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53 》




2009/10/20 10:09


所有一切佛成佛之前,也都是要經過這樣子的考驗,所以這叫「破魔軍已」,就是把魔王的軍隊給破了、給戰敗了。「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這位大通智勝佛就是將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果位的時候,因為他沒有能證得佛果,所以佛法還沒有出現在前。


「如是一小劫」︰這麼樣子經過一小劫。什麼叫「一小劫」?你們記得嗎?一增一減,十三萬九千六百年,這是一個「劫」;集一千個劫之後,這是一個「小劫」,你算有多長時間?所以果逸說,到這兒學佛法學了兩年,什麼也沒得。兩年,那又算一回什麼事啊!那好像one minute(一分鐘)似的!在佛法來講,這不算一個什麼很長的時間。你看!這位大通智勝佛坐那兒,坐了一個小劫,你算算這多長!他在那兒坐這麼一個小劫,這佛法也沒現前。不單是一個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一個劫,佛法沒現前;到十個小劫,佛法也沒有現前。他在那兒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身也沒有晃,也沒有搖搖擺擺的,心裏也沒有動。身不動,那還不算一回事;你心不打妄想,這是不容易的,所以心也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一個小劫再加十個小劫,就十一個小劫了。十一個小劫,也沒有證得佛果。


2.明諸天供養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在這個時候,三十三天的天主,先先的就為這位佛,在菩提樹下,敷設這麼一個師子之座。這師子座,高有一由旬;這個「由旬」,就拿它當「小由旬」,有四十里這麼高。「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即時就坐在這個座上;應該在這個師子座上,將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適坐此座時」︰在坐這個座的時候,「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這一切的大梵天王,就是雨下天花,天花亂墜,散落於周圍有一百由旬,就是有四千里這麼多的地方。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四千里。「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在這時候,都有一陣陣香風常常吹來,把天上散下來的花,一乾枯了,這香風就把它吹去了,又散下新的花。「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像這樣子不停的供養,滿十小劫這麼長的時間,用這天花來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乃至這一位佛滅度之後,也常常散這種天花。


「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同時,這四大天王,常常擊響天鼓供養於佛;「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甚至於其他所有的諸天,常常奏種種天上的音樂來供養於佛,如此滿十個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乃至於等到這佛滅度,也都是這樣子來供養,沒有停止。


2.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大通智勝佛經過十個小劫,就是開悟得成正覺、得成菩提的法,就是他證佛果了;過十個小劫,他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證得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了。


3.眷屬供養(分二)
1.明親近供養 M2.頌歎慶德
今M1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聖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在大通智勝佛沒有出家之前,他有十六個兒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他第一個兒子,名字就叫「智積」,以智慧來積聚種種的功德,所以才能做佛的兒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因為佛的父親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是富有天下,所有天下都歸轉輪聖王管。那麼這些個轉輪聖王的孫子,各有珍異。珍,就是非常寶貴的東西;異,就是一般人所沒有的。要最富有的人,才能有這種珍貴奇異的、最好的那種玩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可是當他們聽見父親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各個人立刻都把他們所有最歡喜的東西都捨去了、不要了,前往到佛成道的地方,就是那菩提樹下。


「諸母涕泣而隨送之」︰這十六個王子,也可以說是,一個母親生出來十六個王子,也可以說,好幾個母親生這十六個兒子;所以這個「諸」字,可以當「一」字講,也可以當「多」字講。你在這個地方,不需要像八股先生似的,一定「之乎者也矣言哉」那麼去用那些個字,你應該把它看活動了。「諸母」,可以說,就是他親生的母親,哭哭啼啼的,把她兒子送到他父親那兒去了;也可以說,這十六個兒子有好幾個母親,大家一起都送她們兒子,到佛那兒去。涕泣而隨送之,你看!這女人!就是佛的太太,也是個女人;所以她沒有旁的方法,一有事情就哭!現在她的力量沒有大通智勝佛的力量大了,本來這十六個兒子都跟著她,天天都孝順他母親;但是現在一聽說他爸爸成佛了,就要跟著爸爸去修道,不跟著媽媽了。不跟著媽媽,媽媽留也留不住了,於是就哭,那麼哭後又送。


「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他們的祖父,也是一位轉輪聖王;他帶領一百個最高的官,以及所有這一些個國家裏頭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大家都一起到佛成道的那個地方去了,都到這個菩提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聖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咸,當個「全」字講。轉輪聖王和一百個大臣,以及這百千萬億的人民,都願意親近大通智勝如來,又來供養著佛、又恭敬著佛,又尊重於佛、讚歎於佛。


2.頌歎慶德(分二)
1.頌歎佛因果 N2.頌慶已所遇
今N1


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 於無量億歲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憺怕 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


「到已,頭面禮足」︰他們到了佛的面前,五體投地,頭面禮足,頭和面都接到地下,恭敬頂禮。五體投地,就是兩隻腳、兩隻手,再加上一個頭;都投到地下,這兩隻手翻過來,伸出來托著佛兩隻足,這叫「接足禮」。「繞佛畢已,一心合掌」:就右繞三匝,向右這麼圍著佛轉三轉;繞佛完了之後,都專一齊心,合起掌來。這「合掌」,也就是表示一心。「瞻仰世尊,以偈頌曰」:這一切的人都瞻仰佛。瞻,就是眼睛看著佛,目不暫捨;仰,是仰起頭來看佛。因為佛那個法座,前面不是說有一由旬那麼高?所以他們要往上來看,就是用偈頌來讚歎佛。


這位轉輪聖王和一百個大臣,以及無量百千萬億的人民、這十六王子,和他們這些個母親,都讚歎大通智勝如來,說,「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世尊!您是最大威德,是世、出世之尊。為救度十方一切眾生的緣故,所以在經過無量億數目這麼多的時間,現在才成就佛果。「諸願已具足」︰您以前所有的願力都具足了、都圓滿了!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一定要發願。在 十二月初八 那天,因為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在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都發一個願。諸佛成佛,用什麼成佛的?用願成的;他若沒有發這個願力,也不能成佛。我們為什麼想修行,但又不能吃苦、又不能精進?修行修行,精進了兩天半,到三天就不精進了。為什麼?就因為我們沒發過願。我們常常存的心,都是自私自利,就是存這個羅漢的心、小乘的心;我只管我自己,不管他人。我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不管其他人修不修道;甚至於自己一舉一動,都是為自己作著想,不為眾生作著想,這叫「自了漢」。為什麼是自了漢?就因為沒有發過願。


這個願是最要緊的!但我們也不能說是:「哦!我發願,我就發觀音菩薩那十大願!我又發普賢菩薩那十大願!我或者發阿彌陀佛那四十八願!或者發藥王菩薩那個十二願!」那是過去佛、過去菩薩發的願。你不能跟著過去佛、過去菩薩發同樣的願。他發的願,是他已經發過的;你現在發願,要發你自己的願。不是說我發的願就像阿彌陀佛那個願,你現在或者發的願比阿彌陀佛更大,都可以的;或者你發的願,比觀音菩薩更大,也可以;但是你不能說他發這個願,我就發這個願,因為你不是阿彌陀佛、你不是觀世音菩薩、你不是普賢菩薩。「哦!或者我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現在我就發阿彌陀佛的願,那不是一樣嗎?」那也不可以的。你這回化了,又再來過。就好像鋼鐵,你燒化了,另造出一個器皿來;沒有化以前,你是那個器皿,現在化了,是另一個了。


以前你是在做鐵道的,好像鐵路的路軌;那麼現在把這鐵路的路軌化了,又造成火車了。你要是說,我這火車,還想去做路軌去,怎麼可以的?因為變了!你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也不反對你這個說法;但是你再來一個新鮮的。現在這個世界都是要新鮮的,所以佛、菩薩、阿羅漢發願,也都要發新鮮願,不要發舊願。那麼舊願有一個現成的,誰都可以發,那是菩薩所發的通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我們每一個修道的人,都要發願。好像阿彌陀佛發那個願,是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他發那四十八願;他生生世世都依照這四十八願去修行,可以說生生世世都發這四十八願,發得不知幾個大劫,才成佛、才成就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現在還在初發心學佛的時候,應該發願。就算你是老菩薩,發心發很多了,也應該發一個堅固的願。我們現在遇著佛法,這都是在多生多劫,種這種佛的種子,所以現在才能遇著這個。我們放上整個的精神來研究佛法,所以你們在 十二月初八 這一天沒有發願的人,以後你們想要發願,還可以把你們那個願文寫出來。譬如,第一個願,我願意度螞蟻成佛;第二個願,我願意度蚊蟲成佛;第三個願,我願意度永遠不成佛的眾生,一定要度他成佛。


好像黃果仁,他發願要到北俱盧洲去成佛。為什麼呢?因為北俱盧洲那兒沒有佛,他就想到那地方去成佛;那時就有很多人來恭敬、供養、讚歎、尊重他了,因為沒有其他的佛再來了!他想得也很奇怪的,到其他的世界去,有那麼多佛,或者我這個佛,就沒有人供養了;到北俱盧洲去,那個地方沒有佛,到那地方成佛去,這也不錯!我當時也很歡喜他這個願力;我隨著也就發了一個願:「他這個願力,我決定保證他成功的,因為這是很特別的。」這個世間的事情,都可以轉變,沒有一定的。有人發願到那地方去成佛,那地方將來也就會有佛出世了;以前因為沒有人發願到那兒去成佛,所以到現在北俱盧洲還是沒有佛法。那願是最要緊的,你若發了願,你想不修行,是不行的。「不行啊!我有個願力,我一定要修道的。我發過這個願,就要滿願。」於是想不修行,又修行了!這願是很要緊的。


「善哉吉無上」︰善哉,就是好得很。怎麼好得很呢?吉無上;吉,是吉祥,最吉祥;無上,沒有比佛再高上的了;佛是最高無上的,所以叫「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這位大通智勝佛,是非常希有的,不容易遇著的。為什麼?他一坐,坐了十小劫這麼長的時間。


「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佛在那兒坐的時候,經過十個小劫這麼長的時間,他的身體和手足,仍靜然安住不動。靜然,就是安然的樣子,很安靜的。安,身也不動、心也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現在這個「憺怕」,是用「?」邊;用豎「?」的,讀成一個「怕」字,這是一個錯字,應該是「泊」,是有三點「?」。「憺」就應是豎「?」邊,也可以是三點「?」,「憺、澹」,生字都通,大家要記得。「散」字,讀「傘」音。在這個十個小劫的時間,他的心都很淡泊,沒有一點塵垢,也沒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佛已經得到究竟的寂滅,所以經過十個小劫,他也身心不動,安然住在無漏法的境界上。


2.頌慶已所遇


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 盲瞑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 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 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歸命無上尊


「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現在我們看見世尊的相好;這就像阿難看見佛的相好。世尊安安然然地成就佛的道果了。「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佛成佛了,我們這一切眾生都得到最大的好處了,所以大家共同的慶賀、共同的贊揚,也都生一種歡喜心。


「眾生常苦惱」︰所有的眾生,就是常常地有一種苦惱。「盲瞑無導師」:盲,就是沒有眼睛;沒有眼睛,應該有人來引導,才能到路上。瞑,就是在一種黑暗的地方;在這黑暗的地方,也應該要有一個導師引導你,好除去這個黑暗。但是現在沒有,為什麼沒有呢?就因為沒有佛。「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這一切的眾生,都不知道「了苦」的這種道路,不知道「離苦得樂」這種道路,不知道「背塵合覺」這種道路,也不知道想方法來得到解脫。這好像什麼呢?


「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好像在漫長的黑夜裏邊一樣,增加惡道、六趣的這種業報。因為人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天眾就少了,所以叫「減損」。諸天的眷屬,一天比一天少了;地獄、餓鬼、畜生的眷屬,一天就比一天多了。「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從冥,從這個黑暗的地方,應該走出這黑暗的地方;不但沒走出這黑暗,又到另外一個地方,還是黑暗的、還是沒有光明,這叫「從冥入於冥」;所以永遠也聽不見佛的名號。


「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現在這位佛得到這最上的覺果,安住於很平穩的、無漏的道果。「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我們這一切的人和天上的人,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所以大家才一起向佛叩頭,五體投地、頭面接足的把我這個身心性命都歸依佛。稽首,本來是打問訊,也可以說是「叩頭」。歸,是皈依;命,是生命。把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交給佛,沒有自己了!好像我們出家人,也是沒有自己了,把我們這身心性命都交給佛了。無上,沒有再比他殺高上的了;尊,是至尊、最尊貴的;這個名號,只有佛可以稱為「無上尊」。皈依佛之後,一定要無我相。因為你有我相,就有麻煩;不單一種麻煩,許多許多的麻煩。如果你能沒有我相,一切的麻煩都沒有了!就這麼說「沒有我」,是不容易做得到的。把我這個身心性命都歸依佛,所以這叫「歸命無上尊」。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生命;我們的生命都交給佛了,所以我們自己就是苦、是樂、是什麼,都沒有問題了!我們受苦是應該受苦,享樂也應該享樂;不要有一個「我」,這是修行最要緊的,要沒有「我」!


4.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在當爾之時,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個王子。他這十六個王子作前邊的偈頌來讚歎佛之後,他們「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又再請大通智勝佛來說法,來轉妙法輪。


佛說法,要有人請法;若沒有人請法,佛就不應該說法。因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所以說法一定要有個因緣,若沒有因緣,不能說法。那麼佛說法,要有人請;好像我們現在講經,也有人請法。請法,也就是度眾生;你自己不會說法,要請人家說法。所以在中國,有的齋主知道某個法師講經講得最好,就請這位法師來講經;講一座經,他就供養這個法師很多錢。這位法師在這兒講經說法,這功德都是齋主的;齋主,就是請法的那個人。本來法師講經,怎麼會是請法人的功德呢?因為請法的人,他有一種虔誠的心,請某某法師給大家說法,利益眾生,他又供養法師,所以他的功德特別大;不但功德大,而且也會得到聰明的果報。你想要聰明嗎?多看經、多念經、多請人講經。你看!聰明的人,都是做過這些個事情、種過這些個因,所以他就聰明。你們天天請法的人,將來一定會聰明、生般若的智慧。


轉於法輪,就是轉大法輪。什麼是轉大法輪?就是講經說法。以前我不講過轉法輪的道理?你凡是在佛教裏做種種的工作,這都叫在轉法輪;這轉法輪不是一種,是很多種。譬如你護法三寶、提倡三寶,到處給三寶來宣傳,說:「信佛是最好的、是不迷信的;一般人給佛教安上一個名詞,說是迷信,這是錯誤的。」譬如,有一班人破壞某一個法師,為什麼他想破壞這位法師?他就有一種妒忌障礙心,所以想破壞這個道場;你就應該來給闢謠,說︰「不是的!這個人完全是造謠言!完全是破壞三寶!」那麼用這種的正義感,來把壞三寶的人這種謠言澄清了!謠言,就是沒有這麼一種事情,他造出這麼一種事情。就譬如說某某法師吃肉;他也沒有看見這法師吃肉。你若親眼看見他吃肉了,那可以講的;沒有看見,就是人云亦云。或者說:「他不吃齋!他這個出家人,說是一天吃一餐,但是他常常偷著吃;人看不見了,什麼他都吃,豬肉、牛肉、羊肉,什麼他都做的。」你這時候,應該來護持三寶,這也叫「轉法輪」。總而言之,翻譯經典也是轉法輪、講經說法也是轉法輪,聽錄音帶,也都是轉法輪,你看!那錄音機也是圓的;我們這兒,現在天天都在轉法輪。


「咸作是言」︰咸,當個「全」字講,就是大家統統地都這麼說。說什麼呢?「世尊說法,多所安隱」︰世尊!請您為我們轉無上法輪,能令我們一切眾生得以安穩;「憐愍饒益諸天人民」︰也請您可憐眾生,而饒益眾生,對眾生特別有利益。諸天人民,是所有諸天的人民。「重說偈言」︰又以偈來讚歎佛了。


「世雄無等倫」︰佛就是世界的大英雄、大丈夫、無上士,沒有可以和佛這個世界的大英雄來比的。「百福自莊嚴」︰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以這一切的福,自己都莊嚴圓滿了。「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佛是世界一個大覺者。大覺者,是大聰明人,就是因為得到無上的智慧了。佛自己得到無上的智慧,現在我們大家請您給這一切眾生說法。


「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把一切眾生都度脫了,都救度離苦得樂。不單我們現在這一些個人等;就是所有十二類眾生都包括在內。「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為這一切眾生分別來顯示,說這一切法,使令一切眾生也都得到佛的智慧。「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假如我們這一切眾生也成佛了,希望一切眾生也全都成佛;亦復然,也都成佛。


「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佛知道這一切眾生深心之所念;眾生希望什麼事情、有什麼願力、想求什麼,佛都知道;也知道眾生所行的道,也知道佛所行的道。「又知智慧力」︰又知道眾生有多少的智慧力,也知道佛的智慧力。「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眾生他所願意的、所歡喜的,和他所修的福報,以及他前生所造的什麼業、種的什麼因,今生應該結什麼果,「世尊悉知已」︰佛對這種種的境界、種種的道理,都明明白白、都知道。「當轉無上輪」︰現在我們大家最希望的,就是請佛來轉大法輪,好度脫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大家共同來研究佛法,若知道一點,你就做一點,不要知道而不去做;你知道,若不去做,就莫如不知道。你不知道而不修行,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你知道佛法了,就必須要修行,必須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地去修行。就像走一步,就有一個腳印,走一步,就有個腳印,這叫「腳踏實地」,向前去修行。修行,最要緊的,要利益人;就是幫助人,不要幫助自己,把自己忘了它。好像一舉一動,都是來幫助人,不要管自己,這就是去修行。最要緊的要怎麼樣呢?不要有忌妒心、不要有障礙心、不要有煩惱;煩惱一定要斷除,你若不斷除煩惱,這生死不會了的。所謂「斷除煩惱」,就是叫你變,把煩惱變成菩提。菩提,就是常生智慧,而不愚癡;煩惱,就是常常愚癡,而沒有智慧。我們為一點小小的事情,不要生煩惱、不要有一種妒忌障礙,這是最要緊的!所以我們天天研究佛法,要行持佛法。所謂「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沒有道」,你說得再好、說得再妙,你不老老實實去修行、用功,那不會得道的。我們現在,這兒有幾個人將將都要開悟的樣子,可是就要修這種利益人的心,把自己忘了它。


說有幾個要開悟的人,有一個人就想了:是誰?反正不是你!因為你問了!你若不問,或者就是你;你這一問,就知道不是你了!若是你,你怎麼會問呢?你想一想,我講這個道理,很合乎邏輯?要開悟的人,就是要開悟的人,你不要問是誰;你要問問你自己:我在什麼時候可以開悟呢?我在什麼時候可以生大智慧呢?要問問自己,你不要問是誰。我也不知道是誰,我就對你這麼講;連我也沒開悟,所以我也不問是誰。就是要實實在在去修行!


修行先要忍,什麼都忍。這個「忍」,我告訴你們:忍窮,越窮越好!窮嗎?我忍著它,沒有錢,最乾淨了!貧道、貧道,修道就要窮;一有錢,就有麻煩了!一有錢,就不會修行,所以要窮。忍飢,沒有飯吃嗎?明天就有了!今天沒有不要緊!這也要忍。沒有衣服穿,也要忍;凍,也要忍;餓,也要忍;風,也要忍;雨,也要忍。耐風、耐雨、耐飢、耐寒,這都是修道人所應該有的,什麼都不怕!最難嗎?我才要做呢!最苦嗎?我才要修呢!我要和苦來鬥爭!要和困難來鬥爭!要打破這一關!把這關打破了,你就成功了;你若打不破這一關,那你就不會成功的。所以你們每一個都應該要知道,光說沒有用,要做去。你說一丈,不如行一尺;你說有一丈那麼長,你若行一尺,那比那個說的一丈,還好得多!所以我們現在,我希望人人都要注重實行,不要注重口頭禪。


2.明十方梵王請法(分二)
1.威光照動 L2.梵王來請
今L1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徧滿世界,勝諸天光。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在法會中的一切大比丘等等,「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當大通智勝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在十方各有五百萬億這麼多的諸佛世界,都現六種震動。六種震動,就是「震、吼、擊、動、湧、起」。


「其國中間幽冥之處」︰這個時候,在這五百萬億諸佛國土的中間,凡是有黑暗的地方,沒有太陽光、太陰光;「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日光也照不破這個黑暗,月光也照不破這個黑暗,所以這個是幽冥世界;在日月的光所照不到的地方,永遠都是黑暗的,現在可是大放光明了。「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在黑暗裏的眾生,都彼此能見面、能認識了,他們統統都這樣說:「這黑暗的地方,本來沒有眾生,怎麼也有了眾生呢?」因為以前在黑暗中,有也看不見,所以說是沒有眾生;現在看見了,這就有眾生。


「又其國界」︰又這五百萬億這麼多國土的範圍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所有諸天的宮殿,乃至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都是有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徧滿世界,勝諸天光」︰得到最大的這種光明普照,破一切黑暗,這種光明徧滿了整個世界;比天上天人的天光還要光明。


2.梵王來請(分五)
1.東方雲集 M2.東南方雲集 M3.南方雲集
4.總舉餘六方雲集 M5.上方雲集 M1(分四)
1.覩瑞相問 N2.尋光見佛 N3.廣陳供養 N4.請轉法輪
今N1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在這個時候,東方有五百萬億這麼多諸佛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每個大梵天的宮殿,都光明照耀,一點黑暗都沒有了;這光明比平時的光明勝過有好幾倍。「諸梵天王各作是念」︰這時所有大梵天王之類的,都是這樣想,「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現在我們這宮殿有如此的光明,這是以前沒有見過的;「以何因緣,而現此相」︰以什麼因緣,而有這種的祥瑞、而現這種的相貌呢?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在這個時候,所有諸大梵天王大家聚會到一起,各自互相詢問,共同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當時在這大眾裏,有一位大梵天王,名叫「救一切眾生」;他同他的眷屬,為所有一切的梵眾,以偈頌來讚歎於佛。這偈頌就說: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 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徧照於十方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我們十方諸天所有的宮殿,得到光明普照;這種光明比以前大得多,從來就沒有這麼光明過。「此事何因緣,宜各共求之」︰這種的因緣是什麼呢?一定有所因為、一定有所從來。我們現在應當大家一起前去找這個光明的來源。這種的光明,「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或者是有大德行的人,從天降生?或者是有哪一位佛將出現於世了?「而此大光明,徧照於十方」︰因而有這種大的光明,十方世界都遍照到了。


2.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爾時」:當爾之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東方這五百萬億國土的一切大梵天王,都帶著他們的宮殿一齊來。天上的人走路,不像我們人或者坐到車上、或者坐到巴士裏、或者坐飛機上;天人坐的,都是宮殿。他那宮殿,也可以飛、也可以走,到什麼地方,都可以隨著這宮殿去;他還坐到那宮殿裏,自己願意到什麼地方,那宮殿就飛到什麼地方。我們坐著飛機,覺得很妙的,但是飛機裏,沒有天宮的宮殿那麼微妙。他隨著他的宮殿可以走,也就好像我們開 automobile (自動車)、這 car(車)似的,願意到什麼地方,開著就去了。這天人的宮殿,也都可以飛行走路的;所以東方大梵王王與他所住那個宮殿一起飛來了。


「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每一個天眾,都用他的衣裓;衣裓,就是裝花的袋子,裏邊裝滿了一切的天華。大家都向西方找去;因為他們是在東方,所以要到西方去,尋找這種光明的來源。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看見大通智勝佛,在一棵菩樹下的道場,坐師子之座。當時一切「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一切的天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一起來恭敬與圍繞著佛。「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又看見佛這十六個王子,在請大通智勝如來轉大法輪,教化眾生。


3.廣陳供養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這時候,一切東方的五百萬億諸梵天王,也都是五體投地向佛來頂禮,然後向右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把衣裓所盛滿來的天華,散到佛的身上,來供養佛。「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他們所散下來的華,有多大,有多少呢?像須彌山那麼大、那麼多。


有人就問:「像須彌山那麼大,要他這衣裓裏能裝下,才能拿得來;那麼像須彌山,這衣裓怎麼裝呢?他的衣裓有多大呢?」這須彌山,也可以裝到衣裓裏,因為他那個衣裓是個寶貝。雖然說是裝花的一個口袋,但是它不但能裝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裝到他這個袋子裏邊,所以他這個袋子,那才真是妙呢!我們的袋子,東西一多,就裝不下了;他那個袋子,多少都裝不滿。為什麼呢?就因為是寶貝。又因為他那個袋子是有一種貪心,大約在宿世也是在修道的時候,他貪;貪什麼?貪寶貝!我這裏裝一些花、裝一些寶貝!生出這一個貪心,變成他那個寶貝袋子了,所以須彌山也能裝得下。


你不要用我們凡夫的智慧來推測這種境界,這種境界是不可思議的;雖然用一個袋子裏邊裝的花,撒出來,就有須彌山那麼大。「那佛的師子座才有一由旬高,像須彌山這麼大、這麼多的花,會不會把佛壓得不會動彈呢?那太多了嘛!花雖然不重,像須彌山那麼多花,也會很重的。」啊!你這個心太慈悲了,替佛來耽心。佛不要你耽心!這須彌山是須彌山,佛座是佛座,互不障礙。須彌山那麼多的花,也不障礙於佛座,佛座也不障礙須彌山;這彼此相容、而不相障礙。所以為什麼說是「妙」,也就妙在這個地方!你不要用凡夫的心,來惴測這種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