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32 》
「舍利弗言:不也」:佛這樣問舍利弗,舍利弗就回答說,不是虛妄,佛沒有打妄語。「世尊」!為什麼呢?「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這一位長者,就是比方佛。他就使令這一切的諸子,能以避免這火的災難,「全其軀命」:令這一班小孩子沒有燒死,能保全他的生命。「非為虛妄」:這已經就不是虛妄了。
「何以故」:為什麼呢?「若全身命」:因為假設他這些個諸子,已經把身命保全住了,沒有被火燒死;「便為已得玩好之具」:這就已經算是得著他的玩好之具了。因為人身最重要的,就是生命;生命既然保持得住了,這就是得著他所玩好的一切東西,這已經就不是打妄語了。「況復方便」:況且這位長者又廣設種種的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在三界火宅裏邊,把這一切的眾生都從這火宅救出來。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如果這位長者,乃至於連最小的羊車也不賜給這一切的兒子,「猶不虛妄」:也不算虛妄。「何以故」: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是長者先作是意」:因為這個長者,他在沒有救出這一班小孩子的時候,他已經先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有這個意思。「我以方便令子得出」:我用方便權巧的法門,令這一切的小孩子從這火宅裏邊出來。「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以這種的因緣,這就不是虛妄的。為什麼呢?他預先已經表明他是方便嘛!方便,就是權巧方便。因為他是以這種的因緣,所以單把他們救出來,已經就不算打妄語了!「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何況這位長者,他知道自己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錢財,「欲饒益諸子」:他想對這一切的諸子饒益,令他們都得到好處。「等與大車」:所以他平等賜與大的車。
這一段文,就是說佛為著救度眾生,是不用小乘法來救度,佛的本分也算盡了;況且現在給一切眾生的都是大乘法,以大乘法來普度眾生,所以這不算打妄語。
M3. 如來述歎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佛告舍利弗」:佛聽見舍利弗這樣來答覆他的問題,於是就告訴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你說得真對!你說得真是對了!就像你這樣說的道理。
J2. 法合(分二)
K1. 合總喻 K2. 合別喻 K1 (分二)
L1. 合長者等三喻 L2. 合三十子等三喻
今L1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舍利弗」: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佛教化眾生,也就和我方才說的長者,是一樣的道理。「則為一切世間之父」:如來是一切世間眾生的慈悲父親。
「於諸怖畏、衰惱、憂患」:在這一切的怖畏、衰惱、憂患。「怖畏」就是恐懼;「衰」是衰敗、老衰,「惱」是煩惱;「憂患」是一切的憂愁和所患的,所患也就是所擔心的問題。「無明闇蔽」:一切眾生都有無明,這個無明就把一切的智慧給遮蓋住、給閉住了。闇蔽,「闇」是黑暗,「蔽」就是給遮住。被什麼遮住了?就被無明給遮住了。「永盡無餘」:可是釋迦牟尼佛對怖畏也沒有了、對衰惱也沒有了,憂患也了了,無明闇蔽也永盡無餘。「永盡」是永遠都沒有,「無餘」是一點也沒有剩;就永遠都沒有這些個煩惱妄想了。「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對這一些個無明闇蔽永盡無餘了,於是就變成無量的智慧、無量的佛的知見。
在前邊講「各由本習而成道果」,為什麼呢?就拿舍利弗來講,他就是從智慧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目犍連就從神通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舍利弗就以「智慧」是他本來所修習的,目犍連所修習的就是「神通」。那麼各由他本來修習用的功,往前再一進步,就開佛知見了。現在佛把這一切的無明闇蔽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成就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這種天眼的力量。
「力無所畏」:又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十力,前邊講過很多次了;四無所畏也是講過幾次,現在再說一說。這四無所畏:(一)一切智無所畏;有一切的智慧,所以什麼也不怕。(二)說法無所畏;佛說法,好像獅子吼似的什麼都不怕。(三)說障道法無所畏;說破除障道的方法,也無所畏。(四)說盡苦道法無所畏。
「有大神力」:佛有大的神力,可以把一切眾生都救度出來,離苦得樂。「及智慧力」:又有大智慧的力量。大智大慧,不是小智小慧。佛的大智慧有四種:(一)妙觀察智;佛為什麼知道一切?他有妙觀察智。(二)成所作智;佛做什麼事情,一切都可以成功,因為佛有成所作智的智慧。(三)大圓鏡智;佛的智慧,就好像一個大圓鏡似的,事來就照,事去則無,照了諸法空相,圓融無礙。(四)平等性智;佛的智慧是平等平等,一切眾生他都不分別。有這四種的智慧,所以叫大智慧力。
「具足方便」:具足,就是圓滿具足。圓滿具足什麼呢?方便法門;方便,就是權巧方便。怎麼叫權巧方便?就是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救度這一類眾生,他就用什麼方法去救度這一類的眾生。所以才說「無有定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智慧波羅蜜」: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用智慧來達到彼岸。
「大慈大悲」:大慈,慈能與樂,能給眾生樂。眾生歡喜快樂,佛就圓滿眾生的願,令眾生快樂。大悲,悲能拔苦,把眾生一切的苦惱都給拔出來。「常無懈倦」:常,就是永遠永遠;永遠永遠沒有什麼?沒有懈倦。懈,是懈怠,就是懶惰;倦,是疲倦,就是不願意做工了,所以覺得很疲倦了,要休息休息。佛沒有,佛再辛苦也不休息、也不懶惰、也不疲倦。佛所做的工,就是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都成佛。這也像阿難尊者所發的願:「若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說如果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他也不成佛;這是發大的願力。
那麼佛為什麼不懈倦?也就因為看一切眾生太苦了!眾生在這個世界上,終日顛顛倒倒、東奔西跑,為這個假的,把真的都忘了,所以也不思出離三界火宅。佛於是工作特別忙了,「趕快想法子,把我這一些個兒女,由苦海拖出來!」所以運用他的大慈悲力、運用他的大智慧力、運用他的大神通力,用種種方便權巧的法門來救度眾生。因為一個眾生救不出來,佛的心也不安樂;佛的工作就是救度眾生,所以他沒有時間休息、沒有時間去求快樂。
「恒求善事」:但佛常常想要做的,就是教化眾生,「利益一切」:他要對於一切都有利益。佛不需要利益自己,佛已經成佛,一切都滿足了,所以就要利益一切眾生。「而生三界」:而生到這個三界,「朽故火宅」:已經要壞了的、要爛了的這麼一個火宅裏頭。這也是很危險的!佛為什麼到這火宅裏來?就是好像前邊所說的,為著救度這一切的小孩子;因為這些個小孩子玩得什麼都不顧了,把家也忘了、把國也忘了,什麼都忘了!所以佛到這三界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早一點醒悟。
L2. 合三十子等三喻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到三界這麼一個壞的火宅裏邊?「為度眾生」:就因為要到火宅裏來度脫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在這個火宅裏邊,也不知道驚恐、怖畏,也不想覺悟,也不想知道這三界沒有安樂的地方。
「生老病死」:度生、老、病、死。生,我們人,生的時候好像「生龜脫殼」那樣的痛苦。生的時候這麼痛苦,可是老的時候更是痛苦!一切一切都不自由了,周身四肢、百骸、眼睛、耳朵,都不幫忙了;你說這時候多蹩氣!年紀輕的時候,一切都覺得很健壯;到老了,就都不聽支配了。老的時候不聽支配,如果有病,更是痛苦;長臥在床枕上,也不能動彈,這病久了,更痛苦!還有死,死的時候,好像「活牛剝皮」那麼樣痛苦。
這充滿「憂悲苦惱」:憂愁、悲哀和苦惱,還有「愚癡、闇蔽」,以及「三毒之火」:三毒,就是貪、瞋、癡。佛就想解決這一些個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一切眾生令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得到佛的果位。佛到這個三界來,就是為著這個事情、為的教化眾生。我們眾生一點都不知道佛的慈悲,一天到晚也不想出離這三界,累得佛天天在那兒等著、等著,令佛都著急了!所以,我們現在要趕快打起精神,要早出離這三界,不要留戀在這個火宅裏!
K2. 合別喻(分四)
L1. 合長者見火喻 L2. 合捨几用車喻 L3. 合等賜大車喻 L4. 合長者無虛喻
L1 (分三)
M1. 合所見火 M2. 合廣前所見 M3. 合長者驚怖
今M1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
「見諸眾生」:佛見到一切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又有憂愁、悲哀和種種的苦惱,「之所燒煮」:這一些個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也就像大火似的;眾生就在這個大火裏頭,被火來燒,又好像用熱水來煮一樣。
「亦以五欲」:也都因為五種欲。「財、色、名、食、睡」這是五種的欲,又「色、聲、香、味、觸」也是五種的欲;這五欲令人顛顛倒倒。
人為什麼做壞事?也就因為被這五欲所轉動,所以就做種種的壞事。人為什麼做好事?也就因為這五欲;他把五欲看得很冷淡,所謂「看破了」,把它看得清楚了!哦!不過如此!有多少錢,臨死也帶不去;你有什麼好的美色,到死了也空了。你吃什麼好東西,到肚裏就變了樣子;如果再叫它從大便出去,任何人也不肯吃。就再好吃的東西,你若把大便放一點點在裏頭,人人都不會吃的。你看!也是那種的東西,只經過機器把它改造一下,那麼變了樣子,就不同了!所以這個「食」,也是沒有什麼重要性的。睡,是睡覺。越睡越想要睡,越想要睡就越睡,睡得一天到晚迷迷糊糊的,什麼也不明白。名,你就有一個好的名譽,等到死的時候,這個名也化為烏有了。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把它看破了,覺得都沒有什麼意思,所以他就往好事來做功德。
好像《楞嚴經》上說,你成佛也是由你六根去成的;你造罪業、墮地獄、受生死的輪轉,也是由你的六根。這五欲也就是這樣子,不明白的人,就貪著五欲;貪著,就捨不了。明白的人,就把它放下了,所以有力量就做種種慈善的事業、做種種的功德。
「財利故」:財是錢財,利是利益;有這種的緣故,所以「受種種苦」:因為貪求五欲,就用種種的方法去貪求;貪求不到、求不得,就有種種的苦發出來。
「又以貪著追求故」:因為貪著五欲、追求五欲這種種的緣故,而有求不得苦──求而不能得到,就受這種的苦。所以「現受眾苦」:在現生受了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你現世因為貪求五欲,造了很多罪業;「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等到死後,就墮地獄、轉畜生,或者作餓鬼;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
「若生天上,及在人間」:假若生到天上,或者在人間,就有「貧窮困苦」:困,是困難;困苦,就非常的困苦。這種貧窮的人,你叫他作布施,這是非常之難的,因為他根本沒有錢;他就想作功德,也沒有機會可以做。所以他越沒有就越窮,越窮就越沒有,什麼也沒有了!房子也沒有、地也沒有,窮得沒有一件值錢的物品。可是修道的人,有錢的,越有就越有;為什麼?他作布施。布施越重,善根越深,所以他越有。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要在有力量的時候,就應該栽培我們種種的善根;不要等沒有力量,想做也做不到了!
「愛別離苦」:你看,人生最歡喜的、所愛的不能常常在一起,或者有什麼特別因緣就要離別了;離別的時候,難割難捨,這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
「怨憎會苦」:怨,就是你所不願意的人,或者就有一種沒有緣的感覺。你和這個人若有緣的話,他就罵你、打你,你都歡喜,你都對這個人還是有好感;若沒有緣的話,你就怎麼樣讚歎他、恭維他,也覺得沒有什麼感情。你本來是讚歎他,或者他就覺得你在譏諷他!本來你說他好,他就覺得你在反面講他壞!就誤會了,這就是沒有緣。「怨憎」就是沒有緣;你對他再好,他也討厭你,感化不過來他,令他總對你沒有好感。「會苦」就是你本來討厭這個人,你離開到旁的地方避一避;可是到別的地方,又遇著另一個和這個是同樣的人,令你討厭、不歡喜他,給你很多麻煩、給你很多煩惱,這就叫「怨憎會苦」。怨憎會苦,主要就是在往昔生中,同他沒有結好緣,就結怨了、結冤了。
「如是等種種諸苦」:像以上所說這麼多種種一切的苦。
M2. 合廣前所見
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眾生沒在其中」:眾生都沉沒在這苦惱裏邊。「歡喜遊戲」:他還不覺得苦,還在這三界火宅裏歡喜、遊戲,在這兒覺得很好玩的;就好像前面所講的火宅裏邊那「三十子、諸子」。「不覺不知」:他們也不覺悟,也不知道,「不驚不怖」:也不怕死,也不生恐怖心。「亦不生厭」:他因為不知道苦的煩惱和集的煩惱,所以也就不生厭倦。「不求解脫」:他也不想求道,也不想證滅,所以他也就不求解脫。
「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在這三界火宅裏邊,東跑跑、西跑跑,各處去跑。在這個世界上,「雖遭大苦,不以為患」:雖然遭遇一切的事情,都是苦惱的;但是他也不以為是一個憂患的事情,還認為很快樂的,這叫「染苦為樂」。
M3. 合長者驚怖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舍利弗」:釋迦牟佛又叫一聲舍利弗,「佛見此已」:佛見著這種苦惱情形之後,「便作是念」:就有這種的思想了。
「我為眾生之父」:我是三界的導師、眾生的慈父,「應拔其苦難」:我應該把眾生所有的苦難都給救拔出來,令他遠離這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給他無量無邊佛智慧的這種快樂。拔其苦難,這就是大悲心;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這就是大慈心。「令其遊戲」:令所有的眾生,在大慈大悲的這種大乘佛法裏來遊戲、來玩。
方才所說的貧窮困苦,那麼富貴有沒有苦呢?富貴有「樂苦」。樂怎麼會有苦呢?樂極生悲,樂到極點,就該哭起來了。雖然說「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釋迦牟尼佛是最富貴的,可是他也能學道。在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公案。因為佛前要常點油燈,到白天,就把油燈熄滅了,晚間才把它點著。可是這一天,有一個窮人來,送了大約 一加侖 的油,預備佛前點燈供養佛。這有管理佛前這個燈的,到白天,就把它熄滅了,晚間再把它點起來。可是這個人送來的油,倒在油燈裏點起來,這個燈,所有的比丘、任何人,到這兒來用氣吹,都吹它不滅;這些個比丘就對目連尊者講:「這個燈吹不滅的!」目連尊者說:「我不相信吹不滅!我去吹去!」他到這兒來,用口吹也吹不滅、用神通風來吹也吹不滅;最後他把這個最大的風──這種風,叫「毗藍風」,比任何的風都大──從須彌山後面湧出來,來吹這個燈,也吹不滅。
那麼他們的神通沒有用了,就去請問佛:「怎麼今天這個燈這麼作怪,怎麼樣想法子也吹不滅它呢?」佛說:「啊!你不知道,送油這個人,他是個最窮的要飯的,各處去和人要飯吃。這是他這一生要來的錢所積蓄的,所攢的就這麼多,現在統統拿出,買這一加侖油,來佛前點燈供養;所以他這種心,是永遠都不滅的,這種燈,也是永遠都不會滅的。」所以,以後他的油點的燈,白天晚間也不滅了。這是一個窮人,你看!他本來沒有,他把他所有的都布施出來了;所以能使令這個燈永遠都不熄滅,用什麼神通,都熄不滅它。那麼貧窮,你若再能布施,那才是真正的功德;你越沒有,你越能做布施,這才是真正的布施。那麼越有,還是要做布施;說:「這不是布施嗎?」也是布施,不過,你有的人,那是很平常的。
L2. 合捨几用車喻(分二)
M1. 合捨几 M2. 合用車喻
今M1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佛又叫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佛又做這種的想法、這種的思想,「若我但以神力」:如果我僅僅以神通的力量,「及智慧力」:和所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種智慧的力量,「捨於方便」:不用方便法門;「為諸眾生」:為這一切的眾生,「讚如來知見」:讚歎佛的知、佛的見;就是一切種智和佛眼。「力無所畏」:讚歎佛的十力、四無所畏。「者」:我單單說這個法。「眾生不能以是得度」:眾生就不能以這種的因緣來得度脫。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呢?「是諸眾生」:因為這一切的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沒有能免去這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和憂愁、悲哀、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他們都像小孩子,沒有明白人生的道理,所以就被這三界的火宅所燒;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他們怎麼可以知道如來的智慧呢?因為他們從來也就不知道有佛法,所以現在你給他們講佛的智慧,他們怎麼會懂呢?好像在這個西方,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佛」的名字,所以學佛法,人人都怕。
好像今天來那個女學生,我問她為什麼這麼久不來?她說她怕;問她怕什麼,她也說不出來一個怕什麼。所以我就說,人都怕開悟、怕成佛、怕得到明白;因為你明白了,就不能再做糊塗事了。現在甚至於我們的佛堂裏,有這種的居士;明明知道錯,他單要往錯了做;明明知道犯戒是不對,他單要犯去;明明知道吃藥是不好的,他單要吃。那麼在你沒學佛法以前,你做什麼錯事,那都不要緊的;你若明白佛法之後,還往錯了做,那就是明知故犯。明知故犯,就罪加三等,再要加上三倍的罪;加一等還不算、兩等不算,要加三倍。你以前不知道法律,犯法了,坐監獄坐了五年;你知道這個法是不可犯的了,你還要去犯這法,那這回判罪就要判二十年。
所以我們有做錯事的人,要趕快地改;若沒有做錯的,更應該往前去勇猛精進,好好地修行。不要明知故犯,明知道這不對還要去做,這就叫「錯中錯、迷中迷、苦中苦」,這是危險中的危險!將來──在前邊不是所說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一定是很接近的。我們人犯過,犯頭一次,若能痛改前非,這還可以補救;若再犯,乃至三、四、五、六,總繼續著犯,這是增加自己的罪業。那麼越造越重,越重就越會墮落。若能以迷途知返,走錯路要趕快回頭;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海沒有邊,你一回頭就到岸了。我們人有犯過錯的,應該改過;沒有犯過的,那應該更加往好了去做。所以孔子說過:「過則勿憚改。」有過,你不要怕改。你若怕改過,那過就是不能沒有了,因為你不改;你若能以把過改了,「過能改,歸於無」,就沒有了!
M2. 合用車喻(分二)
N1. 牒前三喻 N2. 正合用車
今N1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如來的智慧難明難瞭──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瞭解;所以佛才「為實施權」,為這個實的智慧,而先說權巧方便的法門。「舍利弗」:釋迦牟佛叫一聲舍利弗。舍利弗,也就是「舍利子」,在聲聞乘中是智慧第一;要是算到菩薩乘裏,他的智慧就談不到第一了!在菩薩乘中,智慧第一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以佛告訴舍利弗說,「如彼長者」:好像前邊所講的那位長者一樣。「雖復身手有力」:身手有力,譬喻「佛的神通」;佛這種神通,是妙用無窮的。「而不用之」:雖然佛有這種神通和真實的智慧,可以用神通來教化眾生,但是他不用;也可以用真實的智慧來教化眾生,但是他也不用。那麼留著做什麼呢?是不是佛捨不得這個神通,一用就沒有了?捨不得這個智慧,一用就少了一點呢?不是的。
為什麼佛又不用神通和和真實的智慧呢?「但以殷勤方便」:佛很忙的,不休息、殷殷勤勤地用這權巧方便法門。這「方便」就是「為實施權」,說權巧的法門,就是為一佛乘而說三乘法。三乘法,就是聲聞乘法、緣覺乘法、菩薩乘法。
「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用權巧方便的法門,來救度這一切的眾生。「勉」是勉強,「濟」是救濟,「諸子」就是那「三十子、五百人」。這三十子,就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的人,是佛的真子和佛的內子;五百人,就說的五道的眾生,也就是一般的眾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在這個火宅裏是危險的,如果你不想法子逃出去,就會燒死的。因為會被火燒死,所以叫「難」;難,就是災難。那麼被什麼火所燒呢?被三毒的火所燒;三毒,就是貪、瞋、癡。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就是火宅;被貪瞋癡所燒是非常危險,所以是「火宅之難」。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長者以羊車、鹿車、大白牛車放在門外,把這一些個小孩子都騙到門外邊去,然後給每個人一輛大白牛車。這大白牛車上邊,用一切的珍奇雜寶而嚴飾之;這是譬喻六度萬行來莊嚴這個大車。大車,就是大乘;大乘,並不是菩薩乘,這是佛乘──唯一佛乘,更無餘乘,所以叫「珍寶大車」。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以前不用這個珍寶大車,而說有三種車呢?因為若說有珍寶大車,那些小孩子也未必然懂,所以就說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雖然有小車、大車,但是小孩子就歡喜小的;你要是說有大車,或者他害怕了,不敢要了。你若不給他說聲聞、緣覺乘,即刻就給他說出佛乘,這個人就會有一種恐懼心了!你給他說真的,他反而怕了,生一種驚怖的心,說哪有這個道理就可以成佛?他就退步不前,不但不往前進,而且還往後跑了!所以佛用這種權巧方便來哄小孩子;好像給人家當看小孩子的 babysitter 似的,要盡說小孩子可以懂的話。如果你說他不懂的話,你就哄不好這個小孩子。佛也知道眾生沒有這種大智大慧,所以就說小乘法,說聲聞乘;而等到法華會上,才合盤托出,整個的佛法都交給眾生了,告訴「一切眾生皆可作佛」,所以這叫「珍寶大車」。
N2. 正合用車(分三)
O1. 合擬宜三車並知子先心 O2. 合歎三車希有 O3. 合適子所願
今O1
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如來亦復如是」:釋迦世尊也就像這位長者賜給小孩子大車的道理一樣。「雖有力無所畏」:雖有十種的智力、四無所畏,「而不用之」:可是佛不用這十力的真實智慧和四無所畏的力量。佛不用神通和真實的智慧,是不是覺得真實智慧和神通特別有價值,如果用了,它就會少一點?不是的!佛就因為如果用真實的智慧、用神通的力量,眾生不懂,所以就先說一種權巧方便的法門,為實施權。現在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所有的佛法,都告訴眾生,令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但以智慧方便」:所以釋迦牟尼佛為實施權,但說方便法。這種方便法,是用智慧來支配方便;這種智慧的方便,是「觀機逗教,因人說法」,也就是「應病下藥,因人施教」。眾生所有的病,就是「貪、瞋、癡」三毒最厲害。這三毒,把我們本有的法身慧命都給遮蔽住了。
貪,是貪而無厭,多多益善,沒有一個饜足的時候;你說厲害不厲害?沒有饜足的時候,也就是晝貪、夜貪,晝夜六時都抱著這個「貪」而不休息。瞋心,就是對我不如意的,所謂「逆我」者,對於我有一點拂逆的情形,我就生出一種瞋恨心,瞋恨得晚間睡覺也睡不著,想法子一定要報仇,要對付這個人。
瞋恨心一生出來,修羅的面目就現出來了,就是七八家子都搬到一起。怎麼七八家子搬到一起去?這是個大家庭,力量更大了,團結起來了。這七八家子是什麼呢?是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都搬到一起去了。這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它們做了一個大公司,跑到一起去合股做生意去了。做什麼生意呢?做要怎麼樣去打人。這修羅相貌,就是見了誰也不講話,把面目現一種黑的顏色,叫所有人一看見就逃之夭夭,望而避之。誰一看見,不得了!離他遠一點,不要碰著他;他一身都是火藥味、炸彈,一碰著他,炸彈要響了,這不得了了!周身都是火藥味,這是一個現成的原子彈;這個原子彈,比那個原子彈更妙。
怎麼說呢?他這個原子彈是活的,那個原子彈是死的,要用人去支配;這個,自己可以支配它,可以叫它響、它就響,叫它不響、它就不響,有操縱力在他自己這兒。所以不單害自己、也害人。怎麼說不單害自己?你無明一發起來,就把你所有的修養、智慧,都給燒去了!你看發脾氣的人,都是最愚癡的人。若不愚癡,他就沒有脾氣。你看有哪一個真正智慧的人總要發脾氣?
我方才說這個七八家子搬到一起,成了一個大公司;你們大家大約都明白了,就是眼睛、鼻子、耳朵都長到一起了;不是長到一起,它們都搬家搬到一起去了!搬到一起,就要和其他人鬥爭;說我們團結起來,有團結力。那麼瞋心是這樣子,這是修羅的相貌。你們看見誰發脾氣,那發脾氣的人都是修羅。說:「哦!您這個法師是不是儘給人家起一個壞名詞啊?」不是的。那修羅不會旁的,就是會發脾氣,一天到晚以發脾氣是他的本領。
那麼為什麼發的脾氣呢?因為有貪心;若沒有貪心,也不會有脾氣。又因為什麼發脾氣?因為愚癡。方才我講的,你要是聰明有智慧,也不會有脾氣了。凡是發脾氣的,都是可以把他撥到修羅法界去。所以,這貪、瞋、癡三毒,把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法身、本有的功德,都給燒去了!這就是最大的一種火。
在如來的智慧來說這種方便法門,能以見著什麼眾生,佛就說什麼法。佛說法,是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佛這兒說法,人聽著,也是修行成佛的道理,令人覺悟;神仙聽著,也要發菩提心,也要修行證果;菩薩聽,也是發菩提心;羅漢聽,也是發菩提心;聲聞、緣覺,都是發菩提心,乃至於一切九法界的眾生,聽見佛所說的法,都發菩提心。佛以一種的音聲說法,而眾生的種類不同,但都能明白佛所說法的妙處;所以這叫「方便智慧」,以智慧的方便來教化眾生。
「於三界火宅」: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火宅之中,「拔濟眾生」:佛來救助一切眾生。拔,是救拔,用手拿著把你就拉出來;本來你在那泥裏頭陷著,佛用手一拉,把你拖出來。這表示我們眾生在三界火宅裏,被火燒得手也伸不開了、腳也不會走路了,正在那兒燒得都要燒死了;佛就是一個消防員──救火的人,來到這兒把這些人救出來。我們三界就是一個大火宅,佛跑到三界裏,不怕被火燒死,還用手往外拉我們;你看,佛對我們多慈悲啊!
我們聽到這個地方,若有良心的人,都應該痛哭流涕;佛對我們這麼慈悲,我們再若不發心修行,那真是不是人了!就要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裏頭去了!所以,我們現在不要為一個朋友,說幾年沒見面了;或者為一個親戚,他有了什麼危險就哭起來了;我們現在自己親歷其境,在這火宅裏頭就要燒死了!佛自己的生命都不顧,而來救我們這一切的眾生;你說,我們再若不發心,那可是太辜負佛的這種慈悲喜捨了!「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佛把我們的苦都給拔出來,我們就得到快樂了!應該發菩提心囉!不要再像以前那麼懶惰囉!應該生慚愧心了!不要再像以前那麼大的脾氣囉!應該發覺悟心哪!佛在那兒等著我們哪!
說:「方才法師您講,佛都不要命來救我們,那麼佛已經成佛了,他還有死嗎?」佛沒有死,眾生有死;佛雖然生死了了,不會再死了,我們眾生的生死沒了呢!我們眾生的生命,就是佛的生命;所以我們若不趕快修道、了生脫死,那也就是等於拉著佛來陪著我們死一樣!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趕快發菩提心,向前去勇猛精進,不能再懶惰囉!
佛為救拔眾生,「為說三乘」:分別說這三乘。「聲聞」:聲聞乘。「辟支佛」:緣覺乘,就是辟支佛乘。「佛乘」:就是叫我們成佛去。這三乘的法門,給我們預備到這個地方了,我們是要哪一個車?是要羊車?可是歡喜鹿車呢?你還是歡喜大白牛車?你自己選擇一個。不是說聽經,就這麼聽一聽就算了;這是要你自己也拿一份。佛現在給我們這三車,也每一個人都有一份的。你歡喜要大白牛車,佛就給你一個;你歡喜要鹿車,佛也給你預備一個;你歡喜要羊車,最小的、very small one? OK! 你若自己哪個也不要,那佛也沒有法子來救你了!
O2. 合歎三車希有(分三)
P1. 合示相轉 P2. 合作證轉 P3. 合勸修轉
今P1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麤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