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講記--3

分類:華嚴宗
2012/11/11 10:21

二、發心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這個無上菩提心是一切善心中的王,必定有因緣才能夠發起,沒有殊勝的因緣,永遠發不起真正的菩提心。所以,特意這裏講到“菩提心,諸善中王”


首先我們要認識諸善,然後才知道菩提心是諸善中王,諸善就是指無量的世間和出世間的善法。這個“王”,可以解釋成“無上”,也就是說最尊貴的意思,也可以解釋成“統攝”——統攝一切的意思。無量善法我們可以分成有漏善法和無漏的善法。有漏善法當中,五戒就是人的善,十善是欲界天的善,四禪八定就是上界天的善;無漏善法當中,戒定慧、四諦、十二緣起就是聲聞緣覺二乘的善,菩提心就是菩薩和佛的善,這就是諸善當中的王。


為什麼是王呢?我們需要知道,因為“因”上是無上,“果”上也是無上,所以叫做王。這個問題我們簡單做個抉擇,以世俗菩提心來說,菩提心的心量超勝一切,所以是無上的;從時間上來講,也是無上的,因為時間上無限,是心緣盡未來際而發;從空間上來講,也是無上的,空間上無限,是遍緣全法界的眾生而發;然後從希求上來講,也是無上的,上是希求斷證圓滿的佛果,下是給予眾生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利樂,最終把每一個眾生都安置在佛果位。所以說,不論從哪一個方面都達到了極致,根本不是人天和聲聞緣覺的小善可以相比的。這是從因上解釋王的內容。


從果上來看,有漏的善法不能解脫分段的生死,聲聞緣覺二乘的無漏善能了分段的生死,但是不能了變易的生死。只有菩提心能斷二種生死,成就大菩提而斷證圓滿,所以是最尊貴如王一樣的一種善心。


我們想,大乘領域當中無量無邊的修行,由什麼來統攝呢?就是由菩提心來統攝,下至做一個微乎其微的善行,都由菩提心攝持。所有的就像大海那樣無量無邊的菩薩行,通通由菩提心來攝持,所以叫做“諸善中王”。


這個無上大菩提心,它是諸善中王,也就是超過一切世間人天、二乘聲聞緣覺的善心中的王。既然是這樣無上的一個善心,造就它一定要有很特殊的一種因緣,也就是說生長它的土壤是很特別的,確確實實也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你以前從來沒有在這些因緣上積聚,沒有往這些深遠、廣大的方面好好用過心,所以才不能把自己的心昇華成最賢善的一種菩提心。


那麼我們現在就要主動進入到造就菩提心的因緣當中去,所以我們需要知道,這也是人生因緣當中最重要的、最有意義的一種因緣,應當發起稀有難得的心,把心投入到這個大冶洪爐當中,鍛煉出猶如純金一樣的無上菩提心。


下面進一步講真正發起菩提心的因緣。



[今言因緣,略有十種。]


現在說發菩提心的因緣,廣說有無量無邊,大略地說,可以講十種。


[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我們需要知道,每一個後面都有“故”字,就是因為這樣的道理、這樣的因緣而發心。


比如“念佛重恩故”,就是憶念佛陀的重恩。為了報達佛陀的恩德,必須要發菩提心,不發心是難報佛恩的。或者“念生死苦故”,就是由憶念生死苦,以這個因緣,不得不發菩提心。總而言之,發心的因緣就是以十個方面如理思維。這十個因緣我們次第作解釋。


1、念佛重恩故,發菩提心。


[雲何念佛重恩?]


怎麼來念佛重恩呢?下面就是教給你憶念的一種方法。你就按照這樣如理思維,就完全可以生起報佛恩的一種心。


[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


釋迦如來在久遠劫前最初發無上的菩提心,就是為了我們的緣故。由此修行六度四攝的菩薩道,經過無量劫,在這個期間,什麼樣的苦都受遍了。


從這一句思維,我們受佛恩有多久呢?應該一直追溯到佛因地發菩提心的第一刹那。那個時候,佛心中是為了法界一切有情而發了無上的菩提心,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發願度化的物件。


從此以後,佛念念觀照我們,凡是有一點一滴的善根都回向我們。就是其中回向的每一分善根都對我們有恩德,何況在長劫當中一直不斷地回向,恩德更是不可思議。


我們打個比方來講,比如我們大家現在學了大乘的深廣的甘露法,自己也有一點體會,有善根的都回向一切有情,這是初發心的一點回向。那你可以想想,從最初發心到圓滿成就正覺之間,佛為我們回向了多少的善根呢?這樣需要思維。


為了能早日成佛救度我們,佛從最初發心開始,就精進修行菩薩道,單單是一個佈施度,就曾經以不可說不可說的身命行持佈施。為了求得佛法教化我們,佛曾經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像這樣為了利益我們,佛在無量劫以來行持過種種難行苦行。如果我們再廣大地展開來,佛持過多少戒,修過多少安忍,有過多少精進,入過多少三摩地,求證過多少智慧,確確實實是以海為墨也寫不盡的。是這樣有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恩德。


[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複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舍。]


意思就是自己應該這樣努力地想:在我顛倒造惡業的時候,佛以大慈大悲心憐湣我,而且用各種各樣的善巧方便來教化我,但是我愚癡不知道信受,佛的教言不能納受在心裏面。在我墮落地獄的時候,佛也沒有嫌棄我,仍然悲痛,想代我受一切的痛苦,但是我的業障實在太重了,連佛也不能救拔我。我在人道的時候,佛以種種的方便,讓我種下善根,佛生生世世一直跟著我,沒有一念舍離過。


很多事情,我們不思維就會不知道,又不感念佛的恩德。


佛不是一般的人,佛有千百億的化身,有任運無間的功德事業,而我們又是輪回了無量世。自從和佛結過緣之後,佛一刹那也沒有舍離過我們。在漫長的輪回當中,有時候佛化現成身邊的人來幫助我們,有時候佛在夢中顯現讓我們生信心,有時候在自己生惡念的時候忽然良心發現,這也是佛的加持。而且在做畜生的時候,佛也化成牛馬來度我們。


佛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就連此時此刻,雖然佛不在面前現化身,但是佛的願力光明一直在做加持。在漫長的時間裏面,佛對我們做過無數的救度。在得度的因緣到來的時候,佛沒有一刹那延誤。佛能對我們做的加持和幫助,佛都完全做過了。


我們再想想,比如世間的母親深愛孩子,母親沒有一時不為孩子著想。佛的慈悲一定無數倍超過世間的母親,經典上也說:佛的大慈心無著無礙,恒時出生而任運自成,增上充溢,遍滿一切世間,遍入一切有情之心。這樣就可以肯定,佛在生生世世當中沒有一刹那不觀照我們的,以無上的大慈大悲心一直加持我們、觀照我們,這不是佛的大恩大德嗎?平常一個人能這樣觀照,都會感念他的恩情,何況是佛的護念呢,為什麼不知道佛有深恩呢?是這樣需要如理地思維。


佛在累世以來,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方便,在我們的心識田當中種下善根。佛希望以這些善根讓我們開智慧花、結菩提果,這種關懷和期望不知超過世間父母多少倍。應該這樣來憶念佛陀的種種不可思議的恩德。


[佛初出世,我尚沈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


2500多年前,佛陀最初出現在世間,在那時候我還在沉淪。今世我得到了人身,佛已經滅度。是什麼罪業讓我轉生在末法時代呢?然後又是以什麼福德而在佛的教法當中出家呢?以什麼業障不見釋迦佛的金身?又是何等幸運能親身遇到佛的舍利呢?這是思維佛恩之後,引起自悲、自慶的一種心理。


古德有一頌這樣說:“佛出世時我沉淪,我得人身佛滅度,懊惱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這也是憶念佛而悲感的一種善心。


我們自己要自慶,怎麼自慶呢?就是要這樣想:我們名字叫做“釋子”,我們穿的就是釋迦佛加持過的法衣,現的就是佛的清淨幢相,受的就是佛制定的戒律,念誦的就是佛的經典,如理思維的就是佛陀的聖教法義,頂禮的就是佛像,持念的就是佛的心咒和名號,觀想的就是佛的相好,憶念的就是佛的功德,弘揚的就是佛陀的教法,求證的都是佛的功德,所走的就是佛因地曾經走過的菩提道路。行遍天下,受人供養,連袈裟的一小片也受到天人的恭敬。這是什麼因緣、這是何等福分。佛和我們是小小的因緣嗎?佛對我們沒有大恩大德嗎?這一切就是偶然發生的嗎?(需要這樣思維觀察。這樣就會明白,人天一切的恭敬,或者離苦得樂,增長福報、清淨業障,方方面面觀察,我們和佛有很大的因緣,都是佛的大恩大德加持下才成就的。包括高僧大德、傳乘上師,一切佛教徒在心相續當中產生的一切戒定慧所攝的功德,或者弘揚佛法來利益眾生的一切一切的根本的來源,全都靠釋迦佛而成就的。所以,必須要仔細地觀察、深深地思維佛陀的恩德是不可思議的,無量無邊的。)


[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


按照這樣思維,假使過去不種善根,怎麼能聽聞到佛法呢?假使不聽聞佛法,又怎麼知道常常蒙受佛恩呢?佛的這種恩德,就是以高山也難以比喻。(意思就是說,佛陀的恩德比山還高、比大海還深、比虛空還大。)


由上面對佛恩的如理思維,就會引起下面的正知見,所以繼續說到:


[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要不是發廣大菩提心,行菩薩道,盡心盡力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然粉身碎骨,又怎麼能報答佛恩呢?這樣以佛恩為緣,念恩為因,可以引發菩提心。所以說,念佛重恩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個因緣。


這裏說到“發廣大心”:就是發佛所發的心。“行菩薩道”:就是行佛所行的事,就是行持佛因地中所行的佛事。佛的願望無非就是建立佛法,救度眾生。而我們身為佛子,要護持佛的法業,沒有佛法的地方要設法弘揚;有佛法的地方要盡心盡力護持。對於苦難的眾生,盡自己的能力做幫助,哪怕在眾生的相續當中播下一個善根種子,也有責任去做。這樣“建立佛法、救度眾生”才是善體佛的心願,讓佛徹底歡喜。


那我們想一下:自己所得到的所有佛法和利益,追溯它的根源,一定都是來自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對我們有這樣深重的恩德,如果不發佛心、不行佛事,怎麼能報得到佛恩呢?單單是物質上來供養,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眾生不度、佛法不修持、不弘揚、不建立,怎麼能契合佛的本懷而報佛的恩德呢?所以說作為佛弟子要報佛恩,一定要發大心。不然,我們辜負多少佛的恩德,有什麼臉面面對釋迦佛呢?


在《華嚴經》當中說:“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不能報佛恩。”意思就是說,假如在微塵數的那麼多個大劫當中以自己的頭頂戴佛陀,把身體遍滿三千大千的世界給佛做床座,如果你不說法救度眾生,也畢竟報答不了佛陀的恩德。同樣在《楞嚴經》當中阿難尊者發願說:“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意思就是說,從此以後,把我的菩提心奉獻給微塵數的世界,這才叫做報佛恩。)所以我們就知道,憶念佛陀的種種的恩德來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個因緣。


2、念父母恩發菩提心


這裏是念今生父母的恩德,後面的念眾生恩,就是念前世一切父母的恩德。而且前後兩者的關係就是以念今生的父母恩德作為基礎,才能修好念一切眾生的恩德。


[雲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幹去濕,咽苦吐甘,]


怎麼來憶念父母的很多恩德呢?首先,要思維父母生養我們的種種的恩德。


這裏說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一句出自《詩經》。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父母生養我多麼地辛勞。“哀哀”,就是想起自己來人間帶給父母多少辛勞,費盡父母多少的心血,內心很哀傷、很歉疚。兩個“哀”字就是表達憶念父母的種種恩德的時候內心很痛、很哀念。


現在很多人給自己過生日,特意要營造一種快樂的氣氛。按理來說,自己生日就是母親苦難的日子,應當在這一天感念母恩,為母親誦經、修福,做種種報恩的孝行。為什麼呢?因為在這一天,母親為了讓我們平安地降生,經受了分娩的劇痛,心裏想起母親生自己的苦難,應該內心哀痛、增進孝思,才是相應佛法的做法。


這裏又說到“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意思就是說母親經過十月的懷胎,把我們從沒有四肢、沒有器官的羯羅藍孕育為具有人形的胎兒。我們不像其他的動物產下來不久,就能自己獨立生存,而是需要在出生後的三年當中都要依靠母親乳汁的哺育,才能長成身體。通常我們說“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以及發膚來自于父母。是父母賜給我們做人的機會,這樣深的恩德怎麼能不報答呢?一定需要報答。


又說到“推幹去濕,咽苦吐甘”:意思就是說小時候和母親一起睡覺,在我們尿床時,母親總是把我們推向幹的地方,自己靠著尿濕的地方一覺到天明。在喂我們飲食的時候,母親總是先自己品嘗,發現食物苦,就咽到自己的腹當中;有甘甜好吃的,總是咀嚼了再吐給我們吃,母親就是這樣無微不至地愛護我們。


總而言之,為了我們,一切的辛苦,母親都願意自己代受;同樣,一切的利益,母親都願意賜給我們。母親就是這樣無私地憐愛我們。


有一首唐詩當中就說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孩子出門,在臨行的前夕,慈母手中的線一針針地密密縫著孩子的衣服,她的心裏卻擔心孩子這一出門又不知要多久才能回來。母親就這樣掛念我們,或者說掛念我們的一種心。誰說寸草心能報答三春的暖陽呢?意思就是說,以兒女微薄的孝心,沒有辦法報答母親養育的大恩。


[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


這就是中國父母的常情。孩子長大成人了,父母指望孩子紹繼門風、供承祭祀。


“紹繼”就是繼承的意思。按照傳統的家庭觀念,家族需要代代延續,不能中斷香火。“門風”意思就是家風、家庭好的風範。孩子長大了,父母指望孩子成家立業,能把一脈香煙延續下去,希望孩子能繼承好的門風。


“供承祭祀”:父母養兒育女指望什麼呢?就是有生之年,在年老有病的時候,能有兒女在身邊照顧,供養承事;百年之後,兒女能每年清明在自己的墳前祭掃,告慰在天之靈。


有一首唐先生的《親恩歌》這樣講到:


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


自是斷腸談不得,斷腸談與眾人聽。


我還沒有開口正式說父母的種種恩德,就止不住地流眼淚。作為一個子女的身份,很難報答父母養育的恩德。雖然一想起父母的種種的恩德,心裏就肝腸寸斷,悲傷得說不出話來,但是我這斷腸人還是給大家講講。


惟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莫言產育無凶吉,生死須臾可奈何。


在母親懷孕的期間,只有遭受種種的折磨,還有各種各樣的魔障好難度過。不要說生產沒有什麼吉凶禍福,片刻就能失去生命,母親極有可能因為難產而離開人間。


母親在懷我們的時候,為了不讓我們受損害,她需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論是吃喝、穿衣服,甚至行走、睡覺等等,都要時時小心注意。比如,母親睡覺的時候,不敢亂翻身;母親吃東西的時候,不敢吃過熱或者過冷的食物;母親走路的時候,不敢走快。總而言之,一切的行住坐臥時時要保持有利於胎兒的姿勢。母親在懷孕期間所受的折磨,用語言是難以表達的。


肚裏如今痛得慌,叫人為我剪衣裳,千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


在臨產的時候,母親的肚裏痛得很厲害,叫人趕緊剪開衣服。千生萬死,很難預料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一切都只有靠老天爺做主了。


母親遭受難產的痛苦,就像有一千把利刀割截我們身體一樣,當時由於生產的劇痛,母親的心識非常迷惑,分不清楚東西南北,全身都疼痛難忍。


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三朝才是人。


剛剛生下孩子來的時候,母親血奔心臟,牙關緊閉,兩隻眼睛向上翻。另外自從剪下胞衣以後,要再過三天才是真正的人。


屎尿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繁極苦辛。


孩子還在嬰兒的階段,大小便不能控制,常常拉屎拉尿,撒在母親的身上,骯髒臭穢,非常難聞。做母親的沒有半點嫌棄以及生氣,在那幾年當中,不斷地給孩子換洗衣服,非常非常地辛苦。


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想他歲半周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


一聽到娃娃的哭聲,正在睡夢中的母親就翻身醒來,把娃娃抱起來了,哄著他睡覺。那麼想一想,在娃娃生下來到滿周歲之前的這一年當中,母親哪里睡過一次好的覺呢?


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抱兒眠,只因乳是孩兒吃,徹夜開胸在外邊。


到了大雪紛紛的寒冬臘月,母親生怕孩子受涼,就用自己的頭和臉緊緊地貼著孩子,抱著孩子睡。想到孩子隨時要吃奶,母親顧不上自己受冷受凍,一整夜都把胸部露在外邊。


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眼翻黃。


一從放出標來後,盡日何曾吃米湯。磕個頭來上炷香,


聲聲只叫痘娘娘。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


母親聽到孩子出痘瘡,母親頓時就嚇得兩眼都翻黃。自從孩子放出標來之後,整天沒喝過半點湯水。為了讓孩子得平安,又是磕頭又是上香,聲聲祈求痘娘娘保佑。只要能叫得痘娘娘答應,哪怕頭穿了出腦漿也心甘情願。確實母親對孩子有這樣的一種俱生的愛心。


幸得兒生兩歲零,依台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麵,掛肚牽腸不放心。


好不容易,孩子長到了兩歲,能夠自己扶著桌椅學走路。在那個時候,母親又擔心孩子摔倒,跌破了他的頭和臉,常常牽腸掛肚懸著一顆心,是這樣的一種愛心就沒有辦法放下。


生得孩兒性氣乖,任他情性使將來。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


即使生了性情乖戾的孩子,也隨他的性子百依百順。不論孩子是怎麼樣的,父母都一向看成寶貝一樣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


兒今頭髮已披肩,轉眼成人在面前,


痛殺親心難割捨,不能常在膝頭邊。


在轉眼之間,孩子已經長大成人,而且頭髮已經披在肩上了。在這個時候,父母想到孩子不能常常在自己身邊,捨不得孩子離開,他們的心裏是很疼痛的,難割難捨。


雖然掙得少田園,受怕擔辛苦萬千,不是為兒還為女,自家吃得幾文錢。


雖然種了一些田地果園,掙了一些錢財,這也讓父母千辛萬苦、擔驚受怕。要不是為了兒女成家立業,兩個老人自己能吃得了幾文錢呢?一切想的、一切做的全都是圍繞著自己的兒女成家立業的一個問題。


娘看爹來爹看娘,為何終日臉焦黃?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


父母兩位老人家,為什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整天臉色焦黃呢?只是因為兒女到了成家的年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母正發愁怎麼來準備婚嫁。他一生當中掛念的就是自己的兒女,再也沒有牽掛的一個地方。


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六七分。


(蓼莪就是指《詩經?小雅?蓼莪》,是《詩經》裏的一首詩歌。前面引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就是出自《蓼莪》。)


這一頌就講,像上面所說,這點點滴滴都是父母的恩德,誰能描繪出父母的恩德的半毫呢?即使是《詩經》裏善於表達的《蓼莪》,也只是依稀仿佛說個六七分罷了。


(父母的的確確恩德很大,恩德不可思議的,恩重如山的。所以,我們自己從身口意直接間接精勤地報達父母的恩德。總而言之,我們身口意所作所行都要涉及到報達父母的恩德。也就是說,我們自己身體的一切威儀也應當吻合,要寂靜、要調柔,不害父母,而且精進地利益他們、報達他們的恩德;同樣,口中所說的每句話也不應該輕視他們、破斥他們、譏諷他們,應當說諦實語言、悅耳之語,讓父母歡喜、讓父母高興;我們的心也是同樣的,如果饒益父母他們,不應該希求自己得到好處,也不應該以虛偽的調柔、威儀或者吻合語言等等手段讓他們將自己看作是一個孝順的孩子,而應該內心唯一利益父母,報達他們的恩德。而且要發願:我生生世世不損害父母親,乃至連一個毛孔也不損害他們,願我生生世世報達父母的恩德,甚至一刹那也不空耗時間報達父母的恩德,唯一行持饒益他們。)


[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掃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


這就是針對出家人寫的。這裏就是說:我們現在出了家,“濫稱釋子”:意思就是本來不夠做佛弟子的資格,卻濫竽充數地自稱釋子,作為佛弟子需要精進地聽聞佛法、思維佛法、修佛法,沒有聞思修行,有名無實,這叫做濫稱;“忝號沙門”,這個“忝”就是不知慚愧的意思,沙門是極為尊貴的稱號,通常我們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是名為沙門”,戒定慧不修,貪嗔癡不滅,口稱沙門,這叫做忝號。


這一段就說,我們出了家,名稱上叫做釋子和沙門,沒有供養父母美味;父母年老有病,不在身邊照顧;父母死的時候,也不回去;父母死後,每年清明不去墳前祭掃。父母在生的時候,沒能奉養父母的色身;父母辭世後,又沒有修行功德,引導父母的神靈到達安樂的處所。這樣的話,在世間有大虧欠,出世間又沒有修行成就,不能給予父母實際的利益,兩個方面都沒有盡本分。我們知道因果不虛,不孝重罪在所難逃。


同樣的,窺基大師在《誡勉出家之訓》上面就說:“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濕回幹養育成,要襲門風繼先祖。一旦辭親求剃落,八十九十無依託。若不超凡越聖流,向此因循全大錯。”(哀哀父母為了養育我們,吃盡了辛苦,父母總是把苦咽在自己的肚裏,把甘甜吐給我們。等我們長大之後,指望能繼承家風,光宗耀祖。沒有想到,一旦辭別父母剃發出家之後,父母年老孤苦,無依無靠。如果不能精進修道,超越凡夫境界,越過有學道的聖流,而只是庸庸碌碌地因循度日,那麼就會造下不孝的大罪。)


(對自己今生的父母、久病的患者等直接以身口意三門盡力做饒益時,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曾經阿底峽尊者也說過:如對遠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父母等慈愛行舍,這個是與修空性大悲藏相同的。尤其我們需要知道,父母對兒女特別憐愛、恩重如山。所以說,在父母年邁的時候,如果刺傷他們的感情,這個罪過特別嚴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也曾經為了報達父母的恩德,而前往三十三天為母親講經說法。佛在經典上面也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雙肩上轉繞大地,也難以報達父母之恩,若是父母趣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所以說,我們應當經常以自己身口意侍奉父母,想法設法讓他們內心趣入正法。這樣的話,才算真實報父母的恩德。所以說,當年釋迦佛也是這樣給我們做的教誡。)


同樣的,在《心地觀經》上面也說到,世間最高莫過於崇山,而母恩比須彌山還高;世間最重莫過於大地,而母恩比大地還重。又說到: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為了報答母恩,在一劫中每天三時割自己的身肉供養父母,也不能報答一日的恩德。因為一切男女在母胎中飲食母體的血液,以及出胎之後喝過母親的乳汁總共一百八十斛,母親獲得美味或者好衣服都是首先給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愚癡下劣,母親的愛也沒有兩樣。同樣的,在《龍王鼓音頌》上面說:大海、須彌、大地並非我的重擔,不知報恩才是我的重擔。(所以說,父母的恩德非常非常大,確確實實就是恩重如山的。所以我們盡自己的力量,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自己的身口意做真正報達父母的恩德,而且這個也是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發出真正的虔誠心來報達恩德,這樣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心地觀經》又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飲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與其子,珍妙衣服,亦複如是。愚癡鄙陋,情愛無二。”)


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按照這樣思維,有什麼方法可彌補呢?只有發大乘的菩提心,在百劫千生當中常常行持大乘菩提道,十方三世普度一切眾生。而且修行者自己的心裏有行願菩提心,不但今生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救拔,不但一個人的父母,人人的父母都能超升。就像諸佛成道之後可以普度曆劫的父母那樣,以大乘菩提心能圓滿報答累世父母的種種恩德。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二因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