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23

分類:法相宗
2012/10/17 10:36


下麵正式講《楞伽經》的正宗分了。


正宗分這一部分主要是講三個大問題:第一大問題,說如來藏,講什麼叫如來藏。第二個大問題,離垢如來藏,怎麼樣離開污染進入如來藏。第三個大問題,是證如來藏,證得如來藏。這是經的正宗分的三個綱領,大的脈絡吧。也可以這麼說,先說如來藏,講受污染的如來藏,心識的種種現象情況,然後怎麼樣修持證入如來藏,最後證得如來藏,你的心識是什麼狀態。也就是說正宗分的三個大問題,先說如來藏,再說修入如來藏,再說證得如來藏。


甲、說如來藏


我們今天講第一個大問題,說如來藏。為了說明如來藏,就先要說五法、三性、八識、二無我。為什麼說如來藏,要說這些東西呢?因為五法、三性、八識、二無我,這些都是如來藏的藏識,就是如來藏受污染時候的一些行相,心識的那種狀況。所以,說如來藏的時候,從這些東西可以看到如來藏被污染的


一些現象情況。


一、說五法


(一)說諸識的生滅相


說如來藏首先說五法。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五法都是如來藏藏識裏頭呈現的現象,所以要說如來藏的藏識,就先說五法。說相就先由識談起了,我們看正文:


爾時,大慧菩訶薩複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


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流注


,及相


這是正宗分,第一步先說如來藏,如來藏先說五法,說五法就先說這個問題——諸識的生滅相。諸識,也就八識,它的生滅相。開始正宗分的第一大段都是講的諸識的生滅相。這時候大慧菩薩跟佛說,世尊啊,八識有幾種生住滅?生,就是生起來,發起來。住,相對的存在。滅,就是消失了,消亡了。你看萬事萬物,萬法先都是生起來,因緣而生起來,生起來以後就相對地住,它就存在。但存在的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最後它就消滅了。


大慧菩薩他就問佛,萬事萬物都有生住異滅的現象,那麼我們的八識呢,它怎麼生、怎麼住、怎麼滅呀?“諸識有幾種生住滅”呀?怎麼生起來的,怎麼相對的存在,最後又怎麼消亡。因為任何事物從世間法來看都有生住滅相,八識呢,它的生滅相是什麼?所以大慧菩薩首先問這個問題。


識的生滅相就是我們如來藏上的污染相。所以佛告訴大慧菩薩,八識裏頭有兩種生住滅相,“非思量所知”,不是你的意識考慮計量分別所能知道的。


1.諸識有兩種生住滅


相生住滅相,底下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說諸識的生住滅相有兩種:一種是流注,一種是相。一種是流注的生住滅,一種是相的生住滅。所以八識的生住滅相可以分成兩個範疇,兩個方面。“流注”在唐朝翻譯本翻譯成“相續”,這兩字唐譯本解釋得更清楚點,我們宋譯本叫“流注”。一種是流注的生住滅,也就是相續的生住滅,還有一種是相的生住滅。八識流注的生住滅,也就是相續的生住滅,因為它是相續,這一個識的活動緊接著下一個識的活動,是連接不斷的,因為是連接不斷的,而且是等同均等地流注,流下來注進去,好像生跟滅是不斷了。我們萬事萬物相續不斷的這些現象,這些現行,這種生住滅,是相續的生住滅,也就是流注的生住滅。這種流注的、相續的生住滅是沒有形狀的,一般是看不到的,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的。這個識是很微細的活動,這個識的活動接著那個識的活動,很微細的。


還有一種隨著我們人的業力召感成熟所表現的現象,像果報這些現象,這是八識的相的生住滅,是可以看得到的生住滅。像我們人,開始是個小孩子,嬰兒,慢慢長大,進幼兒院,從童年,慢慢到青年,然後又到壯年,最後老年。你看人由小到大到老,這個我們都有相可見,有他的幼兒相、青年相、壯年相、老年相,有相可見,這個八識表現的有相可見的生住滅叫相生住滅。


前一種相續不斷、等同流注的這種生住滅,識的變化,我們看不到,這是八識裏頭很深細的生住滅。後一種相的生住滅可以看到。佛告訴菩薩,諸識有兩種生住滅。要講如來藏,講唯識啊,我前面說過,這部經是印心之學,不能把它作為名相之學。作為印心之學,它就是禪宗的經典。作為名相之學呢,法相宗也把它作為經典。先輩慨歎,不要把印心經典變成名相經典,要是後來連名相經典都不是了,那就可悲歎了。前面說過,重點應該擺在印心上,其次擺在名相上。我們學五明嘛,懂得名相,可以更好地瞭解這部經,另外在其他方面也可以方便地說法。所以後來我想一想,還是要把唯識的東西講清楚,不然的話,你不弄清楚阿賴耶識,你也不容易瞭解如來藏。所以我在說五法,說諸識生滅相的時候,我先講講唯識上的一些基本的東西,這個我們把它弄清楚了,我們下面就不費力了,就好講了。不然的話,講一個名詞講半天,基本概念沒弄清楚,意思容易模糊。我不知道你們佛學院學沒學過唯識。不管學過沒學過,我再講一下,學過的作為溫習,沒學過的正好弄清楚。


2.萬法唯識所變


前面我講的時候提過一個問題,萬事萬物從哪里來的?我們講沒有第一因,時間無始無終,空間無邊無際,本不生就是無生。那麼為什麼有客觀存在呢?我們說它本來有。這是我前面講過的,是以中觀這一派的觀點來答復這一問題,講得很清楚。那麼法相宗唯識宗呢,萬事萬物從哪里來的,他們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他先不給你講第一因,先不跟你講萬事萬物哪里來的,而是反過頭來問一下,宇宙間究竟有哪些東西,萬事萬物究竟都有哪些,你先把這分清楚,你光說萬事萬物太籠統了。我們首先看大自然界,日、月、星辰這些方面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為天文學方面,是天文現象。還有風、雲、雨、雪,是氣象上的現象。今天溫度是多少,濕度是多少,風向風力是多少,像這類的屬於氣象學吧。還有山川河流這些東西,我們叫地理學。還有金、銀、煤、鐵,我們可以叫礦物學。還有樹、木、花、草這些東西,我們作為植物學。還有禽、獸、魚、蟲這些,我們作為動物學。這個都是大自然的現象,我們身外的一些現象。所以你說宇宙間有些什麼東西呢,宇宙間有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從大的方面這麼來看。好,那麼從我們自己身上來看到底有些什麼東西呢?我們按醫學生理學上面講,有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有運動器官:手、腳、關節;有呼吸器官:有肺、鼻;有迴圈器官:有心臟、血管;有消化器官:腸、胃;還有生殖器官等等。這些是我們生理醫學的東西。進一步,我們可以從經常接觸的一些活動現象來看,有衣、食、住、行,還有人文現象,有政治,有經濟,有軍事等等。再進一步,我們看這些天文也好,地理也好,人文也好,這裏頭有很多細微的東西在活動,於是乎就有物理學、化學等,對這些基本物質的研究,研究到有細菌、有細胞、有原子、有電子、有基本粒子等等這些東西。我剛才說的宇宙間究竟有什麼東西,法相宗就把所有東西歸納,歸納到了最後,認為宇宙間就是五件東西,叫五位,就是五大類吧。五位,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還有無為法。


那麼相對於無為法,前面的色法到心不相應行法這四個法就叫有為法。這麼叫五位。五位每一類裏頭又都有更細的法,合起來大概一百個法。這一百個法歸納成五位,叫五位百法。一百件法歸納成五位:心法有八個,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個,色法有十一個,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無為法有六個,合攏起來一百個,所以叫五位百法。這五位百法裏面最主要的是心法。心法有八個,就是八位。心靈總的來說是一個,應該叫心王,心的本體就是一個。但是我們講的這個心,一個是講的我們肉體的心,物質的心,血液迴圈的心臟,這個叫肉團心。那麼現在法相宗講的這個心,不是講的肉團心,而是講的能夠分別、能夠瞭解、能夠思維的這種精神狀態的心,所以它叫做識,八識。


應該講我們的心靈,這個識只有一個,但是從它的作用相狀來看,分成三個部分。


前六識。比如我們眼睛看、耳朵聽……,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通過人的肉體上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接觸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就產生了它的作用。也就是六根對六塵,六識就發生了作用。就是對外面境界,它起分別認識的作用,這是心靈的作用的一部分。這六個識,能夠接觸外界,分別外界的情況,起了別的作用,這種作用是暫時的,沒有外境看了,他眼識就不起作用了。沒有聲音聽,耳識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是暫時的,時起時滅的,這是前面六個識的作用。


末那識。還有一部分心靈,你看到的,你聽到的,把這些印象收集起來,保存起來,而且認為這就是真實不虛的。把零零碎碎的暫起暫落的東西變成永久的認識,這部分的作用,大家說白了,就是我們講的末那識。


阿賴耶識。我們前面講了,從本體上講,我們看到的外界是動亂的境界,但還有個寂靜的境界,這個寂靜的境界法相宗說它是阿賴耶識。就是說,動亂是阿賴耶識本體的變現,寂靜也是以它為本體。很粗淺地這麼說,法相宗把心法這一位分成八識,八識又分成三個部分。對這三個部分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比如水,這個水是本體,好比阿賴耶識。但是水有時動,有時不動。這水流動的時候,水的流動性,比喻為末那識。水波可以比喻為前六識。這是我們常看的現象。有時候風一吹,水就起波浪,吹皺一池春水,不管大浪或像皺紋的小波,水波還是水,但是水波的相狀跟靜止不動像鏡子一樣的相狀就不一樣了。水就這三種情況,八識可以做這個比方,阿賴耶識是水,末那識是水流,前六識是水波。五位百法,這一百個法,為節省時間就不一一說了,你們可以找到有關資料,可以看書,詞典上都有,這裏不詳細說了。萬事萬物從哪里來的,首先找宇宙間究竟有些什麼,找來找去找到一百個法,這一百個法可以歸納為五位。但是五位百法是同時起作用呢,還是五位百法中有一個同一的東西在起作用呢?法相宗研究法相啊,再進一步去探索,究竟這個世界哪里來的,究竟什麼東西使這些萬事萬物生出來的?他不研究沒有第一因,他先把萬事萬物(萬相)找到後,再把萬相歸納為五位百法,最後再從五位百法裏頭找一個造物豐出來,如果說有個造物主的話。原動力究竟在哪里,使得萬事萬物發生起來,要找這個。萬事萬物從哪里來的,有時候找得很多,無呀、有呀、火呀、空呀……這個在婆羅門教、在外道找造物主,找的多得很。法相宗也把他們所說的都一一研究到了。研究到了最後,找到五位百法第一位的心法裏頭,也就是八識,才真正確定了萬事萬物之所以活動都是八識的活動。這五位不是一百個法嗎,這一百法是識在活動,都是八識在活動。


法相宗為什麼說唯識呢?因為這一百個法歸納成五位,五位歸納為一識,百法——五位——一識,所以叫唯識。怎麼說呢,心法不是有八個嗎?


有八個心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八個心法是識的本體,就是八識的自相。你看心法(八識)離不開識吧。識自相故,心法八,就是八識自己的相狀,當然離不開識。


心所有法五十一,都是講識的作用的,跟識相應的,所以也離不開識,識相應故。心法八識自相故,心所有法五十一,識相應故,也離不開識。


色法十一,這是二所變故。二所變故,就是講色法就是上面講的心法和心所有法變的,所以色法離不開識。排次序的話,法相宗的排法應該是先講心法八,然後心所有法五十一,然後色法十一,然後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再講無為法六,這樣排才對。


如果照這樣排我們就看得清楚,心法八識是識的本身,所以是識的自相。心所有法五十一都是心的作用,是識的認識的作用,所以跟識是相應的。那麼色法恰恰是八識和五十一個識的作用相互結合起來所變現的,所以二所變故。色法既然是識變現的,當然就離不開識。


還有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這是三分位故。什麼叫三分位故?你看我們把一百件法一分,分了心法、心所有法,又分色法,分了一、分了二、分了三,這剩下來的,還有二十四個,這二十四個法跟上面的不相應,跟心不相應,叫心不相應行法嘛,但是排起來它還是跟識有關係。因為跟識不相應,這個就發生關係了,所以叫三分位故,就是排一,排二,排列三,排列它了,還是跟識有關係的;


心法8 識自相故


心所有法51 識相應故


色法11 二所變故


心不相應行法24 三分位故


無為法6 四實性故


五位還是因識的假名而立,離不開識。當然,我們具體講心不相應行法時候一看就知道,為什麼它還是識的所變。那麼無為法六,就是識的本體,這個是識的自性,所以無為法六是四實性故,就是說無為法是八識自性的表現。


這麼一說,法相宗講:百法是萬相的總綱,是萬事萬物的總綱,八識又是百法的主腦。把這兩句話記下來。因為要回答萬事萬物是哪里來的,法相宗說,萬事萬物都離不開識。


這就提出問題了:色法、心法,相對的,一個物質,一個精神,怎麼這個色法物質是心所變的,是識所變的?在回答這個題目的時候,常常我們隨便什麼人,稍微有點知識的人都會這麼問:唯心唯物嘛,怎麼物質性的東西是由精神的識來變的呢?好像不大好說。


我們現在先不講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這個。色由心所變,現在我們不講所變。因為照唯識學講,我們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你看到的東西都是你自己的識變的。我現在不講所變,要首先弄清楚這個識怎麼能變,把這個要弄清楚,曉得能變才曉得所變。識怎麼能變呢?就是識有三種能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