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77 》
G2.明法師妙果當成(分三)
H1.明正果成 H2.明所化度 H3.明滅後利益
今H1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告諸四眾」:釋迦牟尼佛又告訴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弟子。「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這位天熱的菩薩,在將來,過去無量劫的時候,他應當成佛,「號曰天王如來」:他成佛的名號是「天王如來」;因為他修成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所以叫天王如來。
「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正徧知,他不單正知,而且還徧知;明行足,他的智慧和修行也圓滿了;善逝、世間解,他將來一定到一個好的地方去,是世間最聰明的人,他有一種解悟的力量;無上士,沒有再比他高上的了;調御丈夫,他是能調御三界,教化眾生的大丈夫;天人師,他是天上人和人間人的師表;佛;世尊。每一位佛都有這十種的名稱。
「世界名天道」:提婆達多成佛,他這個世界叫「天道世界」;好像我們現在這兒叫「娑婆世界」。
H2.明所化度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在當時,這位天王佛在世界上,住二十個中劫。我們這個世間上,每一增一減,謂之「一劫」。人的壽命由八萬四千歲,每逢一百年就減一歲,身量的高度就減一寸,減到人的壽命到十歲止;那時候又增加了,也是每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量的高度也增加一寸,再增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謂之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就算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就一個「大劫」。一個中劫,這算一個「成」、一個中劫是「住」、一個中劫「壞」、一個中劫「空」;這「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合起來叫一個「大劫」。那麼現在說是「二十個中劫」,是幾個大劫?是「五個大劫」;這位佛的壽命,有五個大劫那麼長的時間。
「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在二十個中劫裏,天王佛為所有的眾生就廣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這時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什麼叫「阿羅漢」呢?阿羅漢有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
初果「須陀洹」,是梵語,翻譯為「入流」,是「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他「七生天上,七生人間」,要受七番生死才能了道。
二果「斯陀含」,是梵語,翻譯為「一來」,他「一生天上,一來人間」,所以叫「一來果」。
三果「阿那含」,是梵語,翻譯為「不來果」,他不來人間受生死。
四果「阿羅漢」,是梵語,翻譯過來,也有三種的意思,第一「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第二「殺賊」,殺他的煩惱賊、無明賊;第三「無生」,證得無生法忍。在這個四果的聖人,他得到無生法忍,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在這個時候,他忍可於心,所以叫「無生法忍」。這是「阿羅漢」大概的意思。
「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有無量無邊的眾生發緣覺心;緣覺,就是「辟支佛果」,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有恆河沙數這麼多的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他們都得無生法忍,到不退轉這個果位。
「不退轉」有三種,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他不退於二乘;行不退,他修菩薩行總也不退,也是向前精進;念不退,他的菩提心總也不退。他發願生生世世都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這叫「不退轉」。
H3.明滅後利益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花、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在恆河沙那麼多的眾生都發無上菩提道心、都得到不退轉之後;這時候,這位天王佛他所應該教化的眾生已經教化完了,所應該度的眾生已經都度了,他這個工作圓滿之後,就要入涅槃了。教化眾生,就是佛的工作;他把他所應該教化的眾生教化完了,就入涅槃了。他入涅槃之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佛在世的時候,是正法住世,這是「正法」;佛滅度之後,這是「像法」;到最後的時候,是「末法」。這位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正法住世也是二十中劫。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將佛全身的舍利子,用七寶造成了寶塔存著,塔高有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高六十由旬,這表示「六度」;縱廣四十由旬,這表示「四念處」。「諸天人民,悉以雜花、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所有的諸天人民,都用雜花──就最好的花;或者燒香、塗香,或者衣服、瓔珞、幢旛、寶蓋,或者伎樂歌頌,來供養這七寶塔、來禮拜這七寶塔。
「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天王佛住世的時候,有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他入涅槃之後,還有無量眾生也證得阿羅漢果;無量的眾生,證了辟支佛果;不可思議那麼多的眾生,發菩提心,也都到這不退轉的果位上。
E3.勸信生善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說,「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未來世中,就是將來、沒有到來那個時候,也就是你、我現在的時候。假設有修五戒、行十善的男人,或者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能夠聽到《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這一品,心裏沒有染污法;淨心信敬,而不懷疑。
怎麼叫「淨心」呢?就是心裏沒有染污法。什麼叫「沒有染污法」呢?就是在善、惡的事上,也沒有分別,也不思善、也不思惡了;於善、惡、黑、白、是、非都不分別了,這就叫一個「淨心」。你若在善、惡上,分別這個是善、那個是惡,這個是好、那個是壞,這個是是、那個是非,這個是白、那個是黑;你若生出那麼多的分別心來,那就不是淨心了。說那不成為一個死物了嗎?就是叫你成一個「死物」!你若能在活物上,再能像死物似的,那就是得到這個「淨心」的妙處了!可惜你無論如何就做不到。為什麼說「善惡不分別」呢?你若一分別,這提婆達多就是一個最壞的人;可是你要知道,這提婆達多的確是一個大菩薩,他要在反面上、在相反的方向來度人,所以這叫一個「淨心」。
什麼叫「信」呢?就是你信生生世世所遇著反對你的人,或者給你苦頭吃的人,這都是幫助你成佛的;這又好像在大冶洪爐裏來煉一樣,煉得你習氣毛病一點都沒有了,心性就像棉花那麼柔軟,這就叫一個「真信」,也叫「深信」。你知道,給你麻煩的人,都是幫忙你修行的人;你若沒有麻煩,怎麼會顯出來你有忍力?就因為有一些個麻煩,所以證明你不動心了,無動於衷;就心裏頭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你看彌勒菩薩「老拙穿衲襖」那一首偈頌,前面講過了;那一首偈頌,它並沒有一個「忍」字,沒有說「我就是忍辱波羅蜜」,就是根本沒有這回事,所以不需要說出「忍」字來。
這是一個「信」,你要相信:反對你的,都是幫助你成佛的。敬,也有它的意思。你所遭所遇的這個「怨」──對你有怨憎會苦,老給你很多麻煩、很多煩惱,你應該怎麼樣想呢?應該想:「這真是幫助我的善知識!若不是真善知識,他為什麼要現最惡的人這個樣子呢?」所以,你遇到這一種給你煩惱、給你麻煩的,你都應該當善知識來看;你認為他是真正善知識,你一定要恭敬的,這叫一個「敬」。
我再給你們舉一些個比喻,來形容這個意思。好像鐘,怎麼它響了呢?人用棍子一打它,它響了;若不打它,它就不會響的。你想一想:「是不是也就因為它能響,所以人才打它?」一打它,它就響;若沒有響,就沒有人打了。這個精金,就需要用火來燒它、煉它,它才會變成精金──精,就是那個精美、最好的金子;不經過火燒,那個金子成份就沒有那麼好。
梅花非常地香,冬天開的那種臘梅花,那股香氣都香得很遠很遠的;為什麼呢?因為要經過一番寒冷的時間,所以才會香了。所謂:「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你若受了凍,凍到骨頭裏去,你就能夠得到像「梅花撲鼻」那麼香──你離得很遠,它就香了,有一股香氣。所以你能把你對面的人看成善知識,這就是真正的恭敬。
好像什麼事情呢?好像小孩子吃奶。小孩子吃奶的時候,他不會嫌他母親有什麼毛病,他母親再醜、相貌再難看,他絕對不會嫌的,他就吃奶。不會說:「妳這麼醜怪,我不吃妳的奶了!」沒有這個道理。又好像人到山上去採果子去,採 pears(梨)、apples(蘋果)這一切的果類,他不會說:「你這棵樹長得那麼彎彎曲曲的,我不摘你的果!」不會嫌的;它怎麼樣枝叉,他都可以摘果。你能以有這一種的思想,這就叫「不生疑惑者」,這是不生疑惑的人。
你對這部經典不生疑惑,就好像小孩子不會說他媽媽生得醜怪;和那個到山上摘果子的人,不說這棵樹木很彎的,它這個果子我不要了,不會的!所以你對〈提婆達多〉這一品,雖然說他所行所做是很惡的一個人,但是你不生這種分別心,這就叫「不生疑惑」。你能這樣子不生疑惑,這才是真正的聞慧、也是真正的思慧、也是真正的修慧,有真正的修行了!
你能這樣子,「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才能不墮落到三惡道裏頭去。你能不墮落三惡道,就常常能侍奉諸佛、供養諸佛;你能以常常親近諸佛,自然就能聞到妙法,就可以聞到《妙法蓮華經》;你聞到《妙法蓮華經》,就會蓮華化生。
所以這經上才說:「不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就是最惡的人受罪的地方,唉!做餓鬼是最辛苦的。為什麼?想吃東西也吃不著,明明看見這東西可以吃,但是一到口裏,就變成火了,沒有法子可以嚥到肚頭裏去。畜生,就是所有馬、牛、羊、雞、犬、豕,種種畜生。你若不疑惑這〈提婆達多品〉,就不會去到地獄受罪,不會做餓鬼、不會做畜生,並且能生到十方佛前,所生的地方,常常聽見《妙法蓮華經》。
這《妙法蓮華經》不是容易聽見的,你看有人本來發心在這兒學佛法,學學就跑了!這個「跑了」,不能說是他善根不具足;也或者是種種因緣,或者這個人不滿意、或者因為太辛苦了,就跑了,或者因為種種情形。總而言之,雖然有種種的情形跑了,但是這個「善根」都有一點關係。如果善根具足的,聽《法華經》,絕對不會跑的。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或者生到人間、或者生到天上去,受到最殊勝、最美妙的那種快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若生在佛前,那時候,會蓮華化生。我們聞《妙法蓮華經》,會得到蓮華化生。蓮華化生,就是「九品蓮華為父母」,不是從男女慾性生出來的,是由一種清淨的自性,生到蓮華裏頭;蓮華一開了,喔!成佛了!現出來你自己的法身。
* * *
在佛教講堂,我們這兒翻譯佛法的工作是很忙,早晨很早就起來,晚間很晚休息。可是在這麼忙的期間,必須要做出一點成績來;不是天天只有這一個「忙」的名,而沒有一個「忙」的實。過去在翻譯《六祖壇經》,曾經有人告訴我,說已經潤色到十幾個 lecture 去了;近來我發覺,連第五個 lecture 都還沒翻譯完;今天我又問,說翻譯完了。我希望你們應該為西方人作著想,盡快的把佛法流通到西方的社會去,我們這一生才沒有白來!不要在工作盡情的期間,又回到本來的面目那個地方去;本來什麼面目呢?本來煩煩惱惱、爭爭吵吵這種的思想。
我們現在是做菩提的工作、做覺道的工作;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運用自己的智慧,不要運用自己的煩惱;你若用自己的煩惱,那莫如不修行、莫如退回到本來的地位去。我們現在做菩提的工作,必須要運用智慧;運用智慧,就是沒有煩惱;不能說每一個人都存一個自私的心──「我如何、我如何,我怎樣子、我怎樣子」。把這個「我」撇開在一邊,打開你那個心地、打開你那個般若智慧,從事工作!
我們現在這第五期雜誌,也就應該把它做好了;不然,外邊有很多人訂這雜誌的,到時候沒有雜誌給人家,那是整個都沒有面子了!所以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往大體上看,不要用個人的小知小見,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人。我們把這個事情做得圓滿了,那才是我們的成績、我們的成就;如果做不圓滿,在這一開始做事的時候,就對外邊沒有信用,這將來是很危險的。我現在不需要人相信我,這是可以的;因為什麼呢?信我、不信我,都沒有什麼問題。你們現在西方的佛法是開始,必須要對人有一種信用;不要做事做得讓人不相信,這是最要緊的。所以你們各位都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 * *
D2.明今日文殊弘經龍女因之成佛(分二)
E1.明文殊通經 E2.明通經利益 E1(分五)
F1.智積請退 F2.釋尊止之 F3.文殊尋來 F4.智積請問 F5.文殊垂答
今F1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就是在這個時候,下方的這位多寶如來駕到。跟隨著他來的這個侍者,這一位菩薩,他的名字叫「智積」。這位智積菩薩,在中國的蘇州靈巖山常常顯聖──顯聖,就是來度眾生、來令人看見他。在蘇州靈嚴山那兒要造廟,在地裏頭挖,挖、挖,就挖出一尊智積菩薩的相,這也是很奇怪的。這一位智積菩薩,他對多寶佛說:我現在可以回去了嗎?
F2.釋尊止之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這時,釋迦牟尼佛就挽留他了,告訴智積菩薩說,「善男子!且待須臾」:你這個好孩子!你再等一等!wait a minute!「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這裏的法會中,有一位菩薩,他的名字叫「文殊師利菩薩」,也叫「妙吉菩薩」;你可以和他應該見一見!你們見一見,好做一個菩薩的朋友。文殊師利菩薩很有智慧的,你可以和他談論《妙法蓮華經》的道理,然後你再回去也沒遲啊!你多交一個朋友,大概是你也歡喜吧?
F3.文殊尋來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諧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坐在千葉寶蓮華上,蓮華有車輪那麼大,跟從他一起來到法會中的菩薩,也都坐在千葉寶蓮華上。「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娑竭羅,是梵語,翻譯為「鹹海」、Salt Sea;龍宮就是在這個鹹海裏面。他們從鹹海裏面的龍宮,自自然然就湧出來,住在虛空中,「諧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到這個靈鷲山,從蓮華下來,到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地方。來到佛前,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這二位如來。
「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修敬,就是來做恭敬的這種禮貌;禮拜完畢之後,就到智積菩薩所坐的地方,共相慰問;就這樣:「你好啊?How are you?」智積菩薩說:「Very good!(很好!)」這就叫慰問。然後大家都坐下了。
F4.智積請問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智積菩薩就對文殊師利菩薩說話了,說:「仁者!你到龍宮去,所化的眾生有多少呢?化了多少條龍啊?有多少大龍、多少小龍?很好玩的嗎?比度這鴿子還有意思吧?」仁,是仁者;仁者,也就是菩薩的別名。
F5.文殊垂答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菩薩說了,「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我所度的龍,有數不過來那麼多啊!不單龍,就一切海裏的眾生也無量,沒有法子可以說得出來、沒有法子算得出來,不是口能說得出來的,也不是用心可以測量得出來的。「且待須臾,自當證知」:你等一等看看,你自然就知道有多少,不用我說!你數一數看!證知,就是證明了。
有的人就說,文殊師利菩薩在《法華經》〈敘品〉一開始的時候,他在這個法會,他什麼時候走的?怎麼又到海裏去?釋迦牟尼佛把這個大海都變沒有了,他又怎麼從海裏來啦?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很聰明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很愚癡的問題,也可以說是重要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不重要的問題。所以這佛法,就怎麼講怎麼有道理。釋迦牟尼佛三變土田,把大海都變沒有了,這是一個變的,你只眼睛看不見而已,實際上大海還是在這裏。又有一個說法,釋迦牟尼佛把大海搬到其他的世界去了,那麼文殊菩薩他有大神通,他也可以從其他世界再來,這是一個說法。文殊菩薩在〈敘品〉最初說《法華經》時,他在這兒;菩薩的分身無量無邊,隨時他可以百千萬億化身,到任何的世界去教化眾生。所以這個問題也重要、也不重要,也聰明、也愚癡;那麼現在我稍微這麼講一講,大約把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了。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說,我所教化的眾生,不是口可以說得出來的、不是心可以想像得到的,這個數目因為是太大了,所以就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又說,你等一等,你自己就會知道啦!正在說這話,還沒有說完的時候,忽然有無數這麼多的大乘菩薩,坐到寶蓮華上,也都是從這個鹹海裏邊湧出來,都一起到靈鷲山釋迦牟尼佛的道場這個地方,都用他們這一種神通的妙用,停止在虛空中。
「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這一些個菩薩,都是文殊師利菩薩在海裏所教化出來的。「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他們都具足菩薩道,行菩薩所應該行的行門;他們大家都共同研究,來討論這六種波羅蜜的妙法。所以這「六波羅蜜」,一切的菩薩都要來討論它、都要來研究它、都要來學習它,何況我們凡夫呢!聽了幾次經,就說「我明白六度了」,豈有此理呢!明白六度,不是聽幾次經就明白,必須要行菩薩行。所以這麼多的菩薩,都共同來學習這六度法門。
「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他們本來都是聲聞人,而發大乘菩薩的心。因為現在這些個菩薩是對於菩薩道還沒有完全了解,他還記得聲聞所修的「四諦、十二因緣」這種的法門,所以他們還是說聲聞乘的行門。現在這些個無論是菩薩、是聲聞,都修行大乘的空義。大乘的空義是什麼呢?就是「實相」;就是修行這「實相」的法門。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文殊師利對智積菩薩又說了,「於海教化,其事如是」:你問我在海裏教化多少眾生,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子的。現在所來的,你看看有多少?
E2.明通經利益(分十)
F1.智積偈讚 F2.文殊自敘 F3.問有得果 F4.答有其人 F5.智積疑問
F6.龍女釋疑 F7.挾權難問 F8.獻珠除疑 F9.時眾得益 F10.會眾默然
今F1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眾生 令速成菩提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當時這位智積菩薩一看,文殊師利教化無量這麼多的大菩薩、大聲聞都修大乘的空義;所以他就用偈頌來讚歎文殊師利菩薩。你們記得,見著人應該讚歎人,給他戴幾個高帽子,這是又不費多少錢。
智積菩薩也讚歎文殊師利菩薩,說,「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你呀!因為有大智慧、有大德行、有大勇猛,向前精進,你真是一個最勇猛的一位健將!健將,就是最勇猛的人。所以你能教化、度脫這樣無量的眾生都行菩薩道。「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現在在釋迦牟尼佛說《妙法蓮華經》這個法會中的一切大眾,和我自己,大家都看見了!都已經看見你所教化的這麼多眾生。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你演說暢達,令一切眾生都明白「實相」的道理、「實相」的意義。你又能開發闡明這一乘的妙法;一乘妙法,也就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你廣泛的來引導、教化一切眾生,使令這一切眾生都很快就成就菩提妙果了!
F2.文殊自敘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文殊師利就說了,我在娑竭羅這鹹海裏,你知道我盡給他們說什麼法?我現在告訴你,我唯獨的、單單地常常宣說這《妙法蓮華經》,我不講其他的經典。
F3.問有得果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智積菩薩聽見文殊師利菩薩說常常講《妙法蓮華經》,他就生出了懷疑了:「這一部經是最深的,他們海裏頭的眾生能明白嗎?」就問,「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這《妙法蓮華經》,既高深而且又微妙不可思議,是所有一切經中的寶物。這寶貴的經典,世間上很少很少有的。「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可能有這個眾生,他們聽見《法華經》,依照這《妙法蓮華經》來修行,也不懶惰,他是不是可以很快就成佛了呢?這個「否」字,是不知可不可以?生出一種懷疑。
F4.答有其人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文殊師利言」:這位妙吉祥菩薩就說了,「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你問可不可以很快就成佛了嗎?現在我告訴你,我的一個經驗。在這鹹海裏邊,龍宮裏的龍王,他有一個女兒,年齡才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雖然她年紀小,可是智慧大,她智慧非常的快、非常的聰明。她雖然八歲,但能知道眾生的前因後果,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修什麼行門,就得到什麼業果。「得陀羅尼」:她得到這「總持」法門了!陀羅尼,是梵語,此名「總持」;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總持「身、口、意」這三業清淨而不犯。你口犯口業、身犯身業、意犯意業,你三業都不清淨了,這就談不到「總持」。所有佛所說的陀羅尼,她都明白了!
「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秘藏,就是「祕密之藏」。什麼是祕密之藏?就是「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譬如為張三說,李四不明白;為李四說,張三不明白。說的一樣話,但是悟解不同──他所得到的這一種智慧不同,有的得深、有的得淺,這叫祕密之藏。彼此互不相知,你不知道我的事情、我不知道你的事情,這叫祕密。可是對於佛所說的祕密之藏,這位八歲的龍女都能夠受持讀誦、都能明白。「深入禪定,了達諸法」:她又能深深地得到禪定的三昧,能入定;不單能入定,而且還能明白一切法。
「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她在很短的剎那之間;就是快得甚至連一秒鐘都沒有,發大菩提心,得到不退轉的果位,得到辯才無礙。她才會說呢!把死人都可以講活了,就說得那麼妙;因為什麼呢?死人也想要聽一聽她說法,所以又活了!你看妙不妙?這才叫辯才無礙。
「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她得到辯才無礙,可是她還對眾生都放不下,看眾生猶如赤子,就好像她的兒女一樣。所以說佛是我們的慈悲父,我們眾生都是佛的兒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她的功德圓滿了,心裏念法、口裏說法;口演,就口裏說法。她所說的法,是微妙廣大的法;她所存的心、所念的,是慈悲仁讓。她存有慈能予樂、悲能拔苦的心,而且能謙讓愛護一切的眾生。仁者愛人,對人人的這種愛護,是清淨的,不是有一種的染污法在裏頭,所以叫仁愛。讓,是謙讓;她自己本來有足夠的德行,可以坐很高的地位,但是她讓給旁人坐。她的志向和意念都柔和雅善,能很快就成佛了!和,是很柔和的;雅,是很雅善的、很好的。
F5.智積疑問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智積菩薩言」:文殊師利菩薩提出這位龍女很快就會成佛,智積菩薩更生了懷疑心了;於是他就說,你說這位龍女很快就會成佛了,可是「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我看見釋迦如來成佛,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他在無量劫以前,行人所難行的苦行。他所行的苦行,不是存心看人家做不到,我來做,標異現奇;不是!他心裏並沒有這麼一個難行苦行的心,就像沒有做似的,行若未行;所以這才叫「難行苦行」,人人都做不到的。我們人做一件苦行,就記得:我日中一食、我樹下一宿、我長坐不臥,這真是不容易的!釋迦牟尼佛做這種事情,他心裏不認為不容易,他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我就應該這麼樣子!」沒有認為這是難行的。
「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釋迦牟尼佛連頭髮那麼多的功德,他也不捨棄;所以一點一點的,由小的功德,積累成大的功德,由小的善,就積成大善。他為什麼這樣去受苦受難呢?他就為了要求覺道,想要得到一個真正的明白,所以他沒有懶惰過、沒有躲懶偷安,說:「啊!今天人都沒有在這兒,我就睡覺囉!」或者明天有人,就同大家來胡謅八扯談一談,談用不著的話。他沒有這個事情!
「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我現在徧觀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這麼廣大的地方;又往小的看一看,沒有芥菜子那麼小的地方;芥子許,也就可以說是「微塵許」,像一粒微塵那麼多。這麼大的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粒微塵之處,不是這個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不是菩薩捨生命布施的地方!就是連微塵那麼微小的地方,都是這個菩薩行菩薩道,捨身布施、捨心布施、捨生命布施的地方;在三千大千世界,他把這個身命布施都滿了!
「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釋迦牟尼佛連因為想要救度眾生的緣故,所以他這樣去修行這難行的苦行。然後他才成佛!「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我絕不相信龍王這一個小女子,能在很快的剎那之間就成佛了。這個事情太令我不相信了!
F6.龍女釋疑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 徧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在智積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來辯論他這個疑問的時候,「言論未訖」:談論這個問題,還沒有說完呢!「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讚曰」:在這個時候,龍王的這個小女,忽然間,她也現身到這法會中,五體投地,給釋迦牟尼佛頂禮、給多寶如來頂禮,然後又向文殊師利菩薩頂禮、又向智積菩薩頂禮,那麼就退回去到一個座位上;然後以一首偈頌讚歎多寶如來:
「深達罪福相」:她說,深深的明白這個罪的相和福的相,所以就不造罪而修福,而得到無罪無福的相。無罪無福,就是超然成佛的相了,佛相就是超出罪福相之外的。「徧照於十方」:因為佛是福足慧足的兩足之尊,所以佛的智慧能徧照到十方世界去。「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這種微妙不可思議清淨的法身,得到三十二種這大人之相,這都因為佛已六度圓滿、萬行具足,所以才得到這三十二相。「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佛又以八十種的相好,來莊嚴佛的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