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1 》




2009/10/19 08:56


這是經文的開始,「忉利天」是梵語,翻成中文就叫三十三天。這三十三天不是由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合起來,到三十三層。忉利天位居第三十三?不是的,不是由底向上來數的,是怎麼呢?是在中間,它東邊有八天,西邊有八天,南邊有八天,北邊有八天。這四八共三十二,分布在三十三天的四邊,而它在中間,這叫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的天主,叫帝釋,這帝釋在天上,他是一個天主;在佛教裡頭,他只是一個護法。《彌陀經》上所說:「釋提桓因等」,就是這個帝釋天。在<楞嚴咒>裡邊所說:「南無因陀囉耶」,這個「因陀囉耶」就是帝釋天。他在天上做天主,在佛教裡他是一個護法。他不單不能做主,而且連坐的位置都沒有,只是在門口站著。這位天主,就是一般人所謂萬能的上帝。不錯,他是萬能的,天上的事情,他也管;人間的事情,他也管。但他和我們人間的人沒有什麼分別,為什麼呢?他也有淫欲,也有飲食,也有睡眠這三種。只不過他輕一點,沒有我們人間的人這麼重。我們人間的人,在飲食方面,幾天不吃飯,就餓得受不了;幾天沒有淫欲,不行淫欲,也就覺得很不自在;幾天不睡覺,那更覺得精神不夠。可是帝釋天!就是一百天不吃飯,也可以,兩百天也可以,三百天、一年不吃飯,都可以的;一年不睡覺,也可以的;一年沒有淫欲,也可以。不過,他還是沒有斷欲。


忉利天人的壽命是一千歲。以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做為忉利天的一晝夜。你想一想:他的壽命雖然一千歲,但是比我們人間多多少年?忉利天有八萬由旬這麼大,城池的牆壁是七寶做成的,光是城池就有六萬由旬大。忉利天天主的城叫善見城,所住的宮殿,都是用最名貴的寶貝造成的。所以他生到那個地方,就不願意走了,而願意在那兒做天主,也就是這個道理。他的左右前後、四維上下,都是珠寶,房子也都是珠寶造成的。這麼美麗的地方,這麼美麗的宮殿,所以,他的欲心,也就不會停止了,以為滿足了,可以在那個地方安然享受天福,認為這是最快樂的地方。還叫一切眾生都生到他這天國,這世界來。他認為我的世界是這麼快樂的一個世界,你,或者誰歡喜來,我都歡迎的。他認為他很慷慨,因為他很歡迎一切人到他這裡來住。但他不知道他自己生死不能了,也就因為貪著這種快樂。


那麼講了半天,這個天主是怎麼做的?是不是從地下升,升做天主呢?先做地主,然後做天主?廣州有個地主,家家都供地主。是不是由地主升做天主呢?或者由地主做人主,再由人主又做到天主呢?不是的,那是怎麼做天主的呢?是在迦葉佛時,這一個天主,他是個女人,所以你不要以為他是什麼不得了的,天主原本是個女人。這個女人發心為迦葉佛造一座塔廟,那麼她是什麼因緣發起這個心呢?因為她看見一座破廟,這破廟裡有尊佛像,破廟已經沒有屋頂,沒有天花板了。颳風下雨,把這尊佛像所貼的金面,都一道一道地沖下來,從臉上掉下來。她一看,就生了一種難過的心,說道:「哎喲!這佛像已經都髒了,現在又被風吹,又被雨打,啊!這太不好意思了。」於是她發心要把這座廟造好。


她要造廟,但自己又沒有錢,於是就找她的朋友,找她的親戚,說:「我現在要造廟,但沒有錢,你們大家可不可以幫我的忙呢?你們有親戚就找親戚,有朋友就找朋友,我們互相做一件慈善的事情,把這座廟修好了。」她的親戚朋友說:「可以,我們大家來互相合作,造一座廟。」這麼一找,恰恰就找了三十三個人,她是其中的一個發起人,另外又有三十二個。這三十二個大約多數是女人。這在歷史上已不可考,也考察不出來了。若有男人,也很少的。因為男人呢?以為自己了不起,不歡喜造廟,說這個讓女人她們去搞去。所以,就由三十三個女人把這座廟造好了,又造了一座寶塔。大家你拿出一點錢,我拿出一點錢,他也拿出一點錢,大家共同拿出所有的力量來造廟造塔。塔廟造完了,這三十三個人的生命結束之後,就都生到天上去了。生到天上去,每一個人有一層天,所以三十三個人就有三十三天。而這三十三天中間的忉利天天主就是帝釋。這是忉利天的由來。


「天」,天是什麼意思?沒有意思,要是有意思,就不叫天了。沒有意思,為什麼呢?天以自然為義,「自然」就是它的意思。也就是由這三十三個人業報,他們的業力所感,而現出來的這種天。要是沒有這三十三個人,這三十三天也沒有,所以我說沒有意思。你想到那個天上去,那才沒有意思,所以我們不要到那三十三天去。


「宮」,是宮殿,這是最好的、最美麗的那種新型式,好像中國的一些宮殿。可是天上的宮殿比那種更美妙,美輪美奐,妙得更不可言。「神通」,什麼叫「神」呢?什麼又叫「通」呢?神,有個名字叫「天心」,天的心。通,名慧性,就是有智慧的這一種類趣。通,是無所不通,通達無礙;神,是無所不神,神乎其神的。神通有六種,六種也是一種,一種分為六種。所以說分開說是六,合而言之是一。再說起來,一也沒有,本來沒有神通,本來也就有神通。怎麼說本來沒有神通呢?怎麼又說本來就是神通呢?這說起來很妙,我們先把這六種神通分開來說,然後再講這個「本來是神通,本來不是神通;本來是一種神通,本來一種神通都沒有」。


六種神通分開來講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神足通又名神境通,又名如意通。談到天眼通,我們一樣都是人,有的人和其他的人就不同,怎麼不同法呢?他可以遍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的菴摩羅果一樣。阿那律尊者得到天眼通,他是天眼第一,他就是這樣子。有天耳通,從人間到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切的音聲他都可以聽得見,天上一切的音聲他也可以聽得見。他心通,是你心裡所想要做的事情,雖然沒有說出來,他已經知道了。宿命通,是你前生所行所做,或善或惡,他都可以知道。神境通,就是方才所說的這個「神」──也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叫神。


這個「神」和「妙」字,有少少的相似,所以有的時候說神妙莫測,也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境,是這種境界;通,通達無礙,本來不通而通了。好像牆本來是有阻礙的,你把它捅出個窟窿來,這就通了。我們的無明障礙,把自性的光明都給障住了,你能用你的智慧劍,一劍把它穿通了,這也是通。


漏盡通,我們人為什麼不能成佛,就因為漏了,我們人為什麼不能做菩薩,也就因為漏。這個漏,說是漏到三界裡來──漏到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裡。這個漏,不但漏到三界去,更漏到九界去。什麼叫九界呢?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九界的眾生不成佛,就因為有漏,要是沒有漏,就成佛了。這個漏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無明那兒來的。所以,你要是能破無明,就沒有漏;破不了無明,就「漏無剩殆」,因此漏盡通的人是不易多得的。你要是沒有漏,就了生死;你為什麼不能了生死,就因為有漏;有所漏,像有漏的瓶子似的:你裝上水,它漏了;再裝上水,它還是漏了,總也存不住。你要是把這個漏沒有了,那是漏盡通了。


說我們人本來並沒有神通,就是指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沒有神通。本來就是神通,在聖人的果位上來說,是本來就有神通的。凡夫沒有神通,聖人有神通。聖人有神通,是不是從外邊得來?不是,本來就有的。凡夫沒有神通,是不是丟了?不是,也還在他的自性裡邊,不過他沒有發覺到,沒有把它找出來。所以,以為就是沒有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本來沒有神通。


有神通和沒有神通,這都沒有什麼重要。你不要以為有了神通,就是得道了,就是證果了,這與證果得道,差得遠之又遠。我們人不要得少為足,不要得到一點點,就以為:「哦!我這回發了財了!」得到 一兩 金子,就以為發財了。人家有幾萬萬兩在那兒存著,都不以為意,還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你得到 一兩 有什麼不得了的呢?所以不要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中道自劃」,是二乘的境界,不是大乘的菩薩根性。所以,不要以為有神通,就是很不得了。你有神通就認為自己不得了,那太小了,因你還有所執著,有所滿足。「品」,就是這一類,和這個相同的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如是我聞」:現在《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同時開講,所以如是我聞,要講三次。「如是」,是指法之辭,這是說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而現在這個法是如是的法。如是,也是印可之辭,「印可」──就是這樣,決定不可改的。這「如是我聞」是佛入涅槃之前,答覆阿難四種問題的其中一個問題。在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哭得頭昏眼花的,什麼也都忘了。阿那律尊者,因為他沒有肉眼,而有天眼,頭腦也特別冷靜,所以就告訴阿難,應該以四事請問於佛。


這四事,第一是結集經藏時,在經的前邊,應該用什麼字,來代表一切的經藏?第二是佛在世的時候,佛弟子同佛在一起住;佛入涅槃之後,又應該和誰在一起住?第三是佛住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又尊哪一位做師長?第四就是應該怎麼樣來對待惡性比丘?當時佛就答說,結集經藏,一切經的前邊就用「如是我聞」四個字。第二是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念處。第三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入涅槃的時候,就以波羅提木叉(戒)做師父,這是一切比丘、比丘尼的師父。第四對待惡性比丘,就要默而擯之。「默」是不講話,「擯」就是擯棄他,不睬他,不理他。


這個如是我聞,是為了斷除眾疑。在結集經藏的時候,大眾頓起三疑,這三疑就是阿難在結集經藏時(之前他證了四果阿羅漢),沒有人給他開門,他就從門縫進到結集經藏的會場裡邊來。因為其他參與結集經藏的人雖然已經證果,但是記憶力都沒有阿難好。阿難是大權示現,在過去一切諸佛出世,他都當侍者,親近一切諸佛。等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來出世,當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這侍者就是預備結集經藏的。在阿難一上法座時,大眾就頓起三疑。第一是懷疑釋迦牟尼佛又活過來了,沒有入涅槃。因為阿難登上獅子法座結集經藏的時候,相好莊嚴,相貌和佛一樣,只比佛矮了三指,所以大眾就以為釋迦牟尼佛又活了。第二,以為他方佛來了。第三懷疑大約是阿難已經證果成佛了。大眾生了這三種疑,等阿難一說出「如是我聞」四個字,這三種懷疑就都沒有了。


結集經藏用「如是我聞」,第一是斷眾疑,第二是遵佛囑,第三是息爭論。因為結集經藏時,阿難的年紀並不大,還很年輕。像他那樣年紀輕的人結集經藏,恐怕就有些老資格的,好像老迦葉、憍陳如、須菩提、這些長老恐怕會說:「你一個年紀這麼輕的人,有什麼經驗,有什麼知識,可以編集經典?可以結集經藏呢?」因為如果阿難說經典是他自己寫出來的,大眾就未免生出一種爭論,說:「你說的根本不對,佛沒有這麼講。」可是阿難一說如是我聞,大眾就不爭了。為什麼呢?統統都是阿難聽佛所說的,並不是他自己杜撰的,所以就能息爭論。


第四異外道。關於外道用的經典,他們的思想如下:外道的論師說:「一切萬法,世間所有的法,不出有無二字。」或者就是有,說萬法都是有的;或者說萬法都是沒有的。一個有、一個無,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了,所以外道的經典就用阿、嘎兩個字作經首。阿就是無,嘎就是有。為了異於外道,所以佛在經首就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意思是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從佛那兒聽來的。這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為什麼不說耳聞,而說我聞呢?因為我是一身的總稱,所以就用我來代表一切的六根。


「一時」:這個「時」,為什麼不說某年某月某日,佛在什麼地方說法?因為國際間曆數不同,有的正月是其他國家的二月,有的正月又是其他國家的三月或四月,沒有一定的,所以佛經上就說有這麼一個時候。如果說是一定的時候,考古家未免又要用很多腦汁來研究。而佛不想費考古家這麼多腦汁,這麼多的心血,所以在佛經上就用「一時」──有這麼一個時候,這是時成就。


「佛」:是主成就。佛已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萬德備」,所以叫佛。這尊佛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其實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無量百千萬劫已經成佛了,不過因為看見我們娑婆世界南贍部州的眾生,機緣已經成熟,所以就來示現成佛,令一切眾生也都成佛,都了脫生死。佛說的法是真實不虛的,我們一切眾生必須要深深地接受這種道理,要是好像耳邊風似的,從這個耳朵吹進來,從那個耳朵出去了,這必定得不到利益。必須要躬行實踐,實實在在的,連頭髮那麼微細的不真,也不能夾雜,必須要真。


「在忉利天」:忉利天,這是處成就。「為母說法」:釋迦牟尼佛升到忉利天去度他的母親。因為佛出世七天之後,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死了,死後生到忉利天去。摩耶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大術」,又翻成「幻」。佛的母親是過去千佛之母,所有佛出世,她都來做佛的母親,就這麼奇怪的事。她來做佛的母親,等佛成佛之後,又要去說法度她,這就像我們人間唱戲一樣。這世間要是你明白了,一切一切都好像做戲似的,在這做戲的裡邊,那就是人生的一個真諦,人生的一種真理。你要是在這一個真理上明白,那個真理你也就明白了。


所以,看戲一般人不會看的,只看戲的節目如何如何,有悲歡離合,又有一些個喜、樂、哀、懼、愛、惡、欲,就看這一些。明白的人呢?一看!啊!原來這都是如幻如化,人生不過如此。「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佛教化眾生也是遊戲三昧,他對這件事情並不當一回事。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東也執著,西也執著,南北更執著,上下更放不下。不能看一切都是圓融無礙的,一切的一切無非是虛妄不實的境界。如果不能這個樣子,就有所執著了。


佛母摩耶夫人的角色就是做佛的母親──千佛之母。而每一尊佛成佛之後,又要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每一尊佛都是這樣。但是這個說法,需要輪王來請法,輪王就是轉輪聖王,或者帝釋。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去說法,這是誰請的呢?這是他父親請的。他的父親就是輪王,他對佛說:「你應該到忉利天,為你的母親說法,救度你的母親。」這是輪王向釋迦牟尼佛請法,又有的經典說是帝釋請法。帝釋就是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他就是以前那個修廟的窮女人。那個窮女人因為修廟就做了天主,做了天主後,知道佛的母親在這個天上,於是就去請佛來忉利天說法,有的經典是這麼講的。那麼無論怎麼講,總而言之,佛說法,就要有人請法。


釋迦牟尼佛為母親說法,說個什麼法?說《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法。這個法是說孝道,人人都應該孝順父母,為什麼要孝順父母?因為父母是人的根本,你孝順父母,就等於自己給自己上肥料一樣。自己行孝道,就是在自己的根上灌溉肥料。所以如果不孝順父母,將來絕對沒有什麼前途的,要是能孝順父母,這把你的根本栽培好了,將來一定會有很光明的前途。所謂本固枝榮,根本栽培好了,枝葉自然就會欣欣向榮;根深葉茂──你這根培得深了,你的枝葉也會茂盛。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這個法,那麼往後都是釋迦牟尼佛為母說這種種的道理。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這十方世界是所有的依報;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這是正報。人是正報,世界是依報,這叫依正二報。「爾時」是當爾之時。現在我用五種的時來講,這爾時有五種的講法,第一個就是欲說時、正說時、已說時。欲說,願意說法的時候,也就是想要說的時候。正說,正當這個時候,想要說孝順父母這個法。已說,這個當爾之時,佛已經說完了孝順父母這個法,這是第一個解。


第二個意思是破外道。外道所說的法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未來,都說得很儱侗。所以現在破外道,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三世的這個法,這是第二個爾時的意思。


第三個爾時的意思是下種時。下種就是把種子種到地下,這叫下種,下了種就會有收割、成熟的時候。成熟之後又怎麼樣呢?解脫時,有個解脫的時候,這也是爾時的意思。這第三個爾時也就是:未種善根的人,這個人根本就沒有善根,好像那個要出家的老者,他本來想要出家,但是這些大阿羅漢一看,一觀察他──八萬大劫以內都沒種過善根,不可以出家的,所以不收。「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屢世種菩提」,因此現在已經出家的人,大約八萬劫以內都種過善根,所以才能出家,不要以為馬馬虎虎就可以出家的。


現在沒種善根的人就教他種善根,好像沒念過佛的人,教他念佛;沒有持過咒的人,教他持咒。這都是種善根,也就是下種,那麼下了種子,已經種過善根了,就要長出來,長出後,就要成熟。好像種田,春天種下,秋天就收穀,這是成熟。成熟了,要是不收割,就讓它在穀的桿上,那也沒有用,要把它收回來,這才叫得到解脫。這個意思也就是沒有種善根的人,就教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人,就教他出家做和尚,這就是做和尚,成熟了;那麼做和尚又要成佛,這需要證果,證果就得到解脫了。


所以聽經不是說:我聽了兩次經,就不再聽了。你聽得越多,就可以知道越多這種學問;你要是不多聽,就不會增加你的學問,你就得不到佛學這種知識。第四是正師──真正的師父。說法的時候,要有真正的師父;有真正的師父後,就要說正教;說了正教,又要有正學。你要是沒有正,不正正經經去學習,就是有正教,對你也沒有益處。你有正教,你也想正正經經的學習,但是沒有真正明白佛法的師父,你也學習不了的。所以第四個爾時,要有正師、正教、正學。


第五種的爾時是:佛也願意說法,眾生也願意聽法。聽法和說法是同時,不高不下,也不高也不低,機教相應,機教相扣。佛說這個法,就有這些眾生來聽。這叫佛欲說,眾生欲聽,也不高,也不下,平平的。以上是五種的爾時。


在這一部經,「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忉利天」是處成就;「為母說法」這一句包括眾成就。因為雖然是為佛母說法,但是天上有天眾,人間的人也跟著上去,單單是佛的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眾,都跟去了。所以忉利天的天主因陀囉耶就做護法主,做齋主,由他請法。所以「為母說法」這一句雖然說是為母說法,也是為大眾來說法,因此這一句就是眾成就。上面是六種成就。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所有十方盡虛空,遍法界這麼多的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就是說不出來多少那麼多,太多了,沒有法子以言語說出來。那麼不可說什麼呢?「一切諸佛」:所有很多很多的佛。「及大菩薩」:和一切的大菩薩。「摩訶薩」:菩薩中的大菩薩,這些大道心的眾生。「皆來集會」:你看!說《地藏經》時,十方諸佛都來集會,大菩薩也都來集會。那麼人更應該皆來集會啦!所以,我們現在講《地藏經》,十方諸佛菩薩都會來。你現在睜開你的佛眼看一看,十方諸佛和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有數不過來那麼多,現在也都來集會,護持這個法會。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


這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都到忉利天宮,「讚歎釋迦牟尼佛」:讚,是稱讚;歎是歎賞。這就是對釋迦牟尼佛稱讚歎賞。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是姓,牟尼是名字,這個名字──釋迦牟尼──是別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叫佛,但是每一尊佛都有他特別的名字,這叫別名。現在這一尊佛的別名是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印度話,翻成中文,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就是能仁寂默。怎麼叫能仁?是說他能以仁德來普濟一切眾生。寂默就是不動的意思,寂是寂靜,默是默然;寂靜默然就是什麼聲音也沒有了,無聲無臭。儒教裡講「至於靜,無以復加矣!無聲、無臭。」沒有什麼聲音了,也沒有什麼臭,臭是味道,沒有什麼味道。這個時候就是到本體上了,本體是寂然不動的,寂然不動,這就是定,能仁就是慧。為什麼佛能以仁慈來普濟眾生?因為他有智慧。這個能仁也就是隨緣,寂默就是不變。佛常不變,而常隨緣;雖然常隨緣,可是常不變。那麼在寂然不動的定中,他能感而遂通。


所以「一切眾生若干種心」,所有眾生的心,無論有多少,「如來悉知悉見」,為什麼佛能悉知悉見?也就因為能仁寂默。他能能仁,所以就能悉見;他能寂默,所以就能悉知。因此我們眾生所作所為,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所作所為,佛都會知道。所以我們修道,有一分的真心,就有一分的感應;有十分的真心,就有十分的感應。要是你有百千萬億分的真心,那釋迦牟尼佛在寂然不動本覺的位置上,也就能感而遂通,來幫助你,令你早成道業。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備。」就可以成佛。也就是始覺和本覺、究竟覺,這三個覺都圓滿了,所以就成為佛。佛是半梵語,具足是佛陀耶。那麼佛又是什麼人呢?佛就是一個大覺悟者,我們每一個人如果依照佛法去修行,都可以達到這種的覺悟,這種的果位。所以釋迦牟尼佛早已經說過,說「一切眾生皆堪做佛」,為什麼皆堪做佛呢?因為皆有佛性。所以只要你肯努力修行,就皆堪做佛。


「能於五濁惡世」: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就是這個時代非常不乾淨。見濁,見解非常不乾淨。煩惱濁,人有煩惱,這也是不乾淨。眾生濁,眾生也是不乾淨的。命濁,我們這個命也都是污濁不乾淨的。


《楞嚴經》上說,就好像在一盆清水,放上一些沙土,那土本來的功能,也都會失去了。土本來的功能是什麼呢?留礙。土有一種障礙,所以人在上面走,土會托著。如果沒有土,我們就掉到海裡頭去,因為土的底下有水,水來托著泥土;而水底下又是火,有時候火山會爆發,這也都是有一種變化的作用。那麼說水底下是火,這火不會被水熄滅了嗎?因為火太多了,水也熄不滅。要知道這種道理,那就要多研究佛法,才能了解。


《楞嚴經》說:「土失留礙,水亡清潔。」水也失去清潔了,所以就叫濁。那麼這五濁惡世也就好像水和土混了。這個世界是不清的,你說怎麼樣分別不清呢?就拿劫濁這個劫──時候,也分不清楚究竟是個什麼時候。以前有一個人問我,什麼叫時候?沒有時候,分不清楚,這就是劫濁。


見濁──你說我們這個見怎麼能分別清楚?也分別不清楚。每一個人的見,你能分開界限嗎?說這個是我的見,那個是你的見。你以那個作為你見的邊際?那麼我見的邊際又是哪一個?沒有。沒有邊際,分別不清,混合在一起了,這是見濁。


煩惱濁──這煩惱濁,大家都煩惱,你也有煩惱,我也有煩惱,煩惱和煩惱互相攪和在一起,也是分別不清楚。有人說,我知道我的煩惱是我的煩惱,你的煩惱是你的煩惱,那為什麼你就能把我的煩惱給惹出來?如果那是我的,不應該由你惹出來;你的煩惱如果是你的,也不應該由我使令你生煩惱。那麼這樣看起來,煩惱也沒有邊際,也是混濁的。


眾生濁──眾生今生做人,來生就做狗也不一定,再來生做貓也不一定,再來生去做老鼠也不一定,或者再來生就變一隻蟲子,各處爬也不一定,這你怎麼能分別得清楚?眾生和眾生互相合作,開個大公司,也是互相分別不清楚。在這大公司裡,不是你被人家賣了,就是人家被你賣了,互相有來往的關係。這不是濁嗎?這就是眾生濁。


命濁──我們的命運也是混濁的。


所以這五濁說起來,是很複雜的。可是釋迦牟尼佛能在這五濁惡世,「惡世」就是最不好的一個世界。「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他能顯現出來不可思議這種妙智慧──妙的大智慧,妙的神通,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力量。這不可思議,就是你心裡沒法子想得到的;沒有法子想得到的,就是微妙不可思議。什麼是那微妙不可思議的呢?就是大智慧、大神通這種力量。


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調伏剛強眾生」:調,調和;伏,降伏。什麼叫調和呢?好像我們人吃東西,尤其是中國人,要有滋味,就調和五味,用酸甜苦辣鹹這五種的味,來調和我們所吃的一味菜蔬。要是辣味放得太多了,那不喜歡吃辣的人,根本不吃這道菜;酸味要是放得太多,不歡喜吃酸的,也不吃這道菜;苦味要是多了,一般人就不歡喜吃;乃至甜味要是多了,也有人不歡喜吃。必須要把滋味調勻,每一樣都不多不少,恰到好處。人歡喜吃合乎胃口的味道,佛法也是這樣:有的歡喜這一種法門,有的歡喜那一種法門,有的歡喜信耶穌教,有的歡喜信天主教,有的歡喜信回教,有的歡喜信道教,有的歡喜信孔子。


孔、老、佛、耶、回這世界五大宗教,說起來是五個,實際上是一個。怎麼說是一個?在佛所說的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一切宗教的法門都包括在內了。無論你是天主教、耶穌教、回教、道教、是孔子(儒教),總而言之,都包括在這一切法之內,都沒有超出一切法。無論哪個宗教也不能說它沒有法,說它在這一切法之外,一切法之外根本就沒有一個法。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沒有!一切法已經沒有,這個才是真正到家的話。不是說,我有一個方法來騙騙你,我有一個什麼好的東西給你吃,沒有的,什麼都沒有的。本來沒有,又怎麼能知道本來什麼也沒有呢?六祖大師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沒有,你要到什麼地方去找塵埃呢?都沒有,那你找什麼塵埃?你要是有一個東西,那就會有塵埃的;因為沒有,塵埃也沒有地方染污它了。所以這一切法皆是佛法,明白道理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


但是法又有是法、非法;有究竟法、有不究竟法;有善法、有惡法。修行必須要修究竟法,就好像走路一樣,你要是有飛機,想從美洲去歐洲,一定能夠到的;你要是走路,從美洲走到歐洲,你說要走多久啊?除了在陸地走路外,還要經過海路的辛苦。到海邊的時候,必須要坐船,船也走得很慢,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可是你要是坐飛機,就會很快的。這就是比方修不究竟法,你必須要修很長的時間,才能到你的家裡邊(成佛);你修究竟法,就很快到你家裡邊。不究竟法是什麼呢?就好像所有的一切外道法。不錯!修也是有一點好處,但是慢。而究竟法就是依照佛法去修行,這是究竟法。


談到調伏剛強眾生,釋迦牟尼佛對歡喜發脾氣的人,首先不能說發脾氣不好的。他說:「哦!有脾氣不錯,煩惱即菩提。你能嗎?你有脾氣,不要緊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讓他覺得:我有脾氣也不壞,我這脾氣雖大,菩提也不小。於是乎,試一試看,那麼一試,越試煩惱就越少,菩提就越大。所以煩惱日日減,菩提就日日增。你減了煩惱,就是菩提,所以對於剛強眾生說這種法。


那麼對於懦弱的眾生,佛怎麼說呢?懦弱眾生就是膽小,沒有主意的眾生。一天到晚總是害怕,甚至於貓叫一聲,就嚇得一哆嗦;狗叫一聲,也把他嚇得真魂出竅,有一點什麼動靜,他都怕。所以佛就說:「你不要怕,你研究佛法,佛就幫助你,保護你啦!」用這種哄小孩子的話,來哄膽小的眾生。膽小眾生一聽,有一點安慰,心裡覺得這個人說話是可以相信的,於是乎,就信了佛法。信了佛法,學了佛法之後,膽量就一天比一天大了。


好像我在香港有一個皈依弟子,他在沒有皈依以前,晚上都怕鬼怕黑,一到晚間,他連門都不敢出來,恐懼得不得了。就是有人在家,他也怕,覺得前後左右周圍都有鬼,雖然他並沒有看見鬼,但是他就怕鬼。以後他就皈依了,皈依之後,我也沒有給他念一個咒,也沒有給他用一個什麼法?但是皈依之後,他自己就不怕了,不怕鬼,也不怕黑了。晚間一個人在家裡也不怕,到外邊去也不怕了。這就是對於沒有膽量的眾生,這樣來幫助,使他有膽量。那麼好哭的眾生就叫他不要哭,要生一種歡喜心。總而言之,眾生有所偏,他的性情有所偏激,偏到一邊去,我們就用一個方法,使他得到中道,這就是調伏的道理。


調伏剛強眾生,「令他知苦樂法」: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樂,這剛強眾生,因為剛強,根本苦他也不管,樂他也不管,什麼叫苦?樂?他才不在乎呢!因為他剛強,苦也不怕,樂也不怕,這樣無愁無憂,無苦無樂。釋迦牟尼佛令剛強眾生知道什麼是真苦,什麼是真樂。究竟什麼是真苦呢?墮落就是真苦。例如:你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真苦。什麼叫真樂呢?你開悟證果,如證得阿羅漢果,行菩薩道,這是真樂。苦本來也很多,樂也很多,我們現在知道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知苦樂法,是知道苦和樂的滋味了。


「各遣侍者」:這十方國土諸大菩薩摩訶薩,他不是單單自己來的。每一個菩薩,帶著很多侍者,或者帶一個、兩個,或者三個、四個,有的又歡喜帶多的,帶幾百、幾千、幾萬個都有的。就各遣侍者,每一個人打發、派他跟前的侍者,「問訊世尊」:問訊,就是到佛的面前向佛問安。問安怎麼樣說呢?就說:「請問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眾生易度否?」世尊,您沒有病吧!沒有煩惱吧!您很快樂吧!眾生容易度吧?這麼樣來問世尊。「是時」:這個時候,「如來含笑」:釋迦牟尼佛面上就含著微笑,不是大笑,就是微微的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放出來百千萬億這麼多種的大光明雲──最大的光明雲、彩雲。


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所謂」:就是所說的。所說的什麼呢?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放出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因為百千萬億是很多種──現在只舉出來十種,這十種表示十乘觀法,也就是表示十法界。所謂「大圓滿光明雲」:釋迦牟尼佛放出大圓滿光明雲,這一種光明雲,表示佛道遍照一切法界,這叫圓滿。圓滿是無在,無所不在,沒有一個微塵那麼多的地方是它所照不到的,那麼盡虛空遍法界全被這種大光明雲覆蓋著,所以這就是佛道,佛道是圓滿的。


「大慈悲光明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就是菩薩道。菩薩所行的道,就是與眾生一切樂,拔眾生一切苦。眾生歡喜什麼樂,他就給他什麼樂,歡喜甜的,給他吃甜的;歡喜酸的,給他吃酸的。


普賢菩薩在廟裡邊做行堂時,什麼叫行堂呢?就是給出家人添飯,出家人吃飯,桌子前面專門有一個人為出家人添飯,吃完了再添。普賢菩薩做這種工作的時候,他在身上帶滿了所有調味的東西,一個瓶、一個瓶的帶了一身。你歡喜吃甜的,他給你放點糖;你歡喜吃酸的,他拿醋瓶子倒點醋;喜歡吃辣的,給一點辣椒,所以帶這麼一身瓶子。他帶的這麼多的調味料,譬如這個眾生要吃酸的,他就倒酸的,他一倒,啊!這個人說:「嘿!我不要這麼多!你怎麼給我這麼多呢?」那個說願意吃辣的,他恐怕倒多了他不願意吃,所以倒得很少,結果對方就叫:「嘿!再來一點嘛!這麼少!」這叫「普賢菩薩難滿眾生願」,他給多了,又嫌多;給少了,又嫌少,你看這是很不容易的,做菩薩也不容易。


中國孔夫子,有一句話說得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說什麼呢?他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女人和小人為難養也,就是不容易對待。怎麼樣不容易對待呢?「近之則不遜」,你和他太近了,他就不講理,就不守規矩了。「遠之則怨」,你要是和他遠了,那他又怨你,就這麼樣不好應付。而孔子大約吃過這個虧,他在這個裡邊是個老行家,所以說出來的話都很合人心的。菩薩也是這樣子的,你對人太好了,是不合乎中道;太不好,又不合乎中道,所以普賢菩薩難滿眾生願。啊!這菩薩道是不容易行──我這樣為你著想,你還這樣不知足。現在這慈悲光明雲就表示菩薩道。


「大智慧光明雲」:這個智慧是表示緣覺道。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成道的,他需要有大智慧。什麼叫大智慧呢?他觀察十二因緣,又知道一切萬物自生自滅,這種生滅的道理,他豁然明瞭由本有的佛性生出來一種真正的智慧,所以這大智慧光明雲就表示緣覺道。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順生門(流轉門)。又有還滅門,還滅門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果你把無明破了,這一切就都沒有了,所以緣覺觀察到這個地方,就先破無明,一切都是從無明來的,他把無明一破,就生出真正智慧。


「大般若光明雲」: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有()文字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這是表示聲聞,聲聞因文字般若,而生出來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又達到實相般若,既達到實相般若,所以證阿羅漢果,這就是聲聞乘。


「大三昧光明雲」:三昧是梵語,中文是定。這是天人修上品的十善,而有這種定力,得到四禪八定。四禪有四禪天、三禪天、二禪天和初禪天。初禪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叫定生喜樂地,三禪叫離喜妙樂地(離喜──離開歡喜妙樂地),四禪叫捨念清淨地。又有四空處,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合起來稱為四禪八定。這一類人有定力,又修上品的十善,十善有上品、中品、下品。他又受三皈五戒,所以這一類的人能生到天上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