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65 》




2009/10/21 12:11


法師品第十


 


「法師品」:這個「法師」,有五種法師:


(一)受持法師──受,是受之於心;持,是持之於身。這是心裏明白這個法,身就要實行這個法。


(二)讀經法師──對著經文讀的法師。讀,就是對著經的本子來唸。


(三)誦經法師──能背誦經文的法師。對著本子叫「讀」,背著本子名「誦」;就是離開經的本子,而還能把這部經誦念出來。


(四)書寫法師──書寫經文的法師。書寫,就是用筆來向這紙上寫這經典。


(五)講經法師──能為他人解說經文的法師。


能受持、讀、誦、書寫,是對自己都有很大利益,這都是對著「自利」方面而說的;唯獨為他人解說,這是對他人有利益,這是「利他」,也就是「化他」,教化他人。這是五種的法師。


又者,這個「法師」,也可以解釋為「以法為師」,以佛法作為自己的教師;又有一個意思,也可以說是「以法施人」,他以佛法來布施給人,這也叫做「法師」。在這一品,這些法師都得到佛給授記,所以這一品叫「法師品」。


2.法師品歎持經人與所持法(分二)
1.歎美能持法人 D2.歎美所持之法及通經方軌 D1(分二)
1.明稟道弟子功深福重 E2.明授道師功深福重 E1(分二)
1.佛世弟子 F2.滅後弟子
今F1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就藉著藥王菩薩,來告訴這八萬大菩薩。


「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藥王菩薩!你看見了沒有呀?在這法會裏的大眾中,有無量數的諸天眾、龍王;又有在空中飛行的夜叉,就是捷疾鬼;又有乾闥婆,就是在玉帝那兒給奏樂的樂神;又有阿修羅王等;又有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又有緊那羅,這也是玉帝那兒一個奏樂的神;又有摩睺羅伽,這大蟒蛇;還有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這麼多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有修小乘法的聲聞眾,有修中乘法的辟支佛眾,還有修大乘佛法的佛道者。


「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像這所有的這麼多眾生,這些不同種類的人,他們都能在佛的面前,聽聞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就一首偈頌,或者一句,甚至於他在這一念之間,能這麼隨喜讚歎這部《法華經》的,「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都給他們授記,令他們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佛果。


2.滅後弟子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告藥王」: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藥王菩薩說,「又如來滅度之後」:又,我如來滅度、入涅槃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假使有人聽到這部《妙法蓮華經》,乃至於僅僅就聽到這部經的一首偈頌或一句,而能在這一念之中,生隨喜心。這生隨喜心,不是常的,就是一念;這隨喜裏邊,就包括讚歎,包括受持、讀誦、書寫。「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等我滅度之後,那些個眾生,能聞見這《法華經》一偈、一句,我都給他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成佛之記。


2.明授道師功深福重(分二)
1.長行 F2.重頌 F1(分二)
1.別明 G2.總明 G1(分二)
1.明現世 H2.明來世
今H1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若復有人」:假設再另外有一種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又能受持,又能讀誦,又能書寫,又能為人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他僅僅就能給人講一個偈頌,這樣的法師。「於此經卷,敬視如佛」:對於《妙法蓮華經》的經卷,一般人都應該禮敬,就好像面對著佛似的。「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用種種的好東西來供養這個經卷,或者用點香、用點花來供養,或者以瓔珞寶珠來供養,或者用點香粉、塗香、所燒的香來供養,或者用綢子所作的寶蓋、幢旛來供養,或者用衣服來供養,或者用伎樂來供養。我們不是學唱讚?這就是伎樂;用伎樂來供養《妙法蓮華經》。前邊所說這十種供養,最後就是「合掌恭敬」;乃至於你用最少的,就是合掌恭敬這麼一點的供養心。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藥王!你應該知道這一個些個人,他們在過去生中已經曾供養過十萬億的諸佛。「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他們在所有佛那個地方,能成就他們所發的這種大願;這一些個法師,因為愍念眾生的緣故,所以又生到人間來;本來他都是大菩薩來的。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藥王!如果有人問你,在未來的世界中,哪一類的眾生可以成佛呢?「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你應該指示他,唯有能書寫、受持、讀誦、解說這部《法華經》的這種法師,或者能聽聞《法華經》的一句一偈,這一類的眾生,將來都能成佛的。「何以故」:什麼緣故呢?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假設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單單能以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又能書寫;或者以種種的香華、飲食,來供養這部經卷;或者用「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來供養這部經典。為什麼要供養經卷呢?這個經典,就是佛的法身,所以我們人都應該供養的。甚至於若有人能「合掌恭敬」:自己合起掌來恭敬這部經卷。「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這個人,就是這一切世間人所應瞻仰而供奉他。「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我們也應該供養這位受持讀誦《法華經》的法師,也就應該像供養諸佛那麼樣供養。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應當知道,在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講說這部《法華經》,他們都是大菩薩所示現的。他們早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他因為什麼又到這世間來呢?「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就因為他可憐這一切的眾生,所以他又發願生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廣為演說來分別解釋這《妙法蓮華經》;廣演,廣大這個演說。「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何況是那些盡能受持這《法華經》、種種供養這《法華經》的人呢?


「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藥王菩薩!你應該知道!這個人他已經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因為憐愍眾生的緣故,所以捨去他自己這清淨的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這位法師在我滅度之後,為愍念一切眾生的緣故,而又再生到這五濁惡世,向所有的人來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所以講《妙法蓮華經》的法師,你若能把《妙法蓮華經》研究明白了,再會給人講說,這不問可知,你就是菩薩再來的;要不然的時候,你根本就也沒有機會遇著這《法華經》;有機會遇著,你也沒有法子可以懂、沒有法子能講。所以你講《法華經》,釋迦牟尼佛在數千年以前,已經給授過記了!


我們現在研究經典,每一個人應該研究一部經,把它真正研究明白了、真正通達了;這一部經,由一開始到最後,其中的義理都明白了,又能講說,這樣學佛法才是有一點根據。不是單單聽經,對哪一部經都聽了;但是哪一部經真正的意思也沒有懂、也不能講,那就是把光陰空過了。所以我們佛教講堂,這一些學習佛法的人,你們把自己所歡喜的那一部經,都把它研究通達了;要明白,真正會講了,那才算!


2.明來世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假使有這個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在我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竊,就是他不敢公開來講經。為什麼?他有大眾威德畏;怕大眾這種威德,所以不敢給大眾講。那麼不給大眾講,怎麼辦呢?他就偷偷地給一個人來講這《法華經》,不給很多人講。為什麼呢?他給很多人講,怕人家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問他,他不能答覆;所以他就單單給一個人講這《法華經》,乃至於就單單講一句,不講多了。講那一句呢?這《妙法蓮華經》的經文,哪一句都可以,單單講一句的意思;這一句有什麼意思,他可以講。


「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你應該知道這個人,是如來派遣他來的,派他來到這個世間上,為人講說這部《法華經》的;他能講《法華經》,這就是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何況那些又能在大眾之中,給廣多的人來說《法華經》呢?


所以你們現在無論誰,你們學會《法華經》,能以去為大眾講說,這如來都在那兒歡喜讚歎你們!那麼說:「我們去講,如來歡喜讚歎;現在你在這兒講《法華經》,如來讚歎沒有?」不單現在讚歎,過去也讚歎,未來也讚歎,所以我才這麼歡喜講《法華經》的。若如來不讚歎,我也不講了,因為我就歡喜人讚歎嘛!我又想起來,我過去常常講《法華經》的事情,也常常聽《法華經》;無論做什麼的時候,我都歡喜聽《法華經》、歡喜講《法華經》。


2.總明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藥王!若有惡人」:藥王!假設有這麼一個惡人。這個惡人,惡得什麼樣?我告訴你!不單罵師父,而且還罵佛。唉!你看這個人惡不惡?「以不善心,於一劫中」:以這個不善心──就是以這個惡心,在一個劫這麼長的時間。一劫是多長的時間呢?這個「劫」,就算它「小劫」;這一個小劫,就是十三萬九千六百年這麼長的時間。「現於佛前,常毀罵佛」:他現身在佛前;在佛前幹什麼呢?就是對著佛就罵佛;好像提婆達多似的,對著佛就罵佛,結果活活的、帶著肉身,就墮地獄去了!「其罪尚輕」:在一劫這麼長的時間,他罵佛,這個罪過還是小、還不重。那「尚輕」,我罵佛罵多一點嘍?這個罪不是輕,你不要聽到這個「尚輕」,說罵佛就沒有罪了。不是的!這個比較譭謗《法華經》輕,但是比較其他的罪,更重得多!


「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假設再另外有一個人,以一句惡言,譭謗讀誦法華經的出家和在家人。訾,也就是罵。好像:「你看他念《法華經》,念什麼《法華經》?他就又講大話、又殺生、又偷盜、又邪婬、又喝酒,他念什麼《法華經》!」這麼樣子毀訾;無論你是在家人或者出家人,都是一樣這麼的譭謗。


好像方才說「受持」,也有「內受持、外受持」。怎麼叫「內受持」呢?就像羅睺羅似的,羅睺羅是密行第一,他就念經也不叫人看見,念咒人也不知道;不是跑到人家前面,拿出一本經:「我這受持呢!你看見了沒有啊?我現在受持《法華經》了!」這是給人家看,這叫外受持。內受持,就是自己身心時時刻刻都修行用功,不一定教人知道;這讀誦,也是不論有人,他也讀誦,沒有人,他也讀誦。


有的人在佛教裏頭,盡做一些個騙人的事情;怎麼樣?看見人來了,他拿出一本經來念經;人家走了,他把經放到一邊,他也不念了,這叫給人家看的。有的拜佛,看有人來了,他拜佛了,給人家看這個樣子;沒人來,單他自己,他就不拜佛了。念經也是這樣子、誦經也是這樣子、書寫也是這樣子。有的人為著沽名釣譽,叫人稱他「法師」,看見有人來了,他就那麼寫經;沒有人來,他又不寫了。有的真正寫經的,就是有人來,他也寫,沒人來,他也寫;每一個字、每一筆,他恭恭敬敬地那麼寫。我常講那個如蓮法師,他就寫《法華經》,怎麼樣呢?他結上跏趺坐,這麼端然正坐寫《法華經》,就好像對著佛似的;他也寫得非常好,這是書寫的法師。


現在這個惡人,以惡言來譭謗不論是出家、是在家,來讀誦這《法華經》的人,「其罪甚重」:這個人的罪,可就比罵佛那個人的罪還重。罵佛的那個人的罪,本來就重了──他尚輕,不是說他就沒有罪了,也是重;但是你譭謗讀誦《法華經》這種罪,比罵佛那個罪更加幾倍重。你看!為什麼呢?因為佛是大慈平等的,你讚歎他和譭謗他,他都不動心的,所以那個罪比較譭謗經典這個罪輕。那麼譭謗經典怎麼罪重呢?因為這個人念經,他還沒有證得無生法忍,你這一譭謗,他發起火來,他又不念經了;所以你這罪業就重了,他不念經,就不會成佛的。這經典就是佛的法身,所以你不能譭謗的。《金剛經》上說:「凡是經典所在之處,皆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金剛經》尚且這樣說,何況《法華經》!《法華經》就是佛的真身,你想看見佛怎麼樣子?那你就讀《法華經》嘍!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藥王!假設有讀誦這部《法華經》的人,「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你應該知道這個人,他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的;佛有什麼莊嚴,這個人就有什麼莊嚴,所以他現在雖然沒有成佛,將來一定成佛的。「則為如來肩所荷擔」:這個人就好像被如來荷在肩背上。肩這麼擔著,這叫「擔」;揹到脊背上,這叫「荷」。肩所荷擔,就是在如來的肩背上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無論他到的哪一個方向,人都應該對著這個人來頂禮,一齊心合起掌,恭敬而供養這個人,尊重和讚歎他。


「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餚饌,作諸伎樂」:用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或者用綢緞所造的寶蓋、幢旛,或者用衣服,或者用菜蔬和飯,或者奏種種的伎樂,來供養這個人。「人中上供而供養之」:又可以用人間中最上等的供養具,來供養他。「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應用天上的寶花,把寶花散在這個人的身上,來供養這個人;就是用天上的寶聚,也應該以天上這種寶聚,來供養這個人。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要這樣供養這個人呢?「是人歡喜說法」:就因為這個人最歡喜說法。你們聽到沒有啊?最歡喜說法,就應該受這種種的供養。「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須臾,就是很短的時間。使一般人聽到這部《妙法蓮華經》,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快的,而得到這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緣故。


本來時間已經到了,但是我還有幾句話一定要講,為什麼呢?因為有一個人對我講:「這五種法師,有的人就盡做表面工作,有的人就是自己修行。」我以前對你們大家講,我在香港觀音洞住,我那個鄰居,他是福建人。這個法師天天放焰口,他放「千壇焰口」;這「千壇焰口」要做一千天,也就是三年。他天天下午大約三點來鐘的時候,他就放焰口;放焰口,他不是就這麼開始放。他穿上袍、搭上衣,到前面那兒往下望;看見有十個、八個遊客來了,他回來,把這個鈴子也拿起來,「囉囉囉──吽」的,又打鼓、又敲鐘,一個人做得非常鬧熱的念上了。這些個人來,扒著門一看:「喔!這法師真用功!」所以這個也給錢、那個也給錢,就這樣子。


那麼有的人今天又說:「你這個法師,也是又講說、又書寫;你不自己書寫,看著一定要晚間有人來了,你才書寫。這也是不是『對外』的呢?」我這個,現在我要向你們解釋一下:我這不是對外、也不是對內,也沒有外、也沒有內。我現在是教你們,不是我自己來書寫;根本是教你們《楞嚴經》,教你們寫字。我自己根本懶得不得了,我也不願意書寫、也不願意講說、也不願意讀誦、也不願意受持,我自己就是什麼事也沒有,這是最好了!「但是方才你又說你歡喜講經!」那因為佛讚歎,所以我這不願意做的事情,也要做一做!


2 重頌(分三)
1.獎勵自行利他 G2.重頌別總兩義 G3.結歎經最第一
今G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把這個意思再詳細說一說,令眾生更容易明白,所以又用偈頌來再說一遍。


「若欲住佛道」:若,是假設之詞。佛道,你得能住,才能成佛呢!你若不住到佛道上,你就沒有法子成佛。怎麼才算是「住到佛道上」呢?住,就是居住到那個地方,不要搬家;你若住到佛道上,又搬到外道去了,那就是沒有住到佛道。本來你已經皈依三寶,可以說是住到佛道上了,但是又去信那個外道去了;這樣的人很多,我到這個國家,已經經驗很多了。


我沒有講以前有一個對師父很相信的?他說:「師父甚至於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叫我跳海去,我甚至於跳海,也不要命了!跳火裏去,也就跳到火裏去,也不怕死。」他聽說以前有一個人,在我面前跪了五個鐘頭,請求我原諒他。他就說:「這個我也做得到!跪五個鐘頭、六個鐘頭,甚至於十個鐘頭,我也不會退心的。」結果我用一個小小的方法一試驗他,他就考不上了、就不合格了,並且又跑到外道裏頭去。這也就是什麼呢?他沒有住到佛道上。


那麼現在住到佛道上,一切的境界來了,都能忍受。善境界來了,也能忍受;惡的境界來了,也能忍受;順的境界來了,也能忍受;逆的境界來了,也能忍受。不是說是歡喜好的境界,你歡喜好的境界,這也是被境界轉;我討厭不好的境界,這也是被境界轉;這都不是居住到佛道上。住到佛道,就要修忍辱、修這個「忍」;你能有忍,對一切境界,不能搖動你的心了,這才可以說「住到佛道上」了。


「成就自然智」:那麼想要住到佛道上,必須要先有自然智。自然智,又叫「無師智」,不需要師父了;但可不是說我原來就沒有師父,我就會得自然智的。不是的!你要有師父,經過師父的指導,度明白了,然後你才能得到自然智。就好像六祖大師似的,五祖說:「合是吾渡汝?」六祖大師就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其用不同。」所以這就是個「自然智」。得到自然智了,就說不需要師度了;也就好像什麼呢?好像你過河不須舟了。你若沒有過去河,一定要有一艘船把你擺過河;你過了河之後,不能說,這艘船我再把它揹到脊背上,我走到什麼地方,把它揹到什麼地方去。你說,若揹著一艘船走路,多累贅呀?你負擔太重了!那怎麼樣子呢?過了河,就要把這船放下了,所以叫「過河不須舟」。得到自然智,自自然然就有智慧了;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得到自然智呢?怎麼樣才能住到佛道上呢?「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你就應該常常地勤精進來供養。供養誰呢?供養佛?不是的。供養你?不是的。供養我?不是的。那麼供養誰呀?你要供養這位受持《法華經》的法師。他能受持《法華經》、又能讀誦《法華經》、又能書寫《法華經》、又能解說《法華經》;供養這樣的法師,你就可以住到佛道上了,你也就可以得到自然智了。


「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若另外再有人,想要很快就得到了;疾,就是很快,所謂「疾者速也」。得什麼呢?得到這一切種智。這「一切種智」是不容易得的,前邊那個「自然智」,那不是一切智;這一切智,是包羅萬有,無論什麼智慧都有了。這種的智慧,是圓滿的智慧;這一切種智慧得到了,才能成佛。怎麼樣得法?你不要著急,我現在就是要教你這個方法。怎麼樣子呢?


「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你應當受持這部《法華經》;你若常常受持這《法華經》,你就會很快得到一切種智了。你看《法華經》這個妙處,為什麼叫「妙法」?妙法也就在這個地方。你只要來受持、讀誦它,就可以得到這種的妙法、得到這一切種智的智慧。你看!所以你應當常常念這部經。受持,就是「口誦心惟」;口裏念這《法華經》,心裏就思想這《法華經》的妙義,身上就身體力行這《法華經》的道理。這就叫實行、受持這《法華經》的人,你這就會得到一切種智了。你不是單單說你自己來受持這《法華經》,你也應該要轉身供養其他受持《法華經》的人。什麼叫「轉身供養」呢?你自己受人家的供養,你再輾轉供養其他受持《法華經》的人;你能這麼樣子去做,就可以得到一切種智。


你得到一切種智了,你就不會再迷;你得到自然智,也就不會再迷了。你為什麼認不清楚道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就因為你沒有得到真正的智慧──沒有得到自然智、沒有得到一切種智;你才一念覺、一念迷,一念迷、一念覺。前念迷,前念就是眾生;後念覺,後念就是佛。你這一念迷,就沒有住於佛道;一念覺,就是住於佛道了。所以你念念覺,就是念念住於佛道;你念念迷,就是念念眾生;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就是在你「迷」和「覺」這裏邊。迷,誰迷了?自己迷;覺,又是誰覺?也是自己覺。


既然是自己覺,就不能依靠著其他的東西去覺;依靠,也就是依賴。好像李太白就依賴著喝酒,他若不喝酒,什麼也都忘了,也不會作詩、也不會寫文章了。一喝起酒來,他精神就來了,詩也來了、文章也來了;這文章就像流水那麼樣,流得源源不斷,但是沒有酒就不行了。就好像腿不能走路的,一定要拄著枴杖才能走;枴杖若丟了,路就不能行了,這就叫依賴。又有的人若吃了迷魂藥,說是自己跑到虛空裏去了,這是有了定力了;把這迷魂藥一丟,再想到虛空,也去不了了,這也叫一種依賴。這都不是你自己覺,正是你自己迷。那麼自己覺,住到佛道;自己迷,就是眾生;迷和覺,都要自己去辦,旁人沒有法子幫忙你的。不要說我們這一般的人,就是阿難是佛的親弟弟,他自己若不用功,佛沒有法子叫他開悟的。


由這一點,你若自己不用功,天天把光陰都空過了,那可是太可惜了!所謂「一寸時光,一寸命光」,這一寸的時光,就是一寸的生命,不可以隨隨便便就把它放過去,也不可以隨隨便便就把它用完了。妙,也就在這個地方!你要是把時間空過了,這沒有用的;你要是把時間用到沒有用的地方,這也是沒有用。過猶不及,所以我們每一天,每一個人都應該住到佛道上。


怎麼叫「住到佛道」?你不迷,就是住到佛道上;你一迷,就跑離開佛道了。說:「怎麼樣才不迷呢?」你不要問怎麼樣不迷,你先問問你怎麼樣才迷的?你若知道因為什麼你迷了,你就知道怎麼樣不迷了。說:「那我不知道!」那我現在告訴你!因為你不知道,我要告訴你;你若知道,我就不告訴你了。為什麼呢?自性自度嘛!你自己悟了,我就不要教你了;沒有悟,我給你說一點點。就因為你那個無明、你那個不明白;若一明白了,那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天空地闊,這個宇宙間都變成你的了。


無明是最壞的一個東西,但是也是最好的一個東西,它會幫助你成佛;由無明才會明,你若沒有無明,怎麼會明呢?你看妙不妙?這個地方你懂,你會開悟了;不懂?慢慢地再等幾天。有一個人就說:「我等不了了!我就要明白。」那你明白就得了,就不必等了。是你明白,不是我明白;你明白,那就不必等囉!


你快學著講《法華經》!講《法華經》,你看這供養有多少?但是我不希望你快點講《法華經》,為什麼呢?你這是貪心,想要貪這供養,來快講《法華經》。你要快修行,修行住於佛道。


2.重頌別總兩義(分二)
1.頌別明 H2.頌總明 H1(分二)
1.頌現世 I2.頌來世
今I1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捨於清淨土 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假設有人能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你應該知道,這個人就是佛所使令他來的;如果不是佛命令他來,他就不會受持《法華經》。你若受持《法華經》,你就是佛派來的;不過你自己不知道,時間太久了,你把你的任務、你的責任都忘了,現在又想起來誦持《法華經》。那麼你能誦持《法華經》,就是佛所使;為什麼佛叫你來到這個五濁惡世呢?就因為要憐憫這一切的眾生,所以到這個世界來了。到哪個世界?到這五濁惡世,這個很不清淨的世界。


「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所有這一切眾生,能受持《妙法蓮華經》的這樣人。「捨於清淨土,愍眾故生此」:他們都是自己願意把他那清淨實報莊嚴土捨了,而願意生來到這五濁惡世;因為對一切眾生都有大慈悲心,憐憫眾生,所以來生到這五濁惡世的。


「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你應該知道像這樣的人,他不是受輪迴而到這個世界來的,而是他是由自己願力,自自在在地那麼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為什麼呢?就因為要教化眾生、要愍念眾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他能在這個五濁惡世,這個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麼不乾淨的一個世界。他有這種大無畏的精神,什麼他也不怕;也不怕五濁、也不怕十使。什麼叫「十使」?就是五鈍使、五利使;所以他廣說這部無上的妙法,來教化一切的眾生。


「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所以,當你遇著這種能受持廣說這部《法華經》的人,就應該用天華香,以及天上的寶華與一切的衣服,還有天上最微妙的寶貝,那種聚寶盆之類的。什麼叫「聚寶盆」?這一個盆裏頭,本來它是空的,你裝上什麼,這個盆子裏頭就有什麼。你裝上金子,它就成了一盆子金子;你裝上一塊銀子,這個盆子裏變成一盆子都是銀子;你若放了一粒珠寶,它就都變成一盆子的珠寶了。用這種最微妙的天上的妙寶聚,來供養這個說《法華經》的人。


我方才不是說你快學著說《法華經》?說《法華經》,是為的成佛,不是為的貪圖供養。供養有沒有,這不成問題的;所以我在這兒,你們誰供養,我也說《法華經》,沒有人供養,我還說《法華經》。不是為的貪圖供養而說《法華經》,那就是貪圖名聞利養,那就變成和彌勒菩薩是一樣的;所以你們各位要學著說《法華經》。你看達摩祖師那個女徒弟──總持比丘尼,她死了,在口裏都生出一朵青蓮華來;為什麼呢?就因為念《法華經》的功德,這是給她證明。


你們切記!要學佛法,要學著我自己天天用功。我在「公課」──譬如翻譯經典、早晚功課、聽經,這是正當的公課、這是必須做的公課;在這公課之外,我還能做自己的「私課」,看能做多少。我是專持《金剛經》、我是專誦《法華經》、我是專持《楞嚴經》、我是或者專誦《地藏經》;無論哪一部經,你是不是有專長?你是不是對它有特別的研究?這一部經,是不是真正跑到你肚裏邊去了?所以你要有這種的能力,不要一天到晚把光陰隨隨便便就都跑過去了,那未免太可惜了!不論出家人、在家人,我們都應該攝念觀空、應該修習,令自己不要有那麼多的習氣毛病;把習氣也要改、毛病也要除,這時候,才能住於佛道,才能對於佛法有相應分呢!


我們修道的人,不要叫人來供養寶貝;一供養寶貝,會惹得土匪眼睛就紅了。為什麼這樣講呢?這個呂洞賓──呂洞賓就是老道,道教他們很信仰這個呂洞賓;呂洞賓有一種神通,他用手指頭這麼一指,這一塊石頭就變成金子。他到有窮人那兒,他就變金子給這個窮人用;但是這個金子過五百年之後,還又變成石頭。那麼有一個作賊的,看見他這個手指頭這麼好,一點,石頭就變成金子。他想:「我若有他這個手指頭拿來,我這一生也不會窮了、也不必偷了!」他就發了心了,發心什麼?「我一定把他這個手指頭給偷來,他這個手指頭太有用了!」


於是就想盡方法,等呂洞賓睡著覺的時候,他把手指頭給拿過,就用刀一割;割的時候,呂洞賓雖然成了神仙,但是割手他也痛,就醒了,「喂!你割我手幹什麼?」這個作賊的沒割斷他手,就想跑;但是呂洞賓有很多神通,用手指頭一指,「你不能動!」他就不動了、跑不了了,被「定身法」給定住了。他就審問賊說:「你幹什麼割我手啊?」賊說:「你那個手太好了!」他說:「怎麼樣好法?」賊說:「你那個手指頭,一點石頭,就變成金子,所以現在我最需要的,就是你這個手指頭;你這個手指頭若給我,我也一點,就生金子了,那我就不窮了嘛!」呂洞賓一想,啊!這個手指頭會點石成金,也有這麼多麻煩,對他說:「好了!我這個手指頭也不要給你,以後我也不點了,我不用這個手指頭了!」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不要有那麼多的寶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