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17 》




2009/10/20 08:31


這一類的眾生,「佛以方便力」:佛都是用方便法門,說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去教化眾生。「示以三乘教」:佛「為一開三」,為唯一佛乘,而開出來三乘;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最終的目的,就是佛乘;所以佛到最後的時候,說我現在要說佛乘這種實智的法門。


「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一般眾生,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就著到任何地方;在哪一個位置上,就著住到哪一個位置。不要說旁的,做父親的,就執著「我是父親」,對兒子就「你是我的兒子!」有一種執著心。做哥哥的,就要來支配這個小弟弟;為什麼要支配他?「我是哥哥,你是弟弟,你應該聽我招呼的!」也就因為有一種執著。做丈夫的,就擺起來一個丈夫架子;做太太的,又想擺起來一個太太的架子。甚至於做和尚,就擺起來一個和尚的架子;做沙彌,就擺起一個沙彌的架子,「你看我!我現在是出家了!你們還不是出家的!」這都是一種執著。有學問的人,就執著到學問上了:「我是個 professor(教授),你們這些都是 students(學生),我應該來做你們的師表!」也有所執著。做學生的,有學生的執著,「我是學生,我不知道什麼沒有問題的;你做先生的,我問你的問題,你就應該答覆!」可是在美國大學裏,學生問的問題,professor 答覆不出來,也就算了,也不犯什麼法。


總而言之,做什麼,都有什麼的執著;在地獄裏的,有地獄的執著;在畜生裏邊,有畜生的執著;在人裏邊,也有人的執著;在餓鬼裏邊,有餓鬼的執著;所以才說「處處著」,就是無論你在哪一個崗位、地位上,就有所執著了!一個家庭裏邊,兄、弟、父、母、祖這五倫,各有各的執著;在國家政府裏邊,「我是省長,我就要管你這個縣長,你縣長就要聽我招呼;你不聽我的招呼,我就給你一個顏色,給你過不去,給你一點的麻煩、煩惱!」所以這都是執著。


佛所說的法,就是為破眾生的執著;你的執著沒有了,佛法也了了、沒有了!為什麼有佛法?就因為你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佛法。佛法就是給執著的人預備的;眾生的執著沒有了,佛法也就沒有用了!所以這樣說起來,還是眾生多一點執著好,佛法才有一點用處;不然的時候,佛法也就要退休了!「引之令得出」:引導這一切眾生,令出離這個執著的地方,不要執著了;我們不要執著,就大家都清醒、大家都快樂!清醒,就是快樂。


2.騰疑致請(分二)
1.經家敘疑 F2 .當機請決

今F1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大眾中」:爾時,就是在釋迦牟尼佛說完了偈頌之後。這一段文,是經家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添上去的,是阿難所說的。在大眾裏邊,「有諸聲聞」:有很多很多的聲聞。他們是修四諦法,聞佛的聲音而悟道,所以叫「聲聞乘」。「漏盡阿羅漢」:諸漏已盡,就得到漏盡通了,就是無漏了。無漏,就是沒有無明、煩惱,也沒有一切的習氣毛病了;有漏,就好像一個瓶子,裏頭有個窟窿,你裝水,它就漏了。言其我們人的身體,也有很多的漏,所以叫「諸漏」。那麼現在漏盡了,就得到漏盡通。阿羅漢是梵語,在此翻譯「應供」,又叫「無生」、「殺賊」,有這三種的意思。


這個時候,在阿羅漢裏邊,有一位長老「阿若憍陳如」:阿若憍陳如,也是梵語,翻譯為「解本際」,又叫「最初解」。因為釋迦牟尼成佛的時候,首先到鹿苑度憍陳如;憍陳如的前身,就是《金剛經》中那位歌利王──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願:成佛之後,首先要度割截他身體的歌利王;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首先到鹿野苑,去度這五比丘。阿若憍陳如是最初證得羅漢果的,所以叫「最初解」;又因為他證了羅漢果,明白他本來的根性,所以又叫「解本際」。「等千二百人」:阿若憍陳如等有一千二百人。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和另外有一班發心求聲聞乘和緣覺乘的。有「比丘」,有「比丘尼」。比丘,有「乞士、怖魔、破惡」三種的意思;比丘尼,就是出家的女眾,也有這三種意思。「優婆塞」:就是近事男,「優婆夷」:就是近事女,這是親近三寶的在家居士。「各作是念」: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的想念──


「今者世尊」: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什麼緣故這麼說了又說,殷殷勤勤的?殷勤就是很歡喜的,說了一遍又一遍。一般來講,殷勤就是「不懶惰」;現在佛說經典不懶惰,所以說了一次、又想說一次,讚歎了一次、又讚歎。在前邊用長行來讚歎,接著又用重頌來讚歎,所以叫殷勤;因為恐怕人不注意,所以將所說的大道理,說得鄭重其事的,不是馬馬虎虎,是很重要的,來向大家稱讚這個方便;稱是稱揚,歎是讚歎。就是說,這個方便的法門是最妙了!「而作是言」:佛作這樣的說話。


「佛所得法」: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這種法,「甚深難解」:沒有人可以知道它有多深,所以甚深;沒有人能明白,所以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釋迦牟尼佛想說這個法,佛的意思和宗趣,也不容易明白。「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聲聞乘和緣覺乘,都不能明白這個道理。


「佛說一解脫義」:佛以前所說的這種第一等解脫的教義,「我等亦得此法」:我們聲聞乘的人,也完全得著這種解脫義的道理。我們依照這種解脫義的法去修行,「到於涅槃」:已經都得到涅槃的妙果、樂果了!「而今不知是義所趣」:可是現在佛又說,以前所說的不究竟、不徹底,以前所說的都是權法、不是實法,以前所說的是權智、而不是實智;這樣一講,把我們也都講糊塗了!不知道究竟的義理是什麼?現在我們已經都生出一種懷疑了!佛以前說的法,都是說錯了嗎?現在所說的,才是對的嗎?就算錯了,我們也都得到好處──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證果了;那麼這證的果,大概也都是假的囉?所以大家都生出一種懷疑心。


2.當機請決(分五)
1.初請 G2.二止 G3.二請  G4.三止 G5.三請 G1( 分二
)
1.長行 H2.偈頌 H1 (分二
)
1.陳疑 I2.陳請

今I1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在聲聞眾裏,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所以當四眾弟子都生出來一種懷疑心的時候,舍利弗就知道所有在會的四眾弟子,心裏都生出一種疑惑,都糊塗了!「自亦未了」:在聲聞眾裏頭,他的智慧是第一;但是,雖然他這麼聰明、有智慧,可是佛顯現的這種境界,他也不明白。「而白佛言」:所以舍利弗就向佛請問,「世尊!何因何緣」:世尊!現在你為什麼緣故,「殷勤稱讚諸佛第一方便」:這樣子殷勤,又稱揚讚歎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第一方便的法門,「甚深微妙難解之法」:這麼樣的深、這樣的微妙,又這麼樣難解的實智妙法?


2.陳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昔來」:我舍利弗跟著釋迦牟尼佛,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因為《法華經》講了八年,《涅槃經》講一天一宿。當時印度是用貝葉寫經,貝葉,是一種樹的葉子,好像紙;就寫這一部《法華經》的樹葉子,把它連接起來,可以排到八里路那麼遠!所以我們知道,舍利弗跟著釋迦牟尼佛學佛法,已經四十多年了!你看!在佛住世的時候,一切弟子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有的也生懷疑,有的就真正的相信,但是都願意學佛法、聽佛講經、跟著佛修行,沒有離開佛的;所以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就叫「常隨眾」,常隨著釋迦牟尼佛的法會。釋迦牟尼佛每一次法會,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來聽;弟子就是不明白佛所講的道理,也要來聽、來研究佛法。


由這個「昔」字,就知道舍利弗是常跟著釋迦牟尼佛,時刻都不離的,天天都聽佛法、研究佛法。「未曾從佛聞如是說」:我從沒有聽聞佛以前說法,說得這麼重要的,讚歎又讚歎、稱揚了又稱揚,這樣殷勤來說法。


釋迦牟尼佛這樣一讚歎不要緊,「今者,四眾咸皆有疑」:現在,四眾弟子都生出一種疑惑的心了;何去何從,都不知道,就無所適從,不知道依照哪個法門修了。「惟願世尊」:所以我現在請問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敷布而演說這種的事情。就是詳細來分析演說,把我們四眾所懷疑的心給解除,不要令我們都好像走到叉路上,不知道走哪條路是對的。「世尊何故」:現在世尊什麼緣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稱揚讚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呢?什麼緣故?我們大家現在都不明白?所以請佛慈悲來指示,我們伏受聖旨。


2.偈頌(分五)
1.頌疑二智 I2.頌三乘四眾疑 I3.頌自疑  I4.頌佛子疑 I5.總明同疑致請

今I1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當爾之時,舍利弗又想把這個意思,再往明白詳細說一說,「而說偈言」:而以偈言來請問釋迦世尊。


「慧日大聖尊」:慧,就是有智慧;日,就是太陽。言其佛在這個世界上,他的智慧就像太陽的光似的。佛為天中的天、聖中的聖,所以是大聖尊。在佛沒出世以前,這個世界沒有佛法;沒有佛法的世界,猶如沒有太陽一樣。我們一般的人,都處於夜裏邊;夜裏邊,就是一種黑暗的境界。佛出世之後,就好像太陽高懸在空中,把一切的黑暗都給照破了!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佛沒有出世,世界上沒有真理──不是沒有真理,而是沒有人明白真理;真理本來是不來也不去的,不過沒有人來指示。一般人一定都沉迷太久了!在什麼裏邊沉迷?就在「五欲」裏邊。


五種的欲是什麼?就是「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又叫「五欲」。


(一)色塵──人人對色塵上看不破,就著住到色塵上;凡是有形相的,都叫「色」。有形相的裏邊,又要選擇好的,不好的,就不歡喜;選擇美色,因為美色是最好的,所以一般人就沉醉在色塵上。


(二)聲塵──人歡喜聽音樂、歡喜聽唱歌;或者歡喜聽小鳥叫喚,或者歡喜聽某個人說話的美妙聲音,這都是沉醉到聲塵裏邊了。


(三)香塵──這也是人的一種欲望,隨便個東西,吃了,覺得沒有那個東西香。這種飲食吃久了,就想換另一種飲食;這吃過之後,時間久了,就生出一種厭煩,又想換另外一種來吃。總而言之,在香塵裏邊,也是沉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樣。


(四)味塵──就是味道。今天想吃魚,明天想吃雞,後天又想吃鴨;吃了牛肉,又覺得沒有羊肉那麼好吃。越吃不著的東西,他越認為這個東西好吃;吃過的東西,就生一種厭煩,這都是由貪欲生出來的。有這種食慾,也就沉醉在味塵裏邊了!就好像走到爛泥巴裏,又有泥、又有水,把腿陷住──往上拔出這個腿,那個腿又陷住了;那個腿拔出,這個腿又陷住了;總也走不出來這個爛泥的地方。


(五)觸塵──觸,就是接觸;歡喜接觸種種華麗的觸。穿衣服也願意穿絲的、緞的,它對皮膚既有一種保護的作用,而且溫暖又華麗;甚至於男女之間,都互相著住沉醉到觸塵上,好像走到爛泥堆裏,越陷越深,總也走不出來。


這五欲的境界不容易脫離,所以一些個外道也就順著五欲來說法,不能使令一切眾生離這個執著;這就好像在黑夜裏邊,度沉醉和迷夢的生活。那麼佛出世了,就好像有太陽,把一切黑暗都給照破,也叫人不要著到五欲這塵上,所以說「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久,是「很久很久」;釋迦牟尼佛自久遠來一直都沒有說這種法。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在過去四十九年,雖然經過時間很久,可是他沒有說實智,所說的法都是權法、權智;現在到了最後的法華會上,才把這真實的智慧說給大家聽。


「自說得如是」:佛演說這種真實智慧,先說自己證得像上邊所說的法。「力無畏三昧」:佛有十種智慧的力,四種無畏的定力,「禪定解脫等」:得一切的禪定,又得到種種的解脫。解脫有八種:(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八解脫,又叫「八背捨」,又叫「八勝處」。「不可思議法」:這個法,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


「道場所得法」:佛乃至於成佛、坐道場,所得的這種微妙之法,「無能發問者」:因為這種微妙的法是實智,而不是權智,所以這一些個聲聞、緣覺和權乘的菩薩,都不明白這種的智慧,也就沒有人能發問。「我意難可測」:佛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意,沒有人能知道;「亦無能問者」:因為沒有人知道,所以也就沒有人能問了!


「無問而自說」:沒有人問,世尊自己來說這種法。「稱歎所行道」:稱揚而讚歎佛所行的道。「智慧甚微妙」:佛這種真實的智慧,甚深而微妙;「諸佛之所得」:這是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


2.頌三乘四眾疑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願佛為解說


「無漏諸羅漢」:雖然得到無漏的這些聲聞和羅漢等,「及求涅槃者」:和權乘的菩薩,或者求得到涅槃的辟支佛等,「今皆墮疑網」:因為佛這樣一稱揚讚歎,說甚深微妙、希有第一的這種真實智慧;現在大家都生出一種懷疑,墮到疑惑的網裏邊了!可是,一旦有疑惑出來,對於道就不能修了!所謂「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心裏不要生出一種疑惑心;你若疑惑心一生出來,就會迷失路途了。所以現在這聲聞和緣覺、辟支佛、權教的菩薩,統統都墮落到疑網裏,都生出一種疑惑心了!「佛何故說是」:佛為什麼緣故要說出這種驚人的法,令一些個人都生出一種狐疑不信,而又驚又惶恐呢?


「其求緣覺者」:求緣覺果的這種人,有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又有諸天、龍和鬼神,「及乾闥婆等」:和奏樂的乾闥婆、天龍八部等等,都「相視懷猶豫」:大家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明白。猶豫,也就是疑惑了;猶豫不決,心裏不知怎麼樣好?就像走到十字路口,不知道是向南走、是向北走?是向東走、是向西走?十字路口,就是街中心、四通八達的地方;但是這些人不知道往哪一邊走好?就猶豫了!


「瞻仰兩足尊」:大家就瞻望著佛。瞻,眼目不暫捨;仰,仰起頭來。因為佛在法座上也很高的,這些個聲聞、緣覺、菩薩,都這麼仰起頭來望佛,這就叫「瞻仰」。兩足尊,什麼是兩足?不是兩隻腳;有的看這「兩足」,就說是「兩隻腳」。足,在這兒當「充足、滿足」講。什麼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麼滿足了?慧滿足了;這是「福、慧」兩足。因為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期間修福修慧;「百劫種相好」,在一百大劫以前,就種這個相好。相好有八十種好,你們想明白,也去找佛教辭典;因為太多了,講出來,也沒有人記得。佛教辭典上什麼都有,你歡喜明白,就去找;不歡喜明白,你歡喜糊糊塗塗的,也就算了!


三祇,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就是「無量數」;不是一個無量數,而是三個大的無量數。有多少時間呢?這算不出來的,無量數嘛!你怎麼能算得出來?三個算不出來數目的時間,在這麼長的期間,佛修福修慧。修福,要供養三寶、親近諸佛,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菩薩、供養辟支佛、供養阿羅漢,在這個期間「廣修供養」;廣修供養,不是只供養一個,而是供養很多很多的佛法僧。


修慧,就是要先持戒。為什麼?由持戒才能生定,由定發慧;你有了定力,才能有慧力。什麼叫「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轉;善的境界、惡的境界,都轉不動你的心。善的境界,就是順的境界;惡的境界,就是逆的境界。無論是順的境界來,或是逆的境界來,你都不動心;你能以不動心,這就有定力;有定力,然後才能有慧力。


修慧,要多習學經典。你若不習學經典,智慧就不能增長;不增長,就會減少。所以要習學一切的經典、習學一切的論藏、習學一切的律藏;這經、律、論三藏,就是生慧的,所以要勤習。如果你單單「修福不修慧」,那得到什麼結果呢?


「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纓絡」,將來做大笨象,長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還掛了一串瓔珞;瓔珞,就是寶珠。可是怎麼樣呢?是莊嚴好看,但是沒有智慧。修慧不修福呢?「羅漢應供薄」,你盡學習經典,可是不種善根──種善根,就是做好事、做善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栽培你的善根。你如果單單研究經典,不做善事、不幫助人,你就證到阿羅漢果了,去化緣,也沒有人供養你;你證果,活該你證果,沒有人供養!為什麼?就是在因地不修福,所以在果地就沒有福。


我常常對你們講:「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為什麼你會受苦?因為前生,你沒有修福,所以盡是有苦。這苦,你要把它受了,你的苦就沒有了;你若不受你應該受的苦,那麼這苦仍是存在的。「享福是消福」,你有一點福報、有一點福德,可是你一天到晚都講享受,住個好房子,吃點好東西,買個最好的床舖,開最流行的車;甚至於買架飛機,願意飛到什麼地方去,噗、噗、噗──,就飛去了!一點苦也受不了。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盡,就沒有福了!快樂也就是福,你若不知道你有多少快樂,你把快樂都享受沒有了,就又要受苦了!那麼釋迦牟尼佛呢?他既修福而又修慧,所以福也圓滿了、慧也圓滿了,這叫「福慧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大家眼目不暫捨的看著如來,究竟為什麼佛自己讚歎這個妙法呢?心裏就希望佛再給詳細說一說這個意義。


3.頌自疑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於諸聲聞眾」:在這些聲聞眾裏邊,「佛說我第一」:世尊說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是最聰明的。「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可是我自己想一想,雖然我智慧第一,現在「第一」也沒有得做了,也變成不第一了;為什麼?我不知道,也生出來疑惑了!所以我這個「第一」也完了!「為是究竟法」:究竟哪一種法是究竟法呢?是為如來所得的這種究竟微妙甚深的法,「為是所行道」:為如來所修的這種微妙圓滿的菩提大道。


4.頌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佛口所生子」:一切的菩薩是法王之子、是佛的真子,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從佛口裏生出來的真正佛子,「合掌瞻仰待」:都合起掌來,目不暫捨的來仰望於佛,等待著佛說這種甚深的妙法、真實的智慧。「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現在我們大家都願意世尊發出微妙的法音,為我們這一些個大眾,解說真實的道理。


5.總明同疑請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恆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所有的天、人,和龍、神、天龍八部等等,好像恆河沙數這麼多。「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還有求成佛道的這一切菩薩們,也有八萬這麼多。「又諸萬億國」:又所有其他萬億的國家,「轉輪聖王至」:轉輪聖王,又分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現在這金、銀、銅、鐵四大輪王都來了!「合掌以敬心」:大家都一同合起掌來,以恭恭敬敬的心,「欲聞具足道」:都想聽聞世尊所修的這種微妙法門、所得的這種具足圓滿無上的菩提大道。


2.二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舍利弗請佛說法的時候,「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這個法是不可說、不可說的;用兩個「止」,說不要講了!不要講這種法了!為什麼不講這種法呢?「若說是事」:我若說出這種真實、究竟的法,「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所有天上的天人,和人間的一切人,都會一起驚疑起來了!為什麼?你若和他講方便權巧的法,他就會接受;你若講一種真實的法,他就不接受。


人都有這種毛病,你和他講假話,他反而相信;你若和他講真真實實的道理,他就會不相信了!你教他不要有 desire(欲)、不要有婬欲的心,他就生出一種懷疑,怎麼修道要沒有這種的行為?那又有什麼意思!認為這種的行為是最快樂了!你看!是不是這樣子?日本的佛法,就不叫人斷婬欲心;所以來個某某居士,說:「大乘佛法全靠日本了,若不是靠著日本的佛法,那簡直佛法就滅亡了,沒有了!」這真正可憐的!你和他講真實的,他就驚恐、不相信;不但不相信,他還謗譭你:「不懂佛法的,就亂講!」


3.二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舍利弗重白佛言」:釋迦牟尼佛本來不想講這個法,不說這部《法華經》了,可是舍利弗就死求白賴的,來要求佛講,這就叫「請法」。本來講經是應該有人請法,才能講經的;不過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等著人請,就不用講了!我等了五、六年,也沒有人請;在去年夏天,有這個好機會,這麼多的美國人來學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請就說法了!若釋迦牟尼佛就不說了,所以他「止」,不講!再「止」,不講了!我現在「不止」,講!講!拼命講!天天給你們講!


「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舍利弗又稱一聲「世尊」,說我請世尊您為大眾講一講!請您為大眾宣說妙法!這表示懇切至誠,所以要三請──前邊「請說」,現在是再請。「所以者何」:為什麼我要再三請佛宣講這個法呢?「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這法會中,有無量無數這麼多的眾生,「曾見諸佛」:他們過去曾見過諸佛,現在也見到世尊;「諸根猛利」:他們的根性,都非常的聰明。猛利,就很聰明的;諸根,就一切的善根。「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聞佛所說,則能敬信」:一聽釋迦牟尼佛說了,他們就會敬信的。請佛慈悲宣說這種甚深微妙的法!


釋迦牟尼佛說「止!止!不須復說」,因為說這種的道理,這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都會驚怖的,所以佛就不願意說;舍利弗就再三祈請,請佛宣說這種實智妙法。「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在這時候,舍利弗願意把前面所說的道理,再重複說它一遍;「而說偈言」:用偈言來表達他的意思。


「法王無上尊」:世間、出世間,沒有再比法王高尚的了,所以是無上至尊。「惟說願勿慮」:我現在唯一的請求,就是希望世遵說這個妙法,不要考慮、憂慮其他人不相信。「是會無量眾」:因為在這個法會上,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生,「有能敬信者」:其中一定會有人恭敬、相信這個妙法,不會生出懷疑的。


4.三止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佛復止舍利弗」:在前面,佛已經說過兩次「止」,現在是第三次了!佛又止舍利佛說,不可以說了!不要講了!為什麼說止呢?「若說是事」:若說這一種真實的智慧、妙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不但這所有世間的天、人和阿修羅等,都會驚恐而疑懼,「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在大會中這一些個增上慢的比丘,佛再說出這種真實的法,他不會相信的,所以他們將會墮入到這個大坑。


什麼叫「增上慢」?就是「貢高我慢的人」。為什麼他貢高呢?他就有所執著,就覺得一切人都不如我,聰明也超過人、行為也超過人,所以他就認為自己的功德也是超過人的。人是有點小聰明,但不是大智大慧,就處處顯露、處處表現自己是第一,不能韜光晦跡。顯露,就是光芒外露。怎麼叫「韜光」呢?本來你很光明的,就是你這個人很聰明的,但是你不用你的聰明,把聰明隱起來。說那是不是不坦白呢?不是的,這就是要自己不要有一種驕傲心,不要看到人都不如我。


驕傲,也就是前幾天,我在這黑板上寫的那三個字「優越感」,就覺得我比誰都好。譬如我是黃種人,我就覺得黃種人是最好的,世界最高、最優秀的民族!這就叫優越感。或者我是白種人,我就認為白種人是世界最高超的民族,最有知識的民族!這也就是有優越感。或者黑種人,他就說黑種人是最高的,白種和黃種都是落伍了!這也是有一種優越感。


無論青、黃、赤、白、黑哪一種民族,都不應該有一種優越感;你若有優越感,那就叫「自滿」。中國有一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個碗裏,水裝得太滿,就往外流了。你應該要客氣一點,不要優越感太厲害;優越感若厲害了,處處都是碰釘子的──牆上有釘子,你往牆上一碰,碰上釘子,把頭撞破了,這叫「碰釘子」,也叫「碰壁」。為什麼?就因為你的優越感把你障住了,你不能虛心去向人家學習;你要是自己不自滿,覺得有不滿足,那就會有一種學習的心。你若滿足了,「我已經什麼都知道了!我向你學什麼?」好像我們學佛法學一輩子,也不應該有自滿的情形,「你看!我懂這麼多佛法!你懂什麼?」況且一點佛法也沒有學、也不懂,就自滿起來,這豈不是糟糕嗎?一點都不懂,就生出驕傲的心!


好像去年暑假時,人家學〈楞嚴咒〉,果寧他就說:「我不必學的,我是特別人,不要唸那個東西。」要出家那時候,我就考試〈楞嚴咒〉,要七天背起來;他七天、十四天也沒背起來,現在或者可以背得出了。那時候,我看他多少都有一點誠心,所以就沒有太嚴格。為什麼他不會?就因為有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是特別人,不必學!等到用的時候,不行了!這是一樣的道理。


這增上慢的人,他有一種本事;什麼本事呢?譬如一樣念經,他念得很快就記住了;一樣的事情他一做,就會做得很圓滿的。因為他有這種比旁人快一點的智慧,所以就生出一種驕傲來。任何的事情,若能比旁人都迅速──學經學得快、學法也學得快,修行,成佛也成得快,得定力也先入定,然後就生智慧──但是自己還不要執著,也不會說:「你看!我比你們都好!」這就是沒有自滿,沒有驕傲,所以就不是增上慢。


為什麼叫「增」?就是他比旁人聰明;所以他就生出一種驕傲、傲慢,這叫「增上慢」。比丘,就是出家人。這一些增上慢的人,認為一切他都明白了,佛再說出這種真實的法,他不會相信的;不相信,所以就會墮落到這個大坑。大坑,就是很低下的地方;就是或者墮到地獄的大坑,或者轉餓鬼的大坑,或者轉畜生那個大坑去;這三惡道,都叫「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又以偈頌來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須說」:停止了吧!停止了吧!我不要講了!為什麼不要講這種的佛法?因為「我法妙難思」:我這種法是太妙了,妙到極點!妙到沒有再那麼微妙的,是說不出來的。難思,就是不容易思想的,不容易以心思、不容易以言議的。「諸增上慢者」:可是我若說出這種真實不虛的法,這些增上慢的比丘,「聞必不敬信」:他們聽見這個法,一定不會相信的。


5.三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當爾之時,舍利弗聽釋迦牟尼佛講前面的偈頌之後,又再對佛說,「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我用至誠懇切的心,惟願佛說這真實的妙法。一般的法會大眾,也是以至誠懇切的心,來要求世尊說這種甚深微妙之法。這次請法,是「三請」了!「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現在這個法會裏,像我等輩的這一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在過去百千萬億世那麼長的時間,生生世世已曾經受過佛的教化了。這種的因緣,是非常正確的!要是沒有受過佛教化的人,他就聽見佛法,也不生信心;若在過去已經受過佛教化的人,今生一遇到佛法,他就生一種的信心,覺得這是值得我相信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