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47 》
「飲食充足」:飲食,就是米麵鹽醋。米,譬喻「生空智」;生,是眾生,也就是人,是人空的智慧,這是「粗」。麵,譬喻「法空智」,法空的智慧,這是「細」。這就屬於正道法。鹽,是譬喻「無常」;醋,是譬喻「苦」;苦、空、無常、無我。正道需要有助道來幫助它,才究竟;所以要有無常觀、有苦觀,觀一切是苦、觀一切都無常,這是助道。米、麵,屬於「正道」,鹽、醋,屬於「助道」。好像我們吃米、麵,單單米和麵是不容易吃,必須要用一點鹽醋之類的,就特別有不同的味道。所以這就譬喻「正道必須助道」,就好像我們這米麵要有點鹽醋來調和味道一樣。「薦席厚煖」:薦席,是睡覺的床。厚,就是被褥子很厚的;煖,很溫暖的。這譬喻什麼呢?這譬喻人修種種的觀,來薰修、練習禪定。
「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像這麼樣子苦口良言來對窮子說,說什麼呢?你應該不要懶惰,好好地做工,要勤儉,不要躲懶偷安;勤作,就是要修四正勤、四念處、四如意足的法。「又以軟語,若如吾子」:這位長者就以軟語,就是安慰他的話,很柔和的聲音,來對他說,你就好像我的兒子一樣,不要有其他的心!你安心在這兒做工,不要打其他的妄想,不要往旁的地方跑啦!好啦!你就在這兒做囉!你就好像我親生的兒子一樣。這長者對他這樣子說。
L4. 頌領付家業(分二)
M1. 頌領業 M2. 頌付業
今M1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玻瓈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蓭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佛以大智慧,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從二乘法明白大乘法;就是由二乘法到大乘法,又由大乘法到二乘法。「經二十年」:在出入──修行,做除見、思二惑的糞,經過二十年。「執作家事」:在這二十年期間,長者家裏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來做。「示其金、銀、真珠、玻瓈」:指示他有多少金子、有多少銀子、有多少真珠、有多少玻瓈,這些個寶貝。「諸物出入,皆使令知」:所有金、銀、珠寶,這一切的寶物的出去和進來,都令這個窮子知道。這就是所有一切的佛法,都令這二乘人也明白。
「猶處門外,止宿草蓭」:雖然令這個窮子都知道這一切的寶物,可是這二乘人還是在門外,沒有來到大乘門裏邊來,還在茅蓬那地方住著。草蓭,就是還仍然在二乘人的境界上。「自念貧事,我無此物」:這個二乘人,自認為自己是二乘人,對於教化眾生、淨佛國土,這一些個大乘菩薩所行的道,都認為與我沒有什麼關係;這些個大乘的佛法,都於我不太重要。
M2. 頌付業(分二)
N1. 頌正付家業 N2. 頌得付歡喜
今N1
父知子心 漸已曠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
於此大眾 說是我子 捨我他行 經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父知子心,漸已曠大,欲與財物」:這位長者──佛,知道這個窮子因為時間久了,也就沒有自卑感了,心量也廣大了,所以想把所有的財物,都賜給他;就想把所有的佛法,都授給這個二乘人。
「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於是就召集所有的親戚族人,還有國王、大臣;國王、大臣,這就表示一切的大菩薩;還有這一些個有地位的剎利和大居士。「於此大眾,說是我子」:在大眾中,宣說這是我的兒子。「捨我他行,經五十歲」:他因為在小時候就離開我而跑到外邊,到其他的國家去,經過有五十年這麼久的時間。這五十歲,就表示「五道」,在三界火宅裏頭,在五道生死輪迴之中。「自見子來,已二十年」:現在我找著這二乘的人了!這二乘的人,因為在往昔也都聽過大乘的佛法,雖然現在他忘了,但是他可沒丟這種的志願還是有的;所以佛看見這個窮子來,在這兒修行已經二十年了。這二十年,捨小向大,修習除糞的工作,又學習菩薩的法。
「昔於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我以前在某一個城裏,把這個兒子丟了;我各處去找這個兒子,於是就到這裏。「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凡是我所有的財產,和所有的房子、人民,都交給我這個兒子,隨便他願意怎麼樣用、就怎麼樣用。這「隨便他用」,就是佛把所有的家業法藏,全都交付給二乘人;這也都是他們自己本來應該得的這種佛的法寶。
N2. 頌得付歡喜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子念昔貧」:這個窮子回想自己以前是非常貧窮的;二乘人獨善其身,就等於貧窮一樣。「志意下劣」:沒有遠大的志願,沒有遠大的志氣,心裏頭所想的,都是很下劣的。「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現在我在父親的房子這地方,把父親所有的財產都得到了,並且還得到所有的房子和一切東西。「甚大歡喜,得未曾有」:所以心裏非常歡喜,從來未曾有的歡喜。
K2. 頌法合(分二)
M1. 頌合相失相見與追誘 M2. 頌合領付家業
今M1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摩訶迦葉說,「佛亦如是,知我樂小」:世尊也像這位長者一樣,知道我們這一班人都歡喜小乘。「未曾說言,汝等作佛」:從來就沒有對我們講,你們聲聞也應該作佛的。「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而佛說我們可以證得無漏的四果,得到這有餘的涅槃,成就小乘法。「聲聞弟子」:這屬於聲聞乘;聞佛聲音而悟道的聲聞。
M2. 頌合領付家業(分二)
N1. 頌合領家業 N2. 頌合付家業 N1 (分二)
O1. 頌合受命領知 O2. 頌合心無希取
今O1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秘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佛敕令我等二乘人,演說最上的佛法。「修習此者,當得成佛」:若是修習這種最無上道法的這一類人,應該成就佛果。「我承佛教,為大菩薩」:我們二乘人承領佛的教化,說大菩薩法。「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干言辭,說無上道」:以一切的因緣,種種的譬喻,很多種的言語,演說無上的道法。
「諸佛子等,從我聞法」:這一切的佛弟子,從我這兒聽聞佛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白天和晚間都思惟佛法,很精進地、很勤勞地來修習佛法。「是時諸佛,即授其記」:這個時候,一切諸佛,就給他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你在未來世的時候,應該成佛了。「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所有一切佛秘密的法寶,這都是為大乘菩薩來演說這種的事實;「而不為我說斯真要」:而不是為我們小乘人,說真實的法。首先對我們小乘人就說權法,不說實法。
O2. 頌合心無希取(分三)
P1. 正明無希取 P2. 釋無希取意 P3. 結無希取
今P1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我們就好像那個窮子一樣,他雖然得到親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雖然知道有一切的財寶,但心裏還不希望成為自己的。「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我們二乘人,雖說自己沒有求菩薩大乘佛法的志願;「亦復如是」:就像那個窮子,雖然知道這一些個寶貝家財,但以為不是自己的,還是心存著意志下劣,沒有廣大的心。那麼現在才知道,這一切佛所有的家業法藏,我們二乘人,每一個人也都有份的。
P2. 釋無希取意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摩訶迦葉說,「我等內滅,自謂為足」:我們修行這二乘的佛法,已經得到內裏邊的妄想沒有了,所以自己覺得這已經夠了;因為自己不生妄想了,常常都在定中。沒有妄想,這叫「內滅」;「一念不生全體現」,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上,我一切的妄想都不打了,「唯了此事,更無餘事」:修行修的什麼呢?就修的不打妄想,就修的這一件事。我已經把煩惱都斷了、無明破了,內裏常常地生智慧,所以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我們二乘人,如果聽見說是要莊嚴諸佛國土、清淨諸佛國土,來迴小向大,行菩薩道、教化眾生;去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令一切眾生也都明白佛法。對這事情「都無欣樂」:都不感覺興趣。在我們的心裏,我們認為這事情都是多餘的!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怎麼還要再去教化其他的人呢?這真是沒有事情來找事情做!
他所以都無欣樂,因為二乘人是自了漢,就自己顧自己。我自己修行成了,我還理那麼多眾生幹什麼?不理眾生了!誰管他墮地獄、是轉畜生、是做惡鬼?他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去,這與我沒有關係!我已經得到覺悟了,我已經破無明、見法性了!他就不顧眾生,所以說你若給他講「淨佛國土」──莊嚴十方國的諸佛國土,他沒有興趣。「這真是的!諸法是空寂的嘛!什麼都空的,你要那個做什麼?」他又誤會了!雖然諸法是空寂的,但是你行菩薩道,都利益眾生;這個雖然是空寂,但是還要做去。
那二乘人就不做了、就懶了!一天到晚坐那個地方,所謂「彌陀佛各顧各,摩訶薩不管他」,自己管自己,也不管其他人了!你受苦是你的事,我沒有苦了,這是我的功夫!我沒有苦就可以了,不管他人;你願意怎樣受苦,與我沒有關係!他認為本來諸佛和眾生都是一個的;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 這二乘人到「化城」這地方,他就這麼想:「啊!這個地方不錯!我就在這個地方等著,不做了!」本來二乘人精進修行佛法,可以得到有餘涅槃的境界;現在他又懶了,覺得已經夠了!
好像有的人,還沒出家的時候,精進修道,想要出家;出家受戒之後,覺得:「我已經受了戒,修行、不修行,都沒有問題了!懶一點,又有什麼關係!」所以也就再犯這個老毛病,這二乘人也就這樣,得少為足;他修行得到好處了,沒有無明、沒有煩惱了,他認為這地方真妙!所以他就光顧享受這個「妙」,就不想教化眾生了,所以「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他也不歡喜,說這本是空寂的,一歡喜,那又著住了嘛!又生出執著了嘛!其實,他不歡喜,這也又何嘗不是執著呢?你歡喜這個不歡喜的,這還是個執著。他就像這灰、枯木一樣,那灰裏沒有火了,木頭乾了,還是在這個境界。你說有什麼用?沒有用!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這樣子呢?他想,「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什麼都是空的嘛!我還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做什麼呢?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也是空的嘛!他不知道行菩薩道,這才是能成就自己的功德。他認為成佛的道理是空的,這就錯了!「無生無滅」:一切法,也不生、也不滅。既然不生、不滅,我又何必在這個沒有生滅的上面,再另做一個生滅法呢?所以他就在那兒「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到這個不生滅法上。「無大無小,無漏無為」:一切法,也沒有大、也沒有小;也沒有漏、也沒有所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二乘人就這樣想;所以對行菩薩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不感覺興趣。說那有什麼?
「我等長夜」:我們就像在長夜裏邊,「於佛智慧」:對於佛的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在長夜黑暗裏,佛的智慧雖是光明;而我們對佛的智慧也不貪著。也就是說不執著了,就「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上也不希望成佛了,下也不希望度眾生了。你說,這是叫個什麼!這真是沒有事情幹了!這就是為什麼佛罵二乘人說:「你們是焦芽敗種!」焦芽,這個芽生出來就乾了;敗種,這個種子已經壞了,不會出芽的。因為若都是二乘人,也沒有人成佛,也沒有人教化眾生,都在那兒枯乾了!所以佛就罵他們。那麼他們對佛的智慧,也無貪、無著,也不貪佛的智慧,也不著住到佛的智慧了;也沒有志願再想成佛,求佛的智慧。
「而自於法,謂是究竟」:而自認為自己對於這個法,得到內滅了,破無明、斷煩惱,已經夠了!修行就修的是什麼呢?就修行破無明;我這無明已經破了、煩惱也沒有了!你罵、我也不管,打我、我也不管,怎麼樣子,一切我都能忍。我在這一個境界,這就是諸法究竟的一個法門,所以他就在這個地方。「我等長夜,修習空法」:我們就好像在長夜裏,修習這空寂之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所以把三界的煩惱、苦惱,這一些個禍患也都斷了。「住最後身,有餘涅槃」:得到最後身,住在有餘的涅槃,不再受生死了。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我們認為這是佛教化我們,得到這種真實不虛的道果。「則為已得報佛之恩」:我們得證這個有餘涅槃、證得四果,就以為自己是得了,以為這已經就是報佛恩了。但是這不是真正報佛恩;因為二乘人不修菩薩道、不莊嚴佛國土、不教化眾生,只是一個自了漢,所以談不到真正的報佛恩。
P3. 結無希取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捨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我們二乘人,雖然全是諸佛的佛子,都是佛的弟子,「說菩薩法以求佛道」:可是世尊說大乘行菩薩道這種法,才能成就佛道、上承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而我們二乘的人,對於行菩薩道、修大乘的佛法,我們永遠都不感覺興趣,永遠也沒有這種希望;也不想行菩薩道,就是得少為足。住到這個化城裏,已經就覺得非常快樂了,所以也不生貪心了!也沒有執著心了!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
「導師見捨」:導師,就是佛;因為我們不願意修大乘的佛法,佛知道我們志願沒有大乘的思想,所以也就不給我們說大乘的佛法。「觀我心故」:佛觀察我們二乘人的心裏,都是歡喜小乘的;「初不勸進,說有實利」:所以在最初給我們說法的時候,只說修四諦、十二因緣法,不勸我們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可以成就佛果,只說得到真正的實在利益。我們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阿羅漢果,這就是得到實利了。
N2. 頌合付家業(分二)
O1. 合付家業 O2. 合付歡喜
今O1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好像這大富長者,知道他這個兒子跑出去很久了,也沒有什麼知識,志願也非常的卑劣、不高尚。「以方便力,柔伏其心」:所以才用種種方便的方法、方便的力量,那麼一點一點的接近這個窮子,和他談話;自己又要著弊垢衣,現丈六老比丘相,來和二乘人接觸,一點一點的把他心給降伏了。「然後乃付一切財物」:然後才把整個佛的家業財產,都給這個窮子。
「佛亦如是,現希有事」:佛也就像這位大富長者,把整個如來的家業交給二乘人一樣,現出一種從來就沒有的這種法。「知樂小者」:佛知道我們二乘人都歡喜小乘,所以就給我們說小乘法。「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以種種權巧方便的方法,來調伏二乘人的心,然後才說大乘的佛法,令他心才能接受。
O2. 合付歡喜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我們今天,得到從來也沒曾得到過的。「非先所望,而今自得 」:這不是先前我們所期望的,而今天自自然然就得到這種的未曾有法。「如彼窮子得無量寶」:好像那個窮子一樣,本來也沒有希望得到長者的財產,但是長者的財產全都交給他,他得到無量的財寶。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世尊哪!我們今天得到這個無上的道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對於無漏的佛法,已經得到清淨的佛眼。這「清淨眼」,也就是「佛眼」,也就開佛的智慧了。「我等長夜,持佛淨戒」:我們就像在長夜之中,受持佛所說的清淨寶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我們在今天才得到真正的果報了。「法王法中,久修梵行」:在法王的佛法裏,我們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就修清淨行了,已經修四十餘年了。「今得無漏,無上大果」:現在才得到無漏的果位,沒有再比這種果位再高尚的了。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我們這個聲聞的二乘人,現在真真正正的,才是正式的聲聞人了。「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以佛所說法的道聲,令一切眾生都聞到佛法。「我等今者,真阿羅漢」:現在我們二乘人,是真正的阿羅漢啦!是真正的「應供、無生、殺賊」了!「於諸世間天、人、魔、梵」:在一切的世間,天上的人、人間的人,以及魔王、大梵天王這梵天的天眾,「普於其中,應受供養」:普徧在這個三界一切的世間眾中,我們現在才真正應該受人天的供養;可以說是受這供養,就無愧於心了!
我們出家人,受人的供養,也不容易的,所謂「三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什麼叫「三心不了」呢?也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能沒有。在《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是不可得,但是你得了沒得呢?你是可得、是不可得呢?
說是,以前聽你講《金剛經》的時候,你說這是「過去」?這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你說是現在?這個「現在」又不停,這現在心不可得。說是未來?那個沒來的,還沒有來呢!這是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心不可得!
不錯!講是這樣講;但是行,可不是這樣行法,這講和行是兩個。你說過去的過去,現在的不停,未來的沒來,「三心不可得」;可是你過去心,你想不想呢?過去的事情,你忘了沒忘?沒有忘;你過去沒有忘,那你就得了,不是不可得。現在你心裏空了沒空呢?你現在心裏是不是想:「哦!我銀行現在有多少錢?」或者「我等一等去買點什麼東西。」這都是現在心。你有沒有這種心?有這種心,這也不是不可得,這還有得了。「啊!明天我應該做什麼呢?哦!明天去打針去。還有一針沒有打呢!」那麼這是得沒得呢?這也得了。所以你若能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就忘了;現在心不可得,現在也不想;未來心不可得,未來也不計劃它。不是說:「喔!我翻譯一部《法華經》,可以在那個洛基斐勒基金的地方得到多少錢?」啊!這都是三心沒有空!
所謂「掃三心,非四相」。掃,就是你把它乾淨了,那根本就沒有。你若有三心,不要說吃飯,你就喝一口水,也消化不了。這一罐汽水不知哪個護法買來的?這喝了就消化不了!
「五觀若明金也化」,「五觀」是什麼?我看各位吃飯的時候,也沒有觀。我看到很多人都講話,講一些個散心雜話,所以我知道這五觀都忘了。三心應該忘,不忘;五觀不應該忘,忘了!可是五觀你若不忘、若明白了,不要說那個紙造的錢,就用金子,也可以把它化了。這「五觀」是什麼呢?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算計算計,我這功德有多少?供養的來源,是怎麼樣來的?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也要忖度忖度,就是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全,是「德行圓滿」;不全,就是「缺」。我是不是有德行?我德行夠不夠?人家來供養我,我是受得了、受不了呢?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要防備自己的心,離開過錯。「離開過錯」是什麼呢?就不要對好吃的東西,生出一種貪心;對不好吃的東西,就生出一種討厭的心來。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平均都要吃。
(四)正視良藥,為療形枯。我們吃東西,這是幹什麼?這就是吃藥,這是正視良藥。為療形枯,如果我們不吃東西,身體就乾枯了,就會不能生存,所以才吃一點東西,給它一點藥吃。也就好像機器,你必須要給它上一點油;你上一點油,它就可以去做工了;你若不給它上油,這機器就會銹了,就不能做工了。我們身體也像是一個機器,它幫我們做工,那就要給它一點油吃;這吃東西、吃藥,都也好像機器上油一樣的。不過人是一種生物,有知覺性;機器沒有知覺性,它是一個死物。人是一個活物,雖然活物,這個理都差不多的。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我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呢?我要藉著這個東西,來保持我的生命生存,讓我修道。如果我不吃東西,就沒有什麼可以幫助我生存了,所以這叫「助道食」。
修道有正道食、助道衣,這也叫「助道食」,幫助我們修道的。人都要吃飯,所以「正視良藥,為療形枯」。我們現在是真阿羅漢,才可以真正的應供;假阿羅漢不可以應供。所以都要做真阿羅漢,不要做假阿羅漢!
H2. 次十三偈歎佛深恩(分三)
I1. 歎佛大恩莫能報 I2. 歎佛實智不思議 I3. 歎佛權智度眾生
今I1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恆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於恆沙劫 亦不能報
「世尊大恩」:佛在一開始的時候,以大慈悲心,指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拔除六凡眾生的痛苦,給眾生修四聖諦所證得的快樂;又在十法界裏邊,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入四宏誓願,成就無上菩提的妙果。這種的恩是最大的!
這就是在過去生中,佛用大乘法教化我們這一切眾生;可是我們眾生經過時間久,就把這種大乘法門都忘了,染苦為樂。雖然忘了,可是這種的願力、這種大乘的種子,不會丟、不會沒有的;所以佛現在用大慈,給我們一切眾生快樂,令一切眾生得到清涼、得到溫暖,這都是一種佛的恩。又者,眾生在受苦的時候,就好像小孩子受了委屈,就要找父親;眾生受苦了,沒有法子脫離這苦,所以就要找佛法,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將來好成佛。
佛成佛之後,本來應該享受寂滅的快樂,不做一切的事情;因為佛不捨棄一切眾生,所以他施以權巧方便法門,說法教化眾生,教以五戒、十善,令人依法修行。佛以大慈悲心演說《大華嚴經》,但是眾生的根基尚淺,機緣還沒有成熟,所以佛就隱大示小,現丈六老比丘相,著弊垢之衣,來接近一切眾生,這也是佛的一種大慈悲恩。在接近眾生,眾生漸漸地就和佛熟悉了;所以就生出一種信心來,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
佛把所有的財產,都交給二乘人,令二乘人來承擔如來的家業,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佛大肆會親友,聚集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在一起來開會,通過把所有的家業都交給這二乘人了;這就是佛所說的法,二乘人都可以接受了,要二乘人將來也可以作佛。作佛,就是坐如來的寶座位上,然後也是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來廣度一切有情。這都是屬於佛大恩之一,所以說「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世尊以最稀有的這種事,對一切眾生,都生出一種慈悲憐愍的心,來教化一切眾生;對我們二乘人,都有很大的利益。「無量億劫,誰能報者」:世尊對我們這樣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這是生生世世無量億劫那麼長的時間;我們在無量億劫這麼長的時間,也不能報答完佛的恩。要怎麼樣子呢?「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我們二乘人,甚至於用手和足來供給佛,乃至於把佛頂戴到頭頂上,這樣來恭敬禮拜。所有一切的供養,我們都都不能報答佛的恩。這個「手足供給」,也就是給佛來做工、做事情。那麼獻出我們的手和足,來給佛做事情,也不能報答完佛的恩。
「若以頂戴,兩肩荷負」:如果用頭來頂著,用兩個肩膀來荷負,「於恆沙劫,盡心恭敬」:以恆河沙數這麼長的時間,盡心竭力,盡上我的心,把我這恭敬心盡到極點了,再沒有比這個恭敬的了。「又以美膳,無量寶衣」:或者以美好的飲食,再用無量這麼多寶貴的衣服;「及諸臥具,種種湯藥」:以及臥具、睡覺時用的這些個東西,和以種種的湯藥──湯藥是醫病的;「牛頭栴檀,及諸珍寶」:或者以牛頭栴檀香,和所有的一切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或者造起一座塔、造起來一間廟,以寶貴的衣服佈滿地上;「如斯等事,以用供養」:像這樣子,這一些等等的事情來供養於佛。「於恆沙劫,亦不能報」:在恆河沙這麼長的時間,也不能報答佛的恩。
I2. 歎佛實智不思議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取相凡夫 隨宜為說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和十方的諸佛,都是非常希有的,是世界上從來沒有的。佛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是不可思議的;有這種「大神通力」,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無漏無為,諸法之王」:佛又是得到無漏了,也親證得至「無為」的妙理,所以是一切法中的法王。「能為下劣,忍於斯事」:那麼諸法之王,這是最高尚了,可是佛還能做最下劣的事情。佛是最高的、最無上的,有大乘的佛法;但是佛不說大乘的法,為實施權,說權教權巧方便的法門,這叫「能為下劣」。下劣,就是「權法」。佛所做這種的方便法,這也是佛以一種忍耐的心,來這麼樣做,說權教的教理。
「取相凡夫」:佛取相於凡夫;怎麼叫「取相於凡夫」呢 ?就是凡夫歡喜什麼,他就用這個來度他。凡夫歡喜吃甜的,就給他一點甜的東西吃;歡喜吃鹹的,就給一點鹹的;歡喜吃苦的,就給一點苦的;歡喜吃辣的,就給一點辣的。酸、甜、苦、辣、鹹,眾生各有所好,佛就給他這種的法。應該以苦法度的,就給他說苦法;應該以樂法度的,就給他說樂法;應該以慈法度的,就給說慈悲法;應該以悲法度的,就給他拔苦。「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喜、捨;喜就是歡喜。
佛看見哪一個眾生,都生一種歡喜心,對於所有的眾生,生一種愛護的心,慈悲愛護,拿眾生都當自己的子女一樣。佛視一切眾生,好像自己的子女似的;佛又看一切眾生,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所以佛才說,「是男子皆我父,是女子皆我母。」那麼看見男人都像自己的父親似的,就應該行孝順;看見女人,就像自己母親一樣,也應該行孝道。所以一有這種的思想,就不會有一種邪知邪見的邪念,也不會有那種的欲念了;你行孝道,就不可以有一種欲心。所以佛對一切眾生,都是一律平等的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