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19 》
怎麼叫「濁」呢?好像把塵土放到水裏,用手這麼一攪,就渾了,看不清了,那就叫「濁」。我們這個世界,就是有這五種渾濁,造成這世界也不清淨了,所以叫「五濁惡世」。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在劫濁渾亂的時候,眾生的罪垢非常重的,「慳貪嫉妒」:慳,就是慳吝,就是「有錢捨不得」,拿著一個 penny(一文錢),也不放手,也要把它攢出水來。這表示什麼?這叫捨不得錢。慳,是「不能捨」;貪,是「不捨」,不但不捨,而且還要貪圖其他人的。自己有財產捨不得,這是「慳」;而貪圖其他人的財產,叫人家捨給我,這樣子就變成「貪而無厭」。慳貪的人,將來的果報都是非常窮苦的;因為慳,不肯布施,所以他就沒有福報。而貪,不但自己不布施,還貪圖人家的財產。
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公案,說給大家聽。有個貪心的人死了,死後到閻羅王那兒,閻羅王就問他說:「你這個人很聰明的,這一世人,你所做的都是沒有受過什麼損失。你來生做人,你是願意吃人家的?還是願意吃自己的?」他一想:「啊!吃我自己的?這不合帳!我吃人家的,可以把我自己的省下來。」就對閻羅王說:「我歡喜吃人家的,不歡喜吃自己的。」閻羅王說:「好!那你去做豬!豬是專門吃人家給的東西,不吃自己的。」於是這個貪心的人,才知道吃人家的是錯了;但是己經向閻羅王要求,也不能更改了。於是就去做豬,一天到晚吃人家的東西;這就是因為貪心而上當的!
「嫉妒」,嫉是「嫉賢」;就是看任何人如果好過我,我就不高興了。妒是「妒能」,這個人才能若超過我,就生了一種妒。所以合起來叫「嫉妒」,就是嫉賢妒能。又者,這嫉妒,也可以說妒忌色,見到美色就生起一種妒忌心。有嫉妒心的人,將來都要墮落的,來生或者就做畜生。你看那些個畜生,都是妒忌人,然後就墮落做畜生了。「成就諸不善根」:因為眾生貪、慳、嫉、妒,所以所成就的事情,也都不是好事,就成就不善根;不善根,就是惡根,增長他的惡根。
「諸佛以方便力」:諸佛用方便權巧的力量,「於一佛乘」:在一佛乘上,「分別說三」:本來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但是若一開始,就叫眾生都成佛,這一切眾生都不會相信。所以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都是先說小乘法,引導一切眾生,由小而大;所以他分別說三,這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J4.揀偽敦信(分二)
K1.揀別真偽 K2.開除釋疑 K1 (分二)
L1.若不聞不知非真弟子 L2.若聞不信受成增上慢
今L1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舍利弗!若我弟子」:假設我的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他自己說是已經得到阿羅漢果,或已經得到辟支佛果了,「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也不曾聽這個唯一佛乘的真實妙法,不知道;他不知道諸佛如來是為了用一乘教化菩薩,而成佛果。「此非佛弟子」:這一種人,不是菩薩。「非阿羅漢」:也不是聲聞乘。「非辟支佛」:也不是緣覺。為什麼他不是菩薩?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因為他既然得了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就一定會相信我所說的這個妙法,他的根性一定是很深厚。如果他不信呢?他就沒證得阿羅漢果、沒證得辟支佛果,也沒有證得權乘的菩薩果,他只是增上慢的種族。
L2.若聞不信受成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又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這一些個比丘、比丘尼,他們說自已已證得阿羅漢果。「是最後身」:現在這個報身是最後一個報身,以後就不再受後有。「究竟涅槃」:說他們已經得到究竟涅槃,常樂我淨了,「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不再向上發願求「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你應該知道,這一類的人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貢高我慢,有增上慢這類的人。「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假設有個比丘,他真得阿羅漢果了;「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他若不相信這《妙法蓮華經》的話,那沒有這個道理的。
K2.開除釋疑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除非在佛滅度之後,現在沒有佛。「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佛滅度後」:在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像《妙法蓮華經》這一種的經,能以受持、能以讀誦、能以明白這個道理的。「是人難得」:不容易找到能信解這《妙法蓮華經》的人;因為沒有人明白,所以眾生就不會相信了。「若遇餘佛」:或者遇見他方世界的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對《妙法蓮華經》這種「開權顯實」的妙法裏邊,他們就可以明白、決定了解。
J5.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你們這一切聲聞、菩薩,和在會的大眾等,應該專一其心,信解受持這部經典。一心,沒有兩個心。「受持佛語」:受持佛所說的這種法。這還恐怕一般人不相信,所以佛又說「諸佛如來,言無虛妄」:諸佛所說的話,沒有假的,都是真實不虛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沒有其他的三乘法,唯一的只有這個佛乘,所以你們不要生一種懷疑心。
G2.偈頌(分二)
H1.頌上許答 H1.頌上正說
今H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尟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唯有諸真實
「爾時」:當爾之時,「世尊欲重宣此義」:釋迦牟尼佛願意把這種的意思再重複說一遍,「而說偈言」:而說這個偈頌。
在佛答應舍利弗,將要說《法華經》的時候,會中就有「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這前邊說比丘、比丘尼是增上慢,這兒又說優婆塞、優婆夷是有我慢,也有不信的,都是增上慢之類的。增上慢,就是慢上加上慢,又增加了慢心、驕傲的這種傲慢。優婆塞,是近事男;優婆夷,是近事女。「如是四眾等」:像這樣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是就幾個人,是有五千那麼多等的四眾弟子皆退席。為什麼?因為他們都是增上慢的,或者就是狐疑不信的。
「不自見其過」:他們都不見自己的過錯、毛病,都在那兒自以為是,排斥其他人。這是因為「於戒有缺漏」:對戒律又缺又漏,就是不守戒律。「護惜其瑕疵」:而又護著自己的毛病,覆藏己過;自己的過錯,有不對的地方,也不叫人知道。瑕玼,就是毛病。凡是受了戒的人,一定要持戒;不論是菩薩戒、八關齋戒,或沙彌十戒,都必須要持戒精嚴。否則,就像水瓶裏有個窟窿,總是裝不滿,總是有漏。瑕玼,本來是玉石上的缺憾,或者有一邊顏色太深了,或者其他有不圓滿的地方。在這裏是指人的品德上有毛病,戒德有缺漏。「是小智已出」:這些個都是沒有智慧的人,所以叫「小智」;這四種人都離開法會了。
「眾中之糟糠」:這是在大眾裏,他們就像舂米之後所遺棄的殘糠一樣。糟,就是用米或高粱造酒之後,都有剩下來的酒糟;糠,是舂穀子所去掉的皮子,小米子、大米都有這個。這些人就像那個東西似,已經沒有用的。那麼,他們為什麼退席呢?「佛威德故去」:因為佛的威德神力,所以他們生貢高我慢的這些人,就走了,離開道場了,都是退席了!這叫「五千退席」。
「斯人尟福德」:斯人,就是這個人;哪個人呢?就是五千退席這一些個人。尟,當「鮮少」講,鮮少福德,就是沒有德行。這些人,就是沒有福的人,沒有德行的人;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是沒有善根的人。所以「不堪受是法」:他不可以接受這大乘的妙法;為什麼?就因為他沒有這麼大的善根。「此眾無枝葉」:現在留在這個法會,所剩下的就是這一些菩薩、羅漢,已經沒有枝枝葉葉、沒有渣滓了。「唯有諸真實」:只有這一切的真枝幹和根本之人;也就是只有這些大乘根器、有德行的人,有這些菩薩種性的人,沒有那些小乘的人。
H1.頌上正說(分二)
I1.頌四佛章 I2.頌釋迦佛章 I1(分四)
J1.頌諸佛 J2.頌過去佛 J3.頌未來佛 J4.頌現在佛 J1 (分五)
K1.頌諸佛施權 K2.頌諸佛顯實 K3.頌諸佛勸信 K4.頌諸佛五濁開
K5.頌諸佛不虛
今K1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舍利弗善聽」:舍利弗!你應該好好聽我講。「諸佛所得法」:十方諸佛所得的這種無上甚深微妙法,「無量方便力」: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方便力,而令一切眾生都捨小向大、發菩提心,成佛果位。「而為眾生說」:所以佛用種種權巧方便,本來沒有三乘,而說出三乘;這是一種方便的力,而為眾生說方便法。
「眾生心所念」:眾生心所想念的,「種種所行道」:種種所修行的道路。「若干諸欲性」:每一個眾生有他的欲性。他這種欲性,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他「先世善惡業」:他善業充足,慾念就輕一點;惡業充足,慾念就重。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可以給自己算一算,算一算自己是慾念重、還是輕?假如你慾念輕,善根就深厚;慾念若重,善根就薄。什麼是慾念?就是你的煩惱,也就是你放不下、看不破的;無明、煩惱,這就是最大的欲。「佛悉知是已」:佛以佛眼觀察,就完全知道這種種的道理;種種眾生有種種欲、種種念,佛都知道。
「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所以,佛就用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言辭、善巧方便,「令一切歡喜」:令一切眾生聽聞到佛法,都生歡喜心。
「或說修多羅」:或者就說修多羅。修多羅,是梵語,譯為「契經」。契,是契合,就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所以這叫「契理、契機」,上和諸佛的佛性是一個的,下和眾生的機緣也是相合的。
「伽陀及本事」:伽陀,也是梵語,譯為「孤起頌」。怎麼叫孤起頌呢?有些偈頌,是因為與前面的長行沒有說這個意思,好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還有「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世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就是「孤起頌」,因為前邊長行上沒有講這個;就是和前後的長行都沒有什麼大的關聯,但是所說出的道理很特別的。本事,就敘述諸佛宿生的所有事情;本,是根本的時候。
「本生未曾有」:本生,就是「今生」,敘述佛今生所有的一切事情。未曾有,就是「未曾有法」;從來未曾說過,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也說種種的因緣法,也說譬喻法,又說祇夜。因緣,就是說種種因緣果報的事情。譬喻,佛用種種的譬喻,來闡明經中深奧的道理。祇夜,是梵語,譯為「重頌」;就是把前邊已說的長行,以偈頌再說一遍,就好像現在這一段的文。「優婆提舍經」:就是講論議的;優婆提舍,也是梵語,譯為「論議」。
佛說了「十二部經」之中的九部,為什麼?因為「鈍根樂小法」:鈍根的人,他歡喜小乘法,不歡喜大乘法;「貪著於生死」:他還貪著在生死輪迴裏邊,而不願意捨離生死。「於諸無量佛」:在過去一切無量佛的地方,「不行深妙道」:他們也未曾修行甚深微妙的道,不修這種的法。「眾苦所惱亂」:他們為眾苦所逼惱。眾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苦;又有「苦苦、壞苦、行苦」這三苦,還有「無量諸苦」。「為是說涅槃」:因為著這一些的眾生,佛才說涅槃、常樂我淨的道理。
K2.頌諸佛顯實(分二)
L1.頌大事因緣 L2.頌會權歸實
今L1.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我設是方便」:我釋迦牟尼佛,巧設這種種方便的法門,「令得入佛慧」:令這一類好樂小乘的人,也能得到佛的智慧。但是在這個時候,「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我可沒有跟小乘的人說,你們也可以成佛。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現在我說這個大乘微妙法,所有的人都要成佛,為什麼我不說這個法呢?因為時候還沒有到。佛說法要觀因緣,看時節因緣還沒有到,所以就不說大乘的《妙法蓮華經》。「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現在正是說《大乘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所以我才決定說大乘法門。
「我此九部法」:前面所說的這九部法門,「隨順眾生說」:這都是隨順眾生而說的法。「入大乘為本」:雖然先說小乘,但是最終的目的,就是令小乘的人,也入於大乘,作為我的根本。「以故說是經」: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就說《妙法蓮華經》。
L2.頌會權歸實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有佛的弟子,他心裏是清淨的,性情既柔軟,又聰明、又有智慧;這是大乘的種子、大乘的根性。「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什麼他柔軟而亦利根呢?因為這些佛子,在過去無量佛的地方,已經修行深妙的法門。「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為這一切諸佛的弟子,而說這部《大乘妙法蓮華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我現在給這一類的弟子授記,他們來生都應該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因為他們以深心,就是大乘的心,來修持佛法,也持守淨戒。「此等聞得佛,大喜充?身」:這一類的眾生得聞佛,他這種歡喜,?滿他的身體。「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佛知道這一類眾生的心所想像的、所修行的,所以給他們說大乘法;「聲聞若菩薩」:或者聲聞乘,或者菩薩乘。「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聞我所說的妙法,或者只聞一個偈頌上,「皆成佛無疑」:將來都可以成佛,而一點沒有絲毫懷疑的。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十方佛土中」:十方諸佛國土裏,「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只有一種的教法,叫「大乘」的教法,沒有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又有說,二乘,就是大乘和小乘;三乘,就是聲聞乘、菩薩乘、緣覺乘。這一乘法,就是佛乘,唯有一佛乘。「除佛方便說」:可是雖然說只有一個佛乘,而沒有二乘、三乘;但是佛因為教化眾生,設種種的方便法門,所以又說小乘、又說大乘,又說聲聞乘、又說緣覺乘、又說菩薩乘。「但以假名字」:這不過是以這些假名字,不是真實的,來「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來教化眾生、引導眾生,令眾生先修容易的,然後再修大乘、佛乘,使令眾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諸佛出於世」:十方所有佛出現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就是唯有這一樣事情,是最真的、最實在的;其他如二乘或者三乘,這都不是真的,都是方便權巧的法門。「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可是諸佛絕對不用小乘的教理,來教化眾生、救度眾生。「佛自住大乘」:佛自己住在大乘法的裏邊;大乘,就是佛乘。「如其所得法」:和他在道場所得的法一樣,都是真實的,而不是方便權巧的。「定慧力莊嚴」:佛以修定的力量、修慧的力量,來莊嚴自己。
講到「定慧力莊嚴」,這個「力」,就是佛的十種智力。這十種智慧的力量是:
第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佛能覺悟到處、非處的智力。處,是道理;處非處,就是合道理、不合道理。
第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眾生三世的業果報應,這種智慧的力量。
第三、知諸禪解脫三眛智力。諸禪,就是「四禪、八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四禪;再加上「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八定。解脫有八種,什麼是「八解脫」呢?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有色想,就是在你自己心裏有一種色想;觀外色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淨,是清淨;得到這種淨解脫了。(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八解脫,又叫「八背捨」;背,是違背;捨,是捨棄;就是把它不要了。在這個地方,又有「八勝處」,言其捨棄貪欲,而得到一種勝處了。八勝處就是: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怎麼說呢?因為你這個時候,定力不充足,可是你若觀多了,就恐怕自己的定力散了,所以就要觀少色。譬如人死的時候,是一個死屍;你觀想就觀一個,不要觀多了;人死了就變遷了,就作膨脹想、青瘀想,你就先觀一種想。(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就是觀一個死屍,乃至於百個、千個、萬個,到處都是死人的屍首;屍首都會變化的,變什麼呢?變胖、腫、爛、生蟲;你就作「九想觀」。 (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 (五)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勝處。觀青色的勝處。 (六)內無色想,觀外色黃勝處。觀黃色的勝處。 (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勝處。觀赤色的勝處。(八)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勝處。觀白色的勝處。
八勝處,言其修這八種觀想的法,就能背捨欲念,得到一種勝解脫智。八勝處,再加上「空、識」等十法,就叫「十一切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以上「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這三種法,是修禪宗者應該知道的。
第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一切眾生的根,善、惡、聰明、不聰明的智力。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解,是解釋;知一切眾生認知、解釋一切的智力。
第六、知種種界智力。知眾生種種境界的智慧力量。
第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眾生修行的因,所導致的各法界,這種智慧的力量。
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天眼通有無礙的智力。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就是知眾生宿命,前生這種因因果果的無漏智力。
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知永斷一切習氣,這種智慧的力量。
佛有這十種智慧的力量,所以叫「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以這種的力量,來教化眾生。「自證無上道」:自己證得無上的大道,就是「大乘平等法」:大乘是一種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佛就說,如果我不用最上一乘的大乘法來教化眾生,就以小乘的道理來教化眾生的話;「乃至於一人」:乃至於我用小乘法教化最少的,乃至一個人,「我則墮慳貪」:我就有墮落慳貪吝法的行為。吝法,就捨不得用大乘法來教化眾生。「此事為不可」:這件事是不可以的。
K3.頌諸佛勸信(分二)
L1. 舉果勸信 L2. 舉因勸信
今L1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若人信歸佛」:佛對舍利弗講,假設有人相信佛法,而皈依佛道、皈依三寶;「如來不欺誑」:如來是說真實不虛話的,不會欺騙世人的,「亦無貪嫉意」:也不會有貪心和嫉妒的意念。「斷諸法中惡」:我們每個人學佛法,應該真正明理、真正明白因果;不是就聽而不行的,要隨聽隨行。
什麼叫「隨聽隨行」呢?譬如我們人本來都有貪心,我們知道之這貪心是不對的,就要把貪心一點一點的去除;我們每個人都有瞋心,聽佛法之後,知道瞋心是一種不對的東西,也要一點一點的把瞋心改變了;癡心也是這個樣子;乃至於妒忌心,也是這個樣子。你若有妒忌心、有貪心、有瞋心、有癡心,這都叫「法中惡」──法中一種惡的習慣、惡的習氣;所以就應該斷。
佛說自己斷這個法中惡,其實佛已經證到大圓滿覺的果位,為什麼還有法中惡呢?佛為什麼說這個話?這就因為要教一般人把法中的惡斷去。法中的惡,就是妒忌、障礙、無明、煩惱。
你為什麼這麼愚癡?就因為你在前生妒忌有智慧的人;看見人家有智慧,就生出一種妒忌心,所以今生自己就愚癡了。你今生為什麼很聰明?這也就是方才講的道理,因為你前生不但不妒忌聰明人,而且你還歡喜這個聰明人;甚至於這個人學佛法,他講得越明白,你越隨喜讚歎;他學東西學得快,你也隨喜讚歎,不生妒忌心。所以,你不要怕別人比好過自己!人人都好過我,人人都成佛了,然後我才成佛;那才是菩薩發心。
你看地藏王菩薩,他發過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把地獄的餓鬼都度成佛;鬼是最惡的,他都不討厭,要去度餓鬼成佛。有的人發願,說是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度五道眾生一起成佛,這可不可以?不可以!五道眾生,就是人道、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五道同時都成佛,這是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想成佛,也一定要到人道上,才可以修佛道;不能就在這五道同年、同月、同日、同時,一起成佛,這種願力不能滿的。
地藏王菩薩度最惡的人,佛就發願度一切眾生都成佛,佛並不會有一種妒忌心:「啊!我現在成佛了,我才不歡喜你成佛呢!為什麼?如果你也成了佛,我這個佛就沒有人燒香、叩頭了!我一個人成佛好,不要叫你們成佛!」他沒有這種妒忌心;他願意人人都成佛,甚至於願意其他人成佛比自己更快一點。所以我們現在聽經,無論任何人,不要有一種妒忌心!我預先告訴你,你若有一種妒忌心,有一種貪心、瞋心、癡心,來生一定不是墮地獄,就是轉餓鬼,再不就做畜生。
你看危險不危險?如果你不怕做畜生、不怕轉餓鬼、不怕墮地獄,那就只管保留你的貪心、保留你的瞋心、保留你的癡心、保留你的妒忌障礙。你要是說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的滋味,一定不會好受的;那你就要把貪、瞋、癡和妒忌障礙的心,都要除去。為什麼?因為在佛法裏邊,這些心都是法中之惡。所以你若不斷法中惡,就墮落三惡道去;你若斷了法中惡,就會生三善道;最低限度,也升到天上去。不過我們學佛法的人,不要求生天;你若求生天,那還是會墮落的。
「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佛是正大光明,所以能在十方世界,而獨無所恐懼了!有的人說:「我很怕的!晚間一個人就怕黑,白天一個人又怕賊!」賊,就是土匪。晚間要是人多了,就生出妒忌心,說這房子我一個人住多好!你到這兒來打我閒岔!可是,白天要是人多了,又嫌太吵了。你說這怎麼辦?一個人,晚間怕黑,白天又怕賊;人多了,又合攏不來,或者做工,你做少了、我做多了,這麼互相就有了很多麻煩。這怎麼辦呢?這就因為你有法中惡,所以這個也怕,那個也怕;人多也怕、人少也怕,有人也怕、沒有人也怕,晚間也怕、白天也怕,遇到事情也怕、沒有事情更怕!
這個怕,所謂「前怕狼,後怕虎」,前邊好像有狼,後邊又好像有老虎追著似的;這樣子,一天到晚,坐也坐不安、站也站不穩,總覺得害怕,甚至於晚間作夢,也儘作惡夢。為什麼?我告訴你,就因為你有法中惡,你才怕!怎麼佛就不怕呢?佛無所恐懼,什麼也不怕的;說法也不怕、教化眾生也不怕、眾生難調難伏也不怕,什麼都不怕!因為無所恐懼,就得到「正」;你有所恐懼,就不得其正。所以人學東西,好像讀書的學生,到考試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害怕。
今天果彰講的,我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他說他考試的時候,知道教授的心理和所好;所好什麼呢?就說醉話,所以他就亂寫一通;教授一看,這很對他的脾味的,所以就給他很高的分。那麼其他的人呢?有的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樣子,怕得不得了;結果考試的成績,分數很低的。他講這個道理,是很有哲理的。為什麼?不是說他得到這個教授的意,就因為他無所恐懼。
好像果彰講法,他也無所恐懼,師父在旁邊,他也敢講;師父走了,他還一樣敢講的。總而言之,他有一套講法,所以講得也就很不錯的。有的也不怕,聽師父說「講經要不害怕」;他就講,講出的聲音,好像一根木頭棍子似的,把人打得都覺得很痛。他不怕,人家怕了;講得人家怕聽了,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一切事情,都要找著中道;中道,就是也不偏左、也不偏右,也不太過、也無不及。中道並沒有形相的,你隨時處事合乎中道了,這就是妙道;你不合乎中道,那就是不妙的道了!
所以佛自己不怕,也不叫人家怕。獨無所畏,這不是說佛無所畏了,令眾生見著佛就怕了;不是的,眾生見了佛也不怕。眾生聽佛講法,愈聽愈歡喜聽,聽了幾十年,聽法也不厭倦。這才是一個說法者!「那麼,佛怎麼講《法華經》還有五千退席的?愈聽愈歡喜聽,怎麼還有跑的?怎麼還有人不願意聽的?」你問得很有道理;他不聽,不是他不願意聽,他是沒有這種德行聽。所以佛才要講妙法,他業障就來了,被他的業障所驅使,坐也坐不住,自己退了席。這不是怕和不怕的問題,也不是歡喜聽和不歡喜聽的問題,這是什麼問題?就是這些人罪業太重了!想要聽佛法,他的業障發現,就要跑了;這叫「發魔氣」,那個魔力上來了!因為這些有罪業的人,他若不走,就會把一些沒有罪業的人影響得也不能聽法,所以莫如就走了。這是這麼個問題,你不要拿這不成問題的問題來問。
「我以相嚴身」:釋迦牟尼佛說,我以百福莊嚴的相好,來自嚴其身。「光明照世間」:有大光明普照這個世間,「無量眾所尊」:在無量無邊這麼多的佛,「為說實相印」:都是為著說實相法門、為著說真實的智慧、為著說這《妙法蓮華經》。什麼叫「實相印」?實相印,就是《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也就是實相印。你若明白《妙法蓮華經》了,就明白實相印了;若不明白《妙法蓮華經》,那就印不著你,沒有法子給你印。
L2.舉因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