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7 講

2013/08/04 08:17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眾生,無論如何,一定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就得到果位而言,對教法進行聞思修,是非常有必要的。


至尊大主在《證道歌》前程似錦裏曾經談到,初則進行廣大聽聞,中則義理出現為教誡,後則日夜精勤而實修。最初的段落要進行廣大的聽聞,中間的部份則是義理出現為教誡,這是指廣大的思惟,經由廣大的思惟,佛法中的義理就出現成為實修的教誡。最後把已經出現成為實修的教誡,日日夜夜經過一輩子的時間廣大努力來進行實修,一分一秒都不浪費而作實修,如此來樹立實修的寶幢,然後按照次第證悟就會逐漸逐漸產生。這是至尊大主在傳記中談到,如此來進行聞思修。


正如其中所談到的,最初階段進行廣大的聽聞,之後,所聽聞的內容再由思惟成為實修的教誡,現在至尊大主所開示安止的內容,是完全根據大論,純淨的法源根據來講說的,我們把這個段落來作聽聞的話,當然就是做到至尊大主傳記所談到指示的,初則進行廣大的聽聞,等於是追隨而行,所以追隨往聖先賢的足跡而前進,就是前輩聖者他們一生的事蹟,都是為了後輩學者應當按照這個方式而進行,等於是為我們所做的開示,因此至尊大主所開示安止的段落,我們如果好好的聽聞思惟的話,等於是追隨至尊大主的傳記,他的事蹟而來作學習。


這也是對至尊仁波切的一個供養,一定會使他的內心非常高興、喜悅的,當然這個學習是有點困難的,因為意義都很艱澀,又不是那麼容易瞭解,不過雖然辛苦卻有很大的利益,這點一定要瞭解。因為一方面是滿足至尊大主的心願,一方面是追隨他指示的方式而來進行,他的內心瞭解當然會非常的喜悅。使他內心喜悅這又是一個非常好的供養,這點一定要瞭解。


即使非常艱澀、很困難、很辛苦,也應當高高興興、喜悅、自動自發來學習,知道它有廣大的利益,這樣很願意的、高興的去學習的話,利益還更加廣大呢!如此思惟調整自己的動機來聽聞教法。


現在進行的大綱p365第三安住所緣之後,應當如何來進行觀修,第三的意思就是已經進行完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大綱是什麼呢?第一段是安住於所緣之前,應該要作些什麼事情?第二個大綱是正在安住的時候,應該要作些什麼事情?第三個是已經安住所緣之後,要作些什麼事情?也就是觀修的時候當然要有一個所緣的對境,當然要安住在它的上面,在我心能夠安住在所緣對境的時候,前面我應該要作些什麼事情?正在安住的時候,要作些什麼事情?已經安住完畢之後,接下來我還要作些什麼事情?分成三段。現在已經講到第三。


在修安止的時候,當然要緣取一個所緣,然後心專一安住在上面來進行觀修,這是觀修安止。首先在緣取所緣的前面,應該做些什麼事情呢?所以就有第一個大綱。這是要把等持的利益再三思惟再三思惟,等持的功德好處有什麼,再三思惟再三思惟,好好瞭解一下,這是安住於所緣之前,我要作一些什麼事情,就是要作這些事情。把安止觀修的這些功德利益、好處再三思惟都已經作了,作完畢之後,就要安住在所緣上。


正在安住的時候應該怎麼作,這是上次已經講過很多,正在安住的時候應該要怎麼作呢?首先要認定清楚我要緣取什麼?之後我的心要安住在上面。所以要緣取什麼對境?就有一般的所緣對境,和修安止的這個階段又要緣取什麼?這個要作說明,這分成二個大綱。


至尊大主在此處做了一個開示,當我們修安止的時候,緣取什麼對境會比較好?通常觀修的時候,當然一般來講有一個所緣,但在修安止的段落,所緣又是什麼會比較好?這是對於所緣,心正在安住的段落,應該要作一些什麼事情?是這一個大綱。


正在安住的時候還要具足二個特色,要在二個特色的條件齊備之下,把心放在對境之上,二個特色就是心緣取對境的時候,一定要專一的安住在對境上,第二個是有境本身的明分還要具有力量,在這二個條件之下,心安住於對境之上,這就是心正在安住於所緣要作的事情,我們看一下大綱所談到。


第二住所緣時應如何修p350,正在住於所緣應該如何修,應該要作一些什麼事情呢?()明心住之所緣()心於所緣如何安住。明心住之所緣,就是要說明心安住的時候,所緣的物件是什麼?所緣的物件,一般來說,初又分二:()總建立所緣,總體而言所緣的對境理論應該是什麼?總體來講應該有些什麼對境?()明此處之所緣,「此處」就是修安止的時候,要緣取什麼對境比較好?這是第一個大綱。就是明心住那時候的所緣。


第二心于所緣如何安住,接下來心安住在所緣對境上面的時候,應當如何安住呢?要具足二個特色,即專一的安住和有境本身明分要有力量,在這二個條件齊備之下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之上,這個大綱也做好了,第二個段落也做好了,這些都做好了,就要進行到今天第三個大綱。剛剛P350是第二個大綱:正在安住所緣的時候應如何修。


P365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已經住在所緣之後,應該要怎樣修?按照前面講的二個條件都齊備了,已經專一安住了,有境明分具有力量,已經安住了之後,又要作些什麼事情呢?就是現在要討論,前面談到的應該先認定什麼樣的所緣比較好,對我修安止有幫助的所緣是什麼?這個認定清楚了,具足二個特色也正在安住這也都作到了,接下來已經安住完畢之後,當然要逐漸進步發展、增長增廣,要怎麼做呢?接下來就是今天的段落,已經安住之後應該怎麼作?有沉掉時應如何修?離沉掉時應如何修?分成這二個段落,有沉掉的時候怎麼作?沒有沉掉的時候怎麼作?


安住所緣之後,應當怎樣來修,就是把第一個大綱、第二個大綱已經做好了,接下來就要進行到第三個大綱,就表示前面二個特色條件已經齊備了,心也專一安住在所緣上面,有境有力明分全部都齊備了,都已經安住在所緣上面了,都達成之後,還有什麼事情要作?有啊!心二個特色齊備,已經安住所緣對境,已經做好了,已經達成之後,可是在安住的情況下,偶爾有時候昏沉和掉舉出現了,但是有時候昏沉和掉舉又沒有。假設昏沉和掉舉出現的時候應該怎麼作?這個要知道。昏沉和掉舉如果沒有出現,應該要怎麼作?這個也應當要知道。


首先如果昏沉和掉舉出現,就是前面二個特色齊備,安住在所緣對境上這個都達成了,但是坐一坐昏沉掉舉出現了,這時候當然要想辦法把昏沉和掉舉排除掉,要瞭解這個要怎麼排除。再過來假設昏沉掉舉排除掉,也沒有昏沉掉舉了,此時心在二個特色齊備之下,正安放在對境上,且昏沉掉舉已經排除掉,這時候是不是還要增添什麼呢?還要作些什麼呢?這跟前面總有些差別存在,應該要作些什麼呢?最主要是昏沉和掉舉假設沒有的話,在這個情況之下就不要有作行,跟前面就不一樣,跟只有單獨具足二個特色的情況又有一些差別,這個也要瞭解,所以就要分成二個方面說明。


首先是有沉掉出現的時候應該怎麼作?離開沉掉的時候應該怎麼作?離開沉掉的時候應該怎麼作跟前面具足二個特色安住的時候有一些些差別存在,所以還要再做一個說明。首先是有沉掉的時候應該怎麼作?當然前面第二個階段,正在安住的時候應該如何作,這都做好了,二個特色條件都齊備,安住在對境上也都達成了。可是稍微坐一下下昏沉和掉舉又出現了,這時候我應該怎麼作呢?這個要作說明了。


首先如果我不去對付昏沉和掉舉會有什麼毛病出現呢?這個要說明一下,如果我不對付它,首先對昏沉掉舉不認識,當然就沒辦法去對付它。如果不認識昏沉掉舉那它出現了,毛病仍然還在,因為不認識所以沒有辦法去對付它。如果要把這個毛病去除掉,恐怕首先要認識,那就要說明昏沉是代表什麼意思?會帶來什麼毛病?什麼是掉舉?它是什麼意思?粗細有什麼差別?這個也要先瞭解。


因為如果不瞭解當然不能把它排除掉,不能排除當然禪修就有毛病了,所以首先要瞭解昏沉和掉舉是什麼?它的粗細差別?有什麼樣的類型?這個要作說明,這個說明之後,表示我已經能夠認識昏沉和掉舉,但假設昏沉掉舉出現了我認識它,我要用什麼方式排除它呢?至少要運用到正知,因為正知就是沉掉有沒有出現的檢查者,它能夠了知的。


假設不認識昏沉和掉舉當然沒辦法排除它,其次就算已經認識,沒有運用正知也不能把它排除掉。所以要運用正知去檢查它,假設運用正知去檢查、認識它,不去對付昏沉和掉舉,不把它排除,又會有什麼毛病?這些要知道,所以好好努力。


初又分二:()修習對治不知沉掉,首先第一個毛病沉掉根本不知道、不認識,根本沒辦法對付它,這個要先瞭解。()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再過來是已經認識沉掉,可是就算正知察明了,也沒有把它斷掉,這又會怎樣呢?再做一個說明,所以分成二個大綱。


首先修習對治不知沉掉,不能認識昏沉、掉舉,這是一個毛病,如何把它對治掉呢?修習對治。對治當然是要了知沉掉,如何去了知沉掉呢?了知沉掉當然是要把它做一個界定,明白它的意思是什麼?已經知道沉掉之後,接下來要運用正知去檢查,昏沉、掉舉有沒有來?因此就分成二個大綱。


第一個大綱是指如果不能認明清楚昏沉和掉舉,(當然就沒辦法了),昏沉掉舉有沒有來當然就不知道。因為根本就不認識它,不能認明清楚。對治的方式就是要把它認明清楚,也就是要把它說明清楚。要先瞭解昏沉是什麼意思?粗的樣子?細的樣子?掉舉是什麼意思?粗的樣子?細的樣子是什麼?這些好好的做一個瞭解,內心就能夠把它認明清楚,原來它是這個意思。因此要瞭解昏沉、掉舉的性相,粗分、細分的性相、定義如何?這些都完全知道了。但是就算已經知道了,可是昏沉掉舉來了,不運用正知去做檢查也是不能夠知道。


首先因為不認識它,不能察知它有沒有來,這是一個毛病。已經認識以後,如果不用正知去檢查,當然也不知道它有沒有來,這也是一個毛病。因此要先學習了知昏沉、掉舉,粗分、細分的性相,這個都明白瞭解,之後,把所瞭解的內容好好記在腦袋裏,放在憶念之中記住不要忘記,這是憶念。在憶念能夠記住的情況之下,接下來才能運用正知去檢查,當我在觀修的時候昏沉、掉舉來了嗎?這個檢查是正知。假設不用正知去做檢查,就陷入沉睡之中,(正知沒有去檢查)。首先是不知道的情況之下,不認識昏沉掉舉,當然來了沒辦法知道,這是第一個毛病要克服。


第二個是已經了知之後,它有沒有來也是要靠正知去檢查,如何運用正知去檢查,這是第二個大綱。這分成二個:初又分二:()抉擇沉掉之相,說明昏沉和掉舉粗分、細分,這樣才能去認明認定清楚它。()于正修時生覺沉掉正知之方便,正在觀修的時候,有昏沉和掉舉當然要靠正知去檢查,正知怎麼去運用?怎麼產生呢?(分成二個大綱。)


首先掉舉,抉擇就是把它認定認明清楚,掉舉是什麼?引用《集論》說明,「雲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照,障止為業。」《集論》談到掉舉,是指對於美好的行相,追隨於後,屬於貪念類型,心很不寂靜止息的一種狀態。它的作用是具有能夠阻礙安止的作用力存在。至尊仁波切分成三個項目來說明,即所緣是什麼?行相是什麼?作用是什麼?


《集論》的內容可以分成三段,即淨相隨轉,是指所緣的物件是什麼?再來是屬於貪念的部份,心很不寂靜的狀態,貪分所攝心不靜照,這是它的行相。障止為業,這是它的作用力。後面至尊仁波切做解釋,此中有三,一所緣,所緣的物件是什麼?掉舉所緣的物件是可愛悅意美好的對境,也就是指內心經常想起來、一直回想可愛悅意美好的對境。


第二個行相。掉舉心它作用的方式是什麼樣子?心不寂靜向外流散,掉舉的情況是心不寂靜,而且是心向外投射放射出去,是屬於貪念的類型的一部分,趣境愛相。當心投射放射到另外一個對境上,本身就是一種貪愛,這是屬於一種對於對境產生貪愛的一種行相。


再過來它的作用是什麼?就是掉舉產生的時候有什麼作用呢?《集論》裏談到障止為業。阻礙安止這是它的作用力,能障其心安住所緣。所謂安止是心要安住在所緣對境上,裏面有一個安住的部份,對安住的部份會造成障礙阻礙,這就是掉舉的部份。


於內所緣令心住時,由貪色聲等之掉舉,於境牽心令不自在,貪愛散亂。於內所緣令心住時,這是安止。安止的力量讓我們的內心安住在內在的所緣,所以令心安住於內在所緣,這是修安止的時候,已經達到這個樣子。不過就在這個時候,由貪色聲等之掉舉,這是指掉舉,是對色聲等等悅意美好對境貪念之心的一種類型,它的作用力就是於境牽心令不自在,牽心於境令內心不能自在,牽引我們的內心跑到別的對境去,因此心不能夠自由做主,把我們的內心牽引到貪念的對境,因此產生障礙。


掉舉對於安止形成什麼障礙,首先是心專一安住在所緣對境上,這是安止,不過在那個時候內心會想到其他的對境,色聲香味觸等等其他的對境,心會不由自主的跑到其他的色聲香味觸等等其他的對境上,不由自主的就散亂,這就是掉舉。掉舉的力量很大,內心的力量比較薄弱。內心不由自主,會被掉舉遷著鼻子走,本來內心安住在所緣對境上,之後,內心為什麼會跑到色聲等等其他對境上呢?把心牽過去的力量就稱為掉舉,所以牽引內心跑到別的地方去,此即稱為掉舉。


內心的貪念是非常奇怪的,當把一個人放在房裏的時候,他的心一直跑到外面去,想要到外面去,但是如果把他放到外面去逛逛街又一直想著要回來,不能一直安住在一個地方。到了山上的時候,心裏一直想著城市的一切,要到城市去。等到到了城市,心裏又一直想要到山上,內心的想法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沒有辦法專ㄧ安住在一個地方,就是坐在這個地方的時候,心始終想著別的地方,色聲香味觸等等。


當心安住在所緣的時候,為什麼心會跑到別的地方去(色聲香味觸等等的對境)?把它牽過去的力量就稱為掉舉。心沒有辦法在一個地方,在一個地方的時候又馬上跑到另一個地方,這是一種貪念之心的類型,由貪念之心來牽引內心,跑到別的地方去,所以掉舉是屬於貪念之心的一種類型,掉舉的這種情況(作用力),不僅僅是前面《集論》(陳那所著)提到的。


後面又引《後悔贊》(月官居士所著)如緣奢摩他,令心於彼住,進行奢摩他安住的時候令心於彼住,修安止的時候,心安住在所緣對境上。可是惑索令離彼,惑是指煩惱,因為煩惱的力量讓心就離開了,那就是貪繩牽趣境,即貪念的繩索牽引內心趨於其他的對境。《後悔贊》雲:如緣奢摩他,令心於彼住,這是講心已經安放在所緣對境之後,所發生的事情,惑索令離彼,煩惱的繩索會讓心離開對境。不過煩惱的類型非常的多,所以煩惱的索當然類型也很多,其中正式把我們的心遷離開所緣對境,跑到別的地方去是什麼呢?就是貪念,故說貪繩牽趣境,貪念的繩子把我們的內心綁住,然後牽到別的對境去,這裏即在說明並指出掉舉是屬於貪念的類型。


問:修奢摩他要緣第六意識內心的行相,前面說初學者最好先從淨行所緣開始,可是我們從廣論P351淨行所緣,除了第一個緣不淨觀的行相我們還可以想像,就說第六意識是可以想像不太乾淨、不太好看的東西之外,其他緣慈心、緣起、十八界等等,我們都想不出來,這樣說起來我們就只能去緣不淨觀,而且還有一個問題,通常我們對那個有恐懼,好像很難安住在上面,不像緣佛像這麼的歡喜,到底初學的人要怎樣去緣內心第六意識的行相,後去安止在上面,因為我們現在對所緣的行相都不清楚,到底要怎樣去產生一個內心的行相,如果淨行所緣,其他緣慈心、緣起等等,光聽這個解釋實在想不出任何一個行相,到底要怎樣產生一個行相,然後讓心安止在上面?而且即使是不淨觀我們會生起討厭的心,不太想安住在上面?


答:界差別的觀想主要是調伏傲慢之心,把界差別的內容好好的仔細在內心思惟,因為界差別的類型非常的繁多、複雜,所以把界差別仔細分析想一想,這個部分我也不知道,那個部分我也不知道,當然傲慢之心就容易調伏了。界差別裏面區分出來的項目、類型很多種,然後想一想這個部分細分的的意義我也不懂,那個部分細分的意義我也不懂,就會想到原來我的聰明智慧還有很多發展的空間呢!我還可以更加進步,這個也要學習,那個也要學習,這樣內心傲慢之心,當然就能夠降伏下來。


不過就傲慢之心降伏這個部份而言,可能界差別這部份的觀修對我們沒有那麼迫切須要,因為這裏界差別調伏傲慢之心,是指對於佛法義理博通而產生的傲慢之心,用界差別來調伏。因為把界差別想一想,發覺裏面還有很多不懂呢!但是現在就我們而言,博通佛法的義理的部分當然我們還沒有到達,所以博通義理產生的傲慢之心,我們就不是那樣的強烈,因為界差別是什麼我們都還不太知道呢!當然不可能博通義理,因此博通義理產生傲慢之心,對我們來講沒有那麼迫切須要去降伏它。


不過傲慢之心類型很多種,界差別主要是對博通義理產生傲慢之心。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傲慢之心,譬如財富產生的傲慢,身體健康、力氣等等產生的傲慢,名氣、權勢產生的傲慢,才華產生的傲慢等等,這個方面的傲慢之心的降伏應該要想一想,財富比我更多的還有很多人,身體健康、力氣比我更好的還有很多人,名氣地位比我更好的還有很多人,做事情才幹、能力比我好的還有很多人,這個人那個人都比我更好呢!這樣想一想自己的傲慢之心就很容易降伏的,所以傲慢之心的降伏看自己是哪一方面的傲慢之心,把這個方面更好的例子想一想,傲慢之心比較容易調伏。


剛剛傲慢之心有一種降伏的方式,就是想一想自己的毛病也是可以的,這也是一種可以用的方法,想一想,我也有這個毛病,也有那個毛病,這個想一想當然傲慢之心也容易調伏。


再過來是緣起的觀想,這個對治的是愚癡的毛病。但是緣起的觀想,細分的緣起很困難,仔細分析細分緣起的意義,跟空性當然有關係,細分的緣起是跟空性配合在一起,很靠近空性的意義,這個部份要思惟分析非常困難。(這個)如果不容易進行的話,還有粗分的緣起,如我們所接觸的社會、家庭、個人都有很多的痛苦、快樂,這些苦樂的原因是什麼?從何而來?因是什麼?緣是什麼?仔細分析看看有哪些項目?這個因緣中每一項又各自有它的因、它的緣,再分析分析,這樣來作一個廣大的分析,或者說現在所做的事情,未來會成熟出什麼果呢?仔細想一想做一個詳細的分析,如果這樣把因和緣詳細分析的話,內心聰明的能力會越來越強烈,這是緣起的觀想。如太過細分的緣起不能思惟,那分析一下粗分的緣起也是可以的,這樣會逐漸逐漸能夠對付愚癡的毛病。


慈心的觀修,慈心實際上真正是憤怒的反面,真正對治的力量是慈心,不過討論到慈心的觀修方式,正式的觀修,要產生一個十全十美的慈心、美好的慈心、完全性相圓滿的慈心,這種觀修方式一定要按照七因果教誡的慈心方式來作觀想,因為比起慈無量心還要更加殊勝呢!因為就慈無量心而言小乘也有。但是大乘產生慈心的觀想比起慈無量心還要更加殊勝,這部份慈心的觀修方式要修自他等換,還有因果七教誡裏的知母念恩報恩等等,經由這些觀修而產生慈心,這樣來觀修慈心就不是那麼容易做到,就有點困難了。但假設這個部份做不到,慈心要對付的是憤怒、生氣,如果要把憤怒、生氣降伏的話,前面談到的慈心方式那麼困難,《入行論》第六品也詳細講到,思惟的方式還有很多種,就是思惟憤怒本身有什麼過失?它為什麼不好?而且讓我產生憤怒是因為這些導致我痛苦傷害等等的對境,這些痛苦傷害它有許多好處呢!想一想自動自發可以高高興興去接受這些痛苦傷害,假設前面所談的慈心觀修方式不能做到,按照《入行論》裏面的思惟方式好好的想一想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呢!


例如對方來傷害我的時候,從佛法的方面來仔細分細一下,對方傷害的方式是在自主的情況下來作傷害的行為,還是不由自主的狀況下來作傷害的行為呢?把這個部份好好的思惟一下,心就比較容易忍受,這是安受法忍。而且對方受到的痛苦逼迫,在痛苦的逼迫下他完全不能忍受,他挑不起這個痛苦之故,可能有導致他自殺死亡的危險,現在他為了排除自己的痛苦,採用的手段方法,是來傷害於我,不過我就算受到他的傷害也沒有把我害死,可是他的痛苦卻能夠除去消滅,因為他除去這個痛苦之故,他不用走上自殺這條路,想一想他也非常可憐,假設他的痛苦沒有排除掉,他的內心像火一樣煎熬,最後他可能自殺死亡發生危險,那不是更加糟糕嗎?所以從這個角度想一想他自主而作嗎?不自主而作嗎?好好的分析想一想,自己的內心就比較容易忍受的。三種忍裏面,《入菩薩行論》每一項都講得非常詳細,安受痛苦之忍、安受法忍、還有損惱戒不作意忍,在《入菩薩行論》理每一項都詳細作說明。


不淨觀的觀想部份,是降伏我們的貪念之心,不淨觀的觀修,想的內容當然內心會產生恐懼害怕,這就是不淨觀的觀修目標達成了。因為內心產生害怕,當然不會產生貪念之心。貪念之心是看到對境、接觸到對境的時候,貪愛執著,因此一直想著我要擁有、要得到多麼的好,再三的去思惟想想,這是貪念之心。如果觀修不淨觀能夠達成的話,就它的反面,反面的話就是我能夠擁有它,跟它在一起根本就不願意,連想到我都害怕,想都不敢去想,就表示修不淨觀的目標已經達成了嘛!貪念之心沒有產生,這不是更加的好嗎!這應當是成效已經出現了。


有時候我們一般人的想法,總是覺得輪回之中貪念之心給我帶來很多的快樂呢!好像沒有貪念之心就不會給我帶來快樂,一般有這樣一個想法。當然貪念之心是給我們帶來一些快樂,說他絲毫沒有給我帶來快樂,那也不是,貪念之心好像也給我們帶來一些些快樂,不過實際的情況是貪念之心給我們帶來一些些快樂,但是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痛苦。貪念之心雖然帶來很多的痛苦,可是總是帶來一些快樂,對於這點我們沒有仔細分析,因此被它欺騙了,內心迷惑錯亂了,以為貪念之心給我帶來很多快樂,其實不是,不知道一點點的快樂其實形成很多的痛苦,對這點不瞭解。


與其如此,不如把這個小小的快樂也捨棄掉,那些更大的痛苦全部都沒有了,不是更加的好嗎?這樣的話還要更加的快樂呢!聖天提婆在《四百論》裏講了這麼一個例子:就是皮膚病發癢,癢的不得了的時候,抓抓抓覺得非常的快樂,因為皮膚病非常癢,去抓覺得非常的快樂,但是與其得到這種快樂,還不如一開始根本就沒有皮膚病,那不是更加大的快樂嗎?因為皮膚非常癢,抓它覺得非常快樂,因為想要得到這個快樂之故,發願我生一個皮膚病,然後我可以抓一抓帶來一種快樂,這不是大笨蛋嗎?應該是根本就沒有病,抓它的快樂也沒有,這應該是更加大的快樂嘛!應該是這個樣子。如果抓抓會給我帶來快樂,發願我長很多皮膚病,那這是一個笨蛋。


貪念之心給我們帶來快樂,其實它帶來很多的痛苦,這個快樂的基礎,安立在這個貪念之心上面,其實它也一樣會形成很多的痛苦,還不如一開始所帶來的快樂沒有,這個基礎貪念之心不存在,捨棄這個小小的快樂,讓這個基礎也不存在,貪念之心也沒有的話,那這個快樂還更加的大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