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34
2.淨除自心現流
爾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故,複請如來白佛言:世尊,雲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
接著,大慧當機又問了怎麼“淨除自心現流”,怎麼淨除自己如來藏上被污染的那些東西。就是怎麼樣淨除自己心識上的妄見妄想。這一大段,都是講淨除自心現流。
(1)事漸理頓
淨除自心現流講了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叫事漸理頓。事是漸的,理是頓悟的。我們不是講用智慧來觀察藏識,用正智來對治虛妄嗎,大慧就提問,用正智對治妄念、對治邪見,是漸漸地悟到了的,還是頓然悟到的呢?是漸的方法,還是頓的方法呢?我們先把經文解釋清楚: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
佛就告訴大慧,清除自心的現流是漸漸的,慢慢清除的,不是頓然就去掉的。這就比方如羅果子一樣,它是“漸熟非頓”的,慢慢成熟了,不是說種子一種下去,果子就長出來了,還要經過一段時間,果子才成熟。“如來淨除一切眾生的自心現流亦複如是”。再“譬如陶家造作諸器”,做陶器做瓷器的這些工人,他創造這些陶器或者瓷器的時候,他還是有很多工序,一道一道的,“漸成非頓”,也是慢慢燒制來的,不是馬上拿了泥巴就做成一個東西的。又“譬如大地漸生萬物”,大地生長萬物也是慢慢生長的,春天發生了,慢慢經過夏天的成熟,在秋天才有果實,它不是頓生的。還“譬如入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不是說一學就會的,學音樂也是先學五線譜啊,然後學著唱,到音樂學院也得幾年畢業嘛,不是說一進去你就畢業了。書畫技術都是這樣子,漸成非頓。消除自心的妄想、妄見也是漸漸一步一步消除的,不是馬上就除得乾淨的。底下: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複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
你看鏡子照東西的時候,這所有的東西都照到鏡子裏面去了,不是說這個東西先照到鏡子裏去了,先照到房屋,然後再照再到人,不是的,鏡子一照呢,房屋所有的東西都在這個鏡子裏頭,全部照到了,不是說是分別的慢慢來,頓現嘛,頓現一切無相的色像。“無相”在唐譯本譯為無分別,就是頓現一切無分別的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如來他要淨除一切眾生的妄想呢,也是這樣的,“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又比如,太陽月亮一升起,頓時照耀一切的山河大地。就是如來為了淨除眾生自心的妄想、習氣等等過患、錯誤,馬上就顯出不思議智的最勝境界。
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複如是,頓熟眾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究竟天。
還比如,我們人的阿賴耶識藏識,這個藏識是收藏種子的,藏識是沒有意識的,它是有恆無審的,不像末那識有恆有審的,也不像意識有審無恒的,更不像前五識無審無恒的,但是藏識它包藏種子,藏識要現的時候,這些種子都現,頓現“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藏識的種子所建立的內境的根身和外境的器界、器世間它都是頓現。“依佛”就是指報身佛。就是這些報身佛也是這樣子的,他能夠“頓熟眾生所處境界”,能夠很快地成熟一切眾生所處的境界。並能夠“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究竟天。”因為報身佛盧舍那佛是在色究竟天說法的,所以他使這些修行的人到色究竟天聽他說法。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複如是,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像法身佛所生的報身佛,像大日如來一樣,光明普照嘛。“自覺聖趣,亦複如是”,自覺到聖智境界也是這樣子的,頓現。“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眾生抓著“有無”這些錯誤的理論,這些虛妄的邪見;在報身佛的光芒下除滅。好,正文這兩段話,值得研究了。標題是“事漸理頓”。根據比較有研究的學者們來說這個問題,就是說淨除妄念這個問題,淨除自心妄流,這個從道理上講可以頓悟,但要真正地把它清除,在那個事情上來講,是要漸除的。這些妄念不可能馬上一下子就除掉的。所以講漸頓的問題,是事漸理頓,從事情上講是漸漸的,在修行上來說他是漸漸來的,一步一步來修的,但是從見地上,他可以頓悟的,他馬上領會到,理解到。所以標題是“事漸理頓”。前面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說了,“漸淨非頓”。肯定漸,講的都是漸。比如樹木結果是要慢慢的來,學畫畫學音樂也是要慢慢來,做瓷器陶器也是要慢慢來的,明確地講了“漸淨非頓”。淨除自心現流是漸不是頓的。但是接著下面講的又都是頓。你看“頓現無相”,像“頓現”、“頓照”,還有“頓為顯示”、“頓分別”、“頓熟”等等都是頓。所以這是個什麼問題呢?這牽扯到數量與品質的關係,一個事物,一個法它都有一定數量的,數量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它就要變,質變,這就是由量變到質變。辨證法這樣講,質變它一定要有一定的量。量變就是漸淨,質變就是突變,就是頓悟。所以說淨除妄心,從事情上講是漸的,從理論上講是可以頓悟的,這是一種說法。
我昨天也研究了一下,也提出一個說法,看對不對,這是研究了。上面講了事漸理頓,但是有沒有相反的,就是有沒有悟的時候他是理漸事頓,修的時候頓然,就像日月光頓照,像鏡子一樣頓現,像佛境界一樣的頓熟,有沒有這個事情?當然這個又牽扯到一些哲學上的問題,是知易行難呀,還是知難行易呀,還是知行合一呀?這些都可以包括到質變量變的問題裏頭。這是我提的一種說法。再一種說法,是不是可以有理頓事頓,還有理漸事也漸,理漸事漸這兩種情況。領悟是要慢慢來的,你修行也是要慢慢來的。還有理頓事頓,領悟上他頓然悟了,修行上也頓然就成了。有沒有這兩種,這是我提出來探討的。雖然不是經上講的,但是我提的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因為經上前面是講漸,後一段講頓。前一段講漸,他講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說出來了,說出什麼呢,“漸淨非頓”,淨除妄念是漸的,不是頓的。而後面這一段經上說除妄念是頓的,或者是修行淨除妄念是頓的。
所以我領會這兩段文的意思,就是說基本上我們這麼樣來理解,是事漸理頓。但是從這兩段文字本身來說呢,我覺得在領悟上可以有頓,但是也可以有漸;在修行上呢,當然是要漸,但也可以有頓。我是這樣理解,對不對,我們同學同參可以參考,可以研究。如果我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禪宗的神秀,他是漸修漸悟,漸修而後來悟的。而這個慧能呢,是漸修頓悟的,慧能的境界也可以說頓修頓悟的。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一概而論,是大體上來說。這方面我還有根據,什麼根據呢?就是後面還要講的。因為眾生的種性不同,就是眾生本身阿賴耶識的種子不同。有的是有漏種子,有的是無漏種子。在無漏種子裏頭有菩薩種子,有聲聞緣覺的種子。所以這個種子要開發,種子裏頭受的污染要清除掉的話,他就有根機,這就是說有漸機有頓機。頓機的人他當然可以頓修頓悟嘛,漸機的人就不同,他就要漸修漸悟。漸頓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僅供研究吧。前面我講過,把禪宗我比方是座寶塔,北宗是塔基,南宗是塔尖。有塔基塔才站得穩,有塔尖塔才提得高。那兩個有名的偈子,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天天不斷地要把心裏的污染妄念除掉,鏡子上的灰塵慢慢都要揩幹淨,不要使它有了灰塵受污染。慧能跟他下一轉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看,當然是慧能的境界高一點,但是要辨證地看。假使沒有勤拂拭,沒有神秀的漸修漸悟,怎麼會有慧能的這種境界呢?就說真正要達到慧能的境界了,你還是要有神秀的功夫,要有神秀的漸,然後才有慧能的頓。所以說,要是抹殺北宗的漸,單標榜南宗的這個頓,那樣的話,拿《楞伽經》來說,這恐怕也是抓著一邊,丟掉一邊了。是不是,還可以研究。所以為什麼到慧能手裏他不拿《楞伽經》來印心了。當然,他宗風是傳了,但他著重講《金剛經》了。當然《金剛經》也講排除兩邊。這個我覺得是可以研究的。這是講頓漸問題。
(2)三身佛教
下面講三身佛教。報身、化身、法身三身的佛教,就是這三身佛是怎麼教導我們淨除妄念,所以叫做三身佛教,這是標題吧。正文我們看:
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可得。
“法依佛”就是法性等流身佛,也就是報身佛。報身佛他是教導眾生用正智除掉心上的污染。唐譯本是這麼說的:“法性所流佛說,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自性現習氣因相,妄計性所執因相”。這個就比我們宋譯本容易瞭解些,宋譯本繞口一點,唐譯本就流暢一點。我們用唐譯本來對照看宋譯本就明白一些了。因為宋譯本有好多字繞口,還有不必要的倒裝。這說的意思就是報身佛用緣起性空,依他起性嘛,下麵講三性的時候會講到。他用緣起性空,用藏識裏頭所現的依他起性來教導眾生懂得緣起,懂得一切現象產生都是遍計所執的。要看到它的依他起性,就是要懂得空性,懂得緣起,這樣就能夠除掉妄相。
複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
“工幻師”就是魔術師,玩魔術嘛,他是用原材料,用草木瓦石做種種幻,變種種形相,起種種妄想。實際上他都是魔術那些東西,都是假相幻相。“緣起自性”在梵本裏譯為“依他起自性”,執著依他起自性而生妄想。
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相,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妄想,是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
這些東西,“依緣起自性”,也就是由於依他起自性,而生這些妄想心、妄想的自性、妄想的種種行相、妄想的種種習氣等等。看妄想怎麼生起,你就知道緣起,曉得這些妄想是不真實的,通過依他起性來看到遍計所執的虛妄。這個是報身佛,用緣起來教導眾生除妄,淨除自心的現流。因為眾生都是以自心的現流習氣,以有漏的種子作為他的因,以妄想相續執著為他的因,所以他不能夠看到這些相的虛妄性,看不到依他緣起性。所以我們講三身佛教,報身佛就是教眾生看緣起。
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
你看唐譯本這麼講的,就是“法性佛者,建立自證自所行,離心自性相”。這就比較容易明白了,就是說法身佛,他是建立自己自覺聖智所緣的境界,他離開了心自性的相,他根本就不執著心識的這些的表現,不但是虛妄所現不執著,連依他而起的、緣起的也不執著,都離開了,他自己現了自覺的自然而然的法爾的境界。就是說法身佛已離開了心自性相,他只有內證。法身佛怎麼教導眾生來除妄呢?就是依他的內證自證為教。怎麼除妄啊,就是要自覺聖的境界,就告訴你法爾的清淨心,自然而然的清淨心,不空如來藏,法身佛嘛。法身佛不空如來藏,沒有什麼污染不污染,沒有什麼受污染不受污染,也沒有什麼淨除污染不淨除污染,以他的內證境界來教導,你這樣就淨除妄念。法身佛的教導就很有禪宗的以心證心的味道。報身佛跟你講,要看中觀、緣起這些,而法身佛他就以他的內證教導你淨妄除妄,你把你自己本身法爾的清淨的功能顯露出來,把如來藏本身不受汙染的功能發揮出來,那污染就沒有了,就清除了。所以這個是法身佛以內證來教導的。
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
就是化身佛,或應身佛,怎麼教導眾生淨除自心現流,淨除妄想呢?這些化身佛就教導眾生修行六度,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教導眾生修行六度,“離陰界入”,就是四諦吧,苦集滅道嘛,看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受皆苦,找到苦的因,然後修正道,證入涅槃(聲聞),或者緣覺“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緣覺)。這就是化身佛講三乘,講菩薩的六度修法,講聲聞的修法,講緣覺的修法,通過這些修法解除妄念。這是化佛教導淨除妄念自心現流。底下釋迦佛又總結地說了,而且是以法身佛來說的:
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
離開攀緣心,所攀緣心也就自然離開了,一切所作的根量相消除了,就是一切諸識的浪,阿賴耶識所起的風浪都平息了。這不是凡夫,也不是外道,也不是聲聞緣覺抓著我,抓著人我執、法我執不放所作的境界,而是什麼呢,而是: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
是故大慧,自覺聖究竟差別相,當勤修學。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而是到了一個自覺聖智究竟的境界。所以大慧呀,就是這種境界,法身佛的自覺聖究竟差別境界,應當精進地修學。修學這些東西了,你這個自心的妄想一現的時候,它就除滅了,我不是講三身佛的教導嗎,三身佛的教導以法身佛的教導為究竟。因為化身佛的教導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淨除妄念當然都是可以的,但是那還不及報身佛講緣起性空來得更高一層,法身佛又比報身佛更高一層。為什麼呢?以自心的內證來教導,以自己的自覺聖究竟的差別境界也就是“如如”來教導。我是這麼初淺的看法,就是三佛的教導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報身佛說緣起自性,如果按唯識學的說法的話,就是用一切萬法裏頭的依他起性來除妄;這個化身佛說六度這些法門是針對眾生的虛妄,眾生的虛妄都是什麼?都是遍計所執,所以化身佛說的都是要教導
眾生明白遍計所執來除妄;而法身佛,他只有內證,就有一個內證為教,法身佛的內證是什麼呢?是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就是圓成實性。所以法身佛是用明白圓成實性來教導眾生除妄。我們還可以這麼說,前面講五法嘛,法身佛是用“如如”來教導眾生除妄;報身佛他用正智教導眾生除妄;而化身佛呢,前面不是講了相啊名啊,分別啊,這些都是遍計所執,化身佛是就著這些相啊名啊的分別,就著這方面來跟你說四諦、說十二因緣、說六度
來除妄。這樣就把三性跟前面的五法結合起來了。所以三佛怎麼教導眾生除妄想是這麼一個題綱。看看這個領會有沒有什麼錯誤、什麼問題,也可以同學同參吧。這是講的除妄的第二個問題。除妄的第一個問題是漸頓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三身佛教導眾生怎樣除妄的問題,下麵第三個問題講在除妄問題上三乘的差別。
(3)三乘差別
佛講了三身佛教怎麼樣觀察妄想,怎麼樣除妄,接著就講小乘跟外道他們怎麼做的,對除妄的問題怎麼看的,做一個比較。
複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這實際上講聲聞,這就是講二種聲聞的境界。聲聞乘他們有共通的兩種差別之道,一個是“得自覺聖差別相”,一個是“性妄想自性計著相。”先來看第一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