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6講
聞法動機
修這兩個,修行的方法我們一定要瞭解,透過什麼樣子學習,才可以瞭解止修跟觀修,這兩個修行的方法呢?就是奢摩他跟毗缽舍那,廣論裏面我們要好好學習,雖然很難,但是我們不得不學的。這些學習的時候,當然每一個行善都靠意樂。首先我們需要皈依跟發心的意樂,皈依:以開示奢摩他跟毗缽舍那的宗大師本身為主,然後一切的佛菩薩在我們的面前,我們的心整個全心全意的,跟隨宗喀巴大師跟佛菩薩們,祈求祂們,這樣子的皈依。再來,我們跟隨你的開示,學習您開示的奢摩他跟毗缽舍那。
這樣子,我們學習的時候,目標是將來能夠成辦,或者證得能利益一切眾生的佛果位元,目標是這樣子,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當然前面先需要五道十地,這個之前也要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一些證量,比如說依止善知識,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士道的這些證量也要生起。為生起這些,我們也是止修跟觀修兩個的力量連在一起,才能夠有效果出來。還有第一個是先心不散亂,這個非常重要,不然所有的修行,心散亂當中修的話,肯定就沒有什麼效果。
我們可以心不散亂,這個是靠什麼呢?就是訓練止修,培養自己定的心所,心慢慢的比較不散亂,學習的目標是這樣子。透過這樣子,慢慢的生起這些證量,然後進入五道十地,將來成就佛的果位。這種想法,就是發心。我們一邊祈求宗喀巴大師跟整個傳承的上師們,這是皈依。然後跟隨他們,我們學習他們開示的這些法的時候,也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一切眾生,這是發心。我們每一次學習之前,要這樣子調整我們的動機。
正講
(P347)「正行分二」裏面,前面身體怎麼坐,這個不需要特別講,你們大概清楚。再來是「二.正釋修習之次第。」這裏有什麼樣子次第呢?分兩個科判,先「一.引生無過三摩地」還有「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我們這樣的次第是為了達到什麼果位?什麼目標?我們為了要證得奢摩他的證量,為這個修行的次第。為證得奢摩他的證量前面,有什麼樣子次第呢?後面講「住心次第」。奢摩他證量之前,該要具足什麼?九住心。所以我們講,「住心次第」指的就是九住心。九住心你們聽過吧?九住心修了之後,才生得起奢摩他的證量。所以奢摩他之前,先有九住心的次第。九住心之前,該要的是什麼?無過三摩地。
先有「無過三摩地」,用這個三摩地,然後九住心一步一步的,我們要一步一步的往上走,第九個住心之後,我們先會心輕安,再來身輕安,再來身輕安樂,再來心輕安樂,然後可以說(證得)三摩地、奢摩他的證量。
你們講奢摩他跟三摩地一樣還是不一樣?這兩個“字”不一樣是吧?三摩地這個詞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字應該是梵文。奢摩他這個詞是從哪里來的?也是梵文。好像一樣的感覺,三摩地、奢摩他、等持。
九住心後面才會生得起一種心輕安樂,之後會生起的一種定心所,這是我們講的奢摩他,或者是張老師翻的「等持」,指的是這個。
大家這裏先共用張老師翻的「等持」,「持」是什麼意思?止住的意思,是吧?「等」呢?平等。他直接從藏文翻譯過來的,藏文是講“息涅”息是平等的意思,或者是息有平靜的意思,涅就是止,心止住在哪里。應該是從藏文直接翻譯過來「等持」,「等」這個字我們要瞭解是平靜的意思,平靜的意思是什麼?心不散亂,不是一般不散亂,它是散亂的障礙把它去除掉,心一直不散亂的情況下,可以持續很久都不會累的,這樣子持續的力量,心能夠止住在一個地方的定力,就是說「等持」,所以「等持」的意思我們大概這樣子理解。「等」的意思是什麼?是平靜的意思。
這邊講的次第,為了要到達什麼?就是「等持」,目標是這個,修心次第是為這個目標,為這個「等持」前面先要有九住心,這裏講「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彼」指的是什麼?「無過三摩地」。依靠前面的無過三摩地,再來九住心一步一步的,一步一步次第的往上走。或者可以說,依靠彼無過三摩地,引生九種住心,透過這種次第,證得「等持」的證量,所以修行「等持」次第,就是這個意思。
等持不是那麼容易生得起的,我們很多會認為,我現在是修止,止修了,好像馬上九住心,馬上一步一步,幾天之後,我已經到九住心裏面第四住心、第六住心、第八住心,好像馬上會這樣子往上走,我是常常聽到這樣子。好像去閉關,第一天到哪里,第五天到哪里,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到已經哪里了,這樣非常容易到九住心的第八住心、第九住心,這樣子,我聽到有這樣子的。佛菩薩開示的經論,真正我們跟經論對的話,沒有那麼容易的,可能有一種隨順感受,感覺啦,一種隨順,這是可能的。
真正的九住心,不是那麼容易的,連「無過三摩地」也不是那麼容易。不用說「依彼引生住心次第」,不用說了,先「無過三摩地」也不是那麼容易。這裏宗大師這樣一個科判,一判出來之後,馬上理解,我們平常聽到這些是有問題。
首先要引生九住心的基礎「無過三摩地」,這是第一個我們要做的,「無過三摩地」生起了之後,我們用「無過三摩地」,一直往上修九住心。所以這裏次第非常清楚。
「無過三摩地」,怎麼引生?修什麼法可以引生「無過三摩地」?宗大師分出來:「初又分三一. 系心所緣先如何修. 二. 住所緣時應如何修. 三. 住所緣後應如何修. 」有三個階段。
這一年多,大概差不多兩年當中,講到哪一個階段呢?是第三個「住所緣後應如何修」裏面,現在是這個裏面,還沒有上到九住心,還沒有,現在是怎麼能夠生起「無過三摩地」,我們是在第三個科判裏面。
首先就這三個科判,透過詞解釋一下,這邊用的是「系心所緣先如何修」,是我們身體都已經坐好了,毗盧七支坐法已經做好了。做好了之後,我們要思惟止修的功德,我們好好的思惟,然後心中非常歡喜,要生起非常歡喜,非常希求止修的這個法上面,非常歡喜的希求。這是我們前面還沒有開始所緣,心還沒有取出一個所緣,首先要想,止修的功德怎麼樣,一直想它的功德,心非常渴望,非常祈求、歡喜、強烈的一個祈求,要生起這個量。這樣子的話,我們後面取所緣,修的時候,心的力量、精神比較強。所以前面所緣還沒有取出來之前,首先好好思惟它的功德,這是「系心所緣先如何修」,主要是去除懈怠,強烈歡喜精進的心生起,這是我們前面要做的,這是第一個。
再來是開始修。這樣子強烈的希求,這種心態生起了之後,我們要開始修。開始修的時候,首先要心住在「所緣」,這邊是講「住所緣時應如何修」,這個科判主要講的是什麼?先指出來我們修的話,緣什麼樣的所緣比較好,這個也講。這些指出來之後,我們怎麼樣緣它,所以「住所緣時」我們心住在所緣上面,怎麼樣緣「所緣」?怎麼樣緣它?主要是這兩個,一個是所緣,一個是心怎麼樣住在所緣上面,講出來這兩個。
第二個科判裏面,剛剛講兩個內容,一個是什麼「所緣」比較恰當,第二個是如何住在「所緣」。所以如何住在「所緣」,它透過兩種特色,我們要具足兩種特色,心住在「所緣」。一個心安住、止在一個法上面,不可以想很多,一個境上面。另外有境的心,要非常敏銳,要有敏銳的心。透過這兩個特色,然後我們的心住在「所緣」。主要是講這兩個特色,如何住「所緣」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二個科判裏面講的。
再來,第三個科判,已經透過這兩個特色,心安住在所緣上,已經有了,但是它過了一陣子,會出現很多障礙。短期或者是開始的時候,可以透過這兩個精進心住下來,心住在這個所緣。過了一陣子,會有什麼樣子變化?會昏沉跟掉舉。這些有什麼樣子的變化?這兩個會有怎麼樣子的影響?這些我們怎麼面對?我們怎麼面對這些?昏沉跟掉舉一定會影響,影響的時候,我們如何面對?這些問題是第三個科判裏面講的,「住所緣後應如何修」。
「住所緣後」的意思,是當初沒有什麼問題,過了一陣子,它會各種各種的情形出現,那個時候我們如何面對?「住所緣後應如何修」是這個裏面。應如何修裏面,先要認出細的昏沉、細的掉舉,再來如何面對?如何對治?這種方法在哪里講呢?就是「住所緣後應如何修」。
這樣子有一點定力出現的話,我們稱它「無過三摩地」。所以透過這三個科判,是生起「無過三摩地」的方法。
第一個科判「系心所緣先如何修」裏面,「故滅懈怠為初切要。」我們第一個要做的是滅除懈怠,系心所緣先如何修的目標是滅除懈怠,滅除懈怠要修什麼?你們看一下《辨中邊論》引好了之後,「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謂由獲得奢摩它…」我們是講,修什麼方法才能夠滅除懈怠?修「所修正定功德」我們要修的是這個。
剛剛科判裏面「系心所緣先如何修」如何修?修什麼呢?修「正定功德」,修這個目標是什麼呢?滅除懈怠。我們要修它有什麼功德,我們不停的一直串習,想它的功德,這邊寫出七種功德。(仁波切問:)這裏有沒有今生我們的身心輕安?是吧?可以說這一生是我們非常享受。奢摩他真正得到的話,它的證量得到的話,我們心裏的這種樂,我們現在都沒有發生過這種快樂的。因為煩惱一直擾亂我們的心,所以完全沒有休息,它好像每一秒鐘跑的很快,它很累很累。真正的得到奢摩他或者是等持的時候,它會真的好像一種休息的感覺,非常舒服,心非常舒服的。
一樣,我們的身體也是,心輕安影響到身輕安嘛。一樣,心一種非常休息的感覺的時候,它對身體也有影響,身體也是一種非常休息的感覺,非常舒服的快樂,這種樂。這些是我們這一生的五蘊上,會看得到的,這裏是講「現法樂住」,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個,它也有這個功德。
再來第二個功德是,我們現在的心,都沒有辦法用它,為修行上面用我們的心的時候,我們的心不好用,它不乖,非常不聽話的,得到奢摩他或者是等持之後,我們的心讓它做什麼,它就做的整整齊齊,這是第二個:身心喜樂功德。
第三個功德,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心,一直會有煩惱,跟煩惱走,讓我們造很多的惡業,我們得到等持的證量之後,這種都會去除,第三個:於善所緣心如欲轉功德。
第四個功德,不管什麼樣子行善,在心完全不散亂當中做,一切行善的效果非常好,怎麼樣子行善,它一定可以有成果,一定有效果,第四個:隨所修善皆有強力功德。
第五個功德,有這個等持的證量之後,這些神通的功德,也非常容易生得起,我們會得到能引神通變化等功徳。
第六個功德,有這樣子等持的證量之後,我們才有非常高境界的智慧生起,我們比較容易了悟空性,這是第六個:通達如所有性毗缽舍那的功德。
這樣子的話,我們無始無終輪回的根本,也能夠迅速的斷除,很容易脫離輪回,這是第七個:速疾能斷生死根本的功德。
所以它的功德是多殊勝,這些一直不停的串習,這樣想的話,我們對等持非常歡喜,我們先要修的是這些功德,增長對奢摩它的歡喜,我們要生起強烈歡喜心,我們修的目標是這個。
反面,去除或者是滅除懈怠,正面,強烈的歡喜,強烈需求奢摩它的心。透過什麼生起滅除懈怠跟生起歡喜的心呢?透過什麼?透過思惟它的功德。重點抓的話,大概是這個樣子。
再來,第二個科判,「住所緣時應如何修」分二,首先講「明心住之所緣」,先讓我們明白,「心住之所緣」是怎麼樣子比較好?剛剛我有講,第二個科判主要是兩個,一個是,什麼所緣比較好?另外一個,為這個所緣上,我們心怎麼樣安住在這個所緣上?這個方法。所以,主要是這兩個。
首先第一個科判,你們把比較略的,比較大綱的科判抓一下,比較細的科判,你們想的話可能會散亂。你們抓它的根,比較源頭的科判,抓一下,比較能掌握住它的內容。裏面比較細會散亂,到底講什麼也不知道。
現在是第一個,讓我們明白心住的所緣,什麼樣比較好,這是第一個。還沒有到第二個,先,哪一個所緣比較恰當這個裏面囉,這個裏面很多呃,你們看一看,這個裏面有多少頁。
從剛剛這個階段,到350頁中間(按:349à375),一直講哪一個所緣比較恰當,這裏面不要想我們現在是奢摩他,怎麼修的方法把它連在一起,不要這樣想,現在我們是哪一個所緣比較恰當,一直講這個內容哦,(無過三摩地)有很多頁,這裏面一直講這個階段,你們不要把它混在一起,先講所緣這個部分。
明心住之所緣又分二「總建立所緣」建立總所緣,這裏先跟你們從科判裏面抓一下跟你們講,先「總建立所緣」這裏講很多的所緣。後面真正的「明此處之所緣」,「此」是現在這個階段,是吧?現在這個階段呢?哪一個所緣是我們該要取的,哪一個所緣是比較恰當的?宗喀巴大師為什麼講那麼多?因為支那和尚,止修的這些講法很多,沒有根據經論講了很多。所以宗喀巴大師講經典裏面、論典裏面有這樣子,為什麼哪一個所緣是最好,這樣子講主要是要讓大家清楚,根據這些經論裏面講的那麼多,這裏面哪一個是最好、最恰當的,這個意思。所以我們不要想,宗喀巴大師這裏講的太多了,我們真正要修的,直接講就好了,我們可能會這樣子想。
宗喀巴大師寫廣論,是在不同的教派裏面,他是第一個寫菩提道次第的,有點像創造一個新的東西,這個時候,他一定要考慮,如果寫的時候太簡略,分的沒有那麼清楚的話,大家會覺得沒什麼可靠,會這樣子想。所以宗喀巴大師寫的時候,人家看,喔,講的整個有研究、有整理的,之後他才取出來,讓大家要有這種感覺,人家才會跟著這個法。當初他寫廣論是在略論之前,所以寫廣論非常小心,或者用很多根據,人家一看廣論的時候,喔!這是真的可靠,這個作者,整個非常清楚才寫下來的,要有這種感覺。所以他寫「所緣」引出這些經論,都引出來,我們要這樣子理解。
「所緣」按照佛經裏面來說,先跟你們講一下,佛經裏面講的,是四種所緣。《修次中編》裏面講的有三種。總結來說,科判裏面引出來主要是講這兩個段落。你們看一下,後面有沒有《修次中編》引出來的「說三種所緣」。是吧!這邊一個段落,前面個一段落,兩個段落。
首先第一個,是佛經裏面說的這一段,我們要先瞭解一下,「如世尊言,修瑜伽師有四種所緣,謂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第一個周徧(按:ㄅ一ㄢˋ,注音符號是對的)所緣,這個所緣沒有特別的、另外的,它是遍及所有的所緣,譬如說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個裏面已經有了。所以它沒有另外一個特別的,主要是這些所緣修的時候,同時有周徧所緣,周徧所緣是這樣子的。所以周徧所緣是其他所緣修的時候,已經存在周徧所緣裏面。修其他所緣的時候,一定有周徧所緣,這個裏面已經存在,所以我們稱它周徧所緣。周徧的意思是這個。
周徧所緣,我們分四個,「複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就這四個。這四個宗大師分的時候,前面的兩個,從能緣心的角度分出來,這兩個是「有分別影像」跟「無分別影像」。能緣的意思是有境,我們能修的這個心。能修的這個心,它緣境的時候有兩種,一個是有分析的,一個是沒有分析的,只是心安住境上,有兩種。這兩個比如說,毗缽舍那它的所緣,是分別心的所緣;奢摩他的所緣,是無分別的所緣。雖然是一個境,比如說對境空性,有沒有緣空性的奢摩他?有。有沒有緣空性的毗缽舍那?也有。這兩種所緣一樣是空性,但是能緣有分別的緣故,修的時候還是有一點不同的,兩個都是緣空性,但是緣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從能緣的角度分「有分別」跟「無分別」。
所緣是一個東西,能緣的角度可以分兩個。能緣的角度分的時候,不可以說所緣不一樣哦,所緣不一樣,不可以這樣說,所緣是一個東西,但是能緣不一樣,看的時候,所緣是空性,心止在空性;但是毗缽舍那,緣空性裏面有觀察分析的角度。奢摩它,緣空性的時候,沒有觀察,心整個安住,所以兩個能緣不一樣的,是「有分別影像」跟「無分別影像」,這是能緣的角度分的。
剛剛四個裏面,前面周徧所緣的兩個是這樣,「淨行所緣」淨行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一個法,上個禮拜六我們有上嘛,每一個法上,有世俗諦,也有勝義諦。每一個法上的勝義諦,它的究竟的體性是什麼?它到底怎麼存在?這也是一種「事邊際性」,事的意思是它的體性,或者這個法的體性有兩個,一個是勝義諦的體性,一個是世俗諦的體性,「邊際」的意思是最後,世俗諦的體性最後是什麼樣?勝義諦的體性最後是什麼樣?就是這樣兩種。所以勝義諦的角度,也有一個「事邊際性」,世俗諦的角度,也有一個「事邊際性」。
對一個法,我們緣的時候,是緣它究竟世俗諦的體性,還是緣它勝義諦的體性,會有兩種,這就是「事邊際性」。
「所做成辦」,所做成辦的意思?你們聽過阿羅漢的「滅盡定」(沒有)?滅盡定是已經修奢摩他,或者是修止觀,修到最後有定力這種快樂,把這個快樂當所緣,心在非常歡喜當中,它一直存在,這是「滅盡定」,「滅盡定」是這個樣子。
止觀雙修後面的成就,這個成就的感受把它抓出來,然後他更歡喜,這樣子做,這是「所做成辦」,意思是這個。他的境是什麼呢?境是已經成辦了這個結果,這個結果把他當所緣,然後歡喜,這種「所做成辦」。
(仁波切問:現在你們可以嗎?學員:可以。)
第一個講「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這是對任一個法上面,可以講這兩種,因為對任一個法上面,我們能緣不同的緣故,會「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一直出現,這兩個是不是「周徧所緣」?是!為什麼?所有的法,所有的所緣上,都會出現,所以是「周徧所緣」。
第三個「事邊際性」,為什麼這個也是「周徧所緣」?每一個法上,有世俗諦跟勝義諦,每一個所緣上,也有世俗諦跟勝義諦,所以這也是「周徧所緣」。
「所做成辦」,每一個法上,我們修的後面,有沒有一個成辦的結果?一定有。這個結果出來之後,再把這個結果當所緣而歡喜,也有嘛!每一個法上,一定有「所做成辦」的所緣,所以「所做成辦」也是「周徧所緣」。為什麼是「周徧所緣」?每一個所緣上,將來會有「所做成辦」的一種修行成果,所以是每一個所緣上會出現的緣故,這個「所做成辦」,我們把它歸屬于「周徧所緣」。周徧所緣沒有特別分出來,比如說佛像啦…,沒有特別取出來,它是每一個所緣上都有。
這樣子清楚嗎?可能你們會有問題,空性上有世俗諦,也有勝義諦。世俗諦上有勝義諦、也有世俗諦。剛剛我講每一法上有「事邊際性」,你們會疑問,勝義諦本身上面,有沒有這兩個?也有。勝義諦上有世俗諦,也有勝義諦;世俗諦上有勝義諦、也有世俗諦。每一個所緣上,有這兩個,有「事邊際性」,就是「周徧所緣」。大概認識吧?這四個已經OK了。
第二個「淨行所緣」淨除我們煩惱的習氣,「行」藏文的意思是,過去貪瞋癡煩惱上,常常做過,過去進行過,現在這個法(習氣)進行當中。這樣子的習氣很重的話,現在要淨除這種習氣。所以「淨行所緣」的意思是,為淨除過去貪瞋癡這些煩惱的習氣,對這上面有幫助的這些所緣,是「淨行所緣」。所以「行」是過去貪瞋癡這些行為的習氣,「行」是貪瞋癡的習氣。淨除過去煩惱習氣的這種所緣,是「淨行所緣」。
後面這三個不同,所緣本身真正不同,剛剛前面是講「周徧所緣」,是所有的所緣上都會有,沒有什麼區分的。後面講這些所緣的本身是不同的所緣。我們從他的辭會理解,「周徧所緣」跟下面的這些所緣不同。「周徧所緣」沒有不同的,所有的所緣上都會有。下面的三個,是真正不一樣的所緣,我們先講「淨行所緣」。
「淨行所緣」有五個,「略有五種,謂不淨,慈湣,緣起,界別,阿那波那。」我們先要去除五種煩惱的習氣,貪的煩惱我們要修「不淨觀」,瞋要修「慈湣觀」,癡要修「緣起觀」,慢要修「界別觀」,散亂要修「阿那波那」(數息觀),就是這樣子。宗喀巴大師有講,非常重要,我們要引生「無過三摩地」之前,先思惟奢摩他的功德,再來修的時候,我們自己過去的習氣,哪一個比較重,哪一個煩惱的習氣比較重,我們要修「不淨觀」…等等,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些是為了引生「無過三摩地」而已,「無過三摩地」的一個前行,應該這樣說。
為了引生「無過三摩地」的一個前行,我們先修「淨行所緣」,「淨行所緣」修了之後,我們整個煩惱比較沒有那麼粗,比較平靜之後,再取我們的所緣。現在這個所緣,還沒有到真正修「無過三摩地」的所緣囉,這些「淨行所緣」,還沒有到「無過三摩地」的所緣,還是修「無過三摩地」前行的階段,後面才會出來真正修「無過三摩地」的所緣。現在這個階段,宗大師沒有特別說前行要這樣子修,這裏只是佛經裏面的一些解釋,把它寫出來而已,後面宗大師會講,這個我們要清楚,這是非常重要。
你們有沒有問題?「淨行所緣」裏面這五個沒有問題?應該沒有問題吧?有沒有?學員問:「界別觀」
「界別」,你們將來有一些學《俱舍論》的話,《俱舍論》還有《對法集論》裏面,一直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特別是十八界,十八界最廣嘛,十八界裏面,分的角度很多。比如說十八界裏面,有漏的有多少?無漏的有多少?或者是善的有多少?惡的有多少?無記的有多少?哪一個裏面是沒有善的,哪一個裏面是沒有惡的,哪一個裏面是沒有無記的。這樣子一直分來分去,從各種的角度。這樣子分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這個我也不清楚,那個我也不清楚,我們心裏覺得,那種慢心會降下來,會減少。我什麼都不清楚的這種感覺,沒有這樣分析的話,自己以為好像什麼都懂了,所以有這種作用。
還有沒有問題?沒有吧?應該可以聽得懂吧?這個「淨行所緣」。
「善巧所緣」也有五種,「謂善巧蘊,處,界,緣起及處非處。」「善巧所緣」有五蘊、界、處,緣起、處跟非處。善巧的意思是我們會增長智慧,為什麼會增長智慧?我們要增長什麼樣的智慧?我們要增長修行上有幫助的這些智慧,修行上面有幫助的智慧,是什麼樣子智慧才有幫助?比如說,到底這個“我”的念頭裏面,念我,我,常常出現的這個,他所依的五蘊是怎麼樣子,這個“我”怎麼依靠五蘊?這些我們想一想,我們一定要增長這上面的智慧,「蘊」是這個意思。蘊跟我有什麼樣關係?這上面我們一直修的話,會增長智慧,這是「蘊」上的「善巧所緣」。
「界」是對境,所依的根,能依的六識,這些有什麼不同?比如說,我們面對的這六個境都可以包括。所有我們接觸的境,都可以包括在六個對境裏面。我們能瞭解的,能緣的心,可以分為六識,這些六識它依靠的,所依的是六根,這些到底是什麼樣子?它的材料是什麼樣子?它的來源,這裏是講種子吧?種子的意思主要是像種子的材料,到底是什麼樣子?這就是「界」,「界」有一點它的體性的意思,「界」的意思是它的體性。
所以這六境,還有六根,還有六識,到底它們的體性是什麼樣子?它們源頭的體性是什麼樣子材料?(仁波切問:)用材料一詞有點不好,可以這樣子用嗎?比如說做一個東西的時候,它用什麼材料做出來,是吧!有一點它的體性。這邊主要是講它的因,這邊有沒有講因緣?(學員:有)這邊講的因緣是因的意思,你們學過攝類學的話,會知道緣分四個: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所以這裏指的因緣是因的意思,不是因跟緣一起的意思,是因的意思。
因緣這樣子講的時候,它講的是因的意思,因的緣,應該是這樣子說,不是講因緣,因的緣。(仁波切問:)這裏講因緣還是因的緣?這邊用詞是什麼?(學員:因緣)因緣嗎?可能不是那麼恰當,應該是講因的緣。因的緣這個「的」,好像他們兩個是一個東西的意思,因的緣。比如說玻璃的杯子,它是玻璃做的,它是玻璃的東西的意思嘛,就像這樣子。
因的緣的意思是,它就是因,不可以說因、緣這樣子兩個的東西,這裏是講因的緣。因的緣是什麼呢?它真正的近取因是什麼?它主要的因是什麼?從這裏知道,它是什麼材料做的,這是「界」。「界」上面也會開智慧,我們修行上也有幫助的,這是「界」。
再來是「處」,處是什麼呢?十二處是吧!十二處主要是什麼?主要是六境跟六根中間有什麼關聯?「處」的意思,從六根跟六境,怎麼會產生六識?我們講十二處是什麼?十二處是六種境跟六種根,這兩個連在一起我們是講處。現在講這十二個處,它對六識上有什麼樣影響?我們也要清楚,這是「處」。
「處」是什麼?六種境跟六種根,是吧?這兩個都是六識的因,六識它依靠什麼?它是依靠這兩個因,六種境跟六種根,依靠這兩個因,才產生六種識。現在我們修「處」的時候,主要是修什麼?主要是六種境還有六種根,這兩個怎麼能夠產生六種識,對這個上面我們要理解,要增長智慧,這是「處」的意思,所以也是善巧所緣。
再來,是「緣起」,十二緣起。十二緣起上,我們還要區分什麼呢?十二緣起一定是輪回的情形,是吧?輪回這個情形上面,我們要修的是,四諦裏面要修的是什麼?修苦諦。我們要生起厭離的心,我們要修苦諦。修苦諦是透過什麼修?透過無常、苦、空、無我,這四個行相。我們要修苦諦,我們才真正的、整體的感覺到它就是苦。所以透過四個行相,才會很清楚知苦的道理。這邊是講,我們現在大家面對輪回上,我們要清楚它是苦諦,也是增長智慧。我們平常叫什麼?佛經裏面是這樣講:知苦,斷集,修道,證滅。這裏是講知苦這個意思,對十二緣起的輪回上,我們要修無常、苦、空、無我,這四個行相,我們真正的、好好的了知這是苦,我們要生起這種的智慧,所以也是一個善巧所緣。
再來,是輪回當中一個特別善跟惡的因果關係,善的果是什麼?善的因是什麼?惡的果是什麼?惡的因是什麼?這些我們要特別清楚,這是第五個善巧所緣「處非處」。這些都是我們自己修行的時候,該要增長的智慧,這樣子修的話,該要增長的智慧會增長,所以這些我們稱它「善巧所緣」。可以嗎?會不會覺得太多?可以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