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12 》




2009/10/20 08:22


所以你們都要立下志氣來。一般世間的人都歡喜錢,你們不要錢、不管錢,就拿出一個真心來修道,這才可以的;你沒有真心修道,馬馬虎虎的造罪業,那罪業更厲害! 所以,今天我給你們講一點真正的道理。以後,我若有道德,他送給我錢,我都不要,要他跪著叩頭頂禮,恭恭敬敬的,才可以的;他若不恭敬我,我也不接受這個供養。


在家人就應該護法出家人,如果你等出家人餓死了,再做功德,也沒有地方做去了;因為你把三寶都餓死了!所以,出家人應該知道你應該做的事情,在家人也應該知道你應該做的事情;你不要等著把三寶都餓死了,然後再想來供養,那也沒有三寶了。所以只要各行其事、各盡其責──出家人以「修道」為責任,在家人就是以「供養」為責任。出家人不修道,在家人就不供養;在家人不供養,出家人也不修道。出家人也要修道,在家人也要供養;這是合者雙美,兩得益彰。


6.問他土供養舍利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恆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旛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這一段文,還是彌勒菩薩請問文殊師利菩薩。佛在白毫相光裏邊,現六種的祥瑞,彌勒菩薩不知道是什麼因緣?其實彌勒菩薩並不是不知道,他是故意為眾生來請法,所謂「大權示現」。


「文殊師利」:彌勒菩薩叫一聲「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我又看見有菩薩,在諸佛圓寂,入涅槃以後,就供養佛的舍利。舍利,前邊已經講過,叫「靈骨」,又叫「硬骨」。舍利就代表佛的真身,因為是從佛的身上燒出來的;所以一般的人供養舍利,也就等於供佛一樣。只要你發心真到極點,一點染污心也沒有,供養法寶,也就等於供佛一樣;供養僧寶,也是等於供佛一樣。


什麼叫染污心?就是你供養的時候,有所希求。希,就是希望;求,就是要求;你有一種希望和要求,來供養三寶,這個就不是清淨心。供養三寶,要認為供養的責任,就是我自己的責任。為什麼?我天天有飯吃,佛對於眾生的恩,是無量無邊;法對於眾生的恩,也是無量無邊;僧人對於眾生的恩,也是無量無邊。因為若沒有三寶住世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會毀壞、就會沒有了!怎麼樣沒有的了呢?就因為三寶沒有了,魔王就出世了;魔王一出世,就把這個世界毀壞了!所以我們供養三寶,要這樣想:「我天天要吃飯,三寶如果沒有人供養,我這飯怎麼會吃得下去?我是一個佛的弟子,我應該護持三寶,應該令三寶沒有一切的困難。」所以供養舍利,也就是供養三寶之一。


「又見佛子」:又看見有一類的佛子,「造諸塔廟」:他不單造塔,而且還造廟。塔,是供養佛的舍利;廟,就是供養佛像的。好像天后廟,裏邊就供養很多神,所以叫廟;現在這裏供養很多佛像,所以叫廟。塔,又叫方墳,又叫高顯處,是四方的一個墳,造在很高的一個地方。「無數恆沙」:不是造一個就算了,造很多的塔廟,有無量無數恆河沙那麼多。「嚴飾國界」:用塔廟來莊嚴這國家,使令這國家的國土非常美觀。


「寶塔高妙」:這個寶塔,都非常之高,又非常之妙。有多高呢?「五千由旬」:有五千由旬那麼高。一小由旬是四十里,中由旬就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這五千由旬,你算一算有多高?講到這兒,過去在佛的時候,有一個公案,現在把它提出來講一講。


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怪人,這個怪人怎麼樣子?他橫著就比高度寬;他的身體有五呎那麼粗,高只有兩呎半,不到三呎,大約二呎九吋九那麼高的樣子。你看這個人好不好看呢?你想,高度矮、橫著寬,這個人像個什麼?就像磨豆腐那磨盤似的,扁扁的。但他的聲音非常洪亮,唱出來的歌,非常清脆,就和鐘聲、磬聲那麼樣響亮。有的人不明白他的因果,就請問於佛:「這個人的身材,橫著怎麼這麼寬,高度這麼矮,他唱出來的聲音,又那麼樣響亮,猶如銅鐘一樣?這是一種什麼因緣?」釋迦牟尼佛就笑一笑,說這個因緣:


在過去無量劫以前,他也是一個佛教徒,在那時候,有人發心造一個很高的寶塔;這個寶塔,造得非常之高。他在那兒就說:「你造寶塔,何必造這麼高呢?令人看都看不著頂!你造這麼高,有什麼用?你造寶塔,造一個塔就得了,你造這麼高,我看太沒有用了!好了,我布施一點點的東西,多了我也布施不起。你這個寶塔上邊,要有寶鈴,就可以響著;我送出一個鈴鐺來,你可以掛到寶塔上頭!」


因為他說「寶塔不要造那麼高」這一句話,所以他就生生世世變成一個駝子,身量就永遠不足三呎那麼高,橫的就有五呎那麼寬;但是因為他布施出來一個鈴鐺,所以他的聲音就非常響亮,講起話來,像銅鐘似的,「嗡嗡」的那麼大聲。可見我們人講話,不可以隨便的。有人想造個大廟,你到那兒說:「何必造那麼大!小一點也是個廟,可以了!」那你恐怕將來身體也會很小的。所以身體小的人,就應該發大的心,造個大的廟,將來得到一個大的身。不要隨便亂講話!人家造廟,或者造寶塔,你切記,不要到那兒批評高矮或者大小!


「縱廣正等,二千由旬」:縱,是高;廣,是橫。縱廣都有二千由旬。「一一塔廟」:在每一個塔廟的裏邊,「各千幢幡」:幢,是網羅幢,是圓筒形的,在孔上繡著一些花、或珠。幡,是幢幡,就是用布做的,好像一個旗似的,在佛前莊嚴的東西。「珠光露幔」:在幢幡上邊,都鑲上一些個珠寶。露幔,那種的幔帳,繡得非常美麗。「寶鈴和鳴」:又有很多人,布施出很多的寶鈴;風一吹,它就「啷啷啷」響起來了。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所有一切的諸天、龍、神,人和一切的非人。「香華伎樂」:香,是種種的香;華,是種種的花。伎,就是有一種技術的,音樂之類;樂,是音樂;伎樂,也就是音樂。「常以供養」:常常用幢、幡、珠和寶鈴,這種種微妙的珍貴東西,來供養三寶。


「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菩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這一切的法王之子,因為供舍利,就莊嚴塔和廟,「國界自然殊特妙好」:令國界也非常莊嚴,特別的殊勝而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好像天樹王,那花開得非常美妙。


2.頌請答(分二)
1.舉疑述請 F2.釋四伏難
今F1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


「佛放一光」:佛放一種白毫相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我和大眾在這個會上,看見這國界,有這樣子的微妙,很多很多種有說不盡那麼多!「諸佛神力,智慧希有」:這是諸佛神通之力,諸佛的智慧,世間上沒有的。「放一淨光,照無量國」:佛放一淨光,照到無量無量的國土去。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我和在會的大眾,看見這種微妙祥瑞的境界,從來就都沒有見過。「佛子文殊,願決眾疑」:法王之子文殊菩薩!我願意你給大家來解決這個疑問,令大家沒有疑問。


2.釋四伏難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四眾欣仰」:這時候,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統統都歡喜而仰望,希望你給解釋。「瞻仁及我」:看看仁者你,又看看我;他們的意思,就是想要你、我答覆四眾這種疑問。「世尊何故,放斯光明」:本師釋迦牟尼佛世尊,什麼緣故,放這樣的光明?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文殊師利菩薩,法王之子!請你答覆我們大家的疑問,令大家把疑惑心去了,就都歡喜了!為什麼疑惑?就因為這種境界,大家都不明白、不認識;所以你若令大家明白、認識了,大家一定會歡喜的。「何所饒益,演斯光明」:釋迦牟尼佛是想要做一件什麼事情饒益眾生,才表演這種「光明照東方萬八千國土」,這樣子的神通妙用呢?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這是佛坐道場所得的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是佛想給大家講一講,佛所證得的妙法?或者是預備給大家來授記呢?這兩種的問題,大概其中一定有一樣是佛想要說的。


「示諸佛土」:釋迦牟尼佛把所有的佛土都顯現出來,「眾寶嚴淨」:在每一個佛國土,都很多種的寶貝莊嚴著。「及見諸佛」:又見其他很多佛。「此非小緣」:我相信,這決定不是一個小的因緣,一定是有大因緣啊!可是我不明白。


「文殊當知」:文殊菩薩你應該知道,「四眾龍神,瞻察仁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和天龍八部,一切的鬼神等眾,都注目凝神來瞻看仁者你。「為說何等」:釋迦牟尼佛說的哪一種法呢?請文殊菩薩慈悲來指示我們大家。


5.答問序(分二)
1.長行 D2.偈頌  D1(分四)
1.惟忖答 E2.略舉曾見以答 E3.廣舉曾見以答 E4.分明判答
今E1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爾時」:當爾之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聽見彌勒菩薩這樣的來請求他解答疑問,於是文殊師利這個大菩薩,就對彌勒菩薩說了!不單對彌勒菩薩說,還有在這個法會上的一切諸大菩薩,又有這些個修行的善男子等。他說什麼呢?


「如我惟忖」:如果以我的思想來忖度,世尊是什麼因緣呢?「今佛世尊欲說大法」:現在釋迦牟尼世尊,想要說一種從來沒有說過的大法。「雨大法雨」:好像從天上下雨,普潤一切的眾生。「吹大法螺」:吹起大法螺,號召一切的眾生。「擊大法鼓」:又打起來大法鼓,使令一切的眾生在夢裏邊都醒過來。「演大法義」:演說最大的法義。


2.略舉曾見以答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你們這一切的善男子啊!「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我在過去諸佛的時候,曾經看見這種祥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放這種的光之後,隨著就要說大法。


前邊講供養舍利、供養三寶,意思還沒有講完,現在再把它補充一下。為什麼一般人要供養三寶?怎麼三寶不供養我?三寶不供養你,因為你不是三寶,所以就不能受供養。你要供養三寶,就因為三寶可以給你種福;你若想有福,就要在三寶的面前做功德。如果不供養三寶,將來你成佛的時候,也沒有人供養你;不要說成佛,你現在不供養三寶,就是你出家做和尚,也沒有人供養你!為什麼?因為你沒出家的時候,不供養三寶。


我常常這樣想:為什麼沒有人供養我?因為我沒出家的時候,沒有供養三寶;所以現在我出家了,很少人供養我。我自己常常生出一種慚愧心,非常慚愧;所以我現在要把這種道理,講給你們大家聽,免得有像我這樣沒有人供養三寶的事。供養三寶,是修福、修慧;修慧必須要印造經典、宣揚佛法,或者作弘法的工作。我以前不講過?好像我們要出一本雜誌,這都是修慧的一部份;你若想修慧,就要擁護弘揚佛法的工作。你若想修福,就應該供養三寶;你若不供養三寶,將來你做三寶的時候,也沒有人供養你,還是方才那一句話。所以現在你沒有做三寶的時候,就應該擁護三寶、供養三寶,來解決三寶的種種困難;所以就要修福,又要修慧。


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
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你若單單注重修慧而不修福,將來你修道成功,證了阿羅漢果,也沒有人供養你。「你說,坐十天就有人供養了,怎麼證了阿羅漢果,都沒有人供養?那有什麼意思?很可怕的,這個佛法太危險!莫如我不學佛法了!」你不學佛法,你就不會成佛;你願意往下降,那也隨便你!你想成佛,對佛法認清楚了,一定要向上掙扎、向上勤修佛法;那你就應該來打破種種的困難,向前去修行。


你修行,又要修福、又要修慧。你不修福,就沒有人供養你;你不修慧,就愚癡。佛就是福足、慧足──福、慧都滿足了,所以叫做「兩足尊」。我們現在修行,處處都要修福,處處都要修慧,不要學「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薄,就是沒有人供養。你單修福,不修智慧,就像大笨象,身上掛上一串瓔珞,雖然美觀好看,但是牠很愚癡的;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應該修慧,又應該修福。這要實實在在去做,不是單單講的;講的是法,行的才是道,這一點,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知道的。


「是故當知」:是,是「因為」;故,是「緣故」,又可以說是「所以」;因為這個,所以……。因為文殊師利菩薩說,過去曾見有無量的佛,有這種的祥瑞;所以現在你也應該知道,「今佛現光,亦復如是」:現在釋迦牟尼佛現白毫相光,也就是像過去諸佛想要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是一樣的道理。「欲令眾生,咸得聞知」:釋迦牟尼佛,想要令一切的眾生,都聽見、知道這個法。「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種法,是難信之法,一切眾生不容易信的。


佛為什麼預先不說《法華經》,而說三藏的教理,演說一切小乘的經典?就因為大乘的法門,是難信之法,不容易信的;所以一講《法華經》,有五千個比丘退席。的確是世間難信之法!為什麼它難信呢?因為它太妙了,人的思想不容易知道;因為它太深了,人的智慧也不容易明白;所以不容易信。眾生想也不明白、思也不明白,所以才不說這種深妙的法。「故現斯瑞」:所以現出這種祥瑞的境界來。


3.廣舉曾見以答(分三)
1.引一佛同 F2.引二萬佛同 F3.引最後佛同 F1(分三)
1.時節 G2.標名 G3.說法
今G1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諸善男子」:你們這一些個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無量,是不可數量;無邊,是沒有邊際;阿僧衹,是梵語,翻譯為「無量數」。在過去,我記得有不可數量,也沒有邊際,不可以心思、也不可以言議,無量數這麼多的劫。


2.標名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在那時候,有一位佛出世,叫「日月燈明」。這個名字有三種的意思。日,是表示佛的智慧,好像太陽似的,可以照破一切的黑暗,而得到光明;月,就是表示佛的定力,好像月在空裏邊;燈,就是表示佛的戒律。每一位佛的戒、定、慧,都是具足圓滿的,所以這一尊佛,就叫「日月燈明」。


一切諸佛都有通名與別名的稱號。「日月燈明」是別名;別名,就是他自己特別的、單獨的名號。「如來」是通名,就是一切佛都有的名稱;所有佛都有十個名號,這是通號。最初每一位佛的名號,都有一百億那麼多;為什麼要那麼多名字?因為這一百億的名字,都是表達佛的萬德莊嚴;每一位佛,都有這麼多的名字。以後因為眾生記不清楚這麼多的名字,以後又減少,減到百萬;再由百萬減到十萬;這也是很多,於是又由十萬減到一萬上。這還是很多,你看!一位佛就有一萬個名字;有一萬個佛,就有萬萬個名字,所以又把它減成一千。一千個名字又是太多了,又往下減成一百。一百個也是多,單單念佛的名字,就要很長時間;以後就把佛的名字減到十個。所有的佛,都叫這十個名字,所以這叫通號。


佛的十個名字就是:(一)如來,(二)應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御丈夫,(九)天人師,(十)佛。


(一)如來。有不明白佛法的,好像一般的中國人,說「如來佛」;其實「如來」就是「佛」,「佛」也就是「如來」。他以為就單單這位佛叫「如來佛」,是單一個佛是這個名字,其他的佛就不叫「如來佛」;實際上,每一位佛都叫「如來」、都叫「佛」。所以不明白佛法的人,講起來話,是聽得很奇怪的。怎麼叫「如來」呢?在《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他也不來,也不去,所以叫如來。又有一個解法,「如來者,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又者,「如者,不變;來者,隨緣」。如,是一個定,來,就是個動;動靜一如,動,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動不礙靜,靜不礙動。講起「如來」的意思,是很寬廣的。


(二)應供。也是佛的一個名號,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人間的人應該供佛,天上的人也應該供佛。


(三)正徧知。就是「正知、徧知」。你明白心生萬法,我們現前一念心,能生一切法;所以這是個「正知」。你又知道萬法唯心,一切的法,都不出現前一念心;這是個「徧知」。正徧知,就是豎窮三際、橫徧十方。豎,是立起來;三際,是過去、未來、現在;橫,是打橫著。佛立起來,可以通三世的邊際;打橫著,可以徧十方;這叫正徧知。


(四)明行足。明,是智慧;行,是福德;他福德、智慧都充足了,福、慧兩足。


(五)善逝。善,就當一個「好」字講;逝,當一個「往」字講;善逝,就是到一個好的地方去。


(六)世間解。就是世間、出世間一切的道理,佛都明白。


(七)無上士。菩薩還有最後一分的生相無明;最少最少的這一分的無明沒有破,就還有一分的法身沒有顯現,所以只是「等覺」;等覺,又叫「有上士」,因為他上邊還有佛。佛是「妙覺」,就叫「無上士」。


(八)調御丈夫。調,是調和;怎麼調和呢?就是用慈悲來教化眾生,眾生歡喜什麼法門,佛就用什麼法門去度他。御,是駕御;怎麼樣駕御呢?就是用佛的威德、尊嚴來攝受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見到佛,既恭敬、又畏懼;畏懼佛的威嚴,恭敬佛的尊德。丈夫,就是「大丈夫」;大丈夫就是男人,男人都叫大丈夫。佛是來調御世界一切眾生的大丈夫,所以叫「調御丈夫」。


(九)天人師。佛又是天上人的師父,也是人間人的師父。 


(十)佛。「佛」是半梵語,具足就叫「佛陀耶」,譯為「覺者」。覺有三種,第一是自覺,第二是覺他,第三是覺滿。


怎麼叫自覺?自覺,就是和凡夫不同。所有一切的凡夫都不覺;不覺悟、不知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不知道這個世間就像一堆火似的,很容易就被火燒化;不覺悟三界是那麼樣的危險,都沒有平安的地方。這是凡夫的不覺,自覺剛好相反,他自己覺悟了這個,證得羅漢果,所以和凡夫不同。


「覺他」和「自覺」又有什麼不同?自覺,是羅漢的境界;覺他,是菩薩的境界、菩薩的發心。菩薩既然自己覺悟了,把世間的道理都明白了;覺得這個覺悟非常的微妙、非常的快樂。他又想令一切人也都得到這種的妙和樂,得到這種的好處;所以他以自己修行所經過的道路,來教化一切人、講給一切人聽。


好像我們白果彰居士,現在就要自覺、覺他了。怎麼樣呢?明天他要到大學去給一般人講佛法,這就叫「自覺覺他」。他雖然沒有說一定證了什麼果,但是他就肯發菩薩心──我自己知道這麼多,我也不怕人家說我是講得好不好,我就去給人講,這就叫發菩薩心,自覺、覺他。並且果彰這居士,我很欣賞他所講的道理;我覺得他辯才很充足的,把中文的道理和英文的講法彙同到一起,把道理都給人講明白了,是不可思議,這就叫「覺他」。他能常發菩薩心,也不是為名,也不是為利。不是說,我到那個地方講,叫大家都知道我,我就出了名了!不是的;也不是說,我到那兒講完了,誰就給我多少錢。不為名,也不為利,這就叫自覺覺他。


你們大家不要把這事情看得輕了,你們誰都可以自覺、覺他;我在這兒給你們講經,講得雖然不十分好,但是你若能推而廣之、擴而充之,以後就可以觸類旁通。推而廣之,就是把它推廣出來;擴而充之,就是把它擴大起來;觸類旁通,就是我講一個道理,你就得到十個道理了。好像這個「如來」,我講的意思很少,可是你能在佛經上去研究,看有這麼多個講法;就因為第一、第二、第三的意思懂了,你就懂旁的了。也就是知道這一樣,那一樣也就知道了,這叫觸類旁通。


你們各位,無論男男女女,我都希望你們去自覺、覺他,不要怕!不要說:「我講,他會不會笑我?」笑?你怕什麼!不過只是一個笑嘛!你不要管他;他笑由他笑,我講由我講,就這樣子,都要發這種菩薩心。自覺、覺他,就是菩薩的發心,但是還沒有覺滿;佛是「覺行圓滿」,他自覺也圓了,覺他也圓了;自覺、覺他兩種的工作都圓滿了,所以叫「佛」。


「世尊」:世,就是這個世界。尊,就是「最高」的意思,尊顯、尊貴,再沒有比他高的了。我要尊敬你、我要恭敬你、我要崇拜你,這叫「尊」。佛是不是僅僅這個世界人尊崇的?不是的!佛是世、出世之尊;世間的人要恭敬佛,出世間的人也要恭敬佛,所以叫「世尊」。要是往多了講,就「世尊」這兩個字的意思,講幾年也講不完;所以我現在就把「佛十號」的義理略略的解釋,若往深的研究,還要你們自己去用功。


3.說法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演說正法」:演說,就是沒有一定的說法。演說要有一種精神,什麼精神?就是你演說出來的法,這主要的地方,就是宗旨,就是精神。為什麼說「沒有一定的」呢?你演說的時候,應該見什麼人,就說什麼法。見高尚的人,要談「性理」。性,是自性;理,是道理;什麼道理?就是「自性的道理」。人人都有自性,可是沒能明白自性;見有知識的人,應該談性理。中等人,應該給他談「倫理」;世間一切的法,都可以說是倫理,乃至於科學、哲學,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有一種輪迴的,這可以說是「倫理」。若遇最沒有知識的人,給他講「因果」;一般沒有什麼智慧的人,聽因果是對機的。所以演說正法,是沒有一定的。


在演說的裏邊有一種藝術,有一種方法。什麼方法?你的演詞要有「開、合」;本來人不知道有這個道理,你把它開啟了,然後再把這道理合起來,有一個結論。光開不合,是有始無終;光合不開,是有終無始。光開、合還不算,還要有「轉」。本來往前講,講得一般人聽了很注目凝神的,你又轉彎了,往旁的地方轉一轉;或者人不注目凝神,因為你講得乾燥無味,令人聽得沉沉欲睡,你這個時候把話題變動一下,用一個巧妙的方法,或者講個什麼公案,或者講一個什麼令人聽得很有興趣的。然後「折」,再回到原來的主題上。這是指在講的理論,要有「開、合、轉、折」。


講演的聲音,要有「抑、揚、頓、挫」。抑,就是把聲音壓低了,很小的聲音,這叫你注意了!你如果不注意,根本就聽不見他說什麼。注意的時間久了,會覺得疲倦,精神也不集中了,聽不見他究竟講什麼。頭一句,你還注意挨近,但時間一久,他這麼小的聲音,就會不注意了;這時候你就「揚」,把這個聲音揚起來,大聲一點。聲音揚起來,有的人聽得就像是在吵架,又不願意聽了;這時你就「頓」,把聲音停止了。他一聽不到聲音,就又會注意了;這個時候就「挫」,你再給他來回講幾徧。你看!一個聲音,若用得對了,就令一切的人想不聽你,也都不可以的。演說有這麼些個方法。 


「初善、中善、後善」:由釋迦牟尼佛最初發菩提心,乃至於出家,這叫「初善」。出家之後修行,經過種種的苦行,這是「中善」。由成佛之後,又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乃至於到涅槃,這是「後善」。


這也可以說:由釋迦牟尼佛在凡夫地位的時候,發菩提心出家,修習佛法,求成佛道,這叫「初善」;凡夫的地位,就是你、我和現在一切眾生一樣的時候。由修習佛法之後,就行菩薩道,布施自己身、心、性命、頭、目、腦、髓、國城、妻、子,而利益一切眾生;在行菩薩道這三大阿僧衹劫期間,這叫「中善」。乃至於今生,釋迦牟尼佛開悟成佛,這叫「後善」。


又可以說:第一阿僧衹劫所修的功德,是「初善」;第二阿僧衹劫所修的功德,是「中善」;第三阿僧衹劫所修的功德,是「後善」。你怎麼樣講法,都可以的。


「其義深遠」:佛在初、中、後善不同時期所演說的正法,有本、有跡。本,是「本門」;就是佛最初的發心。跡,就是佛示現的種種「行門」──行門,是所修的法門;這期間所經過的,是非常之深、非常之遠。佛演說正法,說他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切的經過;「其語巧妙」:佛說法的時候,言語非常巧妙。怎麼叫巧?佛所說的法,正對所化的機。妙,是一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說這個法是什麼呢?


「純一無雜」:純一,就是單單一樣,沒有摻其他的法門。這是個什麼法呢?告訴你,是個頓法,圓頓之法。這個圓頓之法,「具足清白」:具足,就是無欠無餘;你說多,他也不多一點;你說少,他也不少一點。清,是清淨;白,是一種光明。「梵行之相」:梵行,也就是淨行;梵行之相,就是清淨行的樣子。


「為求聲聞者」:聲聞是二乘人;二乘有兩種,一種是聲聞,一種是辟支佛;辟支佛又叫「緣覺」。聲聞是修四諦法而開悟的,是聞佛聲音而開悟的。聲聞是小乘,小乘是佛教的一個初機,是最初學佛法的人;以後學的時間久了,在佛法薰修得深了,由三藏教而經過方等、般若,才迴小向大,漸漸進入大乘的法門裏邊來。


「說應四諦法」: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是佛最先說的。佛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五比丘一聽見這個法門就開悟了。聞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了,所以叫聲聞。他修苦、集、滅、道四諦法,「度生老病死」:把生、老、病、死苦都度脫了,都離開生、死,了生脫死了。「究竟涅槃」:得到究竟無餘的涅槃。所謂「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經辦完,所修的清淨行已經成就,不再受生死。


「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支」,「無明」和「行」,是「能引支」,就是能引起來,生以下的緣;「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支」;「愛、取、有」,這三支是「能生支」;「生、老、死」,又是「所生支」。這十二因緣又和四諦法來分析,「能引」和「所引」七支,屬於「苦諦」;「能生」和「所生」,就屬於「集諦」;「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屬於「滅諦」;你再觀這十二因緣,就有一種智慧,這就屬於「道諦」。這是以十二因緣,來配合四諦法,有這樣的關係。


十二因緣,是緣覺和辟支佛修的;辟支佛有兩種,有一個叫「緣覺」,有一個叫「獨覺」。如果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而開悟證果,這叫「緣覺」。若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他修十二因緣而證果;因為是他自己了悟,所以叫「獨覺」。他「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他在深山穹谷之中,在岩穴裏邊,春天看見萬物生長;所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欣欣,是歡喜的樣子;向榮,就是開很繁榮美麗;涓涓,是流水的聲音。他春天看草木都非常歡喜,都開得很美麗的,那個水泉這麼涓涓的向前流去;這個時候,萬物都得它生長的時候,如我,我這一年過了,又少了一歲;一年過了,就少一年;如果不成道,你說有什麼意思呢?沒有意思。所以在山裏頭,他就發憤修行用功。


最初他打坐的時候,我告訴你們,這個腿也一樣痛的,不過他忍著痛!所以,修行是要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就坐著那地方也不動,一天到晚都參禪打坐,就研究「無明」是怎麼一回事?怎麼有這「無明」?他研究十二因緣,有了無明,然後就造出來這種行業;有這種業了,然後就有了識;有識,就有名色了;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觸;有觸,就有受;有受,就有愛;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死。這麼研究來、研究去,啊!豁然他開了悟了!他知道原來他的鼻子孔還是從下長著的;他本來不知道鼻子孔究竟長得是衝下、是衝上?現在他知道了!


這是個疑問,你也可以問一問你自己:鼻子孔究竟朝上、朝下?那麼他開了悟了,他知道自己頭上邊長的有頭髮。很奇怪,他又知道了:這是一個「九孔常流不淨」的身體,終究是會歸於變滅的;在這個時候,他了悟萬法生生滅滅的原理,於是他證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