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86 》
還有一個新聞,是什麼呢?就是大約前兩個禮拜,對大家講過;如果歡喜學作中國詩或者作偈頌,我可以在禮拜六,把我這種不能見人的詩和不能見人的偈頌,來講給大家聽一聽。為什麼不能見人呢?因為它沒有面子;就是作得不好,非常醜陋──英文叫什麼?Ugly?所以就怕見人。但是如果你們願意學這個怕見人的詩和偈頌,我不妨就叫它和你們見一見;等到你和它們一見的時候,就把你們嚇得望影而逃,就跑了!雖然我知道會把你們嚇跑了,但是也要叫你們知道知道它的厲害!我現在就是給你們講的詩。
卍 卍 卍
F2.總明行成之相(分三)
G1.結勸四行 G2.舉三報以勸 G3.總結
今G1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我滅度後,求佛道者」:釋迦牟尼佛說,我入涅槃之後,有修菩薩法、行菩薩道,而求佛道這樣的菩薩,「欲得安隱,演說斯經」:他想要得到安穩快樂,而講演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應當親近像前邊長行所說這四種法,就是「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要親近這四種的法、實行這四種的法。
G2.舉三報以勸(分三)
H1.報障轉轉現報 H2.業障轉轉生報 H3.煩惱障轉轉後報
今H1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若能常常讀誦這《妙法蓮華經》的人,常常也沒有什麼憂愁和煩惱。
H2.業障轉轉生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又無病痛,顏色鮮白」:又能常常也沒有什麼病痛,所以這個人臉色很光鮮的;光鮮,就是臉上有一股紅光滿面,不是好像有一股黑氣。你看這個人,他面上有一股紅光,很新鮮的,面不發黑,這個人就有智慧。你看那個人若是面上發黑色的──黑人當然不在這個範圍之內了!普通人的面,不應該黑色;那麼他呈現出黑色,這就不吉祥了,他會遇著很不吉祥的事情。你常常紅光滿面,就會遇著吉祥的事情;鮮白,也就是紅光滿面,很好看的。「不生貧窮,卑賤醜陋」:他不生到貧窮的家庭裏去,也不會給人做下人;下人,就是做工人的,賺的錢也很少,做那工作很低的。也不會醜陋;醜陋,就相貌很不好看。
H3.煩惱障轉轉後報(分二)
I1.別明三煩惱障轉 I2.總明一切煩惱障轉
今I1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眾生樂見,如慕賢聖」:你修行菩薩道,也沒有病、也沒有憂惱、也不窮、也不卑賤、不醜陋,所以眾生就歡喜看見你,就好像仰慕聖賢、菩薩一樣的。「天諸童子,以為給使」:這諸天一切的童子,也來給你做工人,聽你使喚。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有什麼兇險的事情,刀杖也不會加到你的身上;不單刀杖不能害你,就是有什麼人給你下毒藥,他也不能害你。「若人惡罵,口則閉塞」:假設有人惡罵你的話,他想罵你,他也張不開口。「遊行無畏,如師子王」:無論遊行到什麼地方,都無所畏懼,就好像獅子之王似的;獅子是獸中之王,什麼獸類都怕他。「智慧光明,如日之照」:他的智慧和光明,好像太陽普照大地似的,是無微不照,沒有一個黑暗的地方照不到的。
I2.總明一切煩惱障轉(分四)
J1 夢入十信相似位 J2.夢入初住見道位 J3.夢入住行向地修道位
J4.夢入妙覺究竟位
今J1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恆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若於夢中,但見妙事」:你要是作夢,也會作吉祥的夢,不會作兇惡的夢;就是在夢寐中,也見吉祥的境界。什麼吉祥境界呢?就「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見著佛了!佛在師子座上說法呢!「諸比丘眾,圍繞說法」:有很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弟子那麼來圍繞、讚歎佛,聽佛說法。
「又見龍神、阿修羅等」:又見很多天龍八部的神,和阿修羅等,「數如恆沙,恭敬合掌」:那個數目,好像恆河沙那麼多,到那兒恭敬的合掌禮拜、來供養。「自見其身,而為說法」:自己看見自己的身體,給這一些個天龍八部說法。
J2.夢入初住見道位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又作夢,夢見諸佛,身相是紫磨金色,放無量光,照到一切的眾生。「以梵音聲,演說諸法」:用清淨的梵音,來演說一切諸法。所以聲音也是很要緊的,人講經說法,聲音一定要清亮,說話說得清清楚楚的,不可以令人聽了也不知道你講的是什麼。你聲音清淨、宏亮,這都是在往昔修諸善根,才能有這種的表現;不然的時候,你講話那個聲音好像哭似的,本來大家都沒有一種悲哀的心,聽你這個聲音就都哭起來了。
「佛為四眾,說無上法」:又聽見佛為這四眾弟子,來講說無上的妙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自己見自己的身,也在道場裏邊,合起掌,在那兒讚歎佛說法。好像有很多誠心的居士,都有這種的夢,這都是有善根的人!有一些個比丘也有這種的夢。「聞法歡喜,而為供養」:聽讚佛,聞法也歡喜,來供養佛。「得陀羅尼,證不退智」:得總持的法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證得智慧,不退轉了!就是證得到智慧,永遠都不會再迷了,不會再迷迷糊糊的那個樣子。「佛知其心,深入佛道」:佛知道這個人的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就給他授記,成最高的正等正覺。
「汝善男子」:你們這一些個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佛給你授記,就說,你這個善男子!在來生的時候,會得無量的智慧,又得成佛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你那國土也莊嚴而清淨,非常之大的,「亦有四眾,合掌聽法」: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大家都合起掌來聽法。
J3.夢入住行向地修道位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又見自己這個身體,在清淨的山林之中,在那兒修習禪定的善法呢!「證諸實相」:證到實相的理體,證到不可思議這種妙有的境界。「深入禪定,見十方佛」:能得到深禪定,也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種境界;在這個時候,在禪定中,能和十方佛見面,而聽經聞法。
J4.夢入妙覺究竟位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這個人在夢中看見佛了,佛身放紫磨金色的光明;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百福相」這種微妙清淨莊嚴法身。「聞法為人說,常有是好夢」:在諸佛的面前來聞法,又為人來說法,常常有這樣微妙不可思議的夢境。
「又夢作國王,捨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又夢見自己做國王了,把三宮六院這些娘娘妃嬪都捨了!又,把最好的財、色、名、食、睡,最好的色、聲、香、味、觸,都不要了!走到道場那個地方去。「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座」:在菩提樹下,坐在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求道等過七天之後,就得到佛的智慧了。在夢中,你看!就成佛了!「成無上道已,起而轉法輪」:成了無上佛道之後,就「八相成道」的轉法輪了,「為四眾說法,經千萬億劫」:為這些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來說法。在夢裏,過了千萬億劫那麼長的時間。「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說無漏的這種妙法,度了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到最後就應該入涅槃啦!就好像煙燒盡、燈也滅了一樣。
G3.總結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假設在將來的惡世中,能講說《妙法蓮華經》,這個人一定會得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好處;而這利益,就是如上述好夢的諸功德,也就是好夢會成真了!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分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現在講〈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怎麼叫「從地湧出品」呢?這是一些個大菩薩從地裏邊湧出來。湧出有多少呢?這數目太多了,有六萬恆河沙那麼多的大菩薩;每一位菩薩,又各帶了六萬恆河沙那麼多的眷屬,這都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所教化出來的弟子,所以叫〈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C2.發本門弟子通經彌勒騰疑如來開本壽量(分三)
D1.從地湧出 D2.彌勒疑問 D3.如來詳答 D1(分三)
E1.他土菩薩請命 E2.如來止他召此 E3.他方菩薩湧出
今E1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當爾之時,從十方其他的國土,到這個法會來見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的這些大菩薩,有八個恆河沙那麼多的數目。「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這些大菩薩,在大眾中一起站起來,合起掌,向釋迦牟尼佛頂禮,對釋迦牟尼佛就說了。
「世尊!若聽我等」:世尊!請您聽一聽我們發願。我們「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在佛滅度之後,我們想在這個娑婆世界,要護持勤加精進這一類的修道人。護持什麼呢?「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護持讀誦《妙法蓮華經》、書寫《妙法蓮華經》的這一些個菩薩,我們也供養讀誦是經典的這一些個發菩薩心的菩薩。「當於此土,而廣說之」:在娑婆世界,我們用種種的神通力量來保護這個人,令他廣為一切眾生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卍 卍 卍
你今天說,果許的母親怎麼吃了一個什麼東西?我沒聽清楚,你可以講給大家聽一聽!
弟子:「我要說的是果許的母親,她今天來這兒參加盂蘭盆法會。她最近外出度假,當她在山林間走時,那兒有一些野生植物、藥草、水果或者莓果之類的,她就摘來吃。她一吃,就不舒服了,因為那種植物有毒。後來她肚子非常的不舒服,她想起女兒在她以前生病的時候,曾經說過持誦阿彌陀佛的聖號,疾病很快就消除了。而且她已經把如何唸『阿彌陀佛』用拼音寫下來給妹妹,好讓母親記誦;正巧妹妹也才剛剛寫下來,放在母親的皮包內。現在她在山裏吃了這種有毒的植物,非常的不舒服,她找到皮包,並抽出那張紙條。她開始唸『南無阿彌陀佛』,才過幾分鐘,突然毒就都消退了。她非常的驚訝,她竟然都好了,也不生病了!謝謝!」
你們各位相信這個事情不相信?提出你們的意見來作參考、作個研究。有的人會不相信的,認為沒有這麼奇怪的事情!說中國人盡說這種令人不相信的 story、故事。現在你們美國人也學會說 story了!是不是啊?這是跑到美國來了!好像這一種的事情多得很,你們一天會比一天聽見多一點;這些個奇奇怪怪的事情,令人很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也就可以說是一個「妙」。這個「妙」字,也就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你信也有、不信也有,現在這就是一個開始了。相信果許她母親對她到這地方來,是很讚成她、也很幫助她,所以她有這種的境界。以後誰有什麼奇奇怪怪的事情,可公開來對大家講一講,叫大家來用你們西方人這種邏輯學來邏輯一下,看看這是個什麼邏輯?你們各位相信這個事情不相信?提出你們的意見來作參考、作個研究。有的人會不相信的,認為沒有這麼奇怪的事情!說中國人盡說這種令人不相信的 story、故事。現在你們美國人也學會說 story了!是不是啊?這是跑到美國來了!好像這一種的事情多得很,你們一天會比一天聽見多一點;這些個奇奇怪怪的事情,令人很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也就可以說是一個「妙」。這個「妙」字,也就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你信也有、不信也有,現在這就是一個開始了。相信果許她母親對她到這地方來,是很讚成她、也很幫助她,所以她有這種的境界。以後誰有什麼奇奇怪怪的事情,可公開來對大家講一講,叫大家來用你們西方人這種邏輯學來邏輯一下,看看這是個什麼邏輯?
我再告訴你一句妙要訣,這就是「信者得救」,不能講旁的。信者得救,誰信,誰就得救;誰不信,誰就不得救。基督教這個「信者得救」,你信他,也只是到天上去,可是天上是在輪迴之內的;佛教這個「得救」,是超出輪迴之外的,了生死了。他那個得救,是救你暫時的,不是救你永遠的。不錯!你依他那個教去修行,可以升天的;但是等天福享盡,還一樣要墮落的。若是佛教的「得救」呢?一救,是永遠得救了,不會再墮落。基督教說是升到天上去,永遠得到快樂;這是他自己說的,沒有人承認的。有智慧的人,不相信天是會不墮落的;因為在佛經上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講的:你升到天上,天福享盡,還要墮落的。所以這個也不需要同他辯,總而言之,這個「得救」,和那個「得救」,是不一樣的。
美國有一些個老怪物,把佛、神、耶穌,都給弄到一起去了,說神也就是佛、佛也就是耶穌、耶穌也就是佛;啊!亂七八糟的,分別不清楚。他為什麼這樣呢?就是想叫你不明白;現在我就是和這個方法不同,我就是想要叫你明白!
卍 卍 卍
E2.如來止他召此
爾時,佛告諸菩薩藦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藦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爾時,佛告諸菩薩藦訶薩眾」:就是當八恆河沙這些個菩薩説要護持讀誦《法華經》的人,這時候,釋迦牟尼佛聽見這八恆河沙菩薩發的這個願,他就告訴八恆河沙這些個大菩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說你們大家不要發這個願,不須要你們來護持我這《妙法蓮華經》!為什麼這樣說呢?釋迦牟尼佛大約也想願意他自己的這些個弟子有多一點的功德,所以不願外邊來的這八恆河沙的菩薩來護持這《法華經》。如果外邊來的菩薩護持這《法華經》,那麼他自己所教化的這一班徒弟就沒有工作了,甚至於就要失業了。失業,懂不懂?失業就是 don't have a job、沒有工作了、沒有職業了。所以他趕快就說:「止!」你們不要發這個願,這個工作,我有人做,不必你們做。你們這一般的好男子啊!我不用你們發願來護持這《妙法蓮華經》。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緣故是為什麼?因為「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藦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我在以前所教化的,有六萬恆河沙那麼多的大菩薩,每一位菩薩又教化有六萬恆河沙那麼多的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這一切的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每一位菩薩,又有六萬恆河沙那麼多的眷屬,就有這麼多的菩薩。我所教化這一些個菩薩摩訶薩,他們能在我滅度之後,早就發這個願了,他們願意護持這部《法華經》,護持讀《法華經》的人,護持誦《法華經》這樣的人,他們又都廣泛地來演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E3.他方菩薩湧出(分二)
F1.經家敘相 F2.讚歎問訊
今F1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藦訶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佛說是時」:釋迦牟尼佛說這話的時候,「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在這個堪忍的世界、這娑婆世界有三千大千國土,地也都震裂了。「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藦訶薩同時湧出」:而在地裂開的地方,就在同一個時候,有無量千萬億那麼多的菩薩,都從地湧出來了!這麼多菩薩,同時都出現了,你看妙不妙?這一些菩薩都是誰呢?都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所教化的菩薩。所以現在釋迦牟尼佛在這兒講《法華經》,他們都來到這兒聽法。
「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從地湧出的這麼多菩薩,他們的身上都放紫磨金色的光,具足三十二相,又有無量的光明。他們以前,「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都是住在娑婆世界──就我們「堪忍」這個世界的下邊;在娑婆世界的下邊,有一個空輪,他們住在空輪這個地方。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這一切大菩薩所住的地方,雖然離著我們所住的世界很遠很遠的,但是釋迦牟尼佛演說《法華經》的這個聲音,他們一樣可以聽見,所以從我們這個世界下邊空輪的地方,都發到上邊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這每一位菩薩,都是教化眾生的一個導師。講經說法,這都叫「唱」;教你走什麼路、教你依照什麼方法去修行,這就叫「導」;為眾生的眼目,眾生看著你怎麼樣去修行,所以叫「之首」;就是作為眾生的師表、作為眾生的導師。
「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將,就是帶領著、率領著。這有六萬恆河沙這麼多的菩薩,每一位菩薩又帶領著也有六萬恆河沙這麼多的眷屬──就是跟著他學佛法的眾生,就多數是他的徒弟。這麼樣講,你就懂了!這六萬恆河沙,指這每一個菩薩都有六萬恆河沙這麼多的徒弟、這麼多的法眷屬。就是一個家庭,這叫「眷屬」;那麼這是這個大家庭的法眷屬。所以我說我們這兒是一個大家庭;無論哪兒的人來,你皈依三寶了,我們就是一家人,這是一個大家庭、Big family!那麼這個大家庭,你看每一個又有六萬恆河沙,你算起來有多少眷屬呢?
「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雖然說是有六萬恆河沙眷屬,可是──這「況」字,就是轉語詞。轉語詞就是說,雖然說六萬眷屬,但是或者就有的帶五萬眷屬的、有的就帶四萬眷屬的、有的又帶三萬眷屬、有的帶二萬眷屬,有的就帶一萬恆河沙等這麼多的眷屬的。
「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有的菩薩又帶一恆河沙數的眷屬、有的又帶半恆河沙數的眷屬,有的又帶四分之一恆河沙數的眷屬;一個恆河沙分出四份,就是半份的半份的眷屬來。或者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河沙數的眷屬,那就是很少的數目。
「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且又有菩薩,帶著千萬億那由他那麼多的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或者帶億萬眷屬那麼多的弟子。「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或者帶一千萬個弟子、或者帶一百萬個弟子,乃至帶一萬個弟子。「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或者又有帶著一千個弟子,或者又有帶一百個弟子,乃至十個弟子。「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或者又有帶著五個弟子、有的帶四個弟子、有的帶三個弟子、有帶兩個弟子、有帶一個弟子的;這個數目,沒有一定。
要是再按照表法來講:五,是代表「五蘊」;四,是代表「四諦」,四諦法;三,是代表「三學」,戒、定、慧三學;二,是代表「定、慧」;一,是代表「一真之道」,一個最真的道。
「況復單己,樂遠離行」:或者又有一個菩薩,他不願意收徒弟。他說收徒弟太麻煩了,一天到晚不聽話,too much trouble (太多麻煩)!有的菩薩發願不收徒弟的,真的啊!他怕麻煩。因為這個徒弟哭了,那個就笑了;那個哭了,這個又笑了;這個又發脾氣,那個就哭了;那個哭了,這個又發脾氣;那個又笑了,說:「我把你也弄得發脾氣了!你也一樣沒有定力,也像我一樣的!」所以他就不收徒弟了。不收徒弟是不錯的!他就自己跑到山上去,誰也不見,修遠離行:「哎!這些個女人真討厭!最討厭就是女人!我不見女人了!到山上去,女人給我太多麻煩了!」他就跑到山上去住山去了;這就是「樂遠離行」。
但是,你可不要到山上去住,再通知這一些個人說:「你知道嗎?我在這地方,我真修行的!你們應該來供養我!」那又被騙來很多人,又更麻煩了!這個來想要求福、那個又要想求慧、那個又要想求解脫,不知道怎麼辦好了!所以他願意修遠離行。修遠離行的人,就是不叫人知道你修行不修行;你修行給你自己修行,怎麼可以告訴人呢?有的人就說:「那不叫人知道,怎麼能教化眾生呢?」這教化眾生,不是在一生一世就教化的。你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才能教化眾生;但你道業沒有成,你是應該修行的。
「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像這麼樣子來比較、來算這個數目;因為這個大數目太大了,有的又是六恆河沙、有的又是五恆河沙、有的四恆河沙、有的三恆河沙、有的二恆河沙,究竟加起來是多少恆河沙?誰也不知道確實的數目。所以佛就說「無量」,沒有數量;「無邊」,沒有邊涯;就是再好的算數師,也算不出來這個數目究竟是多少;只可以用「所不能知」,就得了!有的人學算數的,就不相信,說:「多少數目都能算出來,怎麼會算不出來的呢?」算不出來,這還是一個糊塗數目!
不要說遠,就我們現在這佛教講堂,這個數目就算不出來了,可以說是個糊塗數目!我也很願意算數的,生來就想算一個大數目。怎麼大數目呢?這個數,譬如十,你這一橫,圈一個圈就是十,圈兩個圈就是百,圈三個圈就是千,圈四個圈又是萬;你圈的圈越多,這個數目就越大;於是乎,我想造一個最大的數目。這個圈,把地也圈滿了、把天也圈滿了;圈滿了,還可以圈,無窮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的。這個圈,究竟把這個天地都圈滿了,甚至於虛空都圈滿了;你說這是個多少數目?你說這個數目多大?你能算得過來嗎?所以現在這也就是這麼圈這麼多圈,虛空也圈滿了、天也圈滿、地也圈滿了!這個地下邊空輪也都圈滿了!所以沒有人知道是多少數目?甚至於圈完這個圈,自己也不知道是多少數目了,連圈都數不過來了!所以這個數,是無窮無盡的;你就是學算數學得再清楚,恐怕若把這個天地都圈滿了,你也算不過來這個數目了!
F2.讚歎問訊(分五)
G1.海眾讚歎 G2.上首問訊 G3.佛答安樂 G4.偈頌隨喜 G5.如來述歎
今G1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這些沒有數量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之後,「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每一位菩薩都來到虛空七寶妙塔這個地方,來看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到了這地方之後,向這兩位世尊──就是多寶世尊和釋迦牟尼世尊,都是五體投地,一心合掌恭敬。
「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又到從所有十方來的諸佛這個寶樹下的諸師子座上,到這一些地方,也都向十方來的這無量無量的諸佛頂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向右邊來旋繞三匝,這是表示恭敬;繞三匝,特別恭敬。然後合起掌來,這是身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用諸菩薩和諸菩薩互相讚歎的這個法來讚歎,就是一些偈頌;好像「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都是讚佛的偈頌。我們每天所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這都是讚佛的。所以你們天天念,你應該知道我們現在就是用讚佛的法來讚佛;不要念完了,還不知道它的意思。
我知道中國人多數只知道唸,不知道意思;究竟為什麼要唱?為什麼要唸?不知道了!就說這好聽,這就是法;不知道這法是讚佛的。很多中國人學佛的,都是:「啊!那個人唱得真好聽!」聽著某一個維那或者是悅眾唱得好,那些個女人就都迷了;就說:「去聽他唱!唸經去!」有的放燄口唸的:「阿──嚩──日囉──唵──喇啞,吽!」就說唸得真好!唱得真好!你問他唱的什麼?「我怎麼知道啊!」就這麼聽這個聲音唱得好,這就迷了!這周圍很多這樣的,所以這就叫「迷信」!中國有這麼一句,說放燄口的人唸:「嚩日囉,拿錢呀!吽!看看幾點鐘?」就是這放燄口的說:「不早了!你看看幾點鐘了?你快一點啊!」本來「唵喇啞,吽」,他說「拿錢呀!吽!」所以我教你們,你們將來放燄口,也都可以這麼樣唸;你們雖然這麼樣唸,你們西方人也不懂中文,說:「哦!這唸咒呢!」
「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這些諸菩薩頂禮、讚歎諸佛之後,退立到一邊去。這些個菩薩都很歡喜的,歡喜看釋迦牟尼佛和多寶如來。你看!這些菩薩也有執著、也有著住的。著住什麼呢?著住歡喜看佛。所以就到什麼程度上,都還有多少執著的;若能把這個「多少的執著」都沒有了,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的人又問:「男人跑到山上去住,說是女人給他麻煩;那麼女人若跑到山上去住,又是誰給她的麻煩呢?」這還要問嗎?就是男人嘛!何必再問呢!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徧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這一些個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一開始之後,「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就用諸菩薩讚歎佛這種種的讚法,來讚歎釋迦牟尼佛、多寶如來,以及從十方來的諸佛;像這樣的讚歎於佛,經過有五十小劫這麼長的時間。
諸位菩薩摩訶薩用讚法來讚歎於佛,經過五十小劫。那麼每一小劫是多少呢?所謂「一增一減為一劫」。一增,從人壽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壽命增加一歲,身量高度增加一寸,這樣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止;一減,然後再向下減,也是每一百年,壽命減去一歲,身量的高度減一寸,減到人的壽命到十歲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