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28
7.七種境界——佛菩薩的心識狀態
接著佛說:
複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我們凡夫有七種心識的狀態,七種自性。那麼佛菩薩呢,他就有“七種第一義”,就是心理上表現的第一義境界有七種,這七種都是一層比一層高的第一義的境界。七種第一義的境界是什麼呢,就是經文上說的“心境界、慧境界”等七個境界,這些是佛菩薩的心識狀態。我們前面講了,阿賴耶識是眾生受污染的心識狀態;空如來藏是在修行過程當中,去掉污染的心識狀態;那麼如來藏就是自然而然、法爾的沒有受污染的心識狀態。佛講了這七種狀態,最後的這種心識狀態“如來自到境界”,就是不空如來藏,法爾的沒有受汙染的如來藏。當然這也是用名相用言語來講的,但是他講的是佛菩薩心理的真實境界。
第一種是心境界。怎麼叫心境界?就是他的心理、心識的狀態跟他的真心能夠相應。就是菩薩經過他的禪定,經過他的修行,他不斷地除掉虛幻的妄見,那麼他的見、他的心慢慢跟真心相應,這種境界叫心境界。這種心境界是地前菩薩的境界。菩薩不是有十地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從歡喜地一直到最後第十地。這個心境界是地前菩薩要入地了,但是還沒有登地,在這個修行階段上他現的境界叫心境界。
第二種,慧境界。那麼這菩薩再進一步修行,他能夠斷掉疑惑,不疑不惑了,這就是慧,慧是能夠斷惑的。離開了虛妄,斷掉了疑惑,這種心的境界叫慧境界。這種慧境界就是初地菩薩,登了地的菩薩的境界,這個境界有相當的一個過程,可以說從登地一直到第五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都是慧境界,都是斷惑離虛妄這種境界。叫空如來藏嘛,把如來藏上的污染的東西空掉,用什麼空啊,用慧來空,就是斷惑,慧境界。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智境界。智就是般若,智慧嘛,般若就是能夠看到諸法的空性,看到諸法本不生,看到沒有第一因,不但看到諸法的空性,又看到諸法的實相,又看到這些萬事萬物是客觀存在、是本來有的,但它的自性還是空的。所以能夠看到諸法的空相,又看到諸法的實相,這是要有般若的智慧才能看到。這種心識狀態叫智境界。這種境界是六地菩薩的境界,到了第六地菩薩,就是智境界。
第四種,見境界。但是光是般若,只看到諸法空性、諸法實相,這個還不夠,到了六地,還要進一步修,因為還是有污染,為什麼有污染呢?還是有常、有斷,看到諸法實有和諸法空相,但他還沒離開兩邊。他要看到無論是諸法的空性也好,諸法的實相也好,還是有常斷兩邊,能夠慢慢斷掉兩邊成中道,這種心識境界叫見境界。這個見境界是很不容易的,這個是七地、八地菩薩心識的境界。
第五種,超二見境界。這就是超過了常見、斷見而證得了真正的中道,斷了二邊得中道,這叫超二見境界。沒有什麼常見、斷見了,不但是離二邊、斷二邊,而且超二邊,沒有什麼常什麼斷,這個是九地、十地菩薩的心識狀態,心識境界,所以叫超二見境界。
第六種,超子地境界。子地是指的佛子,從地前直到十地的菩薩都叫佛子。這個超過地前到十地的這些菩薩的境界,這叫超子地境界。超子地境界就是等覺,是等覺菩薩的心識境界了,幾乎跟佛差不多了,這叫超子地境界。這是第六種境。為什麼只講個超子地境界呢?因為這種境界不好說了,已經超二見了嘛,你還說什麼,只說個超子地境界。但是還要進一步。
第七種,如來自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就不用說了,這就是只有佛才能夠有的心識狀態,這個心識狀態是什麼?就是如來藏,就是法爾的自然而然的清淨心的這種心識狀態,這就是如來自到境界。
佛說了七種境界,說了菩薩跟佛的這七種心識狀態,心識的境界,這一個心識境界是聖賢、聖人的。我們講超凡入聖嘛,前面講七種性自性,是凡夫的心識狀態,這裏講七種第一義境界,是菩薩佛的心識境界。我們兩兩地把它對比一下,凡夫有七種自性,佛菩薩呢,有七種第一義。就是佛菩薩有七種境界,凡夫有七種虛妄分別的認識。那麼一對比,一對一吧,我們看到,心境界相對的是凡夫的集自性,也就是聖者心相的境界對應的是凡夫心相的集自性。慧境界呢,相對應的是凡夫的性自性。智境界相對應的是凡夫的相自性。見境界相對應的是凡夫的大種性自性。超二見境界相對應的是凡夫的因自性。超子地境界相對應的是凡夫的緣自性。如來自到境界相對應的是凡夫的成自性。
釋迦牟尼佛在這裏跟大慧菩薩講心識狀態講得非常清楚了。本來佛菩薩的心識不好講的,釋迦牟尼佛借著名言,借著世法上的這些名稱、這些說法,還是把它說出來了,雖然不能說是月亮吧,但因指見月,指頭指的還是月亮,告訴這些東西,講的這些境界,說明瞭這個問題。
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
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的這些佛菩薩都是以這七種第一義心、七種境界來成就世間法,成就如來出世間法和出世間上上法。世間法,實際上是凡夫的法,出世間呢就是聲聞、緣覺的法,出世間上上法就是菩薩、佛的法,所以這是一乘的法了。
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大慧,雲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這個外道見就是魔見,佛菩薩的見是正見。因為外道他執著自性的妄想的境界以為就是修持。比如說拿著前面的七種自性就把它展開來,變成了很多外道的理論,而且就講很多歪道理,就是不正確的修持方法。正因為他們都不通達佛菩薩第一義心,那些看法不是墮於常見,就是墮入斷見,離不開二邊。所以經上講“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不是常見就是斷見,做二見論。比如說人死如燈滅,燈滅了,就不會再亮了,人死了也就完了,這個就是斷見。再比如,萬事萬物哪里來的呀?大梵天造的,…個因能夠造這麼多果,這就是常見。很多事情,你過細想一想,你自己分析一下,看看自己的心理狀態,你分別的東西,你想的東西,是不是斷見,你想想看,往往不是常就是斷,都是虛妄分別。這種虛妄分別集中起來就是七種自性。所以“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佛菩薩講的這些是自共的,跟外道是不共的。因為外道都是從識的流注生滅來建立的,而佛菩薩是從如來藏受不受污染這方面來建立的,所以這跟外道見是不共的。外道論是“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他自己心理現的境界,都是妄見,他不知道他所看到的就是他的自心所現。“分齊不通”,所以他跟佛菩薩的見地合不攏來,不是一回事。這段還是講的諸識生滅相的一種情況,前面我們講了,流注生住滅和相生住滅,這裏進一步把它發揮一下。
(二)明妄想見
下面講什麼呢,前段講諸識的生滅相,下段講妄想見。
複次大慧,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幻境隨見,今當說。
這個句子他是根據梵文直譯過來,倒裝句,所以很難解,唐譯本就容易理解一點,唐譯本怎麼說呢,你看後頭這句:“自心所現幻境隨見,今當說。”應該擺在前面,“今當說”他擺在後面就倒裝起來了,是按梵文的文法。所以唐譯這麼譯的:“大慧,我今當說,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現,則滅妄想及無知愛業緣。”就是你了解的境界好像夢幻一樣,都是你的自心所現,都是你自心的心識狀態。句子倒過來,就容易理解了。所以唐譯本容易理解一點。下句“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也是給倒過來了。應該是唐譯的“滅妄想三有苦,及無知愛業緣。”由妄想就生了三界嘛,三有前面說過就是三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皆苦嘛,都是由妄想而生。所以要消滅這些妄想三有苦。這一段整個來看,就是說,你能夠隨見自心,能夠知道所見的種種相狀都是你自心所現顯出來的,你能夠真正曉得自己心理的這種狀態了,那麼妄想三有苦就滅了,無知的愛業緣也就消滅了。這就可以知道妄想妄見怎麼生起來的。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是自心的幻相,唯識所現嘛,都是妄想妄見,這些妄想妄見都是你自心阿賴耶識的表現。
大慧,若有沙門、婆羅門,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及事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已滅。
文字比較古奧一點,要慢慢說一下。沙門就是出家人,在佛出世前,古印度就有出家修學的人。佛告訴大慧,有些沙門,有些婆羅門,“欲令無種有種”,什麼叫無種?就是認為萬事萬物可以無種而生,就是沒有原因可以生起來,叫無種。或者因中沒有果,像自然論、偶然論,認為萬事萬物是自然而生的,是偶然而生的,都是無種論。這種無種而生、因中無果就是斷見。什麼是有種呢?恰好相反的,就是有種而生,就是一個因可以生很多果,一個因可以生諸法,這些萬事萬物都是由一個法生的。比如,萬事萬物都是由造物主造的,一個因生萬法,就是有種。這種看法,這種想法是常見。我們講常呀斷呀,兩邊嘛,這個我們大家可以在修行過程當中體會,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自己好好體驗一下,不是常見就是斷見,不是有種就是無種。凡夫外道這個阿賴耶識心識,他的意識,他的想法,不是常見就是斷見,所以說“欲令有種無種因果現”,就是外道認為萬事萬物一因而生或無因而生,無種的因果方法、有種的因果方法,叫有種無種因果現。
“及事時住,緣陰界入生住”,這也難解一點。正是因為看到有種或者無種,他認為是這樣的因果現象,因此他認為可以依事而住,或者依時而住,或者緣陰界入而住。陰界入就是指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十二入:就是六根加上六塵叫十二入。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叫十八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在佛教上叫三科。依三科而住。打個比方說明一下,依事而住,比如,外道希望住在一個境界裏頭不壞,外道修神仙的就是依事而住。那麼依時而住,就是講常生不老永生的,這些都是依時而住。還有依陰、界、入而住的,希望靈魂不死。這些都是常見。“或言生已滅”,這是外道講斷見。事物發生後馬上斷滅,叫生已滅。不是常見就是斷見,我們來看:
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壞斷滅論。
“彼若相續”,“相續”就是因果相續嘛,他拿邪見來說這些“相續”,就破壞了因果。同樣的拿邪見來說“若事”,破壞了世間法的因果作用。“若生”,破壞了因果法則。“若有”,破壞了因果的現象。不但破壞世間法,對出世間法也是的,這個“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就是苦、集、滅道嘛,你看“若果”是苦,“若業”是集,“若諦”是滅,“若道”是道嘛。整個的苦集滅道,最後的涅槃,他都給斷掉了,否定了。所以說妄見害死人.不但使世間法斷滅了,而且使出世間法也斷滅了,甚至把成佛的功能都斷掉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
“現前不可得”,很難解釋,但按唐譯本來說,就比較容易明白了,唐譯本譯為:“不見現法故”,就是看不到阿賴耶識所現的法,看不到本來面目。
“及見始非分故”,這句也還是唐澤本譯得好:“不見根本故”。就是看不到根本,叫“見始非分故”。“分”就是根本、本來。“非分”即看不到本來的、原始的東西。我們說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它都是無生的,沒有第一因的,但是外道根本看不到這一點。古印度就有九十六見,九十六種外道,我們現在恐怕不止九十六種外道,現在光是附佛外道就不知有多少了。這種妄見是覆蓋在眾生的如來藏上的污染。我們現在都講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們心識上受的污染更是加倍,越來越厲害。
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
這些外道的說法,打個比方吧,好像瓶子破了,瓶的作用就不存在了,不能用了。好像焦芽一樣,芽如果被燒焦了,就是敗種壞種嘛,根本不能種,焦芽就不能生果。無因就不能出果嘛。用這兩種比喻來說明外道的說法是破壞因果的,都是斷滅論。這一段佛跟大慧說的這些,因為文字古奧一點,難懂一些。“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正是因為外道他的妄見破壞了對因果的正確認識,所以如果按照他們的論點,那麼陰界入,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三科的過去、現在、未來,已滅、今滅、當滅。過去是已滅,現在是今滅,未來是當滅。那麼陰界入就不能夠相續了,這就是無因自生了嘛。這樣的無因自生的論點,就沒有先因後果這種生起次第了。所以講“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沒有因就沒有次第,無因自生,變成和偶然論、自然論一樣了,這是斷見。
大慧,若複說無種、有種、識,三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
佛說大慧,假設你說無因而生,或者一因而生。無種是無因而生,有種是有因而生,再加上八識,這三個條件相結合來生。過去印度外道是九十六種,但是九十六種外裏道頭有六種外道最厲害,叫六師外道。實際上在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在印度婆羅門教裏頭有六大派別,佛經常講的,每一個派別都有他的主張,都有他的中心,都有他的組織,都有他的祖師,也有他的經典。這六大派別裏頭有一個大派別叫“勝論派”。勝論派講六個基本概念,是關於萬事萬物怎麼來的,萬事萬物的現象、這些關係究竟是怎麼樣的,他立六個基本概念,叫六句,勝論派的祖師著有《六句論》,講六個基本概念,解釋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這六個基本概念後來又發展了,發展了十個句,《十句論》。在我們大藏經裏頭還有批駁勝論十句義的著作。佛教還保存了六師外道這六個派別的一些學說的東西。因為要破妄見破邪見,在印度釋迦牟尼當機講的那個時候,就要破六師外道的東西,特別是盛極一時的勝論派的這些觀點。勝論派的六句,是哪六個概念呢?就是:實、德、業、大有、同異、和合,這是六句義,是勝論派說的。同異這個概念的意思就是無因而生,就是《楞伽經》講的無種的妄見,所以勝論派的基本概念是講無因而生的。另外又講一因可生萬果,這個就是他的另一個基本概念,大有。大有就是有種,有種就是一因可以生很多法,一因生萬法。識,人的認識,眼耳鼻舌身意,識都是和合,和合就是識,這是勝論派他的六個基本概念。前三個就不說了,因為那扯
得很遠了。這裏釋迦牟尼佛說,勝論派的這三個觀點,同異、大有、和合就是有種、無種、識三緣結合。
我們看看經文,“若複說有種、無種、識三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生油。”佛說,如果按勝論派這種說法,萬事萬物是由無因而生、一因而生跟識這三者結合起來生的,那麼烏龜應該生毛,沙子裏就應該出油。但是烏龜怎麼會生毛呢,沙裏怎麼會生油呢?“汝宗則壞”,我們的正知正見就被他破壞了。因果錯亂了嘛。“違決定義”,三者結合,有種、無種、識結合而生一切萬物的看法違背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既然有這些錯誤,那麼“所作事業”,都是“悉空無義”。所以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