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22 》




2009/10/20 08:44


他以為他一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把所殺的雞給超度了。結果他住在那地方有半年多,就發精神病了,不久就死了。所以這個事情是不可做的,這一點,每一個人應該注意的;你明知故犯,罪加三等。你有什麼資格?你念佛,不錯!念佛是可以超度的;你有一定的把握,你把牠殺了,你可以超度叫牠往生極樂世界嗎?你有把握,這可以的;你沒有把握、沒有這種的能力,不可以這麼做的。不可以說我殺牠時,想著牠升極樂世界去了!那是不可以的。


我們聽這一段公案,不要誤會念佛就可以造罪;念佛更應該要往好的做,一點罪都不可以造、一點錯事也不可以做的。這個和尚的情形是我親眼看見的,以後他發精神病時,就想要見我;他知道如果見著我,或者他就可以有希望消除他的罪業,但始終也沒有見著我。這個和尚名字叫宏輝,是虛老的徒孫──徒弟的徒弟。


2.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在過去一切的佛,或者在世間、或者已經入涅槃之後,「若有聞是法」:如果有人聽見這《妙法蓮華經》;「皆已成佛道」:因為過去諸佛也說《妙華蓮華經》,現在諸佛也說《妙華蓮華經》,未來諸佛還是說《妙華蓮華經》;所以所有聞到這《妙華蓮華經》的,他們都已經成佛了。


3.頌未來佛(分二)
1.頌施權 K2.頌顯實

今K1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在未來一切的佛,數目也是沒有數量那麼多。「是諸如來等」:這一切的如來世尊,「亦方便說法」:也是用這個方便法門,先說權教,然後再歸到實教上。


2.頌顯實(分三)
1.正明顯一 L2.明佛本願 L3.重明開顯

今L1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十方世界一切的如來,用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方便法門,「度脫諸眾生」:來度脫一切的眾生。「入佛無漏智」:都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佛無漏的智慧。「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聞法,也就是聞《妙法蓮華經》。所有若能聽過《妙法蓮華經》的人,沒有一個人將來不成佛的。


我們現在能聽聞到《妙法蓮華經》,將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機會。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數千年以前,就給人授過記;所以我們有機會聽見這《妙法蓮華經》的人,都不要把自己看小了,自己將來都可以成佛的。


你不要以為念「南無佛」,是一個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念一句佛,是覺得不困難;為什麼不困難?因為我們沒有那麼深的業障。若有業障的人,你想念佛,你的業障就把你障住,想念也念不了。好像提婆達多,他僅僅就念了「南…………」兩個字;就因為他業障太重,其餘這個「佛」字,他就念不出來。


還有,在中國有一件公案,也是證明人的業障重時,不能念佛。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在南宋的時候,有一個宰相叫秦檜;這個秦檜本來也有一點善根,所以今生很聰明的,並且在當時的考試,得到第一名,中了狀元。但是他做官之後,忌賢妒能,就造了很多罪業;尤其是對於岳飛──岳武穆,他把岳武穆殺了。


他造的罪業很重,地藏王菩薩因為和他很有緣,就想來度他:「我到他那兒,只要他能念一個『佛』字,我就可以赦免他一切的罪業。」於是地藏王菩薩就化身現一個比丘相,來見秦檜。當時,秦檜正有勢力,還正在做宰相,看見和尚來了,也就招呼這個和尚,和他談話。這個和尚勸他說:「你應該念念佛啊!你這麼高的地位!」秦檜就說:「那何必念呢?」他根本連一個「佛」字也不說。地藏王菩薩就是想叫他說一個「佛」字,就可以把他所有造的罪業都赦免了,可是他就不唸。


這時地藏王菩薩就顯了神通。顯什麼神通?用他的拂塵──拂塵,就是我們四十二手的白拂手;出家人帶著這個東西,是預備趕蚊蟲的。地藏王菩薩用拂塵這麼一拂,秦檜身不由己就跪了下來,想要起身也起不來。於是地藏王菩薩就把手伸出來,說:「你看看!我手寫的是個什麼字?」地藏王菩薩的手上,就寫一個「佛」字;只要秦檜說那個字是「佛」,這就把他的罪業也都沒有了。你說秦檜怎麼樣?秦檜看了之後就大篇的理論講起來:「我從小就讀書,中秀才、中舉人、得進士,然後又中第一名的狀元。現在所有各國的文件來,都先要經過我審閱,然後才能決定怎麼處理。如果我連這一個字都不認識,那我當什麼宰相呢?這個字我是認識,但是我就不給你唸!」你說,只要他一唸這個「佛」字,那麼罪業就沒有了,但是他不唸。地藏王菩薩一看:「喔!這真是業障深重,我真沒有法子度你了!」就走了,結果秦檜就墮落地獄去了!由這一件事情證明,念佛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我們人為什麼平時要念佛?平時念佛,就預備臨終的時候所需要的。那麼臨終的時候需要,我們為什麼不等臨終的時候再念佛?平時為什麼要念佛呢?因為一切一切,都是由習慣而來的;你平時沒有這種習慣,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想不起來念佛了。所以在平時要學著念佛、修淨土法門,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會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的時候,曾發四十八種的大願。他說:「我成佛之後,十方所有的眾生,若有稱我名號,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國土來,將來成佛。我的國土,所有的人都是由蓮華化生出來的,所以身體都是清淨的。」因為阿彌陀佛發這種的大願,所以我們現在一切的眾生,若修念佛的法門,是很對機,是最容易的。在經上又說:「末法人修行,一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這就是說,一億人修行,一個得道的都沒有;只有念佛,才能得度,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現在末法時代,人人念佛正相應。


可是在西方,不是末法時代,這可以說是「正法時代」。怎麼說是正法時代呢?因為佛法剛剛要傳到西方國家來,這正是一個興旺的時候;所以現在美國有很多人歡喜參禪、歡喜打坐,這就是一個正法的表現。在正法的時期,也可以修念佛的法門;在末法的時候,也可以修念佛的法門。念佛法門,在什麼時代都可以修行。如果有人對其他的法門,功夫用得不上去,可以修念佛的法門。


永明壽禪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就是又參禪、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似的;現世可以為人的師表,將來可以成佛做祖。


所以真正參禪的人,也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再往深一層講,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真正參禪的人,也就是真正持戒。那麼真正講經說法的人,他是為講經而講經,也就是真正參禪。〈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又會參禪,又會講經,這叫「宗說兼通」,宗也明白,講經說法也明白。再往深了講,真正參禪的人,也就是真正持咒;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


禪、教、律、密、淨,雖然說是五宗,歸根究底,說到究竟處,都是一個,沒有兩個。其實再深一層說,連一個也沒有;連一個也沒有,怎麼會有五個呢?真正學佛法的人,在這個地方應該要明白。


有的人說是念佛法門最高,參禪法門是不對的;或者有的說參禪法門最高,念佛是錯誤的;這都是沒有明白佛法!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既然沒有法可得,何必又頭上安頭?何必又沒有事情又找事情來幹呢?所以你若真明白法了,無法可得。可是對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若對他說根本什麼沒有,他就失望了。所以佛說權法,就是為了說實法;說權智,就為的實智。結果實智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實智是一個「無所得」,歸無所得;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2.明佛本願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前面這一段經文,從「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這六句經文,是個「人喻」;所有的人,都成佛道。《法華經》本來有「本門十妙,迹門十妙」,但因為恐怕人不懂,所以也沒有詳細講。現在只講「人、行、教、理」,這都是一樣的。


接下來「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這是「行喻」,指所有的人,修行都是一樣的。所以「諸佛本誓願」:十方諸佛本來的誓願。他們發什麼願呢?「我所行佛道」:我所修行佛道的法門,「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令所有一切的眾生,也修行這個道,而證得這個道。


那麼既然無法可得,怎麼又說得此道呢?這個道,並不是從外得來的。好像《金剛經》上說:「如來於然燈佛所,實無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本來就有的,並不是從外得來的,所以無所得;我們本來就有的,可是我們不知道。好像在衣裏頭,有一粒明珠,我們因為不知道,所以也就不知道有這種財寶;這粒寶珠,就比方我們本來的佛性,和佛是一樣的。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就因為我們沒有發現我們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沒有成佛;現在我們想要成佛,只不過是恢復我們本有的財寶而已。令一切的眾生,也都修行這一個法門,這叫「行喻」,修行是一樣的。


3.重明開顯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未來世諸佛」:未來世一切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雖然說百千億那麼多的法門,「其實為一乘」:實實在在的,也就是為說一乘佛法。「諸佛兩足尊」:十方諸佛是福慧具足的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他知道一切的法本無自性;「佛種從緣起」:佛種種的法門,是從緣而生起的,「是故說一乘」:所以為著這一乘的佛教,才說其他三藏教、別教、通教。實際上,就是為著這一佛乘,這叫「教喻」;這教化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唯一佛乘,而無餘乘。


「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妙法蓮華經》的妙法。住法位,「是法」也就是「法位」,「法位」也就是「是法」。那麼這個妙法住到什麼地方?「世間相常住」:就住在世間相上。世間法,也就是出世法;出世法,也就是世間法。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覺,也就是在世間,你要是離開世間,你再找「覺」,就好像在兔子頭上找犄角似的。所以「世間相常住」,也就是「是法住法位」的「相」常住。「於道場知已」:釋迦牟尼佛說,我坐菩提道場而成佛之後,已知道這種的道理,「導師方便說」:所以天人的導師以種種的方便,來說這種妙法,這是「理喻」;所得的理性,都是一個的。


4.頌現在佛(分三)
1.標出世意 K2.頌顯實 K3.頌開權

今K1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天人所供養」:天上和人間的人,所應該供養的「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他的數目,也有恆河沙數那麼多,出現十方的世界。「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他們所為的,就是使令眾生都得到安樂的緣故,所以也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2.頌顯實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第一寂滅」:佛知道這第一寂滅法、實相的妙理。「以方便力故」:因為若最初佛就說實相的妙理,沒有人會明白;所以佛就用種種方便的力量,為實施權。「雖示種種道」:雖然開示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道理,「其實為佛乘」:佛最終的目的,就是為說佛乘,使令眾生都成佛。


3.頌開權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但是佛「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知道眾生一切的行業,也知道眾生心裏所想像的是什麼。「過去所習業」:這是一切眾生在過去生中所習染的業果,「欲性精進力」:所以都對欲念有一種精進之力。「及諸根利鈍」:還有眾生有利根的,有鈍根的。利根,就是聰明人;鈍根,就是愚癡人。這些佛都知道。


「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佛以種種的因緣,和譬喻這種種的言辭,「隨應方便說」:隨順著眾生的根性,而應機來說方便法門。譬如對難調難伏的剛強眾生,佛就說慈悲的法門,來度這剛強眾生;對愚癡的眾生,就給他講般若,令他生智慧;對散亂的眾生,就教他修禪定;對懈怠的眾生,就教他修精進;對好犯戒的眾生,就教他持戒律;對貪心重的眾生,就教他行布施。總之,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


2.頌釋迦佛章(分二)
1.總頌開權顯實 J2.別頌開顯六義 J1 (分二
)
1.頌顯實K2.頌開權

今K1


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今我亦如是」:今,是「現在」;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我也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樣的說法。「安隱眾生故」:我欲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安穩、得到快樂的緣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以種種的法門,來演說佛的道法。


2.頌開權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我以智慧力」:我以佛真實智慧的力量,「知眾生性欲」:因為一切眾生各有他的欲性、各有他的所好,我因為得到真實的智慧,所以對於一切眾生的欲性,都非常的明瞭。「方便說諸法」:因為我明瞭眾生,於是能用這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為眾生說一切的法,「皆令得歡喜」: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真正法喜充滿的快樂、得到真正佛法的滋潤。滋潤,就是好像水來把東西都潤溼了;我現在用這個法,來滋潤一切眾生,令他得到真正的歡喜。


2.別頌開顯六義(分六)
1.頌五濁 K2.頌施權 K3.頌顯實  K4.頌歎法希有 K5.頌不虛 

6.頌揀偽敦信
今K1


舍利佛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暝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舍利佛當知」:舍利佛,你應該知道。「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我現在用佛眼觀察,看見六道所有的眾生。「貧窮無福慧」:六道眾生在這個地方迷惑、不知覺悟;因為沒有智慧、沒有福報。為什麼沒有福、沒有慧?就因為太貧窮了;貧窮,就因為他們不懂佛法。不懂佛法,所以這是真正的可憐憫者、真正的窮人;如果他有福、有慧,就不貧窮了!什麼是「真富貴」?你明白佛法,才是真正富貴;什麼是「貧窮」?你不明白佛法,就是貧窮。所以你有福慧,就是富貴;你沒有福慧,就是貧窮。福慧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你修道修來的。


六道眾生沒有福慧,「入生死險道」:入這種生了死、死了生的險惡道路裏邊。這種生死的道路,是非常危險的,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我們現在做人,不要看得很容易。以前我講過,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從地上抓起來一把土,就問:「我手裏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一切弟子說:「大地土多,佛手上的土少。」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著人身,像我手上的土這麼少;失去人身,就猶如大地的土這麼多。所以入生死的險道,是非常危險的。


今生做人,來生能不能做人?這都保持不住的。「相續苦不斷」:相續,就是今生接著來生,這種苦因、苦果、苦報,總也不斷。「深著於五欲」:他們為什麼不斷苦呢?就因為深深著住到五欲上面了。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的塵欲,也就是財、色、名、食、睡。「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犛牛是牛的一種,這種牛對牠的尾巴看得非常重,所以牠總保護著尾巴;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一般的人也就起了貪心想得到牠的尾巴,結果犛牛為了保護牠的尾巴,連命都沒有了。自蔽,也就是死;也就是結果自己因這個尾巴死了。


「盲冥無所見」:盲,是盲目;冥,是冥默,沒有什麼聲音。冥冥之中,就是人所看不見的事情;可是你也瞞不了人的。盲冥無所見,盲目的,和在黑暗的地方一樣,你看不見東西。「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這個人既然沒有智慧,又不找一個明師,或者求佛指示他斷苦的方法。沒有智慧,就等於盲人一樣;若沒有明師的引導,就等於常處於黑暗之中,什麼也看不見,見不著光明;這時候,他也不想法子來求佛幫助他。大勢佛,佛有大勢力,可以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


「深入諸邪見」:因為他不求智慧,好像盲目一樣這麼盲從,久而久之,所以就深入諸邪見了。人,很奇怪的,你教他正法,教來教去他也學不會;教他一個邪法,一教就會了。奇怪不奇怪?教正法,一而再、再而三,也不容易記得;要是旁門外道,那一些個不正當的法,很容易他就記得。旁門外道那種邪法,人都相信;這個正法,他或者暫信,旋又不敬,等一等你一轉身,他又不相信了。所以為什麼人學正法不容易,學邪法就容易?因為我們生生世世就深入諸邪見;這個邪見,和我們都是老朋友,都是很熟識的,有一種好像骨肉至親連帶的關係,所以很容易就學會了。而正法呢?我們把它忘了很久了,所以學也不容易記得,學一遍又忘了;為什麼會忘?就因為我們和正法距離得太遠了。


「以苦欲捨苦」:以自己苦惱的這種苦根,再想把苦捨去,這是不容易的事情。什麼是「苦根」呢?所謂「種種無明是苦根,苦根除盡善根存;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迴六道門。」無明,就是苦的根本;你無明斷了,苦根也斷了。你想斷無明,怎麼才可以斷呢?你要憑你的智慧劍。你有智慧劍,就可以把無明斬斷;斬斷無明,才能跳出六道輪迴。所以最要緊的,要有智慧劍;智慧劍若沒有,那就在苦海裏頭,不容易出來的。


「為是眾生故」:佛因為這一類眾生,還在苦海裏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總也不能了脫生死的緣故;「而起大悲心」:佛就生出一種大悲的心,來教化眾生。大悲心怎麼樣子生呢?佛就想:喔!這一些個眾生,都等於我自己的子女一樣,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自己的子女在那兒受苦呢?於是就生出一種悲;悲能拔苦,要把自己所有的子女,從苦海都給救出來。


2.頌施權(分二)
1.念用大乘擬宜不得 L2.念同諸佛三乘隨宜  L1(分三)

1.明用大擬宜 M2.明眾生無機 M3.明念欲息化
今M1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我始坐道場」:釋迦牟尼佛說,我最初坐道場,而得佛果的時候。坐在這兒成佛,這叫「坐道場」。佛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在這四十九天,坐的時候多,行的時候少。「觀樹亦經行」:我在成佛了之後,坐在菩提樹下,觀察過去和將來的因緣,有的時候就經行。什麼叫經行?就是圍著樹這麼轉;一方面可以做運動,一方面也可以收攝其心,令心不散亂。那麼,佛的心本來就不散亂,又何必又經行呢?佛之所以這樣子做,是為了給眾生來效法的,叫眾生照他這樣修行。


「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佛在三七二十一天之中,他就考慮這一件事。什麼事呢?考慮教化眾生的事情。「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我已經成佛了,所得的智慧,是又微妙,又最第一。


2.明眾生無機(分二)
1.明障重不堪聞大 N2.明梵王請佛說法

今N1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眾生諸根鈍」:可是眾生的根基,非常的鈍、非常的愚癡。「著樂癡所盲」:他著迷到眼前的快樂,而被愚癡遮障住,好像眼睛已經盲了一樣。愚癡,就是他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就等於盲人一樣。「如斯之等類」:像這一類沒有智慧,等於盲人一樣的眾生,「云何而可度」:我怎麼樣才可以把這愚癡的眾生,都度明白了呢?


2.明梵王請佛說法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並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爾時諸梵王」:正在思惟這個事情的時候,其他六欲天的大梵天王,「及諸天帝釋」:和三十三天──忉利天,帝釋天的天主,「護世四天王」:和保護世界的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和摩醯首羅天的大自在天王;「並餘諸天眾」:以及其餘很多諸天的天眾,「眷屬百千萬」:每一個天王,率領著百千萬億那麼多的眷屬,「恭敬合掌禮」:都在我面前這麼恭恭敬敬合起掌,右繞三匝,向佛作禮。一切的天眾眷屬等,為什麼向我合掌作禮呢?「請我轉法輪」:他們都請我轉法輪。什麼是轉法輪?就是「說法」。


3.明念欲息化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我即自思惟」:釋迦牟尼佛因為這麼多的天眾都請他說法,所以他又作一番考慮。「若但讚佛乘」:若我單單說這個佛乘,不講其它的小乘法;「眾生沒在苦」:若眾生因為知道佛道這麼遙遠、艱難,要經過三大阿僧祇才能成佛,都會望洋興嘆。


什麼叫「望洋興嘆」?佛法好像大海似的,他望著大海一看,這怎麼能過去這個海、怎麼能到達對岸呢?他因為看見佛法太高、太深了,所以也就不想學了,說我沒有法子學得到這麼多、這麼深的佛法。好像沒有聽過經的人,對經不生歡喜心,一看《法華經》這麼厚的兩部,什麼時候能聽完呢?我哪有這麼多時間聽呢?所以也就不聽了。要是你得到佛法的滋味了,就會覺得這個法在人生命中是佔最重要的地位,甚至於不吃飯、不穿衣服、沒有時間睡覺,也一定要學佛法;所以一聽有講經,就要去聽經。


按照佛教的規矩,若在四十里地以內,有人講經說法,學習佛法的居士都應該去聽經的。「不能信是法」:眾生因為根性太愚癡,所以佛講出這個佛乘,他是不相信的。「破法不信故」:眾生不信不要緊,還變成有一種破法的行為、有破法這種的因緣。因為他不相信,他就會生一種譭謗的心,這就是「破法」。不相信,就是破法;破法,也就是不相信。


所以對於實教這種妙法,如果一生出譭謗的心,就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墜於三惡道」:將來就和婆羅門女的母親一樣,也就墮落到三惡道、墮落到大地獄裏去了。這婆羅門女的母親幸虧有一個地藏王菩薩的女兒,才能把她救了升天。我們每一個人自問,是不是保險有一個地藏王菩薩做我們的女兒、或者兒子,來等我們死之後,好去超度我們?沒有這個保障!所以我們自己應該對佛法要生真正的信心。「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佛自己想,因為眾生會破法不信,而墮落到三惡道裏邊;我寧可不說《妙法蓮華經》,趕快入涅槃,不要在這個世間轉法輪了!


2.念同諸佛三乘隨宜(分二)
1.明化得 M2.釋疑 M1(分四)

1.明三乘擬宜 N2.明有小機 N3.正明施化  N4.明受行悟入

今N1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尋念過去佛」:我等一等,又想到過去的一切諸佛;「所行方便力」:他們所實行、所推行的這種方便的力量。「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我現在所得的佛道,也應該為實施權,說三乘的教理。


2.明有小機(分二)
1.明諸佛讚善 O2.明釋迦酬順

今O1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我這樣一想的時候,十方佛就都顯現在我的眼前了。「梵音慰喻我」:他們用佛的清淨梵音來安慰我、來對我談話。說什麼呢?「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好得很哪!釋迦文佛!你真是世界上第一的大導師。「得是無上法」:你得到這種無上的妙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你隨順十方一切佛,也用方便權巧的力量。「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我們十方佛,也統統得到這種最妙的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我們因為眾生的關係,所以才分別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


「少智樂小法」:這種愚癡的人,很少智慧;所以他們所歡喜的,就是小法,他沒有大法的根性。就好像小孩子只知道玩小的東西,你給他一個大的東西,他就不會玩了!所以對小乘的人,只可以給他說小乘的法;若說大乘法,他就反而糊塗,反而不明白了!為什麼他們樂小法?而不可以給他們說大法?因為「不自信作佛」:他們不相信自己會成佛的。「是故以方便」:因為這個,所以只能用方便權巧的法門,「分別說諸果」:分別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證聲聞、緣覺;「雖復說三乘」:雖然分別說了三乘,「但為教菩薩」:但實際上,就是為教化菩薩,修行佛乘的法門。


2.明釋迦酬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