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58 》




2009/10/20 10:18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在北方,一位佛的名字,就像「雲自在」,在虛空裏頭任運而行。第二位佛的名號是「雲自在王如來」。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在東北方第一位佛的名號,就是「壞一切世間怖畏如來」;世間所有什麼恐懼的事情,他都可以給破壞了!「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十六位沙彌,就是我「釋迦牟尼佛」,就是「能仁寂默」這一位佛,在娑婆世界印度那個地方,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2.會弟子古今(分四)
1.明本結大緣 N2.釋今住聲聞疑 N3.正結會古今 N4.釋未來弟子疑
今N1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對諸比丘說了,「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我們這十六位王子做沙彌的時候,我們每一位沙彌都已經教化百千萬億那麼多恆河沙數的眾生。你想,我們現在做比丘了,連一個眾生也沒有教化,是不是應該生大慚愧呢?「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這麼多的眾生,都是跟著我聽聞佛法、學習佛法。他們為什麼要學佛法呢?就是為著到達究竟之無上正等正覺。


2.釋今住聲聞疑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這一切的眾生,現在有已經有住於聲聞果位上的人。「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常常教化他們,修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方法。「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這一切的人等,應該以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漸漸地就到了佛的果位上。「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什麼原故呢?「如來智慧,難信難解」︰因為如來的智慧,是不容易相信,又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相信,就不能修行;不容易明白,也就不能得到這果位,所以「難信難解」。


3.正結會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當時我們所教化的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恆河沙那麼多的眾生,我告訴你們,「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就是你們現在這一切的比丘啊!以及我將來滅度之後,在未來世裏,得羅漢果的聲聞乘這一類弟子。


佛法是講一種因緣,若沒有因,也就沒有這一種緣;沒有因,也就沒有果。好像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之前,他就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他每逢出世,就做比丘,到處宣揚佛法、講經說法。一切眾生對這位法師生信心,覺得這法師是比他父親、母親都好,甚至於比他自己都好,所以他就一定要跟著這位法身父母來修行。釋迦牟尼佛也就用大慈平等的心,來教化眾生;所教化的眾生,一天比一天多,所以他的果位也一天比一天高;到了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的時候,他所教化這一些個眾生,是凡和他有緣的,就都來擁護他的佛法;但是他沒成佛以前,他那一些個所教化的弟子也生生世世都擁護他,來幫助他弘揚佛法。有的沒有來的,就等著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他們證阿羅漢果,而將來成佛。這一切事情,都是有一種因緣的,所以才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4.釋未來弟子疑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釋迦牟尼佛繼續說,「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我入涅槃之後,還有未見過佛的這種弟子,他們修小乘法,不明白大乘的妙理,所以也聽不見《法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他們也不懂得什麼叫行菩薩道,也不明白什麼叫菩薩所應該行的行為,所以「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從他們自己或者坐禪、或者修行,得到一種的境界;功德,也就是他得的境界。他自己就想:「哦!我這已經入滅度了!」什麼念頭也不起了,應該入涅槃了。他以為是到涅槃的果位上了。


在這個時候,「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釋迦牟尼佛不在這個娑婆世界作佛,也在他方世界作佛,他的名字也不叫「釋迦牟尼佛」了,另外有個旁的名字。「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這一些個佛弟子,雖然自以為得到滅度,生了這種妄想,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不生不滅這種涅槃的境界了。「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但是由於他們在我其他世界成佛的國土,想再求明白佛這種大智大慧,所以也會在其他的國土,又聽聞這《法華經》了。


「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他們唯獨應該以佛乘而得到滅度,不應該以聲聞乘偏空的理,就說是得到滅度了。其他的大乘、小乘都不可以的,唯獨這《法華經》是佛乘,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涅槃。「除諸如來方便說法」︰除非諸佛如來用一種方便權巧,對著一種特別的機來說這個法,令他開悟了,這不在此例。


2.正明還說法華(分二)
1.明應時故說 M2.釋前開三意
今M1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諸比丘!假使佛自知將要入涅槃的時候來了,「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所有座下的這一些個人,又都得到清淨了,信心和明了都非常堅固,沒有人可以把他搖動了;都明白通達諸法空相,入甚深三昧、甚深的禪定。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就召集一切的菩薩,和聲聞、緣覺,這些個阿羅漢,說這一部《法華經》。為什麼?因為「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這世間修行的方法,只有佛乘,才能得到滅度;二乘他雖然以為是滅度,但不是真正得滅度。唯獨的就是這一個佛乘,能得到滅度的這種果位,其餘二乘是得不到的。


2.釋前開三意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釋迦牟尼佛又說,「比丘當知」︰你們這一些個比丘應該要知道、應該要明白、應該要了解!知道什麼?明白什麼?又了解個什麼呢?「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你應該要知道如來所說的法,是權巧方便的法,是權法。為什麼要說權法呢?因為一切眾生的根性不同,有利根的,也有鈍根的。你若一開始就和頓根人說真實法,他們不會接受與相信;你用一個方便法門來同他講,那麼他就會相信了。


如來這個方便法門,本來是與眾生合而為一。為什麼佛用這個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因為這一些個眾生,都是有這種方便的機;對這種方便的眾生,要說方便的法。什麼叫方便的眾生呢?如來「知其志樂小法」︰知道這一類的眾生,他的眼光不大,他的心志只知道小小的一個方法、小小的一個道理;若給他說宇宙的問題,他就不懂了。他只知道他自己這一個小問題,你和他講世界的問題,他就不明白;所以他的志願,就是想修一個小小的道路。


「深著五欲」︰二乘人他們往往都深深地著住到五欲的境界上;五欲,就是(一)財欲;(二)色欲;(三)名欲;(四)吃欲;(五)睡欲。


(一)財──因為這個世界上,以財可以購買一切的物質,所以人人都放不下錢財。若能把「錢」看得空了,這就不著住;看不空,就會發生鬥爭了。我常常講,這個「錢」字,是兩個「戈」字,旁邊有一個「金」字;就是你拿一個干戈,我拿一個干戈,來爭奪這個金子。所以有了錢,也就有了很多麻煩;若沒有錢,也就沒有麻煩了。但是人人可都想要有錢,他不怕有麻煩。這個錢,你會用,它就可以作福;不會用,它就可以造罪。有錢可以做功德,有錢也可以造多一點罪業;所以這個錢,是一個最壞的東西!是一個最不乾淨的東西!你看看,人人數錢的時候,有的時候,就用口水來黏那個錢,那個錢上不知有多少種細菌,就是那種的微生物;但是人人都不怕它,人人都歡喜,有錢,他也不講衛生了!


(二)色──貪圖好的顏色,著住到美好的相上。


(三)名──貪一個好名譽。誰要是讚歎一句,就聽得很高興的;誰要是說你一個不好,心裏比插上一把刀還難過。所以對這個「名」,他看得那麼重要,但是這也是五欲之一。


(四)食──就是一天所用的飲食。吃到這個東西,沒有吃那個東西,覺得這一天沒有滿足自己的食欲;吃了那個東西,又沒有能吃這個東西,也覺得不能滿足這個食欲;那麼兩樣一齊吃,也吃不了多少,覺得還是不滿足自己這個食欲;所以沒有法子滿足。你要是修道的人,對飲食方面,不應該看得那麼重要;應該把食物看作是一種良藥,來療治身體的乾枯而已,所以不要太執著「食」的問題。


(五)睡──人人都歡喜睡。睡了一點鍾,覺得不夠,兩點、三點、四點、五點,一天總要睡它七、八個鍾頭,覺得睡覺是最好的。


這五種叫「五欲」,這是眾生所執著的。尤其二乘人,對這五欲看得是很重要的;沒有錢,他也認為不可以;沒有色也不可以、沒有名也不可以、沒有食也不可以、沒有睡也不可以;他就深深地著住到這五種的欲上了。


有一次,有個人來請問一個問題︰「你講經講得這麼多道理,說法說了這麼多方法,究竟你知不知道這世界上有多少個人?你若能知道有多個人,那我就皈依你,拜你做師父了!但是你有沒有確實的數目呢?」我說︰「你要想要皈依我不是嗎?我根本就不會答覆你的問題。為什麼?你有問題來皈依,這種弟子我不收的。你沒有皈依,就有了問題了;你若皈依之後,那問題更多了!但是我現在告訴你世界有多少個人!世界有兩個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你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是男男女女、女女男男這兩個人。這兩個人,又有兩種的行為,也是兩個人;一個就是求名的人,一個就是求利的人。」


所以我答覆他:「這個世界,就兩個人!你再找出第三個人看看?」他說︰「啊!這個說法,我很同意的。我現在想要皈依你!」我說:「我不收你!」所以這個人就被攆出門外邊去了!這是以前有這麼一個問題,現在講到這「五欲」上,稍微講一講。


求名的人,就想盡方法來找名。你看見沒有?有一個人,他因為沒有名,他就設一個方法,想要出名;怎麼樣呢?他假裝自殺,或者吃多一點安眠藥、麻醉品、或者服毒了。但是他服得不多,他知道他毒不死,但是也不能沒有人救他;因為他服毒了,旁人就設方法來救他,救他的時候,就有報紙賣了。新聞紙上頭,就把他相片也登出來、名字也登出來了,說某某人想要自殺,現在送到醫院去洗胃,還在危險的階段中。哦!這他有了名了!有一個「自殺」的名。


又有的人想,自殺太危險了!我拿一把刀去殺人去!我不往他致命的地方殺,我就裝瘋作傻的,我或者把這個人的手指頭給砍斷一個,或者把那個人的耳朵給切下來一個,我說我要殺他!這樣也有報紙賣了,也就出了名了。你看!一個要自殺,是為的名;一個要去殺人,也是為的名;有這兩種。這是大概這麼說一說,其餘的很多種方法;求名的人,就想盡種種的方法,去求這個「名」。


求名的人,就叫被火燒死;名,屬火,被火燒死了,沒能入火不焚。你不著住到名上,好和壞也不管,這是入火不焚,火也燒不死你。又有一個求利的,求利的更不要講啦!為著想要求利,做種種犯法的事情,販賣毒品、鴉片煙、海洛英,什麼能賺錢賺多,他就做什麼;就為著求利,用盡種種的方法去求利。利是屬水,所以你求利求得太厲害了,就會被水淹死。


「為是等故,說於涅槃」︰因為這一些個人志樂小法的緣故,所以佛說二乘法,說四諦、十二因緣也能得到涅槃。這其實就是一種方便法,二乘是不能得到涅槃的。「是人若聞,則便信受」︰這等人聽我這樣一講,說修四諦、十二因緣法,就可以得到涅槃,他們就生出一種信心來了,覺得這個不錯!不費多少時間,也不費什麼功夫,修這四諦、十二因緣法,就可以得到涅槃了!於是就去修行了。其實你修這四諦、十二因緣法,只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不能得到真正的無餘涅槃。


2.喻說結緣(分二)
1.立喻 K2.法合 K1(分二)
1.導師喻 L2.將導喻
今L1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釋迦牟尼佛說,現在我給你們舉個譬喻;為什麼要給人說方便法?為什麼先說二乘的道理?「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譬如有這麼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一個大由旬八十里,十個由旬就八百里,一百個由旬就八千里,那麼五百個由旬,就四萬里。四萬里路,這麼長的一條路。險難惡道,險是危險,難是困難。惡道,這條路上又有土匪,又有豺狼虎豹,是最危險不過,最難走的一條路了。在五百由旬這麼長遠的路上,也沒有人;在這種的道路上走,非常地可怕。


「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假如有很多的人,想要過這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到達那一個寶所。寶所,是一切寶貝所存的地方。這五百由旬,就譬喻是「五道」,我們人修佛法、行佛道,這非常困難,要經過五道的生死輪迴;這個「寶所」就是最高的佛果,中間這「化城」就是二乘的化城。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就在這個時候,其中有一位領導的人,他聰明、又有智慧;這「導師」就是譬喻的「佛」。佛知道這險道的厲害,知道怎麼樣走;從什麼地方可以行得通,從哪一條路就不會通的。「將導眾人,欲過此難」︰他率領著這一切的人,想要過這條難過的道路。


2 將導喻(分二)
1.中路懈退喻 M2.滅化引至寶所喻 M1(分二)
1.退大 N2.接小
今N1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所帶的這一切人,走到半路上,就懶得走了,懈怠起來了。好像你做一件什麼事情,在半路上就不做了,這都叫懈退。你修行修行,又不修行了,這都是在半路上懈退了,對這個導師就說了,「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我們現在疲倦到極點了,在這恐怖的道路上,我們真不願意走了!我們實在不能向前再走了!「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前邊的道路還有這麼遠,現在我們要回去囉!我們不往前進,要往後退了!


2.接小(分二)
1.方便設化 O2.歡喜前人
今O1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這一位「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他有很多的方便法門,他自己就想了,「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這一些個眾生,真是可憐愍哪!怎麼可以捨棄佛果的大珍寶而又退回去呢?「作是念已,以方便力」︰這樣想了之後,他用權巧方便的方法,「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在這危險的道路中間,過三百由旬的地方。五百由旬,就是譬喻的「五道」,天、人、餓鬼、畜生、地獄;沒有說阿修羅,因為阿修羅包括在其他的五道裏。在五道裏,不是做牛、就是做馬,不是做人、就是做鬼,不是入地獄、就是生天堂,所以非常危險。現在過三百由旬了,就是人由五道裏已超過三界,可以走出一半來了。在這時候,變化出來一個化城。


「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然後他對眾人說了,你們各位!不要生恐懼心,不要生一種懈退的心,你們不要回去!不要往回走!「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你們現在可以到前面不遠的一個大城裏頭住下來,在這個城裏邊,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個「化城」,你們要知道,這是變化成的;就是二乘的果位,不是真實的,所以叫「化城」。但是佛說你們若得到羅漢果,也就是隨意所作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啦!那麼梵行已立,所作的事情就作完了。


「若入是城,快得安隱」︰假如你們能進到這個城裏,就可以進到證得阿羅漢果,你們很快就都得到這種安穩了,一點危險都沒有了,這是最安樂的一個地方。「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你們要是想再往前去到那個寶所的地方,亦可得去。這就說,你證得阿羅漢果,你再往前進修,也可以得到佛果的。


2.歡喜前人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是時」︰就當著這個時侯,「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這些個走路也走不動了,非常的疲倦的眾生。這就比喻修道修得時間久了,覺得很辛苦了,現在聽說有一個城可以住著休息休息,所以心裏就很歡喜了;自己覺得從來也沒有到過這麼好的一個城市裏頭住,現在有機會到這個城裏住了。這個城市,就是聲聞人所證的一種果,名為「化城」。他們就說,「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我們現在,免除天道、人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五個生死惡道,很快地就得到安穩了。「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人」︰在這時候,這一切的眾人都一起進到化城裏邊,他們就生出來已經得度的這種想法,生已經得到最高、安穩的程度上的想法。


2.滅化引至寶所喻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爾時」︰在當爾之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這位導師,就是佛;佛知道這一切的大眾,既然得到止息,在這地方住下了,都休息,不疲倦了!就都有精神了。於是把這個化城就給沒有了。


「語眾人言」︰對著大眾就說了,「汝等去來,寶處在近」︰你們現在到這個地方,距離寶處是很相近的,在不遠的地方。這就是聲聞人證得四果阿羅漢,再轉求修大乘,這已經和佛相近了。「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你們所住的這個大城,是我變化出來的,為著你們到這兒休息休息;這個城並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要認假為真。


2.法合(分二)
1.正合 L2.舉喻帖合 L1(分二)
1.合導師喻 M2.合將導喻
今M1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叫各位在會的比丘、四眾弟子等,「如來亦復如是」︰佛也就像前邊我所說的道理一樣,設一個化城。「今為汝等作大導師」︰我現在為你們大家做大導師,來教化你們;「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佛知道這個世間一切的生死、煩惱惡道;在這有生命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麻煩的路上,是非常的危險、非常的困難,路又非常長遠,所以到什麼地方去教某一種眾生,就應該去度這一種的眾生。


2.合將導喻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我要是給一切眾生,先說《妙法蓮華經》這唯一佛乘的法門,因為這唯一佛乘的法難信難解,不容易生信心,也不容易明白;所以眾生聽見這個法門,就不願意見佛了。為什麼不願意見佛呢?唉!修行、修佛道,這個最難了!也不願意接近佛;因為他怕把這個假的丟了,得到真的,那怎麼辦呢?所以不願意親近佛。「便作是念」︰他就生出一種的思想、一種念頭來,「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這個修行佛法成佛的道路,非常的長遠,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啊!這是太難了!想成一位佛,不知道經過多少辛辛苦苦的行種種苦行來修行,才能成佛。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釋迦牟尼佛和過去一切諸佛,他們知道眾生這種的心。怯弱,就是很軟弱的、不堅固,一受一點逆來的境界,就不能受了。下劣,是最下劣、最愚癡、最笨了。「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因為佛知道眾生的思想下劣,所以就用方便權巧,修到這個中道。中道,就是五百由旬過了三百由旬,還有兩百由旬。


怎麼叫「過三百由旬」呢?由凡夫超過欲界天,這是過一百由旬;由欲界再超過色界天,這又過兩百由旬;由色界再過了無色界,這就是過三百由旬,超出三界去了。等到成界外的菩薩,就是在三界外的菩薩,他能降伏而破除塵沙的惑,這叫得到方便有餘土;到方便有餘土,這是過了四百由旬。等到他能以破無明惑,住到實報莊嚴土,這時候就是過了五百由旬。


所以在中道,就是三百由旬那地方,佛為著叫這一切的修道的人在那兒休息休息,就說兩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怎麼叫「有餘涅槃」?有餘,就是「有餘依」。有餘依涅槃,就是羅漢證得初果,把見、思惑斷了,但是他還有個身體存在,沒能灰身泯智;什麼叫「無餘依涅槃」?就是能自己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燒化了,不用外邊的火,這叫「身智俱泯、灰身泯智」。這兩種涅槃,都是二乘的境界。


「若眾生住於二地」︰眾生若修道,住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這兩種的境地上,「如來爾時即便為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即刻為這一類的眾生來說,「汝等所作未辦」︰你們所修行的道路、所修的方法,還沒有完呢!不是所作已辦了;所作未辦,還沒有成功哪!相差得還遠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你所住的地方,就是無餘依涅槃了!這和佛道相近的。你應該觀察,算一算這種事,不論你們所證得的有餘依或無餘依涅槃,都不是真正的涅槃。「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這僅僅是佛的方便權巧之法,於唯一佛乘,本來就是一佛乘,又分別說出有聲聞乘、緣覺乘,又有菩薩乘,這三乘法。


2.舉喻帖合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佛就好像那位大導師,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越過險道的途徑一樣,因為想告訴這一切人到那兒休息的緣故,所以變化出來一個化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佛知道大家都休息過了,對著大家就說了,「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我們想得到寶貝的處所,離這兒很近很近的;這個城不是真實的,是我所變化出來的一個城。


2.重頌(分二)
1.頌結緣之由 I2.頌正結緣 I1(分二)
1.頌遠由 J2.頌近由 J1(分二)
1.頌大通智勝成佛 K2.頌十方梵王請法
今K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眾等 常雨於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並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踊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願意再把這個意思再說多一點,所以就用偈言來講這個道理。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大通智勝如來在十個劫裏邊,在那兒結跏趺坐入定;「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坐了十劫,也還沒有證得佛果,還沒有成佛。在這沒有成佛的時候,佛法未出現於世。「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一切的諸天、神、龍之類的,還有阿修羅等等。阿修羅,譯為「無端正」。「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常常在佛前邊,散下種種的天華,以這種天華來供養這位大通智勝佛。「諸天擊天鼓,並作眾伎樂」︰這一切的諸天,都把天鼓打起來了,又奏出種種的音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這供養的天華,等落到地上枯萎了,又有一股香風來把它吹去,又散下一點新鮮的、好的天華。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大通智勝佛結跏趺坐,經過十小劫之後,他的佛法才現前,也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踊躍」︰在這時候,一切諸天和一切世間的人,各人都歡喜,得未曾有,從來也沒有試過這麼歡喜的。「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佛的十六位王子,有千萬億的眷屬來圍繞著他,大家一起都到佛前去了;「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恭恭敬敬地五體投地,頭面頂禮佛的兩足,而又請大通智勝佛趕快的轉大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希望佛能以獅子吼音,滋潤的法雨,充足我們及其他一切的眾生。


2.頌十方梵王請法(分二)
1.頌威光照動 L2.頌梵王來請
今L1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震動於一切


佛是不容易遇的;不容易遇,現在遇著了。佛不是每一世紀都有的,不知道等多少世紀之後,才能見著一次佛。佛為什麼要出世?就因為他要覺悟一切的群生,令一切的有情,都反迷歸覺;震動,就是覺悟得很快,好像聽到鼓聲、鐘聲,即刻就把睡眠醒了一樣。


2.頌梵王來請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華以供養 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讚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本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最初,在東方這一切的世界;為什麼先說東方呢?因為東方屬「生」,東方也屬木,木旺於春,所以這兒先說東方。諸世界,就不是一個世界。我們這是娑婆世界,東方是瑠璃世界,西方是極樂世界。這個東方世界,不僅僅就瑠璃世界,又有其他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總起來說有五百萬億國土那麼多。「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這五百萬億這麼多的大梵天王,他們的宮殿得到無量的光明照耀,都放光了,和平時不同;這種種光,是在過去的時間,總也沒有過;這第一次有這種光。


「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大梵王王本來常常有光的,見著光不足為奇,但是他們現在所見的,以前沒有見過,是一種特別的光,徧照一切的黑暗。就是以前那光照不到的地方,現在也都照到了,所以與以前所見的光不同。這一切大梵天王看見這種的境界,「哦!這個一定是有種特別的情形!」所以就找尋這種光相的來源。由東方向西方來找這光,找來找去,就找到大通智勝佛這個地方來了。「散華以供佛,並奉上宮殿」︰那麼見著佛了,他們就用在衣裓裏所帶的天華,供養佛。這種天華是非常微妙的,又有一股香氣。他們不單用天華來供養,然後也把他們所住的最寶貝的宮殿,也供養佛了。


為什麼他們奉給佛這宮殿呢?「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讚歎」︰就是請佛轉法輪。因為請佛轉法輪,他們首先要供養佛;供養佛,才請佛轉法輪。他們又以種種的偈頌來讚歎於佛。「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可是佛在這時候,知道說法的時候還沒有到呢!於是接受大梵天王和十六王子的請法,默然在那兒坐著,沒講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