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14 》
「佛告閻羅天子」:釋迦牟尼佛告訴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在南贍部洲這地方的眾生,「其性剛強」:他們剛強成性,性情不柔和。「難調難伏」:很難把這種眾生調和降伏,而令他循規蹈矩,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好像現在一切的人都說守規矩是不好,為什麼說守規矩是不好呢?因為他們不願意守規矩,所以就說守規矩不好。其實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要是沒有規矩就不能成方圓。
「是大菩薩,於百千劫」:前面鬼王和閻羅天子,問說地藏菩薩既有這麼大的神通力,為什麼眾生不聽他的勸?不聽他的教化?出了惡道,然後又墮回惡道裡來?所以說是大菩薩,在百千萬劫這麼長的時間。「頭頭救拔」:頭頭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左一次救拔眾生,右一次救拔眾生,救完一次又一次,所以說頭頭救拔。「如是眾生」:像這一類的眾生,「早令解脫」:地藏菩薩早就令他解脫囉!「是罪報人」:這種有惡業罪報的人,「乃至墮大惡趣」:乃至於他起惑造業受報,就墮大惡趣。大惡趣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菩薩以方便力」:地藏菩薩用種種的方便法門,方便力量。「拔出根本業緣」:拔出他根本造罪業的因緣,就是將起惑造業的因緣都拔出來。「而遣悟宿世之事」:而使令他明白前生的事情。
「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結就是聚集連結在一起。前生的業連到今生,今生的業又連到來生,生生世世,這種業報接連不斷,好像繩子結成一個結似的,這叫結惡習重。這種惡習是什麼呢?第一的惡習是淫欲,一切眾生都一樣,哪個眾生都有一種淫欲心,這是他頭一樣的麻煩,頭一件不能斷的事情。想斷淫欲比登天還難,所以你若能把淫欲心降伏了──女人見了男人,沒有淫欲心;男人見女人,也沒有淫欲心。這淫欲心若斷了,這就叫降虎,老虎都伏了,又叫伏虎;你要是再能沒有煩惱了,龍也降住了。煩惱無明就像一條龍似的,它變化無窮,不知道什麼時候,不知不覺它就生出來。所以第一要把淫欲心斷了,這就看出你有沒有修行,有沒有道德,有沒有功夫。你自己可以考試自己,自己知道自己,若淫欲心斷了,你就有功夫。淫欲心沒有斷,那就是有漏的人,所以說修無漏,無什麼呢?就是沒有淫欲心。有淫欲心,就有漏;沒有淫欲心,就是無漏。
第二是貪,為什麼會有淫欲心呢?就因為有貪。貪我自己有一種好的感覺,貪求自己有一種滿足自己的欲念。第三是慢。慢就是驕慢,怎麼叫驕慢?就是自己本來不一定比別人聰明,但覺得我比誰都聰明,輕慢一切,看不起所有的人,不論在什麼地方他都要作第一。第四是瞋,瞋恨,無論對任何人都生一種瞋恨心,你對我不好,我想法子把你殺了,想辦法來報復你。第五種是詐,就是欺騙人,欺詐、虛偽,做一些虛偽的事情。第六誑,就是打妄語。詐是本來是一個壞人,卻現出好人的樣子,讓你不知道他是壞人。而誑就是打妄語,無論什麼事情都打妄語。
第七怨,就是什麼都怨人,明明自己做錯了事,卻怨人,說:「若他不叫我這麼做,我就不會這麼做,這個事情不怪我,是他的毛病,是他的過錯。」什麼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第八邪見,就是邪知邪見,不走正路,盡走不正當的路。第九枉,枉就是不直,做事盡冤枉,彎彎曲曲的不直。第十訟,訴訟就是歡喜跟人家打官司,本來沒有道理,他就跟法官說是人家不對,我現在要告他,你要罰他五萬元賠償我。總而言之,本來沒有道理,他想出方法來冤枉人,這就是訟。這十種在《楞嚴經》,叫造十習因,要受六交報。因為有這十種的習因,所以說結惡習重。
「旋出旋入」:他因為這十種的惡業,而造成了種種的罪惡,才出離三惡道,又回來了。旋出就是今生出離三惡道,來生又入了三惡道;等到再來生又出了三惡道,而再來生又入了三惡道,這就是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令這地藏菩薩非常辛苦,「久經劫數」:久遠劫以來,經過很多的劫數,「而作度脫」:而作度脫一切眾生的事情。「譬如有人」:現在有一個比喻,譬如有一個人,「迷失本家」:他把自己家失落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誤入險道」:錯誤入到一條危險的道路。
「其險道中」:這條危險的道路中,「多諸夜叉」:夜叉是比喻五鈍使的「疑」,疑就是沒有信心,什麼事情都懷疑。「及虎狼師子,蚖蛇蝮蠍」:這虎譬如貪,貪有如虎那麼樣,所以要是淫欲心降伏了,就是降伏住老虎了;你降伏不了淫欲心,那個老虎就沒有降住。狼比喻什麼呢?譬如瞋。因為狼很厲害的,瞋和狼是一個樣子的。獅子比喻癡,愚癡。蚖蛇蝮蠍,比喻慢。上面貪、瞋、癡、慢、疑是五鈍使。「如是迷人」:像這種的迷人,「在險道中」:在有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的鈍使裡邊。「須臾之間即遭諸毒」:須臾之間,就會受五鈍使的危害,會被五鈍使所造的罪業推墮到三惡道裡去了。
有一知識。多解大術。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諸惡毒等。忽逢迷人。欲進險道。而語之言。咄哉男子。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異術。能制諸毒。是迷路人。忽聞是語。方知險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是善知識。提攜接手。引出險道。免諸惡毒。至於好道。令得安樂。而語之言。咄哉。迷人。自今以後。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難得出。復損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臨別之時。知識又言。若見親知。及諸路人。若男若女。言於此路。多諸毒惡。喪失性命。無令是眾。自取其死。
「有一知識」:就是有一個善知識,他是誰呢?就是地藏菩薩。「多解大術」:他有一些微妙不可思議神通智慧的力量,這叫多解大術,他懂得很多的法術。「善禁是毒」:他善於禁止這些毒,什麼毒呢?就是虎狼獅子夜叉之類,和險道中所有一切毒。「乃及夜叉」:夜叉是速疾鬼,這鬼非常的惡,「諸惡毒等」。「忽逢迷人」:這善知識遇到迷路的人,「欲進險道」:他想要進到險的道路來。「而語之言」:這善知識就對迷路的人說,「咄哉男子」:咄哉是「喂!」驚歎之詞。喂!你這個男人。「為何事故」:為什麼原因,什麼事情,「而入此路」:走到這險路上來?「有何異術」:異術,就是神通。你有什麼神通,「能制諸毒」:能制服這道路上一切的虎狼獅子嗎?
「是迷路人」:這個迷路的人,「忽聞是語」:忽然聽到這話,就很驚奇。「方知險道」:他現在才知道這是危險的道路,才知道自己做錯了,走錯了。「即便退步」:他即刻便想要退步,「求出此路」:想要求出離這危險的道路。「是善知識」:這地藏王菩薩,「提攜接手」:來提拔他,拉著他。「引出險道」:引著這迷路人走出危險的道路。「免諸惡毒」:把一切虎狼獅子、夜叉、蚖蛇蝮蠍,這些危險的畜生都避過去了。「至於好道」:到平安的道上,離開三惡道了,「令得安樂」:令他得到安樂。「而語之言」:又對迷路的人說,「咄哉迷人」:喂!你這迷路的人。
「自今以後」:自今天以後,「勿履是道」:不要再走到這條路上來了,就是不要再到三惡道裡頭來。「此路入者,卒難得出」:到這三惡道裡面來的人,就很不容易再出去了。「復損性命」:在這危險的道路裡面走,就會損失性命。「是迷路人」:這迷路的人,「亦生感重」:聽見地藏王菩薩善知識這樣一指示,就很感謝,心裡想這個人對我真好。「臨別之時」:臨分別的時候,「知識又言」:善知識又對他說,「若見親知」:若見到你的親戚和知心朋友,「及諸路人」:和一切走路的人。「若男若女」:或者是男人,或者是女人。「言於此路」:你告訴他們,說三惡道這危險的道路上,「多諸毒惡」:有很多毒蟲猛獸,非常危險,「喪失性命」:會把性命丟了。「無令是眾」:你不要使令這一切眾生,「自取其死」:自己走到三惡道,丟失性命,受苦無量。
是故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救拔罪苦眾生。生人天中。令受妙樂。是諸罪衆。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再歷。如迷路人。誤入險道。遇善知識。引接令出。永不復入。逢見他人。復勸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脫竟。更不復入。若再履踐。猶尚迷誤。不覺舊曾所落險道。或致失命。如墮惡趣。地藏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再入。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
「是故」:因為這個,所以「地藏菩薩具大慈悲」:他具足廣大無邊的大慈大悲。他的慈,就能與樂;悲,就能拔苦。「救拔罪苦眾生」:來救拔一切的罪苦眾生,好像善知識一樣。「生人天中」:令一切的眾生,生到人間和天上去。「令受妙樂」:令他出離這三惡道苦,生人間和天上,享受這最妙的快樂。「是諸罪眾」:這一切的罪眾,「知業道苦」:他們知道三惡道的苦。「脫得出離」:從這三惡道解脫,出離這三惡道。「永不再歷」:永遠不想再墮落到三惡道裡面去了。
「如迷路人」:就好像剛才所說的迷路人一樣。「誤入險道」:他因為不識得道路,所以誤入到三惡道裡面去了。「遇善知識」:遇到這一位有大神力的善知識。「引接令出」:引導他,令他出離三惡道苦。「永不復入」:永遠再不到險道裡邊來了。「逢見他人」:遇見其他的親戚朋友,以及一切的路人。「復勸莫入」:也勸他們不要走到這三惡道的險路裡邊來。「自言因是迷故」:他自己說,我以前走錯路,誤入險道裡邊來。「得解脫竟」:而我現在得到解脫了,從險道裡邊出來了。這一得到解脫,「更不復入」:所以我不再踏到三惡道裡面去了。
「若再履踐」:假使我又再走到這個危險的道路裡邊去。「猶尚迷誤」:還是一樣會在險道裡頭迷失,出不來。「不覺舊曾所落險道」:也會不知不覺,不明白怎麼樣就跑回到險路裡面去了。「或致失命」:假使我要是再墮落險道裡邊去,一定會喪失性命。「如墮惡趣」:假使再墮落到惡趣裡面去,「地藏菩薩」:這個地藏王菩薩,「方便力故」:就用他的方便權巧,智慧神力。「使令解脫」:使令墮落三惡道的人解脫,「生人天中」:再生到人間和天上去。「旋又再入」:可是生到天上,生到人間之後呢?又墮落到三惡道裡面去了。「若業結重」:假使要是惡業太重了,「永處地獄」:永遠都會在地獄裡頭。「無解脫時」:沒有得到解脫的時候,不能離苦得樂。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過人家庭,或城邑聚落。莊園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髮善事。乃至懸一旛一蓋。少香少華。供養佛像。及菩薩像。或轉讀尊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我等鬼王。敬禮是人。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敕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衛護。不令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於此舍等處。何況入門。
「爾時」:當爾之時,有個「惡毒鬼王」:這個鬼王最毒最惡了,他是專治惡毒的人,現在來到佛的面前,惡也不惡了,毒也不毒了。「合掌恭敬白佛言」:合起掌來恭敬對佛說:「世尊」!「我等諸鬼王」:我等,就是我們這一切的鬼王。這鬼王啊,「其數無量」:每一個世界就有無量無邊的鬼王,因為有無量的世界,所以鬼王也就無量無邊。「在閻浮提」:在南閻浮提上,「或利益人」:鬼王或者對人有利益。「或損害人」:或者對人有害處。「各各不同」:每一個鬼王所管的事情都不同,有的管的是要去害人的,有的管的是預備來利益人。為什麼有害人有利人的呢?害人,就是要降伏惡人;利人,就是要對善人給予利益。
「然是業報」:為什麼作這種職業呢?這都是過去所造的業報,使他們應該做鬼王。「使我眷屬」:令我們鬼的眷屬,「遊行世界」:在世界上各處走。「多惡少善」:大多數是惡的多,善的少。「過人家庭」:雖然他們多惡少善,可是他們經過人的家庭,「或城邑聚落」:或者大城市,或者小邑,邑里聚落,或者小鄉村。「莊園房舍」:或者田莊園林,或者一間小房子。
「或有男子女人」:或者有這男子女人,「修毛髮善事」:修一根毫毛,一根頭髮,這麼多的善事。「乃至懸一旛」:在空中掛了一個幢旛。「一蓋」:一個寶蓋。「少香少華」:或者在佛前供少少的香,少少的華等。「供養佛像,及菩薩像」:用香華寶蓋來供養佛像和菩薩像。「或轉讀尊經」:或者轉讀一切的尊經,或者《楞嚴經》,或者《法華經》、《華嚴經》、《金剛經》,種種的大乘經典。「燒香供養」:在佛前燒香供養,供養什麼呢?「一句一偈」:或者就經典上一句的經文,或者是一個偈頌。
「我等鬼王」:我們這一切的鬼王,「敬禮是人」:都恭敬這個人,「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敕諸小鬼」:所以就命令他們所管的一切小鬼。「各有大力」:雖然說是小鬼,但是鬼都有大的神通力量。「及土地分」:和土地神,「便令衛護」:衛護就是使令他們保護此人。
「不令惡事橫事」:什麼叫惡事呢?惡事就是不如意的事,好像住的房子著火了,或者無緣無故就有意外事情發生了。橫事就是想不到的事情來了,如撞車子,或者飛機失事,火車出軌之類的,這都叫做橫事。「惡病」:病總也不好。「橫病」:偶然間得了一種暴病而亡,沒有一個鐘頭就死了。「乃至不如意事」:乃至一切不如意,就是不吉祥的事情。「近於此舍等處」:那麼這些不吉祥的事情,都不能接近這個房子。「何況入門」:何況令這惡事、橫事、惡病、橫病再到這個人的家裡呢?他們在這兒保護著一切事情都會吉祥。為什麼一切事情吉祥?就因為他供養三寶,他修行、做過善事,所以惡事就不能到他家裡來。
佛讚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與閻羅。能如是擁護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釋。令衛護汝。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佛讚鬼王」:佛讚歎這個惡毒鬼王說,「善哉善哉」:非常的好!非常的好!「汝等及與閻羅」:你們這些鬼王和閻羅天子。「能如是擁護善男女等」:能像你所說的這樣子,來擁護善男善女。「吾亦告梵王帝釋」:現在我也吩咐大梵天王和帝釋──三十三天的天主,「令衛護汝」:令他們也保護你。
「說是語時」:在釋迦牟尼佛說這話的時候,「會中有一鬼王」:在這個法會裡面,又有一個鬼王。「名曰主命」:這個鬼王叫主命,就是所有人的生命都由他管。「白佛言」:他對佛說,「世尊」!「我本業緣」:我因為前生業力的關係,業力的因緣。「主閻浮人命」:我管著閻浮提人的生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無論他們是生的時候,或者死的時候,這個生命都是由我來管。「在我本願」:在我自己本來的願力,「甚欲利益」:我是很願意利益這一切眾生的。「自是眾生,不會我意」:可是所有的眾生,不明白我的意思,不懂我的意思。「致令生死,俱不得安」:所以使令生的和死的,統統都不安樂。
「何以故」:什麼原因呢?「是閻浮提人」:這個南閻浮提的人,「初生之時」:方才生下小孩子的時候。「不問男女」:不管是男人或者是女人。「或欲生時」:或者他將要生的時候。「但作善事」:要生小孩子的時候,你應該要作善事。什麼叫善事呢?就是對人有益處的事情。「增益舍宅」:做善事,對舍宅就會有一種增益,增益什麼呢?你有善事,就會有一種祥光,有一種光明來保護你。「自令土地」:所以就使令這個土地神,「無量歡喜」:因為你做善事,增益舍宅了,當方土地神祇也就非常歡喜。「擁護子母」:他來保護小孩子和小孩子的母親,「得大安樂」:得到最大的安樂。「利益眷屬」:對於眷屬也有利益。
「或已生下」:或者已經生下小孩。「慎勿殺害」:切記!切記!不要殺害眾生。「取諸鮮味」:或者買一些雞、鴨、魚這些新鮮的東西來吃。「供給產母」:她生小孩子,然後,你就給她買一些很好的東西來吃。「及廣聚眷屬」:又請客,又擺酒席,開宴會,做種種鋪張。大家聚在一起「飲酒、食肉」,「歌樂絃管」:就是奏音樂,絃就是拉小提琴之類的,管呢?就是吹管子,也是一種音樂。「能令子母不得安樂」:這樣的作法,能使令子──就是小孩子;母──是小孩子的母親,都不得安樂。
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聚集眷屬。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何以故」:什麼原因令子母都不得安樂呢?「是產難時」:在生產很困難的時候,「有無數惡鬼」:在這個時候,有無數,沒有數量那麼多的惡鬼。「及魍魎精魅」:和山妖水怪之類的,有很多種。「欲食腥血」:他們想要在婦女生小孩的時候,來吃這個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靈祇就是土地神。主命鬼王說,遇到有這種事情的時候,我老早就令那些土地神在這裡住,管這舍宅土地的靈祇。「荷護子母」:在這兒保護小孩子和小孩子的媽媽。「使令安樂」:使令她們得到安樂,「而得利益」:得到種種的利益。
「如是之人」:像這一等人,「見安樂故」:看見大人、小孩子都安樂。見這個緣故,「便合設福」:便應作功德修福,「答諸土地」:答謝所有的土地靈祇。「翻為殺害」:可是他不但不答謝土地,反而殺害一切生靈。「聚集眷屬」:召集所有的眷屬在一起。「以是之故」:以這種的緣故,「犯殃自受」:因為他犯了罪過,必須自己承受。「子母俱損」:所以小孩子也受損傷,大人也受損傷。
「又閻浮提」:又南閻浮提中。「臨命終人」:在人臨要死的時候,「不問善惡」:也不管他是善,也不管他是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我都想令這將命終的人,「不落惡道」:不墮落到三惡道。「何況自修善根」:何況他自己修了善根呢?「增我力故」:這個並不需要我費什麼力。他修善根,我來保護他,也不費多少力氣。
「是閻浮提行善之人」:南閻浮提做善的這個人,「臨命終時」:等他臨死的時候,「亦有百千惡道鬼神」:人哪!你就算是作善事的人,臨死也有惡鬼來引誘你,想叫你墮落到惡道裡面去。「或變作父母」:或者他變化成你父母的樣子。「乃至諸眷屬」:和你一切的親戚朋友。「引接亡人」:他也來接你,「令落惡道」:使令你墮落到惡道裡頭去。「何況本造惡者」:何況本來就作惡的人呢?作善事的人,都有惡鬼來,想把你騙到惡道裡去;要是作惡的人,這惡鬼更是來引你墮落到惡道去。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於生死中。護諸眾生。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
主命鬼王稱一聲:「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像這樣子,閻浮眾生,所有的男人和女人,「臨命終時」:臨死的時候。臨死時,煖、息、識都離體了,沒有煖氣了;息,沒有呼吸了;識,八識也離開了,這叫命終。「神識惛昧」:人剛死的時候,神識也就是中陰身──惛昧,他不明白、不清楚,因為他剛離開人的身體,自己還不知道自己死了。「不辨善惡」:不辨,就是辨別不出來,不知道什麼叫善,什麼叫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乃至於他眼睛也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見聞覺知都沒有了。
「是諸眷屬」:所有他在生的眷屬,「當須設大供養」:應該為他作大的功德,或者請和尚為他念經,或者自己為他念經。所以在中國有請和尚,念了初七、二七、三七……直到七七,這七七四十九天都念經,就是這個道理。虛老圓寂後,佛教講堂作了一百六十多天的功德,念《大般若經》。這種是從來都沒有過的,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哪位祖師圓寂也沒有念過《大般若經》,做這麼大的一個法會,這叫大供養。或「轉讀尊經」:轉讀,是念這部經。「念佛菩薩名號」:或者念諸佛、菩薩的名號。「如是善緣」:像這種作功德,作善事的因緣。「能令亡者」:能使令亡者,能幫助亡者,「離諸惡道」:離開一切的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你給他作功德,因為德大則冤孽消,你有功德,罪孽也就減少了,所以一切的魔鬼和惡神,悉皆退散,都跑了。
「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所有南閻浮提一切眾生,臨死的時候。「若得聞一佛名」:這臨命終人要是能聞見一尊佛的名字。「一菩薩名」:或者單單一尊菩薩的名字。不用聞很多,就聽一尊佛的名字,一位菩薩的名字。「或大乘經典」:或者大乘經典裡面的「一句一偈」:一個句子或一個偈頌。「我觀如是輩人」:主命鬼王說,我看這一類的人啊!「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只要在他臨終的時候,能聞見一尊佛菩薩的名字,或者大乘經典的一句一偈,就是有五無間的罪,都可以除去,或者是除去殺害之罪。這五無間罪和殺害之罪,本來是不能消滅的。「小小惡業」:要是比五無間罪小一點,比殺害罪業也小一點的小小罪業。「合墮惡趣者」:這種小的罪業,本應當墮落到惡趣裡頭去的。「尋即解脫」:沒有好久,我也就令他得到解脫,不須受罪去了。
「佛告主命鬼王」:佛告訴主命鬼王,「汝大慈故」:你真是很大的慈悲,「能發如是大願」:能發這種的大願。「於生死中」:在眾生的生死之中,「護諸眾生」:保護一切的眾生。「若未來世中」:假使將來的時候,「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到了他生死的時候。「汝莫退是願」:你不要退了你所發的這個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令這一切眾生,都得到解脫,永遠得到安樂。
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眾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但願諸眾生。於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益。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人天。亦不可限量。
「鬼王白佛言」:鬼王也很自在的,做這個鬼王也不錯,他願意教誰活,誰就活;願意教誰死,誰就死。一切人的生命都在這個鬼王手裡。如果他要是貪,如貪官污吏願意要錢,一定會多得很,因為一切人的生命都在他的手裡掌握著。所以有一個鬼就說了這麼幾句話,這個鬼是在道生法師那時候的。道生法師講經的時候,這個鬼常來聽經,道生法師就叫他托生去做人,他說:
我今做鬼三千秋,也無煩惱也無愁,
生公叫我為人去,只恐為人不到頭。
這鬼說他做鬼三千秋,三千多年了。後兩句說,「生公教我為人去,只恐為人不到頭。」我又恐怕做人做不完就造罪了,所以不如做鬼好了。你看!做鬼的就認為作鬼也不錯的。好像要飯的,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話,說討飯的要是討了三年,你給他皇帝做,他都不做的,因為他實在太自由了。要飯的要了三年,你再叫他作皇帝,他都不做了;做鬼做了三千多年,你叫他做人,他也不做了,因為他覺得作鬼也無煩惱也無愁。
生公,就是道生法師,鬼稱呼他生公。好像你們到臺灣去受戒的時候,碰到老戒,如印順法師,你可以稱他叫「印公」,就單稱一個字。他這兩個字,你若覺得稱那一個字較順口,就稱那一個字,不限定上下哪一個字。又如道源法師,你本可稱他道公,也可稱他源公。但你們現在去受戒,他是你們的得戒和尚,就不能稱他道公,也不能稱他源公,稱什麼呢?就稱他得戒和尚。這個得戒和尚,你要是稱他源公,或道公,這又不恭敬了;你稱他得戒和尚,這是很尊重他,最恭敬了。因為你們跟著他受戒,所以叫得戒和尚。其他凡是老戒呢?都稱他一個字,不要稱他兩個字。
還有見到一般出家人,談話都應該合起掌來,眼睛不要這麼樣看著人,要自己眼觀鼻,和任何人講話,都是收攝身心。因為現在剛去受戒,所以我把佛教的規律,傳給你們西方人,你們要特別注意。到那邊你要是行持好了,「啊!西方人也這麼守規矩呀!」給西方的代表作一個好的樣子。如果你到那兒,還是不守規矩,「哦!你這不行!他們不能修行。」就把整個西方人都給倒架子了,那以後再有人願意出家,也沒有人願意收了,「不行!他們不能修行!不收他們!」所以你們無論是比丘、比丘尼到哪個地方,都要作一個好榜樣,都要規規矩矩的,不要不守規矩。
你們現在有五個人要去,最好到了臺灣,你和他們要求,要求什麼呢?要求可以錄音。因為有的不懂中國話,有的懂得。你去的時候,帶一個錄音機,帶一個影像機,有重要的可以影像起來。在戒期裡,無論哪一個法師講開示,你們都可以錄音。然後你們五個人在一起,懂中國話的,就翻譯給不懂中國話的人聽,每一次都應該這樣做。在他們休息的時間,你們不要休息,你們自己幫助自己,這一天有什麼事情,告訴不懂中文的人。你們要這麼樣做,就有一種團結的力量,不要到那個地方學完了,還什麼也不知道。可以說是頭一次,西方人有這麼多人去受戒,以前沒有過的。去到那裡受戒,把規矩禮法都學清楚了,回來好傳給美國人。我們明里蘇達那個地方,你們今年受戒回來,明年、後年或者我們那兒也傳戒,在美國這個地方也開一個戒期。開戒期,要有十個和尚,三師七證,要是有多一點更好。你們是在美國開闢佛教的基本人才,這回這是很重要的。
主命鬼王對佛說,「願不有慮」:請世尊您不要擔心這件事情了。「我畢是形」:我做鬼,乃至於盡我作鬼的時間,「念念擁護閻浮眾生」:我在每一念,這念念之間,我都擁護閻浮眾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在他們生的時候,死的時候,我都令他們好好的生,好好的死,沒有一種不如意的事情。「但願諸眾生,於生死時」:可是我有一個願力,願所有的一切眾生,在生死的時候,「信受我語」:要聽我的話。好像你們作我的徒弟,就要聽我的話,若不聽師父的話,那就不是好的徒弟了。「無不解脫」:那麼不聽鬼王的話,這就不是好的眾生了,他也就不保護他們了。「獲大利益」:令他們得到大的利益。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當爾之時,佛告訴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這個主命的大鬼王,「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已作過百千生的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他在眾生生死的時候,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這真是個大菩薩,雖然他是個鬼王,但是他也是個大菩薩發願來作鬼王,這是一種慈悲的願力。「現大鬼身」:他現出一個大鬼王的身。「實非鬼也」:實實在在的這個大鬼王他並不是鬼。
「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由現在到將來,過了一百七十個大劫,「當得成佛」:他應該成佛,「號曰無相如來」:他這個佛的名字就是無相,沒有相,無相即實相,實相無不相。「劫名安樂」:他的劫名叫安樂劫。「世界名淨住」:他的世界叫淨住世界。我們現在這裡是叫娑婆世界,劫名是賢劫,而他那個劫叫安樂劫,世界叫淨住世界。「其佛壽命不可計劫」:這尊佛的壽命是很長很長的。「地藏」!你要知道,「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他過去的因緣和現在的因緣,及將來的因緣是這樣子的。「不可思議」: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所度人天亦不可限量」:他所度的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也是沒有數量那麼樣的多。
稱佛名號品第九
稱就是稱念,稱念佛的名號,名號就是佛的名字。以前我講過,最初佛有一萬個名字,每一尊佛都有一萬個名字。以後因為一般人記不住那麼多,就減去成了一千個名字。一千個名字,一般人也記不清楚,好像我這麼沒有記憶力的人一樣,從第一個念到第一千個時,把第一個也忘了。所以,以後又減成一百個名字,每一尊佛有一百個名字,還是記不住,這麼多的名字,太麻煩,所以,以後就簡稱十個名字。每一尊佛都有十個名字,這十個名字就是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現在是「稱佛名號品第九」,地藏王菩薩要講說,稱念佛的名字有什麼樣的功德。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爾時」:當爾之時,在說完了第八品之後。「地藏菩薩摩訶薩」這個大菩薩「白佛言」:對佛說,「世尊」啊!「我今為未來眾生」:為將來的眾生,這你我現在都包括在內,沒有超出這數目之外。你不要說,我不在這個數目裡面,你我現在都在這數目裡面。「演利益事」:我來演說利益的事情。「於生死中」:在眾生生的時候,死的時候,「得大利益」:能得大的好處。「唯願世尊,聽我說之」:我請求世尊您聽我說一說我這個願力。
「佛告地藏菩薩」:佛告訴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你現在想要發起你的慈悲心。「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要救拔這所有一切罪苦,造罪業受苦的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演說這種不可思議願力的這種事情,「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唯當速說」:你應當快點講,「吾即涅槃」:我將要入涅槃了。所以《地藏經》是在《法華經》之後,《涅槃經》之前說的。「使汝早畢是願」:我使令你早日圓滿這種願力。「吾亦無憂」:我現在也沒有憂慮了。「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現在和未來的一切眾生,我都不擔心他們了。
「地藏菩薩白佛言」:地藏菩薩對佛就說了。「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過去有無量無數這麼多的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梵語,無量無數這麼多的劫數。「有佛出世」:有一尊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他的名字叫無邊身如來。他的身是無邊,盡虛空徧法界都是他的身。「若有男子女人」:假使在南閻浮提有男人和女人,「聞是佛名」:聽見這尊佛的名字。「暫生恭敬」:暫時間生出一種恭敬心,「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就能超過去四十大劫這麼多的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況且你又塑畫佛的形像,來供養禮拜讚歎呢?「其人獲福無量無邊」:這個人得到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的,數也數不過來的那麼多。
現在講一個公案,什麼公案呢?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老年人想要出家修道。佛不在祇桓精舍,佛的弟子一看到這個老年人就討厭,這麼大年紀了,又老又窮,又邋遢,出什麼家呢?這些證果阿羅漢一觀察:這個老年人啊!一點善根都沒有,在八萬大劫以內沒有一點善根,這不能出家的,因為出家一定要有善根。
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屢世種菩提
生生世世種了很多善根才能出家;沒有善根的人,想出家也出不成功。前一念想要出家,後一念就想:「不要!不要!出家太困難了,不好!不要出家!」自己就給自己打退堂鼓:「不要去了!不要去了!」阿羅漢看這個老人沒有善根,不收他出家。
這個老人窮得也沒有飯吃,也沒有衣服穿,差不多九十歲、一百歲的樣子,走路也很困難。想:「我這麼大年紀了,想要出家,以為可以得到一點安樂,孰不知佛的弟子不收。」於是就哭起來,一邊走一邊哭,自己就打主意了。打什麼主意呢?說我啊,自殺去好了!去跳恆河!離恆河不遠,將要往恆河裡跳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來了,說:「唉!老人,你幹什麼?你要往河裡鑽幹什麼?這麼大年紀,還想游水嗎?唉!你年紀太大了,手也很笨,腳也不靈活,不可以游了。」這老年人說:「不是!我呀!我要死囉!結束我的生命,不願意活著了,活著沒有意思。」釋迦牟尼佛說:「哦!你為什麼活著沒有意思呢?你可以告訴我嗎?」
這老年人說:「我本來覺得什麼都沒有意思,就想要出家,跟著釋迦牟尼佛修道。今天我到那裡請求出家,佛的弟子說我沒有善根,不收我。我心想出家也不能出家,那我這個人活著有什麼意思?覺得活著沒有死了的好,所以,就想跳恆河,喝飽了恆河水,來生變個年輕的人,再去出家。佛的弟子既然都不喜歡老年人,看見我大概生得相貌也醜陋,沒有人歡喜我。」釋迦牟尼佛說:「哦!你要出家呀?那你不要跳河啦!我來收你做徒弟,你可以回來了。」這個老年人說:「你是誰呀?」釋迦牟尼佛說:「我就是釋迦牟尼佛啊!」「哦!你是釋迦牟尼佛?你肯收我嗎?」釋迦牟尼佛說:「我看你哭得很可憐,收你做老徒弟吧!」就帶他回去為他說法,一說法,這個老年人就證果了,證羅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