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26 》




2009/10/20 08:57


「我等從昔來」:這一切諸天子說,我等從無量劫以前到現在。「數聞世尊說」:數,就不是一次,很多次了。有很多很多無數那麼多的次數,來聽世尊說法。「未曾聞如是」:我們雖然聞世尊說法,可是沒有聽見像這樣子深妙之上法──這又深、又妙,又是最高、又是無上,這種甚深微妙法。「世尊說是法」:現在佛說這種的妙法,「我等皆隨喜」:我們這一切諸天等眾,都歡喜聽這種法;尤其是在聲聞眾裏邊最有智慧的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現在舍利弗得著授將來成佛,這種最尊貴、最光榮的記莂。不單舍利弗蒙佛授記得到作佛,「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我等諸天子也有這種的希望,將來必定應該也得到作佛。因為在法華會上,無一不成佛,沒有一個眾生不成佛的。


「於一切世間」:我們成佛了,在這一切世間來講,「最尊無有上」:也都成為最尊貴,而無有再駕乎其上,沒有比我們再高尚的了!「佛道叵思議」:佛的道理是不可思議。叵思議,也就是最妙、不可思議。「方便隨宜說」:佛因為方便,而隨機宜說法。隨機宜,就是隨眾生的根性,而說佛法。


「我所有福業」:我們諸天所有的福德、善業,「今世若過世」:或者現在這世、或者未來的世,「及見佛功德」:和我們能見到佛的這種功德。「盡迴向佛道」:我們將這種的功德,都統統來迴向我們將來成佛的這個佛道。


2. 譬說周(分四)
1. 正譬開三顯一 F2. 明中根領解 F3. 如來述成 F4. 與授記 F1 (分二)
1. 身子代請 G2. 如來垂答 G1 (分三)
1. 自述得記無疑 H2. 兼述同輩有惑 H3. 普為四眾代請
今H1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諸天子等說完了偈頌,盡以所有的功德,來廻向他們將來所成的佛道,在這個時候,「舍利弗白佛言」:大智慧的舍利弗又向佛說話了。


「世尊!我今無復疑悔」:世尊!我現在聽見佛所說的法,我是沒有疑悔了!因為大智舍利弗已明白佛所說的妙法,他已經領悟,不會再疑悔了。「親於佛前」:我現在親自在本師釋牟迦尼佛的前邊,「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得到、接受本師釋牟迦尼佛為我授無上正等正覺的這種記別號,說是我成佛的名字叫「華光如來」。


2. 兼述同輩有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可是這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都是心得自在的大比丘。「昔住學地」:在以前,他們都居住到有學的地位。沒有證得四果阿羅漢以前,這都叫「有學位」。「佛常教化言」:佛常常的教化他們說,「我法能離生老病死」:在我佛法裏邊,能以脫離生、老、病、死的苦,得到究竟涅槃的快樂。


我們人在生的時候,非常痛苦;雖然痛苦,那時候因為小,不明白,所以把出生那時候的痛苦都忘了,就長大了!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到老的時候,都會得到這個「老苦」。老了怎麼苦了呢?眼睛也看不見了、耳朵也聾了、牙也掉了,所以吃東西也沒有香味了!眼睛不幫忙、耳朵不幫忙、牙也不幫忙;再等一等,腿也不幫忙了;再等一等,手也不幫忙了!想要拿一個東西,到那個地方,手這麼顫顫顫的,什麼東西也拿不起來;好像美國人吃飯用刀、用叉,拿起刀,有幾千斤這麼重;拿起叉,也有幾百幾千磅那麼重,都拿不動了。你說這是苦不苦?本來這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都辦不到了!所以老的苦,手腳都不幫忙了;等身體也不幫忙了,得了癱瘓危症,一天到晚在床上躺著,你說是苦不苦?


知道嗎?我們現在的總統艾森豪,這麼大年紀死了。你看艾森豪做總統,也會老的,現在也要死的。前幾天〈人報〉那個報紙說:他在醫院裏病得很嚴重;這是病苦。病苦接著就死苦。你看!做過總統,這是最光榮的;到死的時候,死神和他也不客氣,也搞得他那麼痛苦。為什麼?他就沒有學佛法。他如果明白佛法,把一切都放下了,這生、老、病、死苦都沒有了,都了了;他不懂佛法,所以就離不開這生、老、病、死苦。那麼這個生、老、病、死苦,是最平等的,人人都有生、人人都有老、人人都有病、人人都有死;唯獨你若明白佛法,真正覺悟了,把一切都放下──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不然的時候,就不自在。你一自在了,也沒有生、也沒有老、也沒有病、有沒有苦了!那是究竟涅槃,得到究竟的快樂。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他去修行用苦功?他就是看見人的生、老、病、死苦,太沒有意思了!太沒有價值了!人人都在這裏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過來也是生老病死苦、過去也是生老病死苦,今生是生老病死苦、來生還是「生老病死苦!這生老病死苦,接接連連總也不斷,轉過來、轉過去,都是這個!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看,這有什麼意思!這簡直的太愚癡!在這裏頭轉著,我一定要離開這生老病死苦!所以就出家去修行去。那麼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把生老病死苦離開了;可是他捨不得這些眾生還沒有離生老病死苦,要把所得到的妙法轉告給這一些個眾生!所以佛就說,我這個佛法裏邊,能離開生、老、病、死,「究竟涅槃」:得到究竟的涅槃。


「是學無學人」:這是舍利弗說,這一些個有學的人和無學的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他們每個人都自以為已離開「我見」、「有見」和「無見」,說自己是得到涅槃了。有見,就是「常見」;無見,就是「斷見」。有無見,就是斷、常二見。「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現在在世尊的面前,都聽見從來就沒有聽過這樣的妙法;「皆墮疑惑」:他們都墮落到這個疑惑的坑裏邊了!好像有個「疑惑」的大坑,他們掉到這坑裏,迷惑了、不明白了!


3. 普為四眾代請


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善哉世尊」:對我最好的這位世尊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我們最尊、最崇拜的世尊,請您為我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說一說這種的因緣,是怎麼樣一個道理?「令離疑悔」:令這所有在會的大眾,都離開這種疑悔的心;令他們都不要疑悔了!請世尊特別慈悲,來開示我們所不明白的。舍利弗本來他沒有疑悔了,因為看見這四眾還都沒明白,所以現在他為四眾來請法。


*    *    *


艾森豪總統已經去世了,本堂的護法余天休博士,和前幾天我們給去念過經的姓唐的護法,還有在這個期間,不在世界上的其他人,我們大家發心來給他們迴向。因為艾總統他在美國做了兩任的總統,對於這個國家也有很多的好處;我們現在住在這個國家以內,他現在已經逝世,我們大家應該給他迴向,超度他也早聞佛法、早一點能成佛。今生他沒有聞到佛法,希望他如果再有來生的話,他聞到一點佛法;我們大家用這種真心來給他迴向,一定會很有感應的。那麼連帶也給余天休博士和本堂的護法他們念念佛,超度他們都離苦得樂。


還有,下個禮拜六是觀音誕;在中國的風俗,遇到觀音誕,大家都歡喜拜佛的。在下個禮拜天,還是拜大悲懺;早晨由八點鐘開始,上午拜大悲懺,下午也拜〈大悲懺〉。那天是禮拜六,講經的法會,也就在此地舉行;還是照常講《地藏經》、拜〈大悲懺〉。大家歡喜拜一次,就拜;若歡喜拜兩次,就講完經,再繼續拜一次。在這一天,你拜懺、念「觀音菩薩」的功德,比平常多百千萬倍,我們大家應該知道!


至於這位艾森豪總統,我們本堂每天晚間給他念五分鐘的佛,來給他迴向;本堂的護法,明天給他們幾位都寫上一個牌位,牌位放到我們功德堂這兒。超度他們,以一個月的為期限;並且我們這講經,也請他們來聽經。艾森豪總統在生的時候,沒有聽過經;那他現在死了之後,我們請他來聽經;聽經,將來他若明白,也就可以離生老病死苦了!這個禮拜二,是釋迦牟尼佛入涅槃的日子,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念多一點「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為這位艾總統開始念念佛!


*     *     *


2. 如來垂答(分三)
1. 抑揚發起 H2. 正說譬喻 H3. 勸信流通
今H1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爾時,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聽見舍利佛為四眾請法除疑,這個時候,佛就告訴舍利弗說,「我先不言」:不言,是以前已經說過,「我以前不是說過了嗎?我不告訴你了嗎?」是這個口氣,不是說「我以前沒有說」;這是中文的文法,你不要以為「我先不言」,就是他先沒有說,不是的。我以前不是告訴過你了嗎?告訴你什麼呢?「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所有十方的諸佛世尊!以這種種的因緣、譬喻,以及用很巧妙的言辭、方便的法門,來說種種的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不是為旁的,就是為「無上正等正覺」而說這個法。「是諸所說」:用這種種因緣、譬喻的言辭,方便說法,「皆為化菩薩故」:都是為了教化菩薩的緣故。


「然舍利弗」:前面這一段經文,就是「責歎之詞」。責歎是怎麼樣?就說:「我已經說過了,你還不明白?還來問!」但是這後邊這個「然」,又是「安抑舍利弗的意思」,說:「好!你是個好孩子,你都很聰明的。」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我現在再用譬喻,把這個道理說明白一點。「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所有有智慧的人,可以從比喻裏來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以下的經文,很不好講了,各位都要注意一點。


2. 正說譬喻(分二)
1. 長行 I2. 重頌 I1 (分二)
1. 喻說 J2. 法合 J1 (分二)
1. 總喻 K2. 別喻 K1 (分五)
1. 長者喻 L2. 舍宅並一門喻 L3. 五百人喻 L4. 火起喻 L5. 十子喻
今L1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舍利弗」:佛告訴舍利弗,現在我就用比喻來給你說這個妙法。「若有國邑聚落」:若有,是假設之詞。國,比喻是「實報莊嚴土」,這是菩薩所住的地方。邑,比喻是「方便有餘土」,這是二乘人所住的地方。聚落,比喻是「凡聖同居土」,就是你、我現在住的地方。佛則是住在「常寂光淨土」。


又者,「封彊為國」,土地有一個邊界,裏邊住著人民,這叫「國」;國界,是表示國土最遠的地方。「宅治為邑」,宅,就是做官的官宅;他治理官宅所在的這個地區,就有城市,這就叫「邑」。普通的名稱,這城市就是「邑」;好像三藩市、紐約,這都叫「邑」。這個「邑」,就是不遠不近的在中間。聚落,就是鄰閭,是最近的一個小村莊,或者一個小的市鎮。


「有大長者」:大長者,就是比喻「佛」。按著世間法來講,「長者」具足十種的德行:


(一)姓貴。「姓貴」和「貴姓」不同,這個「姓貴」,根本就是貴;說「你貴姓啊?」你是不是貴姓,這還是有一個「不一定貴」的口氣在裏頭。這「姓貴」,姓是貴的,不是便宜的,在世俗來講,就是生在皇帝或諸侯的家裏;在印度來講,就是剎帝利,就是貴族。姓貴,也就是那種「族貴」;生在國王的家裏,將來一定做國王,生在諸侯的家裏頭,一定做諸侯的。


(二)位高。位,是爵位、地位;他的地位是特別高。什麼是地位特別高呢?就是做宰相,或者做大將軍,執掌全國的政治。


(三)大富。怎麼謂之大富?因為他財產太多了!甚至於人家倉子裏所存的是米、是穀,但他的倉子裏所存的完全都是金子,金子特別多。


(四)威猛。威,是很威風的;這個人很有威風,所謂「威風凜凜」,人人一看他,就害怕了,這叫「有威可畏」。本來他也不打人、不罵人,也不殺人,但是人人都很怕他,這就叫「威」。猛,是很勇猛。威猛,就是尊嚴而隆重。好像做大將軍的,你看他戴上全副武裝,很有殺氣的,不知道多少的兵都被他所殺了!好像警察很高、很大的,市民一看見他,也就覺得不敢犯法了,這叫「威猛」。可是有的人最討厭警察,為什麼呢?他說這對我太不方便了!


(五)智深。他的智慧最高超,超過一切人;他的智慧最深遠,對一切事物,瞭若指掌──就好像在他手心裏一樣,什麼事情也瞞不了這個有大智慧、有深智慧的人。他心裏包羅萬有,無論什麼權巧方便和出奇制勝的法,他都知道。他和一般的人不同,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和一般最聰明的人來比較,他也比較聰明。


(六)年耆。年,是年齡;耆,是耆老;就是年紀非常的大了。這個年耆又有什麼用呢?他雖然老了,可是他老而益堅──越老越健康、越堅固,為一般人的榜樣,為一般人的領袖。


(七)行淨。行,是行為;淨,是清淨。言其行為非常清高、非常潔白,所謂「白圭無玷」;就好像這麼一塊白的玉石,上邊半個黑點也沒有,表示它純潔。在〈論語〉有這麼兩句話:「白圭之玷,猶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為也。」說白玉上如果有一個黑點的話,可以用磨石慢慢的把它磨去;所說的言語,如果有了黑點,這你沒有辦法再把它去了。這是「行淨」,就是行為非常高尚,所謂「清高」,一般人比不了的。


(八)禮備。禮,是禮貌;備,是全備、完備。言其對任何人,都禮儀縐縐的,不論你是貧富貴賤,他對你都有一種禮貌,這叫「周旋中節」。周旋,就是「應酬」的一個別名;中節,就是「合乎規矩」。有個朋友來了,我要應酬應酬他,請他吃頓飯,或者請他去喝一杯咖啡或啤酒,這都叫「應酬」;應酬要中節,要恰到好處。怎麼恰到好處呢?譬如我這個朋友歡喜喝咖啡,就請他去喝咖啡,這是恰到好處;他歡喜喝汽水,就請他喝汽水,這也恰到好處;總而言之,這不是說是「投其所好」,因為你要應酬他,他歡喜什麼事情,你就應該令他歡喜,這叫「周旋中節」。


(九)上歎。歎,是讚歎。在你下邊的人讚歎你,那是很普通的;在你的上邊的人,若能讚歎你,那是最難得了。可是這個長者,在他上邊的人就讚歎他。


(十)下皈。在下邊的人都皈敬他,所謂「四海所宗」。在中國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說這個四海之內的人,都是我的兄弟。那麼這四海的人,都來皈敬他;皈敬,就都擁護他。好像你做國王或總統,這一般老百姓都擁護你,這叫「四海歸宗」,四海都崇拜你。


長者是比方釋迦牟尼佛,那麼在佛的份上,也論這十種德性:


(一)姓貴。就是「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這是「姓貴」。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真如,是「如來藏性」;實際,是「實際理體」。


(二)位高。「功成道著,十號無極」,這是「位高」。在佛的修行功德圓滿、道業也成就了,就證得最高的十號。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證得佛的果位,有這十種的名號,這就是最高了。


(三)大富。佛的「法財萬德,悉皆具滿」;佛的法,就是最大的財產,佛的法財和萬德,完全都圓融、圓滿了,所以這叫一個「大富」。


(四)威猛。佛「大雄大力,降魔制外」;佛又是大英雄,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怎麼降伏天魔、制諸外道?就用這十種的智力。佛這十種的智力,就是:(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眛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有這十種的智力,這所謂「大雄大力」,非常威猛;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


(五)智深。佛「一心三智,無不通達」。佛修空觀的時候,得一切智;修假觀的時候,得道種智;修中道觀的時候,得一切種智;這一心三種的智慧,沒有不通達的境界。所以這「一心三智」,表示佛的「智深」。


(六)年耆。佛「早成正覺,久遠若斯」;釋迦牟尼佛不是在今生才成佛,在久遠劫以前早就成正覺。在《梵網經》上,佛說:「我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有八千多次了!


(七)行淨。佛「三業隨智慧行」: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所以「一切無失」,沒有一切錯的地方,這叫「行淨」。


(八)禮備。佛「心如大海,威儀無失」;佛的心像大海似的,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具足佛的威儀,一點也沒有不合乎禮的地方,這是「禮備」。


(九)上歎。佛是「十方大覺,所共稱譽」;也就是十方諸佛,大家都共同讚歎釋迦牟尼佛,這叫「上歎」。佛本來都是平等的,沒有上下高低;因為十方諸佛都是很久以前成的佛,比較釋迦牟尼佛所成佛的年齡多一點,所以叫「上歎」。


(十)下皈。就是「七種方便,同來依止」;這七種的方便,有很多種講法,不過我依照天台所定的來講:(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藏教的菩薩乘;(六)通教的菩薩乘;(七)別教的菩薩乘。這七乘,又有叫「七賢」,又叫「七方便」。七方便的眾生,都統統來依止佛;依止,也就是「皈依佛」的一個意思。


講經,本來有「因緣、約教、本迹、觀心」這四種的解釋。要講因緣,又有「約教」。約,是大約;約教,就是依照教理來講,它是屬於「藏教、通教、圓教、別教」的哪一教?這是一個講法。又有一個講法,「本迹」;本,是根本;迹,就是示現的事迹。又有「觀心」。每一段經文,都應該用這四種解釋的方法把它解釋;不過我們如果照這四種來講,時間會用得更長了!講這「十德」,我也把它以前的因緣都講了。


現在若按「觀心」來講這十德,這「十德不出一念心」。


(一)姓貴。「觀心之智,從實相出」,觀心的這種智慧,是從實相生出來的;「生在佛家,種性真正」,生到佛的家裏邊來了,就是他的根機來得正確;所以種性真正。種,是種子;性,是自性;真正,是非常正確的。這就叫「姓貴」。講這種道理,不容易懂的,所以我過去很少講。


(二)位高。佛「三惑不起」;三惑,就是「見惑、思惑、塵沙惑」,或者「粗惑、細惑、無明惑」。三惑不起,就是這三種的迷沒有了!怎麼叫見惑?對境起貪愛;對著境界來了,你生出一種貪愛,你就迷了!怎麼叫思惑?迷理起分別;你對這個理不清楚、不明白了,就生出種種的分別心,就是理迷了!這是一般人所最容易有的。怎麼叫塵沙惑?你心裏頭有好像塵沙那麼多的細惑──心微塵就像恆河沙那麼多,這是細的。見惑也可以叫「粗惑」;思惑是「細惑」;塵沙惑可以說是「無明惑」。那麼三惑不起,「雖未發真,已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雖然沒有發出來它真正這種的智慧,可是他因為三惑不起了,已經就是就是穿上如來的衣服,修這種寂滅了!所以這是「位高」。


(三)大富。這觀心,依照三諦來講,三諦就是「真諦、俗諦、中諦」。在這「空、假、中」三諦裏邊,含藏一切的功德,具足法財,具足一切的寶藏,所以這是「大富」。


(四)威猛。是以智慧降伏愛見;正在觀心的時候,有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降伏愛見。愛,就是人人都有的這一種的愛;見,就是人人都著住的這種見。若沒有見,就沒有著住;沒有著住,也就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煩惱。我們人為什麼有煩惱?就因為有個「愛」;有了愛,因為愛的執著,生出一種煩惱。觀心的智慧,能降伏這種愛見的煩惱。這是依照觀心來解釋這「威猛」。什麼威猛?智慧威猛;這種智慧,是正在你觀心那個時候,生出來的。


(五)智深。前面那威猛的智慧,還沒有到深的境界上,只能降伏愛見;現在到智深,這是合乎中道了!中道,「照了諸法實相」,知道什麼是權法、什麼是實法,清清楚楚的。權實二智,也就是權實二法,他是沒有一點障礙,對於權巧方便的法和真實的法,了然無礙,這就叫「智深」。


(六)年耆。你因為久積善根,在這個時候,你能修這種的觀;這種的觀能超出「七方便」之上,所以叫「年耆」。七方便,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通教菩薩、別教菩薩」這七乘。


(七)行淨。你修行這種觀心的觀,觀察你自己的心性,這叫「上定」,最上的一種定力;這種定力,能以使令你身、口、意三業無過,所以叫「行淨」。


(八)禮備。因為你的心無論遇著什麼因緣,對著某種境界,都威儀無失,很合乎法度,很合乎規矩,這叫「禮備」,禮貌具備。


(九)上歎。這也就是你能修「深信」這種的觀;你深信了,又能了解諸法實相,十方諸佛都歡喜的。這個時候,他就會讚歎你這個修行人,這叫「上歎」。


(十)下皈。你有了修行,這天龍八部和四部眾,都恭敬供養你;在前邊《法華經》,不是說「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就天龍來恭敬,也不搖動你的心性,還是如如不動,這就是定力的表現;也就是因為你有定力,所以天龍八部才都來恭敬、供養你,這是「下皈」。


長者的德性,有這十種;這長者,就是譬喻著佛。


「其年衰邁」:我們論德性,所謂「年高有德」,年邁就有德性;可是德性有「內德」,又有「外德」。內德,屬於「智」;你有智慧,就會有德性。外德,就是「資財」;你有資財,才能修外德。那麼長者他年齡很高的,就「博達古今」。博,是廣博;達,是通達;古,是過去的事;今,是現在。所謂「通古今,若親目」,古來的事情他也知道,現在的事情他也明白,這叫「博達古今」。所以這也有一個比方,譬喻佛的「智德」──智慧的德性。


衰,是衰敗了,言其力量衰弱;邁,是年齡高了、老了。雖然老衰,可是他的根機和志氣純熟了。志,是志願;我想要做什麼,我有一種志氣,這種志也老練了!這也有一個比喻,譬喻佛的「斷德」。斷,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斷」。「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應該你斷的、你不斷,所以你一定要吃虧的。佛不像我們,佛應該斷的就斷了,這是佛具足這種斷德。為什麼他有斷德?因為佛有智德,所以看一切都非常明瞭,就不會迷惑;不會遇到什麼境界來了,看不清楚。


「財富無量」:財富,是比方佛的「福德」;也就是譬喻佛萬德莊嚴,所以才說「財富無量」。


「多有田宅」:多有,就不是少,很多很多的。所謂「田能養命」,我們種田、收穀,然後可以令我們的生命生存,這是田的作用。在這兒,這個「田」字,可以生長、培養我們每一個人的法身慧命;慧命,就是我們智慧的生命。我們法身慧命怎麼樣能生長呢?我們就要參禪,修習禪定的功夫;修習禪定的功夫,又必借著般若的智慧,就必須要修般若。所以這個比喻,就是禪定要借著般若的力量,才能增長你的法身慧命,這是「田」字的意思。


宅,所謂「宅可棲身」,可以棲藏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我們的身體,住到宅子裏邊,這是表示「實境為智慧所託」──這個實實在在的境界,是智慧所依託的地方。宅子裏可以住人,實相的境界裏邊,也要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宅」就譬喻「實境的真智」。若論起佛的褔德,他廣修六度萬行,沒有任何少少、微細的行他沒有修;若講起佛的智慧,無境而不照,沒有一種境界,他照不到的。所以這才說「多有田宅」。


「及諸僮僕」:僮僕是幹什麼的呢?就是使用的工人,要做一切的工。「僮僕」這是表法,譬喻「佛的方便知見都已具足圓滿」;他什麼都可以做,這種方便的智慧圓滿。怎麼說「方便知見都已具足」呢?因為佛在六道眾生裏頭,和光混俗。什麼叫「和光」?好像燈與燈光相合,不相衝突;在這六道裏,頭出頭沒,雖然也示現生、死,但是佛不著住到生、死上。為什麼要在六道裏頭和光呢?因為他要「曲順群機」。曲,是彎曲;順,是恒順眾生;群,是很多的、一群一群的;機,是眾生。佛不是由直路來的,是委曲婉轉地用方便權巧的法,教化眾生。僮僕,就比方這些個「方便知見」,這叫「實智的僮僕」。


2. 舍宅並一門喻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其家廣大」:其家,誰的家呢?就是「長者的家」。這長者的家廣大;廣,是寬廣;大,是不小。那麼到底有多大、有多廣呢?我告訴你有多大、有多廣!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眾生在三界裏跑來跑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總也不能擺脫三界的輪迴,不知道怎樣能出三界;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到這個世界來,現了一個應化身,指明這一切眾生:這個家庭不是一個平安的家庭,廣大是廣大,但是在這個廣大的家庭裏邊,「唯有一門」:只有一個門。


這個家,就譬喻三界;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後邊講這個房子就著火了。一門,是表示「一乘佛道」;只有這一乘佛道,才能出離三界,才能離開這個不安的地方。你看後邊說那一些小孩子,在這個著了火的大住宅裏邊,他還不怕,還在那兒玩得很高興的,也不知道這火是厲害的。這也就比方,我們現在在這三界裏,以為這個地方是一個很快樂地方,不知道這火就來把你燒死;所以只有這麼一個門,才能出離三界。


3. 五百人喻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多諸人眾」:在這一個宅子裏邊,住了很多人。可是這一些個人,不單單是人;那麼又有什麼呢?「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這表示「五道眾生」。「五道」是什麼呢?這一百人,就是天道;二百人,就是人道;三百、四百、五百,那就不是人了──三百,就是畜生道;四百,就是餓鬼道;五百,就是地獄道。那麼說是「六道輪廻」,怎麼沒有阿修羅呢?不錯,是六道輪廻,現在在這《法華經》的經文上,只說五道;因為阿修羅屬於這五道裏,所以把「阿修羅道」給取消了!說取消,也並沒有取消,不過作一個附帶品,也就是作一個附庸,就是不是正式的,是一個配角;配角,就是副的,不是正的。


「多諸人眾」,就是包括這「五道眾生」。這個阿修羅,在天道裏也有阿修羅,人道裏也有阿修羅,餓鬼道裏頭也有阿修羅,畜生道裏也有阿修羅。這阿修羅究竟是什麼樣子呢?阿修羅,是梵語──梵語,也就是古印度話;翻譯為「無端正」,就是最醜陋的、最不好看的樣子。怎麼樣不好看呢?我告訴你一個大概。人家的鼻子長到眼睛下邊,他的鼻子怎麼樣啊?長到眼睛上邊去;你說這樣子好看不好看?還有他的眼睛、鼻子、耳朵、嘴,都生到一起了;你說,這好看不好看?阿修羅就是這樣子醜陋,這是男阿修羅;女的阿修羅呢?就生得最美貌。


記得我以前講過這公案。帝釋天看見阿修羅這個小姐生得這麼美貌,他就向修羅王求婚;那麼修羅王就把修羅女嫁給帝釋。因為帝釋也很有善根的,所以他歡喜聽法;於是每天就到一個仙人那個地方去聽法。但是這個修羅女就生出一種懷疑的心,懷疑玉帝有外遇;外遇,就是外邊另外有女朋友了。她就想玉帝天天都不在家裏,一天到晚都說有事情,究竟他是做什麼?回來,就問帝釋說:「你天天都不在家裏,你幹什麼去啊?」帝釋說:「我去聽法,有個仙人在那兒講法。」「那你帶我也去!我和你一起去聽法,好不好啦?」帝釋說:「你不可以去,妳到那邊很不方便。」


這修羅女心裏更生懷疑了,你聽法,帶我有什麼不方便的?你一定是有不可以告人,有不讓我知道的事情!修羅女也有神通,什麼神通呢?她有隱身術;就是她人在這兒,你也看不見她,她有這種本事。於是玉帝去聽法,她就隨著玉帝一起去;玉帝也看不見她,因為她有法術。等到了聽法的地方,她現身了,玉帝說:「妳幹什麼來的?」她說:「那你幹什麼來的?」「啊!我來聽法。」「我也來聽法!」她往這個法會裏邊一看,男男女女有很多人;有很多的女人,生得雖然沒有她那麼美貌,但是也都不壞、都過得去。那麼她更生了妒忌心:「噢!原來你天天到這兒,跟這一班女人來胡混!」就發了脾氣。


她一發脾氣,玉帝也發了脾氣了,拿了一朵蓮華就打她一下。玉帝也是有神通,這雖然是一朵蓮華,也是有很重的力量;於是把她打得就哭起來。她就跑去對她父親講:「帝釋現在不守諾言、不守規矩,他跑到外邊去找女人。我去後邊跟蹤他、調查他,他還打我!您一定要給我報仇!」


偏偏這帝釋和修羅女結婚的時候,請修羅王去赴宴;玉帝把天兵、天將都在兩邊擺列著,非常齊備。這個修羅王也多疑:「你向我示威?你你來嚇我呢!」他不知道這是帝釋天恭敬他,排軍隊來在兩邊給他站崗;他生出懷疑,說是向他示威,心裏也就很不高興地回去。


現在他自己的女,又來說玉帝怎樣不好、怎樣不好;於是他就發動修羅眾,去和玉帝作戰。玉帝雖然有那麼多天兵、天將,可是和修羅一作戰的時候,屢戰屢敗;打一次、敗一次,沒有打勝仗的時候。玉帝就去求釋迦牟尼佛說:「修羅現在造反了,來攻我,把我這個帝釋天幾幾乎都要給破壞了!怎麼辦呢?」釋迦牟尼佛說:「那容易!你回去叫你的天兵天將念一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念這一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會有大智慧;你們有大智慧,就可以把修羅這愚癡的眾生給打敗了!」果然帝釋回去,叫天兵天將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一念這一句,修羅果然就戰敗了,屢戰屢敗,帝釋才能把他這帝釋的位保存得住。


修羅又有一個名字,就叫「無酒」。他因為在天上有天福,沒有天權,所以也喝不著酒。他若喝酒,那個脾氣更大了;因為沒有酒喝,所以雖然是好鬥,還差一點。阿修羅就是好勇鬥狠,就是好戰爭;天上有阿修羅,就和天兵天將作戰;人間有阿修羅,就和國家的軍隊來作戰。畜生裏頭的阿修羅,就是害群之馬;好像那些馬本來都循規蹈矩的一起在那兒吃東西,這隻馬專門來欺負其它的馬,這叫「害群之馬」,對於這馬群裏有害處,這就是「修羅馬」。那麼其餘的畜生,也是這樣子。鬼裏邊也有修羅,專門去害其他的人,這就是「修羅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