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18 》
佛怎麼有那麼多弟子?就因為佛在過去,生生世世已教化這一些個眾生,他們也發願生生世世跟著佛常學佛法。佛做比丘的時候,這些人就皈依三寶;等佛證得初果阿羅漢,這些人一看,就跟著出家,也做比丘了;當佛證二果時,他們也就跟著參禪修道。釋迦牟尼佛用種種的慈悲心、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這一些個弟子;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這些弟子都證果成阿羅漢了!
舍利弗現在就說這個道理,說我們都是生生世世拜世尊做師父,都受佛的教化;在今生,佛已經成佛了,我們大家都做佛的弟子;這種的因緣,所以我們感佛的深恩。「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像我們這一類的人,世尊講什麼道理,我們一定就相信什麼道理。「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我們這些人,都好像在長夜之中睡覺,什麼也都不知道了!所以現在請釋迦牟尼佛世尊,請說這種妙法,來饒益我們這一切的眾生,給我們一點好處。
我也覺得有這個道理,我在東北和香港的時候,有些皈依弟子對我有一種很深的信心。無論我講什麼,他都相信的,一點也不生壞疑;甚至我故意講不合乎道理的法,他都相信的。初次皈依的人,信心就沒有那麼堅固;皈依一生、二生、三生、五生的,信心也都沒有那麼深。所以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教化這一些個人,舍利佛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妙法,說我們大家都會相信的了;雖然這樣講,可是在後邊長行上,就有「五千退席」,五千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都跑了、退席了!釋迦牟尼佛剛剛要說:「我告訴你,我講這種最深的妙法,你不要著急!你好好的想一想,我給你講!」佛剛要宣講,這五千人就都跑了!這就好像我們到秋天收穀一樣,穀有皮子,皮子經不住風,風一吹,就都飛了,米就落下來;這五千退席,也都是一些渣滓,都跑了!渣滓,就是那個糠皮。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當爾之時,舍利弗又願意說清楚一點,「而說偈言」:就用偈言,來請釋迦牟尼佛說這種妙法。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沒有再比您高尚、福慧雙圓的世尊!我們現在願意您來宣說這種真實不虛、實智的第一妙法,演說這種不二法門。「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我舍利弗是佛最大的一個佛子,現在懇請佛慈悲,分別來宣講給我們聽。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這法會無量數這麼多的大眾,他們完全都可以恭敬而信仰這種的妙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什麼原因他們會敬信呢?因為他們在過去生生世世已經受佛的教化,蒙受佛慈悲的法乳之恩。法是佛法,乳是牛乳;法乳之恩,就是受法教化的深恩。「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他們完全都專一其心,合起掌來,唯一的希望,就想要聽佛所說的話。「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我們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和其餘求辟支佛的緣覺,「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請求世尊大慈大悲,願意為這一些個大眾,分別來解說這種法。「是等聞此法」:我們在法會這一些個大眾,聽見這種妙法,「則生大歡喜」:一定都非常高興、非常歡喜的。
D2. 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分三)
E1. 法說周 E2. 譬說周 E3.因緣周 E1(分五)
F1. 正法說 F2. 身子領解 F3. 如來述成 F4.與授記 F5. 四眾歡喜 F1(分二)
G1.長行 G2.偈頌 G1(分三)
H1.許 H2.受旨 H3.正說
今H1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往。世尊默然而不制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真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說,「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你既然已經一次又一次,殷殷勤勤這麼樣三次請求我說這個法,我怎能不講這個法呢?「汝今諦聽,善思念之」:那麼你現在就要諦視而聽,要專心一意,不要不注意!你好好想一想我所說的法,「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我現在給你們詳詳細細、分別清清楚楚的,來解說這種真實不虛的妙法。
「說此語時」:釋迦牟尼佛說完了這話的時候,你說怎麼樣?「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在這個法會裏,即刻就有出家的男人、女人、男居士、女居士,有五千多人,「即從座起,禮佛而退」:佛想說這個法時,他們就都站起來,向佛頂禮完就走了;他們雖然都是增上慢人,但是他們還都向佛頂禮。
「所以者何」:為什麼他們要退出呢?「此輩罪根深重」:因為這一班人,他們都是罪孽深重,造的罪業太深了,所以不能留下來聽這個妙法。「及增上慢」:和這一類的增上慢人,也在從中作怪。「未得謂得」:他們沒有得到智慧,就說自己已得到智慧了!「未證謂證」:他們沒有證得初果、二果,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就說自己已證果;沒有證得佛果,說證得佛果了。總覺得自己不錯、比誰都好,這就是優越感作怪的毛病!「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他們認理不清,才失去聽《妙法蓮華經》的機會,所以他們就不在這兒聽經。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世尊看見這五千退席,也不講話,也不制止。「爾時,佛告舍利弗」:當爾之時,佛告訴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我現在這個法會的大眾,沒有枝、岔。頭先我說是糠和皮子,這就是枝和葉,就是末梢!「純有真實」:真,就是挺幹;實,也就是真材實料。現在那枝葉都沒有了,就剩棟樑之材;所謂的「皮毛」都去了,真實的米就都落到這兒了!也就是那些有罪孽的人都走了,現在這些人都是有福德的,這叫「真實」。真實,就是這些誠心的弟子;枝葉,就是那些不誠心的弟子。好像那個 Malian 到這兒,又說要皈依、又說要受戒;也皈了依、受了戒,現在又跑了!這情形就同於五千退席的道理一樣。他學了幾個月的佛法,就想開悟;又說他的 brother(兄弟)是開悟的,這簡直的是欺騙世人嘛!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像這一些個增上慢的人,他走了更好!免得影響其他的人。「汝今善聽」:你現在好好地聽我講,你不要跑了!「當為汝說」:我現在給你們這一些真正有信心的弟子來講這個法。
H2.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舍利弗言」:舍利弗就說了,「唯然」:唯,就答應,「好!好!」我們就等著,等著佛講。稱了一聲「世尊」,「願樂欲聞」:樂,就是好樂。我們大家都很高興的,願意聽佛說這種真實不虛的《妙法蓮華經》。
H3.正說(分二)
I1.明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二智 I2.明釋迦章廣前釋迦權實二智 I1(分二)
J1.總明諸佛 J2.別列三世佛 J1(分四)
K1.歎法希有 K2.說無虛妄 K3.方便 K4.示真實
今K1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我現在一定給你說《法華經》!因為你已經一次來請法、再次來請法、三次來請法;由這三次請法,就知道你代表所有的法會大眾,特別誠懇,所以我一定要給你說!舍利弗就說,是!我們大家就歡喜來聽!
「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如是妙法」:如是,是指法之辭,就是說「這個妙法」。妙法就是如是,如是也就是妙法;若不是妙法,就不會如是;若不如是,也就不是妙法。如是妙法,就「這樣子」,就是妙法。什麼樣子呢?沒有個樣子;若有個樣子,那又變成有相了;沒有樣子,就是無相的實相,這是真實的妙法。「諸佛如來」:十方諸佛如來,「時乃說之」:這種妙法,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的,所以是稀有;要等到時節因緣成熟了,然後才能宣說這種妙法。
這種妙法有一個譬喻,「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比喻優曇?羅華;這種花,只是開很短很短的時間就謝了,所以它就出貴稀有。現在這種妙法,和優曇鉢羅華是一樣,不是常常有的。
K2.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你們這些個聲聞、緣覺等,應該信佛的所說的話;「言不虛妄」:佛所說的言詞,都是真實不虛的,你切記不要生出一種懷疑心!
K3.開方便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雖然,這是「開權顯實」的妙法;可是佛「為實施權」,為這真實的法而施一種權巧方便隨宜說法,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意趣難解」:佛所說的法,一言具足無量言的妙意,無量的意思也歸納成為一個道理;所以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
「所以者何」:什麼緣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無數方便」:釋迦牟尼佛說,我成佛以來,用無數量那麼多的方便法門,為實施權,「種種因緣」:以種種的因緣來教化眾生,「譬喻言辭」:又舉出一些譬喻的言詞,「演說諸法」:來演說這所有的一切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雖然有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言詞,來演說這一切的諸法;可是這一種法,不是容易明白的,不是用你的識心和意識來分別思量,就能明白。你不要用第六意識和第七分別識來揣測這佛法的道理!那怎麼樣呢?「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間,才能知道這種法。唯,是僅僅,也就是單獨。
K4.示真實(分四)
L1. 標出世意 L2. 重徵出世意 L3.正明出世意 L4.結成出世意
今L1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所以者何」,這是什麼道理呢?什麼緣故?「諸佛世尊」:十方諸佛和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就因為有一種大事因緣的緣故,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想一想:什麼是我們的「大事因緣」呢?哪一種事情是我們的大事?釋迦牟尼佛為這個大事因緣出世,這個「大事」,是什麼大事?我告訴你們,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會說是大事。明白了嗎?這是很簡單的一個解答。那麼還有一個很深的解答,你們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什麼程度呢?妙到你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議。
前邊已經講過了,說是「不可以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所以我們現在想的,完全都不對了;我們現在分別的,也是錯了!不分別、不思量,這就是妙法;我就要你們答覆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答覆,因為它沒有答案。那為什麼又要問?為什麼又不要問?你能答覆我「為什麼我不問」,那麼我就可以不問了!哈哈!現在我們講這個「大事因緣」。
這兩個答覆,我方才已經用「不思量、不分別」的來裁判,都是合格了,已經都 pass 了!為什麼呢?不答覆,也就是沒答覆。這個地方講得太糊塗了!本來有答覆,為什麼又說沒答覆?因為現在釋迦牟尼佛將入涅槃前,這個答覆唯有釋迦牟尼佛,才能裁判。我現在裁判這種的問題,還不夠資格;所以我們大家最好把這個問題忘了,也不要去想。可是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的!為什麼?因為是「大事因緣」,不是小事因緣。要是小事的因緣,就會忘了;這是大事的因緣,怎麼可以忘了?你有什麼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忘不了那怎麼辦呢?我們要明白它!
講來講去,這一大事因緣,我還沒有說出來;現在我不要囉囉嗦嗦的,令大家也不知道是什麼「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因緣,好像現在我手裏拿著什麼東西似的,你看看,有什麼東西?這是大事因緣。你知道了,這是大事因緣;你不知道,這也是大事因緣。你看!有什麼東西?什麼也沒有!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是這樣子!什麼也沒有,這就叫大事因緣。大事因緣就是沒有事;沒有事,釋迦牟尼佛所以要找一點事情來做,也就為了要說《法華經》;說《法華經》就是大事因緣。
那麼《法華經》是說的什麼?是說《法華經》的妙法。這一種妙法是什麼?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問什麼就不妙、談不到妙了!那麼,我們聽經幹什麼?我們不聽經,那不更妙嗎?誰叫你聽來著?你可以不聽,沒有人叫你聽啊!你現在想要不聽,也停止不了!說:「我可以停止,我想一個辦法,吃一點迷魂藥,什麼也不知道了,就不會來聽經了!」吃什麼藥?喝酒也可以;喝酒也什麼都不知道了!那也是妙法!
還有一件大事,我們人也不應該忘了!方才我叫你們忘,你忘不了;這件事情我不叫你們忘,你們單要忘!所以現在我遇到這個大事因緣了,不得不再把它告訴你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我們每一個人有生、就有死,這種生死的問題,明白不明白?你知道你怎麼生的?不知道!你知道你怎麼死?也不知道!很聰明的人,生死的問題不知道?我們這個「大事因緣」,就是「生死的大事」!若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了,這個大事才算辦完了;你生死的問題不清楚,你的大事沒有辦完。
昨天來那些個遊客,他問得很奇怪的,「你為什麼用這個橘子擺到佛前呢?」我覺得這問題對每個人還有一點用處,所以今天再把它重複一下。他們問誰呢?問我這個出家的「高徒」──高的徒弟,他站到那地方比誰都高。他的答覆大約是拖泥帶水、不清楚就是了,我就著了急了!「這麼簡單的問題,怎麼還答不出來?」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跑到法座上來,說:「你問橘子擺到這兒幹什麼?佛要吃!佛歡喜吃橘子!」「佛還會吃橘子?」我說:「當然了!當然佛會吃橘子!因為我們人歡喜吃橘子,佛是人成的,所以我相信佛一定歡喜吃橘子。因為我歡喜吃,我歡喜吃的東西,我就可以供佛的;我推己及人,我自己歡喜吃,我也知道佛歡喜吃。那麼我以橘子來供佛,當然佛不會生氣的。」意思是這樣。這些人一聽,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也就沒有話講了!
再講一講這個「大事因緣」,我們想要知道這個大事因緣,先要知道小事的因緣;你不知道小事的因緣,就不知道大事的因緣。小事的因緣從什麼地方起的?就從「無明」那兒起的。無明,就是小事的因緣;生死,就是大事的因緣。為什麼有生死?因為我們人有「無明」;「無明」一有了,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來了!若沒有「無明」,這些問題就都沒有了。有了「無明」,就有了問題;有了問題,就有「生死」!所以我們現在先要把這個小事的因緣弄清楚;小事的因緣一清楚了,你清楚小,就清楚大了!為什麼?「大」是由「小」而延大的;小孩子由小長成大人,由大人而又會老,由老而又會死。你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緣,那大事因緣也不能解決,所以現在先要把無明破了;無明破了,那大事因緣也自然就了了。所以想要明白大事因緣,先要從小事因緣做起。
L2.重徵出世意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說我告訴你,「云何名諸佛世尊」:什麼叫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為著一切眾生的生死大事、種種的業報因緣,所以才出現到這個娑婆世界上。
L3.正明出世意(分二)
M1.明大事因緣 M2.明會權歸實
今M1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十方諸佛世尊和我釋迦牟尼世尊,同樣的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最大的希望,就想令眾生得到佛的知見。開佛知見,就是對「關上佛的知見」來講。我們佛的知見這個門,從什麼時候關上的呢?就是從有「無明」那個時候;所以現在再把它打開。什麼是「佛知」?就是我們一切眾生共有的一個心,這個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佛知」也就是「佛心」。什麼叫「佛見」?就是有「佛眼」;你開了佛眼,然後你就會洞明一切諸法實相。
「使得清淨故」:沒有開佛知見以前,我們一切一切都是不清淨;不清淨,就是污濁不乾淨。什麼不乾淨?也就是無明、煩惱、粗惑、細惑,有這種種的煩惱,就令我們性上好像不清淨似的。那麼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現在為什麼不清淨了?因為沒有開佛知見,就沒有得到清淨。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令一切眾生返本還原,開佛知見,讓眾生得到清淨,就「出現於世」:到這個世界上來。佛到這個世界上來,是以八相成道來教化眾生。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緣,也就是想要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指示,也就是令眾生明白,明白這佛知佛見本來是自有的,不是從外邊得到的。佛教之所以和其它的宗教不同的原因,就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是最平等的。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的;你若不修行,當然不會成佛了。不是說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說你是佛,我不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都可以成佛的。
一些外道說:「只有天主是獨一無二的。」那麼這個天主從什麼地方來的?有的說本來就有的;又有的說那不可以問的,你問天主從什麼地方來的,那就犯罪了!這絕不會犯罪的,除非沒有天主;若有天主的話,就不會犯罪!你問他,他應該教你明白,不能說是我不明白的事情,一問就有罪了!沒有這個道理!其實這個天主,就是三十三天那個帝釋天釋提桓因,他就是天主。有的外教說:「不是的,我們的天主不是這個天主,是另外有個天主。」你的那個是另外一個天主?那你想把三十三天這個天主,又給安排到什麼地方去?給攆到什麼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好像國王篡位似的,把他趕走了,而你才可以做天主;不趕走,就不可以做的。
其實,這個天主在佛教裏,只是一個護法,護法佛教的。因為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這個教理,也不明白「無始無終」的道理。他只知道「有始無終」,說天主本來就有,是天地開始,從他開始天地,這是「有始」;天主永遠都存在的,永遠都是活的,永遠都不會死,所以這是「無終」。其實這是眾生想像的講法。佛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但是人人都可以作佛;不是單單我釋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就不許可是佛。十方諸佛,佛佛道同,都是一樣的;不是說我是獨一無二的,只有我可以做,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這簡直是專制主義、獨裁主義!
現在佛想指示明白:不是唯獨佛才有佛知佛見,而一切眾生沒有佛知佛見。不是的!一切眾生統統都具足有這種佛知佛見,只是因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沒有得到這種的力量。所以,佛為了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就「出現於世」:到這個娑婆世界來。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指示明白了,但你自己也要覺悟。自己不覺悟,單單聽人家這麼講,沒有真正的領會到、沒有得到;這就是這種知識還不夠,沒有真明白。領會,就是自己心裏有一種真實的領受。現在佛要令一切眾生,覺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見,所以「出現於世」:出現到這個世間來。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覺悟到這種的道理了,但是還沒有證得;現在佛又願意令一切眾生,證得佛知佛見的這種境界。入,就是證得。所以「出現於世」:出現到這個世界上來。
所謂佛的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開、示、悟、入佛知佛見,就會了生死了。生死一了,大事就己經完畢。大事完畢,就沒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這種道理說完了之後,就要入涅槃了!
「舍利弗」!前面我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令眾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這就是「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出現於這個世界上。
M2.明會權歸實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佛如來,皆教化這一切的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所有的一切所行所做,常常就為這一種大事的因緣。這個大事因緣,就是「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指示令眾生明白,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舍利弗!你要明白!十方諸佛如來,只以唯一佛乘來教化眾生,為所有眾生說一切的法,沒有其他的小乘。「若二、若三」:若二,是大乘、小乘;若三,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沒有大乘、沒有小乘,也沒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那是什麼乘呢?就是「唯一佛乘」。
L4.結成出世意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所有十方一切諸佛,「法亦如是」:他們說法的時候,也是這樣子,也是說的唯一佛乘,更無餘乘,沒有其他的二乘和三乘。
J2.別列三世佛(分二)
K1.別明三佛開權顯實 K2.總結諸佛出現大事 K1(分三 )
L1.明過去佛 L2.明未來佛 L3.明現在佛
今L1.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過去的諸佛,他們都用無量無數這麼多的方便法門,「種種因緣」:用種種的因緣。這個因緣,就是你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種因果報應的因緣。「譬喻言辭」:又用種種的譬喻,來說明這個道理;用種種美妙的言詞,來教化一切眾生。「而為眾生演說諸法」:為這一切眾生,來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雖然說是有小乘、大乘,或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懷,只為說這一個佛乘,以接引眾生,使令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這一切的眾生,從諸佛開始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智,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屬於「空」,這是二乘所證得的一個空理。道種智,是權乘的菩薩所證得的;這種的理,也就叫「有」,又叫「假」──這「有」是個「假有」,不是真的。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不落於空、不落於有,這是佛所證得之中道的智慧。
L2.明未來佛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過去諸佛是這樣子為眾生說法,「未來諸佛當出於世」:那麼未來的諸佛呢?也是這樣子。當諸佛出現於世的時候,「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也用沒有數量這麼多的方便法門,講種種的因緣,和種種的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而為這所有一切的眾生,演說種種的妙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這所有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為著唯一佛乘,更無餘乘。「是諸眾生,從佛聞法」:這所有的眾生,聽佛說這個妙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究竟的旨歸、最終的目的,就是使令一切眾生得到「一切種智」的這種願望。
L3.明現在佛
舍利佛!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現在所有十方這麼多的佛國之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諸佛世尊也都是願意饒潤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好處,得到安穩和快樂。「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像上邊所說的諸佛,也都是用無量無數的方便法門,「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只為這一佛乘而說諸法。「是諸眾生,從佛聞法」:這所有的一切眾生,聽見佛所說的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究竟的旨歸、目的,就是使令眾生得到一切種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K2.總結諸佛出現大事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佛!是諸佛」: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但教化菩薩」:他們的目的,就是教化菩薩,使令成佛。「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想要用佛的知見,指示一切的眾生。「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要令一切眾生悟佛知見。「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想使令一切眾生,都入佛知見。為這個大事的因緣故,佛才出世。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為這一佛乘,才宣說善巧方便的法門;最後的目的,就是令一切眾生,得到佛的知見、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I2.明釋迦章廣前釋迦權實二智(分五)
J1.開方便 J2.顯真實 J3.舉五濁釋權 J4.揀偽敦信 J5 .無虛妄
今J1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我,釋迦牟尼自稱。我現在教化眾生,也是用種種的因緣、譬喻言辭,來給眾生說法,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是一樣的。「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我知道所有眾生,每一個都有種種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欲念。「深心所著」: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而是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習染而來的。所以深深印到眾生的八識田裏,著住而不捨離;這種習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這執著性,很不容易得到解脫。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就「隨其本性」:我隨著每一個眾生的本性、所習染的毛病深淺,「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用種種的因緣、譬喻、言辭,用方便權巧的力量,「而為說法」:而為一切的眾生說法。
J2.顯真實
舍利佛!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如前面所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的法,就像這樣,都是相同的,都是為得一佛乘,得到「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緣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在十方諸佛的世界中,尚且沒有二乘這種權法,何況有三?二乘,可以說是大乘、小乘,又可以說是「藏教」和「通教」。三呢?就是「別教」。《華嚴經》講的是「頓教」,這是教菩薩法,但是它也兼有不頓教。藏教和通教,是教羅漢和緣覺;別教,是對於聲聞、緣覺,將要「迴小向大」,要迴向到圓教。何況有三,這個三,可以說是聲聞、緣覺、菩薩,也可以說是藏教、通教、別教。因為《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純圓,就是單單講圓教;獨妙,就是只有《法華經》才是最妙的;這叫「純圓獨妙」的教理──其餘藏教、通教、別教,都是不能比的。所謂唯一佛乘,也就是說的「圓教」。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都是「權教」。
J3.舉五濁釋權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十方諸佛為普度眾生,出現於這個五濁惡世──有五種濁惡的世界。五種的濁惡是什麼呢?
「所謂劫濁」:劫,就是時間。本來是無所謂時間的,是因為在眾生份上,產生分別心,才有了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才有這個劫。劫,是梵語,具足叫「劫波」,譯為「時分」。這個時分怎麼樣污濁呢?一般的罪惡充滿這時代,所以連時間也都污濁了。
又有「煩惱濁」:這就是指的「五鈍使」。五鈍使,就是「貪、瞋、癡、慢、疑」;這五種,就是生煩惱的根本。還有「五利使」,下面「見濁」,就是五利使。鈍,是因為它來得遲鈍一點;利,是因為它來得快。
「眾生濁」:眾生種種的善惡因緣,就生種種的善惡果報;每個眾生有他特別的惡業,所以眾生也污濁了。
「見濁」:是屬於「五利使」,就是「身、邊、戒、見、邪」──身見、邊見、戒見、見取見、邪見;這五種,也是濁。
「命濁」:命,就是眾生的報身;這一段落的時間,就叫「生命」,生命也是污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