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5 講

2013/08/04 07:37



前行:


要思惟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眾生,因此要得到所有果位之中最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就得到果位而言,能得方法應該是完整沒有錯誤,而且前後次第應當要正確,具有這樣一個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所以對於這個教法來講說聽聞,首先產生這個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我們現在在學習安止這個段落,首先要瞭解內容的說明分為兩項,先產生無過失的等持,之後依照順序來住心,使心能夠安住。這兩個段落裏面,首先是說明無過失的等持是如何產生?不過在無過失的等持產生之前,先心要專注於所緣,前面先要說明瞭解的是什麼?之後正在專注的時候要如何學習?現在進行到第二項---緣取對境專注在對境上的時候應該怎樣做?這裏前面要先瞭解辨明所緣到底是什麼?所要緣取的物件到底是什麼?第二項什麼人要緣取什麼對象?這兩項裏面第一個我們已經講解完畢了,現在講到什麼補特伽羅應該要緣取什麼物件?


如果說前輩子煩惱串習了很久,所以這輩子當然煩惱力量非常強大,這個部份要先改善,所以先講了五種所緣,就這五種淨行所緣裏面,何種補特伽羅應該緣取何種對境,做了一個開示,這是淨行所緣的五項。之後再進一步學習的是善巧所緣,這個也是什麼補特伽羅要緣取什麼對境。之後再過來就是第三項,第三項就不僅如此了,不僅是善巧所緣而且還要進一步的,我要把煩惱滅掉,這個時候就要進行到第三項了,這就是現在所談到的段落了---淨惑所緣,淨煩惱的所緣在355頁第三行的最後面。


不過這個段落的解釋都要跟前面配合在一起來瞭解的,大家要往前面稍微再看一看,譬如說談到淨惑所緣的時候,淨惑所緣前面已經講了緣取的物件是什麼?前面講到什麼人要去緣取什麼對境?關於淨惑所緣的內容要配合前面來看看,之後談到善巧所緣的時候,又講到什麼補特伽羅在善巧所緣的類型,他應該緣取什麼?這個段落不會解釋善巧所緣,因為前面已經講解完畢了,淨行所緣也是一樣的。


接下來談淨惑所緣,關於淨惑所緣的內容前面都已經講解完畢了,所以現在才要講到什麼人緣取什麼樣的對境?這個時候不會再解釋淨惑所緣因為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這三種所緣的解釋前面都解釋過了,要配合前面來看,在解釋什麼補特伽羅緣取什麼對境的時候,就不會再解釋這些所緣取物件的內容,那就要往前面去看,所以在前面談到書上351頁中間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謂不淨、慈湣、緣起、界別、阿那波那。這裏講淨行所緣的五項內容,這裏已經解釋過了對不對,所以後面再講說什麼補特伽羅要緣取什麼物件,就不再做解釋了,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再過來善巧所緣五項,就是書上351頁最後一行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善巧蘊、界、處、緣起及處非處。,每一項、每一項內容是什麼?這裏又解釋完畢,所以後面就不再解釋了,然後淨惑所緣在書上352頁前面數過來第七行,又淨惑者,謂唯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這只有三行而已,這三行裏面就講了淨煩惱的所緣---淨惑所緣,所以又解釋完畢了。到後面我們開始要講的是什麼補特伽羅緣取什麼對境的時候,然後再講到淨煩惱所緣---淨惑所緣就不再做解釋了,所以要配合前面來看才知道。


要看前面淨惑所緣的部份,這個我們就不再做解釋了,因為前面已經解釋過了352頁的中間,前面數過來第七行,又淨惑者,謂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淨煩惱所緣指的是兩種,僅僅只是衰損傷害煩惱的種子,以及永遠斷滅掉煩惱種子兩種,初所緣者,謂觀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下地粗相,上地靜相。觀下下地是粗糙不好的,上上地是寂靜、是好的,這樣子來做一個觀想分析,這個是會使煩惱的種子衰損。第二種類型是永遠要斷掉煩惱,這個要觀想什麼呢?第二所緣,謂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即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這個就要注意一下了,之後才要看到我們所要講到的內容,在書上355頁前面數過來第三行底下一個字,淨惑所緣為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亦如前經雲:「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粗性,諸色靜性,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淨惑所緣這時候要想到前面說淨惑所緣有兩種情況,為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是什麼補特伽羅要緣取這兩種物件,底下才要開始做解釋,亦如前經雲引用前面談到的佛經來做一個說明。


引用的這個佛經前面出現過---《頡隸伐多請問經》裏面所談到的,這佛經的名稱在354頁最後一行,如頡隸伐多請問經所以前面說亦如前經雲就是前面談到,這個佛經裏面談到的內容,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項,這兩項就是要解釋前面的淨惑所緣,首先「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粗性,諸色靜性,」樂是樂求,想要離開欲界的欲的話,應於諸欲粗性,諸欲是欲界的各個方面粗糙的性質,諸色靜性,色是指色界,這些色界都是很寂靜、很好的這樣子來觀修。「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如果想要斷除對色界貪求之心的話,就要觀察色界都是不好,無色靜性,無色是指無色界,是寂靜的,安住其心,將心安住在這邊作觀修。這是第一種,剛才講的就是前面淨惑所緣的第一個所緣,就是暫時去損傷煩惱的種子。再過來底下是第二種類型,「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壞聚見),應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其心」如果要通達或脫離壞見的話,就要觀想四諦十六行相的內容了。


亦如前經雲:「若樂離欲界欲(貪念之心),應於諸欲粗性,諸色靜性,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講是這樣子講,這裏面我們仔細分析看看,裏面還分成三種類型,首先第一種若樂離欲界欲、若離色界欲,這兩種人是佛經裏面所談到的,想要離開欲界的貪念之心、跟想要離開色界的貪念之心,那就兩種人了,但這兩種人所緣的物件,就是這裏所談到的,他所緣的內容怎麼做?這種方式是使煩惱的種子衰損,如果想要使煩惱的種子衰損,它的觀修所緣取的物件就這裏所談到的,如果是離欲界欲的話是一種人,他的物件應於…”就是他所緣取的物件。如果是離色界欲,這又是第二種人,他應該怎麼做?他的所緣物件應該是什麼?這就兩種了,可是後面還有一種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壞聚見)他應該觀修四聖諦,這又是一種人,就有三種人。所以這一個淨惑所緣的部份,為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這補特伽羅應該有三種,一個是離欲界欲,一個是離色界欲,一個是離一切壞聚見的這種人,那就三種了。


雖然只有講三種補特伽羅,可是我們仔細分析它中間的項目,其實有很多種,第一個是離欲界的貪念之心這裏已經一個了,後面一個是樂通達及樂解脫,他要脫離一切的壞聚見,這又是一種補特伽羅,可是中間不是有一項嗎?中間有一項若樂離色界欲---離色界的貪念,他應該觀諸色粗性,無色寂靜而安住其心,就中間這個項目裏面分成很多種,下下欲界這個我們就不討論了,這就一種離開欲界的貪念之心,在欲界上面有色界,色界就有初靜慮天、二靜慮天、三靜慮天、四靜慮天,再上面還有一個無色界,無色界是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跟有頂天,那是不是八個天,底下一個是想要離開欲界貪念之心,我們就不講了,這是一個補特伽羅。


中間還有八個天界(色界跟無色界各有四個),中間那個專案,「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這句話要講的是這個樣子,首先觀修初靜慮天是粗糙的行相、有毛病的,二靜慮天是寂靜的、有功德的,這已經一種了;再過來要觀修二靜慮天是粗糙的、不好的,三靜慮天是寂靜的、是好的、是功德的,又一種;再過來觀察三靜慮天是粗糙的、是有毛病、不好的,四靜慮天是寂靜的、是好的、是有功德的這就三種了;再過來要觀想四靜慮天是粗糙的、是不好的、空無邊處(就無色界了)是功德、是寂靜的、是好的;之後要觀想空無邊處是粗糙、有毛病、是不好的,識無邊處才是寂靜的、是好的;然後觀想識無邊處是粗糙是不好的,有毛病的,無所有處才是功德好的,寂靜的;之後還有一個觀想無所有處,它是粗糙、有毛病的、不好的,有頂天才是好的。這樣算一算有幾個呢?有七個啊!所以中間這個專案就包括這七個,「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就這句子裏面,其實應該包括七種補特伽羅。


因此第一種類型就是讓種子暫時傷害、使種子的力量衰損,這種情況是何種人要去觀修的呢?就是指內心的渴求不是說我要把煩惱連根的滅掉---沒有這種想法,他只是想欲界的煩惱不好,只是想把欲界的煩惱滅掉,只是這想法而已,等到能力稍為再高一點點,初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不好,我要把初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滅掉,就只有想到這個樣子,能力又高一點點,二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不好,我要把二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滅掉,之後再更加進步,三靜慮天以下,四靜慮天以下,空無邊處以下,識無邊處以下,無所有處以下,之後到了有頂天,有頂天以下的煩惱,透過觀想把它滅掉以後,有頂天本身的煩惱能不能使它衰損呢?


現在如果到了有頂天,有頂天的煩惱,我要使它的種子衰損,有沒有辦法做到?不能夠,所以到達有頂天之後要更進一步,一定要進入到把煩惱連根拔滅掉,除此之外不能夠讓有頂天的煩惱暫時衰損,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為什麼呢?因為到了有頂天的時候,如果說我要讓有頂天的煩惱種子的力量暫時衰損,暫時把它破壞的話,是不是要觀想上面的地是寂靜的,是好的,底下的地(有頂天)是粗糙的,是不好的,要做這樣的觀想,才能把有頂天的煩惱的種子暫時衰損,能不能做這樣觀修呢?不能夠!因為上面已經沒有了,有頂天已經是最高了。所以談到煩惱的種子力量暫時衰損的話只有在無所有處以下的煩惱才可以這個方式,到達有頂天的時候,有頂天的煩惱不能夠使它暫時衰損,進一步要做的只能連根拔滅掉,只有這種方式,如果說只是暫時損傷煩惱的種子,使它暫時衰損的話,那是在無所有處以下的煩惱才能做到。


或者大家有這麼一個想法,現在談到色界的煩惱破除掉之後到無色界,又把無色界的貪念之心破除掉,這好像跟我沒什麼關係,因為我在欲界裏面,討論到這些內容好像跟我沒有什麼關係,這個初靜慮天的煩惱怎麼破除掉,二靜慮天的煩惱怎麼破除掉,這好像跟我都沒有什麼關係!大家不要有這種想法,因為這裏所談到的煩惱在我們內心裏面全部都會產生,在我們內心裏面這一切的煩惱全部都有,都會出現的。


首先就欲界的煩惱而言,欲界的煩惱是指對外在的五妙欲的享樂有貪念執著,外在色法是顏色跟形狀,聲音有好聽的聲音和稱讚的聲音,不好聽的聲音和怒駡的聲音,香是氣味,還有味是指滋味,觸是冷熱柔軟粗糙等等的接觸,對於這些色聲香味觸,我有一個貪念、貪求的想法,由這個貪求的想法,產生貪念、瞋恨等等,這些全部都稱之為欲界的煩惱。現在我先把欲界的煩惱滅掉之後,就是對於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沒有一個貪念執著之心,這個部分沒有了,不過這個時候,對於內心的觀察會產生貪念執著,因為仔細去分析觀察自己的內心,接下來對於分析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內心,這個部份會產生貪念之心,所以欲界的煩惱是滅掉了。這個時候要面對的,就是初靜慮天的煩惱出現了,初靜慮天的煩惱,主要是內心的等持,對於內心的等持這個部份,還有貪念執著存在,所以初靜慮天的煩惱就出現了。在初靜慮天的等持裏面,它會對欲界的煩惱做一個分析,粗糙的分析稱為尋思,詳細的分析稱之為伺察,伺察的時候對於第一項什麼?第二項什麼?都細分、細分做一個分析,這個是伺察的力量,所以在尋思跟伺察這兩個心所力量威力強大的情況之下,把欲界的煩惱破除掉,接下來會對尋思跟伺察產生貪念執著,這是初靜慮天要遇到的煩惱。這種煩惱在我們的內心也會產生,所以不是說我們現在在欲界,後面那些煩惱跟我們沒有關係,我都不會產生,不是這樣子的,這個在我們內心裏面都會出現的。


所以後來就會對尋思跟伺察產生貪念執著,這是初靜慮天所要遇到的煩惱,這個時候要想辦法把它滅除掉,要瞭解到尋思跟伺察的貪念執著,對於我內心等持的住分會產生一種破壞,它對我的心有一點形成幹擾,使心不能夠穩定,所以要把這貪念執著破除掉,想辦法禪修對尋思跟伺察的貪念又破除掉,當對尋思跟伺察的貪念去除掉的時候,內心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快樂,這個快樂的樂受(苦樂舍三種感受中之樂受),樂受的力量會很強大。


當樂受產生,內心處在樂受之中的時候,對這個樂受又產生一個貪念執著,這就是二靜慮天的煩惱出現了,馬上要面對的就是二靜慮天的煩惱---對這個快樂的感受產生一個貪念,在前面是用尋思跟伺察的力量,把欲界的煩惱滅掉,可是對尋思跟伺察又產生一個貪念執著,之後要瞭解這個貪念對我是不好的,它會幹擾我內心的等持,它會讓我的內心有點搖動,因此等持不能堅固安住,所以要把這個貪念滅掉。


但是在把這個貪念滅掉之後,內心就會產生一個很快樂的感受,當內心快樂感受產生後,又產生了貪念,對這個快樂的感受產生貪念,這個快樂的感受多麼的好、又多麼的好,這貪念又產生了---這是二靜慮天的煩惱。這些煩惱一項一項我們都會遇到的,初靜慮天的煩惱滅掉之後,就要面對二靜慮天的煩惱,二靜慮天的煩惱滅掉之後,又要面對三靜慮天的煩惱,這樣子一層一層爬上去的,這些煩惱我們都會遇到的,跟我們都有密切關係。


就煩惱而言有粗分的行相有細分的行相,粗細有差別的,這裏面欲界的煩惱破壞力很強烈、最粗糙,再上去初靜慮天的煩惱破壞力沒有這麼大,也沒有這麼粗糙,再上面的煩惱就更加微細,所以先把粗糙的煩惱滅掉,後面還有比較細的煩惱,再滅掉後面還有更細的煩惱,所以一個修行者而言,如果一開始就把煩惱種子連根拔滅掉,這個恐怕不太容易做到。因為要把它滅掉,是全部連根一起把它滅掉,要做到這個恐怕非常困難,所以在還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把煩惱連種子連根拔滅掉,這個境界這個目標沒有達成之前,我不是要常常受到煩惱的幹擾和受到煩惱的傷害嗎?所以前面先想想看,把對我傷害力大的煩惱,我先把它降伏掉,先暫時把它破掉,這有可能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所以煩惱有粗、有細,先對付最粗糙的煩惱,破壞力最大的煩惱,那就是欲界的煩惱,把它破除掉之後(暫時破除掉),馬上又面對初靜慮天的煩惱,所以那個時候對一個修行者來講,初靜慮天的煩惱是力量最大、傷害最大,又想辦法把它破除掉(暫時破除掉),暫時破除掉之後,又一個比較微細的煩惱出現---二靜慮天的煩惱,所以對修行者來講,二靜慮天的煩惱破壞力量是最大的,又要想辦法把它破除掉,然後又面對三靜慮天的煩惱,這樣子由粗到細逐漸慢慢的把它破除掉。


所以要煩惱一次連根拔滅不容易做得到,在沒有達到這個目標之前,當然會受到很多粗細煩惱的傷害,在那個時候先看看最粗糙的煩惱,破壞力最大的煩惱先把它滅掉。然後又要面對一個比較細的煩惱,那個時候它的破壞力最大,再這樣一步一步上去,如此來做禪修。因此之故,首先要觀察欲界的煩惱粗糙,初靜慮天它是寂靜、是好的;;然後再進一步觀察初靜慮天是粗糙的,二靜慮天是寂靜的;然後二靜慮天是粗糙,三靜慮天是寂靜的,就這樣一直觀察到上面,無所有處是粗糙不好的,有頂天是有功德、是寂靜、是好的,這樣就有八種情況。


前面談到觀想初靜慮天是寂靜、是好的,欲界地是粗糙、是不好的,用這個方式把欲界的煩惱滅掉,這個滅掉是暫時的斷除、暫時的滅掉,不是連種子、連根把它滅掉,把種子連根拔滅,跟暫時滅掉有什麼差別嗎?差別是這個樣子,暫時滅掉的方式,它是觀想欲界是毛病、是不好的、是粗糙的,初靜慮天是功德的、是好的,用這種禪修的方式,對於欲界的貪念之心把它滅掉,實際上說把欲界的貪念之心滅掉,仔細分析是用什麼方式把它滅掉呢?簡單來講,這個方式就是對於功德、對於優點產生貪念執著,因為這個觀修是要達到,對於初靜慮天的功德、優點產生一個貪念,貪念之心要產生是不是很容易?那是很容易產生的。


所以這個方式是很容易進行的,因為它是要產生一個貪念之心,貪念之心很容易出現,因為它是煩惱,煩惱很容易產生嘛!所以產生一個貪念之心很容易,現在要由這個禪修,對初靜慮天產生一個貪念執著,之後要把對於欲界的貪念執著把它滅掉,所以是產生一個新的貪念來把舊的貪念把它滅掉,是這樣一個方式的。譬如現在一個人有一百塊,他對一百塊很珍惜,因為好不容易有一百塊,對一百塊有貪念執著,現在說要給他一億,他馬上對一億的貪念之心就很強了,他還會不會去貪那一百塊?當然不會,因為一百塊跟一億差這麼多,所以對一百塊的貪念之心完全丟掉了,因為他現在的貪念執著是貪那一億元,對不對?所以這就是產生一個新的貪念,把舊的貪念丟掉,這種方式就很容易進行了。


初靜慮天有很多功德、很多好處,一來初靜慮天壽命非常長,二來初靜慮天等持功德無邊、都非常好,所以想一想初靜慮天多麼的好!所以對初靜慮天產生一個貪念,之後去分析欲界都是不好的,欲界的毛病很多,仔細的思惟,欲界對色聲香味觸貪念之心很重,這些色聲香味觸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傷害,毛病很多,都完全不好,仔細的思惟,對欲界的貪念之心就會滅掉,但對初靜慮天的貪念之心就會產生,所以後面所產生的貪念,來把前面所產生的貪念滅掉,把它趕跑,以這種方式來進行的。這樣一個方法,實際上就是靠新產生的一個貪念,把前面的貪念滅掉,所以這種方式,不是一個很堅固的方式,為什麼不是一個很堅固的方式呢?因為等他死亡下輩子投生再來,欲界的煩惱照樣產生,這是一個情況。


其次他所滅掉的煩惱只是欲界煩惱粗糙的部份,細分的部分沒有把它滅掉,因此這個禪修本身不能算是堅固的,因為在這個觀想之下,對初靜慮天的功德產生一個貪念,對前面欲界的貪念沒有了,這時候滅掉的煩惱是欲界煩惱裏面粗糙的部份,細分的部分沒有滅掉,所以這樣一個觀修不是很堅定的。因此之故,這些煩惱以後都還是會產生。再其次是在滅掉欲界煩惱的時候,一般而言欲界煩惱它的泉源,它的來源之處都是我執,但是前面這個觀修內容,全部都沒有去討論無我的部份,也沒有觀修無我,沒有去對付我執,對付我執要觀修無我,這個部份的內容觀修全部沒有,因此之故,能不能把欲界的煩惱連根拔滅掉?當然不可能!不可能達成的。


因為沒有碰到根本的問題,完全沒有觀修無我,這個部分根本沒有,所以依於前面三個原因,只能暫時去損傷煩惱的種子,不能夠把它連根拔滅掉。就是用一個新的貪念把舊的貪念趕跑、把它滅掉,而且就滅掉的煩惱而言,也只是滅掉粗糙的部份,沒有滅掉細的部份。其次就滅煩惱的方式而言,不是從煩惱的根本上面去著手,我執的部分根本就沒有碰到,所以根據上面三種方式來討論,這樣的實修力量就不是非常堅固、非常穩定的一個力量,這個是觀修初靜慮天是好、是功德,欲界是不好、是粗糙的,這樣一個觀修方式會有這種情況,再過去觀想二靜慮天好,初靜慮天不好;一直到有頂天是好的,無所有處是不好的,這中間的過程情形都完全一模一樣。


問題:……(聽不清楚)對這些欲界色聲香味觸的煩惱我們是以初靜慮天的伺察跟尋思去破,破掉之後……(聽不清楚)尋思跟伺察所產生的執著是會怎麼樣?


回答:應該是這個樣子,我們用伺察跟尋思用這兩個,一直看破我們平常粗的各種、各個煩惱,一直看破,我們就會覺得:喔!這伺察跟尋思對我幫助這麼大,我們就會覺得伺察跟尋思,它的力量非常好,我們就會執著它,那種執著也是一種貪心、一種貪。就覺得看到它的優點,這個沒有錯,但是執著也是一種貪。


問題:……(聽不清楚)


回答:不是。現在我們講的這些修行方式,譬如說我們要分析欲界它有什麼過失,然後初禪它有什麼功德,這樣一個修行的方式我們要不要修,我們可不可以修?當然可以修!這些修行者聲聞獨覺幾乎都修這個,連菩薩也有修這個。如果我們一直等著,在我沒有瞭解空性以前,好像我沒有辦法把整個輪回的煩惱,整個三界的煩惱一起把它斷掉,這是很困難,這是非常利根的修行者可以做的,我們就一直等著,在這當中一定會被非常粗的煩惱傷害、幹擾到,所以更慘的!


所以我們不要停留在這裏,我們先看欲界有什麼過失,初禪它的定力,它的尋思跟伺察的力量多強,他的禪定力量多強,以初禪的止跟觀來講的話,它的觀的力量比較強,所以它的伺察跟尋思的力量很強,當然這個也有好處、也有壞處,對看破欲界的煩惱來說相當好,另外它有沒有給我們煩惱?也有!所以兩邊都有,不可以說它有另外一個煩惱,所以我不要修,就更慘了嘛!更糟糕的煩惱一直產生還更慘。所以我們要把欲界粗的煩惱先擋住,怎麼擋住呢?就用這個伺察跟尋思,把它擋住。


問題:問一個類似的問題,像我們很喜歡修法,像明天要修金剛薩陀百字明咒,我們也會很貪愛這些東西啊,是不是也有同樣的過患?


回答:這些當然,不管怎麼樣都有執著,不用說明天要修的百字明咒,連滅諦、道諦上面也有執著,心經裏面有講苦諦上面不可以執著,集諦上面不可以執著,滅諦上面也不可以執著,道諦上面也不可以執著,所以滅諦、道諦那麼好,那麼高的境界上面我們還有執著,明天修一天的百字明咒根本不用說了,這上面也會有執著。


問題:……(聽不清楚)這裏在講關於我們的慢心是不是因為這樣生起的?


回答:應該是這樣子講,我們欲界粗的煩惱都是跟隨著色聲香味觸,譬如說我的名氣好,我的身體好等等,都是色聲香味觸為主,然後我們跟色聲香味觸會影響的這些因緣,我們會非常的在意,這種就是欲界粗的煩惱,我們看破這種煩惱,我們就不會跟著五根識的對境走,心回轉看第六識,然後在第六識上面下手修行打坐,平常就是這個樣子,修行的時候當然第六識觀察的力量我們會注重,我們不會看這個境,我們看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一直看它。這裏有不對的,這裏有跟著色聲香味觸非常執著,在那麼不堅固的色聲香味觸上,那麼執著幹嘛,它有什麼過失,心裏就這樣子一直觀察。所以我們用伺察跟尋思這兩個,一直去看破色聲香味觸跟著執著的煩惱,這樣子看破的時候,我們看到自己,現在第六識修行上面力量非常強,又會執著這個,他不會執著那邊,他會執著這個,這裏伺察跟尋思的力量,我們會執著它。到這個階段我們的內心,已經產生了初禪的煩惱,好像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另外一個煩惱,另外一個煩惱,這樣我們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剛剛講的,一百塊跟一億,差不多這樣一個差別,一個是五根識的對境,沒有什麼,非常暫時的,不堅定的,沒有意思的,下輩子沒有辦法帶著,這個第六識下輩子可以帶著,它的力量強又廣,所以這樣子的差別就是一塊跟一億元的差別,所以當然馬上就會執著,這個執著它不是堅定,為什麼?如果有一天沒有一億的時候,我們又會執著一元,所以他還是不穩定,他只是有想到一億的時候就不執著而已,沒有一億他又會執著一元,所以這樣子的方式還是不穩定。


問題:像這裏講說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事,在這裏對一個實修者來講是他自己決定嗎?還是由師長來幫他決定你比較適合怎麼修?就是我們平常會聽別人說師長會告訴你應該修什麼?你應該怎麼樣修行?在這裏是我們自己決定嗎?還是說我們知道了,還是要由師長來告訴你比較適合什麼?


回答:就看師長有沒有神通的力量,沒有神通的力量就自己要決定的,(仁波切一直在笑著說)自己想辦法處理。


前面談到觀察欲界是粗糙不好,初靜慮天是寂靜、是功德、是好的,之後觀察初靜慮天的粗糙不好,二靜慮天是寂靜、是功德、是好,這樣子不斷禪修過去,一共有八個。以這種觀察方式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什麼時候欲界的煩惱開始斷掉,什麼時候會把它斷掉,或者說斷掉的次第順序是怎麼進行的呢?這麼一個問題,以前好像解釋過了。


得到初靜慮正行的時候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了,所以問欲界的煩惱什麼時候斷掉呢?那要得到初靜慮天的正行的時候,這個是同時發生的,在滅掉欲界的煩惱的時候,他已經得到初靜慮天的正行了,那時候就把欲界的煩惱給滅掉了,這中間還要經過一個很長的順序的,因為初靜慮天的正行要得到的時候,前面還要經過(很多)準備的工作,(一共)有七個準備的工作,叫七種近分,初靜慮天的七個近分(靠近的部份---所以叫近分),初靜慮天的七種近分一項一項過去之後,初靜慮的正行才會得到。


這七種近分裏面,它有七種作意,第一個作意是初業(最初)行者的作意,第二個是個別性相理解作意,第三個勝解作意,第四個大遠離作意,第五個是攝喜(把喜悅集合起來)作意,第六個伺察作意,第七個加行最後際作意(加行的最後面)。當得到第一個初業作意的時候(初業行者的作意),那個時候就得到了安止。但是要一項一項慢慢(上來),等得到最後一個加行最後際作意的時候,就得到了(初靜慮的安止)。經過加行最後際作意之後,就得到初靜慮的正行。這七種作意都是準備的工作,這些準備工作一個一個得到的時後,最後都完畢了,加行最後際作意也完畢了,之後才會得到初靜慮的正行。


可見從第一個作意、第二個作意、第三個作意……一段一段過來,這還不容易的,這中間還有很多的麻煩,這僅僅只是暫時去損傷煩惱的種子,不是連根拔滅喔!只是把煩惱的種子損傷、讓它衰損,只是這樣子而已,這樣一個工作而已哦!那就都不容易做到呢!我們前面講,說觀察欲界的煩惱是不好,初靜慮天的是好、是功德,這樣的觀察把欲界煩惱斷掉,講起來好像很簡單,也好像欲界煩惱很容易斷掉,可是前面要經過七個作意,每一項每一項的禪修,其實僅僅只是暫時壓住它,都不容易做到。


之後要觀察初靜慮天是粗糙不好,二靜慮天是寂靜是好的,這樣子把初靜慮天的煩惱斷掉,什麼時候斷掉呢?二靜慮天的正行得到的時候,就在得到的同時,初靜慮天的煩惱就斷掉了。但是二靜慮天的正行要得到的時候,前面還有七個工作,所以稱之為七種作意或者是七種近分,從最初作意(第一個作意,初業行者的作意)開始,然後個別性相理解作意,然後勝解作意,大遠離作意,攝喜作意,伺察作意,到加行最後際作意,一個一個、一項一項上去,七個全部結束了,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二靜慮天正行得到的時後,初靜慮天的煩惱就斷掉了,這是暫時斷掉。之後又再觀察二靜慮天是不好、粗糙,三靜慮天是寂靜、是好的,再觀修要得到三靜慮的正行,得到三靜慮正行的時候,把二靜慮天的煩惱斷掉,三靜慮的正行得到的時後,又經過七個作意,這樣子不斷的一直上去。


問題:……(聽不清楚)


回答:就是第一作意,第二作意嘛,……(聽不清楚)(仁波切跟翻譯笑著說)對,這個是最初作意,然後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勝解作意,大遠離作意,攝喜作意,伺察作意,還有加行最後際的作意,這一共是七個。


仁波切回答:你們之中有人懂的,就把它寫成表格比較容易懂,老師講了二次三次,我覺得你們還不懂,我們學習的目的是要懂,是吧?


這個最初作意(初業行者的作意),作意之中最初,一開始的、第一個,所以稱之為最初作意。最初作意的時候,沒有辦法去分析欲界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初靜慮天)是寂靜的、是好的,沒有辦法做這個分析。在第一個作意(最初作意)的段落,它純粹就是安止,因為在最初作意的時候,是心得到安止,得到最初作意的時候,安止就得到了。這是最初得到安止,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心非常的寧靜,只有安止,所以沒有辦法做分析,因為它只有安止嘛,沒有分析的能力。之後要到第二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的時候,隨順的勝觀就得到了,不是真正的勝觀,沒有得到正式的勝觀,但是跟勝觀類似,所以相隨順的勝觀得到了。


因為得到相隨順的勝觀之故,所以它可以分析了。能夠分析的開始是在第二個作意才開始的,它就有能力可以去分析了,這個時候因為止已經得到了,因為前面已經得到止了嘛!所以得到安止之後,才可以來進行分析,因為得到安止之後才有辦法來進行分析,所以安止已經得到之後要得到勝觀,勝觀才有辦法做分析,所以在第二個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這時候開始可以來做分析了,因為安止已經堅固已經穩定了,在前面第一個就得到安止了,所以到第二個的時候安止已經堅固穩定了,因此它有能力可以來做分析,因為它有能力可以做分析之故,所以它是一個勝觀,但這是隨順的勝觀,還不是正式的勝觀。


那它要去分析什麼呢?第二個作意稱之為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性相的意思就是它的特性、它的自性是什麼,所以它可以去分析了。欲界的自性、性相是什麼?是粗糙的,是不好的,初靜慮天的性相是什麼?是寂靜,是功德,是好的,它可以做這個分析,個別個別分開來,把它們的性相做一個分析,所以叫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個別就是欲界是怎麼樣,初靜慮天是怎麼樣,性相就是它的特性是什麼,然後能夠去做一個理解分析,能夠做一個瞭解。能夠去做這種分析,有這麼一個分析的能力,所以它是一個勝觀,但不是正式的勝觀而是隨順的勝觀。


再過去就到了勝解作意,勝解作意的時候就正式得到勝觀了,得到真正的勝觀,正式的勝觀。第三個勝解作意,勝觀已經得到了之後,什麼時候開始滅掉煩惱?因為第二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的時候,只是去分析清楚它的性相是什麼?滅掉煩惱是什麼時候開始呢?要第四個才開始。第四個就是大遠離作意,大的意思就是初、開始、上等、好的意思,遠離的意思是已經可以把它滅掉了,所以在大遠離作意的時候,是把欲界煩惱的上品,三個粗糙的,大的,斷掉了,在大遠離作意的時候可以把它斷掉了。因為在大遠離作意的時候,可以滅掉欲界煩惱的上品三個之故,所以在這個作意裏面,要分成世間道路的三個無間道、跟三個解脫道,都在這個大遠離作意裏面,因為它可以斷掉上品的煩惱三個。再過去第五個是攝喜作意,攝喜作意的時候可以把欲界煩惱中品三個給滅掉,所以這裏面又包括了世間道路的三個無間道跟三個解脫道,在這個段落裏面滅掉欲界煩惱中品的三個。


上品的三種煩惱滅掉了,中品的三種煩惱滅掉了,因此這個時候就會覺得:「耶,我已經把欲界的煩惱全部滅掉了,再也沒有煩惱了。」心裏面會有這種懷疑,心裏面會這樣子想,可能煩惱已經完全斷掉,完全滅掉了,心裏面會這樣子想,但是到底有斷掉還是沒斷掉也不知道,也沒有把握。所以要稍微分析一下下,這個時候讓貪念之心產生的對境,讓煩惱產生的對境在我心裏產生,去想一想這些對境,或者是去遇到這些對境,之後去分析看看,我內心欲界的煩惱有沒有產生,在這個時候仔細去觀察分析來做一個實修,這個時候稱之為伺察作意(第六個)。所以這個時候是分析一下自己的內心,煩惱是斷掉了還是沒有斷掉?


這方面的觀修,之後發現:「喔!原來煩惱沒斷掉。」為什麼呢?因為還有下品三種煩惱,大中小還有小的煩惱三種,後來發現:「喔,原來煩惱還沒滅掉,還有三個小品的煩惱。」因此在滅掉下品三個小的煩惱上又繼續的加油去努力,之後又要得到三個無間道三個解脫道,在第三個無間道(無間道正對治煩惱)的時候滅掉下品裏面的下品煩惱,在滅掉之後就得到第三個解脫道,第三個解脫道得到的時候就得到初靜慮的正行,二者是同時發生,這個時候下品的三種煩惱就完全都滅掉了。所以在努力的過程當中要有三個無間道三個解脫道,世間道路裏面的三個無間道三個解脫道,針對的是下品的三種煩惱,這整個過程就是第七個作意,叫加行最後際作意。


所以僅僅只是觀察欲界粗糙,初靜慮天寂靜,以這個方式來破壞種子使它損傷,這樣一個觀察,我們仔細看這樣一個觀察實修,以這個方式把欲界煩惱滅掉,這個實修都是在安止已經得到之下來進行的,對不對?因為在第一個近分得到的時候安止就已經得到了,安止得到的時候才有辦法來進行這個觀察,因為在安止得到之後的第二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才有辦法來進行分析,那就表示沒有得到安止根本就沒有辦法來進行分析,已經得到安止了(安止之後)才開始有辦法來進行分析,所以我們現在談到淨惑所緣裏面,談到要做這樣一個觀修,就是觀修欲界的煩惱粗糙不好,初靜慮天是寂靜、是好的,這個觀想都是已經安止得到之後才能來進行的。


但是分析是分析,斷掉煩惱是什麼時候才開始的呢?大遠離作意才開始的,從大遠離作意開始才有能力把它斷掉,第二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分析是分析觀察是有作觀察,可是它的力量還是不足以去斷掉煩惱的,勝解作意得到時也得到觀,那個時候止觀的力量也有了,它可開始去做觀察了,可是力量還不能夠去把煩惱斷掉,所以到大遠離作意的時候才開始,大---力量強大,才開始有力量能夠把煩惱滅掉,所以稱之為大遠離作意,那個時候勝觀的力量已經大到可以把煩惱滅掉,從那個時候開始。


我們現在討論到這四種所緣物件---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是不是說這些所緣都是我還沒有得到安止,為了要得到安止之故去觀修這些所緣呢?不是啊!不一定!不周遍!不一定是,就算是得到安止之後,也是緣取這些來做觀修,因為得到安止之後一樣繼續觀修安止嘛!對不對?譬如說大遠離作意的時候止觀一起禪修,這裏他在前面的時候就已經得到止了,即使在大遠離作意的時候,他也是一樣觀修安止,前面已經得到安止了。一樣的在勝解作意的時候勝觀都已經得到了,那時候止觀已經可以合在一起,到大遠離作意的時候止觀的力量都很強大了,還是一樣在修安止。


問題:請問一下仁波切,四禪八定中上上層的定各有什麼樣的功德?就是四禪八定各有什麼功德?我們要用上上層定的功德來破除對欲界或下下層定的煩惱,但是實際上四禪八定各有什麼功德不是很清楚。第二個問題,我們沒有進入禪定的時候,怎麼去感受到它有什麼好處?可以用來排除對欲界或下下層定的煩惱呢?


回答:首先關於初靜慮天的正行它的功德是如何呢?這功德有很多,如果得到初靜慮的正行,那我們一般所知的神通他都可以得到的,就是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等等,這些神通在初靜慮正行得到的時候他就會產生的(但並不一定全部齊備),還有五眼,初靜慮正行得到的時候五眼也可以齊備,這種神通很多,之後二靜慮,三靜慮當然功德更多更多,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內心欲界的煩惱,當然現在在我們內心中,初靜慮天的尋思跟伺察的功德當然沒有,我們可以知道我有欲界的煩惱,欲界煩惱的毛病等等我們是已經知道的,我們可以知道如果欲界的煩惱斷掉的話,那個寂靜,那個功德也應該有,所以我就會想把欲界的煩惱滅掉,那種寂靜多麼的好,可以這樣思惟、這樣去瞭解,或者是書裏面或教法裏面也都有開示,然後從教法書裏面、經典裏面的開示去做分析,欲界的煩惱毛病不好,這我們都很容易瞭解,未來欲界的煩惱可以滅掉。


如果這種煩惱沒有的話,滅掉後的那種寂靜多麼的好,我們可以思惟、可以瞭解,佛經裏面也有開示,這樣子一邊做、一邊觀修,慢慢的內心對於煩惱滅掉後,那種寂靜確實存在,相信之心會越來越強,慢慢會覺得:「耶,將來這個功德我真的可以得到,這些煩惱真的可以滅掉。」感覺會越來越強烈,信心越來越強,這樣子逐漸來做觀修,所以這個觀修不是說煩惱滅掉的功德,我內心已經得到了,不是的!是這樣一邊做、一邊觀想,這樣子逐漸進步的。


仁波切回答:的確的。我們世間很多事都是猜的,都是大概怎麼樣,譬如我坐捷運會不會到家裏?不一定,猜了就坐,應該會到,就這樣子坐的,這沒有辦法確定說會到,可能中間會不會怎麼樣,很難說的,但是猜,應該會到那就坐了。譬如你們現在學習廣論,應該後面會學到,就猜,會到哪里?不一定,還是一直做嘛!所以不管什麼樣事情,我們就是猜的一直走的,所以修行上面也猜的也可以走吧!(仁波切一直笑)


問題:……(聽不清楚)395頁名詞有點不太一樣?不知道是名詞的問題,還是順序有點不同?(在廣論395頁第4行:聲聞地雲「為離欲界欲勤修觀行,諸瑜伽師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何等為七,謂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


回答:這是這樣子的,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正行,初靜慮的正行或者是二靜慮的正行,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正行,如果這樣算只能講七種作意,不能講七種近分,因為裏面的第七個不是近分,第七個是正行,正行就不是近分,所以我們講近分的話,要像前面講的那種方式,第一個一定有最初作意,這樣子講的話是七種近分。


如果是淨煩惱的作意話,就只有六種,對不對?談到剛剛我們講的,淨惑所緣的時候那個作意,就只有六種,第一個不能算,最初作意不包括在裏面,就只有六種,如果講七種作意的話,就是現在這裏講的,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這七種只能講七種作意,不能講七種近分,因為最後一個不是近分,加行究竟果作意是正行,它不是近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