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1 》




2009/10/19 08:26


佛說四十二章經,


這部經的名字有七個字,這七個字有通、有別。通,就是這一個「經」字,這是個通名,佛所說一切經典的通名就叫「經」。在「經」的上邊又有一個別名,別名就是這一部經自己的名字,是一個特別的名字,和其他經不一樣的名字。就好像我們人都叫人,這是一個通名;人又有自己的名字,姓張的叫張某某,姓李的叫李某某,都有一個自己的名字。佛說經也是這個樣子,有通名,有別名。


「佛說四十二章」是這部經的一個別名,別名裏邊又分出來這部經是人法立題。「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經,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題。這部經是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結集在一起,這也可以說是佛的語錄,把佛所說的話聚集在一起,成為一部經。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的語錄。


這是最初傳到中國的經,由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用白馬馱經到中國,在洛陽那兒就造了一座白馬寺。白馬寺是皇帝造的,就是在漢明帝的時候。


漢朝時,佛法就傳到中國了,這是佛教在中國最初的一個開始。可是當時中國盛行的是道教,佛教傳到中國時,道教有一些道士就生了妒忌心,對皇帝說:「佛教是假的,是外國的宗教,不是中國的,所以不應該令它在中國流傳,要把佛教趕出去!若不把佛教趕出去,就要來比較一下。」


怎麼樣比較呢?就是把佛所說的經典和道教所說的經典,放在一起用火燒。誰的經典若燒了,誰就是假的;誰的經典若燒不了,就是真的。


當時道教有一個道士叫褚善信,他是道教的首領,帶著五百個道士把道教的經典、靈文都放在一起,就祈禱太上老君說:「道德天尊哪!您一定要顯大靈感,令我們道教的經不要燒了,讓佛教的經燒了。」


當時的道士很多有神通的──有能騰雲駕霧的,有能飛天遁地的,有能隱形的。隱形就是你這麼看著他在前面這兒,忽然間就沒有了!這麼樣有本事的道士都有。他能藉著遁法──奇門遁甲就逃跑了,藉著道教這種的符呀、咒呀,就有很大的神通。


可是這時候用火一燒,怎麼樣呢?佛教的經典都沒有燒著,都放光!佛的舍利也放五色的光,經典也放光到空中,好像太陽照耀世間似的。


而道教的經典呢?一燒就燒著,都被火燒沒有了。能騰雲駕霧的,也不能騰雲,也不能有神通了;能飛天的,也不能飛天了;遁地的,也不能遁地了;能隱形的,也不能隱形了。他們的符咒也都不靈了,沒有功效。這時候,道教的經典都被燒了,褚善信和費正清這些道士當場都氣死了,他們這些徒弟也當場把頭髮剃去,有二、三百人都做了和尚。所以這是最初佛教和道教鬥法,把道教鬥失敗了。


之後,迦葉摩騰、竺法蘭這兩位尊者就踴身虛空,現十八變,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在虛空裏走路,在虛空裏躺著睡覺,在那兒現種種的神變。當時這一班人,連皇帝也都一起信了佛教。所以這一部經是很重要的,最初佛經傳到中國,就是這一部經,因此今天和大家共同來研究這一部經典。


現在先講一講這個佛字,「佛」是梵語,具足叫「佛陀耶」,翻譯成中文是「覺者」。覺有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和凡夫是不同的,凡夫是不覺。二乘人他能自覺,自己覺悟了,所以和凡夫不同。二乘人雖然能自覺,卻沒有覺他,你若再能覺他,這就和二乘人不同,這就是菩薩了。菩薩既能自覺,又能覺他;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他看一切眾生都平等,所以他自己覺悟了,也願意一切眾生都覺悟,這叫覺他。菩薩雖然能覺他,可是沒能做到覺行圓滿。佛是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覺行都圓滿了,因為三覺圓滿,所以就成佛。


說,這部經是佛說的。「說」的意思是「悅所懷也」,就是把自己心裏所歡喜的事情說出來,就覺得更歡喜了。


四十二章,這部經有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佛的語錄,也就是佛所說四十二章的佛法。


經,這一個字具有貫、攝、常、法四種意思。「貫」就是貫穿所說義。好像一串念珠,把經的道理一個字、一個字貫穿在一起,這叫貫穿所說義。「攝」是攝持所化機,攝持所化的一切眾生。怎麼叫「常」呢?古今不變曰常。過去也不變,現在也不變,將來也不變,古今都不改變,這叫常。「法」,三世同遵曰法。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都遵照這個法去修行,所以叫貫、攝、常、法。


此外又有「湧泉義」,好像水從地裏湧出來了。又有「繩墨義」,繩墨就是一條繩,上面沾了墨,是木匠用來畫直線的東西,這比喻經是法的準繩。經還有很多種的意思,「經」就是教人修行的方法,所以又有一個「徑」的意思──就是修行的一條道路。以上是《佛說四十二章經》經題簡略的意思。


述譯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這是佛教裏最初傳入中國的一部經。傳入中國後,必須要有人翻譯,所以在後漢時,由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迦葉摩騰是一個人,竺法蘭又是另一個人,他們兩位都是中印度的人,一同翻譯這部《四十二章經》。


漢朝有東漢、西漢,後漢就是指東漢。東漢明帝永平三年(當時皇帝的年號叫永平,在第三年的時候),這一年的歲次是庚申,漢明帝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金人,這個金人頭頂上有一種光,這光是一種圓的光。他從空中飛來,飛到漢明帝所住的宮殿。


第二天,漢明帝就問文武百官,這個夢是何徵兆?


這時有個太史叫傅毅,他對皇帝說:「我聽說在西印度有一種神,一般人給這個神起個名字叫『佛』,現在陛下您所夢見的,一定就是佛了!」


又有個博士叫王遵,也向皇帝說周朝留下一部書,這部書叫《異記》,有什麼奇怪特異的事情,都記載在這書上。


這書記載什麼呢?書上說佛誕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這一年叫甲寅。這時候江河泛溢,江水、河水都漲了,流到河外邊去;大地也都震動了。這是佛出生的時候,有江河泛溢,大地震動的瑞相。天上又有五色祥光,貫穿太微星。


當時有個太史──太史就是管天文學的,也是管算數的──他的名字叫蘇由,他用《易經》來占卦,一占就占到乾卦,得到九五。乾卦九五是「飛龍在天」。得這一卦,他就知道這是西方有大聖人出世,這個聖人在印度傳一種教法,這種教法在一千年以後,就會傳到中國來,這是太史蘇由占算的結果。


於是周昭王就命令人把這事情,刻在石頭上記載下來,並將這石頭埋在城南邊的一個地方,預備將來看看是不是會這樣子,一千年以後是不是那種教法會傳到中國來?


後來在周穆王的時候,天地又都震動了,並且有白虹十二──白天有十二道白虹貫著太陽。當時有位太史叫扈多,他用《易經》來占算,知道這是西方印度的大聖人入滅了;也就是周昭王二十六年,歲次甲寅出生的大聖人,現在入涅槃了。所以佛出世,這不是偶然的。佛在印度出世,中國的江河都泛濫了,大地也都震動了。佛圓寂的時候,在天上又有十二道白虹貫日,這是佛的出生和入滅,雖然印度離中國這麼遠,但是中國也都知道,中國人當時也有會算數的,都知道這情形。


從周穆王到後漢明帝時,大約有一千年左右了,所以漢明帝作夢,夢見佛之後,在永平七年的時候,這一年的歲次是甲子,皇帝就命令蔡愔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印度去求佛法。在中印度就遇到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尊者,他們就和蔡愔、秦景、王遵回到中國來,這時候是永平十年了。因為他們來的時候以白馬馱經,所以漢明帝就造一座白馬寺,他們回來的這一年叫丁卯。


等到永平 十四年五月一日 ,就有中國五嶽山(編按:五嶽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的道士來障礙佛教,這就是前面講的燒經書,結果道教的經都給燒毀了,佛教的經典沒有被燒,佛的舍利就放五色的光,到空中結成好像一個傘蓋似的,罩著所有的大眾,大眾見到這情形,就都相信佛教了。


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佛的十號之一。成道已:就是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的時候 ,作是思惟:他作這麼一種想──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佛想:「應該先度哪一個呢?應該先做什麼呢?」離欲,就是沒有欲念,沒有染污法。寂靜就是清淨,無所作為,在那兒如如不動。這是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


住大禪定:在大禪定裏住著,這是最為殊勝。能住大禪定,所以也就能降諸魔道:一切的魔王外道也能降伏了。


於鹿野苑中:佛作是思惟觀察,看憍陳如這五個人應該先得度,所以就到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是世間之果;集,是世間之因;滅,是出世之果;道,是出世之因。苦集滅道,這叫四諦法。


佛成佛之後,先說《華嚴經》度法身大士。因為看凡夫還都不能接受這個大法,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所以才到鹿野苑。這個鹿野苑是以前有兩隻鹿王,在那兒教化鹿群,所以就叫鹿野苑。這在講《楞嚴經》的時候,講得很清楚,願意知道這個公案,可以到《楞嚴經淺釋》上查一查。


這時候,馬勝、小賢、摩訶男、憍陳如和十力迦葉,他們都在鹿野苑修行,這五個人以前都是和佛在一起的,也是佛的親戚。馬勝、小賢、摩訶男是佛父黨的親戚;憍陳如和十力迦葉是佛的舅舅,是母親的親戚。他們五個都是佛的父親派去侍候佛的人,可是憍陳如和十力迦葉受不了苦,就先走了;以後馬勝和小賢、摩訶男三個人,看見佛吃天女送的粥,認為佛不能修苦行,也跑了,都到鹿野苑去了。


佛成道,說《華嚴經》之後,觀察一切應該度的機緣,應該度的眾生,知道憍陳如他們五個人應該先得度,就先去找這五個侍者。所以佛就到鹿野苑裏邊,轉四諦法輪──轉,是輾轉;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法,是方法、法則;輪,因為佛所說的法,是從心性裏邊流出來的,流到眾生的心裏頭,令眾生反迷歸覺,所以這叫輪。輪以摧伏為義;摧,是把它摧破了;伏,是降伏。摧,是無堅不摧,越堅固的,越把它摧壞了,也就是能將堅固的外道、堅固的魔王破了,這是輪的意思。


轉四諦法輪,是這個世界最先有佛法的時候。轉法輪含有三轉,三轉四諦法輪──


第一轉是示轉,示就是指示你;因為你不懂,那麼我要指示你,我要告訴你,這叫示轉法輪。怎麼叫示轉法輪?就是指示這四諦法是什麼。示轉又叫初轉,就是一開始轉法輪,就說: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怎麼逼迫呢?這種苦很厲害的,令你連氣都透不過來,氣都不能喘了。壓迫著你,這是逼迫性,逼迫得很厲害。苦,什麼苦呢?就是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三苦,就是(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什麼叫苦苦?就是苦上更苦,苦中加苦,所以叫苦苦。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很貧窮的人,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所謂受餓、受凍。本來有一間木頭房子,晚上可以睡覺。雖吃不飽、穿不暖,但有個地方可睡,這還算不啦!可是打了颶風,或者下了大雨,把房子打爛了,也沒有得住了。既然吃不飽、穿不暖,又沒有地方住了,你說這是不是苦?


或者有地方住,也可以吃飽,但沒有衣服穿,這也是苦中之苦。或者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但沒有飯吃,這也是苦中之苦。所以這叫貧窮的困苦,貧窮困苦是不容易受的,這種苦逼迫得很厲害。那麼富貴就沒有苦了嗎?孰不知富貴有壞苦。很富貴、很有錢的人,被土匪綁架去了,土匪看你身家值多少錢,譬如你財產有五百萬,他就要你六百萬,你借也要借一百萬塊錢給綁票的土匪。這豈不就是壞了嗎?把富貴壞了,這叫富貴壞苦。


沒有貧窮困苦,也沒有富貴壞苦,但這一生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所以有行苦,這合起來叫三苦。


八苦,就是:(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


除了這些苦外,又有無量諸苦,所以說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集就是集聚煩惱,這是一種招感的。你內裏邊有煩惱,外邊煩惱才來;你內裏邊有貪瞋癡,外邊不如意的事情才來了,所以說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寂滅為樂,這是可證的,可以證得這寂滅之樂。


「此是道,可修性」,道是戒定慧的道──戒道、定道、慧道。戒定慧這個道,要是往多了說呢,就是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道是可修性的,你可以修道。


以上是初轉四諦法輪,也就是示轉。


第二轉是勸轉,就是勸轉四諦法輪。佛說:


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
此是道,汝應修。


勸其他人來修四諦法,這叫勸轉。


第三轉是證轉,是證轉四諦法輪。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此是道,我已修。


證,就是說我不是單單教你們要知苦,要斷集,要慕滅,要修道。我還告訴你們:「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經知道啦!「此是集,我已斷」,因為集是煩惱,我已經斷煩惱了,不是說我教你們斷,我不斷。因為我斷了,覺得自在,所以我教你們也來斷煩惱,知道這種苦。「此是滅,我已證」,這寂滅之樂,我已證得,所以我現在才告訴你們,也應該證得這寂滅之樂。「此是道,我已修」,說苦集滅道這個道,我已經修好了,我已經不需要再修了。那麼現在我希望你們也都知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法。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在三轉四諦法輪的時候,憍陳如最初聞到佛所說的法,即刻就開悟了,初證聖果,所以叫解本際,又叫最初解。


憍陳如怎麼先開悟呢?這是佛過去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時候,歌利王把他四肢都給割斷了,問他:


「瞋恨不瞋恨?」


「不瞋恨!」


「有什麼證明你不瞋恨呢?」


「我若瞋恨,我這四肢就不能恢復如初;若不瞋恨,被你所剁斷的還會長出來。」說這話之後,四肢又都長出來了。


然後忍辱仙人就發願說:「我成佛的時候,要先度你,因為你是我的善知識。」


在過去生中,憍陳如就是歌利王;忍辱仙人就是今生的釋迦牟尼佛。所以佛成佛了,一看,我應該先度誰呢?應該先度剁我手腳的這個人,所以到那兒給他一說法,他就開悟了,這是憍陳如。


其次,佛又說持戒、布施,怎麼樣布施?怎麼樣修持戒律?怎麼樣能升天?就呵斥欲,說:「有欲念,是不對的,是不乾淨的!離欲才能清淨,得到真正的快樂。」在這時候阿濕婆(馬勝比丘)和跋提(小賢)兩個人也開悟了,這是第二個開悟的。


第三個,就是在佛又說種種法門的時候,拘利和十力迦葉也都開悟了。這五位先出家做比丘,最先開悟證得四果阿羅漢,所以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得道果了。


復有比丘所說諸疑:又有其他的比丘,以後向佛請法,來問他們所疑難不明白的道理。 求佛進止:請佛決定他們是可以向前修行?還是停止?求佛給他們一個決定的選擇。 世尊教敕,一一開悟:佛有教敕。教,教化;敕,敕令,就是給他們命令。佛為他們開示教化,每一個比丘都開悟了,以後合掌敬諾,而順尊敕:合起掌來恭恭敬敬而應諾,應諾就是秉承隨順世尊所教的道理去修行。


本來我以為每個人都懂了,所以在講經的時候,就把「比丘」忽略過去了,想不到還有人不太懂。


「比丘」是梵語Bhikshu,譯成中文有三個意思:(一)破惡、(二)怖魔、(三)乞士。因為含有三個意思,若只翻譯為「乞士」,就沒有「破惡」、「怖魔」了;翻譯「破惡」,就沒有「怖魔」、「乞士」了。因為有多種意思,所以多含不翻,這是五不翻之一。


翻譯經典,有五種不翻,保留梵音,不譯其義:(一)多含不翻、(二)尊重不翻、(三)此方無不翻、(四)順古不翻、(五)祕密不翻。所以保留「比丘」兩個字,就因為它有多含不翻的意思。比丘三種意思是:


(一)破惡。我們有煩惱,這就是惡,所以應該斷煩惱,這叫破惡。


(二)乞士。就是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生的意思──乞法於諸佛,增長慧命;乞食於眾生,給眾生種福田。


(三)怖魔。在受比丘戒,登比丘壇的時候,得戒和尚問:「你是大丈夫否?」你答:「是大丈夫。」這一答是大丈夫,天魔外道就都恐怖了,所以叫怖魔。


出家做沙彌的時候,必須要知道沙彌是什麼意思,比丘是什麼意思。出家之後,比丘必須要知道怎麼樣破惡,怎麼樣斷煩惱。破惡就是斷煩惱,我們人的煩惱是最惡的。要知道這人有道沒有道,看他有沒有脾氣,就知道了。有脾氣的人,就沒有修道;修道的人什麼事情都能忍耐得下,誰罵他,也能忍;誰打他,也能忍;甚至於殺他,也能忍,這都要能忍的。能忍,還要有智慧,還要能認識。所以比丘是出世的一個相,他能斷惑證真,斷三界的惑,證阿羅漢果。


這裏有個弟子,以前學佛法學了四、五年,到現在才跑到金山寺來,他找了那麼多年,才找到金山寺,這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外邊很多人都是各處跑,去研究佛法,都找不著真正的地方。所以各位在金山寺的人,不要以為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金山寺是很不容易進來的,各位應該特別注意。


第一章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