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56 》




2009/10/20 10:15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在前邊這十方大梵天王同他這五百萬億眷屬來讚歎佛完了之後,「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大通智勝如來接受十方五百萬億大梵天王及十六位王子的請求,「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有人知道什麼叫「三轉十二行法輪」嗎?若有人知道,就替我講一講。本來在過去我也講過,不過這個名詞不同,所以我看看有沒有人懂?果修!怎麼樣講?她說什麼?哦!果先怎麼樣?第一轉叫什麼轉?第二轉叫什麼轉?第三轉叫什麼轉?果寧怎麼樣?他們講的,你不知道?果前怎麼樣?你還可以講比他們深一點嗎?You can point detail?你們都只知道這個?你們應該知道的,我教你們,也不知道;不應該知道的,我不教你們,也會知道!這個很奇怪的!你們應該知道的。果逸!什麼是苦?(此時電話鈴響)Telephone(電話)是苦,不要聽!果逸!你說什麼是苦?(弟子:不知道。)我說樂就是苦,你歡喜的就是苦!你歡喜發脾氣,這就是苦;你歡喜睡覺,這也是苦!


好了!現在我來講一講!三轉十二行,也叫十二行法輪。因為這三轉,是轉的是「苦、集、滅、道」。不錯!方才有幾個人講得差不多,沒有差十萬八千里。佛先講四諦法門,因為這四諦各轉了三次,三四一十二,共轉十二次,所以叫「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這是最初佛轉四諦法輪。每一位佛成佛,都先轉「四諦」法輪,然後轉「十二因緣」,再轉「六度」;這是佛成道轉法輪的次序。


第一轉叫「示轉」。示,是指示、告訴;就是告訴你這是「苦、集、滅、道」四種的相。告訴你「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個苦,它壓迫得你透不過來氣。好像你若歡喜發脾氣,這個脾氣就壓迫著你,覺得坐也不舒服、站也不舒服、走也不舒服、躺著也不舒服;這是拿發脾氣來比方,這就是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這是也是告訴你,說這種煩惱是集聚而成的,這是招感而來的。招感,譬如你在那兒,我這麼招手說你來啦!來啦!這麼一招手,就是「招」;感,我這一招手,你那兒就知道是叫你來。就是你有煩惱,好像招手似的,那外邊的煩惱就招來了;你本來自己有脾氣,外邊境界來了,就令你發了脾氣,這就是招感性。這個滅,是可以證得的,這就是可證性。這個道,是可以修行的,這就是可修性。


第二轉叫「勸轉」。勸,是勸化。就是勸化你「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說你應該不單要知道,而且還要去做去。你應該知道苦,就止苦。止苦、斷集、慕滅、修道,把這苦止住了。我們人想要止苦,第一就要沒有煩惱。你有煩惱,就有苦;沒有煩惱,這苦止了,集也斷了。慕滅,慕是羡慕,就說這個寂滅無為的法是好的、令人羡慕的。你應該修行,修行這個道。第一示轉,是告訴你這個法門;第二勸轉,是告訴你要修行,要照著去實行。


第三轉叫「證轉」。證,是證明、證得。說是「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我已經知道這苦,不復更知;這個集我已經斷了,不復更斷,你也應該斷;這個滅我已經證得,不復更證,你也應該證;這個道我已經修,不復更修,你也應該修的。三轉四諦法輪,這叫「三轉十二行法輪」。


「若沙門」︰沙門,是梵語,此云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出家人都叫「沙門」,沙門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說,我知道這是沙門的本份,所以天天我就拜佛、誦經、禮懺,或者拜經,我很勤力的,這我是「勤修戒定慧」了吧?不錯!「勤修戒定慧」是很容易的,只不過疲倦一點;就是你若勤修,就覺得有一點疲裷,總覺得是休息休息好。


這「勤修戒定慧」容易,但「息滅貪瞋癡」是不容易的。貪,說是我不貪錢,我不去攀緣。你不貪財,有的時候就會貪色;不貪色,就會貪食。這個錢是萬能的,無論什麼事情,有錢就可以做得到。你說:「那人若死了,有錢也買不活!」若死了,有錢也可以買得活。好像這個人犯死罪,說要槍斃,要以法律處罰他;但是你拿出幾百萬來給那個法官,有的法官一看這幾百萬,這個錢比生命是重要,於是就判你不死了。你看!錢能通神。那麼我也不貪它。好!你這個貪沒有,但是貪色。色,不一定說女人才叫「色」;凡是好顏色,這都叫「色」。或者你喜歡穿一件美麗的衣服,這也是色;或者你願意把你自己修飾得很美觀的,這也是色;戴一頂好帽子,也是色;穿一套好衣服,這都是屬於色的,這是衣。說,這個色我不貪了!但是你不貪色,會貪食。吃的時候,總覺得:吃一點有營養的東西最好了!這個東西有營養,吃一口不夠,我一定要吃多一點;甚至於吃完了飯,還要找一點有營養的維他命來吃一吃;這都是屬於貪。


你對於衣食和一切的環境方面,所謂「眼觀聲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才叫沒有貪了。眼睛看聲色,心裏也沒有;耳聽塵事,心裏也不知道。對於吃東西、穿衣服要這樣:「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未穿一縷紗。」說當然了!我一天吃飯,我當然吃很多粒米,怎麼就只一粒米呢?我們不是釋迦牟尼佛,佛在雪山只吃一麻一麥,我當然沒吃一粒米,因為吃了很多粒。你這個算數,是還比我算得好!你知道不僅僅吃一粒米,一天到晚穿衣服,也沒有穿一條線。說當然啦!那個線都織成布,不是一條線了,當然沒穿一條線!這個數學,你也算得不錯!我這個數,不是像你那麼算法!我是一條線也沒有,不要說多,連一條線也沒穿過;不是說穿得多,當然不是一條線了!你吃飯,連一粒米也沒有吃;吃只是吃,但是也沒吃一粒米。說「怎麼?這豈不是打妄語嗎?」所以我有幾個徒弟學會打妄語,都跟著師父學的。師父盡這麼講話,所以徒弟也就跟著學會了!


這個怎麼樣子呢?「未吃一粒米,未穿一縷妙」,這是因為你心不在飲食之間,不是在吃飯、穿衣服上用功夫,要吃而未吃、穿而未穿。說那這個法門不錯!我出去殺幾個人,我也殺而未殺;我出去偷一些個東西,這也是盜而未盜!但是你若真能看得破、放得下,你就殺人也沒有殺,因為你不是志在去殺人。這個道理講,越講相離得越遠,人越不明白;就是個「無心」。你無心,就沒有罪。你能以無心,你可以殺人,也可以偷盜的;但是你去偷盜,問一問你自己,是不是你有這麼一個心想要去偷盜?你若有這個心想去偷盜,那就犯罪了!你若有這個心想要去殺人,那也是犯罪了!你若沒有這個心,吃飯、穿衣服也是這樣子;你沒有心來吃飯、沒有心來穿衣服,所以吃得好不好也不知道。不是不知道,就是不著住到這上頭;穿衣服也不是不知道,也是不著住;這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未穿一縷紗」。說,「啊!法師!你講這個道理,始終我也不明白。」當然你不明白!你若明白,你也可以來講經了!說那我也講經!你也講經,但是也沒明白這個道理;你等你明白那時候,你也可以這麼講了。這是在禪宗所講的道理,就是要我們離一切執著;所以沙門要息滅貪瞋癡。


這個「瞋」,也很不容易的。本來我發願,說是我不發脾氣了!我聽師父的話了,我孝順師父了,但是不知不覺的,這個脾氣就又拱出來、又鑽出來了!就好像老鼠在老鼠洞裏的時候,你也看不見;這老鼠跑出來了,從什麼地方跑出來而有了老鼠?那個脾氣,就是個老鼠!那也就是這個「瞋」。那個老鼠,就在你那個「無影洞」裏頭住著呢!住到你那個無影的洞,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跑出來了!癡,是愚癡,就是盡做糊塗事,不做明白事;明明知道這個事情是不對的、不合法的,一定要去做去,這就叫愚癡了。沙門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沙門」的意思。


「婆羅門」︰婆羅門是古印度的一種外道。現在在印度的佛教裏邊,也有這種的外道;他穿的衣服像個出家人,好像有一些個也穿黃衣服,但是他們所行的就是外道法。在相上看著是比丘,心裏頭,他所行的道,不是比丘。好像前幾個禮拜,報紙上報說,有七、八個和尚被警察抓去,放到監獄裏,就是那一類的。穿著黃衣服,在街上又打鑼,打鼓,又和人要錢,這一類的多數是嬉皮做的。他因為做嬉皮,沒有法子有錢買,現在他們做個假和尚,去各處化緣,各處向人家說他們是出家人。這就是婆羅門。


婆羅門,是梵語,翻譯為「淨裔」。(一弟子哈哈笑)你笑什麼?你不要也穿著出家人的衣服,心裏盡打嬉皮的妄想!這嬉皮的習氣還不放下!淨裔,就是「修清淨行的」。但是現在的婆羅門,他就連清淨行也不修了;他修的什麼行呢?修的是混濁的行。混濁,就是什麼邋遢、他做什麼,什麼不乾淨、他做什麼。因為時間一久了,無論什麼裏頭,都有假的;所以婆羅門雖然本來叫「清淨」,現在就變成污濁,不清淨了!這種的婆羅門,在中國來講,就是道教;所以在中國,道教叫「三清門下」;三清,就是「上清、太清、玉清」這三清。


「若天、魔、梵」︰或者天人。修五戒、十善的人,就生到天上去,這叫「天」。你們知不知道「魔」是什麼意思?我以前講過,不知道你們忘了沒忘?有誰記得,就說來看看。又要叫名字才講?是誰答覆的?他說是什麼?殺什麼?殺眾生?佛是度眾生的,魔就是殺眾生的,說:「你度、我就殺,你度、我就殺。」不錯了!是個殺者。我講經都沒有白講,還有人可以記得。梵,是大梵天,也是那個修清淨梵行的。「及餘世間所不能轉」︰以及其餘的世間所不能轉;沙門、波羅門、天、魔、梵,以及種種的外道師,都不能轉這四諦法;所以這唯有佛才能轉這四諦法輪。「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唯有佛才有這種方便,所說的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法門。這四諦法門,又有「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滅法忍、滅法智、道法忍、道法智」,有八忍八智;八忍八智,所以成「十六心」。


2.次說因緣法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佛又廣說十二因緣的法,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順生門」,眾生順著它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還有「還滅門」,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沒有無明了,也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沒有識,就沒有名色;沒有名色,就沒有六入;沒有六入,也就沒有觸;沒有觸,就沒有受;沒有受,就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取;沒有取,也就沒有有;沒有有,就也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憂、悲、苦、惱都沒有了!


順生門,順著生出來的;還滅門,就它又回來、沒有了;這是緣覺所修的十二因緣法。聲聞所修的是四諦法,這是佛最初三轉四諦法輪;第二次,轉十二因緣法輪。


有人說:「這十二因緣,我聽了很多次也不明白,現在唸得這麼快,我更不明白了!」這個「十二因緣」,講多少次,你也不會真明白的。那麼講它幹什麼呢?講,叫你知道多一點,你好依照這個法修行。你若真明白了,那一定要證四果阿羅漢;沒有開悟之前,不會明白的。所以你不要對這個問題來憂愁,你只要研究這個問題,「無明緣行,行緣識」這麼去追究去;你豁然開悟了,那時候你就明白了!


2.聞法得道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現在釋迦牟尼佛是敘述這〈化城喻品〉,所以把這個遠因敘述出來;遠因,就是過去的因。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大通智勝如來為天上五百萬億大梵天王,和這十六王子,以及百千萬億這一切恒河沙的眾生,說四諦法,三轉十二行法輪;然後又為緣覺說十二因緣法的時候。當時在大眾中,「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有六百萬億那由他的人,以不受一切法故。受,是接受,也就是領受;不受,是不接受,或者不領受。若不接受這一切法,又怎麼能明白一切法呢?這個「不受一切法」,是不受一切的惡法,不是不受一切的善法。


好像舍利弗的舅父,那個大膝氏,他和佛立論,說以「不受」為宗。佛就問他說:「那你還受你『不受』」這個『見』嗎?」這個大膝氏一想,根本他立這個宗,就是一個「見」,不能說沒有「見」。如果說連這個「見」都不受,那他宗也倒了,沒有宗了;若說他受這個「見」,他以「不受」為宗,現在他受了,這是失敗了!這個失敗,不是就這麼隨隨便便說,我和你辯論,沒有辯論贏了,這就算了。


他和佛在沒立論以前,已經就有一個條件:「我如果和你辯論,我輸的時候,我就把我這個頭割下來給你。如果釋迦牟尼佛你輸了,你就把我的外甥舍利弗交給我,我帶他回去,不跟著你出家了!」佛說:「可以的,你就立宗吧!」他就立這麼個宗,以「不受」為宗。在他一來的時候,已經想這是百戰百勝,絕對不會輸;就是釋迦牟尼佛無論你說善法、惡法,說正法、邪法,我完全不接受你所說的道理,你說什麼,我也不信,我就裝聾做啞,活像聾子似的,不給你聽!他想這個計劃、這個方法,是最好了!你說什麼我也不聽,我也不接受你所說的道理,當然你就沒有法子說動我了。


那麼釋迦牟尼佛沒有說第二句,就問他一句:「你不聽、不接受可以的,但你立宗的『見』,你還受不受呢?」他沒話講了,於是就輸了;你說怎麼樣啊?他就放賴了!不承認他以前所立的條件、所簽的這種合同,sign the paper,他說這個 not legal(不合法),不算!他就跑了!那時候也沒有汽車、也沒有飛機,也沒有騎一匹馬來,自己把兩條腿,說:「你快跑!快跑!」這兩條腿很聽他的話,就跑得很快的,是接受他這個「受」。


跑出大約有兩三米、兩三 mile(哩)這麼遠,他一想:「我是個男人哪!我為什麼和釋迦牟尼佛立這個論呢?立這個條約,我說是我若輸了,我就要把頭割下來,交給釋迦牟尼佛。現在我怎麼可以跑呢?我不是個女人嘛!」這女人說話可以不算──不!我們現在的女人,說了話都算的,因為現在的女人,都學變成男人了。我是講以前的女人,她隨說就隨改,反反覆覆的。他自己不願意做女人,不像我們這果護說他自己以前是個比丘尼;硬往自己的身上貼膏藥。不論你是比丘尼、是比丘,現在你都要做一個大丈夫的事!


這個大膝氏這樣一想,還要回去和釋迦牟尼佛完成這個條件!我回去殺我自己頭了!於是很英雄的就跑回來,見著釋迦牟尼佛,就說:「釋迦牟尼佛!我對你是五體投地了!我很佩服你。我承認自己輸了!現在我請你給我一把刀。」釋迦牟尼佛說:「你要一把刀幹什麼?是不是想要殺佛呀?」他說:「不是!我這回要殺我自己!」釋迦牟尼佛說:「你為什麼要殺你自己呢?」他說:「我和佛定的條件,我輸了,要把頭給釋迦牟尼佛。現在我輸了,當然我是個男子漢大丈夫,我說話要照我的話做去的。」


釋迦牟尼佛說:「你真愚癡!你學了十八年外道的典藉,《四吠陀典》這四種的論,你為什麼學得這麼愚癡呀?」他說:「什麼!我怎麼愚癡啊?」「你輸了,我不承認你這個條件,你不需要自己斬頭給我了!」這個大膝氏一聽,佛真是慈悲啊!佛的確和人不同。好啦!我現在既然頭保留下來了,我可以就把它布施出去。布施給誰呢?「我這個身體現在也就獻給佛啦!佛你叫我怎麼樣子,我就怎麼樣子!」於是他也出家了。想去找他的外甥,不叫他外甥出家,現在他自己也出家了。這是他以「不受」為宗。


現在這「不受一切法」,就是不受一切惡法;所以「而於諸漏,心得解脫」︰他對諸漏,得到解脫了。什麼叫「漏」?你若知道什麼叫「漏」,你就應該先知道什麼是「不漏」;你若知道什麼是「不漏」,你就知道什麼是「漏」了。我現在就拿這個茶杯,舉出一個比喻來。你看這個茶杯現在漏不漏?現在不漏,所以可以裝茶水;要是漏了,這茶水就沒法子裝了。


我們這個身體,是有漏?還是沒有漏呢?這個身體沒有這個茶杯有用。這身體有個無底的坑,你今天把它填滿了,明天又空了,又要填;明天填滿了,後天又空了,它總有所漏。往表面上說,這個大、小便是漏,為什麼呢?你保存不住嘛!你有窟窿嘛!有窟窿,所以就有漏!說「九孔常流不淨」,這都是漏。眼睛裏就有眼水、有眼眵,耳朵裏就有耳垢、耳屎,也是漏;鼻子有鼻涕,這也是個漏;口裏有口水,這也是漏。這個漏,是普通的漏,還不要緊;最大的漏,是什麼漏?你所不知道的,就是「貪、瞋、癡」這個漏。「貪、瞋、癡、慢、疑」這種漏,不容易填滿。


你這個「貪」的漏,你得到一點,還想得多一點;得多一點,又想更多一點;這貪而無厭。瞋,你貪,若得著了,也是不知足;得不著,就生了煩惱、動了無明了;動了無明,就和愚癡去歸夥了,就盡做一些個愚癡的事情。世間人為什麼做愚癡的事情?就因為他有瞋心。瞋心從什麼地方來?從貪心那兒來的;貪、瞋、癡這三毒,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漏。


你若能沒有貪瞋癡,就是沒有漏了;再沒有煩惱、沒有無明,這也是沒有漏了。好像那有修養的人,無論你罵他,他也不發脾氣,打他,他也不發脾氣;不是他沒有脾氣,他是不用這個脾氣。脾氣,誰都會有的;不單人,菩薩都有脾氣、都有無明。等覺的菩薩再往上 一升 ,就是妙覺菩薩了;在等覺的菩薩,還有一分的脾氣,一分就好像一根頭髮這麼多。他若把這一根頭髮的無明也破了,就成佛了;但是他因為沒有破這無明,所以還沒有成佛。破無明,就有個「壞」的意思,叫「無明壞了」。我講經和人講的不同,我說不要壞;你破了無明,那也是破,你把它變過來,變成智慧。「無明」就是智慧的一個根源,也就是個根本的愚癡;你若變,變成有般若的智慧了,就沒有無明;般若智慧,就是從無明變過來的。


所以這個諸漏,往少了說,有貪瞋癡這三種;往多了說,有八萬四千那麼多。總而言之,這個「漏」就是我們人的「煩惱」。你有一分的煩惱,就有一分的漏;你有十分的煩惱,就有十分漏;有百分的煩惱、千分的煩惱、萬分的煩惱,就有那麼多的漏。所以現在想要沒有漏,很簡單,就是不發脾氣、沒有煩惱。說那很容易!很容易?你可做不到!你會,就是容易;不會,就是很難。這個煩惱,本來人人都知道它不好,但是人人都想拿著它來當飯吃;一天不生煩惱,就好像一天沒有吃飯似的,餓得不得了。這個煩惱生出來,好像吃飽了飯,什麼都不想了,也不想家、也不想國、也不想自己身體如何如何了!所以我常常這樣講,拿著煩惱當飯來吃,吃一頓又一頓。一天到晚,在家裏,吃家裏的煩惱;在學校裏,吃學校的煩惱;在社會上,吃社會的煩惱;在國裏,吃國的煩惱;在這個世界上,就吃世界的煩惱。做什麼事情,就有什麼煩惱;有什麼煩惱,就放不下什麼。放一年放不下、十年放不下,到一百年,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也要放下了!這個時候,自己想一想,煩惱還沒有吃飽,等來生再吃;他來生,又以煩惱做自己的飲食,這就是「漏」。


於諸漏心得解脫,身還沒得解脫;身得解脫,心又沒得解脫。現在說「心解脫」,沒有說「身解脫」,因為他還有個身體,怎麼會得到解脫呢?心得解脫,他無心了,沒有心了──可不是像比干,心被紂王給挖出去了,他還去問人。這「無心」是沒有煩惱心了,你若沒有煩惱心,那就是得解脫了嘛!什麼是得解脫?就是沒有煩惱了。四祖去見三祖時,三祖問:「你來幹什麼?」「我求解脫啊!求祖師你幫我解脫。」三祖說:「誰綁著你了?」就問這一句話,四祖豁然開悟了︰「哦!我是自由自在的,沒有人綁著我啊!既然沒有人綁著我,我又為什麼又要找解脫呢?」於是他大徹大悟了。


這個心得解脫,是心裏沒有煩惱了,就沒有那貪瞋癡了。說這個我辦不到!你若辦到,你也解脫了!就因為你辦不到,所以現在你得不到解脫;身也得不到解脫,心也得不到解脫。


「皆得深妙禪定」︰這「深妙禪定」是要得嗎?怎麼樣得法呢?《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既然無智,所以無得;若有智,就有得了!為什麼現在說「皆得深妙禪定」?就因為有了智慧。怎麼樣會有智慧呢?沒有無明嘛!沒有煩惱,就有了智慧了。說那我把煩惱撇到一邊上去,把智慧拿回來!那不單沒有煩惱,連智慧也沒有了。煩惱就是智慧,你不會用,它就變成煩惱;你會用,它就是智慧。所以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這樣子。你在這個煩惱上,你若能覺悟這煩惱,變煩惱作菩提;就在這個生死上,就是涅槃。不是離開生死,另外有個涅槃;也不是離開煩惱,另外有一個菩提。


以前我講《六祖壇經》,不說過佛馱、耶舍?達摩祖師那兩個徒弟和遠公大師說:「手做拳,拳做手,這快不快?」遠公說:「很快的!」他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是這樣快!」遠公大師言下就開悟了:「哦!菩提、煩惱原來沒有分別!菩提就是煩惱,煩惱即菩提。」所以你不要以為煩惱離著菩提有十萬八千里,也不要以為生死離著涅槃也有十萬八千里,沒有的,當下就是!


這個「深妙禪定」,是要你斷無明,變無明為智慧。深,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深」;妙,是微妙,甚深又微妙的禪定。這種禪定的功夫,是自性自悟、自性自度、自修自了,所以不要向外馳求;我們的本地風光、本有的智慧,都是在每一個人自性裏邊,沒有在外邊。所謂「禪定」,就是得到靜慮的好處;禪,是梵語,稱為「禪那」,此云「靜慮」,又叫「思惟修」。這種的功夫,要你躬行實踐,自己去修行。


得到深妙禪定,才具足「三明六通」:這三明,這一次再講,就講七次了;從我一開始給你們講經到現在,我記得是六次。你們,我相信一個人也沒有記得是多少次;我一猜就會猜著,因為我知道你們都是入了禪定三昧了,不知道多少次。並不是不識數,而是認為這個不需要記;就是考試的時候,也是 open book test (打開本子考試),所以不需要記。那麼 open book test ,現在或者不 open book test,給你們 close book test(不看本子考試);但是這 close book 沒有 test


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果前!還有一明是什麼?(弟子︰想不起來。)果逸!想得起來嗎?(弟子︰過去明是宿命通,現代明是漏盡,未來明是天眼。)這果逸在那個地方,她什麼也不做,也不做工,所以她能想起來。這果前一天盡做很多工,所以把佛法都忘了。有「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天眼明,是有天眼通,又叫「天眼明」;為什麼叫個「明」呢?因為他能見一切相,所以叫「明」。宿命明,就是過去世他知道了;不單知道一生的事情,過去生生世世都明白了!哪一生做過菩薩,他都知道:「喔!我曾經行過菩薩道,在某某地方教化眾生。那麼我過去行過菩薩道,現在還要行菩薩道啊!」於是過去發願教化眾生,現在發願又教化眾生。在這兒一打坐的時候,知道「我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出家了,和舍利佛是師兄弟呀!」所以現在一想:「我師兄還是生生世世出家做比丘,我也生生世世願意出家做和尚。你往前跑,我也不能往後退!」這宿命明又一想:「哦!我過去生中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我就去給釋迦牟尼佛叩過頭。我那時候聽釋迦牟尼佛講過經,所以現在我很聰明,什麼經一看,我就明白了;甚至於我不明白的地方,晚上作夢,我也就懂了!」


有人告訴我說:「那一句『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毋以復』,這是過去我說的話呀!」他又想起來:「我說過這麼兩句話,所以現在我對這兩句話的印象特別深。」「鳳鳥不至,河不出圖」,這是孔子說的;說這個鳳鳥也不來了,那河也不出河圖洛書了。河,是黃河;圖,以前伏羲氏不是有「河圖、洛書」?有個大龜背著一個圖出來?在《易經》上有。「吾毋以復」,我的工作不做了!我休息了!retired(退休)!也不管世間事了。那麼這是一個宿命明。


有的又想起了,「哦!我過去生中是個土匪,盡去搶人;現在我要改過遷善了,要做好事了!」這對宿命明也有好處。又有的人想起來了,「哦!真是奇怪得很!我以前豬、狗、貓,什麼都做過!我做貓的時候,就會上樹;做狗的時候,就會守門口;做豬的時候,只願意吃好東西!這真奇怪!」就好像誌公講的,「古古怪、怪怪古」那一樣的,都知道了!所以果前他發願,願意做畜生去教化畜生;一看這個願的時候,好像他願意做畜生。不但他做過畜生,相信哪一個人都從這個道路上來過;不過走過這條路,你忘了而已。沒有得到宿命明,所以就以為自己是了不起;實際上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沒有分別。


漏盡明,就是把這一切的毛病習氣都沒有了,漏盡了;最主要的是你有定力,有定力就會無漏了。有漏,就有地獄的因,有餓鬼的因、有畜生的因,你除非無漏了;你若無漏了,這地獄門也關上了,餓鬼路也斷絕了,畜生那個門也關上了!若無漏,處處都無漏;你若這兒有漏,處處都有漏,哪個地方都等著你,那個畜生道裏就等著:「喂!喂!到我們這兒來!」


六通,就是六種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若得到這六種神通,就可以遂心如意,變化無窮。天眼通,我們人得這個天眼通是不容易的。一般人來講,要修五百個大劫,才能得到這六種神通;如果你宿根深厚,就是前生種的善根很多,又遇著有善知識教你一種特別的法門,你也可以不經過五百個大劫,就得到這六種神通。


我們人人修道,為什麼不得到這個神通?就因為所修的功德沒有所造的罪孽多。所造的罪孽多過功德,所以不單不能得到這六種神通,而且你就是得到了,也會失去的。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可以算一算,由早晨到晚間,你所起的妄念多、是正念多?你打的妄想多、是修道的念頭多?你這麼一算就知道。你打的妄想,若多過你修道的正念,那也就證明你造的罪孽比你所立的功多;如果你這一天到晚,也沒有打過妄想,就是一心修道,那你就功德多過罪孽了!這個地方是很要緊的。有的人一修,就得五眼六通了,他就是因為打的妄想少,修行的正念專一了、多了,所以他就得到五眼了。


現在我們佛教講堂有很多人就快要得到五眼了,為什麼?因為他修四十二手。這個〈千手千眼法〉,就是令你增加你的眼睛、增加你的手;因為你這兩個眼睛不夠用,要長多一些個眼睛。這不是講笑話!所以你在這兒雖然打坐,外邊什麼事情你都知道。這是不是妄想呢?這在凡夫來講,就不是妄想;若是在菩薩來講,這還是妄想!在凡夫是妄想,在鬼道裏就不是妄想;那叫什麼想?那叫「壞想」,鬼道盡想壞主意。好像打坐,你在這兒一靜坐,就到外邊去了;這在凡夫,不叫妄想;在羅漢裏邊,這又叫「妄想」。羅漢應該常常在定中;你就在定中,也不去各處管閒事,不跑到外邊去看看什麼地方是什麼情形?不管這些閒事。在阿羅漢,他的妄想,是有一種「餘習」沒斷,就是多生多劫的習氣沒有斷。那麼在凡夫不是妄想,在羅漢就叫妄想;在羅漢不是妄想,在菩薩又叫妄想了。所以你不要以為妄想都是妄想,妄想也有種種的不同。在菩薩以為不是妄想,在佛的境界來說,那又是妄想!所以好像我教你們學佛法,在你們自己以為這大約是得了定了吧?認為不是妄想;在我來看,其實你們還是妄想!這是很不容易分析的,但是你若明白了,也就很容易的。


這天眼通,能見一切諸天的天人,舉動行為都看得見;不單看得見天上,人間也都看得見。天耳通,你單單有天眼通,只能看得見;天人說話,你聽不見,你只看他嘴動彈,不知道說什麼。你得了天耳通,他那兒說話,你就能聽到了!喔!他原來說:「這個孩子是個好孩子!他現在修道,可以到天上來了!」你聽見這麼讚歎你了。又說,「哦!這是個善男子,他現在因為皈依三寶,參禪打坐,現在都有多少誠心了!」他互相來讚歎你,說這是誰誰誰的徒弟。你得天耳通了,你就會聽見了!


你得到宿命通,每一個人前生是做什麼的,是姓張、是姓李、是姓王?在哪個地方怎麼樣子情形?你也都知道了。哦!我現在遇著的人,在五百個大劫以前,他好像是我的父親似的;那一個人,五百個大劫以前,就是我母親;那一個人是我哥哥、那一個人是我弟弟,那一個人,在五百個大劫以前,和我有什麼關係!都知道了!這是舉一個比喻。或者五百年以前是怎麼回事?五百年或者五仟年、五百個大劫,看你功夫深淺,都可以知道了。那麼這知道了,「哦!這個人是我的親戚,那個人是我朋友,那個人是我的子女或者太太,這要想法子來度他!這過去生和我是眷屬,無論他今生如何,我要發願把他度得開悟了!」這是宿命通的關係。


他心通,很奇怪的,你心裏沒說出的話,他就知道了,他知道別人現在打什麼妄想。那個人想他小孩子,對他那個小孩子那麼樣放不下;那個人就想他媽媽了,說他媽媽現在身體不太好,他放不下了;那個人就想他的妹妹,想度一度妹妹,不知道她會不會信佛呢?那個人又想去度他媽媽,那個人就想去度他爸爸。你看!這眾生的境界,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妄想;打什麼妄想,你都知道了!可是你切記不要告訴他,你知道他現在打什麼妄想了!你若對他一講,他以後再也不敢見你了;為什麼?怕你知道他的祕密,怕他所行所做。你要對他說:「喂!我現在知道你打妄想,你到西天去了!我現在知道你打妄想到紐約去了!」不要講這個玄妙的話!你就知道,也好像不知道似的,沒有這回事;那麼他以後再打什麼妄想,你都知道。你們懂嗎?所以不要以為得到他心通了,人家心裏打個什麼妄想,就對人說:「喔!我知道你打什麼妄想。」不要這麼樣子!


漏盡通,就把一切的習氣都沒有了。神足通,就有一切神通變化。你在這地方,本來你在這地方坐著,你可以到紐約去玩一玩、你可以到洛杉磯去看看。那個洛杉磯怎麼樣情形,你一看就知道,隨時,你一秒鐘都不需要就可以回來,一秒鐘都不須要就可以去。你看!比坐火箭都快!但是你要得到才算,得不到,那是辦不到的。


這是六種神通,妙用無窮;所以有的人修道,很歡喜要得到六種神通的。可是你沒得著,以為很好;你得到之後,也有很多麻煩的事情。真的啊!你得到之後,一看,啊!這個人現在我要去救他去了,這個時候到啦!我要想法子去度他!若不度,就錯過機會了;若度他,就要有 too much job(太多工作),很多的 work(工作)。所以得到六種神通的,就又一想:唉呀!這太多的事情了!我現在想要打坐,時間都不夠了!總有很多事情要辦,一天到晚都辦不完!你們現在沒有得到六通的時候,覺得很忙;得到之後,更忙了!那我莫如就不得了!不得也不錯;不過,修行這是必經之路,人人都要得六種神通,才可以教化眾生,所以你不要怕工作多。工作多,你成功,你的功德也多;你若工作少,你的功德也少。忙一點,總比躺著睡覺好一點;所以你修道的人,不要怕麻煩、不要怕忙、不要怕眾生難度。眾生越難度,你越要度他;看這個眾生,你對他講什麼也不聽,你越對他講多一點,不要怕麻煩!


「具八解脫」:就是有八種解脫。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裏邊還執著這種形礙,但是修「九想觀」的定,而得到解脫了。若是還有什麼執著,那就是沒有定力了!你若解脫,就是定力勝過那種執著力了,這都是講的一種定。這八種解脫,你首先要有定力。你有定力,就有解脫;沒有定力,就解脫不了。解脫不了,怎麼樣?就是又綁住了。誰綁著你呢?你自己綁著自己。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裏邊沒有這種形礙可執著了;沒有這種色執可執著了,也就沒有這種的欲念可執著了。但是在外邊,還是有色想;你內裏頭雖然空了,外邊來了境界,你還空不了。好像這個人平時一點欲心也不生,沒有一種貪心、瞋心、癡心,什麼心都沒有,這叫「內無色想」,內裏清清淨淨,明明了了,常常這樣子;這是在沒有外境界來擾亂你,你是這樣子。一有了外境界來擾亂你,你就跟著境界跑了!跟著境界跑,這就沒有得到解脫;沒有得到解脫,也就是你定力不具足。你見著這種境界,你還要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你不要跟著境界轉。見著人多一點,也就心裏覺得很麻煩了:唉!莫如我自己住到山上去,誰也不見,你說那多好?我一天餓了就吃、睏了就睡,願意打坐就打坐,願意念經就念經,比和這一些個人接觸好得多嘛!這一想,這就沒有解脫了!他以為這是解脫了,實際上這就是著住了,被這個境界所轉了。你若不被境界轉,是怎麼樣呢?「見事省事出世間」,見著什麼事情,都覺悟,這就是解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