是明法界體性智。所以這一個講佛的自證智,怎麼又說到意生身、怎麼又說到五無業間了,現在我們就知道了,這就是講的佛的自證智。佛的自證智,實際上就是八識轉成五智嘛。成所作智,我講了,功德斷,過患斷,反修,這個成所作智是講世法出世法圓融的。這是自證智我講了這個問題。今天講到這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