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24 》




2009/10/20 08:54


「所以者何」:為什麼是我們自己的過錯,而不是世尊的不平等?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呢?「若我等待說所因」:如果我們這些個聲聞的人,要是有一種的考慮,等佛說明白這種宿世的因緣,「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話;「必以大乘而得度脫」:一定要依照大乘法去修行,才能得到度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學佛最高的一個覺位,叫「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和凡夫不同,凡夫因為不覺,所行所做都是糊糊塗塗的,自己不覺悟;正覺,還沒有到覺他的程度,這是二乘的人。二乘人只得到「正覺」,而沒有得到「正等」,所以正等和小乘就不同了。「正等」就是大乘菩薩,這叫「等覺菩薩」,又叫「正等菩薩」,正等於佛。等覺菩薩,他還差了一點點,還有一分的生相無明沒有破盡。若把這一分的生相無明也破盡了,這就是「妙覺」。妙覺,就是「無上」,就是「佛」了!佛是「無上士」,菩薩是「有上士」;有上士,就是上邊還有佛。


「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證得佛果」。所以,若想證得佛的果位,必須要以大乘菩薩法,才能得到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然,然而。可是我們這一切的聲聞眾生,不明白佛說法是以方便法門來教化我們,不明白佛說法常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因人施教。觀機逗教,是觀察機緣,而說佛法;因人施教,是因為什麼人,就施什麼教;因病下藥,是說眾生有什麼毛病,就給開一個什麼藥方,來對治眾生這個病;所以是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在我們最初聽聞佛說四諦法、十二因緣法的時候,我們就相信接受;所以在當時,「思惟取證」:用功修行,得證羅漢果。


4 結成領解自肯承當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世尊,我從昔來」:世尊,我從方等法會到現在,「終日竟夜」:終日,就是一天到晚;竟夜,就由晚間又到天亮。什麼叫「日夜」呢?「夜」就是沒有開悟以前,猶如在夜裏;開悟之後,等於有太陽一樣,陽光普照而在「日」中。所以二乘人證了羅漢果,可以說是到日中了;但是在菩薩上,和小乘來比,小乘人又等於在夜裏邊一樣,菩薩就等於在日中一樣。「每自剋責」:剋,就是「自己對治自己」,也就是儒教所說「克己」的功夫──「克己復禮」。


顏淵問孔子,怎麼才能得到這個「仁」字?在儒教裏,所講的就是「仁義道德」,人人就研究這個「仁」字。顏淵問怎麼能常常在「仁」字上?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克制自己;復禮,回到天理上;這就是個「仁」。顏淵又問如何「克己復禮」?孔子就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的,你不要去看;不單不要去看,不合乎禮的事情,你也不要聽;譬如有人講是講非,你不要去聽。不合乎道理的話,你不要去說;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你不要去做。所以這視、聽、言、動,都是要合乎禮,這就是「克己復禮」。


那麼舍利弗常常都管著自己;這「剋責」,也就是常常克制自己要守規矩,不放逸。譬如你好吃東西,就不能任性天天去吃東西;能以不任性去吃東西,這就叫「剋責」。你好懶惰、歡喜睡覺,你就能克制自己不要睡那麼多覺,做多點事,這就叫「剋責自己」。你不歡喜學佛法,你就必須要發勇猛心來學佛法,這樣就是「剋責自己」,不怕困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剋責自己的功夫;沒有剋責自己的功夫,他就不會成功的。


我知道香港有一位法師叫壽冶,他過去在五臺山住廣濟茅蓬,在那非常寒冷的地方閉關,把自己鎖到一間房裏邊不出去;在房裏做什麼呢?他就寫《大方廣佛華嚴經》。寫《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不算一種什麼特別的事情,誰都可以寫的;可是他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用墨水來寫,他是用他身上的血水來寫的。每一個字,大約有兩寸丁方這麼大,字筆劃多的,用的血就要多一點;筆畫少的,當然用的少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八十多卷,有幾十萬那麼多字,這是佛教最長的一部經典。我們想一想,他能在關房用血寫這部經,這都是有剋制自己的功夫。


他本來沒有讀過多少書,也不認多少字,自出家之後發心學習經典,這才認識幾個字;後來又發願練習寫字,現在他寫字寫得非常好。這位法師大約在十幾年以前,到越南去造了幾個廟;越南政府那些個官員就都皈依他。這政府的官員,有好幾黨、好幾派;他恐怕把自己也捲到漩渦裏邊去,於是就到香港來修道。這位法師是現代一個很有道德、很修苦行的,這也是他有剋責自己的功夫;在現在的時候,這種人真是不可多得了!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舍利弗說,我現在隨著佛學佛法,聽聞《法華經》,這是從來聞所未聞的妙法,從來都沒聽見過這種的妙法,把一切的疑悔都斷了。「身意泰然」:所以現在我身也快樂、心也快樂、意也快樂;就是身心都快樂了。泰然,就是清清淨淨的,自得的樣子,覺得不知怎麼的舒服了!真是快樂到極點了!「快得安隱」:很快樂,得到一種安穩的境界;這個境界,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到今天,才知道我真正是佛子,將來會成佛了!「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我是從佛口生出來的、從佛法化生出來的,我是佛的真子。「得佛法分」:得到佛法身的氣分,我把整個佛的法性都得著了,可以說是入佛法性流了。


2.偈頌(分二)
1.頌上長行 I2.行頌領前廣略開顯之文 I1(分四)
1.頌總標聞法得解 J2.頌昔失今得 J3.頌昔疑今解 J4.頌昔悔今斷
今J1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當爾之時,舍利弗想要把這個意思再說清楚一點,「而說偈言」:所以用偈語對著佛就講。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我聽見《妙法蓮華經》這個微妙的法音,從來就沒有聽過這麼妙的法,「心懷大歡喜」:所以在心裏頭,也生出一種很大的歡喜,身口意三業都歡喜。「疑網皆已除」:這種懷疑的網,罩到自己的心裏上,現在已經除掉了,已經沒有了。


2.頌昔失今得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在從久遠以來到現在,生生世世都蒙佛的教化;所栽培大乘的種子,今生都成熟了。「佛音甚希有」:佛清淨深遠微妙之音,是世界上最希有的;「能除眾生惱」:能使令眾生一聽見佛這種微妙的聲音,煩惱就都除掉了。「我已得漏盡」:我已經證得四果阿羅漢,得到漏盡通了!「聞亦除憂惱」:本來我沒有憂惱了,但是我的境界是個小乘,所以還沒有真正明白菩薩的道理;現在我聽聞《妙法蓮華經》,把我所有的憂惱也都除掉了,也都沒有了!


3.頌昔疑今解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我住在山谷裏,這個地方很清淨的;或者住在樹林子裏。「若坐若經行」:或者在那兒打坐,或者在經行。經行,就是在那個地方轉來轉去的。「常思惟是事」:我常常就想這種事情。什麼事情呢?「嗚呼深自責」:嗚呼,就是歎息詞。我自己那麼「唉」的歎息一聲,自己責備自己,「云何而自欺」:為什麼自己要欺騙自己呢?「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我們大家也都是佛子,同得到無漏的法。證到四果阿羅漢,得到漏盡通,沒有婬欲心了,這是得到無漏;你若有婬欲心,那就沒有得到無漏。不是說沒有看見,沒有婬欲心;你就是看見,對境無心,對著境界而沒有這種婬欲的念頭,這叫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我們卻不能於將來的時候,演說這個無上的、最妙的佛法。這是舍利弗他自己這麼樣想。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金色三十二」:言其佛身上的顏色是金色的,有三十二種大人之相。
這三十二種大人之相:(一)足下安平相。(二)足下千輻輪相。(三)足跟滿好相。(四)指纖長相。(五)身端直相。(六)手足指縵網相。(七)手足柔軟相。(八)足跌高滿相。(九)身毛上靡右旋相。(十)腨如鹿王相。(十一)身廣長等相。(十二)垂手過膝相。(十三)頂有肉髻相。(十四)一孔一毛生相。(十五)馬陰藏相。(十六)皮膚細滑相。(十七)兩腋滿相。(十八)身金色相。(十九)七處平滿相。(二十)梵音深遠相。(二十一)肩圓滿相。(二十二)上身如獅子相。(二十三)目睫如牛王相。(二十四)齒齊密相。(二十五)四十齒相。(二十六)牙白淨相。(二十七)頰如獅子相。(二十八)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九)廣長舌相。(三十)身光一丈相。(三十一)眼色如紺青相。(三十二)眉間白毫相。


「十力諸解脫」:十力,是佛十種智慧之力:(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眛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諸解脫,就是「八解脫」,又叫「八背捨、八勝處」。八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這八解脫,再加上「空、識」,這叫「十一切處」。修禪宗者應該知道這個。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都是同在一個法性裏邊;而我等小乘人就沒有得到受記作佛的功德。


「八十種妙好」:佛的身體,有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所謂「不共法」,是不共於二乘──不共於聲聞、緣覺;也不共於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都和他們不共同修道,就只有佛才有這種法,所以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己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有的說「定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如是等功德」:像以上所說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十力、諸解脫,和十八不共法等等,這種種的功德,「而我皆已失」:舍利弗說,而我這小乘人,對於這種功德,都已經失去了。


「我獨經行時」:我自己或者在參禪打坐的時候,或者在經行的時候,「見佛在大眾」:看見世尊在大眾之中,「名聞滿十方」:佛的名字,十方世界的眾生都知道;「廣饒益眾生」:佛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不捨離的。「自惟失此利」:我覺得自己把這種的利益都失掉了,「我為自欺誑」:我是欺騙我自己。其實,我也沒有失這種的利益,所以我好像自己欺騙自己似的。


4.頌昔悔今斷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是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我常於日夜」:我常常在日裏邊和夜裏邊,晝夜六時,「每思惟是事」:常常想這種的事情。「欲以問世尊」:現在我想要請問世尊,「為失為不失」:我這種的利益究竟是失掉了?還是沒有失掉呢?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我常常看見世尊,稱揚而讚歎這一切的大菩薩。「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以這種的因緣,所以我在日間和晚間,都在籌算這種的事情。籌量,就是算一算。「今聞佛音聲」:現在我聽聞佛的音聲,「隨宜而說法」:隨眾生的機宜,而演說妙法。「無漏難思議」:這種法是無漏不可思議的妙法,「令眾至道場」:令所有的眾生,都到菩提道場。


「我本著邪見」:舍利弗說他自己在以前,本也有一種執著,有一種邪知邪見,「為諸梵志師」:要做一切婆羅門這種外道梵志的師父。「世尊知我心」:世尊知道我的心,知道我的性,知道我這種前因後果,知道我的根基;「拔邪說涅槃」:把我的邪知邪見給拔除,而說得到涅槃證聖果的這種法。「我悉除邪見」:所以我把這一切的邪見都除去了,「於空法得證」:於這種「真空」的法,而證得妙果。「爾時心自謂」:當爾之時,我心裏就這麼想了,「得至於滅度」:我以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果,這就是到寂滅究竟的程度了。


「而今乃自覺」:舍利弗又說,我以前以為我得到滅度了,殊不知那原來是「化城」,不是「寶所」。所以我現在覺悟了,「非是實滅度」:以前我所得的果位,只證得那麼一個「偏空」的理,而不是真實的滅度,不是真正得到涅槃。


「若得作佛時」:假設將來得著作佛的時候,「具三十二相」:也具足有三十二種大人之相。「天人夜叉眾」:天上的人、人間的人,和一切的夜叉、天龍八部等眾,「龍神等恭敬」:龍和神都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這個時候才可以說,真正得到真實的滅度,入無餘涅槃了。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現在佛在大眾中,給我授記,說我也應該作佛。「聞如是法音」:我聽見佛所說像這樣的法音,「疑惑悉已除」:我的疑惑心已經完全都除去了。


2.行頌領前廣略開顯之文(分二)
1.追敘疑悔 J2.敘今領解
今J1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初聞佛所說」:可是,在我最初聽見佛所說法的時候,「心中大驚疑」:我就生出一種驚疑的心來。「將非魔作佛」:啊!是不是魔來變作佛了?要不然,佛怎麼說這麼奇怪的法呢?「惱亂我心耶」:他是不是來惱亂我這種修定的心呢?舍利弗說,他初聞這妙法的時候,心裏就生一種懷疑了。


2.敘今領解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舍利弗說,我最初聽見佛說這個法,以為是魔來作佛,惱亂我這種修定的道心。「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佛用種種的因緣,種種方便法來譬喻,用無礙的辯才來說這個法。「其心安如海」:佛這樣子說法,佛的心安定如大海,使令我的心也安定如海。「我聞疑網斷」:我聽見佛這種種的比喻、種種巧妙的言說,我的疑網也都斷了,沒有疑惑心了。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佛說過去世無量無量那麼多滅度的佛,「安住方便中」:都是安住於方便法門中,為一切眾生說法,「亦皆說是法」:也都說這部《妙法蓮華經》。「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現在和未來的佛,也沒有數量那麼多,「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也用種種的方便,演說這種的妙法。「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如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一般,從兜率下降人間八相成道。


佛有「八相成道」:(一)兜率降。從兜率天降到印度迦毗羅衛國,投淨飯王皇宮裏降生。


(二)入胎。(三)住胎。佛雖然住胎,但在住胎的時候,就在他母親肚腹裏邊,白天晚間都是為天、人、鬼、神說法,天天都說法的。(四)出胎。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五)出家。(六)成道。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七)轉法輪。成道後,大轉法輪為一切眾生說法。(八)入涅槃。


在天台教,把第三住胎相,改為第五降魔相;也就是:(一)兜率降。(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沒有「住胎」,而有「降魔」,其實都一樣的;在大乘裏,「降魔」就包括在「成道」裏邊。所以「從生及出家」,就包括「兜率降」這「八相成道」的階段。


「得道轉法輪」:成道,然後轉法輪。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亦以方便說」:也用方便的法門來講說佛法。


「世尊說實道」:世尊現在說《妙法蓮華經》,這是真實的智慧,也是實相的道理。「波旬無此事」:波旬,就是魔王。波旬不可能說這種的真理,沒有這種的事情。「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以這個因緣,所以我就知道,現在這不是魔來作佛了。


「我墮疑網故」:為什麼我疑惑佛是魔呢?就因為我墮落到疑網裏,所以連佛也不信,就生出一種懷疑了,「謂是魔所為」:我以為不是佛在說法,而是魔來亂講。「聞佛柔軟音」:我現在聽到佛這種慈悲喜捨、柔軟的妙音,「深遠甚微妙」:佛的音是既深遠又甚微妙。佛的音深遠微妙,這都是在「八十種好」中的一種。「演暢清淨法」:佛演暢這種清淨的妙法,「我心大歡喜」:我舍利弗現在心裏生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我這種疑悔的思想,永遠都不會再有了,已經都斷了,安住到真實的智慧裏邊。「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我將來一定可以成佛的,為諸天、龍、神所恭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我將來也轉無上的法輪,教化這一切的大菩薩。


3. 如來述成(分三)
1. 昔曾教大 G2. 中忘取小 G3. 還為說大
今G1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爾時,佛告舍利弗」: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沙門,是梵語,譯為「勤息」,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婆羅門,是修淨行的外道。「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我曾於二萬億佛以前,在日月燈明佛那個時候,我為求無上道故。無上道,有七種的「無上」,就是「身無上、受持無上、具足無上、智慧無上、布施無上、解脫無上、行無上」。「常教化汝」:我常常教化你舍利弗。「汝亦長夜隨我受學」:在沒明白、沒開悟之前,等於好像在長夜裏邊;你跟著我受教化、受學,我教你佛法。「我以方便引導汝故」:我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引導你。「生我法中」:所以你現在才生到我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邊來。


2. 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我在以前教你立大的志願,願意將來成佛道。「汝今悉忘」:可是,舍利弗你現在都忘囉!都不記得我所教你的法門了!「而便自謂已得滅度」:你們就認為你自己,已經得到真實的滅度法門了。


3. 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釋迦牟尼佛說,我現在還是想要令你再回憶起來、再想一想,你在過去生中發的是什麼願來的?你是發願生生世世來護持我的佛法,並且跟著我學佛法,而成佛道的。你記得了嗎?不是就學一個小乘的佛法,證得阿羅漢果,這就算滿足了。不可以的!你應該想一想你以前所發的願、所要修行的佛道。「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我因為想要你想起你以前所發的願力、所要成的佛道,所以現在我才給這一切聲聞眾生,說大乘的經典。「名妙法蓮華」:這部經的名字,就叫《妙法蓮華經》,「教菩薩法」:它是教化菩薩的;「佛所護念」:你學這種經典,十方諸佛都會共同來護念你。


4. 與之授記(分二)
1. 長行 G2. 偈頌  G1(分八)
1. 明時節行因與得果 H2. 明國土 H3. 明說法 H4. 明劫號 
5. 明眾數 H6. 明壽量 H7. 轉記補處 H8. 法住久近
今H1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舍利弗」!我現在給你授一個記!「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你於無量未來世中,經過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那麼多的大劫;不可思議,是不能用你的心來想、不能用你口來說。在那麼長的時間,「供養若干千萬億佛」:若干,就是沒有數目那麼多,也是不知道多少;總而言之,供養不知道幾千萬億那麼多的佛。「奉持正法」:你頂戴奉持正法;也就是恭恭敬敬的來行正法,不是行邪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具足菩薩所應該行的「六度萬行」這個道。「當得作佛」:在那個時候,你也就可以成佛了。「號曰華光如來」:你這佛的名號,就叫「華光如來」。華,是「蓮華」;光,是「光明」。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佛的十號,你都具足的。


怎麼叫「如來」呢?如來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怎麼叫「乘如實之道」呢?所乘這個道,是實實在在的成佛之道。成佛之道,並不是個虛妄的,是實實在在的;你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來成佛。這是一個解法,在《金剛經》的解法是最好。是說什麼呢?「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所從來,那麼有沒有去的地方呢?亦無所去,所以叫「如來」。又「如」者,就是個「靜」;「來」者,是個「動」;是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動靜一如。


怎麼說「動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呢?動,怎麼會有個動?因為有靜,顯出來一個動;怎麼會有的靜?因為有動,才顯出來靜。靜,就是從動那兒生出來的;動,也是從靜那兒來的。所以動靜一如,二而不二;雖然是兩個,但是還是一個。也就好像「冰和水」似的,水就是冰、冰就是水,這一樣的意思。所以動不礙靜、靜不礙動;你靜到極點,就該動了;動到極點,又該靜了。我們人白天就是動,晚間就是靜;但是你在靜的時候,人也有動;也有在靜的時候,他要去動去;有在動的時候,他也要去靜去。白天本來是動的時候,他睡覺去,這就是靜;醒了,就是動。晚間本來應該睡覺,他又不睡覺,這是動。


「應供」:就是「應該供養」,這是對眾生來說,我們應該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對著佛本身來講,是「應受人、天的供養」。應,就是「有求必應,無感不通」。怎麼有求必應呢?這供養三寶是有所求的,就要求福、求慧;因為你想要求福、求慧,所以就要供養三寶。


「正徧知」:你知道心能生萬法,這是「正知」;你又了悟萬法唯心,一切法都是從你心裏那兒生出來,「佛說一切法,應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你知道萬法唯心,這叫「徧知」。


「明行足」:明,是光明;什麼是光明?就是智慧;行,就是所修行的行力。智慧、行力充足了,這叫「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善逝,善,就是「好」;逝,當「往」字講;就是要到那個好的地方去。世間解,世間所有一切,他都明白了;所謂世法、出世法,他沒有不明白的。


「無上士」:只有佛才可以稱得「無上士」;其餘的眾生,都不可以稱「無上士」。菩薩叫「大士」,還有一個名稱,叫「有上士」;佛就叫「無上士」,沒有再比他高的。


「調御丈夫」:調御,也就是「駕御」;駕著車,到南方、或到西方。好像現在有汽車,也要抓著駕駛盤,這叫駕駛;駕駛,也就是調御。在以前北方有馬車,要用人來趕著車,你用鞭子抽馬一下,牠就往前走;駕御馬車,這叫調御。佛是調御三界的一個大丈夫;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叫三界。


「天人師」:天,是天上;人,是人間。佛是天上和人間的一個導師。


「佛」:具足「三覺」的意思,有「自覺、覺他、覺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備,故名為佛」。


「世尊」:是世、出世之尊。


2. 明國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瑠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旁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國名離垢」:那個國的名字,就叫「離垢國」。「其土平正」:國家的土地非常平整;「清淨嚴飾」:不但平正,而且清淨,沒有一切的垃圾、沒有一些個不乾淨的東西。「安隱豐樂」:這個國土又平安,快樂最多,沒有一切的麻煩。「天人熾盛」:在這國裏邊,不但人間的人住在這兒,天上的人也常常到這國家來。熾盛,是天人都很多的,就好像火燒得很旺。「瑠璃為地,有八交道」:以瑠璃寶為地,有八種互相交叉的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在交道的地方,以黃金作界線。繩,就是界線。「其旁各有七寶行樹」:在以黃金為繩的八交道旁邊,有七重行樹,是以七寶羅網來裝飾,「常有華果」:在樹上常常有花有果。


3. 明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華光如來這一位佛,也是以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來教化眾生的。「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舍利弗!這位佛出世的時候,雖然不是處於五濁惡世,但是「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因為以根本所發願的緣故,所以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法。因為他以前跟著所學的師父學佛法,這個師父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三乘法,他做徒弟的,也發願要照著他師父這樣去學。所以雖然不是出在五濁惡世,他也是說三乘的方便法。


4. 明劫號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其劫名大寶莊嚴」:這位華光如來成佛時,叫什麼劫呢?劫名是「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什麼緣故叫大寶莊嚴劫呢?「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因為這個國土,以菩薩作為大寶。在這個劫裏邊,出了很多很多大菩薩摩訶薩;所以這個劫,就叫「大寶莊嚴劫」,以菩薩的大寶,來莊嚴這個時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