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29

分類:法相宗
2012/10/18 08:43

大慧,彼外道有三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去未來現在,有種種相,本已成事。相承想地,自見過習氣,作如是


講三緣合生的外道,他根據他自己的理論,“所作方便因果自相”,他又作修道的方便,並且認為由他的修法,他可以由覺生慧,由想生地,但這都是由習氣生成的見地,有種種過失。因為這裏頭牽扯到勝論派修法的一些內容,就不詳細說了。大意是這樣,


如是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曲迷醉,智妄一切智


眾生被這些惡見吞噬了,被這些惡見影響了,也就是說,眾生的心識被這些惡見污染了,“邪曲迷醉”嘛。而且這些外道“無智妄稱一切智說。”他們還認為他是最高明的說法。這一段是說明妄想見,五法裏頭講的妄想。五法就是:相、名、妄想(分別)、正智,如如(真如)嘛,我們這一段說五法的第三法,妄想、妄見,也就是講種種分別。分別來,分別去,不是常就是斷,常見斷見,總離不開這兩邊。只要一分別了,不是常就是斷。我們自己可以體驗一下,如果沒有證悟,沒有得道,基本上不是常就是斷,我們自己是這樣,你看別人的見解,你看他的境界,如果不是登地菩薩,他都是凡夫的心識狀態,不外乎七種境界,不是集自性就是性自性、相自性,或者因自性,這七種自性都是常見斷見,要到了六地菩薩以後,不是講了見境界嗎,才能把常見斷見斷掉。到超二見境界,得九地十地的菩薩才行。這是講妄見。


(三)明正智及如如


下面這一段講五法的正智及如如。


1.正智


大慧,若複餘沙、婆羅門離自性,浮雲火婆城,生。幻炎、水月及外心。妄想虛偽,不離自心。


這是講正智。如果前面是破邪見的話,這一段是顯正智,講正智講如如都是顯正。怎麼樣顯正破邪見呢?佛告訴大慧,假設這些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觀一切法無自性,就是見離自性。一切法無自性,看這些法就好像浮雲,像旋火輪,像海市蜃樓的揵闥婆城,看無生,如幻炎,如水中月以及夢。看萬法都是如幻夢,如空花,都是不真實的,都是“內外心現”。你看到的外境是你心裏頭現出來的,你自己心裏想的,意識的發動也是你的自心所表現的,所以是“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妄想就是無明,無始的無明和種種虛假的東西都不離自心,離不開你自己的心。


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受用。


造成妄想的因和緣滅盡了,就能夠離開妄想,離開能說什麼和所說什麼,離開你能看到什麼和所看到什麼,離開了這些東西。斷分別因,滅妄想源,那你就可以離開妄想,離開能說所說、能觀所觀,也離開了受用。“受用”,我們的根身、器界,根身就是自受用,因為我們自己的眼、耳、身體是自己用嘛,這是自受用。受用是講自己的根身;還有器界,就是外面世界,這也是受用,不過這個受用他自己受用,其他人也受用,共用。


建立身之藏,於境界,受及受者,不相所有境界,離生住,自心起入分


大慧,彼菩不久得生死涅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


這個跟妄想相對的是什麼呢?是正智。跟邪見相對的是正智,正智正念嘛。正智就是如實地觀察你自己心裏頭的境界。你如實地看,你就看到你的妄想、你能說所說、能觀所觀以及你的受用、你的根身器界,都是你的阿賴耶識所顯現的,你看這些的時候,你都要想到,你這些東西都是你阿賴耶識的表現。你真能夠這樣來看,看到這些東西都是阿賴耶識的表現,那你就能夠慢慢遠離內外境界的執著。“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這就遠離了執著的境界。“攝受”就是能執,“攝受者”就是所執。離開能執所執,離開內外境界的執著,就可以進入無相。因為看到自己身體以及外在的環


境都是阿賴耶識藏識所現的影相,進而我們能觀察的心寂滅了,所觀察的境界空了,那麼生住滅就空。實際上就是觀空,心能夠觀空了,不執著這些境界,就慢慢進入無所有的境界,就離開了生住滅,離開了分別,那就可以證得常寂滅相,不是生滅相而是常寂滅相。這就是經文上說的:“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他就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離開生死、涅槃兩邊,他就能夠自在無功,而行大悲方便。這就是“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他不落生死、不住涅槃,進入這種境界,他回過頭來就像大慧菩薩贊釋迦佛一樣,而興大悲心。前面我們不是講了大慧贊佛六個半偈子嗎,真正證得這個境界了,他就興大悲心。光是我自己解脫了還不行,還有眾生沒解脫,還要度眾生。


大慧,彼於一切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外境界,心外,次第


就是說菩薩證得了無所有的境界,就是斷了分別的因,滅除了妄想的源,然後進一步看到自己身體以及外在環境都是自己阿賴耶識所呈現的景相,進而看到自己的自心是空寂的。因為阿賴耶識種子總是流注的,不斷地想,慢慢進一步,進入無分別這個境界了,實際上漸漸進入無我的境界了,知道常寂滅相,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就能夠自在無功用地進行大悲方便,而興大悲心嘛,而且度眾生,曉得眾生種種境界,擺脫了內外境界因緣的困擾,離心不可得,心外無所見。而且菩薩的修行,行無相道,修無相道。


次第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蜜。


跟著他從地至地,按著次序,從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的三昧境界。也就是前面講的佛菩薩的七種境界,說這些菩薩開始能夠從心境界,然後是慧境界,然後是智境界,然後是見境界,然後離二見境界,然後超佛子境界,然後如來自到境界。每到一個境界都是進入一種三昧,比如心境界是心三昧的境界,智境界是智三昧的境界,見境界是見三昧的境界。他瞭解三界如幻,欲界、色界、無色界,善於分別觀察,他“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繼續看到自己心裏影相都無所有,湛然寂淨,就“得住般若波羅蜜”,就是知道真正的緣起性空。


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喻三摩提,入如身,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等入一切佛、外道入,離心意意,是菩薩漸身,得如身。


“舍離彼生所作方便”。就是離開諸有的生起,而證無生的境界,然後入“金剛喻三摩提”。金剛喻三摩地就是金剛喻定。因為佛教講修行過程的次第有個無間道跟解脫道,四道嘛。到了無間道的時候,煩惱要斷乾淨,最後連很微細的煩惱也把它斷了,這叫金剛喻定。由無間道進入解脫道,就要經過最後的金剛喻定。通過金剛喻定把無始的煩惱,甚至微細煩惱的這些習氣、這些污染的種子都斷了,這樣才能夠進入解脫道。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我們一般說他入金剛喻定,最後把無始以來的微細煩惱習氣都斷了。一般這麼說,但實際上金剛喻定還不止如此,金剛喻定就是把如來藏所受的污染空掉了,進入金剛喻定以後馬上由正智引發出如如,五法嘛,由正智轉入如如。所以底下講“隨入如來身”,馬上變了佛身,“隨入如如化”,就像佛樣的有種種化身,證得“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能夠平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離開心,第八識;也離開意,第七識意根;也離開意識,第六識。這個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他就這樣把他的菩薩身轉得如來身、佛身,由正智證得如如。正智不光是破邪見顯正見,而且通過正智能夠地地修行,把污染阿賴耶識的那些東西空掉,由阿賴耶識轉變為空如來藏,進一步由空如來藏顯露法爾的如來藏,進入不空如來藏,這就是如如,由正智轉入如如。這個是講由正智來觀察自心的這麼一個過程。然後:


2.如如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界入心、因、所作、方便、生住、妄想虛偽,唯心直虛偽過、妄想氣因三有。思維無所有,佛地生,到自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生微之心,而以化身心量度。次相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 應當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佛說大慧,怎麼樣才能夠真正成佛呢,才能夠得如來隨入身的呢,怎麼修行呢?“當遠離陰界人心”。應當了知陰、界、入都是心所起的因緣生滅法,應當遠離這些因緣生滅法。“唯心直進,”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常常講“直心是道場”,這句話是從這裏脫胎出來的。一超直入,直心是道場。自己觀察一下,你看自心阿賴耶識都是妄想習氣,都是妄想的種子,三界了無所有,你這樣子看,你可以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看看無始無明以來的妄想種子。“思維無所有”,三界了無所有。“佛地無生”,證得佛地,契合本自無生的自覺境界。“到自覺聖趣”,到了佛所到的境界,前面講了如來自到境界,就是到了無生的境界,到了自覺聖趣境界。“自心自在”,這個心得自在,這個心因為去掉了污染,由空如來藏進入不空如來藏,所以它沒有什麼開發不開發,如來藏本身是不動的,你只要把污染去掉了,它就顯露出來了,所以沒有什麼開發如來藏,“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就好像摩尼寶珠有種種顏色映入眾生微細的心裏頭一樣,不待開發,這樣子菩薩進入自覺聖趣境界,隨眾生的心而做化度,當種種眾生的根機而行他的教化,就像如意摩尼寶珠一樣,“以化身隨心量度。”當機嘛。“諸地漸次,相續建立”。度眾生的境界也是,一地相繼建立。“是故大慧”,所以大慧呀,你應該“自悉檀善”,應該自己知道你這個法門的好處,“悉檀”就是法門。自悉檀善,自己應該曉得觀心的法門,“佛語心品”嘛,心地法門是第一嘛,前面講了,應該知道觀心法門的好處,“應當修學”,應當好好學習修行。這樣子我們把如如概要地講了,我們講了五法,五法有:相,萬事萬物的相狀;名,萬事萬物的名稱;妄見,就是分別,妄想都是由分別而來,所以有的講分別,有的講妄見,像《楞伽經》講妄見。再就是正智和如如,這是五法。如如,如來隨入身,由正智進入如如。如來藏嘛,如如就是真如。“真”是實在的意思,“如”是常的意思。不壞叫做“真”,無異叫做“如”。“真”是跟妄區別開來的,“真”別於妄,“如”別於倒,顛倒了就不是“如”了。“真”是否定遍計所執性的,“如”是排遣依他起性的。“真”是空掉有漏法的,“如”是空掉有為法的。有漏法無漏法這都還是有為法,沒有有漏無漏,這才是無為法。真實不虛,常住不變,平等不二,常如其性,這叫做真如。常如其性,就是這樣,它的性就是這樣子。真如的體,遍渚法界,所有的法界都有。


我們前面講了如來藏不是講它的實體,只講它的功能,講它的作用,但是我又說過了,為了容易理解,我們是在某一個方面說它是體的時候也可以,知道它不是體就行了。所以作為體相來說,它遍諸法界。萬事萬法的體是相同的,彼此皆如,這叫如如。你也如,我也如,都是如。你也是如來藏,我也是如來藏,這就是如如。五法很重要,在法相唯識學上五法很重要。我們講《楞伽經》為什麼講五法呢,禪宗拿《楞伽經》印心,就是看你心識的狀態、境界,我們講凡夫的境界、聖者的境界,你修行,你參禪,你到底是到了心境界呀,還是智境界,還是見境界,還是超佛子境界,還是如來自到境界,拿這個來印證哪。法相宗拿這個東西來講識,先講唯識所變,後講轉識成智。所以五法是法相宗對一切法的總清算。法相唯識宗對一切法的總清算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理體上的總清算,一個是言教上的總清算。總清算是把萬事萬物——萬法,清一清,算一算,算個總帳。法相宗在言教上的總清算就是四重出體、四重二諦、二重中道,這是法相宗對於言教上的總清算;在理體上的總清算呢,就是五法、三性、二無我,就是《楞伽經》上講的這個。現在講了五法,下麵還要講三自性和二無我。五法是總清算之一,這畫了一個表:相,這是萬事萬物的相狀,它是物件。名,就是對萬事萬物的相狀給它個名稱,給它說明一些道理,這都是名。相就是所詮,名就是它的能詮,這兩個合起來是所變的境。境相對的是能變的心。妄想,就是分別,就是有分別心,就是能變心。能變心對著所變境,這樣形成的萬事萬物、形成的一切法都是有漏法。這些有漏法都是由有漏種子有漏習氣造成的。正智,它是無漏法,是無漏種子造的。有漏法、無漏法合起來是有為法。而如如呢,就是無為法,它沒有上面講的這些東西,什麼能變心所變境、有漏無漏都沒有,是無為法。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相、名、妄想這些是眾生受污染的心識,阿賴耶識。正智就是菩薩來修行離開污染的如來藏,也就是空如來藏。而如如正好是法爾的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所以五法可以說明心識的狀態,也就是說明如來藏的三種狀態。我們講的阿賴耶識、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這是按如來藏的這個思想體系、大中觀見的體系來講,不同於一般講《楞伽經》那樣來講如來藏。一般講唯識學多半講二門,怎麼講二門呢?就是我如如————————————————無為法、五法所變境相——————所詮名——————能詮妄想(妄見)分別——能變心正智————————————無漏法、有漏法、有為法們迷呀悟呀,怎麼樣由迷轉悟,怎麼由凡到聖,常說的一心二門,一個心,清淨心,如來藏,有兩個門,一個流轉門,一個還滅門。我們修行就是離開流轉門進入還滅門,由迷而悟,由凡而聖嘛。也可以這樣子說,相、名、妄想是唯識所變。正智、如如,我們可以說是轉識成智。唯識所變就是識的流轉,轉識成智呢就是識的還滅。流轉就是迷,就是凡,還滅就是悟,就是聖,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把前面講的五法做了一個總的歸納,這是法相宗講唯識對一切法在理體上的總清算之一。就禪宗印心來講,五法的前面三法:相、名、妄想,是心識上受的污染。正智是離垢,空掉這些污染,進入如來藏。如如,就是本來的如來藏,眾生本來的心識。這樣我們就比較清楚了。昨天我又想我們怎麼結合實際講一講。因此就想到了我們上淨下慧大法師所宣導的生活禪。我們柏林寺的四眾弟子,河北佛學院,禪學研究所,也都修學生活禪,或者研究生活禪。我就想到了生活禪跟五法怎麼結合一下,我初步就這麼想,生活禪分兩個方面:生活,禪。生活,我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無非都是這些相、名、妄想(分別)吧,都是在這些有為有漏裏生活。禪,本來是不可言不可說的,不可思議的,免強說它就是正智、就是如如。什麼是禪呢?禪有境界嘛,禪是種什麼境界,是一種法爾的,自然而然轉識成智——還滅門——悟(聖)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五法唯識所變——流轉門——迷(凡)清淨的本心,就是如來藏,就是禪。


假使你在生活當中來學佛了,那你的這些妄見經過佛法的教導,經過你的修學,你慢慢進入正智。修學就是把這些妄想空掉,空如來藏嘛。正智是空如來藏,菩薩的境界是空如來藏。佛的法爾的境界是不空如來藏。這都是禪,當然禪的境界也不同,我們參禪要破三關嘛:初關、重關、牢關。破三關也是這樣的,破三關是正智上的事情。什麼破不破都沒有,那是如如上的事情。我這麼樣理解不知對不對。我畫個表:這是修學《楞伽經》來體會生活禪,我這麼來看的。如果我們只搞生活,不搞修學、不參禪、不坐禪,只管生活不要禪,那麼生活就是生活,禪就是禪,那麼我們受污染的心識就繼續下去,接著輪回。如果我們能夠有善根,有法緣,遇到師父教導我們修行,這樣我們對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事情,乃至於對生活上的各種說法,各種理論,各種見解,你就會看它們的本質,無非都是分別而有,都是分別心、分別事識所表現出來的妄想妄見,都有虛偽性,都是不真實的。慢慢就想方設法,在修行過程中怎麼去掉這些妄想妄見。當然這個你就要修了。拿什麼來修?就要拿正智來對治它們,這樣你就慢慢把生活跟禪自然而然地聯繫起來了。在整個大的修學過程當中,生活在禪裏頭,在禪裏頭生活。生活在禪中,也就是在生活禪正智——離垢的心識——空如來藏——對治;如如——清淨的心識——不空如來藏——法爾、禪;相、名、妄想生活受污染的心識——阿賴耶識——受汙生活中了生死;在禪中生活,也就是在了生死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


一般來說,我們在家人都是在生活中了生死;出家人都是在了生死中生活。因為當機,弘法立場角度不同,方法也就不一樣。我們在家人應該生活在禪中,出家人是在禪中生活。但無論是生活在禪中,還是在禪中生活,都是在修我們的空如來藏。空掉在如來藏上的污染,就是空掉種種分別、種種顛倒妄想,最後目的還是要通過正智證入如來藏。禪最後還是要證得。但禪是無所得的呀,所以到了最後就如如,怎麼說如如?就是沒有什麼生活,也沒有什麼禪。生活就是禪,禪就是生活,沒有離開了生活的禪,也沒有離開禪的生活。最後沒有這些名相了,什麼禪不禪,無修無證,當下即是,穿衣吃飯無非是道,如如了。這樣無論從禪宗印心來講,還是從法相唯識宗來說,我們講五法、生活禪都是能夠成立的。所以我覺得我們淨慧法師宣導的生活禪,我們大家正在修學研究的生活禪,是很有意義的。特別是它很當機。因為現在眾生一般來說呀,他就想方便,越簡單越好,當然我們生活禪並不簡單,但是從對治眾生來講,你不是要生活嗎,我就當機隨順你,你就在生活當中悟禪,不要你脫離生活另外搞個什麼禪,就是在生活當中你去悟禪,這是很當機的。眾生都在生活當中嘛,都得穿衣吃飯嘛,都要衣食住行嘛,都有生老病死嘛,你就在這些實際生活當中,你去參,你去悟,所以真正做到了,進入了如如的境界了,生活即禪,禪即生活,沒有什麼生活,沒有什麼禪,完全是打成一片的。生活即是禪,煩惱即是菩提,無修無證,這是


很高的境界,如如的境界。所以對於生活禪,我說這麼幾句,可能是妄見,也可能是正智,你們判斷去,我們同參吧!來參問一句,不行的話也不要緊,我願意挨三十棒,等著你們打。(眾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