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5 講
我電腦上面有些人會想,仁波切看什麼?我是看廣論的注音符號(學員:哈哈哈!)
我們到必須雙修這個階段,宗喀巴大師主要引《修次中編》,《修次中編》裏面就很清楚,(P.341),「唯觀離止如風中燭,瑜伽師心於境散亂不能堅住,不生明瞭智慧光明,故當雙修。」“故當雙修”下面也是《修次中編》裏面的,《修次中編》裏面也引《大般涅槃經》,所以這是《修次中編》裏面引出來的。「故當雙修」的理由就引出來《大般涅槃經》。《修次中編》還有引《月燈經》,這兩個都是《修次中編》裏面引的。
《修次中編》裏面主要是還沒有引這兩部經之前的「故當雙修」,是蓮花戒大師他自己用的詞,非常確定的用詞,然後理由引出來這兩部經。所以我們要瞭解《修次中編》裏面引這兩部經,還有蓮花戒大師他自己前面講的內容,最主要是剛剛「故當雙修」這一句,這個句子非常清楚。
《修次中編》只有兩句:「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
《修次中編》之中引《大般涅槃經》及《月燈經》,引完了《修次中編》之後,宗喀巴大師講:「心無散亂」前面應該有一個「故」「故心無散亂,安住所緣,是修止跡。證無我義,斷我見等一切惡見,敵不能動猶如山王,是修觀跡。」「跡」是效果,修止跡跟修觀跡這兩個講出來,這兩個講出來什麼呢?是宗大師引完了《修次中編》之後,講修止的效果怎麼樣?修觀的效果怎麼樣?後面才講出來。
所以你們看一下,還沒有引《修次中編》之前,(P.341)它的詞句是什麼?他說「是故雙須止觀二品」,這邊用「是故」應該是引的理由,放在後面引《修次中編》,所以「雙須止觀二品。如…」,「如」就是引出來,「如」它成立什麼呢?我們必須要止觀二品,要雙修。他的理由,就引《修次中編》。
《修次中編》引完了《月燈經》之後,《修次中編》就已經引完了。引完了之後,宗大師又出來一個結論,結論是什麼呢?什麼是止修的效果,什麼是觀修的效果。
可以嗎?我們應該有一個懂藏文跟中文都通的,就問一問,可能這裏有問題。對!我是覺得這裏中文有問題。
宗大師的結論就在這裏,宗大師的結論是《月燈經》引完了之後,後面是宗大師的結論。宗大師的結論是修止的效果怎麼樣,修觀的效果怎麼樣,這個意思是什麼呢?這兩個效果我們都需要,我們一定要雙修。沒有雙修的話,缺了一個效果就不行了。所以後面講兩種的效果,修止的效果是什麼?修觀的效果是什麼?我們要分得清楚,然後才會知道兩種都必須要修。
宗大師的理由我們必須要瞭解,為什麼必須要雙修呢?修止的效果怎麼樣,修觀的效果怎麼樣,這兩種效果,我們都需要,我們一定要修,兩種都要修,這是一個段落。
現在已經講了,兩種都要修,有一個問號,先修什麼?後修什麼?怎麼一起修?是一個問號。會問:我還沒有修止之前,我要修空性嗎?還是我修止之後,我要修空性嗎?一個問號。後面這個問號出現了,「又于未成奢摩他前,」要修無我空性的道理;或者是這個之後,我們要修空性的道理。就出來這兩種問題,這個提問出來的時候,宗大師回答:如果我們還沒有生起奢摩他之前,我們未生起奢摩他,我們要努力的修,是吧?我們還沒有生起奢摩他的證量,未生起奢摩他證量的時候,我們不可以修空性。
如果修空性的話,它會障礙我們證得奢摩他的證量,因為修空性的時候,自然我們的腦筋一定要動,動得很厲害,我們一定要思考,思考很厲害的時候,心要安住一個地方,只定在一個地方,很難。所以未證得奢摩他,我們認真打坐的時候不可以修空性。之前可以,之後可以,兩個都可以。比如說我們現在都還沒有到非常精進的修奢摩他,未證得奢摩他的證量,我們還沒有這樣修嘛!所以我們現在可以修空性。或者是我們已經證得奢摩他的證量之後,也可以修空性,這兩種都可以。
但是我們精進的修,努力為了生起奢摩他的證量,這一定是三個月,或者是六個月,一定要從頭到尾,不可以中間有一些什麼(學習、事情、修空性),我們所有的事情要放下,一些學習暫時停下來,修空性也要停下來,不可以碰,要認真的心一直安住於一個地方,要修安止,所以宗大師這樣的回答。
後面階段「若心無掉沉不平等相,」這邊又是一個回答,宗大師講什麼呢?是講止修對觀修上面幫助非常大,或者說奢摩他對觀察修上面幫助非常大,奢摩他對毗缽舍那上面幫助非常大,他成立這個。為什麼成立這個?有人覺得雙修是一個問號,不可以雙修,互相打架。止跟觀不可以雙修,宗大師這邊是講,止對觀上面幫助非常大,必須要雙修,就這個意思。
這邊開始講什麼呢?止對觀上面幫助非常大,講這個內容,他引了《正攝法經》,還有《修次初編》,在引完了之後,宗大師講出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又成就奢摩他已…」如《入行論》還沒有引之前,這些是他自己講的,他的想法,他講什麼呢?修止的話對觀修上面幫助非常大。什麼樣子的觀修呢?比如對無常上面觀修,對業果上面的觀修,對慈心、悲心、菩提心這些等等,這些上面幫助非常大。
假如沒有止的定力情況下,我們心散亂了,那些無常也好、業果也好、輪回的厭離心也好、慈心也好、悲心、菩提心都會非常虛弱。所以這一個階段,宗大師繼續講,止修對觀察修上面幫助多大,這裏面念一下就很清楚:「又成就奢摩他已,非僅能遮,正觀無我性慧搖動過失,及修無常業果,生死過患慈悲菩提心等,凡此一切修觀慧時,於所緣境散亂過失,亦皆能遣。各於所緣無散亂故,所修眾善皆有大力,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故所修善皆悉微劣。」對!所以這裏很清楚。後面宗大師引了《入行論》,就兩個階段。
這裏我們又一個問號,宗大師又說,下士道之前先要有奢摩他,沒有奢摩他修下士道也不行,修無常、業因果這些也不行的感覺,是吧?不是這個意思哦!現在這邊講的是,我們要培養定力,定力強,定力好,對修這些上面有幫助。不可以說修下士道之前,我們一定要有奢摩他的證量,不是這個意思。
另外可以說,已經得到奢摩他的證量之後修,跟沒有生起奢摩他的證量之前修,還是有差別。因為整個菩提道次第已經修完了,現在就密續的這些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修行,這樣子的一個行者,他要不要修下士道?還是要修啊!他修的下士道,跟我們還沒有到這樣子境界的凡人修的下士道,有沒有差別?也是有差別嘛!為什麼有差別呢?心中有沒有止觀的證量,它會有影響。我們昨天有講,密續的大悲心跟顯教的大悲心,還是不一樣。已經到密乘,這些修行很高的,可能他是到見道、修道這些階段,他還是要修業因果、修無常,不可以說我已經到了見道、修道,我到了那麼高的境界,我不需要修無常這些。不是,還是要修。
所以宗大師這邊講的是,修奢摩他,或者是已經證得奢摩他之後,他的修行更有力量。比如說大乘都要修菩提心,大乘資糧道要修,加行道也要修,見道、修道、無學道都要修的,連成佛之後也是修菩提心。修菩提心,從資糧道到成佛,是不是要三大阿僧祇劫?是吧!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階梯,時間那麼長,有那麼多的階梯,初期的菩提心跟十地菩薩的菩提心,有沒有差別?有啊,差別很大,雖然兩個都是菩提心,但是差別很大。兩種都有沒有修無常?有修,但是差別很大。
修這些無常等為什麼差別很大?剛剛我講的是初期的菩薩跟第十地菩薩,他們兩個都是修菩提心,但是這個菩提心是天地的差別。一樣,我們沒有生起奢摩他證量的一個人修無常,跟已經生起奢摩他證量的行者修無常,這兩個也是差別很大。為什麼差別很大?是他能攝持的奢摩他就會有影響。所以現在宗大師這邊講的是,奢摩他對觀修上面幫助非常大,就這個意思。沒有傷害,幫助非常大。
宗大師引了《入行論》之後,再講修奢摩他的目標,或者是我們生起奢摩他之後,講出我們要做的是什麼目標。講出來之後,後面宗大師說,如果有一些人已經生起奢摩他了,但是他不會用,他不會用奢摩他修無常,修業因果、出離心、大悲心,這上面不會用的話,這很可惜,奢摩他沒有用。雖然他已經生起奢摩他的證量,但是沒有什麼用的。
所以宗大師引完了《入行論》之後,你們念一下,「如是成就無分別定,心於所緣不餘散者,義為令心於善所緣,成就堪能如欲而住,此複系心於一所緣即能安住,欲令起時須於無邊善所緣境,如欲而轉,如通利溝引諸流水。故成止後,更須修集緣如所有性及盡所有妙慧,施心戒心忍辱精進淨信及厭離等,無邊眾善,滅無邊失。若唯安住一所緣境者,是未了知修止之義,不能增長廣大善行。」對!就是這個。
「不能增長廣大善行」它就沒有什麼意義,沒有大的作用。生起了奢摩他之後,觀修上面我們不會用。實際上它對觀修上面幫助非常大,但是我們對這個道理不清楚的話,不會用,不會用的話很可惜。所以宗大師這裏特別給我們開示。
到這裏,到你們念的這個階段,講什麼呢?奢摩他對毗缽舍那幫助非常大,剛剛前面有一個段落,我跟你們講了,從那裏到這個階段,奢摩他對毗缽舍那上面有幫助,就這個意思。
然後「如是若舍行品…」這裏開始,講什麼呢?我們對“生起奢摩他”已經知道它非常需要,連對觀修上面也幫助非常大,我們一定要修奢摩他,已經有這個希求心了。然後對毗缽舍那上面,有沒有另外一個希求心?還沒有開始。宗大師又講了,毗缽舍那也需要,所以後面講的是我們沒有毗缽舍那的話,只有奢摩他,不行。就這個階段、段落。
「如是…」這邊開始,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觀修也需要,這裏有講「亦定應修觀」是吧?後面就如《修次中編》。宗大師這裏重點的一個詞句,就是「應修觀」,我們一定要修觀。
為什麼應修觀呢?這個理由呢?剛剛「如是…」這裏到「應修觀」這些內容,講為什麼要修觀的理由。又引出來,如《修次中編》裏面講。《修次中編》很長,整個《修次中編》裏面,引了《解深密經》,還有《三摩地王經》,還有《菩薩藏經》,這些都是在《修次中編》裏面引的,主要的就是《修次中編》。所以這次法王講法主要也是講《修次中編》。這跟奢摩他非常有關係,我們這裏看得出來嘛!從如《修次中編》開始,到《菩薩藏經》那個階段。
《菩薩藏經》引完了之後,宗大師又講出來一個他自己的想法,…
學員:仁波切,我可以幫大家說一下嗎?
上次張老師有說,《菩薩藏經》其實是到倒數第二行的「解脫老死」。所以倒數第三行「苦蘊」的引號是錯的,把它弄掉。然後「如來於此密意說雲」那邊的引號用雙引號,就是引號裏面的雙引號,空的那個引號『』,所以這一句話到「解脫老死」這邊是雙引號,大家聽的懂嗎?
再說一次:《菩薩藏經》其實它是引到倒數第二行的「解脫老死」。可是「解脫老死」這一句話,事實上它是引「如來於此密意說雲」這一句話,到「解脫老死」下麵是雙引號,中空的引號。
所以《修次中編》很長,《修次中編》裏面引了兩部經,還有《菩薩藏經》,這裏用《菩薩藏經》有一點奇怪,應該不是經,這個是《菩薩地》。寫錯了,應該就是《菩薩地》。藏文的詞看字典翻譯出來的話,就會翻這樣子。所以這邊講《菩薩藏經》,指的就是《菩薩地》。因為蓮花戒大師會引世尊的經,也會引無著菩薩寫的《菩薩地》。蓮花戒大師寫的《修次中編》裏面,常常會引,引的時候,他會先引這些經,後面有的時候會引彌勒菩薩寫的論,有的時候也會引無著菩薩的《菩薩地》,它的次第就是這樣子。所以這邊講的《菩薩藏經》,就是《菩薩地》。
這邊我們所要成立的是什麼?毗缽舍那一定要修的。後面是宗大師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故欲斷諸障發淨智者,應依奢摩他而修妙慧。」這邊是講,我們一定要先修奢摩他,然後有修奢摩他不可以滿足,一定要往上,毗缽舍那一定要修。如果我們不這樣修的話,不可能會斷除一切障―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就這個意思。
「故欲斷諸障」諸障,是一切的障,所以毗缽舍那是一定要修的,沒有修的話,不可能斷一切的障,就這個意思。到這裏是成立什麼?毗缽舍那一定要修,修奢摩他生起證量,不可以滿足。
後面宗大師自己引的兩部經,不是蓮花戒大師引的哦!一個是《寶積經》,另一個是《修信大乘經》,這是宗大師自己引的。剛剛前面這些經,誰引的?蓮花戒引的。
我們引的時候,有的時候引現在的祖師,慢慢的後面引佛經。有的時候先引佛經,然後慢慢的引現在的祖師。所以引的時候,有的時候從這裏開始倒回推,有的時候先引佛經再往後推,引的方式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瞭解,宗大師先引蓮花戒大師的《修次中編》,然後後面根據佛經。
必須要修毗缽舍那的這一階段裏面,主要是宗大師自己寫的。剛剛這一階段「故欲斷諸障發淨智」,這一階段主要是宗大師自己寫的。這裏一個科判已經講完了。剛剛這樣分的科判清楚吧?
「第五.次第決定。」這邊有一個問答,宗大師先引《入行論》之後,他自己簡略的講一講。《入行論》引完了之後,有一個段落,「謂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觀。」後面是一個問答,人家開始提出疑問了,以為《修次初編》裏面講什麼,提出一些疑問來,所以後面是問答,這些問答不用特別講。
後面有沒有一個問號,為什麼奢摩他對毗缽舍那上面需要呢?有沒有這樣一個問號?
學員:上次張老師有講過,第五行「次乃修觀耶。」這個句號要改成問號。
仁波切:對,這裏有一個問號,真的不好意思,我中文那麼差,唉!真是!我剛剛講的是:觀前修止為何耶?就這個。
我們現在的科判是決定次第,是吧?所以決定次第這個部分,真正是回答,這一個階段開始回答,「觀前修止為何耶?」後面開始回答,這裏回答有點長,這個很長,我大概內容講一下。
宗大師就「次第決定」,先修止,然後才修觀,觀前一定要修止,為什麼呢?我們先看一看“觀”到底是什麼?這裏我們會瞭解,必須先要有止,不然的話,觀是不可能會修得出來,觀是什麼呢?宗大師按《解深密經》裏面,觀主要是什麼?觀主要是要有身輕安、心輕安,都要有。這個身輕安跟心輕安,不像奢摩他階段的輕安,它不只奢摩他的輕安,還需要另外一種輕安,是什麼呢?心不只能夠安住這樣子而已,安住的情況下,還可以觀察的很深入,這樣子一直觀察,時間多長,也不累!
奢摩他時候的身心輕安,心安住一個境上面,安住的時候,就完全不累,這樣子而已。現在不是,現在不只安住而已,境的內容裏面,還非常深細的、深入的想、思考,心沒有跑去外面,他在這個境裏面,還更深入分析、分析,一直觀察,這樣子的時候也不累,這是很難的,比奢摩他更難。奢摩他是安住一個止、定,不累而已,有點休息的樣子。毗缽舍那是真的有工作,非常努力的一直思考內容,那個時候也不累,就不簡單。
這樣子不累,我們稱它輕安,輕安了之後,還要生起一種樂。平常我們會說,先得到心輕安,然後得到身輕安,然後得到身輕安樂,後面心輕安樂。這樣子攝持情況下的一種慧,就是勝觀,這種智慧,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個時候才算是勝觀。
看一看勝觀,看一看毗缽舍那,它是什麼樣子?看一看的話,馬上會瞭解,之前一定要有止,沒有止的話,不可能修得起來。所以宗大師後面成立觀之前一定要修止,他這樣子解釋這個內容、這個道理。他解釋的比較多,這裏看得出來。
然後宗大師講,這裏引很多嘛,後面引《解深密經》,還有《菩薩地》,還有《中觀心論》,還有《入行論》,還有《修次三編》,大概總共有十一種。大概描述一下,這個意思,宗大師說的是:他宗有人主張,或者其他人認為,我們先不要修止,直接修觀,也可以!也有這種說法。宗大師引很多的根據,才能使人相信,所以宗大師引了那麼多,我們數一數看得出來,像《解深密經》、《中觀心論》、《入行論》、(《大般涅槃經》、《月燈經》《正攝法經》)《修次三編》。《修次三編》分三個嘛,共九個了,然後《三摩地王經》《寶積經》《修信大乘經》所以他有根據,宗大師不是隨便講的,那麼多的佛菩薩說的根據都有。
後面宗大師說還有印度的那些少數人,也有直接修觀的想法,但是我們要清楚,宗大師已經引了那麼多根據。我們一定要明白,印度的那些少數人,雖然他們有說「直接修觀」,我們一定要明白,這是不正確的,所以宗大師給我們開示。
提出來另外一個問題,現在的次第是:我們初期的要生起毗缽舍那、奢摩他的時候,一定要這樣子的次第。但是已經生起了之後,沒有什麼次第的,也可以直接修觀,有的時候可以直接修止,所以不需要什麼次第,後面「又此止觀次第,是就新生之時應如是修,」那裏是另外一個段落。
後面《集論》是回答人家的疑問,人家的疑問在《集論》裏面看得出來,先直接修觀。宗大師這裏解釋,直接修觀的意思,不是初期的這些人,是已經得到奢摩他跟毗缽舍那的人,都已經得到了之後,他們可以直接修觀。或者可以說,依靠觀要證得奢摩他。奢摩他有很多的層次哦!毗缽舍那也有很多的層次。比如說我們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有這樣子的層次嘛!所以初禪有止跟觀,二禪也有止跟觀,三禪也有止跟觀。初禪的止跟觀之後,我們要取二禪的止跟觀,是吧?我們取二禪止跟觀的時候,用什麼取呢?用初禪的觀取二禪的止。這時候看起來好像止之前要修觀,不是,這是用初禪的觀,取二禪的止,這個意思。所以不是初期先生起觀,然後生起止,不是這個意思。這裏是人家誤解了《集論》的內容,所以宗大師回答這一部分。到這裏,「次第決定」已經講完了,後面是宗大師一直回答了,應該這樣子還可以吧?
現在科判到「第六. 各別學法分三」第一個「學奢摩他法」分三,第一個「修止資糧」,然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修了之後,怎麼樣算是圓滿,怎麼樣算是已經成就奢摩他的量「修已成就奢摩他量」,分三個。
分三個裏面,首先要理解一下,第一個是積聚資糧,我們一定要具足資糧。這個資糧,宗喀巴大師的分類方法,是六個資糧。但是《聲聞地》裏面,有十三種資糧。把十三種資糧主要的收攝,講出來的話,可以含攝六種,也可以含攝《聲聞地》裏面講的十三種資糧,都可以含攝。
六種資糧裏面,第一「住隨順處」,還有第五「清淨屍羅」跟第六「斷除貪欲等惡尋思」這三個最主要,「惡尋思」就是散亂、分別心,所以宗喀巴大師《聲聞地》引完了之後,特別講「尤以清淨屍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為其主要。」我們要清楚,這三個是非常重要。
這三個裏面,我們要知道「住隨順處」,這個部分是外面的環境,「觀欲過患」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內心要具足一種資糧、條件,外面的環境也要具足一種資糧、條件,所以就兩種。還有是我們所有已經受過的戒一定要清淨,我們要懺悔也好,要把他回復變成清淨。如果沒有清淨的話,所有的證量生不起來,這是一種特別的因緣,我們持戒沒有清淨的話,什麼修行都不成功,修行上面沒有辦法成功,所以這三個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資糧具足了之後,修止的話,才有希望。如果這些資糧都沒有具足,怎麼修,都修不成。所以首先第一個,我們要具足資糧,這是非常重要。資糧在《聲聞地》裏面講的十三種,然後宗大師又講六種,宗大師更濃縮講的時候,他指出來最重要是三個,是吧?所以我們這三個理解的話,這三個比較簡單,就是一個外面的條件,一個內心的條件,還有一種必須守戒,這三種我們要瞭解就可以了。
資糧多重要呢?後面宗喀巴大師開始講理由,剛剛我們念的後面,「善知識敦巴雲」種敦巴這個階段,從這裏開始,引《修次初編》,還有後面是《道炬論》。所以這一段落到結束,這個階段為什麼資糧重要,理由講出來。
我們有的時候有很多障礙,我們修一修,好像沒有辦法成就的感覺,這一定是有一個卡在什麼地方,一定是資糧不夠。資糧不夠,這是看哪一個部分不夠,我們要觀察,環境不行?還是內心裏面也有一些障礙?還是持戒上面有障礙?這些要觀察。
先具足資糧,這是非常重要的。然後再來開始修,開始修的時候,這邊講的是前行,正行,結行。但是沒有講下座,只有上座,為什麼呢?下座這些是前面已經講了,前行也只是描述而已,因為不描述的話,有點怪怪的。正行本身一定是不一樣的,修依止善知識的階段,修哪一個階段,正行一定是不一樣的,下座跟前行大部分是一樣的。現在不一樣的要講嘛,所以正行要講。正行一定是上座,講出上座這個部分,一定要分前、正、結行,是吧?所以(前行)描述一下,一定要描述,不描述的話,直接講正行,有點怪怪的,是吧?修奢摩他,正行是什麼什麼,有點不是那麼恰當,所以宗大師描述一下前行、正行、結行。
再來要瞭解,廣論修依止善知識那個階段,下座那個階段,你們看一下,下座快要結束的那個階段,(P52L6)「如是唯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從此乃至毗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所以,這邊是加行,還有,除不共修法之外,這個也是正修當中哦!正修當中有一些不共的階段。不共的正修階段以外,我們下座,一切的下座,還有上座的前行也是,前行或者加行也是。正行裏面也有共的部分,正行裏面的,比如下座來說,從依止善知識到毗缽舍那這個階段,都是共的!都好像一樣的,修行的方式是一樣的。
上座的這個階段呢?前行(加行)的部分也是一樣的,正行的部分,有一些不共的地方,所以除了正行不共的部分以外,所有整個上座、下座的階段,都「從此乃至毗缽舍那」,「此」是什麼呢?修依止善知識,從這裏到毗缽舍那階段,所有的修行方式,都要這樣子修。
宗喀巴大師後面不會再重複的講,下座什麼,這些不會講,還有上座的時候,六加行不會重複的講,在前面依止善知識階段,分上座、下座,下座的時候要做什麼,是吧?上座的時候加行、正行、結行。這些裏面,只有不共的地方後面才講,共的地方他不會講,因為這裏已經開始了,宗喀巴大師說:「從此乃至毗缽舍那」,我們都要有,一樣的,所以宗大師這邊特別講清楚。
我們要瞭解,止修、觀修,下座也要有的。剛剛加行、正行、結行,還有中間,中間是下座的意思。這些都是從依止善知識到毗缽舍那,幾乎都是一樣的。正行的部分,有一些不共的地方而已。這裏大家要瞭解的,就清楚了吧!
剛剛這邊分加行、正行,宗喀巴大師「第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分二」已經有資糧之後修奢摩他分二,「一.加行. 二.正行。」我們不要誤解,修奢摩他只有上座,沒有下座,不可以這樣子誤解。這裏看起來好像「依止資糧修奢摩他」,直接講上座,沒有講下座,還是有下座,這要理解。
上座這裏,宗大師特別講四種資糧,是易得奢摩他證量的方法,是吧?非常容易得到奢摩他證量的方法,或者是資糧,就是下座的這四個,是吧?P.46-L1複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毗缽舍那道之正因。所以下座的這四個: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這四個,修奢摩他上面特別有幫助的,特別有幫忙的。
我們要理解,修奢摩他,下座的時候也是可以修的,下座時候該要做的這四種資糧,我們好好做的話,非常容易證得奢摩他跟毗缽舍那的證量,所以「易得」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邊宗大師雖然加行只描述一下下,但是該要講的重點,也講出來,他講什麼呢?我們一定要好好調整動機,調整我們的意樂,不然的話,生起奢摩他之後,會亂用我們自己的神通,所以他修的時候,每一次修的時候,前面有調整我們意樂的話,這個非常重要。所以加行這個部分我們念一下:「修如前說加行六法,尤應久修大菩提心。又應淨修共中下士所緣自體,為菩提心之支分。」所以前面不只下士道、中士道的意樂而已,上士道菩提心的意樂也是非常重要,這個意思。
平常上座的時候,六加行裏面,雖然也有菩提心,那些意樂都有,但是宗大師這裏特別提出來,指出來是六個加行,然後「尤應久修大菩提心」是吧?久修的意思,是特別的意思,是嗎?學員:恒常修。這裏有沒有一種「特別」的一種辭?多學員:有!對!對!有!說有!所以宗大師指出來我們的問題,前面六加行裏面已經有了這些菩提心,尤其特別意樂糾正一下,非常重要,這個意思。如果意樂沒有好好糾正的話,如果得到奢摩他的證量,那人會想的很多。
再來是正行,我們六加行裏面第三個(P.41),也有身體怎樣坐,這些都有嘛,前面六加行裏面第一個是清淨打掃,然後莊嚴,第三個是我們就座,調整我們的動機,這些等等是吧?所以第三個裏面,身體毗盧七支的這些坐法,怎麼坐,這些都有。
這邊講雖然已經到正行了,還重複的講身體怎麼坐,為什麼呢?這是修奢摩他,它是跟身體非常有關係的,我們身體坐的方式非常有關係的。所以這裏再提醒,正行的時候。前面已經上座,身體已經坐好了,還注意一下,哦!你現在前行―六加行已經做完了,快要打座的時候,哦!你還注意一下,自己身體毗盧七支有沒有做,還要提醒不是重複哦!不是重複的意思,他主要是再提醒,非常重要的意思。
我們的身體、五根也好,那些都不是真正修的,真正修的是第六識。不是我們的身體,不是我們的五根,但是我們的五根,我們的身體,可以把它當助伴,對第六識修行上面有説明的。也有一些逆緣,我們行為做的不對的,身體的姿勢不對的,還有五根到處看、到處聽等等,這種五根不對的話,會變成逆緣。我們這些把它當順緣,怎麼樣變順緣,真正修的是第六識,但是身體有的時候變成逆緣,有的時候變成順緣。我們現在怎麼樣變成順緣,這個是毗盧七支坐法,這個意思。
「第二.正釋修習之次第。」「諸道次第,多依辨中邊論所說,」首先這個段落「諸道次第」這邊主要是引彌勒佛的《辨中邊論》,《辨中邊論》裏面的說法很多,可以說一切的道次第裏面,都一直引《辨中邊論》裏面的修持的方法,都一直講。
「正釋修習之次第」這個裏面是,真正怎麼修奢摩他,這個科判裏面講出來,首先這個科判裏面還沒有開始之前,宗大師說,我們一定要根據大經大論,學怎麼樣修止的方法,這是最正確的。不然的話,我們沒有根據這些大經大論,比如說隨便有人,他有一個口訣,他有自己的一個傳承,這很可怕的,常常會走火入魔,會有危險。宗大師這個段落,首先一直講,我們一定要根據大經大論,這樣子是最正確的,不會走火入魔。後面快要結束的段落,宗大師說「然此教授一切修行,前後皆引大論所出,故于此處修定方法,亦取大論而為宣說。」所以我們一定要根據這樣子修學的話,這是最正確的。
再來宗大師真正的開始,根據這些大經大論,一直解釋修持的方法。他不會說,我什麼方式,我的上師給我這樣的一個方法,他不會。他一直特別、真正的根據佛經,這些大師的論點、還有傳承,這樣子一種非常清淨的法,講解給我們聽。所以「故于此處修定方法,亦取大論而為宣說。」這個意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