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2 講

2013/08/06 09:19



聞法意樂


現在的段落,我們是個別學習後二波羅蜜的這個段落,在道次地論之中是屬於下冊的部分。我們進行聞思,但是正如在聞思的前面,我們念頌皈依發心的課誦一樣,用皈依發心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動機,這是正行所要做的部分,是對於開示止觀方面的教法來進行聞思,因此之故,跟我們所聞思的內容有相關係的皈依發心,就應當要特別的、好好的想一想,思惟相關的皈依跟發心,到底有哪些內容?首先要認明清楚,皈依境三寶,一般談到的是佛寶,道路的指示者;法寶,正式救度的道路;僧寶,救度方面的幫助者。這是一般我們所談到的佛法僧三寶,一般通常是如此認定的。


不過現在配合我們正行的所做,關於止觀開示的這個論點的內容,我們進行聞思之故,這個時候應當特別要做一些什麼思惟呢?首先就法寶而言,讓我們止觀的證悟能夠產生的方法或者是道路,以及止觀的證悟本身,這就是法寶,這是正式救度的力量。一般教法的開示者,是佛寶,是開示者,但是現在個別而言,是止觀禪修的方式,止觀相關係的這些教法的開示者,這個是救度的開示者。其次幫助者僧寶,是一般佛法方面實修的幫助者,這個是僧寶。現在這個階段,特別特別是在止觀禪修方面的幫助者,幫助的僧伽,這個是僧寶。


三寶應當如此來認定了,總之,思惟皈依境三寶的時候,之所以要皈依,是因為總體而言,是對於輪回跟三惡道的痛苦產生恐懼害怕。但是現在之所以皈依,是因為個別而言,是對於止觀方面的證悟沒有產生,對於止觀方面的觀修方式不知道,這是一個毛病,對這個部分,個別而言呢,把這個部分思惟,產生一個恐懼害怕,希望能夠救度離開這個恐懼,這是我們現在這個段落要思惟的。所以總體來講,求取皈依是因為對輪回跟對三惡道的痛苦產生恐懼害怕,現在配合這個段落,是指對於止觀的證悟沒有,禪修的方式不知道,這個恐懼害怕,希望能夠得到救度,那誰能夠救度我離開這些恐懼呢?總體而言是三寶,個別而言呢,是跟我們這個止觀的道路,止觀的的教法,相關係的,前面所談到的佛法僧的三寶,這個部分要特別思為一下,如果這樣思惟的話,就變成一個特別的歸依。


同樣的道理,發心也是如此,配合這個發心呢,除了總體的發心之外,現在這個段落更要思惟一下,我現在聞思止觀方面的論典,希望遍滿虛空的、無邊際的,像老母親一樣的一切眾生,使他們的痛苦都能夠消除掉,為了這個目標之故,我要得到圓滿的菩提,這個是配合經論產生的發菩提心,這是總體來講的發菩提心。現在的學習是希望利益遍滿虛空的眾生,因此我要得到菩提,這是總體總體,一般一般的發心。


但是現在,特別是配合我們聞思止觀的論典,這個方面來講的話呢,那發心應該是這樣想,我現在把止觀的聞思,好好的作好之後,將來我產生了止觀的證悟,這些證悟我得到了之後,眾生裏面很多止觀的證悟都沒有產生,這些欠缺止觀證悟的眾生還有很多,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實修止觀的證悟的產生,這些毛病還很多呢,因此將來我把他們這些毛病去除掉,使他們得到止觀的證悟,為此之故,我要好好學習這個教法,這個是特別的發心。


所以總體的發心是我要得到圓滿的佛果,個別的發心是佛陀心續之中無與倫比的止觀的證悟,我要得到,產生這樣一個追求的想法,這是個別的發心。這個思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有這種思惟的話,一般的發菩提心也有啦,特別的發心也有啦,這個特別的發心是根據我們正行所做,止觀論典這個學習的部分,所產生的一個特別的發心。這兩種發菩提心,都是有必要的。


正講


我們上次是講到374頁倒數第四行「廣說如前」,對不對?這前面都解釋過了。還沒有解釋?「若各分別是六過失」這個講完了。對!


對治此等為八斷行,對治懈怠有四,謂信欲勤安,」信心,欲求,勤是精進,安是輕安。「對治此等」就是前面談到的有五種過失,那現在要去對付這五種過失,怎麼去對付它呢?對治此等就是前面談到五種過失它的對治,對治的部分是什麼?對治的部分有八斷行,那怎麼樣八斷行?八個怎麼去對付五個呢?所以首先,對治懈怠的部分,要分成四個力量。就是信心,欲求,精進,還有輕安。這個部分在前面就談到過了,在前面生起無過失的等持那個部分,349頁「引生無過三摩地法」就這個地方,倒數第三行「故滅懈怠為初切要」滅掉懈怠,在最初的段落,初,一開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滅掉懈怠。這裏談到滅掉懈怠,怎麼滅掉呢?它從果開始談。


我們現在是這裏談的,是從前面談,但它這裏是從果開始談。349頁「若能獲得身心輕安」這個談到了,輕安已經講到了,就是那個安。「喜樂增廣,晝夜行善能無疲厭,懈怠盡除,」可是呢「然生輕安」需要什麼呢,「須於能生輕安之因妙三摩地,恒發精進。」也有談到了精進。「然生精進,須於正定具足恒常猛利希欲。」所以欲求就談到了。「欲樂之因,須由觀見正定功德生堅信心,」信心又談到了。「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所以349頁談到的時候,是從果,後面的果開始談。要有輕安,輕安可以把懈怠滅掉,輕安的因要有精進,精進的前面要先產生希求、欲求,然後欲求的前面又要再產生信心,這349頁有談過了。


可是我們現在374頁談的時候,它是從前面談過來的,有沒有?對治懈怠,要怎麼對治它呢?要先有信心,之後要有欲求,之後要做到精進,之後要做到輕安。


這是第一個毛病,懈怠的部分如何去對付它呢?對治的方式就有四項。再其次,因為前面談到五種過失嘛,所以後面還有四個過失,四個過失就是忘念、忘失,再過來沉掉,之後不作行,再過來作行,這還有四個呢!(對治忘念、沉掉、不作行、作行)所以對治、對付這四個毛病,「如其次第,謂」按照它的順序,按照前面所談到的順序,「念,」忘念的對治就是憶念,回想起來了。「覺了沉掉之正知,」沉掉產生的時候,它的對治就是能夠察覺沉掉產生的這種正知。然後不作行的對付的方式,就是用「作行之思,」。作行這個毛病,它的對治方式是「正住之舍,」就是平等舍。這四個毛病,分別有四個對付的方式,加上前面四個,就八斷行了。「廣說如前。」是指在前面談到,以憶念如何去對付忘念,以正知如何去對付沉掉,以作行之思如何去對付不作行,以等舍如何去對付作行。這一些「廣如前說」,前面都已經詳細講解過了。不僅如此,懈怠如何用「信欲勤安」去對付第一個毛病懈怠,這個也在前面都詳細講解過了。之後對治忘念,對治忘失教誡呢,怎麼去對付它呢?要靠憶念的力量,如何運用憶念的力量去對付忘失?這個是在我們第二個大綱裏面的,359頁,就是「心於彼緣如何安住分三」有沒有?「一.立無過規. . 破有過規.」就這個部分。


「第二心於彼緣如何安住」這個篇幅裏面所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培養憶念的力量,如何培養念力的內容,這是第二個大綱。一直到第三個大綱,就是365頁,「住所緣後應如何修」。第二個大綱整個的內容都是在講如何培養憶念,所以如何培養念力去對付掉忘失這個毛病,就是在第二個大綱裏面詳細解釋過了。


(這樣子瞭解吧?)前面懈怠的毛病;還有忘失教誡這個毛病談完了之後;還有第三個毛病對治的力量是正知,第三個毛病是不能夠察知沉掉,對付沉掉而言,它的對治方式是正知;還有不作行的部分,它的對付的方式是作行之思。這個就是看365頁,「第三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分二. .有沉掉時應如何修. .離沉掉時應如何修.」首先「初又分二. .修習對治不知沉掉. . 修習知(沉掉)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這個部分要觀修它的對治。這裏面分二的第一項「修習對治不知沉掉」,這個部分整個的內容要講的就是第三個對付的方式,就是正知,這是正知的培養方式。(「修習對治不知沉掉」的這個段落裏面,整個全部要講的,都是如何去培養正知,以正知去對付不知道沉掉這個毛病。)所以這個又是一項,第三項。


之後第四個不作行,它的對付方式,是作行之思,就是後面那一項,第二項「修習知已」修習一個對治,對治什麼呢?知道了之後「為斷彼故」,知道了沉掉之後,為斷它之故「不勤功用」,這個「不勤功用」的對治,要做一個觀修,觀修什麼呢?就是觀修作行之思,所以這整個段落要講的都是第四個方法,就是「作行之思」,就第四個毛病的對付了。這就講了四個毛病,已經講了七個方式了嘛,還有一個毛病,對不對?八斷行裏面還有一個,就是前面談到的,就是「離沉掉時應如何修」,對不對?第三個「住所緣後應如何修」不是分兩項嗎?「有沉掉時應如何修」前面已經講了兩個嘛。之後「離沉掉時應如何修」這個部分呢,談到的就是作行這個毛病,這個毛病的對付方式就是不作行,就是等舍。這樣子是五個毛病斷除的方式八斷行。


如此對這個內容應該要有所瞭解,就是對這個項目,要能夠清楚哦!就是五種毛病,五種過失是什麼呢?五種過失,首先是懈怠,然後是忘失教誡,第三個是沉掉,第四個是不作行,第五個是作行,這一共有五項。這五個項目要知道哦!對付。這五個專案,它的對治方式:八斷行。八斷行是哪八個呢?有信心,欲求,精進,輕安這四項,再加上憶念,正知,作行之思,正住之舍。這個項目要能夠想的出來哦!


作為對治的八種斷行,如何去對付五種毛病呢?八項要去對付五項。首先,第一個專案,懈怠的毛病,對付的方式就用掉四項。


之後,第二個毛病忘失教誡的這個部分,用的是第五個方式,八斷行的第五項,就是憶念。不過關於這個項目,有一點要厘清的,至尊仁波切明白的作了一個開示,把它厘的很清楚,就是一些人認為所謂的忘失教誡。不要忘記的意思是指,把上師交待我的教誡,能夠記得清楚,能夠瞭解,能夠記住,這就稱之為不忘失教誡,沒有忘失。不過關於這個部分,至尊仁波切明白開示,這個以前有談到過了,可能大家是忘失教誡,忘記囉!(哈!哈!哈!)這個地方在憶念的解釋那裏,前面有一個部分,關於憶念的解釋,修念知法,361頁第一行,至尊仁波切特別作一個厘清,「此中謂不忘所緣」有沒有?這是不忘失教誡,「言不忘者」這什麼意思?這個地方就特別做一個解釋,有沒有?「言不忘者,非因它問或自思察,僅能記憶」上師所開示的內容,內容是如此如此,能夠記的起來,不是這個樣子!「非因」怎麼怎麼,就是不是這個樣子,是什麼呢,「是須」應該是這個樣子,「是須令心安住」在「所緣」上面,持續明白的去記住它,「無少散動,能生散亂其念便失」,所以不忘失教誡的意思是什麼?這裏至尊仁波切厘清楚之後,不忘失教誡的意思不是說我上師的教誡是什麼,別人問我之後,我能明白給它答復,我都沒有忘記嘛!這個稱之為不忘失。不是這個意思。不忘失的意思是指,心專住在所緣上面的時候,假設心散亂掉,離開了這個所緣的話,這就稱之為忘失。如果心能夠繼續的、持續的,一直安住在所緣上面的話呢,能夠憶念,能夠記住所緣,一直安住上面的話,這就稱之為不忘失,不忘失是指這個意思哦!忘失教誡呢,它對付的方式就是靠憶念,憶念就是讓我的心一直繼續在對境上面,有憶念,一直想到它,沒有離開嘛,這就稱之為憶念,所以用憶念來對付忘失教誡。


之後,第三個毛病是沉掉,沉掉它對付的方式,就是能夠察覺沉掉的正知,這八斷行裏面的第六個項目。


然後五過失裏面的第四個毛病是不作行,對付的方式,要靠八斷行裏面的第七項,就是作行之思。


第五個毛病就是作行,作行要靠八斷行裏面的第八項,安住的等舍(正住之舍),平等舍。


這裏面關於忘失教誡,忘失的部分,要培養自己憶念的力量,用這個方式去對付它,這個內容大家瞭解了。沉掉開示到呢?359頁談到,「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勝. .令心明顯具明顯分. .專注所緣無有分別具安住分. 」就是此中所修的妙三摩地,要具足二種殊勝。這個具足二種殊勝,接著要討論的內容,就是談到如何去止修自己憶念的力量,修自己的憶念,培養憶念。在這一個部分呢,如何達到所修的三摩地具足二種殊勝,如何去培養自己的憶念,這裏面的討論就分成三項:「一.立無過規. .破有過規. .示俢時量。」等等,這裏面所談的,都是如何去培養念力的方式。


之後是沉掉產生的時候對付的方式,是要修正知,能夠察覺的正知。以能夠察覺的正知去對付沉掉。這個內容在什麼地方談到的呢?我們前面談到培養念力的方式是在359頁第二項,「第二. 心於彼所緣如何安住分三. .立無過規. .破有過規. .示俢時量。」這地方談到的,都是「心於彼所緣如何安住」這個當然是靠憶念的力量,所以培養念力就在這個地方談到的,這個都是心安在住所緣的時候怎麼做,把這個部分講完了。


講完了之後,這個是指具足二種特色,內心在具足二種特色的情況之下,要安住在對境的上面,這個講的都是如何去培養念力,憶念的力量,這個講完了。講完了之後,具足這二種特色的內心,已經安住在所緣物件上面,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那當然沉掉就會產生了,所以接下來才會討論第三項,365頁「第三. 住所緣後應如何修」這是指前面已經有憶念的力量,具足二種特色的內心,已經放在所緣的上面,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所以住於所緣之後,「後」是這個意思哦!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當然沉掉就會產生。沉掉產生的時候,要怎麼做呢?那就要先瞭解,什麼稱之為沉?什麼稱之為掉?它的性相是什麼?這個要做一個說明來先瞭解一下,不僅是瞭解,在觀修的時候呢,還要能夠去運用它。


前面談到沉掉這些內容,在觀修的那個段落,還要能夠去運用它,運用這個正知去察覺沉掉的時候,還要把它消滅掉。所以第三項「住所緣後應如何修」才會分成「一.有沉掉時應如何修. .離沉掉時應如何修. 」有沉掉的時候應如何觀修裏面又分二「一.修習對治不知沉掉.」這個部分就是有沉掉產生的時候,我不知道它,這是一個毛病。要對付它的話,當然要修具有偵查能力的正知,所以這個項目裏面討論的是,具有偵查能力的那個正知,就在這個部分討論到的。這是第六項,就是沉掉這個毛病產生的時候,對付的方式是具有偵查能力的正知。這一個部分的篇幅,就是「修習對治不知沉掉」。這整個講的都是正知,要到368頁結束哦,對不對?368頁倒數第五行那裏,「如攝波羅蜜多論雲:『獨修精進自苦邊,慧伴將護成大利。』」對不對?到這裏為止。這整個都是在討論如何修正知。


再過來已經察覺之後「二. 修習知已」就是正知已經察覺了沉掉產生之後,可是不管它,不勤功用,不去管它,不把它滅掉。如果正知已經察覺沉掉的時候,當然接著就要把沉掉滅掉嘛,可是現在正知察覺之後,卻不勤功用,就是不對付它,這是一個毛病。這個毛病就要修習對治的方式,對治的方式就是作行之思。所以不作行這個毛病對付的方式,就是八斷行裏面的第三項作行之思。作行之思就是第二項要討論的,368頁後面那個「第二」那個篇幅裏面談到的,「第二.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要修習不勤功用的對治。不勤功用就是五個過失裏面的第四項,第四個毛病稱之為不勤功用,或者是稱之為不作行。這要修如何對付不作行,修對付不作行就是修作行之思。所以這整個大綱,第二項「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這整個篇幅討論的內容,都是開示作行之思它的實修的方式,一直要到372頁最後面「而起希求」,這整個才開示完畢。一直到這裏,講的都是作行之思要怎麼實修,怎麼做。


之後八斷行裏面還有剩下一項,就是第八個項目是等舍,正住之舍。這個正住之等舍是什麼的對治呢?五個毛病裏面的第五項,作行。作行的對付的方式,那用這個等舍。作行的等舍,它的內容我們上個禮拜大概都全部討論完畢了,這內容大部分都講解完畢了。不過講完之後,要做一個歸納,上一次就討論到這個歸納的部分,上一次已經把這個等舍都講完畢了。一直到373頁倒數第三行,「修等舍之時,亦如彼雲:『雲何舍時?謂止觀品所有沉掉心已解脫。』」到這裏為止。後面談到「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是依慈尊辨中邊論,如雲」。一直到「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的前面為止,討論的都是等舍,講的都是等舍的內容,所以已經講完了。講完了之後,底下要做一個說明,就是前面所討論的這些內容,至尊仁波切做了一個詳細分析,這些內容都有根據。「如是」是指前面討論的「引發無過三摩地」的法,所討論的這些內容,都是有根據的。後面就根據什麼經論、什麼經論,做了一個說明,這些內容都有根據的,所以這裏面大致上都沒有再做討論,後面那裏「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後面,大概都沒有再做解釋的說明,只是說這些討論是從什麼、什麼經文裏面出來的。


我們把前面的這個段落,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段落,做了一下區分清楚,每個段落、每個段落,第幾頁到第幾頁,這個大家也許覺得好像非常複雜,但是不得不講,因為至尊仁波切講的嘛!


374頁倒數第四行,不是講「廣說如前」嗎?是不是?廣說如前」就是前面都已經詳細解釋過了。既然已經談到「廣說如前」,那到底在前面是哪個地方廣說呢?所以我們就要解釋清楚,每一個項目是從第幾頁到第幾頁,在哪一個大綱,這個都要說明清楚嘛!因為這裏不是講「廣說如前」嗎?所以就把哪個段落在第幾頁、第幾頁,都給大家做了一個明白的解釋。看起來是非常的複雜,一方面給大家做一個復習,一方面也會知道在前面到底是哪一個段落、哪一個段落談到的,這樣大家也會有所瞭解。


而且因為373頁至尊仁波切談到,從《辨中邊分別論》做根據,373頁倒數第一行,《辨中邊論》裏面談到「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義」,之後「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所以要針對八斷行去滅掉五種過失,那就心於所緣,心要安住在所緣上面,心于所緣安住的時候,前面應該怎麼做?正在安住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已經安住之後,應該怎麼做?這每一項、每一項都詳細做了一個解釋,到底哪個篇幅在第幾頁到第幾頁,我們也都給大家做了一個明白清楚的說明了。(太複雜了,我們修習一下吧!哈!哈!)


剛才張志平同學有談到這麼一個問題,相信大家也有這麼一個疑問,這個疑問要如此來做一個回答,就是對付懈怠要用信心、欲求、精進跟輕安。這裏面就談到了要先實修信心,之後慢慢產生欲求,之後產生精進,之後產生輕安。當輕安產生的時候,當然懈怠就全部、完全把它消除掉了。這個部分都是系心於所緣的前面應該怎麼做,前面應該怎麼修,所以前面實際上談到的是如何去實修信心。實修信心的方式,這裏面有討論到,可是欲求、精進跟輕安,就沒有另外特別做一個說明,不過應該是信心不斷的實修,不斷的修信心,使信心的力量逐漸逐漸強大;因為信心的力量逐漸強大之故,欲求之心就會越來越強烈;欲求之心強烈,精進就會越強烈;精進越強烈的話,輕安就會產生,輕安就會越強烈。所以可以知道,根本之處是信心。所以信心觀修的方式是什麼,按照那個方式好好去做之後,逐漸的欲求就產生,逐漸的精進就產生,逐漸的輕安就產生。因此呢,沒有另外再特別的做一個說明。


這個段落是系心於所緣之前,應該要怎麼樣子修,在這個段落裏面談到,349頁「故懈怠為初切要」,滅懈怠為初切要就要靠輕安,還有精進、希欲跟信心,所以「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這裏談到,要先思惟正定的功德,再三再三的思惟,再三思惟就是觀修了嘛!所以要先思惟等持正定的功德,這樣子再三再三來修信心。所以他談到了信心怎麼樣子做觀修,後面就談到呢……這裏面有一個「先」字,349頁倒數第二行,「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有沒有?要滅掉懈怠的話,要靠四個,可是四個裏面,要先修信心。怎麼修信心呢?又談到實修的方式,就是先思惟正定功德,這樣子再三觀修呢,會產生信心,這個要放在前面先做。之後350頁第二行,「此中所修正定功德」那在這個時候,所要實修再三思惟正定的功德是什麼呢?「為由獲得奢摩他已」,後面就講這個正定的功德。所以把這個正定的功德,再三思惟、再三思惟,做實修之後,信心就會產生,接著精進之心、希欲之心,輕安就會逐漸產生了。


我們講到現在,講了四個字,就是「廣說如前」(哈!哈!哈!)四個字解釋完畢了。(哈!哈!哈!廣說如前!)


至尊仁波切是非常偉大的大博士,所以把這個修止、止修的方式,根據《辨中邊分別論》的句子,詳細詳細的做了闡述,闡述了多少內容啊!這裏面還引經據典,引用了《修次第》、《經莊嚴論》等等的很多的書,來做廣大的闡述。主要根據的內容呢,就是373頁倒數第二行,「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是依慈尊《辨中邊論》裏面談到的。這裏面談到「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這是根本之處,就是五種毛病(過失),怎麼樣用八種斷行把它斷掉。這五種過失的每一項、每一項,八種斷行的每一項、每一項,詳細詳細做了一個說明,到前面為止,都全部把它講解完畢了,是不是非常詳細?非常廣大,詳細詳細做了開示啊!所根據的內容呢,主要根據就是「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辨中邊分別論》的內容,所以前面談到「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這些內容根據是什麼?主要根據是《辨中邊分別論》,然後把這個內容做了一個解釋,一直解釋到「廣說如前」這裏為止,都是解釋說明,這個無過三摩地是根據什麼來做解釋的,把它做了一個詳細解釋的說明呢!所以這是非常廣大的。


後面要講,為什麼要廣大的做一個詳細的說明,前面不是說「廣說如前」嗎?就前面的這些內容呢,非常詳細的做了一個解釋,從373頁倒數第二行,「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一直到「廣說如前」,都是解釋前面的內容,都是根據《辨中邊論》而來的,之後再引用其他的論典,把五種過失,八種斷行的內容,做了一個說明來源出處。


為什麼要這樣解釋呢?為什麼要詳細的來做一個說明呢?原因何在呢?底下講了,「此即修定第一教授,」前面所談到的八種斷行去對付五種毛病,這種修持的方式,是實修等持禪定裏面,最殊勝、最好的教授,確實是這個樣子,為什麼確實是這個樣子呢?因為「」講原因,因為「蓮花戒論師于三編修次」第裏面也這樣開示了,不僅如此(及余印度諸大論師.)印度很多的大博士,在它們的論點裏面,也都曾經討論過,八種斷行如何去滅掉五種過失,(于修定時)皆數宣說。」也都有詳細開示過。(《道炬論釋》于修止時亦引宣說」)而且《道炬論》的注解裏面談到,修安止的時候,把八斷行斷掉五種過失的這些內容,也都有詳細的做了一個開示。因此之故,因為印度這麼多的大博士曾經開示過之故,所以「道次先覺」這個地方就到西藏了,這是道次第的前輩聖者,西藏修道次第的人,西藏這些修道次第的前輩聖者,「亦皆說其粗概次第,」因為印度大博士有詳細解釋過之故,所以西藏許多修道次第的前輩聖者們,也把這個的內容,粗略的做了一個解釋。粗略做解釋的意思,就是指沒有詳細的要做解釋,因此之故「然見樂修定者,」就看到有許多喜歡修禪定的人,「猶未了知應如何修,」對禪修的這些內容呢,細分細分的部分不知道,印度的大博士雖然經開示的非常詳細,然後西藏的道次第前輩聖者,也做了一個粗略的介紹,可是因為沒有詳細的介紹之故,所以現在喜歡修禪定的人,對它詳細修的方式,並不瞭解,沒有瞭解的非常深入,「故廣抉擇。」因此之故,才要做一個廣大詳細的抉擇,接著就是至尊仁波切了,要廣大詳細的做一個說明。


前面談到的修持方式都是在顯教方面,以八種斷行去對付掉五種過失,都是談到顯教方面實修的方式,因此有人就這樣子想了,哦,八斷行斷掉五種過失,這恐怕只有顯教方面要這麼去做吧!密咒乘門的實修應該不必這樣子做吧!有人也許會這樣想,這不對的!不僅是顯教乘門,連密咒乘門裏面,在進行修持的時候,也要靠八斷行去斷掉五種過失,這個部分也需要的。所以也許有這些人有這個主張,這種主張是不對的,不可以的!原因何在呢?底下要做說明了,「故廣抉擇」底下講這個,去除疑問。「此乃一切以念()正知遠離沉掉修三摩地心一境性共同教授,不應執此是」(相乘別法,)經教性相乘門個別的法,「非咒所需,」不是密咒乘門所需要。有人有這樣的主張,八種斷行去對付五種過失,這個是經教性相乘門個別個別所需要的,不是密咒乘門所需要的,這種主張是不可以的!


不可以原因何在呢?因為這是共通的教授,這是一切的實修教授之中,共通的部分而已。既然是共通的部分,就是大家共同都所需要的。所以這是顯教乘門需要,密咒乘門不需要,這種主張是不可以的。為什麼這些是共通的部分呢?八斷行斷掉五種過失,為什麼是共通的部分呢?這底下講了「無上瑜伽續中亦說是所共故。」所共通之故。所以在無上瑜伽續部裏面,也這樣開示呢!也開示要靠八斷行去滅掉五種過失,這個部分也曾經做了開示,在無上瑜伽續裏面也談到呢!


八斷行裏面其實主要的內容就這兩項,就是憶念跟正知,心正在系於所緣對境的時候,靠的是憶念的力量;已經維繫在所緣上面之後,靠的是正知。所以用八斷行去對付五種過失,實際上講的就是,正在安住的時候靠念力,已經安住完畢之後要靠正知,這是修持的方式。這種修持的方式,無上咒乘裏面也開示過了,也有談到呢!什麼地方談到呢?要舉例說明了,所以後面講了「如三補止」續部「初章第二品」裏面就談到了。


(學員提問;……)


(仁波切中文回答)就是,不可以說永遠不要修,可能一個眾生,他有階段、根器不同的,可能那個階段,他就不相應。不可以說我永遠不要修,這樣講是不對的。他暫時不相應的話,也可以不修。但是這個不相應,有時候只是認為自己不相應而已,實際上沒有試過有沒有相應,這是另外一個事。真正不相應的話,那就可以這樣做。我們今天講述到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