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48 》
又有這麼一句話說:「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好像我們一般人,有釣過魚的,都懂得釣魚。釣魚,你必須要在鉤上拴上一條蟲,或者一塊什麼魚歡喜吃的東西;你把這鉤放到水裏有魚的地方。等一等,魚就來吃這個東西了;你往上一釣,把牠釣上來了。所以我對你們講,你有的時候,有親戚朋友不相信佛法;你請他來到這兒,吃多幾次齋,儘量作點好東西給他吃。他吃得很不錯的,「哦!那一趟我去吃齋,很好吃的,有機會再去吃一次!」那麼他就又來了!你就可以說:「哦!上次給你作的還不太好吃呢,我還有比這個更好吃的東西!我給你說一點法,那個法味比這個食味更好!」你這給他一說法,把他就度了。
「隨宜為說」:隨著有什麼機會,隨時隨地,你應該說的,就給他說。這個「宜」,也就是「機會」,也就是「應該」。你應該給他說什麼法的時候,你就給他說什麼法。應該說什麼法?你看他需要什麼法,你就給他說什麼法。好像前幾天,果前的爸爸來了,我給他隨便答覆幾個問題;想不到這果瞻在旁邊偷偷地把它記下來了,好像有人偷著照我的相片一樣的。所以我有一次說,你不要照我的相片,照一次,就要少活十年。你願意我少活十年?願意我活長命一點,就不要照我的相!這是真的、假的,我也不知道,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I3. 歎佛權智度眾生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諸佛對佛法上,佛得最自在;最自在,也就是最自由,也就是最適中、最適宜。最自在,就是恰到好處。怎麼叫「恰到好處」呢?好像你吃東西,吃得也不要太飽了,但是也不要吃得不飽。你若吃得太不飽,等一等這個肚子裏邊就和你作戰了!就向你來請願了,說你為什麼今天不給我吃飽呢?它向你來交涉了!你若吃太飽了,肚子裏邊也沒有地方放,它又要遷移,辦理搬家的手續,也是很麻煩的。這就是不適中了!
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種種欲樂」:佛知道一切眾生有種種的欲樂;這個歡喜這個事情、那個就歡喜那個事情,這個就歡喜聽佛法、那個就歡喜看電影、那個就歡喜去跳舞、那個歡喜去打球,各有所好。有一個就歡喜睡覺、有一個就歡喜吃飯、有一個就歡喜去到街上跑跑。這眾生,各有各的樣子,你歡喜什麼,你所有的欲望,佛都知道。「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及眾生他這種志願的力量,他願意什麼事情,佛就隨眾生所能接受的。堪任,就是他能接受的。「以無量喻,而為說法」:佛以無量的譬喻,而給眾生說法。
「隨諸眾生宿世善根」:眾生宿世有什麼善根,佛就給說什麼法;說什麼法,就是由於宿世善根。我們眾生在這世界上,今生和這個做朋友,來生又和那個做朋友;今生這個是我的爸爸,來生那個人又是我的爸爸;今生和這個人做夫婦,來生又和那個人做夫婦;今生和這個人做父子,來生又和那一個人做父子,這都是宿世的業障,隨業受這種果報,我們現在在世間就是受果報。人不要太愚癡了!自己本來修道學佛法,已經清淨了,不應該再往那個不乾淨的地方跑了!所以思想方面、行為方面、一切一切都要清淨。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又知道眾生根性成熟了沒有?沒有種善根的,就給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就令他善根來增長;已經增長的,又令這個善根成熟。善根還沒有成熟的,就要等一等,到秋天才能割穀呢!「種種籌量,分別知已」:用種種的方法來籌量,分別知道眾生的根性。「於一乘道,隨宜說三」:於一佛乘,隨著眾生的機緣,權巧方便來分別說有「小乘、中乘、大乘」,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
藥草喻品第五
「藥」是醫病的藥材;「草」是草木,也譬喻三乘的眾生。藥能治人的病,但是要對症下藥,才能治病;如果不對症,不但不能治病,而且還會增加這個病。所以佛陀在這一品,是以藥草來作譬喻,醫治眾生身心二病。
F3. 如來述成(分二)
G1. 略述成 G2. 廣述成
今G1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佛當宣說完〈信解品〉之後,摩訶迦葉尊者以偈頌來讚歎佛法。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大迦葉,及所有在法會的大弟子們,「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你們都非常之好!你們都非常之好!迦葉!你真會說呀!你說得真好!你真能領會如來的心意,會說如來真實的功德。
「誠如所言」:誠然像你所說的這樣子。你所說的道理,說得都非常之對的。「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如來世尊還有沒有邊際那麼多的阿僧祇功德。無量,是沒有數量;無邊,是沒有邊際;阿僧祇,是梵語,此云「無量數」,就是沒有數量那麼多的數目;功德,就是所修的功、所作的德;這是佛有無數無量那麼多的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你們假如在無量億劫這麼長的時間,天天講、日日說,也不能說盡如來的功德。說不能盡,就是說不完。
G2. 廣述成(分二)
H1. 長行 H2. 重頌 H1(分二)
I1. 正明權實不可思議 I2. 結歎述成 I1(分三)
J1. 法說 J2. 喻說 J3. 法合 J1(分二)
K1. 明權實教不可思議 K2. 明權實智不可思議
今K1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迦葉當知」:迦葉!你應該知道,「如來是諸法之王」:如來為諸法之王,一切法都是從如來所生。「若有所說,皆不虛也」:假設佛有所說的話,這都是真實不虛的,沒有假的。「於一切法」:對所有一切的法;這一切的法,就包括大乘法、二乘法、三乘的法。大乘,是佛乘;二乘,是聲聞乘、菩薩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如來以智慧,用權巧方便,而善說諸法、演說這一切諸法。「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如來所說的法,都是到最深的波羅蜜那個地方。如來有三種智,有「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這「一切智地」,也就是到一切智慧的程度上。
K2. 明權實智不可思議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身,是法身、化身、報身;四智,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五眼,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所以如來以這種的智慧來觀察,知道一切諸法。法有八萬四千種這麼多,若是按照每一個法都去說,費的時間太長了!所以說一切諸法。那麼這一切諸法,歸趣到什麼地方?佛說一切法,不離一切心。一切諸法之所生,是唯心之所現,就是由眾生心裏,現出來一切諸法;所以這一切諸法的所歸,還是歸到眾生的心裏去。
「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如來也知道眾生的心,起心動念,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以《金剛經》說:「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這就是「深心所行」。「通達無礙」:通達,也就是明白。明白一切眾生的心,所想的是什麼。無礙,是沒有障礙。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又對這一切諸法,都窮盡了、明了了。究盡,是窮盡。「示諸眾生一切智慧」:所以才能開示眾生這一切的智慧,由如來指示、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一切的智慧。
J2. 喻說(分二)
K1. 明無差而差喻即實而權 K2. 明差而無差喻即權而實 K1(分二)
L1. 約能所生明無差而差 L2. 約能所潤明無差而差
今L1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迦葉!現在我給你舉出一個譬喻說一說。譬如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日月、一個須彌山、一個四天下,這為一個「小世界」;聚集一千個日月、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四天下,這是成為一個「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這是「中千世界」;而一個「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個中千世界所集聚成。因為三遍言「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一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山,是高山;這譬如「大菩薩」。川,就一切的有水的地方。谿谷,就是山上有這一些個有水、又有山谷的地方。土地,就是這山谷所有的地方。在山河大地谿谷「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卉,是花卉;木,是樹木;叢林,不是單單樹林叫「叢林」,這一切有草的地方也叫「叢林」;和所有一切的藥材、一切的藥草。
所有的花草樹木叢林,「種類若干,名色各異」:種類,所有的花,也有很多種類;所有的樹木,也有很多種類;所有的叢林,也有很多種類;所有的藥草,也有很多種類;所以「種類若干」,這說「各有若干的種類」。這種種的種類,都各有各的名,各有各的色。花有種種的顏色、有種種的名;草木亦復如是,也都有種種的色、種種的名。各異,每一種的名字都不同的。
L2. 約能所潤明無差而差
密雲彌布,徧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密雲彌布」:在虛空裏頭,生出很濃密的雲佈滿著。密雲,就是濃厚的雲,雲彩很厚的。彌,是彌漫的;布,是分布;虛空都彌漫了、都佈滿了,很多地方都看見這密雲。「徧覆三千大千世界」:密雲徧覆滿三千大千世界。
「一時等澍」:在同一個時候,就下起雨來了;澍,就是下雨的意思。「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澤,是雨澤,就是普遍都落到草木上了。普洽,就是很均勻的、很平等的,沒有分別心。所有花卉,種種的花、種種的樹木、種種的叢林,及種種的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這是譬喻「小乘」;「中根中莖,中枝中葉」:這是譬喻「中乘」;「大根大莖,大枝大葉」:這是譬喻「大乘」。「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這些根、莖、枝、葉,都隨著大中小而得所應得的雨量。小根小莖、小枝小葉的,所得到的雨量,也正它所應得的那麼多;中根中莖、中枝中葉的,所得到的雨量,也就是它所應得的那麼多;大根大莖、大枝大葉的,所得到的雨量,也就是它所應得的那麼多,所以各有所受。這也就譬喻有上、中、下三品的分別;每一品,都得到應得的雨。
「一雲所雨」:一種雲彩所下的雨,每一種草、木、花卉、叢林,以及種種不同的藥草,「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都得到它所應該得的數量,而各得生長、開花、結果;敷實,到果成熟了的時候。
K2. 明差而無差喻即權而實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雖一地所生」:雖然在一個地上所生出來的,亦如「一雨所潤」:被同樣的雨所潤著。「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而所得到的雨量,各有差別;大的就得到多一點,小的得到少一點,中的就得到中等的。這也就譬喻佛所說的法是一樣的法,而根機大小,所得的利益各有不同,各有各所應得的利益。
J3. 法合(分二)
K1. 合無差而差 K2. 合差而無差 K1(分二)
L1. 正合 L2. 提喻帖合 L1(分三)
M1. 合能潤 M2. 追合能生所生 M3. 復合能潤所潤
今 M1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徧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徧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
「迦葉當知」:迦葉呀!你應該知道,「如來亦復如是」:如來世尊也好像方才我說的比喻一樣。「出現於世」: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來教化眾生。「如大雲起」:也就好像大雲在虛空中升起來一樣。「以大音聲,普徧世界天、人、阿修羅」:以最大的法音,普遍來告訴世界的天上的人、人間的人、以及阿修羅。
阿修羅,是梵語,此云「無端正」,又叫「無酒」;因為他有天福,沒有天權;有天福,沒有天德;其性好鬥、好戰爭。好像做土匪的這些個人,都是修羅;做軍人的,這也都是屬於修羅。做軍人的,這就屬於善道的修羅;做土匪的,這就屬於惡道的修羅。這阿修羅,有的時候就屬於三善道;有的時候就歸於四惡趣。因為他若做惡事,就是屬於四惡趣;做善事,就屬於三善道。
「如彼大雲徧覆三千大千國土」:如來就好像方才我說的「大雲」是一個樣的,它遮蓋住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在大眾裏邊,他就唱導、就說了。
我是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
「我是如來」:有一個人對我講:「佛都有『我』!他說『我是如來』嘛!」其實你要是明白這個「如來」,根本就沒有一個「我」。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你們方才聽這一段文,我可以下一個少少的註解,好像現在我給你們講經,聰明的人就記得多一點,中等的人就記得少一點,最愚癡的人自然會記得更少了。這也就好像下雨似的,隨著花草樹木的大小不同,所得到的雨量也就不同。同樣的,智慧大的,就得到大的滋潤;智慧中等的,就得到中等的滋潤;智慧小的,就得到小的滋潤。你們每一個人現在都在聽經,但是所明白道理的程度,各有不同。
聽了經,這個人就明白「卉木」了,那一位就明白「叢林」了,那一位就明白「藥草」了,那一位就明白「下雨」了,那一位就明白「密雲彌佈」了,「怎麼叫『密雲彌布』?哦!就是說法哪!」我們大家都聽到這個「密雲彌布」的法了;各人都明白得不同。「法師!你說了這麼多種類,我一點都沒有明白!」你要是不明白的話,你怎麼知道你「一點都不明白」呢?你知道「一點都不明白」,那已經是向那個「明白」的路上走了。
為什麼你一點都不明白?因為從來你也沒聽過法,所以現在頭一次聽法,當然是一點都不明白;但是你知道「一點」都不明白,那就是明白「一點」了。你明白這「一點」,明天就明白「兩點」了,後天就明白「三點」了;你看!一天比一天就多一點。你笑,笑什麼?我說的是真實不虛的道理。你「一點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一點」;我講了這麼多,你只不明白「一點」,那是很可觀了!你就不明白「一點」,明天你就不明白半點,後天你就完全都明白了!
「如來」還有其他十個意思:
(一)應供──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該接受人天供養,饒益有情。
(二)正徧知──知道心生萬法,這是「正知」;知道萬法唯心,這是「徧知」;正徧知,就是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
(三)明行足──有智慧的光明,修行得到圓滿之果位。
(四)善逝──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到好的地方去。
(五)世間解──因為佛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事情,所以世間沒有再比佛更明白的人。
(六)無上士──於人中最勝,是沒有比佛再高尚的人了;也就是最高、最有智慧的人。
(七)調御丈夫──調,是調伏眾生。御,是駕御。調伏及駕御一切眾生的大丈夫。
(八)天人師──是天上人及人間人的師父。
(九)佛。
(十)世尊──佛為世出世所尊敬。佛才敢這樣說「我是如來!是世尊!」
所以佛有種種的功德之因緣,能使「未度者令度」:沒有得度的眾生,就使令他得到度。沒有得度,就是沒明白佛法的。得到度,就是由這個是非的地方,度到那沒有是非的地方;由這個善惡的地方,度到那沒有善惡的地方;由這個有好有壞的地方,度到那個沒有好、沒有壞的地方。所以由這個有生死的地方,度到那個沒有生死的地方了,這叫「令度」。「未解者令解」:那麼沒有明白的人,就使令他明白;「未安者令安」:沒有得到安樂的這一類眾生,就使令他得到安樂。「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沒有得到涅槃果位的,就令他得到「常樂我淨」這個涅槃的寂滅之樂。「今世後世,如實知之」:今世,是現在;後世,就將來。對於來生今生及一切,佛都實實在在地如實而知、如實而見。
「我是一切知者」:佛說,什麼我都知道。不像有那一個人,他說他什麼也都知道;我問他:「你吃多少粒米?」他也不知道。你若問佛,我吃多少粒米?他知道的,「你就吃你吃那麼多粒的米嘛!」一定是這麼告訴你。但是那個人他說什麼都知道,我問他吃多少粒米,他就不知道了!這怎麼能說是「什麼都知道」呢?佛則不然,佛是知道一切的,佛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什麼我也都見得到;「知道者」:而且又知道修道的這一個人;「開道者」:是開闢修道的一個人;「說道者」:是講經說法,開演修行種種法門,說修行道的這麼一個人。
「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你們這一切天上的人、人間的人,和阿修羅眾,都應該到這個地方來;「為聽法故」:到這地方來做什麼呢?來聽聞講經說法。現在你看我們雖然只坐這麼幾個人,但這天龍八部不知道有多少!如果你要是開了五眼六通的,就會看得很清楚。哦!這個地方也沒有位子坐了!那個地方也沒有地方坐了!位子都坐滿了,沒坐位了,我站到哪個地方好?你簡直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都有天龍八部;所以你看不到也好,不知道還更好一點,免得走路也沒有地方走!
M2. 追合能生所生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在當爾之時,有無數千萬億種類的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現在都來到這個法華會上,聆聽《妙法蓮華經》。
M3. 復合能潤所潤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如來於時」: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世尊,「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他詳細觀察這一切眾生的因緣;一切眾生有很多種類,他的根基是利?是鈍?根,是善根;利,是聰明的;鈍,是愚笨的。有的眾生是向前勇猛精進的,也有懶惰懈怠的。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佛為精進的眾生,說精進的法;為不精進、懈怠的的眾生,就給他說懈怠的法,也令他生出一種精進向上的心,對治他這個懈怠。他能接受什麼法,佛就給說什麼佛法;他要是不能接受的,佛就不為他說這種法。所以在佛最初不說實法,只說權法,用「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佛說法不是說一種法,而是說種種的法,令這個眾生都得到歡喜。所以佛說法教化眾生,都要令眾生歡喜;眾生歡喜聽什麼法,佛就說什麼法。由於歡喜聽聞,那麼久而久之,他就可以走到佛的道路上,很快地就得到好處了。
佛說法來教化這一切眾生;「是諸眾生聞是法已」﹕這一切眾生聽聞法之後,「現世安隱,後生善處」:在現世就很安樂、很平穩的,等來世,或者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在富貴的人家裏;「以道受樂,亦得聞法」﹕以修道而得到一種快樂,並且生生世世都可以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既然聽聞佛法之後,一定可以離諸障礙。你若不聽法,你根本就不明白理;不明白理,就不會離開煩惱障礙。所以你想要離開種種煩惱障礙,一定要聽聞佛法。這樣,「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這諸法裏,有四種法、三種法、兩種法、一種法;就很自然的、任運的,隨自己力量所能做得到的;這個「任」就是很自然的。漸漸地就得到入道的階段裏頭來了;就是漸漸的就開悟了,漸漸的就成佛了,漸漸的就了生死了。
L2. 提喻帖合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如彼大雲」:佛說法,也就好像密雲彌佈似的,「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下雨來滋潤所有的花草、樹木、叢林,和這一切的藥草。這花草、樹木、叢林、藥草,就譬喻一切的眾生;這一切眾生裏邊,就有菩薩、聲聞、緣覺、天上的眾生、人間的眾生、地獄、餓鬼、畜生;眾生都包括在內了!
「如其種性」:就「任力所能」,也就是依著他是什麼種性,就說什麼法;他接受這種法,就得到滋長、得到生長;就是正對他的機。「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好像雨水下到地上,一切的花草、樹木、藥草,都各得其足;大的就得多一點,小的就得少一點。樹木,停留的雨就多一點;草上,就少一點。也就是智慧大的人,得多一點智慧;智慧小的人,就得少一點智慧;這叫「各得生長」。無論是得多的、得少的,他都是得以增長、都得到生長了。
K2. 合差而無差(分二)
L1. 正合 L2. 結釋 L1(分二)
M1. 合一地所生一雨所潤 M2. 合草木各有差別
今M1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佛說法是一相一味。一相,就是一切眾生的心性、真如相。這真如相就譬喻「一地」。一味,是一乘的佛法,就是已證得一乘的真理。一味,也就是說的「一雨」;「一地一雨」,就是「一相一味」。
「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一切沒有得到解脫的眾生,就令他得到解脫;眾生未種善根的,就令他種善根;已經種得善根的,就令他善根來增長;已經得到增長的,就要成熟了;已經得到成熟,就要解脫;得到解脫,離開苦惱相、生滅相;也就滅除去一切的煩惱。得到「究竟至於一切種智」﹕究竟都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一切種的智慧。無論是哪一類的眾生,都希望他將來得到佛的智慧。
M2. 合草木各有差別(分三)
N1. 正合眾生蒙潤不自知 N2. 明唯有如來如實知之 N3. 舉喻帖合眾生不自知
今N1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假設有這一類的眾生,聞佛所說的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若是受持、讀誦經典,就依佛所說的方法去修行。佛教你怎麼樣修,你就怎麼樣修;教你怎麼樣行,你就怎麼樣行;要依法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他依照佛所說的法修行,可是所得到的果報、功德,他自己還不知道呢!佛法是大同小異,好像現在我們在這兒聽佛法的人,和以前大不相同,完全都改變了,自己還不知道怎麼改的呢!怎麼生長的?怎麼把毛病都沒有了?這毛病都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現在再找這個毛病也找不著了!這也就是「不自覺知」的道理。
N2. 明唯有如來如實知之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呀?「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唯有如來才知道這一類眾生的「種、相、體、性」這四種法。「種」是「佛種」;就是眾生本身的種子。看你種哪一個種子!是佛的種子、菩薩的種子、聲聞的種子、天人的種子、人間人的種子、畜生的種子、餓鬼的種子、地獄的種子;這十法界的種子,你種到哪一界裏,就生那一界去,這就是「種」。「相」是在外邊所對的,也就是色,這屬於外的。「體」是身體,這是屬於主旨,身體都有所主宰。「性」這是屬內的,是在裏邊的。這就是四法。
還有「三法」,就是「聞法、思法、修法」。前面我講「四法、三法、二法、一法」時,沒有解釋,現在解釋一下。
聞法,我們現在聽經聞法,這就是聞法,這又叫「聞慧」,聞的智慧;你聽經聞法得多了,不知不覺就生出智慧。好像果修會講「十住」了,果逸也會講「十地」了;如果你沒有聽聞佛法,我相信你怎麼樣聰明,也不會講這「十住、十地」,根本你就不知道!你學佛法,就開了智慧,這叫「聞慧」。
思慧,就是打坐,也就是參禪。「禪那」是梵語,翻譯為「靜慮」;把念慮都靜了、沒有了,這是「思慧」。先要有聞慧,然後才發思慧;思,是思想,就是要研究它一下;研究,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叫「思慧」。
修慧,你思想明白了,就要去修行;修行就是要用功,一時一刻也不可以懶惰,「朝於斯,夕於斯」,早晨勇猛精進,晚間也要勇猛精進;一天到晚,只有一個勇猛精進的心來修行,這叫「修慧」。你修行,也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你盲修瞎練。人家修,往佛道上走;你修,卻往地獄裏頭走。越修離地獄越近,那就是「盲修瞎練」。這「聞、思、修」三慧,叫「三法」。
還有「二法」,是什麼呢?你們人人都知道,不過名字沒有提出來,你們也不知道什麼叫做「二法」;我一說出來,「哦!原來是這個!」是什麼呢?就是「因、果」。你們都很熟悉吧?還有個「一法」,你們也聽得很多了,不過現在我相信誰也猜不著什麼叫「一法」。這「一法」,就是「一切種地」的法,也就是「一地」;一地,也就是實相。這個「實相」,你們大家都知道了!所以這叫「一法」。
四法、三法、二法、一法,一法、二法、三法、四法,這來回念,把這個法明白了,就容易修了!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念,就是用心來念。念什麼事呢?念佛事。思什麼事情呢?思法事。修什麼事情呢?修僧事。就「念佛、念法、念僧」,「思佛、思法、思僧」,「修佛、修法、修僧」。「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怎麼樣念呢?怎麼樣思啊?怎麼樣修啊?就是念茲在茲,一時一刻一秒也不要忘了佛法僧。你也要知道怎麼樣想法,這個想,是思想;在思想方面,你就要平心靜氣,不要打妄想,就思惟「佛、法、僧」的道理。然後,就修「佛、法、僧」這個法門。「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以什麼法念呢?以正法念。以什麼法思呢?以正法思。以什麼法修呢?以正法修。你用什麼法修就得什麼法;用佛法就得到佛法,用魔法就得到魔法。所以你修什麼法就得什麼,如是因、如是果。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眾生雖然居住到種種的境界上;「唯有如來如實見之」:眾生處在這種種的境界卻不能自知,只有如來才能那麼實實在在地見到,「明了無礙」:明了,明明了了,就是徹始徹終、徹內徹外。始,是一開始。徹,是通徹、徹悟,大徹大悟,徹底暸解了;徹悟,就是不必再用功了,完全都明白了,作完了!明了,始也明白了、終也明白了;內也明白了、外也明白了!明白暸解始終內外生死的一切。
我們人,明白是明白,明白一個開始,就不明白一個終點;明白終點,就不明白開始;這始終不能完全明白。就好像你明白「生」,知道怎麼樣生了;你又不知道怎麼樣死,死怎麼樣死法?你知道了怎麼樣死,又不知道怎麼樣生;所以「生、死」你不完全了解。這個「徹內徹外」,內裏邊也明白了,外邊也明白,這叫「明了無礙」,沒有一切障礙了。你不明白,就有障礙;你若明了了,就沒有障礙了!所以唯有佛,才能真正明了、才能真正無障礙。所以有偈頌說: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消「業障、報障、煩惱障」這三障,還有一切的煩惱。願得到智慧,才能真明了;若得不到智慧,就不會真明了。普願這世界一切的災障,如颶風、水災、地震,都沒有了。又願生生世世常常修行菩薩道。所以我們這兒,我相信三藩市不會再有什麼麻煩的。有「果地」保護著這個地,將來再收一個「果天」,再保護著這個天;這就天地正位,四時順序,什麼災難也沒有。
N3. 舉喻帖合眾生不自知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佛明暸無礙,這一切的眾生得到佛之法雨的滋潤,還不自知呢!「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也就好像花草、樹木叢林、諸藥草等,和那一切的藥品、一切草一個樣。「而不自知上中下性」:他自己不知道分出來有上、中、下這種性質。
L2. 結釋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如來知道這眾生的心性,本來具足有真如實相。這一乘的法,一同修行證得之妙理,所以叫「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所謂的「解脫相」,本來沒有一個解脫相,也沒有一個離相,也沒有一個滅相;這是因為眾生的執著,而說出來一個解脫相、離相、滅相。你想一想,既然解脫了,怎麼還會有個「相」呢?有「相」,就談不到「解脫」;既然離相了,連離相的離,也應該沒有。為什麼又說出一個「離相」呢?就因為你若不說出這個「離相」,說眾生本來就沒有相的,他就不相信;所以說一個「離相」。滅相,也是沒有相了。
總而言之,這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掃一切法,一法不立;離一切相,一法也沒有。「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究竟到什麼地方去?到涅槃的「常、樂、我、淨」。這個「寂滅相」,也是沒有相;若有個相,也就不是寂滅了;連一個滅也沒有了。所以最後說,連個「空相」也沒有,連空也無。
「佛知是已」:佛知道「寂相、離相」這一切相、這一切的法之後,「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本來是無法可說、無相可得;但是眾生的心裏邊還有個貪欲。如果最初就對他們說什麼也沒有,一法不立、萬法皆空,眾生會不相信這個法;不但不相信,而且還要譭謗佛法,說既然一切法本空,又說什麼法呢?所以佛觀一切眾生的心欲,給他說真的法,他不能接受。他因為有很多的習氣毛病,必須要漸漸地令他毛病除去了,才會相信;你如果要他一下子除去這所有的毛病而歸於空了,那是辦不到的事情。所以為了一方面護持這個佛法,就是佛護這種實法、這種實教;另一方面也要護持眾生,令眾生不生譭謗心。
「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因為這個,所以佛就不即刻說真實的實相法。不是即刻就說,要等一等。一切種智,這也就是實相的般若;實相的般若智慧,也就是這一切種智。那麼佛看眾生的因緣和他的根性還沒有成熟,所以就等著,而不說這實相的般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