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4 》
我方才說你信這神,這神也存在;你不信有這神,這神也不是沒有。一般人都會說信就有,不信就沒有,但在這裏是:你信也有,你不信也有。就好像地裏頭有金礦,不管你知道有金礦或沒金礦,信或不信,這金礦在地裏頭都有的。你信,就是知道有這個神;你不信,是你不知道有這個神,並不是這個神就沒有,而是你根本就沒有知識,沒有這種智慧。所以我們不能跟著一般人的錯誤見解走。
「如是等神」:這許許多多的神,不僅僅是所提出來的這些,其他還有很多神。「皆來集會」:都來忉利天聽佛說法。
現在三藩市發生很多天災人禍,最近有個颶風,在災區死了九十多個人,這種災難是由於眾生惡業的成熟,所以就發生了。有人說去年五月間,依據科學預測應該會發生地震,結果我開了一張保單,保證只要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不會有地震;我如不在三藩市,到旁的地方去,那就不管了。因為我不喜歡發生地震,而掉到海裡去,也不願我身邊的人掉到海裡。為什麼?因我不願見龍王,不願與八個頭、八條腿、十八條尾巴的海神做朋友。這頭是四個男四個女的,一個身體生出八個頭,四對夫妻頭很奇怪,牠做的事也是奇奇怪怪,很特別的。所以我不想和牠打交道,也不想讓和我一起住的人去見牠。這並不是我自私,因為見到牠,也做不出什麼好事情。
今年有人告訴我三月、四月又有地震來,對這次地震,我是不是可以再開保險公司,讓人來買保險呢?還是一樣的。總而言之,我去年說的話,你不要忘了,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保證不會有大的地震,但小小的問題我可不擔保。因在這末法的時代,天災、人禍會很多,所以希望大家多念觀世音菩薩,多念地藏王菩薩,這樣三藩市會穩如泰山,不會有大的問題。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噉血鬼王。噉精氣鬼王。噉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復有他方國土」:為什麼叫復有呢?因為不僅僅前面那麼多的菩薩,和天龍八部來到這忉利天,還有從他方國土來的。土在佛經上讀ㄉㄨˋ,仍當土字講。他方國土,就不是這個娑婆世界,而是其他世界,其他諸佛的國土。「及娑婆世界」:還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譯成中文叫堪忍,言其眾生堪能忍受這種的痛苦,所以叫娑婆世界。「諸大鬼王」:一般人講這個諸字,是當多字講,我和其他人不同,怎麼不同呢?我講它不是多,是少字,就只是一個。有人說你講錯了,中文這個諸字都是當多字講,為什麼你當少字講,說它是一個?我就歡喜當一個講,為什麼歡喜當一個講呢?因為我很愚癡的,數目多了就記不住,一個容易記,兩個就要費腦筋想一想才能知道。
那麼「諸」當多字講,究竟是多少呢?沒有數,沒有數就很麻煩,所以我當一字講。諸就是一,一也就是諸;多也就是一,一也就是多。我講經和人不同的地方就在這個地方。諸大鬼王,我說就是一個鬼王,哪個鬼王呢?我現在講那個鬼王就是那個鬼王,有瞋目鬼王、有攝毒鬼王、慈心鬼王、這一個一個的,我不把它混在一起。又者,這諸字可以當語助詞,諸大鬼王就是那一些個大鬼王,也就是那一個大鬼王。這個「諸」為什麼我又當一字講,這是我一個不講道理的講法,現在解釋給你聽。因為若我不解釋,你始終是心理不服的,認為我講經講錯了,所以現在給你解釋解釋。
這個「多」從什麼地方來的?你找一找它的根源,是從一個的那個地方來的,甚至於一個都沒有,所以多既然是從一那兒來的,你不妨就從第一那兒計起,你記著第一,就可以知道第二,又可以知道第三,以此類推,可以說,一就是無量,無量也就是一。「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所以我們修行都要歸一。修行,修什麼?修這個心。心要怎麼樣子呢?心要專一,所謂「得一萬事畢」,你要是得到這個一了,什麼事情都沒有了。修行也就要修這個一,要修你的念專一,念要是專一了,才能開智慧;念要是不專一呢?那是向外馳求。你要是能一念不生,那更妙。
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雖然經文說有這麼多鬼,你要是一念不生,一個鬼也沒有;不但鬼沒有,連一個神都沒有了;不但連一個神都沒有,連一個佛、一個菩薩也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這才是什麼都現前了,在這個時候,佛也來了,菩薩也來了,聲聞、緣覺、辟支迦羅什麼都來了,為什麼他來?就因為你沒有了;你要是有,他就不來。妙就妙在這個地方,所以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就是在「諸」這個地方。
這個「諸」,你不要當「諸」,就是一個。一個也沒有來,這個諸大鬼王,一個鬼王都沒有,都跑了。鬼王沒有了,這個世界也沒有了。這個世界沒有了,那你還擔心什麼?無憂無愁,無罣無礙,那時候所謂「性盡聞寂參天地」,性就是盡人性、盡己性、盡物性,這時候你就是天地,天地就是你;你就是諸佛,諸佛就是你,無二無別,哪有一個你我他呢?哪有這麼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沒有的。一切都沒有了,那你還有什麼煩惱?什麼煩惱也都乾淨了,那時候真是清淨至無餘,「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你看這種境界,真是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那麼就不要言了吧?不要講了吧?還是不行!因為我歡喜講,還要再講。不可言,不可言,誰知道啊?誰知道那個不可言呢?講什麼呢?講諸大鬼王。這諸大鬼王很兇,鬼嘛!都是兇的。我講這鬼,有一個講法,鬼的腿很長,有多長呢?喔!不知道有多長,我也數不過來,他是有幾丈長。總而言之,這個鬼字,即使是中國的一些個 Professor〈教授〉,對於這個鬼也都不認識,因為鬼的腿太長了,一般人看不見他究竟在什麼地方。
單講這個鬼字就是歸也──鬼者歸也。所以中國有一句話,人死就是回家似的,歸回去了,歸到什麼地方去?歸到犯罪的地方去。鬼者歸也,也就是歸到地獄裡去,以為地獄就是他的家,以為地獄就是他回去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迷了。我再講一個英文的講法,英文鬼字叫 ghost,這個字和英文去 go 字同音,就是去了,去幹什麼?他以為去那地方好好玩,是最好最好的。其實到什麼地方去?跑到刀山上去!劍樹上去!油鍋裡頭去!跑到這些地方去!一天到晚 go! go! go! 就是 go 到地獄去,go 到餓鬼裡頭去,go 到畜生裡頭去。所以中文講法應該是歸回來,英文講法就是 go,這是我的一個簡單解釋。那麼這一個大鬼到什麼地方去?什麼地方也沒有去,就只是在地獄裡。
「所謂惡目鬼王」:這個鬼,腿雖然長,但是眼睛很兇的。惡目是你一看到他的眼睛,就打顫顫,他的眼睛就有那麼兇惡。
「噉血鬼王」:他專門喝眾生的血,尤其哪個地方有血,他都要去喝。
「噉精氣鬼王」:印度話叫毗舍闍,<楞嚴咒>上那個毗舍闍,就是噉精氣鬼王。他歡喜吃人的精氣、五穀的精氣。好像我們人的精氣為什麼無形中就衰了?就因為有這種鬼,它來把你的精氣給吸去。
「噉胎卵鬼王」:噉胎卵鬼王是吃還沒有成形的胎。如有的胎兒不足月就生出來,當胎衣落下來,都由這種鬼吃去。卵是雞蛋之類的,他也吃。為什麼做這種鬼呢?這種鬼在生的時候好殺生,殺生所得的肉,不要說旁人,就是自己的太太也不給她吃,不但不給肉吃,連血也不給她喝,不給她飲。他自己殺的生,他自己吃,自己飲。那麼他連太太都不給吃,何況其他人呢?其他人他更捨不得了,這就表示他慳貪,所以死了就做噉胎卵鬼王,到處去吃這種邁邁東西,因為他在生慳貪。
「行病鬼王」:行病鬼王就到處去灑瘟疫的流行病、傳染病,這都因為有一個行病鬼王到處去散播疾病。
「攝毒鬼王」:這攝毒鬼王是個好鬼,不是個壞鬼,你有什麼毒氣,他都可以幫你吸去,因為他是救人的。這個鬼是菩薩化身的,是來救度眾生的,不是他給人家毒,而是不管誰有毒,他可以幫你把毒給吸出來,這是一個好心的鬼王。
「慈心鬼王」:他的心是慈悲的,雖然做鬼,但為的是要到鬼裡邊去度鬼的,令鬼都發菩提心。
「福利鬼王」:這也就是賜福的增福財神。
「大愛敬鬼王」:又有一個鬼王叫大愛敬鬼王。
「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像前邊所說那麼多鬼王都一起來到忉利天中,聽釋迦牟尼佛說《地藏經》。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爾時」:當爾之時。什麼時候?就是每一個鬼王到忉利天聽法的時候。什 麼叫鬼王呢?他是鬼中的首領。這一些鬼王不論是善、是惡,都是菩薩所化現的,你不要認為凡是鬼王就是鬼了。鬼王更厲害,這一些鬼王都是在宿世發願用種種方法來教化眾生的。有的用慈悲來攝受一切眾生,有的就用兇惡去折伏眾生。折伏和攝受,這叫「折攝二門」。因為有的眾生遇見慈悲鬼王而發菩提心,這是用攝受行門來教化眾生;有的眾生遇著鬼王這種兇惡的樣子而發菩提心,這叫折伏法,用折伏的法門來教化眾生。既然明白這一切的鬼王都是菩薩所化現的,那麼在這鬼王裡邊,根本就沒有一個善,也沒有一個惡。
善惡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是從我們每一個眾生的業報那兒來的。眾生惡業成熟,就見著惡目鬼王;眾生善業成熟,就見著慈心鬼王。無論是惡業或善業,到成熟的時候都應該轉變。惡業成熟,就轉於善業;善業成熟,有時也會轉到惡業去。我們要是修習佛法,就不會被善惡業所轉了,就只向善業這邊走,而不向惡業那邊轉,不會誤入歧途,到刀山、油鍋、劍樹上去。為什麼要學佛法?就因為要把天地都給打翻了,天翻地覆,把天地都給打破了。怎麼說把天地都給打破了呢?這天就是善業,地就是惡業,將天地這個善惡業扭轉回來,都走到善路上去,不向惡路上走。你要是能這樣子,這個惡的鬼王就沒有用了,善的鬼王也沒有工作了,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他們都要退休了。
我現在講經,對於錄音機很不滿意。為什麼呢?因為它在那地方做工,讓我一些皈依弟子都生出一種倚賴性,都懶惰起來,沒有人親自去寫筆記。以前每個人都很注意的寫筆記,寫得很多很多,就記得很清楚,現在都不寫了。聽的時候不注意聽,看的時候也都忘了。久而久之把我所講的東西,統統都還給我了,叫我也退休了。鬼王──善鬼、惡鬼都沒有用了,那我這個做法師的也沒有用了,所以我還是不能叫善鬼、惡鬼退休的,他要是沒有工作,我也沒有工作,我也沒有經講了。沒有經講,也就沒有人聽,沒有人聽,那做一個法師有什麼意思?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菩薩也叫妙德菩薩,又叫妙吉祥菩薩。為什麼叫妙德?就因為他出生時有十種祥瑞:第一、光明滿室;第二、甘露盈庭;第三、地湧七珍;第四、神開伏藏;第五、雞生鳳凰;第六、豬產龍狄(豬生出一條龍);第七、馬產麒麟;第八、牛生白澤;第九、倉變金粟(倉庫裡頭所有的穀子,都變成金子);第十、象具六牙(象本來是兩根長牙,但這頭象郤生出六根長牙)。有這十種不可思議的妙處,所以叫妙德;又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有這十種的祥瑞,所以叫妙吉祥。
其實這一尊菩薩,已經不是菩薩了,是什麼呢?是佛了。在過去世他已成佛,叫「龍種上尊王佛」。那麼過去世他成佛了,現在成沒成佛?現在也已經成佛了。現在成佛叫什麼呢?叫「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其國土在北方的歡喜世界,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是摩尼寶積佛。雖然他已經成佛,但是還倒駕慈航,隱大示小,來做文殊師利菩薩。在《法華經》中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祖宗,怎麼是佛的師祖宗呢?日月燈明佛有八個兒子,八個兒子最後那一尊佛是燃燈佛,燃燈佛的師父是妙光法師。妙光法師是誰呢?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而釋迦牟尼佛是燃燈佛的徒弟,燃燈佛給他授記,所以今生作佛。這要是論起輩數來,文殊師利菩薩的輩份就高了,是釋迦牟尼佛的祖師爺。但是現在釋迦牟尼佛來成佛,他又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你看菩薩的境界是一點相都沒有,沒有大大小小、高高下下的,沒有這種種的分別。所以我講《金剛經》時,常給你們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現在在這一間房子裡講經說法,或者有我過去的師父都不一定,或者有我過去的徒弟也不一定的。你們現在學佛法,要是誰學得真有道,真有德了,早開悟成佛,或者我再拜你們作師父也不一定的。所以在佛法裡頭妙不可思議,因此妙德、妙吉祥的這種妙處,也就在這個地方。若你明白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若不明白,「著相頭頭錯,無為又落空」。
我講經想起什麼就講什麼,有時候把天講得都破了,有的時候把地也講得都震了,我也不管天塌地陷,什麼也不管,什麼都沒有了。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什麼又是個佛法興?什麼又是個佛法衰?哪有一個正法?哪有一個末法?沒有的,什麼都是假的。有人說你這個法師把我越講越糊塗了,我就是想叫你糊塗嘛!你要是明白,你又不聽我講經了。好了!我還是講這個糊塗經。
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個大菩薩,這尊大菩薩是哪一位?就是文殊師利菩薩。釋迦牟尼佛就問文殊師利菩薩,「汝觀是一切諸佛」:你看這一切到天宮來的諸佛,還有「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這個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現在來到忉利天集會的這些人。「汝知數不」:現在你知不知道來忉利天宮聽我說《地藏經》的有多少佛?多少菩薩?有多少鬼神呢?數目多少你能夠清楚嗎?為什麼我問你呢?因為你有大智慧,有真實的智慧,洞徹法源的智慧,所以現在我問你,你知不知道有多少?告訴我!請你答覆我。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文殊師利白佛言」:前面釋迦牟尼佛問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麼多的佛菩薩及鬼神,你知道有多少數目嗎?文殊師利菩薩就對佛說,「世尊!若以我神力」:假設以我所得的這一種神通智慧的力量,來「千劫測度」:我就是用一千劫這麼長的時間來推測、來猜想度量,來算一算它的數目,「不能得知」:我也不知道這個數目。「佛告文殊師利」:那麼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吾以佛眼觀故」:他說,我用佛眼來觀察。什麼叫佛眼?佛眼好像一千個太陽似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聞,佛眼具足一切的功能,是一切智慧的表現。其餘還有四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有一首偈頌說得很詳盡:
肉眼礙非通,天眼通非礙,
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天眼是看什麼都看得非常的徹底,而沒有障礙。
肉眼礙非通:什麼叫肉眼?因為它能看見一切的人和東西。這個肉眼不是我們平常能看見的眼睛,是另外還有個肉眼,天眼和肉眼各在一邊。那個肉眼是不單房子裡邊的東西可以看得見,就是房子外邊,甚至於不論多遠都可以看得見,只要你想看,就可以看得見。你要是不看呢?那當然就看不見。可是你雖然能看見,也最好是不看,為什麼?你看一樣東西,就費一個心念。生一個心念,多一個心念就不如少一個心念;你多一個妄想,就不如少一個妄想。你用這個眼去看東西,觀察事情,這也都叫「念」。不過這一個「念」和一般人的「念」,又有多少不同,雖然不同,但是也沒有什麼益處,所以就算在你能看的時候,也應該不看。這個叫做「肉眼礙非通」,表示它可以看得見一切有所障礙的東西。
法眼唯觀俗:法眼是看俗諦,俗諦就是一般世間的情形。你要是開了法眼,念經不需要拿經典來念,只要睜開法眼,盡虛空徧法界都是經典,都有無量無邊的法寶。你只要得了法眼淨,就能徧觀一切諸法實相,這是法眼唯觀俗。
慧眼了真空:這個智慧眼是觀空的。俗諦又叫假諦,因為它不是一種有實在體的。真諦了真空,又叫空。慧眼了真空,它明瞭真空諸法實相。
佛眼如千日:佛的眼睛就像一千個太陽那麼樣的光明。照異體還同:它看得的雖然是不一樣,而它的本體是一個的。
現在這段經文上,佛說他以佛眼觀故,他用佛眼觀察來到忉利天宮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辟支佛、天龍八部,「猶不盡數」:我都不詳細知道這個數目。釋迦牟尼佛說,「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在很久以前「已度」:什麼是已度呢?就是過去的諸佛,這些已度的眾生,是由地藏菩薩度化已經成佛的。「當度」:就是現在這一切的菩薩,是地藏菩薩在過去因地度化他們。「未度」:就是未來的一切天龍八部、天人、一切的眾生,這是未度的。「已成就」:已經成就了。「當成就,未成就」:「成」字在這部經典上當什麼講呢?當「盛」字講,就是很茂盛。「就」字當什麼講呢?當「高」字講,高低的那個高。言其所成就的果位很大,很茂盛,而且又很高的。為什麼這個「就」字當「高」字講呢?因為他成就的這個果位,是很高的。又當「孝」字講,就是孝順父母的孝字。在中國這個孝字,不是一般人可以擔得起的,那誰擔得起?皇帝。古來皇帝以孝道來治天下,他成就最高的德行。因為這是皇帝以孝治天下的這種孝道,所以叫「成就」。
而在這部經上地藏菩薩已經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了。那麼,現在幫助眾生做菩薩,將來又幫助這一切的眾生,成就他們最高的佛果。這個意思具足「種、熟、脫」這三個字──種,是把種子種到地下;熟是成熟了。譬如種穀子到地下,經過耕培灌溉的功夫,然後成了。成了,這叫熟。熟一段,然後又應該脫了。就是沒有種善根的眾生,令他種善根;已種善根的眾生,令其增長;已經增長善根的,令其成熟;善根得到成熟了,就令其得到解脫。所以「成就」有這三種的意思。
「文殊師利白佛言」:文殊師利又對佛說,「世尊!我已過去」:我文殊師利在過去,「久修善根」:很久很久以來,就修這個善根。「證無礙智」:已經證得到無礙的智慧。無礙智就是四無礙辯,四無礙辯也就是四無礙智。「四無礙辯」,辯才有四種:
法無礙辯:講出來的法非常有道理。雖然是一個道理,但能分別出來有百千萬種那麼多的道理,可是百千萬種道理歸納起來,還是一個道理。
義無礙辯。
辭無礙辯:這是說出來的言辭非常有道理。
樂說無礙辯:樂說就是歡喜講。
「聞佛所言,即當信受」:說我文殊師利在過去修大乘法,所以現在佛一說什麼我即刻就信受了。「小果聲聞」:可是小乘的人呢?小果就是小乘的果位──聲聞、緣覺。「天龍八部」:和八部鬼神龍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瞬羅伽。「及未來世」:和未來世「諸眾生等」:所有一切的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雖然聽見佛所說的話是誠實之語。「必懷疑惑」:你看!佛所說的話這麼樣的誠實,他們還生疑惑,何況我的弟子?我講經他不相信,要跑了,這也難怪的。你看文殊師利說,對於佛講的誠實之語,一切天龍八部都不相信,都生懷疑。
現在講經,有的人以為這是很平常的,其實你能聽到人講經,這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最難最難了。尤其在美國這兒,你看有幾個地方講呢?尤其是這樣照著經典,一字一字把經裡所有經文的意思都講出來,這是沒有的,在西方國家裡可以說是很少、很少的。雖然是很少,但因為西方人從來也不明白佛法,所以現在聽見真實的佛法也不認識了。就好像沒有看見過金子的人,你給他金子,他就拿這個金子當銅來看。拿金當銅、拿鑽石當玻璃,因為他不認識,所以你給他講真正的佛法,他說這是很平常的,說這是講外邊的,不是講裡邊的。其實,如果外邊都不明白,裡邊怎麼會明白?要裡外雙管齊下。你不明白理,就不能修行;你不修行,也不會明白理。所以要解行相應──解就是明白佛法;行就是照佛法去實行。
你看釋迦牟尼佛說這部《地藏經》的時候,連文殊師利菩薩都提出來說,恐怕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和未來的一切眾生,不能信受。因為他們沒有善根,善根不夠,所以雖然聽見佛所說誠實的話,必懷疑惑,他心裡必定生出一種疑惑來。「設使頂受」:雖然頂受,假設他就是暫時頂受了,這麼信一個很短的時間。
好像有人也是一樣皈依,但是他不生信心,因為在他腦裡頭充滿了邪知邪見,你對他講正法,他也不懂得。因為聽不懂,所以「未免興謗」:他免不了生毀謗。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這樣提議,「唯願世尊」:我現在唯願世尊您!「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多說一點有關地藏菩薩摩訶薩,這位大菩薩,在「因地作何行,立何願」:什麼叫因地呢?因地就是前生,就是宿世。作何行──他是修什麼行門?立何願──所發的是什麼願?我們人發願,無論發什麼願,必須要履行我們的諾言。照著我們所說的話去做,不能改變的,無論什麼樣的困苦艱難,都要依照願力去做。「而能成就不思議事」:而這尊地藏菩薩,他能成就這種不可思議的事,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佛告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我現在舉出一個比喻。譬如什麼呢?「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在這三千大千世界裡邊,「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這些東西都不單單只有一個,而是所有的木,所有的叢林。草多了叫叢,木多了叫林。稻是吃的,麻是用的。三千大千世界內的竹子、葦,你算算有多少?你能數得過來嗎?數不過來的。「山石微塵」:微塵多了變成山。三千大千世界裡這麼多的東西,每一類「一物一數」:一件東西作一個數目。作一個多少數目?「作一恆河」:每一種草作一條恆河。有多少草,就有多少恆河,所以這個數目根本就數不過來。不只草、木、叢、林、稻、麻、竹、葦都是這樣,一種東西就作一條恆河,不是單提出來一件,而是每一件作一恆河,兩件作兩條恆河,三件作三條恆河,四件作四條恆河……。草木是沒有數量的多,恆河也就沒有數量的多。所以這就表示數目太多了,根本就沒有法子計算得出來。
「一恆河沙」:那每一件東西作一條恆河,你說這恆河沙有多少呢?「一沙一界」:所有恆河沙裡的每一粒沙,又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每一粒微塵又作一個大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在這一個大劫中,所積聚到一起的這些個微塵的數目。又「盡充為劫」:每一粒微塵再變成一個大劫。而「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他證得十地的果位到現在,「千倍多於上喻」:還比那些多得很多,比起上邊的比喻,多過一千倍還不止。「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何況地藏菩薩,他以前做聲聞時不知經過多長的時間;做緣覺、辟支佛,又不知道經過多長的時間。所以地藏菩薩他這種的行願是太久了。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叫文殊師利,說「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此菩薩是哪一位菩薩呢?就是地藏菩薩,他的威德和神通及誓願不可思議,度一切罪惡深重的眾生,他用威神來折服他們。他發的誓願是: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地獄哪個時候不空,他不成佛的;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他要把所有的眾生度完了,他才成佛。若有一個眾生沒有度完,他就不成佛,所以他才經過這麼長遠的時間還沒成佛。因為這個眾生度完了,那個又來了,總也沒完。不是這個眾生出世,就是那個逝世了;那個眾生逝世,這個眾生又出世了。出世的眾生總是比逝世的眾生多過十倍、百倍、千倍、萬倍。你看我們現在計算三藩市死的人多呢?還是出生的人多?死的人要等到老了,又有病,才會死;出生的只等懷胎十月,就可以出生,非常的快。因為人要經過幾十年才死,所以出生比死的超過幾千萬倍,因此累得地藏菩薩到現在也不能成佛。
但是你說他後悔不後悔呢?他不後悔。眾生越多,他越有工作做了;要是沒有眾生,他也沒有工作,就成佛去了。成佛去,也沒有什麼事情幹了,所以地藏王菩薩這就是沒有事情來找事情幹。本來很清閒的,他願意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總是去度眾生,這是地藏王菩薩的願力。為什麼地藏王菩薩發這種的願力?因為他覺得他和眾生是一體的,眾生如果不成佛,他成佛也沒有意思,所以他在這兒等著眾生,和眾生有這一種永遠永遠同體的因緣。地藏王菩薩這種願力是沒有法子測量,沒有法子明白的。現在所說的不過是一小部分,其實他這種願力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假設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聽見地藏王菩薩這個名字。「或讚歎」:或者稱揚讚歎,說地藏王菩薩願力不可思議,神通不可思議,慈悲也不可思議,見著人就向人介紹。你們聽過經,見著任何你們的同事和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應該向他們介紹地藏王菩薩這種的慈悲願力。你們自己也想一想:啊!地藏王菩薩能發這一種的願力,我又應該怎麼樣做呢?我是不是發一個小小的願力?或者度一個眾生成佛,我再成佛?或者度兩個眾生成佛了,我再成佛?不發那麼大的願力,只發一個小小的願力,這都算沒有白聽《地藏經》一場。如果你聽了就過去,那菩薩是菩薩,我是我,我和他沒有什麼關係,這就是你聽了也等於沒聽一樣。
譬如男子要發願,以前我有一個女朋友,這一回我要是成佛,我一定把她也度成佛,要這樣子想;女子呢?就要想我以前一個男朋友,這個男朋友和我是最相親相愛的,我現在修行,我要把他也度成佛了,我再成佛。要發這種的願,不要「彌陀佛各顧各,摩訶薩不管他」。
或者你說:「那我年紀最輕,我也沒有男朋友,也沒有女朋友。」可是你有爸爸媽媽,你要發願一定把他們度成佛。說:「爸爸媽媽死了呢?」那還有兄弟姊妹。「若沒有兄弟姊妹?」還有一般的朋友,都可以度的,你要發願以哪一個作目標。再沒有人,你可以說:「我有個師兄弟,我一定發願把他度成佛了。」你們現在皈依我,不怕你們笑我,所有我的皈依弟子,如果有一個沒成佛,我也不成佛。我沒有地藏王菩薩那麼大的願力,說是把所有的眾生都度成佛了。我的條件是要他必須是皈依的,還要真相信我的弟子──他要是不成佛,我就等著他。他墮地獄,我也墮地獄去找他去。你看這也是不錯,也很偉大的。所以這個師父也是要多生多劫種了善根才能遇著。
「或瞻禮」:瞻是用眼睛看,禮是禮拜。「或稱名」:或念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的聖號。我們拜佛,這是瞻禮。我們現在講《地藏經》,我說地藏王菩薩真是不可思議,這就是讚歎。在瞻禮的時候稱念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這就是稱名。「或供養」:我們現在把地藏王菩薩他老人家請到這個地方來,天天燒香拜一拜,又供水果,這就是供養。
「乃至彩畫」:不要說用木頭,就用彩色來畫一個地藏王菩薩像,誰畫一個佛像,那就增加你相貌的端嚴圓滿。佛的相貌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畫出一個佛像,相貌就好一點;畫出兩個,更好一點;畫三個、四個、五個……,你畫百千萬億,那你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總之畫佛像、造佛像,相貌就會非常的好。「刻鏤」:用刀把木頭雕刻成佛像。「塑漆形像」:或者用膠漆塑這個形像。
「是人」:這個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你畫一個佛像就百返生於三十三天。這個「百返」不單單只是生到三十三天,而先在六欲諸天,和色界十八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連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界投生過一百次,然後再生到三十三天一百次,這個時間也是非常之久的。「永不墮惡道」:你只要或者讚歎、或者瞻禮、或者稱名、或者供養、或者造種種地藏王菩薩的像,就永遠都不墮落到惡道裡頭去了。
「文殊師利」:文殊菩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這位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這個久遠是沒有法子講,太多了。就像前邊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那麼長的時間,怎麼可以計算得出來呢?比射火箭到月球的數目還大,還難以計算。現在我們射入太空,這完全是用一種數學來計算它的力量,到什麼地方,怎麼樣才可以停止,到太空軌道又怎麼走,計算這個數準確後,就射入大氣層,這要用多大的火力才能達到,這都是用算術算出來的。但是這還能算出來,唯獨地藏王菩薩這個長遠的劫,你沒有法子算得出來,即使現在數學再高超、科學再精妙,也沒有法子算得出來的。
「身為大長者子」:地藏王菩薩他身為大長者的兒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個時候,世界上有一尊佛,他的名號就叫師子奮迅。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要是一叫,百獸腦裂,一切獸類都嚇得跑也不會跑了,站也站不住了,自然而然就倒在地上,甚至於腿都麻木了。那麼這尊佛的名字就比方是個獅子。「奮迅」,奮是奮興,迅就是快,表示師子跑得非常快。「具足萬行」,是指六度萬行佛都具足了,這一尊佛就叫這個名字。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時長者子」:在這個時候長者子。「見佛相好」: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千福莊嚴。為什麼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就因為有「千福莊嚴」:怎麼叫千福呢?我們修五戒十善,變成百福,每一個數目再變成十,成一千,這叫一個善、一個福。那麼再集成一千福,這就是千福莊嚴。「因問彼佛」:這個長者子看見佛相這麼圓滿微妙,就問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作何行願」:你以前修什麼法門?發什麼願?「而得此相」:才能得到這麼圓滿的相好呢?「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告訴這長者的兒子,「欲證此身」:說你想要證得和我這個身相同的話,我就告訴你。「當須久遠」:你應該在久遠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把所有受苦的眾生都度完了。眾生離苦,你的相貌就圓滿了,意思就是你把眾生度成佛,你也就成佛了。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當時這個長者子,聽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樣告訴他,於是就發一種願。他說「我今盡未來際」:我就是長者子自稱。說我從現在乃至到盡未來劫。盡未來劫就是未來無數無數不知道有多少劫,所以才說「不可計劫」:不可計算那麼多的劫。盡未來劫,未來劫盡了,沒有了。這未來劫怎麼會沒有呢?根本就不會沒有的,所以這個劫的數目也算不出來了。
「為是罪苦六道眾生」:我為了這一類受苦造罪的六道眾生。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是業,所以說是罪苦的六道眾生。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廣設方便」:廣是廣泛的,設是設立。廣泛設立種種的方便法門,不是只有一種的方便法門。「盡令解脫」: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解脫,離苦得樂,早成佛道。「而我自身方成佛道」:等一切眾生都成佛了,然後我自己再成佛。假如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我也不成佛。所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假設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的話,我也不入涅槃。泥洹就是涅槃。
「以是於彼佛前」: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尊佛前,「立斯大願」:他發這一種的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到現在有百千萬億這麼久的那由他。那由他是印度的一個大數目。「不可說劫」:不可說也是一個大數目,那由他和不可說這麼多的劫。「尚為菩薩」:現在還是做菩薩,還沒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