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12 》
第四種是因為在前生歡喜偷東西。以偷東西做為他的生活:沒有錢了,他就去偷,或者偷東西、偷人家錢財、偷人家珠寶,就把它賣了,賣了,就可以夠維持一個時期的生活,什麼事情也不做,每天吃、喝、嫖、賭、抽。吃,歡喜吃的東西;喝,歡喜喝酒;嫖,就是找女人去;賭,就是賭錢;抽,就是抽大煙,就是抽鴉片煙,中國人叫大煙。偷了錢,他就不用做工,而這個錢用完了,再去偷,偷回來,就不用做什麼,就這樣以偷盜來維持他的生活,這是第四個因素令他貧窮下賤。
第五個你說是什麼?第五個是負債,逃避不償還。負債,就是向人家借錢。做人啊一文錢不落虛空的,不要說多,就是一文錢也不能落到虛空,不能沒有的。錢是假的,可是你不能說,這是假的就隨便亂用。錢雖然是假的,但可要做真事,一點都不可以馬虎的。譬如說向人家借錢不還,你就逃到一邊去了,以為這是便宜事。這不是便宜事,你負債逃避不償還,等來生也就貧窮下賤了。因為你短人錢,不還人家,自己將來就會受貧窮下賤的果報。有以上這五種原因,就會作下賤人。
「或奴或婢」:或者給人家做奴隸,或做婢使的人。「乃至諸不自由之人」:不自由,就是你這個身體給人做奴隸,你自己不能隨便,不能想到什麼地方去,就到什麼地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你要聽主人的指揮。「覺知宿業,要懺悔者」:那麼這種下賤的人,和不自由的人,和做奴婢的人,他要是自己知道,一定是前生有很大的罪業,很重的罪業,所以現在要懺悔,或者拜「大悲懺」,或者拜「淨土懺」,或者拜種種的懺,去懺悔自己種種的罪業。我們為什麼拜大悲懺?拜大悲懺,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前生有沒有罪業,所以要懺罪。「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用至誠懇切的心來瞻仰禮拜。「乃至一七日中」:乃至一天至七天的時間,「念菩薩名」:念地藏王菩薩名號,「可滿萬遍」:能念一萬遍。「如是等人」:像上面所說這種人,「盡此報後」:這一生完了之後,在「千萬生中」,「常生尊貴,更不經三惡道苦」:常常能生到尊貴之家,更不經過三惡道的苦。
貧賤有五種因緣,尊貴也有幾種的因緣。
第一要普遍做布施,施惠普廣。惠是恩惠,對任何人都布施,都有一種慈悲心,很普遍的,廣大的對一切人慈悲,這是第一種。
第二要恭敬父母師長。不能說父親生了我,我非常的仇恨他:「為什麼你要生我?真是混帳!」自己罵自己的父母。或者對自己的師父生一種心:你這個師父,讓我一點自由都沒有,什麼都要聽你的話,這個太不公平了,對師父有種種不滿意。面對著師父又叩頭,又頂禮;背著師父就亂講起來了,這叫不恭敬父母師長。這是不生尊貴家的一個理由,你看厲害不厲害呢?你不要管我這個師父好不好,你不能講的,你若一講就有罪過,將來你就不會生尊貴之家。所以第二要恭敬父母師長。前面是不恭敬,這個就要恭敬,要恭敬父母,恭敬師長。
第三要恭敬禮拜三寶。前面是不恭敬三寶,不禮拜三寶;這就要恭敬三寶,要禮拜三寶,和一切的長者。
第四種要忍辱,沒有瞋恚,還要柔和謙下。誰罵你一頓,你也要歡歡喜喜,一點都沒有煩惱。有人罵你,你要忍耐;有人打你,更要忍辱,修忍辱行,沒有瞋恚,不發脾氣。所以要得到好的果報,那都是不容易的。然後又要柔和謙下,對任何人都很和氣,很客氣。
第五種是什麼?是博聞經律,多多聽經,多多聞法,多多學習戒律。有這五種的原因,所以做尊貴人。尊貴人既有錢,又有勢力。但並不是說有錢有勢,這就好了,這都是宿世修來的。要是完全有這五種原因,那就更好;要是單有一種,也就不會生到貧窮下賤的家庭去。所以為什麼有人就那麼好?那麼尊貴?這就是前生修來的,不是今生這麼簡單就得到這種福報的。這樣的人也不經歷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苦,因為他有這五種原因,所以就可以直接生到尊貴的家庭裡頭。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復次普廣」:釋迦牟尼佛再跟普廣菩薩講一講,說是「若未來世中」:未來世的時候,「閻浮提」:四大部洲中之北俱盧洲的人生在樹下,女人生小孩子很容易的,一點也不痛苦,就好像雞下蛋似的,一下就下出來了,不像南閻浮提的女人生小孩那麼痛苦。而東勝神洲和西牛貨洲根本不注重生產,很少很少生育,因為那裡的人淫欲心比較少,欲念少,所以也就沒有那麼多的子女。唯獨南閻浮提的眾生,願意多多益善,生的愈多愈好,並且生的時候,女人非常痛苦。所以現在單單講南閻浮提。「剎利」:是印度的王種,是貴族。「婆羅門」:婆羅門也是貴族,他叫淨裔,就是清淨的一種種族。「長者」:長者就是大富長者與「居士」。長者、居士是有錢而沒有祿位的,他不是做官的,是富而不貴;而婆羅門、剎利則是貴,也可以說是富。「一切人等」:一切所有的人等。「及異姓種族」:和其他外國人,無論哪一個國家都包括在內,指的是不同的種族。
「有新產者,或男或女」:新生產的小孩子,有的橫生倒仰,橫生,橫著生出來,這是很難生產的。倒仰,倒的生出來,這也很不容易生的。還有一種情形,這種情形的小孩也很不容易生出來,他是一條腿先生出來。還有一種生小孩,連母親的腸子都生出來,這叫盤腸,有種種不容易生的情形。但是這個生產,不論怎樣難產,無論「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在沒生產前,早早在七天以前,就為他念這部不可思議的《地藏經》。「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幫他念地藏王菩薩的名字,念一萬遍。「是新生子」:這個新生的小孩子。「或男或女」:不論是男的,是女的。「宿有殃報」:他前生有罪業,有這個惡的果報,「便得解脫」:便得到解決、解脫了,沒有問題。「安樂易養」:又安樂,又容易養大。「壽命增長」:他的壽命也會延長。「若是承福生者」:假設他沒有罪,由福報而生的。「轉增安樂」:更增加他的安樂,「及與壽命」:並且他的壽命更加長了。
所以人的苦樂都沒有一定,人的壽命也沒有一定。有的人,算命的說他活到三十歲,而他到四十歲沒有死,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人的壽命是活動的,不是死板板的。你做好事,壽命就延長;你做壞事,壽命就短一點,所以一切事都是沒有一定的。好像這個,本來是他有罪業,生來要受很多痛苦,但因為幫他念《地藏經》,或者念地藏菩薩名字,他的痛苦就沒有了。他就會安樂易養,很容易就養大了,壽命也增加,由這個道理,你可以推知人生一切都不是一定的,就看你怎麼去做去。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所有一切「眾生」,「於月一日」:於每月初一、「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在這十個日子裡,「諸罪結集」:是審察一切罪業的時期,看看諸罪業怎麼樣,審察審判他的罪業。一切的鬼神都聚會在一起來調查,看看這個人多少罪?那個人多少罪?所以這十天,就是調查的日子。結集就是計算,計算他的罪。「定其輕重」:審定之後,說這個人的罪多重,那個人的罪多重;這個人的罪多輕,那個人的罪多輕──定罪的輕重。
「南閻浮提眾生」:就是南贍部洲的眾生。「舉止動念」:舉就是動,止就是靜,動靜之中就生起念頭。而這些念頭,「無不是業」:動這一個念是罪業,動那一個念也是罪業,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即使不去殺害,你只這麼一動念就是造罪業了,何況恣情縱欲去殺害眾生呢?「竊盜、邪淫」:偷盜東西及邪淫,做一些不正當的事情。邪淫在西方來講是沒有問題的,但你看佛經上,早就說明白了,一切眾生犯這個毛病的罪是很大的,萬惡淫為首,萬種惡中淫是第一個惡。「妄語」:講大話。「百千罪狀」:這個罪狀,大概來講是這樣子,要是詳細說有百千萬種的罪狀。
「能於是十齋日」:能在這十天吃齋的日子裡。齋是淨的,就是吃清淨的東西,不吃葷腥的東西。「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在佛菩薩或在一切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誦讀《地藏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在東西南北四方一百由旬以內。大由旬是八十里,中由旬是六十里,小由旬是四十里。「無諸災難」:什麼災難都沒有了。「當此居家」:當這個居家,「若長若幼」:或者長的、或者幼的。「現在未來」:或者是現在、或者是未來。「百千歲中」:在將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永遠離開地獄、餓鬼、畜生和阿修羅道的果報。「能於十齋日」:能在這十齋日,「每轉一遍」:每每念一遍《地藏經》。「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現在就能令你的家庭裡面,沒有人有一切的橫禍,一切的疾病。「衣食豐溢」:令一切的衣食都豐足不缺。
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唯然頂受。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布。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因為這個,所以普廣!你應該知道地藏菩薩摩訶薩,有像上面所說種種的,不可說百千萬億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利益眾生這一切的事。所有的「閻浮眾生」,「於此大士」:與地藏菩薩這位大士,「有大因緣」:佛陀說,我們和地藏王菩薩有大因緣。你看中國佛教到美國來,地藏王菩薩也跟著來,現正陪著很多的居士,在幫助你們修行,這都是有大因緣。這個大因緣不是現在的大因緣,是多生多劫已經有的大因緣。「是諸眾生」:所以我們一切眾生,「聞菩薩名」:聽到地藏王菩薩的名字。「見菩薩像」:見到地藏王菩薩的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乃至於聽見《地藏經》三個字,只要是聽見這三個字,就可以破除三惑。
什麼是三惑呢?就是粗惑、細惑、塵沙惑,也就是見惑、思惑、無明惑。見惑是粗的,思惑是細惑,無明惑是塵沙惑,就是這三種迷惑。你可以破這三惑,也可以消除三障,消除你的業障、報障、煩惱障。說我現在聽經聽了這麼久了,但沒有消除我任何一種的障,我還是有這麼多的煩惱,脾氣還是那麼大,和沒有聽經以前一樣。關於報障,又說我覺得我的障沒有消除。你覺得你沒有消除,那表示你想要消除了;要是不想消除,根本就不知道你有沒有業障、報障、煩惱障。本來你對於你的煩惱障,覺得煩惱是你的寶貝一樣,不想把它丟了,那麼現在你覺得沒有丟,你已經開始沒有這個煩惱了,所以能消除你的三障。又能成就你的三智,三智是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又可以證到三德,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證得這三德。
能聞「五字」:或者聞五字,能聞五字就可以破你五住的煩惱。什麼是五住煩惱呢?就是見愛住煩惱、欲愛住煩惱、色愛住煩惱、無色愛住煩惱、無明住煩惱。就是由見生出一種愛心來,見了什麼就生出一種愛心來,著到了上面,這就是見愛住煩惱。欲愛住煩惱:有欲望就有了煩惱,是所以有愛就有煩惱;要是沒有愛,也就沒有憎,這就沒有煩惱,無愛、無憎、無有煩惱。色愛住煩惱,色愛住就是對色塵生出一種執著。無色愛住煩惱,生到無色界天還有一種煩惱,有無色愛住的煩惱。還有一種無明住煩惱,這合起來叫五住煩惱。要是聽到這《地藏經》,可破這五住煩惱,能出離五道輪迴。本來六道輪迴,因為阿修羅散於諸道,所以說五道。又可以種植你的五根,由五根生長五力。五根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進念定慧。五力,也就是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又可以成就你的五分法身。什麼是五分法身呢?就是「戒、定、慧」,加上「解脫、解脫知見」,連知見都解脫了,可以得到這五分法身。
「或者一偈」:或者聽到一偈的道理,就可一門超出,入妙莊嚴路。或者聞「一句」:得到一句經裡的道理,你就可以得到一性圓明,性海圓明了。這些道理要講是很多的,我就給你們念念這些名詞,慢慢有機會再講。「現在殊妙安樂」:你現在生中會很殊妙,非常的好,非常的安樂。
「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在未來百千萬生,「常得端正」:常常得到相貌端正。有的人相貌不端正,不端正就是或者生了一個猴子頭,馬的面孔,或者生了個老鼠的眼睛。中國人有這麼一句話:兔頭,那個頭像兔子似的;蛇眼,眼睛像蛇的眼睛似的;鼠耳,耳朵像老鼠似的;鷹腮,腮像鷹腮似的。兔頭、蛇眼、鼠耳、鷹腮,這種人就是相貌不端正,很多畜生相集中到一起,變成一個相貌,這就是不好,不端正。那麼現在你相貌能端正。「生尊貴家」:你一生就生到不是做官的,就是有錢的家裡去。說是做官有錢,這不就是一種封建主義嗎?這個富貴的人家,都是有德行,才能富貴;沒有德行的人,就貧窮下賤,因為謗毀三寶才會這樣。所以你要是生尊貴家,這都是有德行的人。
「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當爾之時,普廣菩薩聽見佛如來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完了之後。「胡跪合掌」:胡跪──有的經上寫的是互跪。胡跪就是右膝著地,左膝不跪。而我們現在雙膝著地跪著念經叫長跪。長跪比較沒有那麼艱難,胡跪比較艱難一點,所以佛准許女人長跪;但男人都是胡跪,就是右膝著地。現在暹羅、緬甸小乘佛法的比丘,新比丘見了老比丘,都要右膝著地胡跪。沙彌見了比丘不可以看的,都要低著頭。胡跪也是要低著頭的,因為不能隨便看長老。無論男人、女人都是這樣,不可以這麼看的。合掌,合起掌來。
「復白佛言」:普廣又對佛說,「世尊,我久知是大士」:說我很久很久就知道了,這位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有這種不可思議微妙的這種神力。「及大誓願力」:和他的大誓願。「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我因為想要教未來的一切眾生,統統都知道,使令他們都知道地藏王菩薩的利益。「故問如來」:所以就請問如來。「唯然頂受」:所以現在我要頂受您的教訓。「世尊!當何名此經」:請問佛,這部經叫什麼名字?「使我云何流布」:令我普廣和其他的菩薩,怎麼樣流通分布這部《地藏經》呢?怎麼叫流通分布?就是我們現在把這部經印多一點,使令人人都知道,這就叫流布。
「佛告普廣」:釋迦牟尼佛告訴普廣,「此經有三名」:這部經有三種名字。「一名地藏本願」:頭一個名字就叫《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以前本來的願力。「亦名地藏本行」:也叫它是地藏王菩薩以前修行的一種行力的經。「亦名地藏本誓力經」:也叫地藏王菩薩以前所發誓願力量的這部經典。「緣此菩薩」: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因為地藏王菩薩,「久遠劫來」:他很久很久以前,「發大重願」:發了最大的重願。「利益眾生」:他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我告訴你們,要行菩薩道,就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要去做,對眾生有害的事情不要做。有利益的事情,甚至於有人要我的腦袋,我都給他;要是有害的事情,那他要我一根毫毛,我也不可以做的。所以要仿照這種的願力去做。「是故汝等」:因為這個,所以汝等,「依願流布」:依照地藏菩薩的願力來流布這部《地藏經》。及依照你們每一位菩薩本人的願力,去流通分布這部《地藏經》。「普廣聞已」:普廣菩薩聽完了之後,「合掌恭敬,作禮而退」:合起掌來,眼望著釋迦牟尼佛,恭恭敬敬地叩個頭就退到一邊。
利益存亡品第七
利益,利益什麼呢?利益存,利益亡。存就是在生的人,亡就是已死的人,這一品是對於在生的人也有利益,對於死亡的人也有利益,怎麼樣對在生的人也有利益呢?在這部經文裡面就說明白了。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爾時」:在說第七品<利益存亡品>的時候。「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地藏王菩薩這位大菩薩對佛就說了。「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我觀察南閻浮提所有的眾生,「舉心動念」:舉是舉起來,舉起來這個心,搖動他的念頭,也就是你心裡所起的念頭,所打的妄想。「無非是罪」:閻浮眾生舉心就想什麼呢?就想邪念,想淫欲念,想種種的貪念,一動念就是自私,就是妒嫉,就是障礙。
人家比我好的,就生一種妒嫉心;不如我呢?又生一種看不起的心,以為人不如自己,是很愚癡的,所以看不起別人。但對比你聰明的人,又生一種嫉妒心,你說這怎麼辦?對愚癡的,你也不提拔他;對於有智慧的,卻嫉妒他。我們對於愚癡的,應該教化他,令他有智慧,令他生聰明,這樣才對。但人卻不肯這樣做,所以這舉心動念,無非是罪,都是造罪業,沒有發菩薩心腸。菩薩心腸是誰若比我好,我越高興,我越要尊重恭敬這個人,不能嫉妒這個人。若誰比我不好,那我越要想法子讓他和我一樣,這才是菩薩的發心。可是,我們眾生沒有發菩薩心,所以都是罪。
「脫獲善利」:脫獲,就把所有善的利益都丟掉,或者你做了一點善事,想要種善根,但是不久遠;或者學佛法學了一年,不學了;或者學了兩年,不學了;或者遇到一個什麼境界,退道心了。所以說「多退初心」:最初發心要學佛法,或者最初發心想要出家。但出家一年、兩年、三年,唉!出家也沒什麼,修道修了三年還沒開悟,也沒有證果,大概是沒有希望了,於是就退心還俗,不出家了,這是出家方面。而在家學佛法的人呢?學了一年,佛在眼前,離我很近;學到兩年,佛就遠了,離我有十萬八千里;學到三年呢?,佛到西天,到天邊去了,這就是多退初心。所謂「學道不負初心,成佛有餘」,你修行,若是最初想要學佛法的這個念頭,或者要出家的那個念頭,能不把它失掉了,那早就成佛了。
我們出家人,要自己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出家?出家人要和在家人不同,什麼地方不同呢?例如:在家人一天到晚好講話,出家人就應該少講話。用得著的,可以講有用的話;沒有用的話,不要講那麼多話。所謂「口開神氣散」,你這口一開呀,神氣就散了;「舌動是非生」,話講多了,就有是非,不是「是」,就是「非」。一有是非,就與道不相應;神氣散了,與道也不相應。我們修道的人要常常自己管自己,不要管旁人,要把自己管得好好的,這叫不退初心。若多退初心,那即使當初發很堅固的誓願,但時間一久了,就忘了,這就是多退初心。
「若遇惡緣」:要是遇到惡的因緣,你說怎麼樣呢?他可不退了,就念念增長,一念一念往上增加,增加這個惡緣。我遇到很多人修道修得很誠心,以後遇到魔境,就隨著魔轉了,這就是惡緣。總而言之,對修道不相應,使得你不能修道,這都叫惡緣。「念念增益」:增益也就是增長,增長也就是增益,增益就是一天比一天多。我們修道要聚菩提心,聚集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多一點,這就叫增益;你一天比一天少,這就叫失去了,喪失了。但我們對菩提心,往往不是一天比一天增加;而遇到惡緣了,就一天比一天增長。
「是等輩人」:就是這一類人。「如履泥塗」:這有個比喻,譬如走路,走到泥塗中了,走到泥塗中還不要緊,又「負於重石」:這個石也可以講是石ㄉㄢˋ,在中國十斗為一石。重石也就是身上背負著很重的東西,或者一百斤,或者 兩百磅 ,這已經很重了,而他又走在泥濘的地方,一隻腳到裡面去,那隻腳拔出來,但這隻腳又陷進去了,走也走不動,在裡邊非常的困難。在這個泥濘的地方呀!這個腳拔出,那個腳又陷進去;那個腳拔出,這個腳又陷進去,這就叫泥塗。你沒有拿重的東西,勉強還可以在這個地方走路,現在你又有重的東西。什麼是你重的東西?就是你的惡業。什麼叫泥塗呢?就是三惡道,三惡道就是泥塗。
「漸困漸重」:所以在這個泥塗裡頭,一步比一步的困難,一步比一步重量增加。「足步深邃」:足步是一步比一步陷得深。啊!這你看怎麼辦?「若得遇知識」:要是得遇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佛,或者菩薩,或者有大智慧的善知識。「替與減負」:替他負擔這個重擔,因為他自己負擔就不能走了,唯有遇到善知識,才能幫他減負,替他負擔。「或全與負」:或者完全幫他負擔,或者負擔一半。「是知識有大力故」:這個善知識有大的力量,「復相扶助」:又扶助他,教他怎麼樣走。「勸令牢腳」:就勸他說你小心一點,走穩當一點。「若達平地」:要是從泥塗裡,走到平地。「須省惡路」:省就是你要知道,要覺悟,以前走的那個惡路。「無再經歷」:不要再跑到泥塗裡面去,不要再走到那個險路上去了。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或懸旛蓋。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
地藏王菩薩又稱一聲「世尊」,說是「習惡眾生」:習惡的一切眾生,「從纖毫間」:從最少的惡呀!「便至無量」:就聚集到無量無邊那麼多。「是諸眾生有如此習」:所有的眾生都有這種的習慣。「臨命終時」:假設他要是臨命終了,到死的時候,「父母眷屬」:或者父母,或者他的眷屬,「宜為設福」:應該為他作福德的事情,「以資前路」:幫助他前進,向前走的道路,就是他或者到地獄,或者是托生做人,都會得到好處,這就是前路。
「或懸旛蓋」:或者懸掛幢旛寶蓋。「及然油燈」:或者在佛前點燈。「或轉讀尊經」:或者念《地藏經》、《金剛經》,其他一切大乘經典,這叫尊經。「或供養佛像」:或者在佛像前面設供來供養佛。「及諸聖像」:或者其他菩薩,其他羅漢的像都可以。「乃至念佛菩薩」:或者念佛的名字,或者念菩薩的名字。「及辟支佛名字」:或者念辟支佛的名字,辟支佛就是緣覺。「一名一號」:念每一尊佛,或者菩薩,或者辟支佛的名號。「歷臨終人耳根」:要使令臨命終的人能聽得清清楚楚。「或聞在本識」:或者在他沒有死以前,神識還沒有散盡以前,使令他清楚的聽見。
本識就是指第八識,這第八識去後來先,所以有句偈頌說: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前風,
受薰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翁。
浩浩是大的樣子,三藏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叫藏識,為什麼說三藏?這個三藏,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的種子,都在八識裡頭藏著,所以說浩浩三藏不可窮。在這個三藏的藏識裡邊,就好像大海裡邊的波浪似的,無窮無盡,所以說不可窮盡。而我們人的心念,也好像水波浪那麼多,無窮無盡,因此才說不可窮。「淵深七浪境前風」,這個很深的、淵深的,七浪,就是第七識。第七識,又叫傳送識,它把前六識的意思傳送給第八識,所以說境前風,這是好像前邊那風吹來似的。
「受薰持種根身器」,受薰,因為這個第七識交給第八識了,傳送給它,所以它受薰。持種、有這個種子在裡邊。根身器,根身器界都在這種子裡邊。「去後來先作主翁」,死的時候第八識最後去,生的時候第八識先來,所以說去後來先作主翁。因為你打妄想是作甚麼的,都是由第八識來支持,因此這也叫作主翁。經文裡的本識就是指第八識,在諸識已經分散了,走了,眼識也沒有了,耳識也聽不見了,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沒有了,但第八識還沒有走。在這個時候你幫他念經、念佛,或者是作甚麼功德,讓第八識聽見,這就叫聞在本識。
「是諸眾生」:所有一切有罪的眾生,「所造惡業」:他在生所造的惡業,「計其感果」:算計算計他所應該受的果報,「必墮惡趣」:一定會墮落三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因為他家裡的人為這個將死的人,修此聖因,作種種的善事。「如是眾罪」:那像前邊所說他所造的種種重罪,「悉皆消滅」:都會消滅沒有了,潔淨無餘。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假設在他死了之後,還能為他在「七七日內」: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因為在七七之內,地獄審判中,這罪還沒有決定,若你能為他「廣造眾善」:為他作種種善事。「能使是諸眾生」:能使令有罪惡的眾生,「永離惡趣」:永離地獄、餓鬼、畜生。「得生人天」:得生到人間或天上去,「受勝妙樂」:受非常快樂的這種妙樂。
現在眷屬。利益無量。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
「現在眷屬,利益無量」:若眷屬能為臨終人念佛名字,念菩薩名字,念地藏菩薩名字,或者阿羅漢、辟支佛名字,或者誦讀一切的經典。這樣,不但這個死的人,能受這種非常微妙的特別快樂;同時他在生的眷屬,也得到無量無窮的利益。「是故」:因為這個,所以「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天上的龍等八部鬼神。天龍八部是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和「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我用我的慈悲心,對佛菩薩、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在臨死的這一天,「慎勿殺害」:不要去殺害。「及造惡緣」:或者造種種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求一切的外道鬼神,及一切的山妖水怪。魍魎是山精水怪之類的。
講到這個地方,有一首偈頌為大家講,偈頌上說:
有等迷人不安康,對神期許賽豬羊,
殺生冤業前生事,如何雪上又加霜;
休勿認定是豬羊,改頭換面幾千場,
如車輪轉相還報,雲海騰空無處藏。
「有等迷人不安康」,說有這一等愚迷的人,他做事情做得不安康。不安康,就是不妥,也就是做得不好。「對神期許賽豬羊」,中國有個錯誤的風俗,而在西方就沒有那樣的風氣。怎樣呢?中國人對死人叫白事,結婚叫紅事;白事就是喪事,紅事就是喜事。無論喪事、喜事,都殺豬宰羊的,用這些豬羊供鬼神,或者用雞、鴨去求神祭拜,你沒看見有的人拿雞到城隍廟之類的地方去拜嗎?這一類的人就叫「有等迷人不安康」,這是由於他不懂規矩,因此不安康,所以做的事情都不妥、不合法。「對神期許賽豬羊」,對著神像面前祈禱說:若保佑我那死去的爸爸或媽媽,或是哥哥弟弟,不墮地獄。那等過幾天,我再殺隻豬、殺隻羊來供養你,給你吃,這麼拿豬羊來做賭注。
「殺生冤業前生事」,殺生是一種冤業,你前生已經殺過生,今生又再殺生。本來這殺生的冤業,是前生造定的,現在今生又殺生,這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雪上又加一層霜似的,「如何雪上又加霜」,先前下的雪,本來就寒冷;而現在又加上一層霜,則更加寒冷。霜就是在沒下雪之前下的叫霜。「休勿認定是豬羊」,你不要認定「豬」就是豬,「羊」就是羊。「改頭換面幾千場」,這個豬羊都是人托生的,人也可以做豬,豬又做人。你們有沒有注意?你看哪個國家的人歡喜吃豬,哪個國家的人就都像豬的樣子;哪個國家的人歡喜吃牛,哪個國家的人眼睛就像牛的眼睛似的。總之,哪個國家的人歡喜吃什麼,哪個國家的人就像什麼。好像泰國人不太愛吃豬、羊,而歡喜吃蛤蟆,所以泰國人的眼睛,那個樣子都好像跟蛤蟆差不多。每一個國家都有他們的種類,所以說「改頭換面幾千場」,不知換過多少次了。
「如車輪轉相還報」,就像車輪似的,轉來轉去。《楞嚴經》說「羊復為人」,羊既然可以為人,豬就不可以為人嗎?不但羊豬可以為人,就是任何東西也都可以為人,不過換了個軀殼。換了個身體,你就不認識了。這個靈性由人身上搬到豬身上去;由豬身上又搬到人身上來,互相搬家。也就好像我們人住房子,由很高尚的高樓大廈搬到木屋區,搬到最壞的房子裡頭一樣。我們現在做人就好像住高樓大廈似的;等你跑到豬羊裡頭去了,那就好像住小木屋,不好的房子一樣。所以說:「如車輪轉相還報」,互相還報。「雲海騰空無處藏」,一個不明白的人,以為眾生是各有各類。而一個得到宿命通的人,就知道人和一切眾生都有連帶的關係,默默之中,就是在人看不見的地方,好像大海似的,在虛空裡頭,雲海騰空無處藏,誰也躲不過這個「因果」。因果在虛空裡,在太空裡,是永遠存在的。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所以殺生就得殺生的報應,你做什麼業,都是存在的,因此不要去求諸魍魎。
「何以故」:什麼緣故呢?「爾所殺害」:爾就是你,你所殺害的豬羊。「乃至拜祭」:你去祭拜的那些個惡鬼邪神。「無纖毫之力」:它沒有一點的力量來利益亡人,幫助這個死去的人。「但結罪緣」:只是增加罪的因緣。「轉增深重」:罪的緣更加深重了。「假使來世」:假如這個死的人來世,「或現在生」:或者現在這一生。「得獲聖分」:得到你做功德的好處,「生人天中」:或者生到人間,或者生到天上去。
「緣是臨終,被諸眷屬」:因為在臨終時,被這一切眷屬,「造是惡因」:做這種惡業。「亦令是命終人」:能使令命終的這個亡人,「殃累對辯」:殃就是殃累,也就是連累他有不好的結果。到地獄裡又去和閻羅王辯論,譬如閻羅王說:「現在你家裡人為你殺了很多的豬來祭祀鬼神。」那死去的人一定辯論說:「這不關我的事,我又沒有叫他們殺,是他們自己殺的,我沒有法子呀!」殃累對辯,在那個地方就辯論著,可惜地獄沒有辯護律師,所以要自己這麼樣子去辯論。
「晚生善處」:明明應該早生到天上去的,也要晚很多的時間。「何況臨命終人」:何況臨命終的這個人,「在生」;在他生的時候,「未曾有少善根」:他從沒有種過很少的善根。「各據本業」:他應該根據自己所造的業,「自受惡趣」:自己去受惡趣。「何忍眷屬」:這一般的眷屬怎麼忍心,「更為增業」:更增加他們的業呢?所以人死了不應該為他殺生,不應該做惡事;應該吃齋、念佛、念經。
「譬如有人」:這有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譬如有一個人,「從遠地來」:從很遠的地方來,「絕糧三日」:已經三天沒吃飯了。「所負擔物」:所負擔的東西,「強過百斤」:有超過一百斤那麼重。「忽遇鄰人」:忽然間遇到一個鄰居,「更附少物」:鄰居又給他增加一些東西。
「以是之故,轉復困重」:因為這個因緣,他的負擔更增加了。這就是說這個人本來有罪業,你應該為他作福,減輕他的罪業,但你不單不為他作福,反而又為他殺生。他本來三天沒吃飯,自己背了很多東西,已經走不動路了,你又給他增加一些負擔,增加一些累贅,所以他負擔更重了。表示這個人本來他就應該墮地獄,你又替他殺生,那他墮地獄的時間更久了,所以這叫轉復困重。前邊所講有一個人,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這其中的「所負擔物」譬喻五蘊;「強過百斤」,譬喻十惡。「忽遇鄰人」,譬喻他家裡的人,又幫他殺豬宰羊,這叫「更附少物」,更加重他的罪業。「以是之故,轉復困重」:所以更加重他的負擔,他的罪業更重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