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3 》




2009/10/19 08:33


第二章斷欲絕求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二章是說無修無證。


佛言,出家沙門者:佛又說了,想出三界家,做沙門的人,要怎麼樣呢?要斷欲。前邊說欲愛斷者,好像斷四肢似的,不復用之。所以 斷欲去愛,識自心源:愛也沒有了,這時候,你認識自己心的本體了。達佛深理,悟無為法:明白佛最深的這種理,這種理是無為而無不為,是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你若往自己來講,無所得,無智亦無得。向外呢,也無所求了。內無所得,這是無為法;外無所求,這也是無為法。所謂:


知事少時煩惱少 ,到無求處便無憂


你達到內無所得,外無所求這種境界上,心不繫道,亦不結業:你這心也不一定說是要修道,但總是在修道上;也不造業,不造一切惡業。


這時候,無念無作:你沒有一切的妄念了,只有一個正念。所以一個妄念也沒有了,這叫無念;一點虛妄的行為也沒有了,這叫無為、無作。非修非證:這時候所作已辦,已經修到極點,所以無可修了。修無可修,這叫非修;證無可證,已經得到道的本體,已經證果了,不用再證了,這叫非證。


不歷諸位:最初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一切的位置都不必經歷,豁然間就超越了。而自崇最:而自己這種的果位是很崇高的。名之為道:這叫什麼呢?這是一個得道的沙門,他就是這樣子。


第三章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三章是讚歎頭陀的勝行。你能行頭陀這種殊勝的行,才能證道果。


佛言:這是佛說的話,佛說了什麼呢?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出家人把鬚剃了,頭髮也剃去了,而做為一個沙門。受道法者:受道就是修道的這個人,要把道受之於心,也要修法。修道法的這種人,要去世資財:把世間的財都不要了,所以我們這兒有幾個出家人持銀錢戒,這是最好的,這就是去世資財。世間爭鬥都因為財而發生的。你看,國與國戰、家與家爭、人與人鬥,這互相都是因為利。你能去世資財,把世間這一切貴重的東西都不要了。


乞求取足:每一天托缽乞食,吃飽了就算了。乞求,就是去托缽乞食。取足,吃完了就夠了,也不貪,也不多吃。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只是一天吃一餐,住就在樹下住。而且同一棵樹下只住一宿,最多不超過三宿。慎勿再矣:你要謹慎,不要再多求了。再矣,就是不要再多求其他的東西了。


使人愚蔽者:愚蔽,是愚癡蒙蔽。愚癡,這就好像心裏生了草,被草、石頭給壓住了。蔽,就好像太陽光被雲遮上了一樣,給蔽住了。所以,使你愚癡不明白的是什麼呢?愛與欲也:就是這個「愛」和這個「欲」,教你愚癡的。


你說你不愚癡嗎?你若不愚癡,為什麼你受了戒,還要犯戒?你若不愚癡,為什麼一切不應該做的事情,你都要去做?為什麼?就因為愛和欲。愛,也看不破;欲,也放不下。因為你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就不得自在;你若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那時候就無憂無慮、無煩無惱,什麼都是很好的,什麼都沒有問題,也可以說是 Everything is OK! (什麼都好!)


第四章善惡並明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四章說的是善惡無性。你做善、做惡,就好像把手掌反掌這麼容易,隨你自己去做。


佛言:佛就說,眾生以十事為善:有十種是眾生可以做的善事。亦以十事為惡:雖然可以做善事,如果你做得不對,就變成惡事了。你做得對了,就是善事;做得不對,就是惡事。何等為十:這十種都是什麼呢?身三、口四、意三:身有三種,口有四種,意也有三種。


身三者,殺盜婬:身的三樣是什麼呢?就是殺、盜、婬。殺,就是斷絕物命,把眾生的生命斷絕了。盜,就是不予而取,名為盜。這東西,你沒有得到人家許可,就把它拿走了,這就是盜。婬,就是男女交會,男女互相行婬欲的行為,這叫婬。


口四者:口四種的事是什麼?兩舌:並不是一個人生兩個舌頭,而是他說兩種話,對張三就說李四;對李四又講張三,就像兩頭蛇。惡口:是罵詈、咒咀,就是說人家的壞話。妄言:就是打妄語,說出不實在的話。綺語:是說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講這些輕薄、邪知邪見、不正當的話,這都叫綺語。


意三者:意有三種,是什麼呢?就是嫉恚癡。嫉,是妒忌,就是不願意他好,人家若好了,就生了一種妒忌心。恚,就是瞋恚。驕慢、懷恨、殘忍、暴力,這都是瞋恚。癡,就是愚癡。對事理分別不清楚,所以叫愚癡。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像前邊這些事若不遵循聖道,不照著善道去做,這叫十種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這十種惡若停止了,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嫉妒、不瞋恚、不愚癡、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這就叫十善行。


第五章轉重令輕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這一段文是第五章,勸勉人有過能改,改過自新。你有過若不能改,那過是永遠存在的;你若能改過自新,罪就消滅了,沒有了。


佛言:佛又說了, 人有眾過:這個眾過就包括所有一切的過失,一切的罪過。 而不自悔:你有什麼罪過,自己若不改悔,還覆諱過失,就是掩藏遮蓋自己的過錯,不教人看見,不教人知道,這叫不知而不自悔,自己不知道懺悔。


頓息其心:你不知道懺悔,你把改過的心頓然停止了。停止,也就是沒有改過的心。 罪來赴身,如水歸海:你停止這改過的心呀,等這罪來到你身上的時候,就好像小水流入大海一樣, 漸成深廣:漸漸地,小過也變成大過,小罪也變成大罪了,輕的業障也變成重的業障了,所以就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假設人有過,「瀰天大罪,一悔便消」,罪業有天那麼大,這叫瀰天大罪。你罪業和天一樣大,要是能懺悔,這罪就消滅了,沒有了。


自解知非:你要懺悔,自己解開罪業這個結,知道自己的錯誤。 改惡行善,罪自消滅:你改種種的惡行,變成善行,做善事。你若能改過自新,那罪孽就消滅了,就沒有了。 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就像什麼呢?就好像你有病的時候,出了一身汗,漸漸地這病就會痊癒,就都沒有了。


第六章忍惡無瞋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這是第六章,說明了善能勝惡,惡不能勝善。前一章教人止惡行善,改過自新;但又恐怕有這種人,他怕自己做善事,有惡人來擾亂,所以佛又說這一章經。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佛說,這惡人聽見有善人做善事,他故意來給你麻煩。擾亂就是給你添麻煩,來破壞你做善事。 汝自禁息:這個時候,你要自己禁息,要很冷靜,很鎮靜的,不要慌,不要nervous(緊張)。


當無瞋責:你不要生瞋恨心,也不要責罵他,不要說他不對。彼來惡者:那麼這個來擾亂你、破壞你、給你麻煩的人, 而自惡之:他是給他自己麻煩,破壞他自己,他是和他自己過不去。這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有一面明鏡,在這明鏡裏頭,現出一個很醜陋的相貌。這很醜陋的相貌,是他自己在鏡子裏現出來的,不是鏡子本身是醜陋的。


這就是說惡人怎麼樣壞,也是他自己的,壞他自己;你要是不理他,就沒有事了。你若一理他,怎麼樣啊?你就和他歸夥了,你也變成惡人,和他一個樣子。


第七章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這是第七章,證明前邊惡者自惡,是惡他自己,所以佛又舉出一個譬喻來說明。


佛言:佛說,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有人聽見佛是一個守護修道的人,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門。故致罵佛:他故意來到佛的面前罵佛。佛默不對:佛聽見他罵,默然不出聲、不講話。罵止:等他罵停止了。問曰,子以禮從人:佛就問他了,說你用禮貌來對待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那個人不接受你的禮貌。這個禮是不是還回到你自己那兒去呢?還歸到你自己身上嗎?


對曰,歸矣:罵佛的這個人說,不錯!是還回來到我這兒。對方若不接受我行這個禮、這個恭敬,我就把它拿回來。


佛言:佛又說了,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就是你。你現在來罵我,我不接受你這個罵。你罵我,我也如如不動;你不罵我,我也沒有一回事。我是不被你這個罵的境界轉,我不接納你的罵。子自持禍,歸子身矣:你罵我,是不對的,而且你一定有禍患的,這禍會歸到你自己身上去了。猶響應聲,如影之隨形:就好像你打一個響,就有個聲,又好像身影隨著形似的,這個禍一定是跟著你跑的。終無免離,慎勿為惡:你沒有法子免離你罵我的這個禍,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惡事。


第八章塵唾自污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第八章的經文,就是佛教人不可以做惡事,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輕慢人,也就是輕慢自己;你對人家不好,也就是對自己不好。


佛言:所以佛說,惡人害賢者:惡人就是做種種壞事的人,賢者就是賢而有德的人。這沒有道德的惡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賢人,猶仰天而唾:就好像仰起面,對天吐口水一樣,唾不至天:這口水不會到天上。這也就是說惡人想害賢人,是害不了賢人的。還從己墮:你這口水還是慢慢落到自己的臉上。你做惡人,害賢人,雖然用方法來害他,到時候還是害自己。因為世界上始終是有公理、有真理的,你害人是不行的。


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逆風,就是迎風。你對著風來揚塵,這塵不會到前邊去,還都落回到自己身上來。


賢不可毀,禍必滅己:賢人是不可譭謗的。你害賢人,將來還是害自己,你給人家禍患,也就是給自己禍患,將來是會受果報的。


第九章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九章是佛教化修行的人,要聞而思,思而修,修而證。不應單單地就口裏記得,耳裏聽佛法,而身不去行,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才算。


佛言:佛說,博聞愛道:博就是廣博,好像阿難尊者多聞第一,那也就叫博聞。但若是只知道聞,不能隨聞入觀,不能領會其中的道理;就單單憑仗自己強記的這種力量,記憶力雖好,能把這經文都記住了,但是不相應,不去思索,不去修行,這是沒有用的。愛道,是這修道人以為這道可真是好啊!但他不明白道本來就是自心,沒有離開自心,於是就向心外再另外找一個道。雖然有愛道,愛慕這道的心,但是向外馳求,這也是不對的。


道必難會:你這麼樣向外馳求,一定不明白道,一定遇不著道。你遇不著道,也不會明白道的──因為你越跑越遠嘛!


守志奉道:守志就是不打妄想,就是不向外馳求,所謂求諸己,不求諸人,求內不求外。求這個內,念念要覺悟,念念要明白,念念要趨向菩提心,連名利心也沒有,不求名,也不求利,這就是守志。奉道,就是奉持這道。守志奉道,就是常常念念都不離心,念念能體會自己的心源──心的本體,不會向外馳求,不向外邊去找,這就叫奉道。其道甚大:你若這樣修行,這道自然會成就得很大的。


第十章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章是說明隨喜的功德,自己也有利益,他人也有利益,所以這福也沒有窮盡。


佛言,睹人施道:佛說,你看見人家做布施。布施有三種:


(一)財施──又叫資生施,就是資養生活的這種布施,這種布施就要用財施。財,有內財、外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皮、血、肉、筋、骨,布施這些都是內施,屬於身內的。外財,是金銀財寶、國城妻子,布施這些就是外施。你有金子,也可以布施給人;有銀子,布施給人;有一切的財寶,布施給人;你有國家,也可以讓給人;你有城市,可以布施給人;有太太,也可以布施給人;有兒子,也可以布施給人,這是外邊的。內裏邊的,你的頭,也可以布施給人;目,眼睛;腦,頭裏邊的腦子,也可以布施給人;髓,骨髓,都可以布施給人;皮、血、肉、筋、骨,都可以布施給人。以上是財施。


(二)法施──就是講戒、定、慧三學,以這種種的法來布施給人,令人得到種種的利益。


(三)無畏施──就是人有了什麼災難,有什麼很恐懼的事情,你能把他恐懼的這種痛苦,給拔除了,這是無畏施。


你看見有人布施,若能隨喜和讚歎,助之歡喜,得福甚大:得福報是很大的。這時候有些愚癡的人說:「哦,我做布施,旁人隨喜就能得那麼大的福報,那我這福報不是沒有了嗎?」因為恐怕有愚癡的人這樣想,所以就設一個問答。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有一個沙門來問,這福會不會沒有了呢?就說本來做布施的這個人,他能有福,但旁人隨喜也得福很大,那他這福還會不會有呢?是不是會被旁人把這福都給搶去了呢?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佛又說了,好像有一火炬,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這兒只有一個火種,但有百千個人都用這個火種,來點火分取。分取,就是分取了這個火。


熟食除冥:熟食,就是用這火來做飯;除冥,用這火來把黑暗除去了。


此炬如故:可是原來的火炬,還是像原來一樣,它不會沒有了。福亦如之:這福報也像這樣子。這就是說人以布施來修道,修了道,將來會證果。
熟食是譬喻,譬如證果;除冥,就是除去業障、報障、煩惱障這三障的惑,除去三障的這種迷惑,這就是除冥。就是說你有這布施的功德,你會證果,旁人也會證果。你會消除這三障,旁人、其他隨喜的人,也會消除這三障,這功德是誰也不會沒有的。


第十一章施飯轉勝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這一段文,是比較一下福田的勝劣,令人知道供養的勝劣。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所以佛說,你想行布施,你也要知道怎麼樣布施才是重要的;你想種福田,你若不會種,不懂得種福的法,那麼你種了,也是沒有福的。所以說,你布施飯給一百個惡人,你還不如布施飯給一個善人那個福田多。


為什麼?你給一百個惡人飯吃,他們吃飽了飯,也只知道去做惡事──他們所做的惡事,都是你幫助的;你是一個幫兇,你幫助他們做惡,幫助他們做壞事。你若布施給一個善人飯吃,他吃飽了,就去做好事──那麼他所做的好事,可以說都是你成就他做的好事。所以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你布施飲食、財寶,這個飯也就包括一切布施的緣在裏頭了。甚至於你布施頭目腦髓,幫助人做善事,你把生命都布施出來了,那麼他做的善事都是你成就他的。你若幫助惡人,你布施生命,那反而造罪了。可是你飯一千個善人,這善人就是不做惡事的善人,不如布施給一個持五戒的人這個功德大。


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你布施飯給持五戒的人,持五戒就是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十善的這個人。可是你布施給一萬個受五戒的這種人,不如供養飯給一個證初果須陀洹的聖人那個功德大。


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你供養百萬個初果須陀洹的聖人,不如供養飯給一個二果斯陀含的聖人。因為初果不知道二果的境界,初果是破見惑,二果是破欲界六品的思惑,這前面都已經講過了。所以你供養飯給二果斯陀含,比供養初果須陀洹的功德更大的。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你供養飯給千萬個斷了欲界六品思惑的二果斯陀含,不如供養飯給一個三果阿那含的聖人。三果阿那含,也就是把欲界九品的思惑全都斷了,才證三果。


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你供養飯給一億個證三果阿那含的聖人,不如供養飯給一個阿羅漢的功德大。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你供養飯給十億這麼多的阿羅漢,又不如供養飯給一位辟支佛。辟支佛叫緣覺,阿羅漢叫聲聞。聲聞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緣覺是在有佛出世時,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若在無佛出世時,觀一切萬物幻化無常的這種境界而悟道的,這叫獨覺。所以你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位辟支佛。


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供養百億那麼多的辟支佛,不如供養一位佛。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諸佛,無論哪一尊佛,你都供養他。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供養飯給千億三世諸佛,也不如你供養飯給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聖者。無念,念而無念;無住,住而無住;無修,修而無修;無證,證而無證,這個就都到圓教初地的果位上了。這些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聖者,也就是法身大士,他們都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都能有這種能力了。


所以我們供養,應該要知道供養的理,知道供養哪一類人有什麼好處,因此我們要親近善知識。你若親近惡知識,就學得邪知邪見;你若親近善知識,就會學得正知正見。你若供養惡人,就造罪了;你供養善人,就有功德了,所以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言,人有二十難:佛又說了,所有的人都有二十種難。難,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就不難了;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難。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逆,所謂逆境,是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認識的;這個容易就是順,順就是人覺得好受一點。


那麼這二十種難,就是人不容易做的──


第一就是 貧窮布施難:你若有錢,想做布施,那是很容易來做布施的,因為你有。有,用一點也不算個什麼;你若沒有,而能布施,那才是真正的布施。因為你能做到所謂做不到的事情,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沒有什麼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這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和一般人不同了。


講到貧窮布施難,我們可以說一個公案。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最貧窮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還有個太太,就夫婦倆。可是夫婦倆的生活非常困難,只有那麼一間小破房子住,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窮得這樣子,只好天天去乞討,到街上去和人要飯吃。要飯吃,這不是很難的一件事,難的是夫婦倆沒有衣服穿,只有一條褲子。兩個人穿一條褲子,你說這一條褲子怎麼穿呢?就只能輪流著穿。譬如今天丈夫出去討飯吃,就穿這條褲子出去討飯,討回來的飯,夫婦分著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討飯,也穿上這條褲子。在家裏的這個人就沒有褲子穿,出去討飯的這個人就有褲子穿,要回來的飯,還是兩個人分著吃。這樣馬馬虎虎的,也就天天這麼維持生活,你看!窮得這樣子,可以說是最窮的人了。


在這時候,有一位辟支佛──辟支佛有宿命通的──他一觀察:這兩個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做布施,所以今生就這麼窮,窮得要兩個人穿一條褲子。「啊,這回我要度他們去!」這辟支佛就發願要度這兩個人,讓他們有機會種福,於是到這夫婦的門前來化緣。


這辟支佛是一個比丘的樣子,站在這夫婦的門前那個地方,托著缽要化緣。這對夫婦一看,有個和尚來化緣,自己家裏什麼也沒有,飲食也沒有,衣服也沒有,只有一條褲子。這丈夫就對太太說:


「唉,我們都要發一點布施心來求求福。為什麼我們這麼窮呢?就是以前我們不肯布施,所以現在窮得這個樣子,我們應該做個布施。」


「做布施?我們有什麼可以布施?」


「我們還有一條褲子!可以把它布施給這出家人。」太太就發了脾氣:「你真是混帳!你真是糊塗!我們就這麼一條褲子,如果把它布施出去,我們連這出去要飯的本錢都沒有了,我們用什麼可以再向人乞食呢?──只有這一條褲子輪流著穿,還可以出去討飯;要是把褲子也布施了,我們怎麼出去呢?」


丈夫就勸他太太:「不錯,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們不管自己的生活,布施褲子給這比丘,我們兩個不出去,就在這兒餓死算了,還管那麼多幹什麼?你看,那比丘在這兒也不走。」


太太一聽,嘆了一口氣說:「唉,好吧!你歡喜布施,就布施好了!」這夫婦倆就把這一條褲子,從窗戶遞給這比丘了。這比丘是個證果的辟支佛,他接受這條褲子後,就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地方去,輾轉供養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我方才在一個窮苦人家,化來的一條褲子,這條褲子是他全家的財產,可是他都布施給我了。」


釋迦牟尼佛就接受這條褲子。接受之後,就對人說:「這功德是很大的,他家裏就這麼一條褲子,都能布施出來供養這比丘,尤其供養的是個辟支佛,所以能得福無量,將來是有很大的福。」


當時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裏,這國家的國王也在這兒,國王一聽,就想:「自己國家有這麼一個窮得連飯也沒得吃,連衣服也沒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宮裏吃得那麼好,穿得也那麼好,這怎麼能對得住老百姓呢?」於是國王生了大慚愧心,就派人到這窮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麵、送吃的、送穿的,送了很多。這兩夫婦即刻就得到果報了,才布施一條褲子,現在什麼都有了。他們以後也去見佛,佛就為他們說法,一說法,這兩人即刻就證到初果。


所以說貧窮布施難。你在難的時候,若再能布施,這才是真正有布施心;越難你越能做,這才有價值。好像我們人不能捱罵,若有人罵我們,我們能受,這就是有德行;人也不能捱打,若有人打你,你能接受,能認識:「啊!這是善知識,他能令我消業障,能令我出苦海,這是最難得的善知識。」無論哪一位,境界來了,你們要認識,說你不好的人,那正是你的善知識。不要聽人家讚歎你一聲,就好像小孩子吃糖似的,高興得不得了;人家譭謗一聲,就比吃黃連還苦,不要這樣子。


佛說二十難,人生豈止二十難,這難可就多了,難的事情來了,你能把它處理得很容易,那就是明白佛法了。


豪貴學道難:豪,富豪,很有錢的;貴,就是尊貴,很有地位,很有勢力的。既有錢又有勢力,當然生活很安定,不像方才說的那對夫婦,只有一條褲子,那麼樣地苦惱。豪貴的人穿的衣服很多,錢也很多可以用,並且有很多高尚的親戚,又有很多有名望的朋友。在這時候,你教他修行用功,出家學道,這是很不容易的。為什麼?他一切一切都滿足,一切一切都覺得很快樂,什麼都很自由,住的房子像皇宮一樣,吃的都是一般人吃不著的最名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你要他修道,這是不容易的。


棄命必死難:棄命,就是不要命了;但是即使你不要命,也不一定就可以死的。好像有時候人想要自殺,吃安眠藥,吃得少,他又活過來了,這就是想不要命,卻不一定會死的。如果你想不要命,就一定會死,那就不難囉!


又有一個說法,你這命不要了,當然會死;就算你想要命,用種種方法來保護著,教它一定不死,這也是辦不到的。人人都會死,沒有一個人是永遠長生不老,長生不死的。沒有這種事,所以說棄命必死難。


得睹佛經難:你們各位不要以為現在能聽講經,又能看經,覺得很容易,這是不容易的──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你想一想,這佛經是不容易遇著的,況且我們這人身也是不容易得的。今生得著人身,又遇到了佛經,還能聽人講佛經,這是不容易的,這都是無量劫以前你們就種了大善根。


生值佛世難:你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這也不容易。雖然現在佛滅度了,但還有佛法,還可以學佛,還可以修行,這都是很幸運的。


忍色忍欲難:這色、欲,男女之情這種愛欲,是不容易忍的。因為一般人平常的情形,都是有這種生理──男女要結婚,這都忍不住的。你若能忍得住,能忍色、忍欲,對境界無心,能有忍力,這也是不容易的。你忍來忍去忍不住了,就顛倒了;忍來忍去忍不住,又顛倒了,所以這忍色、忍欲也是不容易的。


見好不求難:見到什麼好事,你不去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人人都是見著好就貪了,所以見好不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


被辱不瞋難:好像無緣無故就被人打一頓,無緣無故就被人罵一頓,也不因為有什麼理由,他就來侮辱你一番。侮辱就是對你不客氣,對你很不好,這時候你不瞋恨,心裏能沒有那回事似的,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你若能做,那就是過來人了。


有勢不臨難:有勢,就是有勢力。好像作官的,他要殺人就殺人,這叫倚勢凌人。人家沒有犯法,他用勢力去把人殺了,這叫有勢。臨,就是臨到其他人的身上去。有這種權力,就隨便殺人,這叫有勢臨。不臨,就是不仗著權力去欺壓人。雖有權力,還是尊重人,不隨便殺人,隨便欺負人,這叫有勢不臨,這也不容易的。雖不容易,但是你若能那樣做,這是最好的。


觸事無心難:觸事,你無論遇著什麼事,若能以無心處之,以無心應付。事情來了,也不要緊,隨緣處理;事情去了,更不要緊。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叫無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


廣學博究難:廣學,就是廣泛地去學習;博究,是多多地研究,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


除滅我慢難:人人都有一個我慢,你若想要把我慢除滅了它,沒有我慢,這也不容易的。


不輕未學難:各位先出家的,都要知道這一點,對沒有學佛法的,你不能輕慢他;你若輕慢他,那就叫輕慢未學了。對不懂佛法的人,你應該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他,不應該輕慢他,不可輕忽他,不可對他很不客氣的。


在佛教裏有四種的不可忽,佛也常常這麼說。什麼是四種不可忽?


(一)火雖小不可忽。對於小小的火,你不可以馬虎,不可以隨便。雖然是很小的火,你也要很注意它,因為你一不注意,它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燒光了。


(二)龍雖小不可忽。龍雖然很小,你也不可以忽略牠,因為龍有神通變化,可小可大。


(三)王子雖小不可忽。王子是國王的太子,雖然他很小,但你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是做皇帝的。


(四)沙門雖小不可忽。沙門雖然小,你也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可以成佛。


因此不輕未學,就是對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你不可以輕看他,不可以看不起他。所以不輕未學是很難的。


心行平等難:你這個心,要行慈悲平等是不容易的,但是也要去做。


不說是非難:人人多數都歡喜講是講非的,若能不說是非,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我有個弟子說,他沒出家以前,不會講是非,可是出家以後,在這兒反而學會說了。但是他還覺悟得很快,所以現在相信他又不會講是非了。


會善知識難:會,就是遇。你能遇到善知識,這也是不容易的。你看人人學道啊!遇到的多數都是糊里八塗的。善知識他不糊塗,不會教你走到錯路上去。修道的人一定要聽善知識的話;不聽善知識的話,在你還沒有證果之前,就信自己,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終究會墮落,終究會招魔障的。所以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善知識的教化,這是說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學道的人不容易明心見性,學道要能明心見性,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隨化度人難:隨緣隨份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睹境不動難:你遇到什麼境界,能不被這境界所轉動,而能轉動境界,這一件事也是不容易的。


善解方便難:你能明白什麼是方便法,用它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