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35
雲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能夠看到無常、苦、空、無我的境界,四諦苦集滅道嘛,他就看到這些境界的真諦了,他就離開欲望,得入寂滅,並且對於內在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它的自相共相以及外在的分別、不分別相,他都能夠如實了知,而且自心常常得到“寂止”,就是安定嘛,清淨的心識狀態。於是“禪定解脫,三昧道果”都得到了,而且禪定得到的是正受解脫。不過這種聲聞,雖然是這樣子得了自覺聖的這種境界,但是他不離習氣,還不是完全無漏、徹底無漏,他證得了人我空,還沒有證得法我空。他還抓著他所證得的四諦、十二因緣這些方面的東西,雖然認識到人的分段生死是空的,他明白了,悟到了,但是他把悟
到的方法——四諦十二因緣抓著不放,認為四諦十二因緣這些悟的方法那是真實的,他又抓著法我執,他沒有達到法無我。所以他“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生死”,他只能離開分段生死,而不能了脫變易生死。
“得自覺聖樂”,他能夠得到他自己的解脫,所以這個叫“自覺聖差別相聲聞”,有這種境界的聲聞。聲聞是聽到佛的教導能夠修行覺悟的人,這種聲聞他只能了分段的生死。所謂分段生死,像我們這一輩子做人,下一輩子又做人,再下輩子還做人,這還是講修行好的總是在人道裏頭輪回。或者這一段是人,下一段是餓鬼,再一段他在地獄裏頭,再下一段在畜生裏頭,這叫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
聲聞乘證得的果是阿羅漢果,得了阿羅漢果他有漏的種子沒了,是無漏種子,但他一定要回心向大。我講的,他如果不回心向大,他是空城一座,寡人一個,他沒有眾生,他沒有眷屬,沒有佛國,沒有佛土。所以要回心向大。他回心向大了,他不是像我們一般的凡人輪回來投胎,他原來生死是了脫了的,了脫了以後,又來度眾生,那麼回心向大他就必然要發願啊,他發願,願裏頭就生一個身,這叫意生身,也叫變易身,他這個再到人間來,他投胎不是我們一般的眾生生死輪回的那個阿賴耶識種子,他是意生身來投胎。他意生身投胎之後了,我講了,他在人間畢竟習氣還沒有斷,他有陰隔,他對前世的東西也不大清楚瞭解了,所以他也抓著法不放,所以他的生死是變易生死,他如果不除掉法我執證得法身,他的變易生死是了不脫的。所以“不離習氣”,不能了脫變易生死,他只能得到“自覺聖樂住聲聞”,自己解脫的快樂,所以這種聲聞叫“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憫眾生及本願不作證。
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佛說大慧,還有種菩薩,這菩薩他也了脫了個人生死,所以叫得自覺聖差別樂住的菩薩摩訶薩。這個菩薩他跟前面的聲聞從名字來看好像差不多,但不一樣,他“非滅門樂”,不是說自己了脫了,住在自己了生死的境界,住在有餘涅槃裏快樂,他不這樣子,而是憐憫眾生,以他本來的誓願,度眾生的本願,他不願住寂滅門,他不證這個境界,他要離開這個境界,離開阿羅漢果的境界,他不要這個果,為什麼呢?他願力大,不以聲聞所證的這種境界為著,聲聞這種境界不能夠普度眾生,不能夠了變易生死。所以菩薩摩訶薩他不住在這種聲聞境界裏面,真正的菩薩不應修學聲聞得自覺聖樂的境界。
這個我們要正確理解,這是佛對大慧菩薩,對大乘菩薩來說的,比如說我們一般的出家人,他是聲聞身,受具足戒,也是修聲聞行,是不是就不行了呢?不是的,他只是一個過程,一個境界,但是畢竟出家人的聲聞進一步,他受菩薩戒,他還是要修菩薩行,還是要度眾生。特別是我們中土漢傳佛教,大乘菩薩多。這是一種聲聞,還有一種:
大慧,雲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
還有一種“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這種聲聞,你們看看唐譯本翻譯這個聲聞的名稱要流暢一點,意義明白一點。所謂“大種”,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嘛,所現的色相吧。“青黃赤白”是顏色,“堅濕暖動”是形色,也就是它的性質,地是堅的,水是濕的,火是暖的,風是動的,大種的性質就是堅濕暖動等壞不壞相。“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先勝”就是最勝子,先輩的最勝子,先賢先佛嘛,他們所說的經教,指這個意思。這些聲聞,他知道四大種,抓著四大種的形色啊,自相共相性質啊,認為是實有,認為這是萬事萬物的起因,這個是不對的。聽到先佛的教導,但是他還是抓著自性共性認為實有自性。這個看唐譯本說的就比較清楚了,唐譯本說:“如是等法非作者生,雖依教理,見自共相分別執著。”“非作者生”,就是說世界不是造物主創造的。雖然他知道四大種這些說法,但沒有依著先佛所說教理,他還執著,由這裏頭分出來自相共相,所以叫做“聲聞乘分別執著相”。
菩薩摩訶薩, 於彼應知應舍, 隨入法無我相, 滅人無我相見, 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大乘菩薩應該知道,這種境界應該除掉,不抓著法我執,也不抓著人我執,菩薩應知道舍離二種無我,漸次深入菩薩諸地。這個叫做“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文法是倒裝句,這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應該擺在“於彼起自性妄想”之後,再講“菩薩摩訶薩”,這個就通順了。實際上梵本是這樣。這裏是講兩種聲聞境界,總的講三乘的差別,兩種聲聞境界都是菩薩應舍的,不修學的。大菩薩他應該進一步超脫這兩種聲聞的境界。所以這樣我們就看到在淨除心識妄相,淨除自心現識的流住這個方面,《楞伽經》裏主張用菩薩的方法來淨除,而不要停留在聲聞的境界上,所以他講三乘差別。聲聞他淨除妄念確實是漸的,而不是頓的。菩薩淨除妄念要來得快一些。所以在講了漸頓,講了三種佛所教的淨除妄念的方法以後,馬上講三乘差別。
3.辨常不思議境
底下又談了一個問題,叫做“常不思議境”,辨別“常”和“不思議”的境界,“常”是一個名詞,“不思議”是一個名詞,要辨別這個常、不思議跟外道講常、不思議怎麼區別。因為上面講了聲聞那種境界,兩種的境界都不要,而且菩薩要學聖智的境界,自覺聖趣的境界,要到這種境界。這種自覺的聖趣境界有兩種德相,這兩種什麼德相呢?一個常,常住;一個是不思議。常、不思議可以說就是佛的境界裏頭,也就是我們的如來藏裏頭,自然而然體現的兩種德性。常住,不思議,我們如來藏就有這兩種德性,這在佛他是自然的清淨心、不空如來藏,自然而然地表現出這兩種德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及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這就是大慧問佛,世尊所說的常、不思議,這都是您所說的自覺聖趣境界裏頭的兩種德性,或者說是第一義境界裏頭的兩種德性。第一義境界前面講了,佛說七種境界嘛,都是第一義心嘛。所以佛說的這些東西,會不會同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一樣呢?外道也講有一種常不思議,這個常不思議還是有一種因緣而成的。實際上也就是問跟外道有什麼不同。底下佛就說這個問題。
(1)顯外道與小乘無常
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
佛說,我說的和外道所說的不同,為什麼呢?因為常和不思議是因自相而成,但是外道說不因為自相而成。
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複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
如果說常不思議不是自相成,那是什麼原因現出來常不思議呢?因為外道總是抓著一邊,無論是執有的外道還是執無的外道,或者斷邊的外道或者常邊的外道,他總是抓著一邊,總是有個第一因。我不是在前面講了嗎,萬事萬物它是無生的,沒有第一因,沒有個造物主,凡夫外道總是抓著一個第一因。那麼好,外道他也看到了無常,但既然是無常,他總還是有個相對的常,所以外道講的常是相對于無常的一個常,實際上他認為另外有一個常是無常的第一因,無常到底有常啊,外道講的常是這樣一個常。同樣,如果這個事情不可思議,那麼另外還有一個可思議,那麼不思議跟思議是相對的。所以外道講的東西總是相對的,他總是講第一因,總找那個相對的東西出來,所以它“不因自相成”,不曉得這個常、不思議呀都是無自性的,它沒有第一因的。但是你不這麼認為,你就會另外找一個原因,你另外找個原因,不是常就是斷了,不是同就是異了,不是有就是無了,種種妄見生啊。外道總是抓著第一因,總是抓著造物主為因,“由作者因相故常思議不成”。因此這個常不思議都是建立在有第一因上,不是因自相而成。其實你抓著一個第一因常不思議,那還是生滅法,有個造作者的因緣在那裏,怎麼能說常不思議呢。所以佛說,我們這個講常不思議同外道完全不是一回事,不一樣。佛的常不思議是自然而然的,無生的,沒有第一因的,離開兩邊的這種德性。
大慧, 我第一義常不思議, 第一義因相成, 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 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虛空, 涅槃滅盡故常。如是大慧, 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
釋迦牟尼佛說,我講的第一義常不思議是自相成就的,離一切有性無性。證得自覺之相,所以說它有相。第一義以般若智慧為因,所以說它有因。但它畢竟還是離了有性無性,是沒有第一因的。這好比什麼呢,像沒有造作的虛空,是涅槃滅盡定的境界,所以它常,所以它是不思議。這個是不同於外道講的常不思議的。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當修學。
所有的佛,他如如的證得都是這樣子的。所以這種從自覺聖智所得到的德行——常不思議,應當修學。這就把外道跟小乘他們講的常、講的不思議區別開了。
複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外道們所說的常不思議,常不是常住,不思議也不是真的不思議。“異相因故”,不是自相為因。“非自作因相力故”,也不是從修行上證得的。他說的常不思議,另外的有一個常不思議存在,剛才說了,看到有無常另外還有個常存在,看到有不思議另外還有個可思議存在,總是要找個第一因,找個造物主嘛。
複次大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
就是外道也看到這些無常的現象,但是他“思量計常”,另外計量推測,就妄想一個“常”出來,妄想有一個“不思議”出來。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 說彼常無因。
佛說,我也講無常,但是我講無常,它不是另外還有個常在那裏,我講無常是要就著無常修證為常,我這個常是跟無常離不開的,是一體的,不是無常之外還有一個常跟它相對。釋迦牟尼佛他的常樂我淨,是修證過來的。修四念處嘛,“觀身不淨”,他淨了;“觀受是苦”,他不苦,樂了;“觀心無常”,他常了;“觀法無我”,他我了。他這個常樂我淨,是從相對轉過來的。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個德性,我們講涅槃有三德,有四德。常樂我淨是講他的德性,般若、解脫、法身是講他的德相。這裏我稍微說一下。修到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就是觀。觀有別觀,有總觀,還有觀法,通過這些觀法修行,他可以常樂我淨。我們看到五蘊,身是色蘊,受是受蘊,心是想、行蘊,法是識蘊。觀身不淨實際就是把色蘊轉成淨了,色蘊它就解脫了,他不是色身了,成法身了;受、想、行蘊他樂了、常了,就解脫了;識蘊,是無所得,轉識成智了,就是般若。人無我、法無我也就是正智。法身、解脫、般若,這就是涅槃的三個德相,涅槃三德。
觀身不淨——淨——色蘊——法身
觀受是苦——樂——受蘊
觀心無常——常——想、行蘊
觀法無我——我——識蘊——般若
解脫所以佛講的涅槃,佛講的常,佛講的不思議,那跟外道講的完全是兩回事。我這樣講一下,對這一段更容易瞭解一些,另外下面講涅槃的時候也就容易懂了。
大慧,若複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
這就是說外道是抓著一個有啊無啊,玩這些概念遊戲嘛,如果外道認為另有一存在之因,成為常不思議,那他們所說的常不思議就好像是免角一樣是無稽之談,是空言妄想。“自因相非分”,就是無自因相。是個倒裝句。
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大慧,若複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這段實際上講諸佛所證的常不思議的境界,都是離開了能作所作,離開了有性無性,並且以離開了兩邊為相,以第一義的般若智為因。不同于外道相對於生滅無常而說有常。不同於外道看到外在的一切無常,就計量分別推測出另有一個常不思議。萬事萬物無常,沒有永恆性,不是說在沒有永恆性以外還有一個永恆性的亙古不變的東西在那裏。就在無常裏頭,觀心無常,懂得無常沒有自性,這就常。所以他就解脫了,不然的話就糾纏不清,老是在妄想裏生活。
複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佛說大慧,聲聞們害怕生死妄想之苦,而追求涅槃,但他們並不知道生死和涅槃的差別也是一種分別妄想心造,看不到它們的同一性。他們所求的涅槃境界是諸根斷滅,而非轉識成智。所以凡夫愚昧說佛法有三乘之別,說心量可以進入無所有的境界。執著外境,生死輪回。複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都是自心所顯現的,非有非無,離開有無兩邊的對待。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是愚癡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
一切法不生不滅,都是自心所現。比如說萬事萬物哪里來的?我們回答,沒有個來的,它不生不滅。這個認識就是離開了兩邊。你要是抓著還是有個來源,這個來源是所謂的上帝,是四大種,是有一個什麼東西,而且這個東西是常的,是不思議的,這就錯了。愚夫妄計,從無而有,從有而無,總是兩分別境嘛,不知道根身器界都是你的阿賴耶識變現的法。“身財建立”就是器世間,就是根身器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