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13 》




2009/10/20 08:23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為這一切的菩薩,就應該說「六波羅蜜」法;六波羅蜜,是菩薩所修的。菩薩是行菩薩道的,是自利利他的,甚至捨己為人。本來地獄是苦的,人人都知道下地獄是不好,可是菩薩看見地獄眾生受苦,他也就跑到地獄去,陪著眾生來受苦,這叫捨己為人。陪著眾生受苦,有什麼意思?又有什麼好處?對於自己,是沒有好處。他到那裏,給受苦的眾生來說法,令受苦的眾生發菩提心;眾生一發菩提心,就會離苦得樂了。所以菩薩不怕一切的苦,而去教化眾生。


你不要聽說「觀自在菩薩」,就以為菩薩都很自在;有很多菩薩都很不自在的,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到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去救度眾生。為什麼他這樣子?他要行六度、萬行,要立功、立德。菩薩也要做功德的,他救一個人,就等於救出他自性裏邊的一個眾生;他若沒有度這個人,他自性的眾生就沒有度。所以菩薩要做布施,又要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進、又要禪定、又要修般若;六度少一度,菩薩也不圓滿,所以要六度並行。要忍辱,他或者布施給人家一些個東西,對方說:「你給我這個東西幹什麼?我不歡喜!」甚至於布施人家一點錢,人家說:「哼!你錢太多了!你給我,我不歡喜要!」這種情形是很多的,菩薩行菩薩道,是不容易的。


行六度波羅蜜──六種「到彼岸」的方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諸菩薩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一切種智」:得成佛果,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屬於「空」的一邊;道種智,是屬於「假」的一邊;這還是兩邊。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了義」,不落於空、不落於有,是屬於中道。


佛就是成一切種智,這個「成」,就是個「證」,就是證果、證得的意思。說「成了」,也就是「證了」,證果了;成佛了,也就是證佛果了。所以,成一切種智,就是空、假、中三諦,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的智慧,三智圓融!現在說的「一切種智」,也就包括一切智和道種智在內了。


2.引二萬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前邊說「初善、中善、後善」,我用釋迦牟尼佛來做比喻;本來不單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這樣子。「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在第一位日月燈明佛之後,又有一位佛,名字也叫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其後在這第二位日月燈明佛之後,又有一位佛,也叫日月燈明佛。為什麼叫「日月燈明」這名字?這個名字又光明、又有智慧、又有定力,所以顧名思義,這一位佛是戒、定、慧三學圓滿。戒、定、慧,叫「三無漏學」;有戒就不會漏,也就無漏了,有慧也無漏了,有定更無漏了;這樣子得到無漏,這叫「三無漏學圓滿」了。


那麼佛都歡喜這個名字,所以第一尊佛叫「日月燈明」,第二尊也叫「日月燈明」,第三尊又叫「日月燈明」,不單第三尊;「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像上邊所說佛的名字這樣子,二萬佛統統都叫「日月燈明」。你看!這個名字一定是很響亮的,所以二萬尊佛都歡喜這個名字,都是這個名字,他們的名號都是日月燈明。


「又同一姓」:不但同一個名字,而且還都同一個姓。日月燈明佛,有兩萬這麼多,這兩萬尊日月燈明佛,都同一個名字、同一名號,又同一個姓;名字是日月燈明,號也是日月燈明。在這個時候,名字和號沒有什麼分別,名也就是號、號也就是名;姓就不同了。姓什麼呢?


「姓頗羅墮」:他的姓,就叫「頗羅墮」。頗羅墮,是梵語,此云叫「捷疾」,就是很快就成佛了。你姓這個姓,大概也很快就成佛了;可惜你沒有姓這個姓,所以很慢的。又譯作「利根」;言其他非常的聰明,非常有智慧。智慧和聰明怎麼樣來的?是從修行種種的法門而來的,習學經典、讀誦大乘。又有一個翻譯,叫「滿語」;言其所說出來的言語,都是圓滿的道理,所說出來的,都合佛法。「頗羅墮」有這三個意思。 


「彌勒當知」:文殊師利菩薩說,彌勒菩薩,無能勝菩薩!你應該知道,「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初佛,就是第一尊日月燈明佛;後佛,就是那兩萬尊佛的最後一尊佛。都是同一個名字,叫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日月燈明佛,是佛的一個別名;這十個號,是十方諸佛一個通名,就是「如來、應供、正?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這十個名號,所以叫「通號」。


「所可說法」:每一尊佛所應該說的法,「初中後善」:或者初善、中善、後善;他最初發菩提心修的善,中間修行發的善,乃至於成佛這最後的善;這些法,佛已經都說了。


3.引最後佛同(分三)
1.曾見事與今已同 G2.曾見事與今現同 G3.曾見事與今當同
今G1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在這二萬佛的最後一尊佛,他沒有出家的時候,有八王子。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兒子,就叫羅睺羅;這位最後日月燈明佛也有兒子,有多少?有八個;這八個兒子,各有其名。這尊佛的兒子叫什麼呢?


「一名有意」:第一個兒子,名字叫「有意」;就是有大道心的意,有發大乘道心的思想。


「二名善意」:第二個兒子,名字叫「善意」;善意是對「惡意」而說的,因為他沒有惡意,所以他善發菩提心、善發大道心。


「三名無量意」:第三個兒子,名字叫「無量意」;他就發無量菩提大道心的這個意。


「四名寶意」:第四個兒子,名字叫「寶意」;就是能發菩提心,能發自性最寶貴的這種意、這種思想。最寶貴的思想是什麼?也就是發心求成佛。


「五名增意」:第五個兒子,名字叫「增意」;增什麼意?也就是增「發菩提」的心意。


「六名除疑意」:第六個兒子,名字叫「除疑意」。修行就怕有疑心,你若有疑心,就會走錯路。所以才說:「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修行的人,不要生一種疑惑的心;這疑惑心一生出來,前途就會迷失正路。迷失正路,就會入危險的道路去;所以要除疑意。


「七名響意」:第七個兒子,名字叫「響意」;言其修行大乘法,如谷應聲。好像山谷,你這麼一叫「張先生」,那個山裏邊回應一聲「張先生」;你說「李先生」,它也說「李先生」;這叫「如谷應聲」。你這兒發菩提道心,也就如谷應聲一樣,佛就知道了。


「八名法意」:佛的第八個兒子,名字叫「法意」。


「是八王子」:佛這八個兒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每一個都是很尊嚴的,都有威風、有德行,各領四天下。四天下,就是「一個須彌山、四大部洲、一個日、一個月」。


「是諸王子」:這八個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聽見他父親已經出家做了比丘,並且又成佛,得無上正等正覺。「悉捨王位,亦隨出家」:這八個兒子也都要出家,也都不做皇帝了;把國家也捨了、城也捨了,把最美貌的宮娥妃嬪都不要了,也隨著最後這日月燈明佛出家了!「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發求大乘的志願,常常都修清淨的梵行,不休息而常精進來修行。「皆為法師」:佛的八個兒子,都做了法師,到處去講經說法。「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已經在千萬佛的地方,種一切的善根,做一切善事,供養三寶、恭敬三寶。這八個王子,都是修供養、行菩薩行、修佛道的,所以說是發大菩提心。


2.曾見事與今現同(分二)
1.現瑞同 H2.疑念同
今H1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徧;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是時」:在這時候;就是這八位國王也都出家的時候;最後這尊「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就說大乘的經典,就叫「無量義經」。「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這部《無量義經》,是教化所有菩薩的一種法門,是諸佛所護念的。「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日月燈明佛說完《無量義經》,就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和菩薩、羅漢,這些大眾的裏邊,結上雙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就入無量義三昧的定,身也不動、心也不動;身心不動,這就是入定的一個表現。


「是時」:這個時候,「天雨曼陀羅華」:上天就好像下雨似的,可是不是下的這個雨,下著什麼呢?下著曼陀羅華。曼陀羅華,就是一種小白花。又有「摩訶曼陀羅華」:就是一種大白花。這小白花和大白花配合起來,香氣撲鼻,地也都被這花舖滿了。又有「曼殊沙華」:就是小的紅花。「摩訶曼殊沙華」:就是大的紅花。這四種花,就表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個果位。「而散佛上,及諸大眾」:而這些花都散在佛的上邊,和在法會一切的大眾身上。「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就是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六種的震動;這六種震動,就是「震、吼、擊、動、湧、起」。


「爾時會中」:當時在這法華會上裏邊,「比丘、比丘尼」:有比丘僧、有比丘尼,又有「優婆塞」,又有「優婆夷」;四眾弟子都有。「天龍」,「夜叉」:就是鬼。「乾闥婆」:是玉帝那兒的樂神。「阿修羅」:是「無端正」,又是「無酒」,沒有酒喝。「迦樓羅」:是大鵬金翅鳥。「緊那羅」:也是玉帝那個地方一個樂神。「摩睺羅伽」:是大蟒,就是很粗的那種的蟒蛇。「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和這小國的國王,還有轉輪聖王等等,有很多很多的。這個「等」,就不只這麼多,提出來這幾個名字,還有很多很多的;不能每一個名字都提出來,所以說是「等」。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這一切大眾,從來也沒有看見,從來也沒有聽見,所謂「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那麼,現在因為已見、已聞了,所以就都歡喜了!大家一看見日月燈明佛現出神通來,大家都「歡喜合掌,一心觀佛」:只有一個心,來看著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這個時候,日月燈明佛從眉間放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從佛的這個世界,向東方照過去,照到萬八千那麼多的佛土。這萬八千佛土,也就表示「十八界」。前邊「六種震動」,就表示「六根震動」;那麼「六根」又有「六塵」,又有「六識」,合起來也是「十八界」。「靡不周徧」:所有有佛的地方都照到了,都沒有照不到的地方。「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和現在法華會上的大眾,在看見釋迦牟尼佛由眉間白毫相光所放的光,有這六種的瑞相,境界都是一樣的,都是見著這麼多的佛國土。


2.疑念同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文殊師利菩薩又叫彌勒菩薩說,「彌勒當知」:彌勒仁者,你應該知道!「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在日月燈明佛的法會裏邊,有二十億這麼多的菩薩,都是願意聽佛說法的。「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這一些個大菩薩們,見著日月燈明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他們也都從來沒見過的;「欲知此光所為因緣」:這二十億菩薩心裏也生出一種疑惑,也不明白,都想要知道這個光的因緣;為什麼佛放這光?有什麼因緣呢? 


3.曾見事與今當同(分五)
1.因人說法同 H2時節同 H3唱滅同 H4授記同 H5滅後通經同
今H1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當時在法會中,有一位菩薩,名字叫「妙光」,有八百這麼多的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在這個時候,日月燈明佛從無量義處三昧就出定了!「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因為這因緣,他對妙光菩薩說大乘的經典;「名妙法蓮華」:經典的名字,就叫《妙法蓮華經》,「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這部經典,是教化菩薩的一種法門,是佛所護念。


2.時節同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燈明佛講《法華經》的時候,「六十小劫」:經過六十小劫這麼多的時間。六十小劫,說長、也不算太長,說短、也不算太短;十三萬九千六百年,這是一個「劫」;這個劫集成一千,是一個「小劫」。你想一想,這六十個小劫是多長時間?可是,我們「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也可以說是「一念萬劫,萬劫一念」。雖然說四王天的一晝夜,就是我們人間五十年;忉利天的一晝夜,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可是他一晝夜,就覺得是很少的時間。人打坐的時候,若不打妄想,坐了一天,覺得像幾秒鐘似的;你若打妄想,坐著幾秒鐘,一定覺得好像不知多少年了,總坐不住,就不打坐了。所以一念,可以是萬劫;萬劫,也可以是一念。


在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的時候,他說了六十個小劫。怎麼說這麼長呢?因為一般人都入「樂聽三昧」了,所以佛雖然說法,也在三昧中說法。在定中說法,經六十小劫,「不起於座」:也沒起身。


「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在這法會,就有二十億菩薩,和天龍八部、一切的鬼神,以及阿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等,也坐在這裏聽法。「六十小劫」:也聽了六十小劫。好像我們這兒聽經,你若一心注意,注目凝神的聽經,講完了這一座經,你覺得是很少的時間;你若不是注意聽經,怎麼樣?你一邊聽經,一邊打妄想:「唉!還講不完!還有多少時間呢?」就好像果修以前說的,打坐的時候,不是打坐,就等著那個 bell 敲;引磬「噹」一聲,她這回解放了!你若盡等著這個,怎麼能用功打坐呢?所以覺得這一坐,就很長的時間,腿也痛,腰也痠;你不想這個都沒有事,腿也不痛,腰也不痠了!你問誰痛、誰痠?一問,就沒有了!所以六十小劫,大眾坐到一起,「身心不動」:身也沒有晃一晃、搖一搖,心也沒有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聽日月燈明佛說法,覺得這六十小劫,就好像吃一頓飯這麼多的時間。


「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這時候,在這法會裏,沒有一個人或者是身、或者是心,而生懈怠與疲倦。懈,是懈怠,就要去休息休息;倦,就是疲倦,就要去睡覺。在這個法會的大眾裏,是沒有人想要休息的,也沒有人想要睡覺的。


真是聽經的人,不會覺得坐這地方好辛苦的;你坐這個地方聽經,越聽越高興、越聽越歡喜,啊!這個法真是妙,妙不可思議!若不是真正聽法的,坐到那地方,腿也動彈,手也動彈;本來沒有風,他覺得好像一陣風把他吹得東搖西擺,這麼亂搖亂晃的;或者就站起來走走,或者向東看看、向西看看;這都是沒有真正聽經的心,沒有得到經中的滋味。


若得到經中滋味,我告訴你:就是任何重要的事情,也不能不聽經,一定要聽經的!「我一天沒聽經,我一天就不吃飯;兩天不聽經,兩天我不吃飯!」若這麼樣子,和你自己來鬥爭一下,就不敢不聽經了!不聽經,你就怕沒有飯吃,所以這是個妙法,你們不妨試試看!誰若不願意聽經,今天我不給他飯吃;你餓他一天,他下個禮拜一就想要聽經去;不聽經,這天就挨餓了。我所謂「不吃飯」,就是沒有得到這個「法食」;聽經,就得到法食了。


3.唱滅同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滿六十小劫;在會的大眾,沒有一個人生出疲倦的心。在說完了《法華經》之後,「即於」:他即刻在「梵、魔、沙門、婆羅門」:梵,就是梵天;魔,就是魔王;沙門,就是出家的比丘;婆羅門,是印度四種的種姓之一,意譯為「淨意」,又叫「梵志」,這是印度的一種外道,他修清淨行的。「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宣佈一種消息。


「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我日月燈明佛,在今天夜裏,就要入無餘涅槃。中夜,就是晚間。因為佛出世的時候在日間,佛入涅槃就在中夜。日間屬陽,表示佛出世就好像有太陽光普照世間;晚間屬陰,這表示佛入滅度就好像晚間有黑暗了。不單日月燈明佛是這樣,每一位佛都是這樣,在日中出世,夜中入涅槃。


涅槃,在「唯識」上講,有四種涅槃;有的經上,又講有三種涅槃。以前講過四種涅槃,沒有講這三種涅槃。什麼是三種涅槃呢?


第一是「性淨涅槃」。性,就是自性,淨,就是清淨;這個涅槃就屬於「法身德」。佛有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法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所以性淨涅槃,屬於「法身德」。


第二是「圓淨涅槃」。圓,是圓滿,淨,是清淨;圓淨涅槃,就屬於「般若德」。


第三是「方便淨涅槃」,這是屬於「解脫德」。這「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是如來的「三德祕藏」。這個「方便淨」,是「從空出假,非生示生、非滅示滅」;雖然在六道裏邊而不染,出涅槃而常樂,所以叫「方便」;他所行所做,都是屬於方便淨的涅槃。本來這三種涅槃,也就是和那四種涅槃是一樣的。


本來這三種涅槃,也就和在《成唯識論》上講有四種涅槃是一樣的。什麼是四種涅槃?


第一, 是「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性淨涅槃」。


第二,是「有餘依涅槃」。二乘人雖然證果,但是他還有「身」的存在,這叫還有「苦所依」──你有身體,就有苦;沒有身體,就沒有苦了。你為什麼有貪、瞋、癡?就因為認賊作子,向外馳求。你因為有個身體,要為你這個身體,就有貪心、有瞋心、有癡心,都是因為有這個身體;所以,有身體,就叫「有苦」,這個身體,就叫「苦所依」。所以二乘人的涅槃,叫「有餘依涅槃」。


第三是「無餘依涅槃」。等到灰身泯智,把自己身也空了、法也空了,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了,這叫無餘依涅槃。因為他「諸苦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他所修的梵行已經成就,所應該做的事情都已經做完,不再到三界來受生死了。有餘依、無餘依,就在圓淨涅槃裏邊包括著。


第四是「無住處涅槃」,也就是「方便涅槃」。


4.授記同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日月燈明佛宣佈入涅槃的消息,「時有菩薩,名曰德藏」:當時有一位菩薩,名叫德藏;他的德行非常圓滿。「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日月燈明佛在大眾裏邊,就給德藏菩薩授記。怎麼叫「授記」?沒有到來生,在今生預先給你來生授一個記別的名號,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什麼什麼名字。」這叫「授記」,又叫「懸記」,又叫「預記」。懸,就是在空中懸著,還沒有到落地時候,所以叫「懸記」;預先告訴你,所以又叫「預記」。


「告諸比丘」:日月燈明佛就告訴這一切的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這一位德藏菩薩,等我入涅槃之後,他應該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他的名字,叫淨身如來;「多陀阿伽度」就是「如來」,梵語叫「達他歌達」。「阿羅訶」:就是「應供」,也就是「阿羅漢」。「三藐三佛陀」:就是「正徧知」。本來佛有十個名號,這只舉出三個來代表。


5.滅後通經同(分三)
1.正明入滅I2.明滅後通經利益I3.結會古今
今I1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佛授記已」:佛給德藏菩薩授記完了之後,「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就在這天半夜,正當子時的時候,佛就圓寂了。


2.明滅後通經利益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佛滅度後」:在佛滅度了之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妙光菩薩就受持、讀誦、宣說《妙法蓮華經》,經過八十小劫那麼長的時間,「為人演說」:他給人講解《妙法蓮華經》。


「日月燈明佛八子」:日月燈明佛有八個兒子──有意、善意、無量意、寶意、增意、除疑意、響意、法意──這八王子,「皆師妙光」:都拜妙光菩薩做師父。


「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妙光菩薩就教化八王子,使令對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都生出一種堅固不退轉的心;只向前進而不向後退,只有精進而沒有休息。八個王子都拜妙光菩薩做師父,妙光菩薩盡上師父的責任,一天到晚教這八個王子不要躲懶偷安,不要去睡覺,不要去偷吃東西!就這樣來督責八個王子。你看!做王子的出家,都要勤儉修行的;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他並不懶惰,天天在雪山那兒打坐。所以出家人受十方的供養,就應該要修道;如果不修道,這是很危險的!不要認為出家太容易了!


「是諸王子」:日月燈明佛這八位王子,出家之後,「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他們修行,修福、修慧都圓滿了之後,也都成佛道了!怎麼叫修福、修慧?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就是修福;誦持百千萬億佛所說經典,就是修慧。他們受持讀誦、供養恭敬,所以修得福足、慧足,然後就得成佛了! 


妙光菩薩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做這八王子的師父,教化八王子都成佛了。「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這八王子最後成佛的這尊佛,就叫「燃燈佛」。燃燈佛是給釋迦牟尼佛授記的,又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而文殊菩薩卻是然燈佛的師父。若論起來輩數,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祖;現在文殊菩薩在娑婆世界,又作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本來是作師爺爺的,現在又作徒弟了。這又是什麼道理?因為在佛法裏,「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也就好像作戲扮角色似的,世界無論任何的事情,都像作戲;作戲給人來看,看完了,就各歸本位。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在妙光菩薩的八百弟子裏,有一位專門歡喜求名求利,所以他的名字就叫「求名」。你說怎樣?他一天到晚也不修行,呵呵笑,歡喜到外邊去跑;跑外邊找誰去呢?到那有錢的家裏去、到做官的家裏去、到富貴的家庭裏去,到那些地方攀緣,也不修行、也不念經;他念經,但心不在焉,念了也記不住。為什麼?他就有攀緣心;攀緣心重,你念經記不住的。你現在知道應該拿彌勒菩薩作一個借鏡,為什麼他讀不會經典?就因為他有攀緣心、好求名。為什麼念經記不住?也因為有攀緣心,有求名的心、求利的心,「名、利」這兩個字還沒放下;你若放下「名、利」這兩個字,讀什麼書,一讀就會了,不用怎麼樣注意。為什麼?你沒有其他的心了!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癡心,你不去攀緣,那你的聰明智慧就會生出了!


「貪著利養」:你看這彌勒菩薩,當初也有這個毛病,他貪去攀緣,著住到利養;利,就是錢,這個「利」字就是貪。好像現在的和尚,人家供養錢,封的紅包錢多一點,他打開一看,就歡喜了!這叫貪著利養;封的少了,打開一看:「哎!這麼少!」這也是貪著利養的一種表現。你要是為道,他供養多少都沒有關係,多也就是少、少也就是多;多、少,平等平等!


好像在初八那天,是禮拜六,果珊看見中國人都供養師父,她轉到裏邊去,也封了一封果儀。本來我不應該講這個問題的,講這個,好像我和你們要供養似的,但是我不講,也沒有人知道。當時我也不知道多少,等過了一個時候,我打開一看,是一個penny(分),我非常高興!一個penny,怎麼還高興呢?西方人不懂這個規矩,她能依照這個法去行持,雖然就一個penny,這也是代表她有一種誠心;我相信她那天是沒有錢了,所以只封一個penny。等到晚間,她又供養四塊錢,特別向我解釋說:「我白天沒有錢!」我說:「我知道!你一個penny,這功德就已經等於一百元、一千元、一萬元那麼樣子了!因為你有一點誠心;你誠心,就不論多少。」所以在佛法裏,只要你有誠心,供養少也就是多,多少都有功德;你若沒有誠心,供養多也是少。只要用你一種真心來行這供養!我現在也學彌勒菩薩,向你們來要供養;連彌勒菩薩都有這種的毛病,何況我呢?


彌勒菩薩就是當時八百弟子中這個求名的,現在還沒說明他就是彌勒菩薩,後邊才說到,不過我預先告訴你們。


「雖復讀誦」:讀,就是對著本子來念經;誦,不要本子來誦經。讀誦,好像我們現在這三個出家人,和幾位在家人念〈楞嚴咒〉;一早五點鐘起來,就坐禪;坐到七點鐘,就念〈楞嚴咒〉、念《金剛經》、又念《心經》。最好再念念〈大悲咒〉,〈大悲咒〉念二十一徧,求感應;你求什麼,就有什麼。你會念〈大悲咒〉的,這個講堂裏都變成有一股異香撲鼻,有這種境界;你就念經念成了,也會有一股異香撲鼻。


怎麼會有異香呢?你若真誠在念經,就有天女散花,那時候就有一股異香撲鼻;但是也都要有一種誠心,也好像方才我講供養三寶一樣。你要是有誠心,你念一句經,就驚天動地,天地鬼神都知道了;你沒有誠心,你念一部經,盡打妄想──打什麼妄想呢?我今天念這部經,就會有人送供養給我了!這樣一打妄想,就沒有人供養了!因為你心裏已經要供養;要供養,有也就變成沒有了!「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你一打這個念頭,這就叫妄想;你不求供養,而來了供養,那是感應。


「眾經」:不是一部經,不是單單念《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他念很多的經。「而不通利」:通利,就是記住,記得清清楚楚的,這通利了!你記不住,記了前邊、忘了後邊,記了後邊、忘了前邊,記了前後、忘了中間,都念不成;若聽人家念,自己跟著人家念,那個功德是人家的,不是你自己的。明白了嗎?所以要自己能念、能通利。通,就是明白,利,就是順利;這麼樣子從頭一念,一開始念到最終,統統都記得,這叫通利。彌勒菩薩他不通利,記不住,「多所忘失」:經念是念,念念前邊,忘了後邊。「故號求名」:所以他的名字,叫「求名」。這個名字,我相信不是他自己取的,是旁人送給他這個名,「你求名、求利,就叫你求名菩薩啦!」


「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這個人雖然叫求名,可是他也種種種的善根,修種種的行門,修福、修慧;因有種種善根的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他也供養無量百千萬億那麼多的諸佛、恭敬無量百千萬億的諸佛,又尊重讚歎無量百千萬億的諸佛。


3.結會古今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彌勒當知」:文殊菩薩說,彌勒菩薩你應該知道,「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當時的妙光菩薩,你知道是誰呢?不是旁人,就是我文殊菩薩。你記得不記得?「求名菩薩,汝身是也」:那個求名菩薩是誰呀?就是你彌勒菩薩;你以前就是盡求名求利的,不過你現在把這個毛病去得很多,比以前大有進步了!


4.分明判答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彌勒菩薩聽見文殊師利菩薩這樣講,把他的根底都給說出來,原來他就是一個求名菩薩;彌勒菩薩已經無我相了,所以他也不覺得不好意思,也沒有覺得:你盡講我的壞處,你真是對我這麼樣不客氣!沒有這個思想。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又對他說,「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我現在看見釋迦牟尼佛所放的白毫相光,這六種的祥瑞,和以前日月燈明佛所現的祥瑞,是一樣的。本,就是日月燈明佛那時候;今,就是現在。


「是故惟忖」:因為這個,所以我思惟、忖度一下,用我的心想一想。其實文殊師利菩薩又何必想呢?他早就知道了,不過是隨順世俗的法,也這樣講,說我已經想過了!「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現在釋迦牟尼世尊應該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這部經名《妙法蓮華經》,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2.偈頌(分二)
1.頌廣舉曾見以答E2.頌分明判答E1(分二)
1.頌一佛同F2.頌最後佛同
今F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