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1

2012/10/21 16:32


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我們在花蓮覺得無比悶熱,而根據氣象臺的報告,臺北的溫度比全省各地都還高,已達三十七度,這的的確確是非常酷熱。臺灣地區可說是四季如春,寒暑溫差不大,但是國外各地的氣溫就沒有那麼平均了,例如義大利,由於熱浪侵襲,熱死的人已逾兩千多人,而其氣溫竟高達四十幾度,這真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連續幾天電視新聞也報導巴黎地區由於天干物燥,到處發生火災,山林一片火海,慘不忍睹,而都市大城內更是火災連綿。加拿大地區近日同時產生七股強烈龍捲風,屋舍田園瞬間被破壞無遺,損失慘重,傷亡人數更不在少數。中國大陸也鬧水災,一片水鄉澤國,見不著陸地,死傷者不計其數。


我常常提起世界各地的種種災害,就是希望大家時時警覺──人生無常。而且,不只是人的生命脆弱,事實上,宇宙之間的山河大地,無時無地不隱藏著危機,這就是天災。我們生活在安全舒適的環境裏,卻常常不知愛惜這平安自由的生活,真是可惜。


宗教安撫眾生的心靈


有一天晚上,台南地區發生飆車惹禍的暴力事件。大馬路的兩邊擠滿了一大群圍觀的民眾,幾千人以看好戲的心態,等著那些用生命做賭注的飆車騎士表演飛車。員警人員為了取締飆車行為,出動警車攔阻,卻引起那些年輕人的不滿,以飛車去撞警車,結果造成三名騎士受傷。


一些旁觀者見狀,就趁機惹是生非,跑到交通警察大隊去搗毀警車,並潑汽油加以燒毀,而且還煽動其他人丟磚塊石頭,將交通警察隊部砸毀;結果火勢蔓延,殃及無辜民房。這些暴力行為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他們實在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住在如此安居樂業的地方,卻不懂得知福惜福,反而招惹這麼多煩惱禍端。無辜民眾的房屋家產竟被他們燒毀,而維護民眾安全的警車,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最快捷、最機動性的交通工具,每輛車的價格都非常昂貴;這些年輕人真是太不知輕重,竟一輛輛燒毀,破壞國家公物。


每次看到這些無知的年輕人與盲目的群眾不能安份守法,與治安機關互相配合,實在令人覺得悲哀。不只臺灣如此,全世界都有人類造成的悲劇災禍;像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麥加,是回教徒的聖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教徒來此朝聖,舉行各種儀式及慶祝活動,常有伊朗回教徒與麥加朝聖者相互衝突,在混亂中被踩死的就有兩千多人,其他受傷的人數更是無法計算。同是一種宗教,有的團體卻彼此對立、互相殘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每一種宗教都是為了教育眾生而出現人間,是要安撫眾生瘋狂的心態,引導眾生得到心靈的平靜,安份守己,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這也是世人需要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認識宗教而惹事,還情有可原,但是宗教與宗教之間若動起干戈,就令人覺得悲哀了。


看看現今的社會,實在令人痛心啊!雖然我們人微言輕,無法影響整個國際社會的人心形態,即使如此,我們仍然要善盡本分,守好規矩,愛惜自己目前平安幸福的生活。佛法教育我們要時時居安思危,雖然今日處在平安的環境中,仍然要時時刻刻謹慎小心,預防災害的來臨,若能如此,就是所謂的“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



真正的大道是菩薩道


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都解說過了,佛陀擔心大家不會選擇,不知如何應用,所以又苦口婆心地為我們分析日常生活應選擇應用的方法,那就是——七覺支。


“覺即覺了,謂覺所修之法,是真是偽也。摩訶止觀雲:修此七覺,即得入道也。”



大乘三法,善為抉擇


“七覺支”,也有人稱為“七覺分”;“支”是支派、派別;“分”是分別,分門別派之義。“覺”是覺悟了知。過去我們是懵懂不覺,在人世間迷茫無知、懵懂過日子,然而我們有幸能得到佛法的教育,所以應該自我警惕,善加揀擇我們所信仰的宗教是否正確。


我在此鄭重地告訴諸位,我們選擇佛法覺對是正確無誤的,佛陀的教育可以使我們超越生死,洗滌心靈的煩惱。現在我們所談的“覺”,就是了解的意思,在未瞭解之前是懵懂不覺,既然做了選擇,就要瞭解自己所選擇的道路與修行的法們是否正確。


所以,“所修之法,是真是偽”,就是分別自己所修的法是正確或錯誤。佛陀的教法分為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法是獨善其身者,靠已瞭解佛法者利用說法來教育;經過不斷地教育與自我反省後,選擇厭世消極的方法來獨善其身,就是小乘法。


還有一類是比較聰明的人,他用眼睛觀察、用智識分析社會形態,並且能深深體會到佛陀的教法,而聞一知十。除了聽聞佛陀的教法,他還用眼睛去觀察社會、用心去體會,更深入地瞭解佛法,這就叫做“中乘”;他的智慧比小乘法更高一層,因為小乘者步步要聽從別人的教法,根機較遲鈍,而他卻能聞一知十。這個“中乘”,也可以稱為“緣覺乘”──緣者外在社會或宇宙自然間春夏秋冬的現象,而瞭解世間的道理;他能夠觀察人的生老病死,而深深體會到人生無常,然後自覺真理,專心修行。


另一種是“大乘”,這是大根大機之人,其根機非常卓越,雖然身處於五濁惡世,面對著外界六塵的一切景象,但是內心卻能深深體會到人生的苦難,不為自己利益著想而投身于人群,即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也可以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精神──一面精進求道,一面發揮自己的功能。“上求佛道”就是顯現我們的心靈、啟發我們的良知;“下化眾生”就是發揮我們的良能。像這樣就是大根、大機、大乘的蒲菩薩道。


同樣是佛的弟子,卻有這三類型,那麼,我們應該善加分別、慎重選擇。佛陀示現人間是為了救度眾生,我們既然是學佛的弟子,應該學習佛陀的“心”──佛的心是大悲心,他愛護眾生是發自“同體大悲”的心。


我們既然學佛,就應該要學佛的這份心。真正的大道是菩薩道,不可在獨善其身中懵懵懂懂,浪費了時光,虛度了人生。



第一、擇法覺支


“擇即揀擇,謂用智慧觀察諸法之時,善能揀別真偽,而不謬取虛偽之法,故名擇法覺支。”


摩訶止觀雲:“修此七覺,即得入道也。”──我們若能瞭解這七種覺悟之道(分別法),所走的路就不會錯了。這七種法中的第一種是“擇法覺支”;“擇”即揀擇、分別之義,也就是說運用我們的智識、智慧,觀察世間一切諸法,就能善於分別自己所修的教法是真或是偽,不會錯誤地去選擇邪妄虛偽之法,這就是“擇法覺支”。


不信仰宗教,錯過了人生固然悲哀;但是認識宗教之後,若選擇錯誤,則更加令人覺得可憐了!我常說:“迷信不如無信”,與其錯誤的迷信,倒不如都不信。信了之後若生迷惑,那麼想回頭就非常困難了,但是若能及時回頭,則真正是大根機的人。


像我們精舍的 楊 小姐,他本來是一位傳教士,自從接觸佛教、聽了佛法之後,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進入慈濟,參加聯誼會,並且聽了開示佛法的錄音帶後,就能很快地將佛教的教理與她過去所學的教法,互相比較,而深深體會到佛法的道理圓融、佛教的教育徹底,所以在短時間內,毅然決然勒馬回頭,回歸佛教的教法,從初步開始推究。她放棄了過去的傳教士之職,下定決心入佛門,從初機開始學佛。


這就是對信仰的明智抉擇,也可以說是“擇法覺支”──選擇自己要修的教法來修行。


好好選擇自己所要修的教法,並且懂得“居安思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處於豐衣足食的環境中,要善加把握,好好珍惜今日,無論多麼辛苦,我們仍然要好好利用自己的身體,發揮一己的功能。雖然我們人微言輕,但是如果大家都安分守己,發揮功能,那社會就非常平安了。


看看現在的天災人禍,實在是令人惶恐不安,因此,我們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要好好把握人身,擇法而覺知。



第二、精進覺支


“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於真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故名精進覺分,又名精進覺支。以勇猛心離邪行、行真法,故名精進覺支。


“精進”——“不雜名精”,也就是專的意思;“無間名進”,沒有間斷稱為“進”,所以精進就是接連不斷的進步。


“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於真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這幾具話看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說:我們的心若能專一無雜念,力行正道而不間斷,即稱為精進覺分。現在的人想修行到心思專一無雜念,實在非常困難,為什麼呢?因為追求的欲念太多了,患得患失的心理也太強烈,所以心神自然不能專精。


譬如“學佛”,許多人都自稱是“學佛的人”,那麼問他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呢?他會回答:“為求了生脫死!”這就是他學佛的目標──求解脫。我們說過,學佛有小乘、中乘及大乘三種類型。小乘者必須認真聆聽別人的教法,然後依照其方法實行,一聽人家說認真拜佛可得到“感應”,也不用心思考拜佛的目的是什麼,只是人云亦云,一味地停留於拜佛求感應的階段,這就稱為“獨善其身”──為自己的得失著想,而不關心大眾。


也有人說,學佛必須多念佛,念佛才能消一切業障,往生淨土。卻不知道念佛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也不知道除了念佛之外,還要表現什麼外在的行為。


須知,念佛的目的,是要掃除我們心中的雜念以及愛欲的心態,要念得使凡夫心轉為聖人心,若邊念佛邊造口業,或一面拜佛一面造身業,那就是只聽別人的一面之詞,而不再去深入探究學佛、念佛及拜佛的真正意義與目的。


所以,這也一樣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因為他們拜佛與念佛的目的,只是為了求感應、消業障而已,卻不知道應該如何修行正法、修養自己的身心。若是這樣,就會生雜亂心;存著有所求、有所得的雜染心念,當然不能“精”了。


做善事能夠持續不間斷,也是非常困難的,多數人都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顆種子放入土中後,必須依靠各種外緣──陽光與水分都要充足,如果土中的種子缺少陽光、空氣、水分及養料,仍然不會發芽成長。


這就像我們修行一樣,我們的修行心態與日常行為,一定要謹慎小心,連續不間斷。但是不要誤以為持著念珠就是在“修行”,“修行”更不是每天穿著海青跪在佛像前叩頭禮拜,而是要善加注意自己心行,時時刻刻合於法、合於道,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何謂合于法、合於道呢?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行為與待人接物之道,必須心行合一,言行一致,對於別人的面容態度,要常常表露出溫柔的形色,微笑對人,表現親切和睦的態度,這就是待人之道。跟人家說話要輕聲柔語,這就是表現我們內心的修養。絕對不可念佛時念得響亮和順很好聽,而與別人講話時卻惡聲惡語的很難聽,別人聽了當然不會高興了。人心不喜,則佛心不喜,所以與其念佛念得很好聽,倒不如講話句句入人心、順人意,如此才是真正的修口業。


對待別人要多殷勤、多幫助別人,不可光憑一張嘴,見大家辛苦地工作,卻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如此“見人苦而己受樂”,就不是修行了。我們必須身體力行,率先勞作,領導他人參與辛苦地工作,只要我們多付出一分力量,別人就可以減輕一分負擔。所以,我們要常常抱持著「願代眾生擔勞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心理,這就是處世接物之道。


不論是對人或對事,我們一定要抱持這種心態,這叫做“愛心”、“悲心”,也可以叫作“慈心”;若更不惜自己的身軀,付出一切,就稱為“舍心”──總稱為“慈悲喜舍”心;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常常抱持這種心態,就是無間斷的“四無量心”。如此,我們每天、每一時刻,分分秒秒都是在精進之中,毫無懈怠。時時抱持這種精進不斷的心,則絕對不遜於念佛及拜佛者,因為這是佛陀教育我們成功的目標,能常常向著這個成功的目標精進,則人與佛皆大歡喜。


所以,“無間精進”,我們的道心要連續不間斷,這樣才會進步。



善覺道法,不行無益苦行


“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修諸道法”即修行時的一切到法。道就是路,是佛陀引導我們走的路。也就是說,眾生迷茫不得覺醒,佛陀一一為我們點化,知道過去是迷,現在要向清淨的道路去實行,這就稱為道法。


“善能覺了”,我們既然在佛陀所指示的道路上行走,所作的一切舉動及所修的一切心行,應該能常常善加分別,這叫做善能覺了──會分別好壞、辨識正邪,清清楚楚的明白何者該做,何者不該做。


“不行無益之苦行”──不要去受無益的苦。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了人身聽了佛法,就應該精確地選擇正道去實行,不可盲目摸索,沒問清楚方向就開始走,走了一段路後,覺得好像有一點錯了,才回過頭來。請問,我們一生有多少時間可以讓我們走走停停,走錯路又回頭問路,再重新開始呢?所以我們要慎重地選擇所要修的道及所要行的法,並且馬上去實行。


假如我們還未選擇正確的道法,就會常常進進退退,永遠像只白老鼠踏鼠圈一樣,無法前進一步。你們是否見過這種圓形老鼠籠?只要一踩踏圓籠,老鼠就會不斷地轉圓圈。看看那些籠內的老鼠整天忙忙碌碌,一刻也沒停止過,但是任其轉了多少圈,還是在原地。我們修行絕對不能如此,必定要十分精確地選擇自己應走的道路。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他教育我們學佛的目標是要達到聖人的境界,而這中間的路程稱為菩薩道。一個人若能掃除人我之間的煩惱、是非,叫做斷煩惱。有的人學習念佛,卻無法斷除日常生活中的煩惱。例如有一對學佛的婆媳,平常念佛時兩人都很認真,但是沒念佛時就不能和睦相處。這位媳婦非常用功,那裏舉行佛七就到那裏參加,東奔西跑,一回家就和婆婆比較誰虔誠。婆婆行動較不方便,因此心裏想:“既然不能和人家一起打佛七,就必須認真念佛。”於是在家裏設佛堂,不斷念佛誦經,而手中的那串念珠也讓她念得光亮耀眼。


這對婆媳不在一起時各自念佛,但是在一起時,就不斷鬥嘴,婆婆嫌媳婦的不是:說自己以前如何做人、怎麼做人家的媳婦、如何的孝順,而媳婦·····。媳婦就回嘴說:“我已經不錯了,我三餐還會煮給你吃,你看看別人·····。”媳婦不斷比較現在的年輕人如何如何,婆婆就比較她以前做媳婦的那一套;兩個人關念不能溝通,難免起爭執、造口業。


一個家庭就因為婆媳問題而煩惱,孫子想到媽媽和祖母,兒子想道到太太和母親,就非常煩憂。鄰居勸著說:“你們是念佛人,就隨和一點啦!”婆婆一聽,竟然賭氣地說:“念佛就不能計較,那我寧可不念佛、不學佛,也要跟她爭到底!”無明火一起,連佛也不想學了。但是,她真的不要學佛嗎?平時她也說:“要帶業往生,趕快念佛,這樣阿彌陀佛才會來接引我····”,而無明一起,卻什麼也不管了,像這樣念佛又有什麼用?自己所修行的道法無法分別是真是假,念經念到心臟無法負荷而導致氣喘,這就是“無益苦行”啊!


佛陀在世時,也有許多無謂的苦行者,例如修水行、火行,以及斷食行的;而現在更有人說:“我是修行者,所以要過午不食。”而平時他便非常挑食,這也不吃、那也挑剔,這樣的人說要修行,結果修到連路都走不動,這並不是正確得修行。人身難得,我們要好好照顧身體,隨著現在社會工作的需要,消耗多少體力,就要補充多少營養;有充分的力量、充分的精神及智慧,才能解決眾生的困難。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利用身體,把握時間,發揮我們的愛心。


學佛就是要斷煩惱,我們只要用智慧去分析道理,就可知道真正的斷煩惱是在人與人之間無計較;若是煩惱不能斷除,就是無益的修行,我們應該行於真正的法中。佛陀為什麼示現人間?是為了教育眾生,這是真正的教法,他希望我們成就什麼樣的形象,我們就應該趕快去力行,這才是正確的修行。



今日的辛勞,是明日的花果


“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我們要常常用心專一,不可一暴十寒。有許多人還沒進入我們精舍之前,都誇讚這裏非常了不起,尤其是自力更生,是他們學習的典範。但是等到進來一段時間後,有些人卻覺得常住的工作太卑微,天天這樣做,實在是大材小用。殊不知,萬丈高樓平地起,幾十層的高樓大廈,都是由地基開始建築起來的,若無地基,根本無法建築幾十層的高樓。


慈濟今天的成就,若欠缺精舍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就不能發揮這份救人、救貧、救急、救病的功能。所以我常常說,一切的成就完全系於大家在精舍的努力,雖然這些工作很卑微,大家都很辛苦,但是,慈濟所有的成就,就是從這裏起步的。


所以,我們付出一份辛勞,就是得到一份修行。每天我到醫院巡視,總是會問護士們:“辛苦嗎?”她們就說:“今天好多人,好忙啊!”那我一定在後面補充一句:“就是因為你們忙,才有好多人得救啊!功德無量!”如果她們在那裏閑著,就等於沒有付出功能,痛苦的眾生也就無法得到溫暖、無法得到救助。


相同的道理,精舍裏每個人的辛苦就是修行,有昨日的辛苦就有今日的成果,這不是無益的苦行。我們過去雖然長期付出了辛勞,但是這份辛勞並沒有白費,慈濟今日已經有一份成就,而這份發心不是到此為止,必須繼續下去,永不退轉。我們還有比過去更浩大的工程、還有比過去更具意義的計畫,例如醫學院、護理學校···,這都是我們為了將來千秋百世的大業而奠定的教育目標,所以我們要長期地努力下去。


“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我們每天都是如此辛苦,沒有浪費時光;這就是專心無間歇,也就是“精進覺支”。



以勇猛心離邪行


既然已經選擇正確的道法來修行,就要努力精進,不間斷,不可中途而廢。


“以勇猛心離邪行、行真法”。精進就是勇猛,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大丈夫則無法精進於佛道之上,所以我們一定要提起勇猛之心。學佛的條件與慈濟的志願相同,必須具足三種心態──信心、毅力、勇氣。首先我們必定要有信心,啟發了這份信心後,就要好好培養自我的毅力;毅力充足之後,我們就有勇氣發揮自己的良能。


看看現在的社會有多少的“勇夫”啊!一些青少年為了表現他們所謂的“勇”,結果造成多少的社會問題?例如飆車,就是社會治安最大的煩惱。台南發生飆車暴力事件,員警受傷的有二十多人,警車好幾輛被焚毀,連警察局也被擲石頭,甚至禍及無辜,好幾家民房都被燒掉。


雖然發生這麼重大的事故,飆車之風仍然照常盛行,幾天之中,飆車的青少年總共死傷了十幾人,為什麼家長們對這些自以為是“勇夫”的青少年,一點辦法都沒有?無法勸導或阻止子女們這種玩命的行為?實在說,現在的父母真是無可奈何;那個父母能放心,願意讓自己的子女騎著那輛瘋狂的死亡之車,在道路上飛車賓士?每個身為父母的人都非常擔憂、傷透惱筋,卻又無可奈何。


除了父母無可奈何之外,更造成了社會治安最大的困擾,這種風氣是誰造成的呢?除了青少年本身的心態之外,另則是由社會風氣培養出來的。青少年有種心理,就是愛表現,而有些社會人士更是愛看熱鬧,飆車的時間一到大家就站在道路兩旁圍觀,讓這些青少年以為這是非常風光的事情,難怪會喜歡在大馬路上瘋狂大賽車。不只是男生飆車,連女生也加入這個行列,而且男飆車手還被封號為“火狐狸”,女的也被稱為“火鳳凰”。


這就是社會風氣從旁鼓勵出來的,是社會的病態造成青少年的心理病態,這真是很悲哀的情形。青少年有勇猛心固然是好,卻把方向走偏了,如果能將這種賽車的勇猛心與毅力,建立在正信的思想上與正確的道路中,發揮我為人人的精神,犧牲小我、獻出良能,那麼,這個社會將會多麼可愛、多麼溫暖呀!


有一年的父親節,前一天有位放暑假來此當義工的大專學生,在醫院跟我說:“師父,我今天要回家。”我問他:“你還沒開學,為什麼這麼快回去?”他說:“因為明天是父親節。”我一聽,就叫他趕快回家與家人同享天倫之樂,讓父親高興快樂。他收拾好行李到外面等公車,告訴我想先到市內買些禮物送給父親,我就說:“你只要帶著一份愛心回去,把在這裏所學的規矩,以及這份溫柔的氣質帶回去,作為送你父親的禮物,那你父親比什麼都歡喜高興。”


論語中有雲:“孟懿子問孝,子曰:‘色難’。”孔子的弟子問他,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順?孔子回答:“色難”——“色”最難得啊!如果能以“色”——和顏悅色,使父母高興,這就是孝。


“色”就是我們的行為態度,我們要時常面帶著笑容,和顏悅色,父母說的話,要歡喜順從,讓父母一看到我們的行動作為及態度就心生歡喜;做任何事都能使父母放心,這就是最大的孝。如果子女不守規矩、不溫順體貼,即使買了許多東西給父母,父母也是很煩惱痛苦的。


有的人甚至說要去賭博,贏很多錢買東西給父母,這是不是孝呢?這不是孝,這]是錯誤的行為。子女賭博會使父母痛心、煩惱重重,尤其是現在的大家樂,使人傾家蕩產,連自己的妻小都無法安定了,那能安定父母的心呢?所以發自內心真誠而表現出的行為,就是孝道最好的實踐。


佛陀教我們做人的方法,是要先選擇正確的做人道理;而學佛則要選擇學佛的方法。選擇了正確的做人道理後,就要認真地實踐人生正道;學佛的道理若選擇妥當,則必須不斷地精進,不可停歇,這就是“用心專一,無有間歇”。佛經裏也說,要以勇猛心離邪行、行正法。過去有不好的習氣、偏差的信仰、錯誤的行為,必須趕快回頭,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以勇猛之心離開邪行,以精進之心力行正法。



名利地位都是虛幻


世間的萬事萬物,有很多都不是真的可靠的;不只是我們的身外事物不可靠,而是我們自己本身的心就很不可靠。


佛陀在世時,到處弘揚佛法,在他弘法期間,啟發了許多年輕人清淨的本性而出家學佛。有一段時間,佛陀在王舍城弘揚佛法、教育眾生,其中有五十位很有名望的大長者之子,也來聽佛講經。所謂大長者,就是王舍城中的大上人,如同現代的扶輪社、獅子會·····等許多有名望的大企業家,聯合組成的團體;而他們的兒子,也大多是既年輕又事業有成的青年人,共同組成的一個組織。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內講經,這五十位有身分、有名望的長者之子也來聽經。佛陀說盡了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後,深深地感動了這五十位大長者子,他們聽完佛陀的分析後,瞭解人生所有的名利、聲望、地位都是虛幻的,而且深刻體會到人身難得以及佛法難聞,所以他們相互勉勵、用心學佛,就這樣,五十個人都棄俗出家了。


他們出家後,大家都非常歡喜,當時他們的父母親友表示要舉行一個歡喜的慶祝會。於是這些富有的家族、親友共同成立一個供僧大會,除了慶賀五十人出家外,又供養佛、供養僧。佛陀和僧伽們受過供養後,佛就帶領他的僧眾回到耆闍崛山。出城的途中,路邊有一池污水,污泥上長滿了許多蓮花,佛陀便說了一首偈文:


如人開天溝,接近大道邊,


溝中生蓮花,香潔可人意;


人有生死劫,凡俗茫茫然,


智者要出離,作為佛弟子。


阿難隨侍在佛的身邊,聽在耳裏,便記在心裏。佛陀回到耆闍崛山后,就坐定下來,這些弟子也是跟著坐定。此時阿難就請教佛陀:“佛陀在半路上為什麼說出這段偈文呢?”佛陀回答:“大多數的人都是心念難斷,這五十位初學的比丘,由於入佛門不久,又受父母、親友們這份溫柔親情的影響,所以心念動搖,起了依戀難舍的心理。”


人的心念常常就是這養,當初發了勇猛精進心而出家,如果家人殷勤地來看望,或是以利欲物質來附著,我們常常會因此退失了道心,這就是情難斷、愛難舍,像這樣便妨礙道心。這五十位初出家的比丘,由於親人朋友的那份愛念,使他們的俗心又再復發,佛陀知道這些人心念不堅定、意志不堅定,所以念出這段偈文。



有情眾生具十類煩惱


佛陀接著說,世俗人的煩惱很多,大致說來,有十類煩惱:一凶、二吉、三毒、四倒、五蘊、六入、七識、八邪、九結、十惡。


第一是“凶”──人命在呼吸間,任何時候只要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會送了命。你們如果到醫院去看看,就會深深感覺人命無常····。曾經有一位委員的公公身體一向很好,沒有什麼病痛;一點預兆也沒有,就突然往生了!這就是人命在呼吸間。不僅人命無常,世間更有許多的天災、人禍。例如加拿大的龍捲風,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竟然發生六起,毀壞了整座小鎮,也奪取了許多人命。在電視新聞的畫面上,又看到孟加拉發生大水災,不知造成多少人命傷亡,這些都是天災。而一些人為了逞一時之快而飆車,喪失寶貴的生命,這就是人禍。我們醫院的急診處,一日之中,大約有十幾人來接受急救,醫院鬧血荒,一直呼籲大家儘快來捐血,就是因為許多人開刀動手術,急需輸血。這就是人命在呼吸間。人命無常,故稱“凶”,它常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前後左右、四面八方無所不在,是人生最大的苦患。


再說“二吉”──吉與凶正好相反,順利、歡喜的事叫作“吉”。我們應該感到非常慶倖,因為人身難得,而我們現在已得到人身;我們也比別人更幸福,因為佛法難聞,而我們已聞了佛法,“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這是很好的事,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吉”。


“三毒”──就是貪、嗔、癡三種煩惱。我們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心念,明明知道佛陀的教法是要洗煉我們的身心、淨化我們的精神,但是仍然無法滅除貪、嗔、癡三毒,這是學佛者最大的遺憾。


“四倒”──“常、樂、我、淨”四種顛倒相反的說法──無常說常、不樂說樂、無我說我、不清淨說清淨。佛陀一再教示我們無常、苦空、無我,這是真理;而“常、樂、我、淨”即是“四倒”。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種法。這些法一般人若無法深入瞭解及深刻體會,必然無法擺脫這五種精神與身體上的煩惱。


“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精神常常會受到這六種意識的困擾而產生煩惱。


“七識”──乃意識之外的思想。


“八邪”──是八種邪道。與“八正道”相反的就是“八邪”,包括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九結”──是九種使眾生不得解脫生死的煩惱,有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等。


“十惡”──是身三、口四、意三,總共十種惡。口業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身業有殺、盜、淫;意有三種業,即貪、嗔、癡;合稱為十業。


以上都是世俗人所謂的煩惱,學佛就是要滅除這些煩惱,好好把握人身,善加選擇正法,才能把煩惱完全少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