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捨—人類情緒最美感的展現--1

2012/11/12 11:45


慈悲喜捨是世間法通向出世間法的橋樑


  傳統佛教有一句話叫四無量心﹙四梵住﹚,是修止觀的基礎,修出入息念的基礎。六根觸境,若沒有慈悲喜舍的作意,就一定是貪、嗔、癡、慢、疑,你一天到晚跟人家對立,你會起煩惱的,你的睡眠品質要改善,打坐要進入狀況很困難的,你說你只有修止觀,而不修慈悲喜舍,是不得要領的。


  慈悲喜舍是修止觀的基礎,不但是基礎,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沒有修慈悲喜舍,你要破我見﹙斷身見﹚是極度困難的。因為身見最大的特徵,就是分彼此,你是你,我是我,這是我的,這不是我的,經常在是我,不是我的見解、思考上作反應,有這樣的反應,就是沒有慈悲喜舍,就不可能斷身見﹙我見﹚。


  為什麼要說慈悲喜舍,而不說直接去看無常、苦、無我,看法印作意﹙如理作意﹚,因為這較不容易看到,但慈悲喜舍是符合人類的特性。


  我們常說人之所以像人,是因為他有慈悲心、有慚愧心、有想要修行的心。慚:就是覺得自己不夠慈悲。愧:是從別人眼中感覺自己不夠慈悲、所以用別人的眼睛來看自己,感覺自己對人不夠慈悲、善良、對苦不夠承擔,這樣叫慚愧,有慚愧才會想要修行。所以;慈悲心是一種動力,因為慈悲心會讓我們生起慚愧心,而慚愧心會讓我們生起想要修行的心。


  不然,我們為什麼要慈悲,為什麼要修行,都與慚愧心有關。慚愧心,要由慈悲心來,沒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慚愧心。慚愧自己不能夠對人家好,對別人不夠柔軟,這樣才叫慚愧。有這個慈悲喜舍的修行,識才能過濾。


  慈悲喜舍,是針對我們的粗煩惱,克服我們的慳吝與嫉妒,粗煩惱若不能降伏,大我慢就沒有辦法消除。


  慈:就是說:我們很自然會想要對別人好,幫助別人減少他的粗煩惱,幫助人家修行﹙法施、財施、無畏施﹚,這就是慈心作意。不但能慈心作意,又能培養十波羅蜜的美德,清靜的性地﹙個性﹚。


  修行不只是要改變我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改變我們的個性與心行﹙習氣﹚,修行以後,個性都沒有改變,只是觀念改而已,那不是在修行。講話的態度都沒有變,不夠柔軟,對人不能微笑,那不是修行,你腦海中記很多經典,甚至開口閉口都是經典,好像很有知識,那不是修行。


  修行是在講話中,眼睛是如何看待人,眼睛有瞪人否?有攻擊性否?有殺意?聽話的時候,有用慈悲喜舍的眼神去看對方否?我們是用這樣來說,你有沒有修行。若不能把這個基本的做好,通通是假的。


  悲心的意思,是我們沒有辦法,看到眾生在受苦,而我們不覺得苦,這就是人性。人性就是沒有辦法,看到眾生的苦,而自己不苦。


  喜:無條件的正面對待,無論對方對我們有多不好,我們都要感謝,感謝對方有節制,沒有對我們更不好;人家對我們好,我們也要感謝,因為他可以不用對我們這麼好。所以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要感謝,人家對我們好,我們更要感謝。


  喜:就是你要很堅定的做下去,同樣的月亮、星星、雲彩,每個人所欣賞的角度,都會有所不同。同樣的境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心情展現,看彩虹,要站在42度角,才能看得到它,你若不站在42度角,你就看不到彩虹。每一個境界裏面,都有一道彩虹在裏面,那叫喜心作意。靈活取角:你沒有辦法更好,現在就是最好。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每一個當下都是最好,這樣堅定做下去就是喜心作意。


  一個人之所以不會微笑,是因為他覺得世間欠他。一個人能不能微笑很重要。遠山含笑,我們笑,境界跟著我們笑,我們不笑,境界也跟著我們不笑,我們笑,世間跟著我們笑。所謂,我見青山多嫵媚,諒青山見我亦如是。


  目鍵連尊者,看到地獄道的眾生肚破腸流,仍然能微笑,這是一種最寂靜、最輕鬆的心情回向。境界已經夠糟糕了,我們要以最寂靜、最自然的心來回向。如同慈悲也是一種最自然的流露,因為你沒有辦法看到別人在受苦時,你沒有感覺。


  有一天你若涅槃、寂靜、就像是太陽光那樣,自然的照射,不是為誰在照射,慈悲本身是無所求,自然流露卻不為誰。


  :對境如鏡,對待每一個境界,都要看成一面鏡子,要有這種聯想的能力。從這個鏡子看到我們內心的不平衡,從境界裏面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無常、苦、無我﹚,看到境界的當下就看到五蘊皆空,因為你是一面鏡子。


  無法見到五蘊皆空,識就過濾不清淨,識不清淨,就會造成名色﹙身心﹚的餘毒:貪、嗔、癡、慢、疑,對人、對自己、對真理不信任。為什麼不相信呢?因為他不曾真正對人慈悲過,不曾真正有過慈悲喜舍的體驗,所以他不相信。


  舍心作意很重要,是要在異中求同。世間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世間是種種三角關係,你若看不清楚世間,你就會因此計較。佛教不說誰是誰非,而是要計較自己有沒有貪、嗔、癡,若不肯斷世間思惟,就永遠走不出三角關係。


  慈悲是一種永遠都覺得自己的柔軟不夠,永遠都有一種慚愧心,但是慚愧又要來自於面對,又要能接受自己。世間本來就很有限,最起碼要做到不害,柔軟對待,能承擔就幫忙承擔,每一個人都沒有資格對別人不好,對別人粗澀。


  放下世間人相、我相的標準,一切為了離苦。安住當下,無所求,一切歸零,重新來過。過去已經過去,從當下起,如何對待?不能慈悲時,要懂得離境,離境是為了給彼此空間,有空間才有迴旋的餘地,才能重新來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