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32

分類:法相宗
2012/10/19 07:50

謂無所有相、一切佛自願相、自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心慧智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於彼上三相修生。


跛驢,驢本來就比馬走得慢,腳一跛更慢了。跛驢就是指那些不覺悟,沒有精進心的修行人,或稍有所得便故步自封的人。若能夠修行得此三相,就不會再抱殘守缺,可以達到八地菩薩的境界。這個地方我要多說兩句話,因為這段話很重要,不是一般的名詞瞭解。首先我前面講了,菩薩要去證悟,拿什麼去證悟呢?先拿正智(聖智)去悟,前面不是講了五法嗎,拿這個去修去證悟。修的時候,首先要具備前提方便,這個前提方便就是離外道,還要離二乘,還要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要具備這幾個條件,才能去修去證悟。但如果具備了這幾個條件就止步不前了,就不思進取了,那就成了“跛驢”的智慧相。因為你還沒有登地嘛,還在地前嘛。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楞伽經》前面不是菩薩有七種境界嗎,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還有如來自到境界。我們講楞伽印心嘛,講修證如來藏的條件,首先要達到上面提的這幾個前提條件,我認為就是心境界,七種境界裏面的心境界。就是你準備去修,準備去證,首先要達到修學的方便條件,這個方便條件是什麼?就是要達到心境界,和真心相應的境界,也就是地前菩薩的境界,也就是你要離開外道、離開二乘,知道自心所現妄想之相,雖然還不知道妄想是從哪里來的,但已知道你自心所現的妄想之相。具備心境界是地前菩薩,有這個境界了才能夠修,修學什麼呢,勤修三相。三相是什麼呢?經上講的: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你要修這三相,就能舍掉了前面的跛驢的智慧相,修了這三相就能夠進入第八地,“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從初地到十地都是佛子,佛子就是最勝子。底下講“則於彼上三相修生”,都是由上聖智三相修學而成的釋迦牟尼說了三相,那麼三相都是什麼內容呢?


大慧,所有相者, 謂聲聞緣覺 及外道相, 彼修生。


這句話很難理解,有很多解釋。比如有的解釋什麼叫無所有相,他認為三相是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以至於圓融世法出世法的整個學佛的過程,這樣來理解無所有相,就是要修習外道的東西,要了解世間法;聲聞緣覺也要瞭解,這是出世間法;這樣來修。但這顯然與經文不合,因為經文說的很清楚了:“遠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你修行的條件,首先一條要離開二乘,你這裏怎麼又說無所有相是從聲聞緣覺外道相修起呢,顯然不合。這我也研究了半天,我認為那種解釋不合適,還是我們以經解經,按經文的解釋來說,經是這麼講的:“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行生。”所以我就說什麼叫無所有相呢,就是前面講的,離開了聲聞緣覺和外道的這些知見,是從這裏開始修的,因為下麵兩條是講無所有相從哪里起來的,從哪兒能夠修證的。釋迦牟尼佛說,要修無所有相的話,首先,你就要離開聲聞緣覺及外道,從這裏開始修。底下:


大慧,自願相者,謂諸先佛自願修生。大慧,自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著, 得如幻三昧身佛地處進趣行生。大慧, 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聖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 聖智三相,勤修


“自願處相者,謂先佛自願處修生”。就是說諸佛是從諸先佛自願處產生,從他大悲的願力方面產生的,也就是前面講的,通達了五法以後,而興大悲心,由願力產生的。那麼“自覺聖智究竟相”是怎麼產生的呢?他於“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就是到了八地以後還地地漸修,一直到等覺,一直到金剛喻定,最後入如來身,能夠親自證悟自己的如來藏。應該這樣子來解釋,比較合適順暢一點。因為我們說了《楞伽經》是印心的,是講心識的種種境界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三相和前面講的七種境界、佛說的七種第一義心等經文聯繫起來讀,這樣法義上比較一貫,講的層次上更清楚一些。我是這麼體會的,別的書上也沒這麼說,經裏也沒這麼說,我這麼說,不敢談證悟,也是在學習研究。智慧相,就是準備了那三個前提條件能來修悟的時候,這個智


三關:一———一—三相:


前行——————智慧相——


初關——————無所有相—


重關——一———切諸佛自願處相


牢關——一———自覺聖智究竟相——


七種境界:一———十地:


心境界—————地前


慧境界—————初地至五地


智境界—————六地


見境界—————七地、八地


超二見境界———九地、十地


超子地境界———等覺


如來自到境界——妙覺


慧相雖然是“跛驢”的智慧相,但他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境界了,這種境界我覺得跟前面經文講的佛菩薩聖智所具備的七個第一義心的第一個心境界是相對應的。我說智慧相是心境界,這是地前菩薩的境界。那麼“無所有相”呢,因為到了經文上講的修三相後得最勝子第八地嘛,到第八地了。我前面講了,什麼境界相對應的是哪一地菩薩,無所有相大概是從初地到六地這個心識的境界。所以無所有相所對應的是慧境界和智境界,這兩種境界。慧境界就是登地了,初地菩薩是慧境界。經上講了,慧境界就是能斷惑,離一切虛妄想,這就是登地菩薩的境界嘛。地前菩薩的智慧相是“跛驢”的智慧相,他只知自己這些妄想的相狀,但還沒離開妄想。那麼離開了妄想他就登地了,所以是慧境界,斷惑離開一切妄想了。離開妄想再修,從初地到六地,證得般若了,就是由慧境界到智境界了。到智境界就知道緣起性空了,既知道證得諸法的空性,又能證得諸法的實相;知道這些萬事萬物本不生,但是這些客觀存在又原來有;能夠證得般若波羅蜜多了,心無掛礙了嘛,這個時候就到了無所有相這個境界。所以無所有相是菩薩的慧境界一直到智境界。無所有,無所得,


都是這種境界。那麼“一切諸佛自願處相”呢,這個也是兩種境界:一種是見境界,一種是超二見境界。這樣講修三相就不那麼抽象了,比較具體一些了。我在前面講過,見境界就是能夠看到兩邊,像斷常啊、有無啊、異同啊、生滅啊,看到兩邊才能離開兩邊,離開二邊得中道,這是見境界,這個見境界是七地菩薩、八地菩薩得的。超二見境界就是不僅離開了斷見常見得中道,而且超越二邊,是那種心識狀態,我過去這麼解釋的。超二見境界,這個一般是九地十地菩薩了。所以“一切諸佛自願處相”就是這兩種境界,見境界和超二見境界。就是諸佛他證得了無所有以後再進一步證的話,那就離二邊、離二見得中道到十地。證得無所有以後,他回過頭來度眾生,他還要發願,還要以他的願力來使眾生一起了脫生死,這是“一切諸佛自願處相”。


那麼再進一步,由“一切諸佛自願處相”到“自覺聖智究竟相”,那就是等覺、妙覺,到了佛的境界嘛。所以我講“自覺聖智究竟相”就是這麼兩種境界,經文上講的超子地境界和如來自到境界。超子地境界就是超過十地菩薩的境界,以至如來自到境界。這個境界就不好說了,不像見境界、智境界、慧境界,那還有名言可說,這種境界就無名言可說了,就是經上講的“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只有靠修悟“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說是說不出來的。所以我用這三種相跟前面講的佛的七種境界來對應,我覺得還是比較合適的。因為這樣對三個相比較容易理解一點。我是這麼研究這麼想的,究竟對不對呢,我在經上一找,覺得還合適,因為經上為我證明瞭,怎麼說明的呢,就是前面經文有這麼一段話,講正智、如如那一段:“大慧,彼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你看這段話講修行的人,這裏講的是菩薩,菩薩能夠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這個就是智慧相,這個就是講的心境界。底下接著說得很清楚的,“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這段講的是慧境界。“無所有”就是無所有相嘛,能夠次第隨入從地至地,從初地、二地、三地……地地進趣,通過地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而且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當得,現在還沒有得。度自心現無所有,這時能斷一切惑,分別觀察曉得自心生的妄想,自心無所有,這是慧境界。底下“得住般若波羅蜜”,證了般若,就是智的境界。下面“舍離彼生所作方便”,這個就是見境界、超二見境界,離開二邊而得中道,這種心識狀態到了七地八地了。經上說了,修三相能夠到八地嘛。像“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這就是超子地境界和如來自到境界,是等覺菩薩和佛的境界。這是我們回過頭來加深理解前面的經文。所以,我覺得三相跟前面講的七種第一義心、菩薩七種境界是相對應的。這樣來看我們對三相比較瞭解了。這個是以經解經,用經來解釋經,我不假旁說。我自己認為這樣比較符合經義的,是不是一孔之見,同學同參還可以進一步研究。為什麼三相重要呢?因為修三相跟後來禪宗破三關之說有關,很多經書上這麼說的,我也研究了一下破三關和修三相的關係。一般修禪,我們講怎麼進去,大家都知道,起疑情嘛,禪本身以心證心,以自己心的本體,以一個極明朗極猛利的心識去印證自己本來的心體,他不是轉識成智,禪宗他是以心印心,從心識上,就從阿賴耶識上空掉一切污染,顯露你的如來藏,以心證心嘛。所謂極明朗極猛利的這是個什麼東西?當然那還是你的心識作用,不過這個心識作用還不是你本來心識的作用,但跟你本來的心識作用又分不開。那麼用這個心識的時候,怎麼用功呢?要見境界。不但是離妄念妄想,沒有雜念,而且要離兩邊,不能有,不能無,不能從有這一邊去想,也不能從無這一邊去想,不能從語言文字去想,也不能從哪一個方面想,不要以為不用語言文字了,我用別的來想,也不行,有也不行,無也不行。這個起疑情,一但進去了以後,在哲學上也講所謂懷疑問題吧,禪宗他是從疑而信的,他就是起疑情——這是什麼……這是什麼?……這樣進去。初步情況大家可能都有過體會,反正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所以講初關的情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破初關不開口嘛,開不得口,動不得念,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說我不開口,不動念,你不可能不動念,你開口即錯,不開口也錯,動念即乖,不動念也乖。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曉得怎麼好。初關,是這個情況。一但悟了以後,到了第二關了,也叫重關,“不破初關不開口,不過重關不下山”要破重關,破了重關第二關,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原來的風光。三關,我個人的看法,初關就相當於慧境界、智境界;重關就相當於見境界、超二見的境界;牢關就相當於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參前的準備工夫,也就是前行呢,就是調心、調息等等,那就是心境界,修禪的準備是心境界。我這樣來看,對不對。因為《楞伽經》畢竟是文字嘛。達摩祖師交給二祖印心,心究竟是什麼狀態,拿這個經去印呀。我覺得是這樣。後來又有三關之說,三關之說是不是從三相而來,我沒很好地研究過,但是很多都說跟三相有關係。怎麼會有關係,我的體會是這樣子,既然都是講心的境界,那麼一定要把三相跟前面佛講的七種境界聯繫起來,這樣講就比較順暢,也比較容易懂,因為修行境界他很有次第,你真正離了妄想斷了惑了,你就是慧境界;你真的證了諸法空性,諸法實相了然了,你就是智境界;你真的離開兩邊了,你心識離開兩邊了,得中道了,你就是見境界和超二見境界;再進一步,就不可說


了,超子地和如來自到境界。這樣來說明次第印心。我曾經跟師父參禪,修學的時候,師父教我四句話,很有用,他怎麼說的呢,他說:“不立一法,不破一法,有法皆立,法不破。”“不立一法”,我就進去了,禪有個入處。我前面講了,“不立一法”,就是就沒有增益謗,離開了有句;“不破一法”,他就離開了減損謗,離開了無句。離開兩邊了嘛,“不立一法”離開了常邊,“不破一法”離開了斷邊。“有法皆立”,這就離開了相違謗,離開了亦句(亦有亦無);“無法不破”,就離開了戲論謗,就離了非句(非有非非有)。我說這四句話,“不立一法”,我就進去了;“不破一法”,我就出來了;“有法皆立”,我就何用不臧,處處都用得上;“無法不破”,我最後了(悟)了。就這麼四句話。這四句話,我覺得“不立一法,不破一法”,就是無所有相。“有法皆立,無法不破”,這就是一切諸佛自願處相。最後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那就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了,沒有名詞好形容了。這是我從名相說吧,這點小小的研究,可以供大家修學三相做參考。底下我們接著說。我們講了五法,講了藏識和聖智,下麵講這個問題:用智觀識。用正智來觀察八識。


(三)用智觀識


1.遣除外道妄執


用智觀識,首先要排除外道的一些妄執。底下這幾句話是繼續遣除外道妄見,這都是為我們修行方便來打基礎。前面講了真正要修要證啊,首先要具備離開外道、離開二乘,你要是不能離外道的理論、言說,外道你搞不清楚,你不能修不能證。所以釋迦牟尼佛反復在多處強調,首先破外道。這個用正智來觀察八識,或用聖智來除掉如來藏所受污染的話,首先要把這些外道的妄見妄執排除掉。外道的妄執實際上就是一般我們眾生心裏頭的妄執。


爾時,大慧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自性,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聖智事分自性,百八句分所依。如來應供等正,依此分別說;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這個地方,大慧菩薩曉得參加會的這些大眾的心念,都希望佛再進一步來說修證的方法,因為前面講了嘛,要修學三相,但三相怎麼修學呢?怎麼樣用正智觀察八識呢?大慧當機代表大眾提問題,也代表與會的這些菩薩提問題,所以“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心之所念的就是“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這句話難懂一點,這個“經”字在這個地方做法門解,所謂“聖智事分別自性經”,就是聖智的自性法門。我們這一節不是講藏識和聖智嗎。上聖智,指菩薩佛嘛,他是正智,不是分別。我們前面講了,凡夫是分別,五法裏是分別,佛菩薩他是正智嘛。那麼聖智、自性、如來藏心的本體究竟怎麼回事,大眾心裏還是都希望佛能夠說這個法門,“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就是聖智的自性法門。於是乎“承一切佛威神之力”,十方一切佛威神的加持,大慧就當機提問:佛啊,希望您跟我們說聖智的自性法門和“百八句分別所依”。因為釋迦牟尼佛說了一百零八句,而且這一百零八句過去的先佛都是這麼說,你要提問題的話就是概括一百零八問。“百八句分別所依”,唐譯本怎麼譯的呢,是“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自性法門”。唐譯本這麼譯的。這個百八句是諸佛所說,但是由於學的人根機不同,所以對這一百零八句的理解也就不同,那就產生了差別,那麼證得聖智的程度也就有差別。所以說什麼叫聖智自性法門,也就是說聖智的各種不同的層次,各種不同程度的差別相。大慧問佛,請您說一說,我們在修證的時候,這些次第差別是個什麼情況。為什麼大慧菩薩提出這個問題呢?就是因為菩薩他畢竟如來藏還是有污染,他在修離開污染,但還不是像佛那樣自然而然清淨沒有污染,菩薩還在修證嘛,自己修,度眾生也是修,所以菩薩也有妄想的自性,不然的話菩薩跟佛就沒有區別了。菩薩為什麼會有些妄想自性呢,這就因為一百零八句的緣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