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14 》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當時,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裏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想要再說一說這個意思,所以又用偈頌再重說一徧。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我,是文殊師利菩薩自稱。說我曾經記得,在過去很久以前,有無量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大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當時有佛出世,這是在天、人世間所尊崇的佛,這一尊佛的名字,就叫「日月燈明佛」。
「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世尊,就是日月燈明佛;佛演說大乘的妙法時,所度脫的眾生,也不知道有多少數目,也是無量那麼多。「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有沒有數量那麼多的菩薩,日月燈明佛都使令這無數的菩薩,得到佛的智慧。
F2.頌最後佛同(分三)
G1.頌曾見事與今已同G2.頌曾見事與今現同G3.頌曾見事與今當同
今G1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日月燈明佛在沒有出家以前,他有八個兒子,「見大聖出家,亦隨修梵行」:這八王子,知道父親這個大聖出家了,於是就把國、城、妻、子都捨了,都布施給其他的人,也隨著父親出家修清淨行。
G2.頌曾見事與今現同(分二)
H1.頌現瑞同 H2.頌疑念同 H1(分二)
I1.頌此土六瑞同 I2.頌他土六瑞同
今I1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當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典,經典的名字就叫「無量義經」。「於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在大眾裏,詳詳細細為大眾解釋經典的妙義。
「佛說此經已,即於法座上」:佛說《無量義經》圓滿之後,當時就在講經的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無量義處」:結跏趺坐入定了,這個定就叫「無量義三昧」。這時候,「天雨曼陀華」:天上就下小白花和大白花、小紅花和大紅花;「天鼓自然鳴」:天上有一種天鼓,也自自然然都響起來了。「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諸天和一切的龍、鬼、神,都供養這位佛、供養法、供養僧。在這個時候,「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所有諸佛國土,就有六種震動。「佛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在白毫相光裏邊,就現出很多稀奇的事情。
I2.頌他土六瑞同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瑠璃玻瓈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瑠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這個光向東方照去,照多遠呢?照一萬八千佛土。一萬八千佛土,是表示「十八界」;大地六變震動,是表示「六根」。「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佛指示一切眾生,這種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生死業報所在。為什麼有業報?就因為我們人起惑、造業、受報。起惑,就生出一種無明;一有了無明,就造出行業;造業,然後就受果報。那麼這一位佛,在他的光裏邊,現出這種種的情形。
「又見諸佛土,以眾寶莊嚴」:又看見其他諸佛國土,用種種的寶貝、寶貴的東西,來莊嚴佛土,「瑠璃玻瓈色,斯由佛光照」:有用瑠璃的、有用玻瓈的,來莊嚴諸佛國土,這都是由佛光所照而顯現出來的。在佛光中,不僅僅見到一切的國土,這種眾寶莊嚴的美妙;「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又看見一切諸天的天人,或者有龍,或者有神,和夜叉鬼等等,「乾闥、緊那羅」:有乾闥婆、緊那羅這個樂神。「各供養其佛」:天龍八部、鬼、神等眾,都發一種供養心來供養這位佛。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又看見有一切其他國土的佛,都發菩提心,自初善、中善、後善,乃至於成佛。「身色如金山」:佛身的顏色有如金山一樣,都是紫磨金色的。「端嚴甚微妙」: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非常端嚴,非常微妙。「如淨瑠璃中,內現真金像」:就好像在淨瑠璃筒中裏邊現出一尊真金的佛像。「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其他國土的無量諸佛,在大眾中,就敷布而演說甚深法的意義。「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所有其他世界諸佛土,有很多很多修聲聞的眾生,「因佛光所照」:因為日月燈明佛的白毫相光所照耀,都現出來。「悉見彼大眾」:雖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其他世界所有的這種境界,都看見了。
「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或者就有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他們住到山深林密、深山穹谷,沒有人到的地方。「精進持淨戒」:他們晝夜精進,也不休息。怎麼樣精進法呢?忘了吃飯,又忘了睡覺,甚至於連穿衣服也忘了。他們所想的是什麼呢?就是修道,晝夜六時恆精進。晝夜六時,就是晝三時、夜三時;晝,就是白天,有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三時;夜也有三時,就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他們晝夜六時,常常都是精進的修行,守持清淨光明的金剛寶戒。「猶如護明珠」:就好像龍護持牠的龍珠一樣。
你們出家人,持一分戒,就有一分的光明;持十分的戒,就有十分的光明;持百分之百的戒,就有百分的光明;這個光明,就是從戒、定、慧生出來的。你若不守戒,就沒有光明;你想要有光明,一定要守戒的。修行,不僅僅是為的要有光明,乃至於要成佛;你如果不守戒律,就不會成佛的。所以想成佛,一定要守戒律;戒律,是最要緊的!現在果寧研究戒律,研究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研究戒律,是最重要的。
出家人一定要守戒律,不守戒律,那和在家人是沒有分別的;所以想要成佛道,必須要從戒律上來下手。在這《法華經》上,最重要的,就是注重的戒律;守戒律,就不可以隨便亂講話,不可以隨便亂說是非,不可以因為你說話,令一切眾生生了煩惱。所以說:
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
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可度世。
「守口攝意身莫犯」,你要守著口,怎麼樣守口呢?就是不亂講話,守口如瓶;守著你的口,就像合著瓶子似的。不要一天到晚,有用的也講,沒有用的也講,這就是沒有守口。攝意,不但你口不說惡言,心裏也不動惡念,不想任何人的是是非非。身莫犯,口裏不要挑撥是非,心裏也不要想是非,你身也不可以犯戒的。
「莫惱一切諸有情」,你不要妨礙世間一切的有情眾生;不要說人,或者畜生,乃至於一隻蟲子,也不要令牠生煩惱。「無益苦行當遠離」,沒有益處的苦行,應該遠離它,不要去學;無益的苦行,對自己沒有益處,對世界、社會上,也沒有益處,這都應該遠離開它。「如是行者可度世」,像這樣子的修行人,才可以教化眾生。
所以守持戒律,就好像守持、護著我們的寶珠一樣。寶珠,或者是夜明珠,或者避風珠、避水珠,又有避火珠。你若有一粒避風珠,風就沒有了;有一粒避水珠,水就不能來了;你若有避火珠,你的鄰居都藉你的光,他們的房子也不會著火了。你有這種的寶珠,你是不是要特別注意,要時時都保護著這個寶珠呢?持戒,也就是等於保護寶珠一樣。
「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在日月燈明佛眉間白毫相光裏邊,又看見很多很多的菩薩,他們修六度。前邊是諸比丘持戒度,現在布施度、忍辱度等;這個「等」,就包括持戒、禪定、精進、般若。
布施,有財施、法施及無畏施。財施,有錢的,就要布施錢;法施,就是明白佛法的,要布施佛法給人;無畏施,就是幫助人,令人不生一種恐懼心。忍辱,又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三種。行六度萬行的菩薩有多少呢?「其數如恆沙」:有恆河沙數那麼多,都把國、城、妻、子布施出去給人。「斯由佛光照」:這是由佛光照的,所以才見得著這麼多的境界。
我在先前講《法華經》,說有人把太太都布施給人了;有一位太太就問我:「有人把太太布施了,那可不可以把丈夫也布施給人呢?」人家要布施太太,她要布施丈夫;但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為什麼?丈夫可以布施太太,太太不可以布施丈夫;因為太太是屬於丈夫的。不錯!丈夫也是屬於太太的,可是太太不能作得主!丈夫若不要太太,隨便可以把她布施了;太太若不要丈夫,就沒有那麼隨便。所以我告訴這個問我的人:「你要慢慢來,不要這麼著急!這個問題,很不容易解決的。你把你丈夫布施給人,你要先找出誰是一個『受者』,有沒有人要呀?若有人要,你才可以布施;沒有人要,你布施給誰呢?」她說:「現在還沒有人要。」我說:「你將來找到主了,才可以布施;找不著的時候,暫時先不要布施。」這大約是從古到現在,第一個有人想布施丈夫的。究竟這個人是誰呢?我也不知道,我不過向你們這麼樣講一講。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又見諸菩薩,念玆在玆,晝夜六時都要打坐。你晝夜六時都打坐,這就叫「深入」;你若不是晝夜六時打坐,這就沒有深入。修道的人要拿出真心來;你沒有真心,怎麼能得道呢?你若把真心貢獻出來,不但可以得道,而且可以證果、可以成佛。所以要拿出來你堅、誠、恆的心。堅,就是要有堅固心。不是說我今天有了堅固心,明天又變了;一變,就不堅固了。誠,要有誠心,實實在在做去。恆,又要有長遠心;不是就一朝一夕的,要時時刻刻都這樣子。我看見有好幾個,在去年暑假的時候,很誠心來學佛法,甚至於睡覺的時候,都學習佛法;現在,有的就都忘了。暑假的時候,是一個短短的時間,你發心修行、學道,那是一個「一時」的;你若永遠都這樣子去修行,這樣去學佛法,那才是真的。所以深入諸禪定,就是常常用功修行。
「身心寂不動」:身心寂然不動,就是入了定了。不是說我的腿痛了,換換腿!或者我的腰痠了,我想往後邊那麼靠一靠!沒有的,身心都不動的。「以求無上道」:用這種志願的功夫,來求無上的佛道。
「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又看見有很多的菩薩,知道涅槃相。寂滅相,也就是涅槃相;涅槃,就是寂滅,寂滅,就是涅槃。「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每一位菩薩,都在他的國土,演說佛法,以這種功德,來迴向佛道;演說佛法,也就是增福、增慧。
H2.頌疑念同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爾時四部眾」:當爾之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看見日月燈明佛顯現出來這種偉大的、神通妙用的力量。「其心皆歡喜」:他們心裏都生出一種歡喜;這是「歡喜瑞」。「各各自相問」:每一個都生了一種懷疑心,就自己和自己那麼互相問。「是事何因緣」:這是怎麼回事?啊!為什麼這樣子?
G3.頌曾見事與今當同(分五)
H1.頌因人說法同 H2.頌時節同 H3.頌唱滅同 H4.頌授記同 H5.頌滅後通經同
今H1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昧起 讚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天人所奉尊」:這時候,天人所奉尊的佛,「適從三昧起」:很安泰的、很舒適的,從三昧就出定了。什麼三昧呢?就是「無量義處三昧」;起,就出定了。「讚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日月燈明佛就讚歎妙光菩薩說,你是世間的一個明眼善知識!世間所有的人,都以你妙光菩薩作眼目!為什麼?
「一切所歸信」:因為你是世間所有一切眾生所皈敬而信仰的,眾生都非常的仰慕你。「能奉持法藏」:為什麼他們仰慕你?因為你能奉持佛法的法藏,能依法去修行、依法去弘揚佛法;你依照佛所說經典的道理,去教化眾生。「如我所說法」:好像我所說的《妙法蓮華經》。「唯汝能證知」:唯獨你妙光菩薩才能明白、證得這種的智慧,知道這經中的妙處。
「世尊既讚歎」:世尊日月燈明佛既然讚歎妙光菩薩之後。「令妙光歡喜」:令妙光菩薩也生歡喜心。你看!菩薩也歡喜人讚歎!所以你們無論對任何人,你切記,不要講他的壞話。你一定要說:「你真好啊!你的心也好,你的相貌生得也好!」他就再醜陋,你不要說:「喔!你真醜陋啊!」你這麼講,他討厭你了,一定對你發脾氣:「這會兒我拿你來出出氣,我正一肚子氣沒有地方發洩呢!你說我醜陋,好!我一定和你打一場!」本來他醜陋,但是他不想;你若一說他醜陋,他就不願意了!你若不說,他沒有辦法,因為他生來就這麼一個面目,沒有地方去發脾氣去。所以日月燈明佛都讚歎妙光菩薩。「說是法華經」:說這一部《法華經》。
H2.頌時節同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日月燈明佛坐到法座上講《法華經》,講了滿六十小劫,沒有起來。「所說上妙法」:所說這無上甚深微妙之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這位妙光法師,所有這《法華經》的道理,他都能依法修行、依法受持、依法去給人講說。
H3.頌唱滅同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尋即於是日 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 已為汝等說 我今於中夜 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離於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文殊師利菩薩又說,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令在法華會上的一切大眾,都得到法喜充滿,歡喜無量。「尋即於是日」:尋,就是沒有多久的時間。日月燈明佛就在這一天;哪一天呢?說完《法華經》那一天。「告於天人眾」:他告訴天上的人、人間的人,和一切八部、鬼、神等眾。
「諸法實相義」:諸法,就是一切的法,就是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諸法,常常也可以就當「一種法」來講;因為太多了,你記也記不清楚,莫如我就說是一種法。你把這一種法若記住了,一就是無量;你把這一種法明白了,你可以聞一知十,其餘的八萬四千法門,你都可以明白了。一知一切知,一明一切明;你若一個法也沒有明白,那麼法太多了,你怎麼會知道呢?
有人問我:「佛說的法,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是最高的?哪一個法門是第一?哪一個法門又是最重要的?」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問題,也可以說不是問題。為什麼可以說是問題?你若不明白的,這就是變成問題了;你若明白了法,就變成沒有問題了!有人來問,我就這樣答覆:「八萬四千法門,就有八萬四千的最高的,也是八萬四千個第一,也是八萬四千最重要的。」為什麼這樣講?這八萬四千法門,無非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的毛病;只要用這個法門,就能把你的毛病能治好,這個法門就是第一的,這個法門就是最高的,這個法門也就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它對你有用!如果對你沒有用,你沒有這種毛病,它也變成不重要,也變成不是第一,也變成不是最高的法門了。
什麼叫「諸法實相」?就是第一的這個法的實相,也就是最重要的這個法的實相,也就是最高的這個法的實相。「實相」又是個什麼?「實相者,無相也」,你若有一個相,就不是實相;可是,「無所不相」,一切一切的相,都是由實相產生出來的,可是它本體並沒有一個相。因為它本體沒有相,所以就會產生一切相;如果它本身有個相,就談不到實相,那又是虛妄的了。《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說「實相無相,無所不相」;《法華經》所說的法門,就是實相的道理。諸法,就是「這個法」;我拿這「諸」字,不當「多」字講,當語助詞講,就是「單單這一個法」。這諸法實相的道理,日月燈明佛說,「已為汝等說」:我現在已經為你們說完了。
「我今於中夜」:我,是日月燈明佛自稱。佛說,我在今天半夜子時的時候,「當入於涅槃」:我所做的事情已經完了,所以我就應該到「常樂我淨」的果位上去,應該入涅槃了。為什麼佛要入涅槃?佛入涅槃,有很多的意思;最主要的,就是免得人生出一種依賴心。如果佛永遠都不入涅槃,是可以的;唯獨這些個弟子,天天隨著佛學佛法,有的就會生出一種厭倦心來。怎麼厭倦呢?就生出一種懶惰心、放逸心;以為現在修行不修行,都不要緊,天天和佛在一起,於是就懶惰了!好像現在我給你們講經,天天你們看見我:「哦,師父在這兒!師父講的經都有記錄,我們不要看它!等什麼時候有時間,我們再看一看!」光有筆記,也不看,放到一邊,束之高閣。束之高閣,就把它在放那個板子上,放得高高的,認為保存得非常的嚴密;時間一久,就都忘了,等一個時候,也不記得了!
可是在人世間,都有悲歡離合,有一種特別的因緣;到了時候,我就離開你們各位了。那個時候,想聽經也沒有了,想學佛法,也知道佛法很難了;於是就會把筆記、記錄又拿起來,把它讀熟了,再研究研究法師過去所講經典的道理。如果我不到其他的地方,你們永遠也不會看這個筆記。
釋迦牟尼佛說法說了四十九年,弟子有的也會生出一種懈怠心;不單釋迦牟尼佛,就每一尊佛都是。他看看弟子有的生出一種依賴心,他就要離開、入涅槃了,免得弟子生出依賴心;這都是教化眾生的一個方法,就怕人懶惰。所以才吩咐說,「汝一心精進」:你們這些修道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該專一其心!做什麼呢?精進,不要懈怠、不要懶惰!你們一心修道,不要打妄想,不要有兩個心;晝精進、夜精進,晝夜常常精進的修行、用功。用功,就是修行;修行,也就是用功。「當離於放逸」:你應該不要懶惰!小沙彌、大沙彌、比丘僧、比丘尼!不要放逸!不要懶惰!不要出家不修行!出家不修行,也就是於法不修行;於法不修行,也就是等於沒有出家!古人有這麼幾句話: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
怎麼叫「數他寶」呢?就是給旁人數錢。好像在銀行,一天到晚都拿著錢在數,一千、兩千,一萬、兩萬,三萬、五萬,十萬、二十萬、一百萬、一千萬、一萬萬,數的錢太多了。可是這些錢,都不是自己的,盡給人家數,自己一個cent(分)都沒有。在佛法上你若不修行,也就像「數他寶」一個樣的。
所以你出家,一定要修道;你若不修道、盡懶惰,那就不要出家!所以我們現在晝夜都精進;早晨也念經、晚間也念經,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你們應該修行,不要懶惰!都應該要想一想經上的道理,要學「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放逸,就是懶惰,就是不修行。「諸佛甚難值」:每一位佛,都是非常的難遭難遇,不容易遇著。「億劫時一遇」:不知道幾百千萬億劫,才能遇著佛出世。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日月燈明佛這八個兒子,聽見佛要入涅槃了;本來他們都很有定力來著,可是「沾親者亂」,他們和佛有父子的關係,又有師徒的關係,所以「各各懷悲惱」:悲,就是哭起來;惱,就是煩惱。懷,這種悲和煩惱,沒有表現出來,是在心裏邊。流眼淚,是在心裏邊,發脾氣,也是在心邊;並沒有把悲和惱放到外邊。為什麼?由這個「懷」字,就證明出來;懷,是懷念,是在裏邊,而不是在外邊。所以雖然心裏邊憂惱、悲傷,可是沒有露出來,眼淚往裏邊流,沒有流到外邊去,所以外邊的人看不見的。不像現在的人一哭起來,眼淚也流下來了、鼻涕也淌出來了;可是流出來,一點用都沒有。所以這八個兒子,每一個在心裏邊悲惱,想著:「佛滅一何速」:佛怎麼這麼快就入涅槃了?我們再跟誰去修行呢?我們以為我們這個父親──佛,永遠都在世上的,所以有的時候,就躲懶又偷安,沒有精進修行。現在可糟糕了!可是糟糕也沒有辦法;於是就認為自己過去不對了!
「聖主法之王」:佛,也叫聖主,又叫法王。日月燈明佛一看自己的兒子,每一個都向心裏流眼淚;其他的人,向外邊流的也有、痛哭流涕的也有。於是這慈悲心就不忍了,「安慰無量眾」:就安慰大家說:你們各位不要哭了!不要悲傷、不要憂惱,不要覺得很難過似的!我雖然入涅槃,可是,「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我將來滅度之後,你們大家不要憂愁、不要擔心、不要恐怖!為什麼呢?
H4.頌授記同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這德藏菩薩,在無漏實相的法門;他的心,已通達無漏了、已明白實相法門了。什麼叫「無漏」?無漏,就是不漏了,就是沒有毛病了!你把所有的習氣毛病──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都去了,你就把你的無明破了!無明一破,那就無漏了;你沒有破無明,那還有漏。
怎麼破無明?你把佛法學明白了,無明就沒有了!為什麼你有無明?就因為你不懂佛法,你才到時候又發脾氣、又生煩惱,境界一來,你就受不了了;為什麼你受不了?就因為你不明白佛法。若明白佛法,無明破了、法身現了,那就遠離一切諸煩惱;也沒有一個好、也沒有一個壞,也沒有成、也沒有敗。本地風光、本有的家珍你若得著,就沒有無明;沒有無明,你就無漏了。你若無漏,就是得到實相;你沒有無漏,你就得不到實相、你也不明白實相。你看看這位德藏菩薩,他對於無漏實相,才心已得通達;你不要以為自己怎麼樣了不起。
「其次當作佛,號曰為淨身」:在我入涅槃之後,德藏菩薩應該作佛,名號是淨身如來,「亦度無量眾」:他也度脫無量眾生。
H5.頌滅後通經同(分三)
I1.頌示滅後通經 I2.頌教化弟子 I3.頌結會古今
今I1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恆沙 倍復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佛此夜滅度」:日月燈明佛在這一天半夜,就入涅槃了。「如薪盡火滅」:什麼叫「薪」?什麼叫「火」?在小乘裏頭來講,薪,就是「他的身體」;火滅,就是「得到有餘涅槃」。在大乘來講,「眾生」就是柴薪;柴若沒有了,火也沒有了。火,就是看機緣來教化眾生的法門;這叫「觀機逗教,因人說法」。
佛看機緣,來施佛法教化眾生;應該用什麼法門去教化這種眾生,佛就說什麼法門。應該以三藏法門去教化的,佛就說三藏法;應該以方等的法門來得度的,佛就說方等的教;應該以般若法門得度的,佛就說《般若》;應該以法華、涅槃得度的,佛就說《法華經》和《涅槃經》。現在機沒有了,就是所度的眾生已經度完了;火滅,這些個方法,也就都不用了。如,就是一個比喻;所以你不要以為真正有柴著起火來,又滅了。
「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在日月燈明佛滅度之後,分布所有佛的舍利,造了無量這麼多高顯的塔。塔,是印度話,又叫「方墳」,又叫「高顯處」。
「比丘、比丘尼」:這一些個比丘僧和比丘尼。比丘,有三個意思,就是「乞士、怖魔、破惡」;比丘尼也有這三個意思。怎麼叫乞士?就因為比丘要到外邊去托鉢乞食。怎麼叫怖魔?因為登比丘壇受比丘戒的時候,有「三師七證」──十個比丘,代表十方諸佛,來給新受戒的比丘授戒。授戒當時,問:「汝是丈夫否?」受戒的新比丘說:「是丈夫!」問:「汝已發菩提心否?」說:「已發菩提心!」你一說「已發菩提心」,六欲天上的天魔得到這個消息,就駭得戰戰兢兢:「這還得了!我們又少了一個魔王眷屬,釋迦牟尼佛又多了一個佛的眷屬。這不得了了!我們將來怎麼辦?」所以就都恐懼起來,這叫怖魔。又叫破惡,人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惡,也不知道自己要破惡;惡破了,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生出真正的智慧來。
所以我在美國新收了這三個沙彌,我就立了一個很不公平的一個法,專對付這個煩惱無明的。這個不公平的法一立出來,我問好多次,他們都說沒有煩惱,沒有temper(脾氣);問:「你為什麼沒有temper?」他說:「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覺得這個法雖然不公平,但是它非常的妙;妙,也就在「不公平」這個地方。你若公平了,那就不妙了!
「其數如恆沙」:數目有恆河沙數那麼多。「倍復加精進」:因為這些比丘、比丘尼一看佛都滅度了,所以他們也就都豁出命,那麼修行;餓死就餓死了!所以也不睡覺、也不吃飯,一天到晚都修行。倍,就是加倍。本來以前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坐十二個鐘頭;這回加上一倍,二十四個鐘頭,那麼精進!「以求無上道」:來求無上的佛道。為什麼?因為沒有了依賴!佛都走了,我們若再不修行,那怎麼可以?所以把懈怠也忘了,懶惰也沒有了,只有一個精進了。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這一位妙光法師,頂戴奉持佛的法寶。「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在八十小劫裏,用種種的方法,來宣說這《妙法蓮華經》。
I2.頌教化弟子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燃燈佛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日月燈明佛這八個兒子,是妙光法師來教化的,他們都拜妙光法師做師父。「堅固無上道」:他們都發堅固心,來求這最高的佛道。「當見無數佛」:他們見到沒有數量那麼多的佛。
「供養諸佛已」:他見著多少佛,就供養多少佛。「隨順行大道」:他供養這一些佛,隨著就修行而求佛道。「相繼得成佛」:那麼這八王子次第都成佛了。「轉次而授記」:不單成佛,還依照次序,給其他的佛授記。就是第一位佛給第二位佛授記,第二個給第三,乃至到第八位。「最後天中天」:最後這位佛。佛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天中天,就是說佛。「號曰燃燈佛」:名字就叫燃燈佛。「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這是一切天人的大導師,他度脫不知多少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