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講記--2

分類:華嚴宗
2012/11/11 10:06

二、正宗分


分二:(一)發心標準  (二)發心因緣


(一)發心標準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


然而人的心願差別,有八萬四千那麼多的相貌。一般人都很盲目無知,如果不把這些相貌清楚地指示出來、擺給他看,又怎麼能有所趣向呢?(意思就是說,怎麼能向著正確的目標靠近呢?)



[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


現在只是給大家大略地來講,發心的相貌有八種,就是邪、正、真、偽、大、小、偏、圓。


雲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


怎麼叫做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呢?下面具體指示各種發心的相貌。首先就講邪、正這一對:



1、邪、正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這裏其中說到“不究自心”,究字就是考察的意思,“不究自心”就是不詳細考察自己的心是如何。“但知外務”,就是只知道追求外在的一種表相。)


整個這一段就講,世間有這樣一類修行人,他們一向修行都不會迴光返照,看看自己的心是如何,只知道追求外相,有些就是追求利養,有些就是喜歡名聲,有些是貪圖現世五欲的享受,有些就是希望來世的人天福報。這一類的發心都叫做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假如一個修行人,他的心裏既不求別人來供養他,也不求別人讚歎宣揚他,也不追求這一生能有如何如何享受,也不貪求來世做高官、或者富豪或者升天等等的種種果報,他根本沒有這些想法,他的心唯一就是想為了生死、為了大菩提來修行,這樣的發心才是正!


以上“邪”、“正”一對就是從動機上指點。修行是為名聞利養、為現世享樂、為來世果報,這是動機邪。相反來講,只為生死、為菩提,這是動機上正。我們就知道,一黑一白很清楚,正的不邪,邪的不正,無法混淆。


邪和正的走向是這樣的:


我們用“動機”、“業”、“果報”這三個來衡量,就會知道緣起不錯亂,邪和正是明明白白兩條路。


我們分六種情況來說:


動機是追求現世外在五欲引起的安樂,包括名聞利養、現世享受,這樣會造非福業,墮入三惡趣。


動機是追求來世外在五欲引起的安樂,這樣會造福業,受生欲界人天。


動機是追求內在禪定引起的樂受,這樣會造有漏不動業,受生色界一到三禪天。


動機就是追求內在禪定引起的舍受,這樣會造下有漏不動業,受生色界四禪乃至無色界天。


動機就是普遍厭離三有六道,唯一為了解脫,這樣身口意三門行善,能引出世間的無漏道,逐漸能遠離生死、趨近涅槃。


動機是為了成就無上的菩提,自己的身口意三門行善,唯一成了成佛的資糧。


這樣我們觀察以後,就可以斷定:凡是邪的動機,不論做什麼修行、造多少善法、做多長時間,永遠不可能得到解脫和成佛。為什麼呢?因為在最初第一個念頭上動機就不正,想憑這樣不正大的發心獲得解脫、成佛,這就像蒸沙想做出飯一樣,只是愚癡的人的妄想而已。


所以我們要反省自己的修行,如果是邪的發心一定要去除。只有一心為生死、為菩提,才會有佛法上的成就。


以下繼續講真偽一對,這樣說到:



2、真、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這一段就講發心真不真是有表現的。你的內心發心正確也有一種表現,你的內心的發心不真實也有一種表現,專門講了這個。打個比方來講,比如說,世間人追求財富,念念都不忘記,連夢裏都在數鈔票,躺在病床上面還是手機不斷,這叫做念念求財,說明是真求。或者世間人追求做一個總統,儘管仕途長遠,但他不放棄,排除萬難也要登上總統的寶座,這就是他求做總統的心很堅固。


這個問題我們放到這裏,真正發了菩提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就是心心念念日日夜夜裏,唯一想的就是我要成道度化眾生。並且聽到佛道長遠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福慧資糧才能成就,但是不產生任何怯弱心以及退失的心理,不會想:成佛要這麼長遠,到哪一天才畢業呢?或者是現在我學五年不見有多大的成果,我也耐不住了,何況是三大阿僧祇劫呢?(真正發了菩提心的絕對不會這樣想。)看到眾生無量無邊而且煩惱充滿、性情惡劣,也不產生厭倦心,不會想:這麼多的眾生我什麼時候才能度完,乾脆自己求解脫吧!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我們需要知道,真為眾生發菩提心,那就像是要登上萬丈高山,一定要攀登到山頂為止;又好像是上九層的寶塔,必定要走到塔的頂端。像這樣發心,絕對不半途而廢,不得少為足,這叫做真正發菩提心。


就像地藏王菩薩發願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真發心。又像在《寶積經》裏面講的常精進菩薩,為了救度一個眾生,即使經過無量劫教化他,他仍然不接受教化,但是菩薩也不會生起一念捨棄的心,這也是真正發了菩提心的表現。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複為罪業之所染汙。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最後這個“偽”字就是虛假的意思。)


什麼是虛偽的發心呢?就是“有罪不懺”:本來造了種種的罪業但是覆藏不髮露不懺悔;“有過不除”:明明有這種過錯,但是不願意把這個過錯除掉,而且找理由辯解:人都有過失,不要對我要求過高,誰沒有一點習氣呢!會這樣說。(那我們大家想一下:一方面說我是決定要求快速成佛,那佛是什麼呢?佛是一點習氣都沒有、一點罪過都除淨的,你要成佛,有罪業不懺除有過失不改正,那這個表明你是真的有道心嗎?這樣來思維。)然後再看,“內濁外清”:意思就是裏面都是貪嗔癡的煩惱,各種各樣的嫉妒、傲慢、惡濁的思想念頭。那外面呢?假裝一種很清淨、很高尚的樣子,所以叫做“內濁外清”。然後又說到“始勤終怠”:意思就是一開始非常勇猛精進,恨不得三年就成就一樣。可是到了後來,都是有始無終,心理疲厭,書也不想看了,咒子也不想念了,頭也不想磕了,燈也不想供了,禪也不想參了,輪回也就不想思維痛苦了,變得麻麻木木的,一點向上的力量都沒有。和上面我們一對照,確確實實一個真一個虛,有天壤之別。前面就是說“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這裏就是“開始勇猛,後面鬆懈。”這不是發心虛假嗎?肯定是虛假。


然後我們再看“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意思就是雖然有一點好心做一點好的事,但是這裏面夾雜貪圖名利的心。這也是菩提心不真、不是那麼純,一到現實當中,就墮落到名聞利養當中去了。前面是心心念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是真發心。到這裏,成了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內求名、外求利,這是菩提心嗎?絕對不是真實的菩提心。


然後又說到“雖有善法,複為罪業之所染汙”:雖然有一些善法,比如持戒修定、念佛持咒、上供下施等等,但是這裏面沒有真實菩提心的緣故,自己也把握不住,以貪嗔癡造很多罪業,結果善法也被染汙了。如果有以上這些表現,那就是一個虛假的發心,需要斷除,應當發真實的菩提心。


(正宗分有兩個內容,第一個就是講發心的標準,第二個就是講發心的因緣。發心有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四對,以正真大圓作為發心的標準,下面就講第三對,也就是說大小的內容。)論當中這樣說到:


3、大、小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我們想,怎麼樣才叫做心願廣大呢?就是到眾生界無餘度盡的時候,我這個願才停止。到菩提道五道十地的一切功德完完全全圓滿成就了,我的願才算完成。這樣發心叫做大。


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哪怕眾生界當中還有一個眾生沒有得度,它還在做螞蟻,或者還在無間地獄裏面感受痛苦,我都不會違背我的誓言,我一定要履行我最初普度眾生的發願,盡一切的努力把他度到成佛。即使我已經證到了十地,只剩下比毫毛還細的所知障,我也不以此為滿足,我是決定要成佛而後止的。這樣就是發大心。


世俗菩提心的德相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就是希求利他,一個部分就是希求成佛。這兩種願讓它徹底圓滿,合起來就是發心大的一種相貌。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什麼叫發心狹小呢?就是把三界六道看成就像是牢獄一樣,把生死看成就像怨家一樣,很著急地從牢獄裏面出離,不願意入生死海救度眾生,這樣只希望自己度脫生死輪回,不想救度別人,這種發心就叫做小。


總而言之,自利叫做小,利他叫做大。只求出輪回趣涅槃,這樣叫做小,唯求不住輪涅二邊,色身和法身雙運,這叫做大。


這裏我們需要簡別,並不是說大乘菩薩自己的生死苦集不需要出離。生死是苦,生死因就是煩惱,這些不息滅,會像輪子一樣不斷地在生死輪回當中輪轉,結生相續沒有一個終止的。像這樣自己都解脫不了,怎麼救眾生呢?《維摩詰經》上面也說到:“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所以和聲聞緣覺相比,大乘菩薩要利益無量的眾生,更應當有出離心。能體會生死苦,推己及人的方式,觀察眾生的生死,那麼這個生死就成了大悲心的所緣。以大悲對於輪回中的眾生,都發心救度而不忍心捨棄,這就是大乘菩薩對於生死眾生不舍離的一種功德。


因此,捨棄自相續的輪回和不捨棄輪回眾生這是兩個概念,不能一概而論。聲聞緣覺見生死苦,只顧自己一個人解脫,而捨棄了輪回無量無邊的如母有情,這就是太狹小的一種發心;而大乘菩薩見到生死輪回的種種無量無邊的苦,反而發起要度盡一切眾生的悲願,這是偉大的發心。


馬鳴菩薩在《攝波羅蜜多論》當中也說:“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舍此二乘。(意思就是修聲聞緣覺乘沒有力量引發一切世間有情的利益,既然以小乘自私自利發心不能救度天邊無際的母親,畢竟應當捨棄小乘的發心。)一味利他為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一味以利他為天性的大乘菩薩種性者,應當直接就趣入到佛乘當中,這就是大悲世尊的教言,也是由悲的自性自然而然要這樣轉入的。)”(斷除小的發心而入偉大的發心,這個是從小和大的角度進行抉擇的。)



以下講偏圓一對:


4、偏、圓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這裏說到“功勳”,“功勳”就是功勞業績的意思,也就是功德的意思。“泯”就是息滅的意思。)


這一段就講,如果見到在自己的心外有一個個的眾生以及在心外見有佛道,願意度脫心外的眾生,願意成就心外的佛道。總不忘了一個求功德的心,認為我度了多少人、度了這個那個、什麼時候度的、度的如何、我有哪些哪些的功德、哪些成就,這種對功德的執著在自己的心裏去不了,有眾生、有佛的知見消不了。這樣發心不契合實相、不契合中道,這叫做偏。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這裏首先說到“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意思就是不是自性之外有眾生,眾生根本就沒有離開過自性,雖然顯現上有個眾生,實際上他本具如來智慧的德相,只要用辦法把他喚醒,他就可以徹底覺悟,所以發願度脫眾生。


“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意思就是你知道自己心的本性就是佛,這是清湛圓明,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自性功德,而成佛就是要顯露自己的自性佛,因此不在自性之外見到有佛,這自性就是佛。不是把石頭這樣一個東西修成佛,而是本來自性就是佛,只要開出來就可以。因此,決定要發願成佛。


所以下面就說到“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也就是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跟佛跟眾生,並不是分開成三個別別的法,其實都是不二的,根本就見不到離開心另外有一個法。


後一句當中就說到“虛空”,“虛空”就是比喻,它比喻什麼呢?是比喻心性廣大周遍,一切一切的色法都在虛空當中,沒有一個微塵在色法以外。那麼我們的心性也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一切萬法都在真心當中,都是心。這樣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這樣的發心叫做圓。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這裏說到“審察”,“審察”當中的審就是詳細的意思,察就是檢查。意思不是馬虎草率,仔仔細細地檢查自己的心,這叫做審察。然後說“去取”:不好的拿掉,這就是去;好的作為目標修到,叫做取。)


這是講到三對因果,告訴我們怎麼來達到標準的發心。三對就是:第一,以知差別作為因,就有知審察的果;第二,以知審察為因,就有知去取的果;第三,以知去取為因,就可以發心。


意思就是,上面八種差別,每個都能認識它的相貌,那就知道怎麼來檢查自己。


知道檢查自己的心,就會發現哪些是不好的發心,應該去除,哪些是好的發心,應當努力去做到。這樣我們自己心裏的目標就會很清楚。


知道按照這樣去取,不斷地修正調整,這就有希望發得到真正的菩提心。不然的話,連八種發心的差別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查自己的心呢?一定不知道怎麼檢查。連自己的心都不檢查,心裏怎麼會有明確的一種目標?說的不好聽,都是糊裏糊塗,不知道自己發的是什麼心。或許長期都認為菩提心我早就修好了,實際上經不起檢查。真正拿正法的明鏡對照自己的心相續,可能大多數都是邪的、小的、假的、偏的。所以說,要客觀冷靜地反省,不能一直自欺,不思改正。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知道,菩提心不只是一次性發,不只在一個階段發,也不只是口頭上發。其實,菩提心當中包含了一切的佛法,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這是大乘的一種精華,就像如心臟一般的無上大法。生生世世要在菩提心上努力,讓它輾轉地增上,讓它徹底圓滿。去掉邪的,進步為正的;去掉偽的,進步為真的;去掉小的,進步為大的;去掉偏的,進步為圓的。按照這樣,在大乘道上一步步往上升進。菩提心真正成就到最圓滿,也就是成佛的時候。


[雲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


怎麼叫做審察呢?就是用心眼向內觀察自己的發心是邪的呢,還是正的呢?或者是真呢,是偽呢?或者是大呢,是小呢?是偏呢,是圓呢?這樣自己做自己的法官,審察自己的發心到底落在哪一種的心裏面,也就知道自己是什麼一個狀況、什麼一種水準。


這樣審察對自己的評價很客觀、很真實,沒有狂妄、沒有自視過高、也沒有冒充。知道努力的方向,知道在心上改正提高,所以審察也是非常重要。


[雲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怎麼叫去取呢?就是如果檢察到自己有邪的發心,就把它拿掉,換成正的發心;有偽的發心,也把它拿掉,換成真的發心;有小的發心,也把它拿掉,換成大的發心;有偏的發心,也把它拿掉,換成圓的發心。


這樣把不符合菩提心標準的發心都去掉,把符合菩提心標準的相貌都修證到,這樣才叫做名符其實的真正發菩提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